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的前一句是什么?
我要来有用.......谢谢!!!1前一句是“人谁无过?”。
原文出处:《左传宣公二年》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原文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后人习惯表达为“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译文:
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指一个人犯了错误后,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就是最好的事情。
扩展资料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的相关典故:
三国时期,周处被乡里认为是和大蛟、白额虎同列的三害,周处杀死蛟虎后,却得知自己是最被乡里所忧虑的,因此找到陆云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
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www.souquanme.com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苏轼说的知错就改的名言?
从善如流: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好象流水向下,形容迅速。
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出处:《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和对待错误的态度有关的名言苏轼写的是哪两句
苏轼写的是:“改过不吝,从善如流”出自《上皇帝书》。
意思是改正错误毫不吝啬,听从善言就像流水那样自然。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后面一句是什么?
后一句为: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原句应为: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自:春秋左丘明《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原文选段:
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搜趣网,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译文:
(晋灵公)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 荡》说:‘没有谁向善没一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
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烝民》又说: ‘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 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于,无论所谓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无论多//www.souquanme.com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病入膏肓,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下各种“罪行”:欺君,亵渎,犯上作乱,直至弑君。而且,这些罪行都是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以诛灭九族。
虽然有此痼疾,但让人感叹不已的是,无论在哪个时代,只搜趣网要有昏情残暴的暴政。苛政存在,就有敢于诤言直谏的义士出现,并有敢于弑君的勇士出现,前者如赵盾,后者如赵穿。
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将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甚至还包括以自己亲人的生命为代价,依然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视死如归。这些词语,只有用在这些义士、勇士身上才是沉甸甸的、掷地有声的、名实相符的。
其实,敢于直谏、敢于弑暴君,已远不止是一种一时冲动的个人行为,更不是宗教信徒的迷狂。它是一种非常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不得不如此的抉择。
有时,明知暴君不可理喻,有时明知自己的行动无异于搜趣网以卵击石,自投罗网,如荆柯刺秦临行前 所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是,它们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正义,即决不向残暴专制、黑暗腐朽屈膝让步的决心。
正如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西西弗斯明知自己推上山的巨石要滚下来一样,依然坚持不懈地推下去。人类的精神和行动的意义,就在过程之中显示了出来,结果则是次要的了,甚至并不重要了。
面对残暴和死亡而敢于挺身而出,这种行为表示了一种严正的抗议,表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翻看历史,这种抗议和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就好比光明和黑暗从来都是相随相伴,哪一方都没有消失过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灵公不君
孔子说过有错就改的格言,哪一句后半句是不知其可也?
意思是:看见善行就赶紧学习,照着做。见到不好的,就像把手伸到热汤里,赶紧把手缩回来,立即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