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征文200字 急啊~~~~
请文采好的朋友帮帮忙啊!谢谢..我读书 我快乐
儿时的我,在“锄禾日当午,汗滴何下土”的诗歌声中长大,每次端起书,看着那毫无生命的方块字,我总是大喊没意思。读书是我最头疼的事了。
渐渐长大了,我感到了知识的缺乏,每次作文,我都不知从何说起。爸爸、妈妈为我不喜欢读书而烦恼,常常买许多书让我阅读。直到有一天,那天晚上,我们家里开展成语比赛,该我说成语,妈妈说意思,我翻开成语词典,说道:“金蝉脱壳(ké)。”刚一说完,爸爸、妈妈都哄堂大笑,我感到奇怪,不知道他们笑什么,妈妈看我一脸的惊诧,说:“自己看看拼音,到底读什么。”“噢!是‘金蝉脱壳(qiào)’!”我恍然大悟。爸爸严肃的对我说:“以后要注意多读书,那才能积累知识呀!”于是,我便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多读书,懂得好多好多的知识。
从那以后,我真的喜欢上了读书,因为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当读到安徒生的童话集——《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做过祈祷;当我看到《狼牙山五壮士》时,我为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流过眼泪;当我读到《三国演义》时,我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钦佩不已。我深深地陶醉在书的海洋中,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读书能医愚,读书能治穷,读书能疗病,读书能砺志,读书能致远,读书能练达,读书能聪慧,读书能知道怎样交友,怎样识人,怎样说话,怎样做事,怎样活着才身心健康,读书能明白什么样地人生称得上完美无憾。”是啊!读书得好处无穷无尽。
现在,当我捧起《钢铁识怎样炼成的》,深深融入到里面时,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因为我拥有健康的身体,保尔虽然残废,但他那种不向命运低头,坚强的毅志和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把我折服,让我佩服。我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希望。我更爱读书了。
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名著有所了解;看《十万个为什么》可以使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读《作文大全》可以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就是看一些漫画、搞笑之类的,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幽默,更加富有想象力。
读书给了我知识,读书给了我乐趣,读书更给了我力量。
我读书!读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读书让我知道了怎么为人处事?读书给我的最大东西是:知识。它丰富了我的大脑,增长了我的见识。
你能说读书不快乐吗?
儿时的我,在“锄禾日当午,汗滴何下土”的诗歌声中长大,每次端起书,看着那毫无生命的方块字,我总是大喊没意思。读书是我最头疼的事了。
渐渐长大了,我感到了知识的缺乏,每次作文,我都不知从何说起。爸爸、妈妈为我不喜欢读书而烦恼,常常买许多书让我阅读。直到有一天,那天晚上,我们家里开展成语比赛,该我说成语,妈妈说意思,我翻开成语词典,说道:“金蝉脱壳(ké)。”刚一说完,爸爸、妈妈都哄堂大笑,我感到奇怪,不知道他们笑什么,妈妈看我一脸的惊诧,说:“自己看看拼音,到底读什么。”“噢!是‘金蝉脱壳(qiào)’!”我恍然大悟。爸爸严肃的对我说:“以后要注意多读书,那才能积累知识呀!”于是,我便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多读书,懂得好多好多的知识。
从那以后,我真的喜欢上了读书,因为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当读到安徒生的童话集——《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做过祈祷;当我看到《狼牙山五壮士》时,我为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流过眼泪;当我读到《三国演义》时,我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钦佩不已。我深深地陶醉在书的海洋中,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读书能医愚,读书能治穷,读书能疗病,读书能砺志,读书能致远,读书能练达,读书能聪慧,读书能知道怎样交友,怎样识人,怎样说话,怎样做事,怎样活着才身心健康,读书能明白什么样地人生称得上完美无憾。”是啊!读书得好处无穷无尽。
现在,当我捧起《钢铁识怎样炼成的》,深深融入到里面时,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因为我拥有健康的身体,保尔虽然残废,但他那种不向命运低头,坚强的毅志和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把我折服,让我佩服。我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希望。我更爱读书了。
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名著有所了解;看《十万个为什么》可以使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读《作文大全》可以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就是看一些漫画、搞笑之类的,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幽默,更加富有想象力。
读书给了我知识,读书给了我乐趣,读书更给了我力量。
我读书!读书让我知道了什么是酸?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辣?读书让我知道了怎么为人处事?读书给我的最大东西是:知识。它丰富了我的大脑,增长了我的见识。
你能说读书不快乐吗?
读书笔记是什么
老师布置的作业,每篇800字,读书笔记应该写些什么东西呢,怎么到800字呢,不要告诉我直接摘抄500字,感想300字《柏拉图对话集》读书札记(二) 申辩篇
——我行我素,虽百死而不怠
之前读到的《欧悌甫戎篇》是一篇边走边谈的对话,也是典型的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发生在苏格拉底被人簇拥着走向审判厅的路上。而这篇《申辩篇》写的则是苏格拉底在审判庭上侃侃而谈,为自己“辩护”。我们知道,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以“不敬神明,妄自崇拜新神,有伤风化,教唆青年”的罪名被悲剧诗人米列托斯、工商业主安涅托斯和修辞家吕康合伙指控,告上了法庭。
苏格拉底审判时遭到的一个指责是他引诱并败坏了雅典的青年。这就必须要提及柏拉图的叔父,著名的三十僭主中的克里底亚和叛国者阿尔西比亚德。
克里底亚(Kritias)在雅典被斯巴达和波斯联军占领后,迎合占领军,出力废除明珠民主政体,建立了以他为首的“三十僭主”政权。后来,延续八个月的“三十僭主暴政”垮台,克里底亚在雅典公民的暴动中被杀。
阿尔西比亚德(Alcibiades)是有名的美男子,著名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早先在希腊战争在红建立功勋,从而跻身军界。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他也屡建奇功。但后来由于远征西西里失利,遭到“破坏赫尔墨斯神像”的指控,出逃埃巴达,并执掌了斯巴达军权,围攻雅典城。后来,阿尔西比亚德又遭到斯巴达的猜忌,怀疑他诱奸了斯巴达的王后,于是转而逃亡波斯、色雷斯等地,数年后死于当地的兵变。
两人的危险行径都几乎使雅典遭受了灭亡,而他们,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这变不难理解了。后来的亚里士多德也曾有过这类似这样的命运。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病亡,年仅33岁,希腊人揭竿而起,将某头指向了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当然,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不同,他选择逃亡,但到了加尔西斯后的第二年就因胃病发作与世长辞。
我还想说及在今天看来十分令人沮丧的古希腊历史上的喜剧,这一大众流俗的产物,低级取乐的闹剧。当然是《云》,阿里斯托芬的四幕喜剧,创作于前423年。
《云》把苏格拉底描述成一个滑稽可笑的丑八怪,亵渎神灵的无神论者,能够腾云驾雾,口吐无稽狂言,说些从来没听到过也一点都不知道的奇事。滥用学生信任,引导他们在琐碎的细节上争执不休。
这当然成为审判时反苏格拉底派坚持的证据。然而,《云》只是借苏格拉底的形象嘲弄当时流行的智者派,但却造成了误伤苏格拉底的事实。阿里斯托芬一直是苏格拉底的朋友,对苏格拉底并无恶意,只是借苏格拉底的名气作为喜剧的笑料,苏格拉底也经常捧场。
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的时候,慑于压力,阿里斯托芬不敢出头说明事实。
“雅典公民们,这些事情跟我完全不相关。”
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形:苏格拉底到达审判庭后,暴风骤雨般的审判即刻展开了。米列托斯先是控告苏格拉底是一个聪明而危险的鼓动者,败坏了城邦的传统和威严,要大家“必须小心提防,不要上苏格拉底的当,因为他能说会道”。当时,苏格拉底的智慧已经在雅典有了名气,这必然招致那些心胸狭隘的人的嫉妒和怨恨,而那些所谓的城邦卫道士也十分注意苏格拉底的一举一动,因为他曾公开批驳民主制的不合理和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米列托斯的指控显然将公众的情绪调动了起来。
苏格拉底完全蔑视他们,反讽到“听了原告的控诉,雅典公民们,你们心里怎么想,我不知道;至于我,我感到简直认不得我自己了。他们说得真是天花乱坠,可是就是没有一个字是真话。”
“现在我要为自己辩护,尽快地清除掉你们心里很久以来所获的的偏见。”至于成败,苏格拉底说“要听神灵的意旨。”
苏格拉底当然将重点放在说明自己并不是像阿里斯托芬喜剧里描写的那样,“其实这些事情没有一件是真的。如果你们还听到人家说我教人,说我谋取钱财,那也不是实情。”
那么,苏格拉底得到的非难是怎么来的?“请听我说,我的话也许有人觉得是开玩笑,其实不然,我要把实情给你们和盘托出。雅典公民们,实际情况是我仅仅由于某种智慧而招来了这种名声。”
“至于我的智慧是不是智慧,是哪种智慧,我要向你们推举德而斐的神道作证。我想你们都认得凯瑞奉,他是我从小的朋友,也是你们多数人的朋友,和你们一同流放,一同回来的。你们知道凯瑞奉的为人,是行事果断不遗余力的。有一次他到德尔斐向神道求签,大胆地提出了智慧问题。公民们,请不要打断我的话。他问的是有没有人比我智慧。解签的毕体亚女巫答到:没有更智慧的了。”
苏格拉底一直坚持自己是无知的,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惶恐,便下决心想找出一位比自己更有智慧的人。于是,他走访了很多自称有智慧的人,包括政界人物、诗人(悲剧诗人、狂歌诗人)、手艺人和小青年(富家子弟)等,但最终发现他们虽然声称自己拥有智慧,却一无所知。于是,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说:“看来,我在这一点上要比他们智慧,这就是以不知为不知。”
苏格拉底的申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上可以视为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对很长时间以来对他的诬陷和误解做出的辩护。紧接着,他对“那位自命为好人和爱国人士的米列托斯,以及随同他上诉的两个人”做出辩驳。
“由于他们是另一批诬陷者,所以我们要再一次聆听他们发誓上告的污蔑之词。他们的状子大致如下:苏格拉底作恶多端,因为他毒害青年,不信本邦崇敬的神灵,令奉新的灵机。”
对此,苏格拉底说:“他们说我作恶多端,因为我毒害青年。可是,雅典公民们,我要说米列托斯作恶多端,因为他拿正经事开玩笑,轻易拉人打官司,对自己根本不关心的事情冒充热心,假装关怀。事实就是这样,我要努力给你们说清楚。”
之前,我们已经知道,是米列托斯、安涅托斯及吕康将苏格拉底合伙告上法庭。苏格拉底说:“米列托斯为诗人出气,安涅托斯为工匠和政客报仇,吕康为演说家翻案。”
需要说明的是,米列托斯和吕康不过是两个不知名的角色,只有安涅托斯才是背后真正的操纵者。那么,为什么安涅托斯要将年迈的苏格拉底告上法庭呢?这跟克里底亚不无关系。如前所说,这位苏格拉底的学生建立了“三十僭主”暴政,在此期间,安涅托斯遭遇流放,等回来时这位大工商业主的资产大半被没收。安涅托斯自然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克里底亚在雅典公民暴动中被杀,这帐自然就被记在了苏格拉底的头上。
在这里,苏格拉底使用自己擅长的精神助产术,驳斥了强加载他身上的全部控诉。指出,他没有不信本邦崇敬的神灵,令奉新的灵机;相反,他帮助雅典人认清了他们的良心。他不但没有毒害青年,相反,是通过教育帮助他们成为对城邦有用的人。“你们都知道是神灵命令我这样做的。”“我相信这个城邦里发生的最大的好事无过于我执行神的命令了。”“雅典公民们,你们把我释放也好,不放也好,无论如何,我是不会改变我的行径的:我行我素,虽百死而不怠。”
苏格拉底自比牛虻,附在危机中的雅典城邦身上,帮助城邦积极振作起来。“我这样一个人是神灵赐给城邦的。”
根深蒂固的成见显然压过了苏格拉底的申辩并将审判的气氛推向了高//www.souquanme.com潮。审判开始进行审议程序,结果判决苏格拉底有罪。“你们的决定在我的意料之中。使我大为吃惊的倒是所投票说,因为我没有料到多说票竟如此微弱。现在看来,只要有30票改投,我就当庭开释了。”说完这些后,苏格拉底按照惯例考虑如何向法庭提出惩罚要求。
“雅典公民们,对这样一个人最适合的是让他在国宾馆用餐。”
这无疑是一次严重的挑衅和嘲讽,也是苏格拉底最后一次对庸俗的城邦市民的顶撞。他的话激起了公民的愤慨,所以他不得不提出一项对他全部罪行的罚款。苏格拉底说:“我也许可以缴纳一两银子。”
整个场面已经被苏格拉底激奋的话语弄得完全不可收拾了。苏格拉底的申辩光荣地把自己引向死亡。法官和审判团的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在蓄意侮辱,于是以多于先前180票的数字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苏格拉底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本来,他可以行使最基本的权利,带老婆、孩子来,哭哭啼啼,博取同情,但他不会这样做。
“雅典公民们,只费了那么一点时间,你们就赢得了千古骂名。”
申辩的最后,苏格拉底展望了他眼中死亡的美好前景,“对于一个好人,无论是生是死,都不会遭到苦难。神是不会忘记他们的。神的旨意永远保佑着。”
“我去死,你们去活。”
读书笔记----休谟《人性论》 写在前面的话,这篇读书笔记有点流水账之嫌,但是确是我对《人性论》的一个基本理解。遗憾之处在于对于知性一卷,因时间关系阅读并不完全,特别是概然推断一章,日后再补上。
休谟于18岁开始构思,25岁完成了人性论初稿。这本书就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来看仍显得步履维艰,而且我可以断言,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这本书。并不是说其推理的深奥难懂,而在于充斥其中的太多情感体验和实验证据,都有很深刻的个人体验。在此,我坚信已经在阅读过程中摒弃了我所受教育中将其定性为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者的先入之见,也没有将自己作为其深度的信仰者,但是自己仍然为其精妙的推理所倾倒。
休谟将人性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知性、情感和道德学(至于这个分类原则的标准何在,昨晚我舍友问到这个问题,我无言以对,今日看重新看书,休谟提到“知性和情感这两篇是单独构成一系列完整的推理连锁的;我欣然利用这种自然的划分来试一试一般读者的趣味”见原书第一、二卷前面的通告)。休谟的人性论是建立在精神科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的,因此他首先是从分解人性组成部分开始----这也是本书难读之处,中国论述人性大多直接提出观点,然后寻找论据,而缺少系统分析,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至今没有自己的人性论而仅仅拥有人性观(中国人的研究思维模式大多是从现象中寻找经验概括,后产生理论,再用理论来解释现象;西方人的思维大多从理论出发提出假设,然后通过观察现象来检验理论),而休谟也没有具体的给出人性的确切定义。知性成为休谟考察的起点。
一、知性
因为时间与精力的关系,对于知性部分的阅读并不完全,也因为我所要研读的主要部分在于情感和道德学,所以对于第一卷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观念的起源于时间与空间观念上。
知觉(perceptuns)是第一个概念,其中包括印象(impressions)和观念(idea)。这两个概念贯穿于整个人性论始终,并且人性中的其他概念都基于此。印象:初次出现于灵魂中我们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观念: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向。印象和观念都可以分为简单与复合,“一切简单观念和印象都是互相类似的;而复合观念和印象既然由简单观念和印象形成,我们就可以概括的断言,这两类知觉是精确的相应的----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的复现”(p15)。
在印象中,又可以分为感觉(sensation)印象和反省(reflection)印象,前者由我们所不知的原因开始产生于心中,后者大部分由我们的观念得来,即由我们反思而得来。是我们对外界可感知的性质(p403)。“反省印象只是在它们相应的观念之前产生,但却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而且是由感觉印象得来得(p19)”。
观念则可分为记忆(memory)观念和想象(imagination)观念,前者复现于一个印象和一个观念之间,后者复现时完全失去活泼性,成为一个纯粹的观念。想象,这个概念在下面的情感篇里也将占据很重要的位置,通过想象我们的“同情”才能够产生,因而出现骄傲、谦卑等情感。“记忆的主要作用不在于保存简单的观念,而在于保存它们的次序和位置;想象可以自由的移置和该变它的观念(p20)”观念是我们对物质的广袤和填充性(p403)。因此,观念之间的推移可以有三种方式:类似、时空接近和因果关系。其中因果关系被休谟看作是我们进行逻辑思维,以及情感推移的最基本的方式,是进行推断的唯一可能。
构成我们思想和推理的共同题材一般是产生于我们简单观念之间的某种结合原则的那些复合观念,复合观念有三种表现方式:关系(relation)、样态、实体(substance)。
关系,把两个观念在想象中联系起来,并且比较之,即是这两个关系只是在任意的想象中结合起来的。休谟将所有的关系分为7大类:类似关系(resemblance)、同一关系(identity)、空间和时间关系、数量和数目的比较关系、轻重关系、相反关系(contrariety)、相对关系(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中,由观念所完全决定的关系有类似关系、相反关系、轻重关系(性质的程度)、数量或数的比例;不由观念所决定的关系有同一关系、时空中间的位置、因果关系。
所谓实体,只是一些特殊性质的集合体的观念。样态则是由一些分散在不同主体中的简单观念所构成,它们所表象的性质不是被接近关系和因果关系所结合的,即是接合在一起,也不能被认为是复合观念的基础。(概念的)变与不变是区分样态与实体观念的标准。
休谟所提到的空间观念是广袤,我们的观念是广袤的最小部分的妥当表象,因为我们的最小观念限制了我们对空间的再分割,而广袤的无限性表现在于无限的扩张性,并非可分割的无限性(从巴别塔的启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追求无限的扩张时,注定会回到原点)。休谟进一步指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概念,即广袤,是由我们的视觉得来的感觉,或是由这些感觉产生的某种内在印象。空间的基本单位是数学点。时间具有连续性,两部分之间不可再分,时间的基本单位是刹那。在空间与时间之中填充着真实的对象或存在。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来看,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是接近关系,因为必须先确立时间上因先于果,并且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因果关系才能成立。
以上是对知性部分的理解,对于概然推断的缺失,十分遗憾,但时间有限,留待以后再读。
二、情感
休谟在论述情感的过程中,仍然首先关注到印象,将感觉印象解释为原始印象,由苦、乐等感官印象组成;将反省印象解释为次生印象,由情感和类似情感的情绪组成。情感的对象是自我,例如骄傲(pride)对于自我便产生优越的情感,谦卑(humility)便产生不够优越的情感。休谟在谈论情感的时候很注重“同情”的作用,并且通过想象而产生我们的其他情感和情感间的推移。
在休谟看来,情感存在于两个观念之间,即“呈现于心灵的第一个观念”(表象着情感的原因)和“自我”观念(表象着情感的对象)。在原因当中又可区分出发生作用的性质和那种性质所寓存的主体(如,美的性质和美的所有者)(p313),骄傲和谦卑是根据自然的原则而产生的,并且每个不同的原因并不是借一个不同的原则适合于其情感的。“骄傲和谦卑的每一个原因,并不是借着一种各别的、原始的性质适合于这些情感,而一定有或多或少的条件是这些情感所共有的,并且是它们的效能所依据的”(p316)。
要探究那些原因中的共同成分,休谟提出了三种对于知性和情感有巨大影响的特性:1.观念的联结(当一个观念呈现于想象中时,其他相关观念也就随之进入心灵);2.印象的联结(印象间也有和观念一样的联结,与观念的联结不同,只存在类似关系);3.以上两种联结关系是十分互相协助、互相促进的,当会合于同一对象上,推移过程更容易完成。以上是休谟对于情感的发生机制的一个描述。紧接着,休谟提出,情感的两个特性:1.对象----自我;2.苦乐感觉。因此情感的原因也有两种假设的特性:1.它们对自我的关系;2.它们产生独立于情感之外的痛苦或快乐的倾向。休谟推理出自然对某些印象和观念赋予某种吸引作用,并且一经出现就自然的引起它的相关的印象或观念来。因此,他断言,凡与我们自己关联着的一切愉快的对象都借观念和印象的联结而产生骄傲,而反之则都产生谦卑(p325)。同时他提出了5种限制,即1.凡与我们有关而产生苦乐的每样事物,也同样都产生骄傲和谦卑;2.愉快的或不愉快的对象,不但要与我们自己有密切关系,而且要为我们所特有,或者至少是我们少数人所共有的;3.令人愉快或令人痛苦的对象,必须不但对我们,并且对其他人也都显而易见;4.根据这些情感的原因的变化无常,以及这种原因和我们自己联系的时期的短暂得来的;5.通则不但在其他一切情感上有极大的影响,就是对骄傲与谦卑也有极大影响。
与骄傲与谦卑不同,爱与恨的对象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起他的人,刺激起爱与恨情感的原因是复合原因,因此这个对象并不是这些情感的原因,并且单独也不足以刺激起这些情感。我们知道想象很容易由远及近,但不容易有近及远(比如,我们的想象可以很容易的由较小的对象转移到较大的对象---妻子、母亲转移到丈夫、父亲,但是反之则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休谟认为爱与恨这类较“远”的情感转移到骄傲与谦卑这类较“近”的情感是比较容易的,反之则困难。通过这种想象,我们可以对我们对于富人的尊视做出解释----同情(一种心理上的分享),这与富人所拥有的所有物和我们希望沾到礼仪的心理,共同构成了其原因。想象和同情是人类感情产生和转移的重要概念。
爱与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灵魂中纯粹的情绪,即骄傲与谦卑;其二是爱与恨不自足欲望的产物(有一个努力求达到的目的p404),即慈善与愤怒(通过心灵的原始结构与爱和恨结合)。灵魂的原始性质分为:任何程度的完善性,即尊重;达不到完善的,残缺、拙劣的情感,即恶意(使我们在不受他人侮辱或侵害时,对于他人的苦难或不幸发生一种喜悦)。在考察别人的品质和境况时,我们若是考察它们本来真实的样子,就产生爱和恨;把它们与我们自己的品质和境况相比,则产生谦卑和骄傲。这两种考虑结合起来便产生尊重和鄙视。
在论述完骄傲与谦卑、爱与恨之后,休谟开始阐述意志与直接情感。休谟将直接情感定义为:直接由祸、福、苦、乐所发生的印象。属于这一类的有欲望和厌恶,悲伤和喜悦,希望和恐惧。意志(will)便是苦乐的直接结果。“意志只是指我们自觉地发动自己身体的任何一种新的运动、或自己心灵的任何一个新的知觉时、所感觉到和所意识到得那个内在印象”(p437)。考察意志,便自然的考察到自由(liberty)和必然(necessity)的问题。必然性的要素有恒常的结合和心灵的推断,前者可以根据性别、年龄、政府、生活状况和教育方法来考虑(一致性);后者表示心灵由恒常的结合形成原因和结果的观念,并借这个观念的影响感觉到必然性。“物质的活动应当被认为是必然的活动的例子,并且一切在此方面与物质处于同一地位的东西,都必须被承认是必然的”(p438)。必然性被看作是构成因果关系的一个必要部分。
主导情感往往会吞噬微弱的情感,而习惯则是增加情感的手段。情感和感官对于时空点的报导产生了想象,远隔的效果空间比时间小得多。直接感情与间接感情的作用顺序如下:美的概念产生快乐的情感,从而产生直接感情、意志和欲望的印象;又因美的寓存主体属搜趣网于自己,因此产生骄傲的间接情感,回归到快乐,成为增强直接感情新的力量。
三、道德学
“理性没有主动力,不能制止或产生任何行为或情感”(p497)。休谟在这本著作中致力于为情感申辩,而将理性对于道德的作用最小化。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真伪(p498),真、伪在于对观念的实在关系或实际存在和事实的符合或不符合,而情感、意志和行为是原始的事实或实在,本身圆满自足,并不参照其他的情感、意志或行为,因此是无法断定真、伪的。休谟推断出,道德的区别是由道德感得来的(p510),因而与理性无关,而道德的性质在于内心(动机),以外界行为作为标志。“发生德的感觉只是由于思维一个品格,感觉一种特殊的快乐。正是那种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赞美或敬羡”(p511)。但是休谟又将道德的根源与自然联系起来,爱是最根本的动机,称为自然的动机,特别指出动机并非因德的需要而生,而来自某种自然的动机或原则。
在休谟的道德学里,正义与非义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他认为我们的道德感可以分为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类,正义便是前一种的,是“由于应付人类的环境和需要所采用的人为措施或设计”(p515),对所有物的占有情况成为正义与非义观念发生的条件。“在人们缔结了戒取他人所有物的协议,并且每个人都获得乐所有物的稳定(约束私欲的规则)以后,这时立刻就发生了正义和非义的观念,也发生了财产权、权利和义务的观念”(p531),“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为满足人类需要所准备的稀少的供应”(p536)。
正是因为自私,才成就了正义,自私因此是建立正义的原始动机(此动机受到政治家人为措施的促进)。“道德的善恶的感觉就随着正义和非义而发生……这种感觉虽然是由思维他人的行为得来的,可是我们也总是把它甚至于扩展到我们自己的行为上”(p540)。因此对于公益的同情,让人们对正义的德产生道德赞许。正义永远是和对财产权的维护联系在一起的,而财产权必然成立于对象的某种关系(p567)。财产权产生的条件:现实占有(效用不超出社会最初形成时期)、占领、时效(prescription)、添附(accession)、继承(succession)。这些条件的中介便是所有者的“同意”,“除了所有主同意将所有物和财产给予另外一个之外,财物和财产永远应当是稳定的”(p554)。进一步,休谟提出了人类社会和平与稳定的三条基本自然法则:稳定财物占有法则;根据同意转移所有物的法则;履行许诺的法则。因此,休谟在这里指出,如果我们的财产权(正义)依靠的道德依靠于自然(情感和行为),那么我们世界的次序便会因为偏私的道德体系而破坏,所以正义必然是一种人为的措施。区别正义与非义有两个基础,利益和道德。
我们人性中的缺憾让我们通过许诺的方式产生了政府,而政府的出现又使我们产生了忠顺的义务。虽然这种义务最初是建立在许诺的义务之上,但很快就自己扎根,并且有一种不依靠任何契约的原始的约束力和权威。公益感被看作是忠顺的限度,权利基础原则被休谟视为忠顺的对象:长期占有,一脉相传的体系;没有长期占有的政府形式,现实占有便出现了;征服权;继承权;成文法。
正义与非义来自人类的一种契约行为,不属于自然的德和恶。完全自然的,而不依靠于人为措施和设计的德和恶可分为善良的心理性质,产生爱和骄傲;恶劣的心理性质,产生恨和谦卑。同情的性质和力量可以看作是心灵在其感觉和作用方面的例证。同情来源于产生情感、情绪的原因或结果,成为我们对一切人为的德表示尊重的根源(p620),作为人性中一个强有力的原则而产生对美的鉴别力的强大作用,同时也通过同情产生一切人为道德的道德感。所以同情可以看作是一个中介,联结自然和人为的中介。到这里,休谟概括出了自然的德与正义(人为的契约)之间的唯一差别(p621):前者所得来的福利,是由每一个单独的行为发生的,并且是某种自然情感的对象;正义则是针对社会而言,单独的正义行为往往可以是违反公益的,只有人们在一个总的行为体系或制度中的协作才是有利的。
总的来讲,休谟是一位非常严谨的思想家,他在这本书里所提到的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的方法是比较繁琐的,这也成为他的语言风格----晦涩。但是我还是不得不佩服他精妙的构思和论证----在阅读那些论证时感觉十分的头痛,因为繁琐,所以略过了很多。虽然我们不一定认同他关于道德起源的看法,当然这也是休谟难题所在----如果道德起源于人的情感,而前提是我们有对道德没有理性的认识时,我们怎么能够证明自己根据情感所作行为就是道德的?我认为这也许只能归结到神学上去,当然这也就有偷懒的嫌疑了。
——我行我素,虽百死而不怠
之前读到的《欧悌甫戎篇》是一篇边走边谈的对话,也是典型的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发生在苏格拉底被人簇拥着走向审判厅的路上。而这篇《申辩篇》写的则是苏格拉底在审判庭上侃侃而谈,为自己“辩护”。我们知道,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以“不敬神明,妄自崇拜新神,有伤风化,教唆青年”的罪名被悲剧诗人米列托斯、工商业主安涅托斯和修辞家吕康合伙指控,告上了法庭。
苏格拉底审判时遭到的一个指责是他引诱并败坏了雅典的青年。这就必须要提及柏拉图的叔父,著名的三十僭主中的克里底亚和叛国者阿尔西比亚德。
克里底亚(Kritias)在雅典被斯巴达和波斯联军占领后,迎合占领军,出力废除明珠民主政体,建立了以他为首的“三十僭主”政权。后来,延续八个月的“三十僭主暴政”垮台,克里底亚在雅典公民的暴动中被杀。
阿尔西比亚德(Alcibiades)是有名的美男子,著名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早先在希腊战争在红建立功勋,从而跻身军界。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他也屡建奇功。但后来由于远征西西里失利,遭到“破坏赫尔墨斯神像”的指控,出逃埃巴达,并执掌了斯巴达军权,围攻雅典城。后来,阿尔西比亚德又遭到斯巴达的猜忌,怀疑他诱奸了斯巴达的王后,于是转而逃亡波斯、色雷斯等地,数年后死于当地的兵变。
两人的危险行径都几乎使雅典遭受了灭亡,而他们,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这变不难理解了。后来的亚里士多德也曾有过这类似这样的命运。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病亡,年仅33岁,希腊人揭竿而起,将某头指向了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当然,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不同,他选择逃亡,但到了加尔西斯后的第二年就因胃病发作与世长辞。
我还想说及在今天看来十分令人沮丧的古希腊历史上的喜剧,这一大众流俗的产物,低级取乐的闹剧。当然是《云》,阿里斯托芬的四幕喜剧,创作于前423年。
《云》把苏格拉底描述成一个滑稽可笑的丑八怪,亵渎神灵的无神论者,能够腾云驾雾,口吐无稽狂言,说些从来没听到过也一点都不知道的奇事。滥用学生信任,引导他们在琐碎的细节上争执不休。
这当然成为审判时反苏格拉底派坚持的证据。然而,《云》只是借苏格拉底的形象嘲弄当时流行的智者派,但却造成了误伤苏格拉底的事实。阿里斯托芬一直是苏格拉底的朋友,对苏格拉底并无恶意,只是借苏格拉底的名气作为喜剧的笑料,苏格拉底也经常捧场。
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的时候,慑于压力,阿里斯托芬不敢出头说明事实。
“雅典公民们,这些事情跟我完全不相关。”
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形:苏格拉底到达审判庭后,暴风骤雨般的审判即刻展开了。米列托斯先是控告苏格拉底是一个聪明而危险的鼓动者,败坏了城邦的传统和威严,要大家“必须小心提防,不要上苏格拉底的当,因为他能说会道”。当时,苏格拉底的智慧已经在雅典有了名气,这必然招致那些心胸狭隘的人的嫉妒和怨恨,而那些所谓的城邦卫道士也十分注意苏格拉底的一举一动,因为他曾公开批驳民主制的不合理和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米列托斯的指控显然将公众的情绪调动了起来。
苏格拉底完全蔑视他们,反讽到“听了原告的控诉,雅典公民们,你们心里怎么想,我不知道;至于我,我感到简直认不得我自己了。他们说得真是天花乱坠,可是就是没有一个字是真话。”
“现在我要为自己辩护,尽快地清除掉你们心里很久以来所获的的偏见。”至于成败,苏格拉底说“要听神灵的意旨。”
苏格拉底当然将重点放在说明自己并不是像阿里斯托芬喜剧里描写的那样,“其实这些事情没有一件是真的。如果你们还听到人家说我教人,说我谋取钱财,那也不是实情。”
那么,苏格拉底得到的非难是怎么来的?“请听我说,我的话也许有人觉得是开玩笑,其实不然,我要把实情给你们和盘托出。雅典公民们,实际情况是我仅仅由于某种智慧而招来了这种名声。”
“至于我的智慧是不是智慧,是哪种智慧,我要向你们推举德而斐的神道作证。我想你们都认得凯瑞奉,他是我从小的朋友,也是你们多数人的朋友,和你们一同流放,一同回来的。你们知道凯瑞奉的为人,是行事果断不遗余力的。有一次他到德尔斐向神道求签,大胆地提出了智慧问题。公民们,请不要打断我的话。他问的是有没有人比我智慧。解签的毕体亚女巫答到:没有更智慧的了。”
苏格拉底一直坚持自己是无知的,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惶恐,便下决心想找出一位比自己更有智慧的人。于是,他走访了很多自称有智慧的人,包括政界人物、诗人(悲剧诗人、狂歌诗人)、手艺人和小青年(富家子弟)等,但最终发现他们虽然声称自己拥有智慧,却一无所知。于是,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说:“看来,我在这一点上要比他们智慧,这就是以不知为不知。”
苏格拉底的申辩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上可以视为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对很长时间以来对他的诬陷和误解做出的辩护。紧接着,他对“那位自命为好人和爱国人士的米列托斯,以及随同他上诉的两个人”做出辩驳。
“由于他们是另一批诬陷者,所以我们要再一次聆听他们发誓上告的污蔑之词。他们的状子大致如下:苏格拉底作恶多端,因为他毒害青年,不信本邦崇敬的神灵,令奉新的灵机。”
对此,苏格拉底说:“他们说我作恶多端,因为我毒害青年。可是,雅典公民们,我要说米列托斯作恶多端,因为他拿正经事开玩笑,轻易拉人打官司,对自己根本不关心的事情冒充热心,假装关怀。事实就是这样,我要努力给你们说清楚。”
之前,我们已经知道,是米列托斯、安涅托斯及吕康将苏格拉底合伙告上法庭。苏格拉底说:“米列托斯为诗人出气,安涅托斯为工匠和政客报仇,吕康为演说家翻案。”
需要说明的是,米列托斯和吕康不过是两个不知名的角色,只有安涅托斯才是背后真正的操纵者。那么,为什么安涅托斯要将年迈的苏格拉底告上法庭呢?这跟克里底亚不无关系。如前所说,这位苏格拉底的学生建立了“三十僭主”暴政,在此期间,安涅托斯遭遇流放,等回来时这位大工商业主的资产大半被没收。安涅托斯自然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克里底亚在雅典公民暴动中被杀,这帐自然就被记在了苏格拉底的头上。
在这里,苏格拉底使用自己擅长的精神助产术,驳斥了强加载他身上的全部控诉。指出,他没有不信本邦崇敬的神灵,令奉新的灵机;相反,他帮助雅典人认清了他们的良心。他不但没有毒害青年,相反,是通过教育帮助他们成为对城邦有用的人。“你们都知道是神灵命令我这样做的。”“我相信这个城邦里发生的最大的好事无过于我执行神的命令了。”“雅典公民们,你们把我释放也好,不放也好,无论如何,我是不会改变我的行径的:我行我素,虽百死而不怠。”
苏格拉底自比牛虻,附在危机中的雅典城邦身上,帮助城邦积极振作起来。“我这样一个人是神灵赐给城邦的。”
根深蒂固的成见显然压过了苏格拉底的申辩并将审判的气氛推向了高//www.souquanme.com潮。审判开始进行审议程序,结果判决苏格拉底有罪。“你们的决定在我的意料之中。使我大为吃惊的倒是所投票说,因为我没有料到多说票竟如此微弱。现在看来,只要有30票改投,我就当庭开释了。”说完这些后,苏格拉底按照惯例考虑如何向法庭提出惩罚要求。
“雅典公民们,对这样一个人最适合的是让他在国宾馆用餐。”
这无疑是一次严重的挑衅和嘲讽,也是苏格拉底最后一次对庸俗的城邦市民的顶撞。他的话激起了公民的愤慨,所以他不得不提出一项对他全部罪行的罚款。苏格拉底说:“我也许可以缴纳一两银子。”
整个场面已经被苏格拉底激奋的话语弄得完全不可收拾了。苏格拉底的申辩光荣地把自己引向死亡。法官和审判团的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在蓄意侮辱,于是以多于先前180票的数字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苏格拉底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本来,他可以行使最基本的权利,带老婆、孩子来,哭哭啼啼,博取同情,但他不会这样做。
“雅典公民们,只费了那么一点时间,你们就赢得了千古骂名。”
申辩的最后,苏格拉底展望了他眼中死亡的美好前景,“对于一个好人,无论是生是死,都不会遭到苦难。神是不会忘记他们的。神的旨意永远保佑着。”
“我去死,你们去活。”
读书笔记----休谟《人性论》 写在前面的话,这篇读书笔记有点流水账之嫌,但是确是我对《人性论》的一个基本理解。遗憾之处在于对于知性一卷,因时间关系阅读并不完全,特别是概然推断一章,日后再补上。
休谟于18岁开始构思,25岁完成了人性论初稿。这本书就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来看仍显得步履维艰,而且我可以断言,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这本书。并不是说其推理的深奥难懂,而在于充斥其中的太多情感体验和实验证据,都有很深刻的个人体验。在此,我坚信已经在阅读过程中摒弃了我所受教育中将其定性为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者的先入之见,也没有将自己作为其深度的信仰者,但是自己仍然为其精妙的推理所倾倒。
休谟将人性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知性、情感和道德学(至于这个分类原则的标准何在,昨晚我舍友问到这个问题,我无言以对,今日看重新看书,休谟提到“知性和情感这两篇是单独构成一系列完整的推理连锁的;我欣然利用这种自然的划分来试一试一般读者的趣味”见原书第一、二卷前面的通告)。休谟的人性论是建立在精神科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的,因此他首先是从分解人性组成部分开始----这也是本书难读之处,中国论述人性大多直接提出观点,然后寻找论据,而缺少系统分析,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至今没有自己的人性论而仅仅拥有人性观(中国人的研究思维模式大多是从现象中寻找经验概括,后产生理论,再用理论来解释现象;西方人的思维大多从理论出发提出假设,然后通过观察现象来检验理论),而休谟也没有具体的给出人性的确切定义。知性成为休谟考察的起点。
一、知性
因为时间与精力的关系,对于知性部分的阅读并不完全,也因为我所要研读的主要部分在于情感和道德学,所以对于第一卷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观念的起源于时间与空间观念上。
知觉(perceptuns)是第一个概念,其中包括印象(impressions)和观念(idea)。这两个概念贯穿于整个人性论始终,并且人性中的其他概念都基于此。印象:初次出现于灵魂中我们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观念: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向。印象和观念都可以分为简单与复合,“一切简单观念和印象都是互相类似的;而复合观念和印象既然由简单观念和印象形成,我们就可以概括的断言,这两类知觉是精确的相应的----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的复现”(p15)。
在印象中,又可以分为感觉(sensation)印象和反省(reflection)印象,前者由我们所不知的原因开始产生于心中,后者大部分由我们的观念得来,即由我们反思而得来。是我们对外界可感知的性质(p403)。“反省印象只是在它们相应的观念之前产生,但却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而且是由感觉印象得来得(p19)”。
观念则可分为记忆(memory)观念和想象(imagination)观念,前者复现于一个印象和一个观念之间,后者复现时完全失去活泼性,成为一个纯粹的观念。想象,这个概念在下面的情感篇里也将占据很重要的位置,通过想象我们的“同情”才能够产生,因而出现骄傲、谦卑等情感。“记忆的主要作用不在于保存简单的观念,而在于保存它们的次序和位置;想象可以自由的移置和该变它的观念(p20)”观念是我们对物质的广袤和填充性(p403)。因此,观念之间的推移可以有三种方式:类似、时空接近和因果关系。其中因果关系被休谟看作是我们进行逻辑思维,以及情感推移的最基本的方式,是进行推断的唯一可能。
构成我们思想和推理的共同题材一般是产生于我们简单观念之间的某种结合原则的那些复合观念,复合观念有三种表现方式:关系(relation)、样态、实体(substance)。
关系,把两个观念在想象中联系起来,并且比较之,即是这两个关系只是在任意的想象中结合起来的。休谟将所有的关系分为7大类:类似关系(resemblance)、同一关系(identity)、空间和时间关系、数量和数目的比较关系、轻重关系、相反关系(contrariety)、相对关系(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中,由观念所完全决定的关系有类似关系、相反关系、轻重关系(性质的程度)、数量或数的比例;不由观念所决定的关系有同一关系、时空中间的位置、因果关系。
所谓实体,只是一些特殊性质的集合体的观念。样态则是由一些分散在不同主体中的简单观念所构成,它们所表象的性质不是被接近关系和因果关系所结合的,即是接合在一起,也不能被认为是复合观念的基础。(概念的)变与不变是区分样态与实体观念的标准。
休谟所提到的空间观念是广袤,我们的观念是广袤的最小部分的妥当表象,因为我们的最小观念限制了我们对空间的再分割,而广袤的无限性表现在于无限的扩张性,并非可分割的无限性(从巴别塔的启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追求无限的扩张时,注定会回到原点)。休谟进一步指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概念,即广袤,是由我们的视觉得来的感觉,或是由这些感觉产生的某种内在印象。空间的基本单位是数学点。时间具有连续性,两部分之间不可再分,时间的基本单位是刹那。在空间与时间之中填充着真实的对象或存在。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来看,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是接近关系,因为必须先确立时间上因先于果,并且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因果关系才能成立。
以上是对知性部分的理解,对于概然推断的缺失,十分遗憾,但时间有限,留待以后再读。
二、情感
休谟在论述情感的过程中,仍然首先关注到印象,将感觉印象解释为原始印象,由苦、乐等感官印象组成;将反省印象解释为次生印象,由情感和类似情感的情绪组成。情感的对象是自我,例如骄傲(pride)对于自我便产生优越的情感,谦卑(humility)便产生不够优越的情感。休谟在谈论情感的时候很注重“同情”的作用,并且通过想象而产生我们的其他情感和情感间的推移。
在休谟看来,情感存在于两个观念之间,即“呈现于心灵的第一个观念”(表象着情感的原因)和“自我”观念(表象着情感的对象)。在原因当中又可区分出发生作用的性质和那种性质所寓存的主体(如,美的性质和美的所有者)(p313),骄傲和谦卑是根据自然的原则而产生的,并且每个不同的原因并不是借一个不同的原则适合于其情感的。“骄傲和谦卑的每一个原因,并不是借着一种各别的、原始的性质适合于这些情感,而一定有或多或少的条件是这些情感所共有的,并且是它们的效能所依据的”(p316)。
要探究那些原因中的共同成分,休谟提出了三种对于知性和情感有巨大影响的特性:1.观念的联结(当一个观念呈现于想象中时,其他相关观念也就随之进入心灵);2.印象的联结(印象间也有和观念一样的联结,与观念的联结不同,只存在类似关系);3.以上两种联结关系是十分互相协助、互相促进的,当会合于同一对象上,推移过程更容易完成。以上是休谟对于情感的发生机制的一个描述。紧接着,休谟提出,情感的两个特性:1.对象----自我;2.苦乐感觉。因此情感的原因也有两种假设的特性:1.它们对自我的关系;2.它们产生独立于情感之外的痛苦或快乐的倾向。休谟推理出自然对某些印象和观念赋予某种吸引作用,并且一经出现就自然的引起它的相关的印象或观念来。因此,他断言,凡与我们自己关联着的一切愉快的对象都借观念和印象的联结而产生骄傲,而反之则都产生谦卑(p325)。同时他提出了5种限制,即1.凡与我们有关而产生苦乐的每样事物,也同样都产生骄傲和谦卑;2.愉快的或不愉快的对象,不但要与我们自己有密切关系,而且要为我们所特有,或者至少是我们少数人所共有的;3.令人愉快或令人痛苦的对象,必须不但对我们,并且对其他人也都显而易见;4.根据这些情感的原因的变化无常,以及这种原因和我们自己联系的时期的短暂得来的;5.通则不但在其他一切情感上有极大的影响,就是对骄傲与谦卑也有极大影响。
与骄傲与谦卑不同,爱与恨的对象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起他的人,刺激起爱与恨情感的原因是复合原因,因此这个对象并不是这些情感的原因,并且单独也不足以刺激起这些情感。我们知道想象很容易由远及近,但不容易有近及远(比如,我们的想象可以很容易的由较小的对象转移到较大的对象---妻子、母亲转移到丈夫、父亲,但是反之则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休谟认为爱与恨这类较“远”的情感转移到骄傲与谦卑这类较“近”的情感是比较容易的,反之则困难。通过这种想象,我们可以对我们对于富人的尊视做出解释----同情(一种心理上的分享),这与富人所拥有的所有物和我们希望沾到礼仪的心理,共同构成了其原因。想象和同情是人类感情产生和转移的重要概念。
爱与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灵魂中纯粹的情绪,即骄傲与谦卑;其二是爱与恨不自足欲望的产物(有一个努力求达到的目的p404),即慈善与愤怒(通过心灵的原始结构与爱和恨结合)。灵魂的原始性质分为:任何程度的完善性,即尊重;达不到完善的,残缺、拙劣的情感,即恶意(使我们在不受他人侮辱或侵害时,对于他人的苦难或不幸发生一种喜悦)。在考察别人的品质和境况时,我们若是考察它们本来真实的样子,就产生爱和恨;把它们与我们自己的品质和境况相比,则产生谦卑和骄傲。这两种考虑结合起来便产生尊重和鄙视。
在论述完骄傲与谦卑、爱与恨之后,休谟开始阐述意志与直接情感。休谟将直接情感定义为:直接由祸、福、苦、乐所发生的印象。属于这一类的有欲望和厌恶,悲伤和喜悦,希望和恐惧。意志(will)便是苦乐的直接结果。“意志只是指我们自觉地发动自己身体的任何一种新的运动、或自己心灵的任何一个新的知觉时、所感觉到和所意识到得那个内在印象”(p437)。考察意志,便自然的考察到自由(liberty)和必然(necessity)的问题。必然性的要素有恒常的结合和心灵的推断,前者可以根据性别、年龄、政府、生活状况和教育方法来考虑(一致性);后者表示心灵由恒常的结合形成原因和结果的观念,并借这个观念的影响感觉到必然性。“物质的活动应当被认为是必然的活动的例子,并且一切在此方面与物质处于同一地位的东西,都必须被承认是必然的”(p438)。必然性被看作是构成因果关系的一个必要部分。
主导情感往往会吞噬微弱的情感,而习惯则是增加情感的手段。情感和感官对于时空点的报导产生了想象,远隔的效果空间比时间小得多。直接感情与间接感情的作用顺序如下:美的概念产生快乐的情感,从而产生直接感情、意志和欲望的印象;又因美的寓存主体属搜趣网于自己,因此产生骄傲的间接情感,回归到快乐,成为增强直接感情新的力量。
三、道德学
“理性没有主动力,不能制止或产生任何行为或情感”(p497)。休谟在这本著作中致力于为情感申辩,而将理性对于道德的作用最小化。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真伪(p498),真、伪在于对观念的实在关系或实际存在和事实的符合或不符合,而情感、意志和行为是原始的事实或实在,本身圆满自足,并不参照其他的情感、意志或行为,因此是无法断定真、伪的。休谟推断出,道德的区别是由道德感得来的(p510),因而与理性无关,而道德的性质在于内心(动机),以外界行为作为标志。“发生德的感觉只是由于思维一个品格,感觉一种特殊的快乐。正是那种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赞美或敬羡”(p511)。但是休谟又将道德的根源与自然联系起来,爱是最根本的动机,称为自然的动机,特别指出动机并非因德的需要而生,而来自某种自然的动机或原则。
在休谟的道德学里,正义与非义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他认为我们的道德感可以分为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类,正义便是前一种的,是“由于应付人类的环境和需要所采用的人为措施或设计”(p515),对所有物的占有情况成为正义与非义观念发生的条件。“在人们缔结了戒取他人所有物的协议,并且每个人都获得乐所有物的稳定(约束私欲的规则)以后,这时立刻就发生了正义和非义的观念,也发生了财产权、权利和义务的观念”(p531),“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为满足人类需要所准备的稀少的供应”(p536)。
正是因为自私,才成就了正义,自私因此是建立正义的原始动机(此动机受到政治家人为措施的促进)。“道德的善恶的感觉就随着正义和非义而发生……这种感觉虽然是由思维他人的行为得来的,可是我们也总是把它甚至于扩展到我们自己的行为上”(p540)。因此对于公益的同情,让人们对正义的德产生道德赞许。正义永远是和对财产权的维护联系在一起的,而财产权必然成立于对象的某种关系(p567)。财产权产生的条件:现实占有(效用不超出社会最初形成时期)、占领、时效(prescription)、添附(accession)、继承(succession)。这些条件的中介便是所有者的“同意”,“除了所有主同意将所有物和财产给予另外一个之外,财物和财产永远应当是稳定的”(p554)。进一步,休谟提出了人类社会和平与稳定的三条基本自然法则:稳定财物占有法则;根据同意转移所有物的法则;履行许诺的法则。因此,休谟在这里指出,如果我们的财产权(正义)依靠的道德依靠于自然(情感和行为),那么我们世界的次序便会因为偏私的道德体系而破坏,所以正义必然是一种人为的措施。区别正义与非义有两个基础,利益和道德。
我们人性中的缺憾让我们通过许诺的方式产生了政府,而政府的出现又使我们产生了忠顺的义务。虽然这种义务最初是建立在许诺的义务之上,但很快就自己扎根,并且有一种不依靠任何契约的原始的约束力和权威。公益感被看作是忠顺的限度,权利基础原则被休谟视为忠顺的对象:长期占有,一脉相传的体系;没有长期占有的政府形式,现实占有便出现了;征服权;继承权;成文法。
正义与非义来自人类的一种契约行为,不属于自然的德和恶。完全自然的,而不依靠于人为措施和设计的德和恶可分为善良的心理性质,产生爱和骄傲;恶劣的心理性质,产生恨和谦卑。同情的性质和力量可以看作是心灵在其感觉和作用方面的例证。同情来源于产生情感、情绪的原因或结果,成为我们对一切人为的德表示尊重的根源(p620),作为人性中一个强有力的原则而产生对美的鉴别力的强大作用,同时也通过同情产生一切人为道德的道德感。所以同情可以看作是一个中介,联结自然和人为的中介。到这里,休谟概括出了自然的德与正义(人为的契约)之间的唯一差别(p621):前者所得来的福利,是由每一个单独的行为发生的,并且是某种自然情感的对象;正义则是针对社会而言,单独的正义行为往往可以是违反公益的,只有人们在一个总的行为体系或制度中的协作才是有利的。
总的来讲,休谟是一位非常严谨的思想家,他在这本书里所提到的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的方法是比较繁琐的,这也成为他的语言风格----晦涩。但是我还是不得不佩服他精妙的构思和论证----在阅读那些论证时感觉十分的头痛,因为繁琐,所以略过了很多。虽然我们不一定认同他关于道德起源的看法,当然这也是休谟难题所在----如果道德起源于人的情感,而前提是我们有对道德没有理性的认识时,我们怎么能够证明自己根据情感所作行为就是道德的?我认为这也许只能归结到神学上去,当然这也就有偷懒的嫌疑了。
《西游记》读书笔记好词好句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小编整理了西游记读书笔记好词好句。欢迎阅读。

好词:
耀武扬威,天罗地网,水泄不通,筋疲力竭,天昏地暗,眉清目秀
花言巧语,回心转意,咬牙切齿,哑口无言,星月皎洁,胡言乱语
好句:
1、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2、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3、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4、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
5、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
6、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
7、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8、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9、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
10、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
11、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12、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13、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14、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
15、天产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趁天风。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
16、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
17、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18、千峰开戟,万仞开屏。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枯藤缠老树,古渡界幽程。19、奇花瑞草,修竹乔松。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
20、幽鸟啼声近,源泉响溜清。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巉崖苔藓生。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
21、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22、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
23、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
24、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25、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
26、髽髻双丝绾,宽袍两袖风。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物外长年客,山中永寿童。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
27、一层层深阁琼楼,一进进珠宫贝阙,说不尽那静室幽居,直至瑶台之下。
28、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29、古者,老也;月者,阴也。
30、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31、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
32、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搜趣网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33、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www.souquanme.com到底只成空耳。
34、月明清露冷,八极迥无尘。深树幽禽宿,源头水溜汾。飞萤光散影,过雁字排云。
35、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36、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SNTBMWJnI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37、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8、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当时过海波难进,今日来回甚易行。别语叮咛还在耳,何期顷刻见东溟。
39、笔峰挺立,曲涧深沉。笔峰挺立透空霄,曲涧深沉通地户。两崖花木争奇,几处松篁斗翠。左边龙,熟熟驯驯;右边虎,平平伏伏。
40、幽禽□睆声,丹凤朝阳立。石磷磷,波净净,古怪跷蹊真恶狞。

好词:
耀武扬威,天罗地网,水泄不通,筋疲力竭,天昏地暗,眉清目秀
花言巧语,回心转意,咬牙切齿,哑口无言,星月皎洁,胡言乱语
好句:
1、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2、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3、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4、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
5、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
6、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
7、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8、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9、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
10、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
11、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12、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13、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14、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
15、天产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趁天风。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
16、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
17、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18、千峰开戟,万仞开屏。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枯藤缠老树,古渡界幽程。19、奇花瑞草,修竹乔松。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
20、幽鸟啼声近,源泉响溜清。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巉崖苔藓生。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
21、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22、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
23、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
24、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25、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
26、髽髻双丝绾,宽袍两袖风。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物外长年客,山中永寿童。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
27、一层层深阁琼楼,一进进珠宫贝阙,说不尽那静室幽居,直至瑶台之下。
28、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29、古者,老也;月者,阴也。
30、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31、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
32、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搜趣网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33、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www.souquanme.com到底只成空耳。
34、月明清露冷,八极迥无尘。深树幽禽宿,源头水溜汾。飞萤光散影,过雁字排云。
35、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36、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SNTBMWJnI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37、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8、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当时过海波难进,今日来回甚易行。别语叮咛还在耳,何期顷刻见东溟。
39、笔峰挺立,曲涧深沉。笔峰挺立透空霄,曲涧深沉通地户。两崖花木争奇,几处松篁斗翠。左边龙,熟熟驯驯;右边虎,平平伏伏。
40、幽禽□睆声,丹凤朝阳立。石磷磷,波净净,古怪跷蹊真恶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