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下一句(李四光 大江南北 的 遍布 (连词成句))

李四光、大江南北、的、遍布。(连词成句)李四光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炎。题目可能落下了“足迹”两字。追寻红色足迹,永葆爱党情怀的征文。寻找党的足迹曾......

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的下一句(李四光 大江南北 的 遍布 (连词成句))

李四光、大江南北、的、遍布。(连词成句)

李四光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炎。
题目可能落下了“足迹”两字。

追寻红色足迹,永葆爱党情怀的征文。

寻找党的足迹
曾经一度的想知道党究竟是什么。党——对我来说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在她的光辉下我觉得满足、幸福、充满希望。我多么想知道她究竟是什么样的。于是,我开始踏上了寻找党的足迹的旅途。
我曾幻想她一定拥有一双羽翼,护佑着中华十三亿的儿女;她一定拥有光环,照亮前面的路;她一定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和蔼可亲。
曾听老一辈的人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那段不为人知的属于他们自己的艰苦青涩的时光。年轻的我们根本想象不出那段苦日子,甚至有时候还认为是天方夜谭。玉米、红薯是早中晚饭的主打歌,饮料则是玉米粥,多种做法的大白菜,可是却没有什么油,连盐都放得很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即使吃得反胃也还是这些。我突然想起军训回来,我曾抱怨,军训的饭菜比猪食还难吃,天天都是那些。但是却没有想到,早饭里天天有煮鸡蛋,午饭里天天有原来一年才吃几次的馒头晚饭里天天是解暑的绿豆粥啊。我们的餐桌上多了许多那时没有的佳肴,我们的衣柜里多了许多那时没有的衣装,我们的书包里多了许多那是没有的书本,我们的脑海里多了许多那时没有的知识,我们的记忆中多了许多那时没有的快乐……
大概这就是她的羽翼吧,护佑着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让我们没有了晚上没有电,洗澡去河边,早起找野菜,农耕累弯腰的回忆了。我们从小就有着幸福的生活,虽然我家不算富裕,可是我却可以拥有一个屋顶遮阴避雨,拥有墙壁挡风;我也拥有一台属于我的电风扇,在炎热难耐的夏天送来凉爽的风;我家还有暖气,能在严冬送来丝丝暖意……我们所吃的、用的、穿的甚至是交通工具都体现着我们生活的优越。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这不就是党的力量么?党就是这样,造福于人民。
我也曾看过关于党员的报道,写了查文红放弃上海优越的生活环境,来到安徽砀山魏庙希望学校义务支教,一呆就是七年。整整七年,她为了那里的孩子,没有见上哥哥的最后一面、错过女儿的婚礼,遭来了亲人的不理解,她为了支教事业呕心沥血,她把学生当子女,她的师恩如母爱。查老师自创适合农村孩子的教学方法,根据课文编朗朗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学得更有趣,掌握得更牢固,她教的班级每年考试成绩都是全县第一,她的学生不仅成绩好,还讲文明懂礼貌,不知多少位失学的孩子在查老师悉心关怀下重返课堂,看到了人生的希望,重拾生活的勇气。对于鲜花和掌声,查老师总是深情用一句“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将一切功劳都归于党、归于身边的乡村父老。
党员——党的代表,而查文红就是众多党员之一。她的事迹让人们敬佩,让多少人感动,这是普通共产党员的高尚境界,她朴实的言语中包含着对党、对人民的无比忠诚、真挚的情感,道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心声,她在用心谱写着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光辉乐章。党中这样的人数不胜数,有多少党员用毕生的精力履行党章,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尽职尽责,这都是党的儿女啊。由这样的人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我们的生活怎能不幸福,我们的国家怎能不强大?
这大概就是她的光环吧,那无时不刻都在发光的光环,照亮了前方的路,即使前方的路有再多的荆棘,有再多的绊脚石,有再多的困难我们也不怕,我们一定可以度过难关。
党啊!你在哪里?顺着历史的大潮,我寻找着你的足迹!在南京的战场上,我见到了你!革命先烈用鲜血铸就了这座千年的古城。在台儿庄的焦土上,我找到了你!那血染的黄土地上,有你深深的印记!在武汉的天空,我找到了!无名大队的耻辱在这里得到了洗刷!在缅甸,印度,我也找到了你!野人山上有你们吃剩的树根草皮!在朝鲜的战场上,我找到了!你在鸭绿江攀嘹亮的歌唱。转眼间,你的足迹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你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土地上印下了的的足迹。
你虽无形,可是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你的影子。党,你一直是那么的神秘,我想我还没有彻彻底底的了解你,我还只是浅浅地认识你,我们在此刻起程,寻找党的足迹,懵懂的我在那漫长的旅途中成熟。
党啊,你用你干瘪的乳房,滋润了稚嫩的我、迷惘的我、懵懂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优秀、你的先进、你的伟大。下一刻,你将看到的是我们的腾飞!

茅以升的历史

谢谢!
茅以升(1896-1989)桥梁学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次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建国后,历任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五至七届中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1982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1933年领导设计、修建杭州钱塘江大桥。1959年参与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工作。
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他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茅以升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子。
茅以升中学毕业后,先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1916年毕业后,由唐山路矿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留美,成为研究生,9月起程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报到。谁知该校注册处主任傲慢地说:“中国唐山这个学校从来没有听说过,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注册”。经过考试后,茅以升的成绩极佳,便给他注册为桥梁专业研究生。从此以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生保送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作研究生的,特许不再经过考试这一关了。茅以升于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业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桥梁力学第二应力》,这篇论文,在当时具有世界水平,因而荣获加利基理工学院颁发的金质研究奖章。1919年12月,24岁的茅以升毅然回国,在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任教授。茅以升说:“回顾我的读书生活,这14年的努力,好比造桥,为我一生事业建造了坚实的桥墩。”茅以升学成回国后,先后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EkYfinUMo江苏省水利局局长,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北方中国交通大学校长等职。
茅以升想:中国的大川大河EkYfinUMo上,已有一些大桥了,但都是外国人造的: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桥是美国人修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现俄罗斯)人修的,云南河口人字桥是法国人修的,沈阳浑河大桥是日本人修的……钱塘江大桥,我们中国人要自己修,证明我们中国人有能力修好这座现代化大桥,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干,我们不比别人无能。就这样茅以升对钱塘江大桥开始了总体设计。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经过5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建成。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又接受修建我国第一个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两年。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典礼。茅以升设计这座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8米。正桥长1155.5米,连同两端公路引桥,总长1670.4米。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接起来,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把武汉三镇联成一体,确保了我国南北地区铁路和公路网联成一体。
1958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工程设计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也对党的工作极端负责,他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查核算,最后签了名。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他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种文本)。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
茅以升,自1954年起当选为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1987年10月,茅以升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茅以升为我国和世界桥梁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9年11月12日病逝。
回答者:姓拉名登字灭倭 - 魔法师 五级 9-18 20:46
造桥di~
回答者:仟神之秀 - 试用期 一级 9-19 13:30
一楼的解释很详尽了
回答者:抬杠局书记 - 试用期 一级 9-20 16:29
好辛苦吧,打了那么多字,好象没什么补充的了,只是,是不是太多了。..
回答者:gloomy1314 - 魔法学徒 一级 9-21 10:14
茅以升(1896-1989)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896年生。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他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茅以升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子。
茅以升中学毕业后,先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1916年毕业后,由唐山路矿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留美,成为研究生,9月起程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报到。谁知该校注册处主任傲慢地说:“中国唐山这个学校从来没有听说过,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注册”。经过考试后,茅以升的成绩极佳,便给他注册为桥梁专业研究生。从此以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生,保送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作研究生的,特许不再经过考试这一关了。茅以升于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业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桥梁力学第二应力》,这篇论文,在当时具有世界水平,因而荣获加利基理工学院颁发的金质研究奖章。1919年12月,24岁的茅以升毅然回国。在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任教授。茅以升说:“回顾我的读书生活,这14年的努力,好比造桥,为我一生事业建造了坚实的桥墩。”茅以升学成回国后,先后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江苏省水利局局长,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北方中国交通大学校长等职。
茅以升想:中国的大川大河上,已有一些大桥了,但都是外国人造的: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桥是美国人修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现俄罗斯)人修的,云南河口人字桥是法国人修的,沈阳浑河大桥是日本人修的……钱塘江大桥,我们中国人要自己修,证明我们中国人有能力修好这座现代化大桥,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干,我们不比别人无能。就这样茅以升对钱塘江大桥开始了总体设计。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经过5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建成。当记者采访茅以升时,他说:“自1919年12月,我归国为社会服务,在64年的征程中,我所做的工作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工程。”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又接受修建我国第一个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两年。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典礼。茅以升设计这座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8米。正桥长1155.5米,连同两端公路引桥,总长1670. 4米。大桥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衔接起来,成为我国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把武汉三镇联成一体,确保了我国南北地区铁路和公路网联成一体。
1958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工程设计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也对党的工作极端负责,他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查核算,最后签了名。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他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及《中国桥梁——古代至今代》(有日、英、法、德、西班牙五种文本)。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一、二)、《茅以升文集》等。
茅以升,解放后任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院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自1954年起当选为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1987年10月,茅以升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茅以升为我国和世界桥梁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
回答者:钦元天尊 - 助理 二级 9-22 16:57
茅以升
(1896—1989)
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本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
回答者:dgyuan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9-29 21:10
古代中国人造桥,曾留下过一页骄人的历史,一千三百多年前,隋朝的李春设计建造了一座精美的石拱桥——赵周桥,这个记录比西方人提早了900多年。赵周桥至今完好无损的横跨在河北省啸河山,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也是在十三世纪就闻名于世界了。
到了近代,造桥史上却再也没能出现过中国人的名字,中国境内的山东济南黄河大桥是由德国人修建的,安徽蚌埠的淮河大桥是由英国人造的,黑龙江的松花江大桥是由俄国人修建的,而广州的珠江大桥又是由美国人设计建造的。这段历史直到1937年的9月26号才由我们中国的造桥大师茅以升来打破,从而结束了西方人说中国人不能建造钢铁大桥的断言。
茅以升,中国二十世纪桥梁的帜树。1937年9月,由他主持修建的钱塘江大桥俊工通车,然而正是这座由中国人第一次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紧紧存在了89天。
这是1937年正月的一天,杭州的六合塔下叫卖宁波豆酥糖的小贩们已经回家过年去了。钱塘江的工人们却没有丝毫休息的样子,在以往的历史上,钱塘江上从没有任何形势的桥梁,当时的浙赣铁路已经修至玉山,上海至杭州的铁路也早已通车,紧紧一桥之隔,将浙江省分之为两岸,铁路、公路无法贯通。那时浙江的老百姓常把不可能做的事情比做钱塘江上造桥,此时茅以升正和他的同事们攻克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认为不可能做的事情。
当时39岁的茅以升,是中国最权威的桥梁专家,他23岁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关于桥梁工程的见解被国际桥梁界称为茅式定律,与此同时他成为美国卡里基理工学院进校以来的第一位工学博士。1934年,茅以升受命担当修建钱塘江大桥的重大任务,他的职务是总设计师、工程师,在此之前,这样的职务总是由外国人担任的。
1937年2月11日,一大早,茅以升就来到工地,他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按照工程进度要求,钱塘江大桥应该就在今年全面通车。大桥开工的时候,第一艘打桩船刚刚下水,就触礁沉水,船上民工全部遇难,一时舆论哗然。有人说钱塘江造桥不可能,这是祖先的遗讯,人定要跟老天爷顶,怎么行呢?
曾杨府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正是他积极促成了修建钱塘江大桥,他把茅以升招到办公室正言励色地说,我一切相信你,但如果造桥不成功你的跳钱塘江,我也跟在你后头跳。茅以升说,在建桥上面我决不后退半步,钱塘江大桥的成败不是我一个人的小事,而是能不能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大事。
罗英是茅以升在美国康美尔大学桥梁专业读书时的同班同学,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总工程师,茅以升曾说有他来和我合作,共同指挥桥的进行,我就更重了。在整个建桥过程中,罗英成为茅以升得力的助手,分担了茅以升大量实质性事物,使茅以升有更多的精力去克服技术上的难题。
其实感触最深的应该是工程师李文进,因为在建桥过程中,茅以升和他一起充当了导演,拍下了2500多公尺的胶片,建桥的波折和坎坷都随着茅以升的一颦一笑,都被李文进看在了眼里,拍在了2500多公尺的胶片上,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建造钱塘江大桥的真实场景,后来这些胶片和建桥的其他资料被茅以升装进了14只大箱子里,随着他辗转湖南、贵州,虽然多次遭到轰炸,这些大箱子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的身边,被保护得丝毫末损,直最后完整的移交给上海铁路局。
建国以后,2500多公尺的胶片,拍成了中国最早的工程记录片——《钱塘江》,为后来修建钱塘江大桥,整个钱塘江的水纹资料留下了重要依据,茅以升曾说这些资料比我的生命还宝贵。在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之前,茅以升曾先后在6所大学担任校长和教授。钱塘江工地也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指导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学到了许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这一行为对以后中国的桥梁事业影响深远,这批人青年人后来成为新中国桥梁界的中间力量,在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郑州黄河大桥等重大桥梁建设中,担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
茅以升对建桥的每一道工搜趣网序,都极尽苛刻,大到钢梁的架设,小到每一颗螺钉都有严格的检查程序,每一捆钢梁上都有18000个螺钉,一共有16个钢眼,每一个螺钉安装后都有专门的人员逐个检查,不合格的螺钉做上记号,重新安装。茅以升自己也经常到建桥工地去,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这桥上28万个螺钉,每一个都能挑起千斤重担。
1937年这一年,世界上有两座著名的桥梁在建造过程www.souquanme.com当中,它们就是美国的旧金山金门大桥和中国的钱塘江大桥。有一天茅以升在美国的导师从远方给他发电说,你的彼兹堡同事施特劳斯已经完成了金门大桥的建造工作,金门大桥已经竣工了,日期是5月28号。旧金山金门大桥全长128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悬锁桥,这个记录直到1964年才被打破。茅以升这个时候已经接近完成他的钱塘江大桥。有一天,他的总工程师罗英出了一个上联,上联是八个字:钱塘江桥五行缺火。钱塘江这四个字的偏旁部首就是缺中国五行当中的火字,这个下联一直没有人能对出,但是不幸的历史事件就被罗英言重了,事隔不久,火真的来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全面爆发,日本人终于打响了全面侵华的第一炮,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正式开始。战争的车轮开始迅速向中国的内地推进,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证实的预感,这位钱塘江大桥的最高决策者突然下令,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大洞,这个大洞在设计图中从未出现过,茅以升也没有向任何人解释过。
1937年8月13日,驻上海日军向闸北全面进攻,松沪会战爆发,上海陷入了战火之中。8月14日清晨,茅以升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赶到6号墩的沉箱里面,解决大桥最后一个技术问题,沉箱是一个沉入水30米的巨大箱子,空气压缩机把江水隔绝在外,可供几十人同时在水下作业,但每个人都要承受相当于外界3倍的空气压力,空气和电力由大桥电闸处通过一根管道传送进来,整个工作环境十分艰险。就在茅以升下到30米水下的同时,新组建的中国空军第一次出击,第二大队首先出动,轰炸了上海日军的第三舰队,以及在杨树平码头刚刚登陆的日军。下午,日军出动13架重型轰炸机,到建桥机场报复,茅以升及工作人员继续在沉箱里作业,整个钱塘江、杭州处在狂轰乱炸之中,水下的茅以升并不知道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危险,突然沉箱里一片黑暗。
茅以升走上建桥之路,源于他童年时的一个事,龙州竞渡的风俗由来已久。欢呼的人们都瞧着自己喜欢的船队,拼命的往桥上挤去,意外发生了,古老的文德桥彻底倒塌了,一场热闹的龙舟竞渡最后也变成了一场悲剧。茅以升因为那天肚子痛没有去看,当伙伴们把文德桥的事情告诉他时,在震惊之后,他说了一句话,将来我长大了要建桥,一定要比文德桥好。
一片死气的沉箱,终于迎来了光明,当茅以升从沉箱中上来时,杭州上空的机战刚刚结束,他发现整座大桥上只有一个管电闸的师傅,这位师傅的姓名无从考查,而正是这位师傅的手挽救了茅以升和几十位工程技术人员。8月14日这一天,整个钱塘江大桥没受到任何损伤,茅以升马上知道了空战胜利的消息。从死亡边缘刚回来的他,极有兴致地拉着总工程师罗英就着绍兴梅干菜喝了二两黄酒。后来国民政府,将8月14日定为空军节。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单线铁路桥帅先通车,至此大桥的建造基本完成,在通车的当日,大敌的军火物资开始从这条大桥上通过,整个工地笼罩着战争的气氛,没有人再把造桥当作是一项工程。整个九、十月,松沪会战异常激烈,各种物资通过大桥源源不断的送往上海,茅以升期盼着上海能够挡住日本人进攻的脚步。
1937年11月5日凌晨,日本海军和空军,狂轰乱炸杭州湾,日军在消烟中登陆,马上迂回上海保山,日本海军陆战队随后在杭州湾源源不断地掩护,上海俯背受敌面临失陷,战局形势急转直下,茅以升闻讯后,在钱塘江在大桥的动员大会上,大声疾呼,我们已处在战争之中,早一天造好桥,就多一份胜利的希望。
茅以升后来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钱塘江建桥回忆》,他这样写到:应该大抒特抒的是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建桥工人们发挥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无比的冲天干劲,夜以继日的加速赶工,立志早日完成大桥的建造来支持上海的抗战。一个半月之后,工人们履行了他们的誓言,终于提前完成了钱塘江大桥的建造,一列列的军火通过钱塘江大桥被运到了上海的抗日前线。1937年11月11号这一天,持续了三个月的凇户会战结束了,结果是上海沦陷。此时茅以升感到再也无力把握大桥的命运了。
1937年11月16日下午,南京工兵学校丁教官,在杭州市内的西湖饭店钱塘江大桥工程处找到茅以升,丁教官在出示了一份南京政府绝密文件后,简单地向茅以升介绍了当前的形势,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茅以升不愿面对的预感终于来到了眼前。丁教官告诉茅以升,所需炸药以直接由南京运来,此时就停在门外,炸药已分布在五孔钢梁和一个桥墩上,整个毁灭性破坏只需12个小时。茅以升经历着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七七事变后,他于南2号桥墩留下的长方形大洞,其实就是等待这一时刻的来临,而这种预感竟如此之快的应验了。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当天晚上就要将所有的炸药安放到位,茅以升很快冷静下来,修正了丁教官带来的方案,他以一个桥梁工程学家的严谨精确的态度,将钱塘江大桥所有的致命点一一标示出来,南2号桥墩是实施计划的重点。
1937年11月16日,整个通宵,100多根引线,从个个炸点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茅以升一直亲眼看到最后一跟引线接好。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他后来对家人回忆起那天的情景时说,自己的感受就像是把自己刚生下来的孩子掐死在摇篮里。
1937年11月17日凌晨,所有的炸药都已开埋好。就在这时,茅以升接到浙江省政府的命令,因为战势的发展,大量的难民涌入杭州,渡船根本不够用,钱塘江大桥必须今天通车,浙江省政府此时也不知道大桥上刚刚布满了炸药,此事得高度保密。
11月17日,茅以升没有指望能看到的大桥能全面通车的一天,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一天得到消息的人们,从杭州、宁波远道而来,无数的人们来到六合塔下的钱塘江边,连六合塔上都站满了人。等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两岸数十万群众使劲鼓掌。掌声经久不息。
许多年后,这座大桥的建成,被评价为中国近代史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然而这个里程碑呼唤着毁灭一同来临。茅以升后来在文章回忆中说,所有今天过桥的十万多人,以及此后每天过桥的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过桥也同样在炸药上风驰电闪而过,开桥的第一天,桥里就有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
1个多月后,1937年的12月23日,日军攻打杭州,当天下午1点多钟,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下午3点,炸桥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茅以升站在桥头看着桥上的难民黑压压涌过来,面对密密麻麻的引线,茅以升无法下手。下午五点,日本人的先头部队已隐约来近,人群被强行拦阻,所有引线都点燃了。钱塘江大桥全长1453米,历经了925个日日夜夜兼程,耗资160万美元,大桥通车第98天被炸毁。
这是我们在拍摄时发现的一张茅以升炸桥前亲手绘制的钱塘江预计炸毁后的结构图。当时冲到钱塘江大桥的日本兵九勇合夫,在消烟散尽后拍下了炸毁后的钱塘江大桥。几十年后,九勇合夫来到北京将这张照片交到了茅以升的手中。
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茅以升的书桌前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最后,写了一首诗,“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1946年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开始修复钱塘江大桥,因时局动荡没能完成,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钱塘江大桥才重新全部修复。
1982年,当茅以升又一次踏上这座大桥时,对身边的人说,半个世纪前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1987年9月26日,这一天是钱塘江大桥通车五十周年,茅以升等九位当年参加建桥的健在者又被请回到了杭州,参加浙江省政府举办的隆重的纪念庆典。浙江省副省长李得宝发表了热情讲话,他说,50年来,钱塘江大桥对发展东南沿海经济,方便浙江人民的交通起了巨大的作用。解放前,钱塘江大桥屡遭破坏而不毁,解放后长期超载而屹立,其设计构造之高明,建造质量之优良,维护管理之精心是桥梁工程史上一大杰作。

帮忙改演讲稿

以“创建绿色校园,从我做起”为主题,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积极探讨作为创建绿色校园的一员,“我”能做些什么,创建绿色校园的重要意义,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特别是要针对学生在校的各项行为举止进行具体的阐述。演讲稿内容应从本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忌泛泛空谈。(注:我是八年级学生)顺便帮忙想想题目当你仰望深邃蔚蓝的天空时;当你身处古木参天的森林时;当你伫立湖边,看水中鱼虾嬉戏生趣时;是否心中涌起过一阵波澜?想要竭尽自己所能去捍卫这一片纯净美好的绿色天地?绿,生命的颜色;绿,环保的颜色。有了绿色,便有了清新的空气;有了绿色,便有了健康的生命;有了绿色,便有了美丽的校园。我们的校园就是我们两千多名学生共同的家园。我知道,节约100千克纸张就意味着少砍17棵大树;我知道,回收23.5万吨废铁就可以建造36个埃菲尔铁塔;我知道,丢弃一个塑料瓶就要分解450年!我还知道,为了保护校园环境,学校有这样一批绿色使者,他们自发主动地走到一起为创建绿色校园做出努力。一片纸屑,我们捡起;一朵鲜花,我们珍惜;一棵小树,我们爱护;一滴净水,我们节约;一方土地,我们打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别看这些事情都微不足道,但是绿色校园需要这样的先行者,美丽滨湖也需要这样的环保卫士。但是面对现状,我们无不为大自然的明天而忧虑,举目四顾,好些地方,青山不再青,绿水不再绿。河沟里是臭水,山野上是垃圾,琳琅满目的垃圾袋随风飘舞,还有废水、废渣、废旧电池。为了绿色校www.souquanme.com园,请你节约用水,你怎忍心让清水从手下白白流走。为了绿色校园,不要乱丢垃圾,你怎愿意让垃圾玷污美丽的校园。然而我呢?我虽不能像环保老人曹荣安那样省吃俭用致力于环保宣传,深入学校、部队、街道等地,不遗余力地传播环保知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但我可以拾起脚下每一片纸屑,关好每一个水龙头,扶起每一棵小树。我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宣传环保,在生命的季节里栽种小树,让我的努力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我一起,守护美丽的校园。当天空不再明净,不再蔚蓝; 当土地变成黄沙,变成荒漠; 是否才后悔, 没有珍惜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伸出你的手, 伸出我的手, 伸出我们大家的手,共同创建绿色校园!
题目:从点滴做起,共建绿色校园
修改思路:演讲的本质在于说服他人,文字应该在保证气势的同时更趋近于口语化。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当你仰望天空,感受深邃与蔚蓝的时候;当你走进森林,置身于参天古木中的时候;当你伫立湖边,看水中鱼虾嬉戏生趣的时候;是否心中涌起过一阵波澜?是否想要竭尽自己所能去捍卫这一片纯净美好的绿色天地呢?
绿,生命的颜色;绿,环保的颜色。有了绿色,便有了清新的空气;有了绿色,便有了健康的生命;有了绿色,便有了美丽的校园。而这里就是我们两千多名学生共同的家园。
我知道,节约100千克纸张就意味着少砍17棵大树;
我知道,回收23.5万吨废铁就可以建造36个埃菲尔铁塔;
我知道,丢弃一个塑料瓶就要分解450年!
我还知道,为了保护校园环境,学校有这样一批绿色使者,他们自发主动地走到一起为创建绿色校园做出努力。
一片纸屑,我们捡起;一朵鲜花,我们珍惜;一棵小树,我们爱护;一滴净水,我们节约;一方土地,我们打扫!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别看这些事情都微不足道,但是绿色校园需要这样的先行者,美丽滨湖也需要这样的环保卫士。但是面对现状,我们无不为大自然的明天而忧虑,举目四顾,青山不再青,绿水不再绿。河沟里是臭水,山野上是垃圾,琳琅满目的垃圾袋随风飘舞,还有废水、废渣、废旧电池。原本和谐美丽的自然,正悄悄失去她曾经纯净清新的颜色。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了呢?
为了绿色校园,请你节约用水,你怎么忍心让清水从手下白白流走。
为了绿色校园,不要乱丢垃圾,你怎能愿意让垃圾玷污美丽的校园。
环保老人曹荣安省吃俭用致力于环保宣传,深入学校、部队、街道等地,不遗余力地传播环保知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然而我呢?我虽不能像他那样的,但我可以拾起脚下每一片纸屑,关好每一个水龙头,扶起每一棵小树。我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宣传环保,在生命的季节里栽种小树,让我的努力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我一起,守护美丽的校园。
当天空不再明净,不再蔚蓝; 当土地变成黄沙,变成荒漠; 是否才后悔, 没有珍惜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伸出你的手, 伸出我的手, 伸出我们大家的手,共同创建绿色校园!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这句诗出自哪里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这个诗的作者已经佚名了
  文 / 东芳泽
  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人一向是重视素质教育的,也一向主张不务正业。中国文人的第一任务就是当官,所谓“学而优则仕”,这便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但是,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之为“文人”,好像与“仕”又没有太大关系,要为“仕”,那学的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学经典。但是你再是精通这些玩意儿,也不会有人把你当文人看,顶多一个书呆子,人们看的是对于“仕”来说是无用的东西。“茶”便是其中典型的玩物之一。
  喝茶、懂茶对于当官来说是不起作用的,但自从有茶以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皆从自己的喜好,自己的角度来感受茶,品评茶,逐渐演绎出一轮又一轮圈内人士的共同价值观。这些被大家看得起的,但又是无用的东西,用我们今天的说法就叫做“素质”。
  一个文化人可能滴酒不沾,照样文思泉涌,但少有不喝茶的。细细算来,作为以解渴为目的的饮品,茶自从成了佳篇佳作的催生物,所承载的内涵早已远远超过它的外延,品茶、懂茶是中国文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茶成就了文化人,文化人又反过来丰富了茶的精神与气质。这在世界文化史中也是一个非常现象。可见,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之风雅承载于品茶之中,所以,中国人总是把“文人”和“雅士”链接在一起,总是说“文人雅士”。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到三国魏代已经出现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自魏晋而来清谈之风盛行,每每交谈,席间茶水自是少不了的,晋司徒长史王濛尤其爱茶,不仅自己喝,而且见人拉人喝,当时士大夫中还未完全习惯饮茶,其中有些自是苦不堪言,故有人把去他家饮茶称为“今日有水厄”,其实就算从未喝过茶,也不至以“水厄”相称,原因还在于唐之前的饮茶以牛饮为主。但凡喝茶的人一定还记得卢仝的七碗茶:“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一日之内往胃里灌个数十碗,滋味自是不好受。
  喝茶喝出情调,喝出品味,还要归功于唐代职业茶人陆羽,他把儒、道、佛融入饮茶中,至此出现了细煎慢品式的饮茶方式,这应该是文人茶的雏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得益于佛教的兴起,与陆羽交往颇深的诗僧皎然便是个中高人,“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茶清静纯洁的品质内涵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相映生辉。
  在陆羽之后,宋代皇帝和著名文人中这类“品茶”发烧友也不在少数,宋徵宗赵佶可算其中憨态可掬的一位。这位皇帝不问朝政,在历史上未留下半点治国安邦良策,却写了一部洋洋洒洒的《大观茶论》。所以探究历史之徒少有人记住这位皇帝的名字,倒是探究茶艺的行家把这位皇帝奉为知己。虽然他皇帝不好好当,社稷不好好理,但这篇茶论却至今仍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赵佶在茶方面的造诣应该得益于家学,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位嗜茶之士,他在世之时,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爱茶品茶之气尉然成风。
  到了太宗之时,出现皇家专用的龙凤团茶。权贵们为了办好贡茶以博皇上欢心,为此先要比试茶叶的质量,这样就产生了“斗茶”,徽宗时候的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郑可简便因此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皇帝如此爱茶,民间便可想而之了,加上文人的助阵,越演越烈,厚厚一本中国文化史荡漾出阵阵茶香,文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的。
  除此之外,更有象李清照、赵明诚夫妇这样的贤伉俪,每顿饭罢,便于堂前烹茶,相互考背学问,直至饮不动为止,这一“饮茶助学”的佳话为茶事添了不少风韵。
  茶文化不仅是中国精英文化与中国文人的高端骄傲,它与诗词一样,由上层发端向亲民演进,民间承载着文化衍生厚厚的土壤,从宋开始,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作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至元明时,“茶礼”几乎为婚姻的代名词。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由于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为母子见面,表示忠贞不移。如《红楼梦》书中,王熙凤送给林黛玉茶后,诙谐地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    民间茶文化兴盛最近一次应该在九八年左右,各地的茶艺馆越办越多,种类繁多,有清茶馆,有日式茶馆,也有江浙风味的面点式茶馆,在茶馆里喝茶聊天已然让文化人或非文化人都感受到千年的风雅,只是在这些人为的风雅之后,更多的是名利,是做秀,是娱乐,无怪乎近几年来茶馆渐入颓势,很多已销声匿迹,只有在洗尽铅华之后,真正的茶人才浮出水面。
  相对而言,闽南一带茶人较多,号称六如茶痴的林治先生,这位现代文坛才女林徽茵的后人,辞官回乡与茶为伴,开当代武夷山茶派先河,六十岁开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终成一部当代茶史《神州问茶》,可谓传奇。
  庄晚芳也是一位福建茶人,安徽有名的祁门茶就是得益于他,祁红与印度的“大吉岭”红茶和斯里兰卡的“乌伐”红茶齐名,被誉作“世界三大高香名茶”。经他改良后的祁红汤色红艳透明,叶底鲜红明亮。滋味更加醇厚。
  前一阵偶然遇见一家福建安溪的茶铺,店面不大,七八平米,布置得古典别致,一套红木的茶具置于案几上,一对绕膝的儿女,乖巧安静,凡进得店的客人,店主都要沏上一杯上好的铁观音,让客人细品,淡淡的清香拉近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距离,生意做不做是其次,谈茶论道聊品人生倒成了真正的主题,尤其谈起铁观音,店家更是如数家珍,山头产或田边产的茶,他会教你一一辩识。
  其实,只要细细发现,当代真正的茶人还很多,或隐于闹市,或居于山间,他们以茶为友,承甘霞之芳泽,蕴天地之精气,于茶中透出正义与清雅。
  但愿我们不仅仅只是欣赏他们,或者让他们成为“遗产”。
  这个诗的作者已经佚名了。呵呵呵。不过现在常用来形容茶啊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