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变是守的上一句是什么(成语接龙:燕巢幕上)

道生一是什么意思意思是道是独一无二的。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

时变是守的上一句是什么(成语接龙:燕巢幕上)

道生一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道是独一无二的。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gū),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或者减损它反而得到增加;或者增加它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扩展资料:

背景:

周之“史”官,负责收藏室的工作。而当时的收藏室相当于国家图书、档案、博物、珍宝等馆的综汇。不但收藏周武王前后的书籍、史料、珍宝,还收藏一百多个大小诸侯国的历史记载、上古遗书,各国的供奉,以及有关各氏族渊源的记载,大禹所制的九鼎和夏商遗物等。

从事这份工作,使老子得以便捷地成为当时饱学多识的,“百科全书”式的人才,自然为其创作《老子》打下了基础。

道因应无方,惟变所适。史公司马谈在《论六家旨要》所论。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虚无为本,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因时为业”、“时变是守”。故太史公突出强调‘变’。这得益于道家所具有的职业优势和深厚的知识背景。

道家出自史官,在古代,史官的职责主要为观察星象、制定历法、管理王室典籍和收藏档案,掌管着华夏部落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所有官方所拥有的珍贵典籍,故其为通晓当时一切知识部门的伟大学者。

作者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ixuOBoVk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道家庄子的无为思想

道家庄子的无为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
《道德经》全文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www.souquanme.com,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7.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4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9.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2.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53.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5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9.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60.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61.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62.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6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66.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67.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6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69.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7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7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2.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73.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7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7.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7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79.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80.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仕 开头的成语

仕 开头的成语,同音也行
仕 开头的成语
【仕女班头】仕女:美女;班头:第一。指第一美女。
【仕途经济】仕途:做官的途径,也指官场;经济:经世济民,治理国家。做官治理国家。
谐音成语:
【食案方丈】 shí àn fāng zhàng 形容吃的阔气。同“食前方丈”。
【死标白缠】 sǐ biāo bái chán 指极力纠缠。
【死不闭目】 sǐ bù bì mù 原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现常用来形容极不甘心。同“死不瞑目”。
【势不并立】 shì bù bìng lì 势:情势;并立:同时存在。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誓不罢休】 shì bù bà xiū 发誓不达目的决不甘休。
【事败垂成】 shì bài chuí chéng 事情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
【食不充肠】 shí bù chōng cháng 形容艰难贫困,勉强维持生活。同“食不充饥”。
【实逼处此】 shí bī chǔ cǐ 指为情势所迫,不得不这样。
【实逼处此】 shí bèng chǔ cǐ 本意为迫于形势而占有此地。后用以表示为情势所迫,不得不如此。
【视白成黑】 shì bái chéng hēi 视:看。把白色看成搜趣网黑色。指颠倒美丑、善恶或是非。
【食不充饥】 shí bù chōng jī 形容艰难贫困,勉强维持生活。
【食不充口】 shí bù chōng kǒu 不能吃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困苦。同“食不糊口”。
【十部从事】 shí bù cóng shì 形容辅助官吏很多。
【室不崇坛】 shì bù chóng tán 指室不高其基。比喻不崇尚奢华。
【食不重味】 shí bù chóng wèi 味:菜肴。吃饭不要两样菜肴。形容生活俭朴。
【思不出位】 sī bù chū wèi 思:考虑;位:职位。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也形容缺乏闯劲。
【识变从宜】 shí biàn cóng yí 指认识事物的变化,灵活地处理问题。
【十不得一】 shí bù dé yī 十件事中,没有一件是成功的。比喻费很大力气也没有收获。
【势不得已】 shì bù dé yǐ 由于形势所迫而不得不如此。
【市不二价】 shì bù èr jià 指买卖公道,不相欺诈。形容社会风气好。同“市无二价”。
【噬不见齿】 shì bù jiàn chǐ 噬:咬;齿:牙齿。凶猛的野兽咬人时不露牙齿。比喻害人者阴险狠毒狡猾,不露凶相。
【时不久留】 shí bù jiǔ liú 时机不会长久等待。意思是要抓紧时机。
【势不俱栖】 shì bù jù qī 俱:在一起;栖:居住。互相对立,不能共容。
【食不兼肉】 shí bù jiān ròu 吃饭时无两种肉食。形容饮食俭朴。
【史不绝书】 shǐ bù jué shū 书:指记载。史书上不断有记载。过去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
【驷不及舌】 sì bù jí shé 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十病九痛】 shí bìng jiǔ tòng 形容身体衰弱,浑身病痛。
【食不兼味】 shí bù jiān wèi 吃饭不用两道菜肴。指饮食节俭。同“食不二味”。
【势不可当】 shì bù kě dāng 当:抵挡。形容来势十分迅猛,不能抵挡。
【势不可挡】 shì bù kě dǎng 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势不可遏】 shì bù kě è 犹势不可当。形容来势十分迅猛,不能抵挡。
【时不可逢】 shí bù kě féng 逢:遭遇,遇见。大好时机平日不易遇到。
【死不开口】 sǐ bù kāi kǒu 至死也不说话。指缄口不言。
【时不可失】 shí bù kě shī 时:时机,机会;失:错过。抓住时机,不可错过。
【势不可为】 shì bù kě wéi 为:做,干。大势已去,无能为力。
【死不瞑目】 sǐ bù míng mù 瞑目:闭眼。死了也不闭眼。原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现常用来形容极不甘心。
【士饱马腾】 shì bǎo mǎ téng 军粮充足,士气旺盛。
【食不念饱】 shí bù niàn bǎo 吃饭不要求吃得很饱。
【势不两存】 shì bù liǎng cún 指敌对的事物不能同时并存。
【十不离九】 shí bù lí jiǔ 十成中已有了九成。比喻把握很大。
【时不我待】 shí bù wǒ dài 我待:“待我”的倒装,等待我。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十变五化】 shí biàn wǔ huà 指变化多端。
【时不我与】 shí bù wǒ yǔ 我与:“与我”的倒装;与:等待。时间不会等待我们的。嗟叹时机错过,追悔不及。
【食不暇饱】 shí bù xiá bǎo 没空好好吃饭。形容终日操劳忙碌。
【十步香车】 shí bù xiāng chē 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十步香草】 shí bù xiāng cǎo 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矢不虚发】 shǐ bù xū fā 每一箭都命中目标。形容射箭本领极高。
【实不相瞒】 shí bù xiāng mán 瞒:欺骗。实话告诉,决不欺瞒。
【四壁萧然】 sì bì xiāo rán 四壁:四面墙壁;萧然:寂寞冷落。屋里空荡荡的,没什么东西。形容生活非常贫困。
【食不下咽】 shí bù xià yàn 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死不旋踵】 sǐ bù xuán zhǒng 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示贬于褒】 shì biǎn yú bāo 犹言寓批评于表扬。
【事不宜迟】 sh//www.souquanme.comì bù yí chí 宜:可以,应该。事情要抓紧时机快做,不宜拖延。
【死不要脸】 sǐ bù yào liǎn 指没有害羞的意思。
【死搬硬套】 sǐ bān yìng tào 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
【事不有余】 shì bù yǒu yú 谓达到极点。
【时不再来】 shí bù zài lái 时:时机。时机错过就不会再来了。指行事不要放过时机。
【食不重肉】 shí bù zhóng ròu 吃饭不用两道肉食。指饮食节俭。同“食不兼肉”。
【食不终味】 shí bù zhōng wèi 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同“食不甘味”。
【食不知味】 shí bù zhī wèi 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同“食不甘味”。
【四不拗六】 sì bù niù liù 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的意见。
【誓不两立】 shì bù liǎng lì 誓:发誓。发誓不与敌人并存。指双方仇恨极深,不能同时存在。
【势不两立】 shì bù liǎng lì 两立:双方并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势不两全】 shì bù liǎng quán 势:情势;两全:双方均得益。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食不累味】 shí bù lèi wèi 吃饭不用两道菜肴。指饮食节俭。同“食不二味”。
【势不两雄】 shì bù liǎng xióng 势:情势。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食辨劳薪】 shí biàn láo xīn 形容见识卓越。
【食不求饱】 shí bù qiú bǎo 吃饭不要求吃得很饱。
【食不求甘】 shí bù qiú gān 饮食不求甘美。形容生活俭朴。
【势不容缓】 shì bù róng huǎn 势:情势;容:容许;缓:延缓,耽搁。比喻情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四百四病】 sì bǎi sì bìng 指四肢百体的四时病痛。泛指各种疾病。
【师不宿饱】 shī bù sù bǎo 师:军队。部队得不到休息,吃不上饭。
【事不师古】 shì bù shī gǔ 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
【死别生离】 sǐ bié shēng lí 永久的离别或难期再见的离别。
【时变是守】 shí biàn shì shǒu 顺应时势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措施。
【实报实销】 shí bào shí xiāo 支出多少报销多少。
【蚀本生意】 shí běn shēng yì 赔本的买卖。
【使臂使指】 shǐ bì shǐ zhǐ 象使用自己的手臂和手指一样。比喻指挥自如。
【死败涂地】 sǐ bài tú dì 指惨败而死伤严重的景象。
【施不望报】 shī bù wàng bào 放惠于人而不望报答。指轻财仗义。
【十成九稳】 shí chéng jiǔ wěn 指相当稳妥可靠。
【时绌举盈】 shí chù jǔ yíng 绌:不足、不够。盈:有馀、多馀。当衰败之时,而强作奢侈之事。盈,通“赢”。同“时绌举赢”。
【时绌举赢】 shí chù jǔ yíng 在困难的时候而做奢侈的事情。
【虱处裈中】 shī chǔ kūn zhōng 裈:裤子。虱子躲在裤缝里。比喻世俗生活的拘窘局促。
【豕窜狼逋】 shǐ cuàn láng bū 狼狈逃窜的样子。
【四冲六达】 sì chōng liù dá 指四通八达的要道。
【试才录用】 shì cái lù yòng 指根据他人的能力大小给予录用。
【思潮起伏】 sī cháo qǐ fú 思想活动极频繁。
【势成骑虎】 shì chéng qí hǔ 骑在老虎背上,要下来不能下来。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难,但迫于形势,想停止也停止不了。
【视财如命】 shì cái rú mìng 形容人的吝啬,把钱财看得有如生命一般。
【是长是短】 shì cháng shì duǎn 指说长道短。
【势成水火】 shì chéng shuǐ huǒ 形容双方就像水火一样互相对立,不能相容。
【实痴实昏】 shí chī shí hūn 痴:傻;昏:昏庸。指真正痴呆和昏庸的人。
【适材适所】 shì cái shì suǒ 指办事能力与所安排的工作位置或场所相当。
【石城汤池】 shí chéng tāng chí 比喻防守坚固不易攻破的城池。
【拾翠踏青】 shí cuì tà qīng 指春游。
【师出无名】 shī chū wú míng 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事出无奈】 shì chū wú nài 事情出于无可奈何。指迫不得已只能如此。
【似曾相识】 sì céng xiāng shí 好像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释车下走】 shì chē xià zǒu 释:放下,放开。下车徒步跑。形容遇事不冷静。
。。。。。。。。。。。。

简述《庄子》散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哈哈~这个语文课有学过~!偶这里有现成的资料哦^-^
如果不满意就补充问题~我再把别的发上来^-^
庄子介绍: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 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

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1989年秋,中外学者云集于蒙城,举行了全国首届庄子学术研讨会。
庄子哲学的后世影响和后世对庄子哲学的改造:

司马谈司马迁父子
汉初尚黄老,言老而不言庄,庄子寂寞无响又数百年。� 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召集学者作《淮南子》,及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作《史记》,成哀时期又有刘向刘歆父子编录天下遗书,著《别录》、《七略》,都在不同程度上接触过《庄子》。不过接触都是出于历史性的史事追述和史籍整理。就目前史料看,全汉四百年中,一般学者士大夫言道家时称引庄子或老庄并称的,只有三几处而已。�
一是汉初的贾谊。《史记•屈原贾谊列传》载,贾谊能"诵诗属书",又与晁错一起"明申商",又"颇通诸子百家之书"。贾谊在长沙作《鵩鸟赋》,其中"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一段,出《庄子•大宗师》。�
二是西汉后期的严君平。《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蜀有严君平,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严周即庄周,避东汉明帝刘庄讳改庄为严。�
三是西汉末年的班嗣。《汉书•叙传》载,班嗣"虽修儒学,然贵老严之术"。�四是东汉初期的马融。马融为东汉大儒,弟子如卢植、郑玄也都是著名的儒家大师,但马融又能"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当时称为"通儒"。《后汉书•马融传》:"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其中"左手据天下之图"一句,出《庄子•让王》。�
汉人读庄的记载不多,而在学术方面,除了刘安、司马氏父子和刘氏父子出于特殊的著述体例的需要之外,基本是一片空白。陈澧《东塾读书记》说:"自汉兴黄老之学盛行,文景因之以致治。至汉末祖尚玄虚,于是始变黄老而称老庄。陈寿《魏志•王粲传》末言:嵇康好言老庄。老庄并称实始于此。即以注二家者而论,为《老子》解义者,邻氏、傅氏、徐氏、河上公、刘向、毋丘望之、严遵等皆西汉以前人也,无有言及《庄子》者。注《庄子》,实自晋议郎清河崔巽始,而向秀、司马彪、郭象、李颐等继之。"所以,终汉之世,庄子寂寞无响四百年。�
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汉武帝建元、元封年间仕为太史令。司马谈悯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因著《六家要指》,其中论道家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这一思想来源于老子。老子"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既是抽象哲学上的,又是政治理论上的,司马谈在这里主要以其作为政治理论而加引用。又说道家"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这一思想也源于老子,但又是后来黄老道德形名家所特别强调之处。又说"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这一思想本出于形名家,与法家形名家"循名责实,参伍不失"一致,其中也具有鲜明的政治实用性。又说"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这一思想源于老子的长生久视,属于道家的旁枝,在道家的本体论哲学和政治理论两部分内容之外,属于较为次要的部分。又引文说:"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这一句出于《鬼谷子》。总起来说,司马谈对道家学说的阐述,是承袭老子哲学中具有政治倾向的部分,将老子改造、发展为战国黄老道德之术和形名法术之学以及汉初新道家的道家。这个道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司马谈在六家总论中所说的"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即把道家以及所有六家都看作是一种政治理论。在这一点上司马谈与韩非一样,其对待道家中庄子一派的态度,就是因其社会政治主张上的软弱无措,而将庄子排除在道家之外,排除在六家之外,甚至于无需如同荀子那样把庄子放在被批评的范围之内。�
司马迁作《史记》,对当时黄老无为的社会风尚十分重视,因此被班固说成是"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所记庄子的思想事迹,也是包含有几个方面的含义。其一,认为庄子的哲学思想来源于对老子的直接继承。司马迁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传赞中又说:"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认为庄子学说的核心是老子,是老子的道德思想和自然思想,这是十分正确的。战国时期的学者对于百家学说往往是学无所主,无所不窥,衡量当时学者的流派渊源归属,必须是以他的逻辑、概念和思想体系为标准,而不能依其学自哪一门派。所以韩非、李斯师事荀子,而未能独守儒学;孟子私淑孔子,荀子集百家大成,却可以是儒家大师。庄子生非老子同时,居非老子同乡,却能够归本老子,成为老子道家哲学的正宗继承和与老子并列的早期道家大师。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从庄子的学说内容而非庄子的学无所不窥上看,可知庄子的思想是来源于对老子的直接继承,而不是取之于后世经过改造的黄老道德之术。司马迁说庄子"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与他论称齐稷下学派慎到、田骈四人的"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及论称申不害、韩非的"学本黄老"、"归本黄老",严格地划清"老子"与"黄老"之间的区别,是有着重要的用意的。
其二,指出《庄子》书中以寓言、空语为主的特点。认为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庄子行文多寓言虚语,这是事实,在这一点上他确实不同于老子和其他诸子。但是庄子行文中的寓言、讠叔诡,是出于阐述弘大、深闳的道的需要,是出于天下沈浊不可与庄语的不得不然。庄子因此在逻辑、抽象思辨和语言文学上都有高于诸子之处。司马迁说庄子大抵率寓言,空语无事实,不似有贬意,但也确无褒意,看来是没有理解道家正言若反的独到特色。
其三,认为庄子也在诸子不同的学说流派之间的互非互绌之列。说庄子"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实际上,所谓诋訿孔子剽剥儒墨,都是庄子旁支余绪,并不是庄子学说的主体。但是这种相互抵距的做法一向为社会所敏感,往往成为好事者之口实,往往能遮蔽真象,使事态流于极端。为此庄子曾极论说:"名者公器也,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司马迁就正是十分不满、不解于汉初学术流派间的互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观点,所以他记述了庄子非孔非墨的内容,并且说这是"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不过这样一来,司马迁也就没有能进一步理解庄子在抽象思辨上超越个性、超越儒墨的重要之处。在列举《庄子》篇目时,也就不能理解如《齐物论》、《大宗师》、《秋水》、《知北游》等诸篇的价值,而只列举了《渔父》、《盗跖》、《胠箧》等比较次要的篇目。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所引用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一语,也并见于《盗跖》、《胠箧》二篇。
其四,对诸子的记载和评价,侧重于史实,侧重于其实用和社会政治实践上的价值。所以司马迁虽了解庄子多寓言空语,仍然从《庄子》书中择取了楚威王厚币迎庄子为相的一段,以表明庄子的真实事迹和为人。而在庄子思想的政治实践方面,则直言"其言光洋自恣以适已,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强调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及历史在现实中的借鉴作用,强调思想理论的实践实用价值,这是司马迁所具有的"良史"和真正大思想家的优秀品质。
司马迁从政治实践的方面评价诸子,认为不甚实用,难以行于当世的共有二人,一是庄子,一是孟子,都很公允,极有见识。司马迁说庄子"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这一句话验之以千百搜趣网年中庄子的承传遇合,竟无一例外。庄子身后,荀子和司马迁是最能评价庄子的二个人,荀子见出了庄子不知人,司马迁见出了他的政治实践上的无所可取。不过,司马迁也没能从正面枳极肯定庄子在抽象思辨上的价值和水平,在这方面,他又同荀子一样有着十分可惜的一处遗憾。�
张京华(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