严把质量关的经典语句
一个多月前,家里卫生间的“浴霸”坏了,孙子要洗澡不方便,加上这东西也连续工作了十三年,换个新的也是理所当然。让人预想不到的是新的“浴霸”没有用上一个月就又坏了,不能说就又换个新吧,就请师傅来修理。师傅说,这个比那老的质量差远了,结果“浴霸”是修好了,只是再加一点钱就可买新的了。家乡有句老话,就是人认得货,钱认得货。像三十年我买的一把落地电扇,如今还在转,可见它质量有多好。亲友听说了,还笑我,像你这样怎么拉动内需。不知为什么现在有时出了钱就是买不到好东西呢。
孩提就听长辈说,吃面包喝牛奶是幸福生活,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乡下宝宝终于也可以喝上牛奶了。经济条件稍好点还喝上了进口牛奶,价格虽然贵好多,但为了宝宝的健康,只好拼一拼。有的买回来可能还是国产货,但至少经过两国检验,买者心里舒服。其实国产牛奶绝大多数质量还是可靠的,只是因三鹿曝光后让人们对国产品牌少了信心。中国的牛是没问题,吃的是草,挤的仍然是真奶,是人的脑壳出了问题。不少商家表态,我的奶粉没有加三聚氰胺。人们就会想,你会不会加别的东西呢?可见要建立诚信还需要时日。
据有关资料报道,中国企业的寿命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见利忘义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县有一家酒厂,生产的老烧味道好,价格不贵,老家人平时来了客人就是喝的它。是当时当地质量信誉非常好的企业。好友还将那老烧存放了好几件,偶尔到他那儿去玩就把那家乡的味道拿出来品尝。去年我回到老家,就问起那酒厂的事,老乡告诉我,那几年有人见效益好,就打起歪主意,做了许多假酒,当地人还将自家酿的酒打上酒厂的标志,真真假假,酒厂不到十年就倒闭了。我想,如果那酒厂能把好质量关,并坚持到现在,也许就成了有名的企业。
同乡郑先生,做糕点是他祖传的手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在供销社工作,供销社解体后他继续做他的糕点。门面加上加工的车间总共不到五百平米,小店共有员工8人,开始由郑先生夫妇打理,女儿大学毕业后回家主持小店的工作。几十年来,他小店的生意始终是那样红火,他没有做广告,说广告就人们的味蕾。我曾建议他扩大一下规模。郑先生说,这已经很好了,做糕点也是技术活,规模大了,培训、管理跟不上,就有质量、安全方面的风险,钱是个好东西,但要量力而行。
我曾研究扇子文化,发现扇子家族几千年来,与时俱进,兴旺发达,长盛不衰,我认为很重的原因是与文化结缘,有传说,有故事,还有那些源远流长的扇子诗、扇子画,深深印在人们的脑子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扇子,永远存在。
扇子的兴旺让我想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些暴发户、一些当时发展较好的企业,可不到几年远离人们视野,我推测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没有文化的支撑。这也是我们要向扇子学习的地方,与文化结缘,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注重企业文化培育,以稳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基。
讲诚实,守信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00多年前孔子就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孔子的弟子曾参是春秋时鲁国著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是讲诚信的倡导者。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他呼吁每天都要反省,并亲自落实在行动上。晋商巨子乔致庸把经营之道排列为:一是守信,二是讲义,三是取利。乔家的经商成功离不开“诚信”,也是晋商的诀窍。
古往今来人们朗朗上口的就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诺千金”等等千古名言。诚信是永恒的人性之美,是人际交往的准则,是有序的社会支撑,诚信做起来也并不空洞无物,就是对人要真诚,不欺骗,不夸大事实,不文过饰非。唯有诚信能让生活变得醇厚、悦耳、美丽,人与人相处才会和谐,生活才会幸福。也许生活中没有取得像商鞅那样成功,但诚信绝不可失,无论你功劳大小,能力高低,只要你讲诚信,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只有诚信之心携带在人生的道路上,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人生的品质才会散发出金子般的光芒!
孩提就听长辈说,吃面包喝牛奶是幸福生活,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乡下宝宝终于也可以喝上牛奶了。经济条件稍好点还喝上了进口牛奶,价格虽然贵好多,但为了宝宝的健康,只好拼一拼。有的买回来可能还是国产货,但至少经过两国检验,买者心里舒服。其实国产牛奶绝大多数质量还是可靠的,只是因三鹿曝光后让人们对国产品牌少了信心。中国的牛是没问题,吃的是草,挤的仍然是真奶,是人的脑壳出了问题。不少商家表态,我的奶粉没有加三聚氰胺。人们就会想,你会不会加别的东西呢?可见要建立诚信还需要时日。
据有关资料报道,中国企业的寿命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见利忘义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县有一家酒厂,生产的老烧味道好,价格不贵,老家人平时来了客人就是喝的它。是当时当地质量信誉非常好的企业。好友还将那老烧存放了好几件,偶尔到他那儿去玩就把那家乡的味道拿出来品尝。去年我回到老家,就问起那酒厂的事,老乡告诉我,那几年有人见效益好,就打起歪主意,做了许多假酒,当地人还将自家酿的酒打上酒厂的标志,真真假假,酒厂不到十年就倒闭了。我想,如果那酒厂能把好质量关,并坚持到现在,也许就成了有名的企业。
同乡郑先生,做糕点是他祖传的手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在供销社工作,供销社解体后他继续做他的糕点。门面加上加工的车间总共不到五百平米,小店共有员工8人,开始由郑先生夫妇打理,女儿大学毕业后回家主持小店的工作。几十年来,他小店的生意始终是那样红火,他没有做广告,说广告就人们的味蕾。我曾建议他扩大一下规模。郑先生说,这已经很好了,做糕点也是技术活,规模大了,培训、管理跟不上,就有质量、安全方面的风险,钱是个好东西,但要量力而行。
我曾研究扇子文化,发现扇子家族几千年来,与时俱进,兴旺发达,长盛不衰,我认为很重的原因是与文化结缘,有传说,有故事,还有那些源远流长的扇子诗、扇子画,深深印在人们的脑子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扇子,永远存在。
扇子的兴旺让我想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些暴发户、一些当时发展较好的企业,可不到几年远离人们视野,我推测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没有文化的支撑。这也是我们要向扇子学习的地方,与文化结缘,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注重企业文化培育,以稳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基。
讲诚实,守信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00多年前孔子就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孔子的弟子曾参是春秋时鲁国著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是讲诚信的倡导者。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他呼吁每天都要反省,并亲自落实在行动上。晋商巨子乔致庸把经营之道排列为:一是守信,二是讲义,三是取利。乔家的经商成功离不开“诚信”,也是晋商的诀窍。
古往今来人们朗朗上口的就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诺千金”等等千古名言。诚信是永恒的人性之美,是人际交往的准则,是有序的社会支撑,诚信做起来也并不空洞无物,就是对人要真诚,不欺骗,不夸大事实,不文过饰非。唯有诚信能让生活变得醇厚、悦耳、美丽,人与人相处才会和谐,生活才会幸福。也许生活中没有取得像商鞅那样成功,但诚信绝不可失,无论你功劳大小,能力高低,只要你讲诚信,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只有诚信之心携带在人生的道路上,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人生的品质才会散发出金子般的光芒!
如何做好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这么一种误解:一谈到成本控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采购成本的方方面面。采购成本的构成包括交易成本与物料成本。虽然采购成本占成个企业支出的绝部分,但是这一块的成本绝对不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全部内容。
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成本控制的内容
成本控制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地平均使用力量,成本控制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地区别对待。各行各业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控制重点。控制内容一般可以从成本形成过程和成本费用分类两个角度加以考虑。
按成本形成过程划分
1、产品投产前的控制
这部分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成本,加工工艺成本,物资采购成本,生产组织方式,材料定额与劳动定额水平等。这些内容对成本的影响最大,可以说产品总成本的60%取决于这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这项控制工作属于事前控制方式,在控制活动实施时真实的成本还没有发生,但它决定了成本将会怎样发生,它基本上决定了产品的成本水平。
2、制造过程中的控制
制造过程是成本实际形成的主要阶段。绝大部分的成本支出在这里发生,包括原材料、人工、能源动力、各种辅料的消耗、工序间物料运输费用、车间以及其它管理部门的费用支出。投产前控制的种种方案设想、控制措施能否在制造过程中贯彻实施,大部分的搜趣网控制目标能否实现和这阶段的控制活动紧密相关,它主要属于始终控制方式。由于成本控制的核算信息很难做到及时,会给事中控制带来很多困难。
3、流通过程中的控制
包括产品包装、厂外运输、广告促销、销售机构开支和售后服务等费用。在目前强调加强企业市场管理职能的时候,很容易不顾成本地采取种种促销手段,反而抵消了利润增量,所以也要www.souquanme.com作定量分析。
按成本费用的构成划分
1、原材料成本控制
在制造业中原材料费用占了总成本的很大比重,一般在60%以上,高的可达90%,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对象。影响原材料成本的因素有采购、库存费用、生产消耗、回收利用等,所以控制活动可从采购、库存管理和消耗三个环节着手。
2、工资费用控制
工资在成本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增加工资又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控制工资与效益同步增长,减少单位产品中工资的比重,对于降低成本有重要意义。控制工资成本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它与劳动定额、工时消耗、工时利用率、工作效率、工人出勤率等因素有关。
3、制造费用控制
制造费用开支项目很多,主要包括折旧费、修理费、辅助生产费用、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等,虽然它在成本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因不引人注意,浪费现象十分普遍,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4、企业管理费控制
企业管理费指为管理和组织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开支项目非常多,也是成本控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上述这些都是绝对量的控制,即在产量固定的假设条件下使各种成本开支得到控制。在现实系统中还要达到控制单位成品成本的目标。
综上分析,采购成本确实并非成本控制的全部内容。但是现在社会上一些言论的导向,但凡谈到成本一定是采购部门的事,一定是原材料的外部流通环节,不曾考虑内部环节流通中所产生的种种成本支出。殊不知,仓储库存、生产消耗、物流、管理费用的支出也是很客观的。企业在管好采购部门的“显性成本(资金)”的同时,是不是也要多多关注下那些“隐形成本”呢?
【案例】采购降本-霍尼韦尔
1997年,联合信号(后为霍尼韦尔)荣获美国《采购》杂志的"采购金牌"。其最佳实践中包括7%的年度降本目标。刚开始时,通过供应商整合、长期合同和积极谈判,采购大都能达到7%的目标。但是,几年过去了,能谈的都谈下来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就成了个大问题。
其实这问题不只是霍尼韦尔独有。十年前,我在美国高级采购研究中心(CAPS Research)做助理研究,其中一个项目是CAPS在全球几个城市展开圆桌会议,召集全球500强的一些首席采购官,讨论采购的战略目标,主要议题就是降本目标怎么定。降本的重要性,用一个首席采购官的话来说,是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因为"采购70%的绩效就在采购降本上"。
公司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离不开年度降本。对采购来说,等降本多年、能谈判下来的都谈下来后,这问题表面上看是个年度降价定多少的问题,深层次其实是由哪个职能来做的问题。采购力量强大、地位高的"大采购"公司里,降本的相当一部分任务是由跨职能团队一起来完成;采购没有话语权、地位低的公司,这事八成由采购一个扛,内外受压,应了"小采购"的一大特点:有很多责任,却没有多少权利和资源。
说是采购降本,并不意味着理所当然是采购的任务。采购怎么降本?无非就那几招:谈判、整合、纵横开合。
这里的理论基础是:
(1)基于未来考量,供应商愿意牺牲部分利益,少赚点;
(2)降本压力下,供应商变得更精益,减少浪费,把收益转给采购方;
(3)生意量增加,规模效益。这些都是有止境的。在能谈的都谈下来后,降本就从"谈"的阶段上升到"做"的阶段,只有把成本从供应链里拿掉,才能实现进一步降本。这就离不开技术力量的支持了。而降本的主角已经不再是采购,而是包括设计、质量和采购的跨职能团队。
跨职能团队的降本措施主要有三类:
在设计上推行标准化设计和调整技术规格,减少料号,从设计的角度降低产品的成本(要知道,产品80%的成本是由设计定的);
1、在生产流程上推行精益生产和持续改进,把生产成本降下来;
2、在供应链管理上推行信息化、电子商务,把交易成本降下来。在"小采购"公司,设计部门往往以内部客户的身份出现,目标成本达不到,就动辄怪罪采购,认为采购与供应商的谈判不力,给采购种种压力,让他们去跟供应商死磕,做利润转移的游戏,而不愿意承担风险或投入资源,从设计变更角度把成本降下来。质量部门也是,同样不愿在质量上承担风险,不愿供应商简化生产流程,除去不增加价值的环节。因为采购地位低,IT部门也不买账,不愿在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上投入资源,结果是采购和供应商的相当资源在手动管理订单操作,没精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没有别的部门支持,采购的就只有强力推行利润转移的游戏,做涸泽而渔的买卖,到一定程度,供应商的利润薄如剃刀,质量、交期、服务都下滑,就成了恶性循环。
3、在联合信号(霍尼韦尔),跨职能团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每年降本7%的关键。跨职能团队也是飞机、设备制造等小批量行业的"采购金牌"公司的一个共性。重要的供应商是由跨职能团队管理,而采购的身份就是跨职能团队的领袖。这是"大采购"的一个标志。好处很多。
其一,设计、质量成为管理团队的一部分,也就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在"小采购"下,产品设计往往以内部客户、"麻烦制造者"的身份出现,他们经常说,设计做好了,现在是采购的任务去跟供应商谈判,达到目标成本。这东西设计得太贵,采购谈不下来,就成了采购不力的表现。设计以内部客户的身份给采购压力。在跨职能团队下,设计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因为他们也得为没法达到目标成本、年度降价负责。
其二,采购与设计形成合力,一致应对供应商。
"小采购"下,采购在与供应商的较量中单枪匹马。采购在这边威胁不配合就没新生意,设计在那边又把新产品给这供应商了;或者是采购找到了愿意配合的供应商,设计却把新生意给了别的供应商。公司内部形不成合力,结果给供应商各个击破。而跨职能团队下,大家形成合力,对供应商的管控能力自然就强。
除了争取设计部门的支持外,采购还得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即采购工程师/供应商工程师的力量。这样采购有足够的能力,一方面理解、改进供应商的生产流程、质量管理,为降本谈判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与设计部门配合、制衡。这在技术驱动、设计与生产联系紧密的公司尤为重要。例如在硅谷的一个设备制造公司,10年前采购部门的技术力量基本为零,采购的质量部门有两个经理,都是做生产、质量出身,设计背www.souquanme.com景基本没有,手下的一帮工程师也大都是些质检员。一旦涉搜趣网及到设计、技术问题,采购就只能退避三舍,完全依靠设计部门,根本没法与设计平等对话,自然就驱动不了设计来协助年度降本。年度降本就只有靠一帮采购经理的嘴巴功夫了。几年前,公司首席采购官从设计部调来些非常优秀的工程师,其中一个后来成为供应商工程师的总监。过了两年,又设一个执行总监,由原来设计部的一位副总裁担任。原来的两个质量经理变为7个,手下的工程师数量翻了差不多两倍,采购部终于有了足够的技术力量跟供应商、设计部门叫板,从技术的角度支持采购的众多计划,使采购在年度降本、质量、交期等各方面都达到行业领先。供应商工程师中,好多就是原来设计部门的,熟悉设计,知道怎样跟设计人员打交道,在做好设计与供应商的桥梁同时,也能驱动设计人员做他们应做的。该公司的采购管理做到业界顶尖,供应商工程师功不可没。
节约采购成本的策略就企业采购来说,节约成本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八种:
1. 价值分析法与价值工程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VA与VE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新产品工:针对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加以研究,以最低的生命周期成本,透过剔除、简化、变更、替代等方法,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价值工程是针对现有产品的功能、成本,做系统的研究与分析,现在价值分析与价值工程已被视为同一概念使用。
2. 谈判
谈判是买卖双方为了各自目标,达成彼此认同的协议过程。谈判并不只限于价格方面,也适用于某些特定需求。使用谈判的方式,通常期望采购价格降低的幅度约为3%-5%。如果希望达成更大的降幅,则需运用价格、成本分析,价值分析与价值工程(VA、VE)等手法。
3. 早期供应商参与ESI
在产品设计初期,选择伙伴关系的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小组。通过供应商早期参与的方式,使新产品开发小组依据供应商提出的性能规格要求,极早调整战略,借助供应商的专业知识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 杠杆采购
避免各自采购,造成组织内不同单位,向同一个供应商采购相同零件,却价格不同,但彼此并不知的情形,无故丧失节省采购成本的机会。应集中扩大采购量,而增加议价空间的方式。
5. 联合采购
主要发生于非营利事业的采购,如医院、学校等,通过统计不同采购组织的需求量,以获得较好的折扣价格。这也被应用于一般商业活动之中,如第三方采购,专门替那些需求量不大的企业单位服务。
6. 为便利采购而设计,DFP-自制与外购的策略
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利用协办厂的标准与技术,以及使用工业标准零件,方便原材料取得的便利性。这可以大大减少自制所需的技术支援,同时也降低生产成本。
7. 价格与成本分析
这是专业采购的基本工具,了解成本结构的基本要素,对采购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采购不了解所买物品的成本结构,就不能算是了解所买的物品是否为公平合理的价格,同时也会失去许多降低采购成本的机会。
8. 标准化采购
实施规格的标准化,为不同的产品项目或零件使用共通的设计、规格,或降低订制项目的数目,以规模经济量,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但这只是标准化的其中一环,应扩大标准化的范围,以获得更大的效益。
企业选择采购成本策略所需考虑的因素以上所说的几种降低采购成本的策略只是理论上的方法,就现实实践中,企业拟定采购策略的时候,应同时考虑下列几项因素。
1. 所采购产品或服务的型态
所采购产品或服务的型态,是属于一次性的采购,或者是持续性的采购。这应是采购最基本的认知,如果采购的型态有所转变,策略也必须跟着作调整,持续性采购对成本分析的要求远高于一次性采购,但一次性采购的金额如果相当庞大,也不可忽视其成本节省的效能。
2. 年需求量与年采购总额
年需求量与年采购额各为多少,这关系到在与供应商议价时,是否能得到较好的议价优势。
3. 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卖方、传统的供应商、认可的供应商,到与供应商维持伙伴关系,进而结为策略联盟,对成本的分享方式不同。如果与供应商的关系一般,则肯定不容易得到详细的成本机构资料,只有与供应商维持较密切的关系,彼此合作时,才有办法做到。
4. 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采购量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所处的阶段有直接的关系,产品由导入期、成长期到成熟期,采购量会逐渐放大,直到衰退期出现,采购量才会逐渐缩小。
企业采购到科力普省心购,省钱省力又省心哦~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这么一种误解:一谈到成本控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采购成本的方方面面。采购成本的构成包括交易成本与物料成本。虽然采购成本占成个企业支出的绝部分,但是这一块的成本绝对不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全部内容。
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成本控制的内容
成本控制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地平均使用力量,成本控制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地区别对待。各行各业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控制重点。控制内容一般可以从成本形成过程和成本费用分类两个角度加以考虑。
按成本形成过程划分
1、产品投产前的控制
这部分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成本,加工工艺成本,物资采购成本,生产组织方式,材料定额与劳动定额水平等。这些内容对成本的影响最大,可以说产品总成本的60%取决于这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这项控制工作属于事前控制方式,在控制活动实施时真实的成本还没有发生,但它决定了成本将会怎样发生,它基本上决定了产品的成本水平。
2、制造过程中的控制
制造过程是成本实际形成的主要阶段。绝大部分的成本支出在这里发生,包括原材料、人工、能源动力、各种辅料的消耗、工序间物料运输费用、车间以及其它管理部门的费用支出。投产前控制的种种方案设想、控制措施能否在制造过程中贯彻实施,大部分的搜趣网控制目标能否实现和这阶段的控制活动紧密相关,它主要属于始终控制方式。由于成本控制的核算信息很难做到及时,会给事中控制带来很多困难。
3、流通过程中的控制
包括产品包装、厂外运输、广告促销、销售机构开支和售后服务等费用。在目前强调加强企业市场管理职能的时候,很容易不顾成本地采取种种促销手段,反而抵消了利润增量,所以也要www.souquanme.com作定量分析。
按成本费用的构成划分
1、原材料成本控制
在制造业中原材料费用占了总成本的很大比重,一般在60%以上,高的可达90%,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对象。影响原材料成本的因素有采购、库存费用、生产消耗、回收利用等,所以控制活动可从采购、库存管理和消耗三个环节着手。
2、工资费用控制
工资在成本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增加工资又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控制工资与效益同步增长,减少单位产品中工资的比重,对于降低成本有重要意义。控制工资成本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它与劳动定额、工时消耗、工时利用率、工作效率、工人出勤率等因素有关。
3、制造费用控制
制造费用开支项目很多,主要包括折旧费、修理费、辅助生产费用、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等,虽然它在成本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因不引人注意,浪费现象十分普遍,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4、企业管理费控制
企业管理费指为管理和组织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开支项目非常多,也是成本控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上述这些都是绝对量的控制,即在产量固定的假设条件下使各种成本开支得到控制。在现实系统中还要达到控制单位成品成本的目标。
综上分析,采购成本确实并非成本控制的全部内容。但是现在社会上一些言论的导向,但凡谈到成本一定是采购部门的事,一定是原材料的外部流通环节,不曾考虑内部环节流通中所产生的种种成本支出。殊不知,仓储库存、生产消耗、物流、管理费用的支出也是很客观的。企业在管好采购部门的“显性成本(资金)”的同时,是不是也要多多关注下那些“隐形成本”呢?
【案例】采购降本-霍尼韦尔
1997年,联合信号(后为霍尼韦尔)荣获美国《采购》杂志的"采购金牌"。其最佳实践中包括7%的年度降本目标。刚开始时,通过供应商整合、长期合同和积极谈判,采购大都能达到7%的目标。但是,几年过去了,能谈的都谈下来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就成了个大问题。
其实这问题不只是霍尼韦尔独有。十年前,我在美国高级采购研究中心(CAPS Research)做助理研究,其中一个项目是CAPS在全球几个城市展开圆桌会议,召集全球500强的一些首席采购官,讨论采购的战略目标,主要议题就是降本目标怎么定。降本的重要性,用一个首席采购官的话来说,是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因为"采购70%的绩效就在采购降本上"。
公司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离不开年度降本。对采购来说,等降本多年、能谈判下来的都谈下来后,这问题表面上看是个年度降价定多少的问题,深层次其实是由哪个职能来做的问题。采购力量强大、地位高的"大采购"公司里,降本的相当一部分任务是由跨职能团队一起来完成;采购没有话语权、地位低的公司,这事八成由采购一个扛,内外受压,应了"小采购"的一大特点:有很多责任,却没有多少权利和资源。
说是采购降本,并不意味着理所当然是采购的任务。采购怎么降本?无非就那几招:谈判、整合、纵横开合。
这里的理论基础是:
(1)基于未来考量,供应商愿意牺牲部分利益,少赚点;
(2)降本压力下,供应商变得更精益,减少浪费,把收益转给采购方;
(3)生意量增加,规模效益。这些都是有止境的。在能谈的都谈下来后,降本就从"谈"的阶段上升到"做"的阶段,只有把成本从供应链里拿掉,才能实现进一步降本。这就离不开技术力量的支持了。而降本的主角已经不再是采购,而是包括设计、质量和采购的跨职能团队。
跨职能团队的降本措施主要有三类:
在设计上推行标准化设计和调整技术规格,减少料号,从设计的角度降低产品的成本(要知道,产品80%的成本是由设计定的);
1、在生产流程上推行精益生产和持续改进,把生产成本降下来;
2、在供应链管理上推行信息化、电子商务,把交易成本降下来。在"小采购"公司,设计部门往往以内部客户的身份出现,目标成本达不到,就动辄怪罪采购,认为采购与供应商的谈判不力,给采购种种压力,让他们去跟供应商死磕,做利润转移的游戏,而不愿意承担风险或投入资源,从设计变更角度把成本降下来。质量部门也是,同样不愿在质量上承担风险,不愿供应商简化生产流程,除去不增加价值的环节。因为采购地位低,IT部门也不买账,不愿在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上投入资源,结果是采购和供应商的相当资源在手动管理订单操作,没精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没有别的部门支持,采购的就只有强力推行利润转移的游戏,做涸泽而渔的买卖,到一定程度,供应商的利润薄如剃刀,质量、交期、服务都下滑,就成了恶性循环。
3、在联合信号(霍尼韦尔),跨职能团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每年降本7%的关键。跨职能团队也是飞机、设备制造等小批量行业的"采购金牌"公司的一个共性。重要的供应商是由跨职能团队管理,而采购的身份就是跨职能团队的领袖。这是"大采购"的一个标志。好处很多。
其一,设计、质量成为管理团队的一部分,也就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在"小采购"下,产品设计往往以内部客户、"麻烦制造者"的身份出现,他们经常说,设计做好了,现在是采购的任务去跟供应商谈判,达到目标成本。这东西设计得太贵,采购谈不下来,就成了采购不力的表现。设计以内部客户的身份给采购压力。在跨职能团队下,设计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因为他们也得为没法达到目标成本、年度降价负责。
其二,采购与设计形成合力,一致应对供应商。
"小采购"下,采购在与供应商的较量中单枪匹马。采购在这边威胁不配合就没新生意,设计在那边又把新产品给这供应商了;或者是采购找到了愿意配合的供应商,设计却把新生意给了别的供应商。公司内部形不成合力,结果给供应商各个击破。而跨职能团队下,大家形成合力,对供应商的管控能力自然就强。
除了争取设计部门的支持外,采购还得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即采购工程师/供应商工程师的力量。这样采购有足够的能力,一方面理解、改进供应商的生产流程、质量管理,为降本谈判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与设计部门配合、制衡。这在技术驱动、设计与生产联系紧密的公司尤为重要。例如在硅谷的一个设备制造公司,10年前采购部门的技术力量基本为零,采购的质量部门有两个经理,都是做生产、质量出身,设计背www.souquanme.com景基本没有,手下的一帮工程师也大都是些质检员。一旦涉搜趣网及到设计、技术问题,采购就只能退避三舍,完全依靠设计部门,根本没法与设计平等对话,自然就驱动不了设计来协助年度降本。年度降本就只有靠一帮采购经理的嘴巴功夫了。几年前,公司首席采购官从设计部调来些非常优秀的工程师,其中一个后来成为供应商工程师的总监。过了两年,又设一个执行总监,由原来设计部的一位副总裁担任。原来的两个质量经理变为7个,手下的工程师数量翻了差不多两倍,采购部终于有了足够的技术力量跟供应商、设计部门叫板,从技术的角度支持采购的众多计划,使采购在年度降本、质量、交期等各方面都达到行业领先。供应商工程师中,好多就是原来设计部门的,熟悉设计,知道怎样跟设计人员打交道,在做好设计与供应商的桥梁同时,也能驱动设计人员做他们应做的。该公司的采购管理做到业界顶尖,供应商工程师功不可没。
节约采购成本的策略就企业采购来说,节约成本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八种:
1. 价值分析法与价值工程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VA与VE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新产品工:针对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加以研究,以最低的生命周期成本,透过剔除、简化、变更、替代等方法,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价值工程是针对现有产品的功能、成本,做系统的研究与分析,现在价值分析与价值工程已被视为同一概念使用。
2. 谈判
谈判是买卖双方为了各自目标,达成彼此认同的协议过程。谈判并不只限于价格方面,也适用于某些特定需求。使用谈判的方式,通常期望采购价格降低的幅度约为3%-5%。如果希望达成更大的降幅,则需运用价格、成本分析,价值分析与价值工程(VA、VE)等手法。
3. 早期供应商参与ESI
在产品设计初期,选择伙伴关系的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小组。通过供应商早期参与的方式,使新产品开发小组依据供应商提出的性能规格要求,极早调整战略,借助供应商的专业知识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 杠杆采购
避免各自采购,造成组织内不同单位,向同一个供应商采购相同零件,却价格不同,但彼此并不知的情形,无故丧失节省采购成本的机会。应集中扩大采购量,而增加议价空间的方式。
5. 联合采购
主要发生于非营利事业的采购,如医院、学校等,通过统计不同采购组织的需求量,以获得较好的折扣价格。这也被应用于一般商业活动之中,如第三方采购,专门替那些需求量不大的企业单位服务。
6. 为便利采购而设计,DFP-自制与外购的策略
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利用协办厂的标准与技术,以及使用工业标准零件,方便原材料取得的便利性。这可以大大减少自制所需的技术支援,同时也降低生产成本。
7. 价格与成本分析
这是专业采购的基本工具,了解成本结构的基本要素,对采购者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采购不了解所买物品的成本结构,就不能算是了解所买的物品是否为公平合理的价格,同时也会失去许多降低采购成本的机会。
8. 标准化采购
实施规格的标准化,为不同的产品项目或零件使用共通的设计、规格,或降低订制项目的数目,以规模经济量,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但这只是标准化的其中一环,应扩大标准化的范围,以获得更大的效益。
企业选择采购成本策略所需考虑的因素以上所说的几种降低采购成本的策略只是理论上的方法,就现实实践中,企业拟定采购策略的时候,应同时考虑下列几项因素。
1. 所采购产品或服务的型态
所采购产品或服务的型态,是属于一次性的采购,或者是持续性的采购。这应是采购最基本的认知,如果采购的型态有所转变,策略也必须跟着作调整,持续性采购对成本分析的要求远高于一次性采购,但一次性采购的金额如果相当庞大,也不可忽视其成本节省的效能。
2. 年需求量与年采购总额
年需求量与年采购额各为多少,这关系到在与供应商议价时,是否能得到较好的议价优势。
3. 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卖方、传统的供应商、认可的供应商,到与供应商维持伙伴关系,进而结为策略联盟,对成本的分享方式不同。如果与供应商的关系一般,则肯定不容易得到详细的成本机构资料,只有与供应商维持较密切的关系,彼此合作时,才有办法做到。
4. 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采购量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所处的阶段有直接的关系,产品由导入期、成长期到成熟期,采购量会逐渐放大,直到衰退期出现,采购量才会逐渐缩小。
企业采购到科力普省心购,省钱省力又省心哦~
精益成本管理培训的八项原则是什么?
1.全面质量管理原则
不论是传统企业还是精益企业,不论是制造企业还是商品流通企业抑或是服务型企业,质量始终是企业的生命和灵魂,是恒古不变的真理,企业应当一以贯之。精益生产发端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然而近年来该公司先后遭遇“脚踏门”、“刹车门”事件,在2009年底至2010年3月短短数月,丰田公司因产品质量问题在全球召回汽车高达800多万辆,远远超过了其2009年698万辆的全球销售总量,昔日的“制造大王”沦为“召回大王”。人们不禁要问,精益管理模式在时代嬗变中是否仍然有效?事实上,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管理模式本身,而在于企业管理者在精益化管理道路上,遗忘了精益成本管理的精髓所在。究其原因,面对2008年欧美金融危机的新形势、新环境,丰田公司选择了效益至上,正常的经营节奏被打乱,流程中的差错被忽略,精益化思想的精髓——质量与技术的完美对接被忽视。企业全球化的生产销售业态,导致了丰田的产业平台铺得太大,内部质量管控体系出现了盲点和断层,这种发展状态造成了丰田当前的危机。
坚持全面质量管理原则要求企业坚守“六西格玛”原则,从设计、制造、销售各环节严把质量关,对产品或服务质量做到“零缺陷”、“零容忍”。“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抓住了质量这一企业持续发展的“命门”,就抓住了精益成本管理的本质和灵魂。同时,企业应当正确处理产品或服务质量与成本控制的关系,推行精益成本控制,绝不能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应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全方位改进,加强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将低成本控制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低成本管理引向正确的方向。
2.顾客导向原则
以顾客为导向,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宝,是精益成本管理的基本准则。顾客是企业的“衣食父母”,顾客需求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的目标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及顾客的需求,企业只有以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满足日益变化的顾客需求方能赢得市场、壮大企业。建立起顾客驱动的企业文化,以顾客利益为先导,以顾客需求引导企业决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和金规铁律。
坚持顾客导向原则要求企业按照最终用户定义企业价值,这是精益思想的出发点。当今的市场与其说是靠产品和营销推动的市场,不如说是由顾客“拉动”的市场。也就是说,企业必须敏锐地感知外部市场的变化,并根据外部市场需求构造和优化业务流程及管理活动,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企业必须在顾客需求的拉动下有效组织供应、生产、销售及产品研发,才能不断塑造和巩固自己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服务优势和销售优势,否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无从谈起。
3.价值流原则
企业管理活动包括:
①从概念设想,通过细节设计与工程到投产的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任务;
②从接受订单到制定详细进度,再到送货全过程中的信息管理任务;
③从原材料制成最终产品,并送达用户手中的物质转化任务搜趣网。价值流就是使一个特定产品通过这三项关键性管理任务时所必需的一组特定活动,包括增值活动、必要但非增值活动(Ⅰ型Muda)和非增值活动(Ⅱ型Muda,即浪费)三类。研究表明,企业用于增值活动的时间仅占整个流程的极小部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非增值的活动中。精益成本管理必须重视价值流的梳理,否则就会产生方向性错误,导致精益成本管理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
坚持价值流原则要求企业对业务流程进行详尽的梳理和再造,从末端的顾客开始,识别顾客的有效需求,确定流程输出的关键质量指标,然后逆向确定企业的宏观流程,确立达到和符合顾客需求的流程输入质量指标,并保证流程顺畅地“流动”起来,防止停顿和中断。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当借助于高阶流程图(SupplierInput-Process-Output-Customer,简记为SIPOC)和价值流图(ValueStreamMapping,简记为VSM),清晰地展示企业价值流动,以及信息流和物流。通过价值流的梳理,发现和揭示流程中的Muda,去除非增值活动或作业流程,让价值流从混乱变得清晰,从根本上确保精益化方向的正确。
4.人才优先原则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当摈弃“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更加倚重人才来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企业推行精益成本管理,必须造就符合精益精神的人才队伍,让精益理念在员工心中深深扎根,成为他们行事做人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行动,并通过他们的宣贯和言传身教,感染和激励周围的同事。久而久之,当企业员工养成了精益思维,按照精益理念在恰当的时间正确地做事时,真正的精益企业就悄然建立起来了。现实中,很多企业缺少优秀人才,企业精益战略、发展计划、管理制度难以落实,执行力低下,管理活动“精而不益”,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起来的精益系统难以真正发挥有效作用,甚至半途而废。
坚持人才优先原则要求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人才选聘、职位设置、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和员工职业规划,尤其要认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并设计一套适合本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要注意岗位和员工的差异性,并留意非常规人才和多能工的培养,培育员工之间的协作意识。
5.制度匹配原则
精益成本管理的推行必须有一整套成熟定型的制度作保障,包括作业标准、各种管理规范等。倘若缺乏完备的制度基础,精益成本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精益成本管理难以推行,精益成果难以固化,更不能持续。实践中,很多企业要么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要么制度僵化、管理松弛,制度建设与精益精神不匹配。制度基础的缺失,现场管理的混乱,如此局面又如何实现精益成本管理呢?企业必须意识到,精益成本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哲学和指导思想,是一个集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于一体的科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以“人的精益为本”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价值流”是管理关注的焦点,“杜绝消耗资源的非增值活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管理追求的目标。
坚持制度匹配原则要求企业:
①建立与精益精神相匹配的扁平式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组织效能;
②制定和执行完备的作业标准体系,既不朝令夕改,也不萧规曹随;
③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充分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全面推行7S现场管理(齐忠玉,2011),营造安全整洁、高效顺畅、协作有序的工作环境,塑造员工的职业成就感;
⑤借助看板(Kanban)系统、图表等可视化工具实现可视化管理,便于上下级之间、员工相互之间的监督、配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等。
6.系统性原则
企业推行精益成本管理,绝不可能仅凭局部之力即可实现,而必须强化企业上下的全局统筹意识,并积极地付诸行动。现实中,很多企业已然意识到精益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或已经宣布开始推行成本精益化,但是企业上下却仍然对精益成本管理缺少统一认识。有的企业甚至将精益成本管理变革外包给顾问公司,然后坐等收获精益之果,精益成本管理最终沦为一句缺少执行力的空头口号。事实上,精益成本管理不是某位员工、某个部门或者精益管理团队的工作,更不是顾问公司宣传一下或协助改善一下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全局统筹意识的形成。
坚持系统性原则要求企业统筹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管理、 财务管理各部门,协调人力、 财力、 物力诸要素,做到上下一条心、 纵横一盘棋,让精益成本管理 “落地” ,真正成为助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管理模式。精益成本管理不仅仅局限于生产现场,需要各部门竭力协作、 相互支持,形成企业整体的精益化系统。
7.协同原则
系统性原则强调统筹企业内部资源要素,而协同原则强调统筹企业内、 外部市场条件,形成供、 产、 销一体化的精益成本管理系统。企业精益成本管理不是 “孤岛” ,受到外部市场环境条件的影响,企业应当拓宽管理视野,将精益成本管理链条延伸至上游的供应商、 下游的客户,形成利益共享、 信息互联互通的战略联盟。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精益成本管理的龙头部分,它的精益化程度与现场管理、销售管理等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重要程度不可小觑。在现实中,大多数企业仍抱着 “供应商是企业的外部供应者” 的陈旧观念,采购环节不过是发挥着为企业提供原材料的辅助职能。其结果,企业无法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殊不知重新寻找替代供应商本身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浪费,是违背精益精神的。此外,由下游客户拉动企业生产,实现生产制造和销售管理的无缝对接,即是前文的顾客导向原则。
坚持协同原则要求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全方位的精益成本管理,通过横向和纵向一体化方式,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此外,企业还可以借助资源共享、 快捷对接、 动态联盟和信息流管理等方式促进精益成本管理的实现。真正的精益成本管理必须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借助一体化实现各方资源共享和各环节的快速对接,从总体角度来实现精益化目标。
8.持续改进原则
企业精益成本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改进过程。一些企业花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好不容易才导入精益成本管理,并建立了一整套的作业标准和相关的管理制度,一阵热情之后发现精益成本管理并未带来明显成效而束之高阁。究其原因,一些管理者将精益成本管理看成包治百病的一剂灵丹妙药,或是简单移植成功企业的精益成本管理模式,或是尚未培育起符合精益精神的企业文化,抑或是缺乏持续改进的信心和毅力,导致精益成本管理前功尽弃。
坚持持续改进原则要求企业积极引导员工树立精益成本管理意识,塑造和培育符合精益精神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价值创造。精益成本管理永无止境,要做到尽善尽美、 至臻完善。精益成本管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要将其作为一项持续改善的系统工程。因此,上至企业高层领导,下至每一个普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要养成 “问题意识” ,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揭示问题,并通过 “头脑风暴”、“五问法” 鼓励员工提出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积极践行,允许试错,容忍失误。
不论是传统企业还是精益企业,不论是制造企业还是商品流通企业抑或是服务型企业,质量始终是企业的生命和灵魂,是恒古不变的真理,企业应当一以贯之。精益生产发端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然而近年来该公司先后遭遇“脚踏门”、“刹车门”事件,在2009年底至2010年3月短短数月,丰田公司因产品质量问题在全球召回汽车高达800多万辆,远远超过了其2009年698万辆的全球销售总量,昔日的“制造大王”沦为“召回大王”。人们不禁要问,精益管理模式在时代嬗变中是否仍然有效?事实上,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管理模式本身,而在于企业管理者在精益化管理道路上,遗忘了精益成本管理的精髓所在。究其原因,面对2008年欧美金融危机的新形势、新环境,丰田公司选择了效益至上,正常的经营节奏被打乱,流程中的差错被忽略,精益化思想的精髓——质量与技术的完美对接被忽视。企业全球化的生产销售业态,导致了丰田的产业平台铺得太大,内部质量管控体系出现了盲点和断层,这种发展状态造成了丰田当前的危机。
坚持全面质量管理原则要求企业坚守“六西格玛”原则,从设计、制造、销售各环节严把质量关,对产品或服务质量做到“零缺陷”、“零容忍”。“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抓住了质量这一企业持续发展的“命门”,就抓住了精益成本管理的本质和灵魂。同时,企业应当正确处理产品或服务质量与成本控制的关系,推行精益成本控制,绝不能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应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全方位改进,加强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将低成本控制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低成本管理引向正确的方向。
2.顾客导向原则
以顾客为导向,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宝,是精益成本管理的基本准则。顾客是企业的“衣食父母”,顾客需求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的目标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及顾客的需求,企业只有以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满足日益变化的顾客需求方能赢得市场、壮大企业。建立起顾客驱动的企业文化,以顾客利益为先导,以顾客需求引导企业决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和金规铁律。
坚持顾客导向原则要求企业按照最终用户定义企业价值,这是精益思想的出发点。当今的市场与其说是靠产品和营销推动的市场,不如说是由顾客“拉动”的市场。也就是说,企业必须敏锐地感知外部市场的变化,并根据外部市场需求构造和优化业务流程及管理活动,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企业必须在顾客需求的拉动下有效组织供应、生产、销售及产品研发,才能不断塑造和巩固自己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服务优势和销售优势,否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无从谈起。
3.价值流原则
企业管理活动包括:
①从概念设想,通过细节设计与工程到投产的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任务;
②从接受订单到制定详细进度,再到送货全过程中的信息管理任务;
③从原材料制成最终产品,并送达用户手中的物质转化任务搜趣网。价值流就是使一个特定产品通过这三项关键性管理任务时所必需的一组特定活动,包括增值活动、必要但非增值活动(Ⅰ型Muda)和非增值活动(Ⅱ型Muda,即浪费)三类。研究表明,企业用于增值活动的时间仅占整个流程的极小部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非增值的活动中。精益成本管理必须重视价值流的梳理,否则就会产生方向性错误,导致精益成本管理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
坚持价值流原则要求企业对业务流程进行详尽的梳理和再造,从末端的顾客开始,识别顾客的有效需求,确定流程输出的关键质量指标,然后逆向确定企业的宏观流程,确立达到和符合顾客需求的流程输入质量指标,并保证流程顺畅地“流动”起来,防止停顿和中断。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当借助于高阶流程图(SupplierInput-Process-Output-Customer,简记为SIPOC)和价值流图(ValueStreamMapping,简记为VSM),清晰地展示企业价值流动,以及信息流和物流。通过价值流的梳理,发现和揭示流程中的Muda,去除非增值活动或作业流程,让价值流从混乱变得清晰,从根本上确保精益化方向的正确。
4.人才优先原则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当摈弃“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更加倚重人才来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企业推行精益成本管理,必须造就符合精益精神的人才队伍,让精益理念在员工心中深深扎根,成为他们行事做人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行动,并通过他们的宣贯和言传身教,感染和激励周围的同事。久而久之,当企业员工养成了精益思维,按照精益理念在恰当的时间正确地做事时,真正的精益企业就悄然建立起来了。现实中,很多企业缺少优秀人才,企业精益战略、发展计划、管理制度难以落实,执行力低下,管理活动“精而不益”,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起来的精益系统难以真正发挥有效作用,甚至半途而废。
坚持人才优先原则要求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人才选聘、职位设置、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和员工职业规划,尤其要认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并设计一套适合本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要注意岗位和员工的差异性,并留意非常规人才和多能工的培养,培育员工之间的协作意识。
5.制度匹配原则
精益成本管理的推行必须有一整套成熟定型的制度作保障,包括作业标准、各种管理规范等。倘若缺乏完备的制度基础,精益成本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精益成本管理难以推行,精益成果难以固化,更不能持续。实践中,很多企业要么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要么制度僵化、管理松弛,制度建设与精益精神不匹配。制度基础的缺失,现场管理的混乱,如此局面又如何实现精益成本管理呢?企业必须意识到,精益成本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哲学和指导思想,是一个集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于一体的科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以“人的精益为本”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价值流”是管理关注的焦点,“杜绝消耗资源的非增值活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管理追求的目标。
坚持制度匹配原则要求企业:
①建立与精益精神相匹配的扁平式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组织效能;
②制定和执行完备的作业标准体系,既不朝令夕改,也不萧规曹随;
③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充分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全面推行7S现场管理(齐忠玉,2011),营造安全整洁、高效顺畅、协作有序的工作环境,塑造员工的职业成就感;
⑤借助看板(Kanban)系统、图表等可视化工具实现可视化管理,便于上下级之间、员工相互之间的监督、配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等。
6.系统性原则
企业推行精益成本管理,绝不可能仅凭局部之力即可实现,而必须强化企业上下的全局统筹意识,并积极地付诸行动。现实中,很多企业已然意识到精益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或已经宣布开始推行成本精益化,但是企业上下却仍然对精益成本管理缺少统一认识。有的企业甚至将精益成本管理变革外包给顾问公司,然后坐等收获精益之果,精益成本管理最终沦为一句缺少执行力的空头口号。事实上,精益成本管理不是某位员工、某个部门或者精益管理团队的工作,更不是顾问公司宣传一下或协助改善一下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全局统筹意识的形成。
坚持系统性原则要求企业统筹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管理、 财务管理各部门,协调人力、 财力、 物力诸要素,做到上下一条心、 纵横一盘棋,让精益成本管理 “落地” ,真正成为助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管理模式。精益成本管理不仅仅局限于生产现场,需要各部门竭力协作、 相互支持,形成企业整体的精益化系统。
7.协同原则
系统性原则强调统筹企业内部资源要素,而协同原则强调统筹企业内、 外部市场条件,形成供、 产、 销一体化的精益成本管理系统。企业精益成本管理不是 “孤岛” ,受到外部市场环境条件的影响,企业应当拓宽管理视野,将精益成本管理链条延伸至上游的供应商、 下游的客户,形成利益共享、 信息互联互通的战略联盟。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精益成本管理的龙头部分,它的精益化程度与现场管理、销售管理等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重要程度不可小觑。在现实中,大多数企业仍抱着 “供应商是企业的外部供应者” 的陈旧观念,采购环节不过是发挥着为企业提供原材料的辅助职能。其结果,企业无法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殊不知重新寻找替代供应商本身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浪费,是违背精益精神的。此外,由下游客户拉动企业生产,实现生产制造和销售管理的无缝对接,即是前文的顾客导向原则。
坚持协同原则要求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全方位的精益成本管理,通过横向和纵向一体化方式,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此外,企业还可以借助资源共享、 快捷对接、 动态联盟和信息流管理等方式促进精益成本管理的实现。真正的精益成本管理必须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借助一体化实现各方资源共享和各环节的快速对接,从总体角度来实现精益化目标。
8.持续改进原则
企业精益成本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改进过程。一些企业花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好不容易才导入精益成本管理,并建立了一整套的作业标准和相关的管理制度,一阵热情之后发现精益成本管理并未带来明显成效而束之高阁。究其原因,一些管理者将精益成本管理看成包治百病的一剂灵丹妙药,或是简单移植成功企业的精益成本管理模式,或是尚未培育起符合精益精神的企业文化,抑或是缺乏持续改进的信心和毅力,导致精益成本管理前功尽弃。
坚持持续改进原则要求企业积极引导员工树立精益成本管理意识,塑造和培育符合精益精神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价值创造。精益成本管理永无止境,要做到尽善尽美、 至臻完善。精益成本管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要将其作为一项持续改善的系统工程。因此,上至企业高层领导,下至每一个普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要养成 “问题意识” ,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揭示问题,并通过 “头脑风暴”、“五问法” 鼓励员工提出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积极践行,允许试错,容忍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