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其精粹下一句(取其精华 下句是什么)

品读国学精粹下联是啥1、点亮智慧人生2、夯实文化基础3、弘扬传统文化4、汲取民族智慧品读国学精粹,点亮智慧人生这副对联表达了学习中华文化,让自己......

取其精粹下一句(取其精华 下句是什么)

品读国学精粹下联是啥

1、点亮智慧人生

2、夯实文化基础

3、弘扬传统文化

4、汲取民族智慧

品读国学精粹,点亮智慧人生这副对联表达了学习中华文化,让自己变博学有知识智慧的意思,品读和点亮对应,都是动词,国学精粹和智慧人生相对应。

品读国学精粹,夯实文化基础这对对联表达了认真学习国学精粹,例如孔子、孟子等,为文化知识打牢基础,为以后学习更深奥的知识做准备。品读和夯实对应,都是动词,国学精粹和文化基础相对应。

品读国学精粹,弘扬传统文化这对对联表达了研究学习中华国学精粹,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意思,让世人不忘IBXwuMYCqI国学精粹。品读和弘扬对应,都是动词,国学精粹和传统文化相对应。

品读国学精粹,汲取民族智慧这对对联表达了学习研究国学精粹,努力学习把里面几千年总结的经验和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品读和汲取对应,都是动词,国学精粹和民族智慧相对应。



扩展资料:

对联基本格律如下:

1、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上下联中相对的每组词或短句的字数相等。

2、仄起平收。上联最后一字为仄声字,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3、平仄相对。上下联中相对的词组或短句的最后一个字要平仄相对,即上联的字是平声,下联就应是仄声,或相反。

4、词性相当。上下联中相对应的词或词组要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以此类推。

5、内容相联。上面四点讲的都是“对”,最后一点还要做到上下两联的内容要有关联,才可称为“联”(特殊情况例外)。

精粹的词语出处

1.精细淳美。《后汉书张衡传》:“歘神化而蝉蜕兮,朋精粹而为徒。” 李贤 注:“粹,美也。” 清 郑燮 《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 百川 时文精粹湛深,抽心苗,发奥旨,绘物态,状人情,千回百折而卒造乎浅近。”
2.精华。指事物最精美部分。《楚辞刘向<九叹逢纷>》:“吸精粹而吐氛浊兮,横邪世而不取容。” 王逸 注:“言己吸天地清明之气而吐其尘浊。”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任人如市瓜》:“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玉,皆得其精粹者。” 宋 司马光 《书<心经>后赠绍鉴》:“盖尝徧观佛书,取其精粹而排其糟粕耳。” 鲁迅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

楹联以及关于它的出处和小故事

楹联
〔英译〕antithesis,antithetical couplet,a pair of antithetical phrases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楹联是由两个工整的对偶语句构成的独立篇章。其基本特征是字数相等,字调相对;词性相近,句法相似;语义相关,语势相当。楹联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和文化现象,孕育在“骈语”和“律句”之中,形成在“骈文”和“律诗”之后,独立在“骈文”和“律诗”之外;又与书法艺术相表里,发达在“骈文”和“律诗”之上。楹联是一个文学品牌,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最具有中国特色,不能翻译,也不能改写,更不能移植。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千余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据《宋史•蜀世家》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在岁除之日写了“新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桃符联语,挂在宫中迎春祈福,后人始将此引为对联的初例,距今已逾千年历史了。自明代起,使用对联的风习渐盛,与新年节序有着渊源关系的春联也因此逐渐突破了原属的范围,或题泳山川名胜,或歌颂风物岁时,或抒www.souquanme.com发情怀心意,成为广泛应用的文体表现形式。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韵味无穷,篆隶楷草行诸体,或以雄沉劲健、雍容端朴见长,或以俊秀潇洒、温婉流丽为胜,皆给人陶然兴会的雅逸美感。对联则字句凝练,整齐精严,联语字数四言至多言不一,以五、七言律诗及八言文句体为常见,内容涵盖丰富,几诗词、格言、警句、谚语乃至白话文皆可,典丽琳琅,文采映耀,实为照 人眼目、字字珠玑的篇章。因此,将书法与对联融为一体,翰墨之中品味美文的诗情哲理,词句之间赏观佳书的风神韵致,诚然是人文艺术的完美体现。古往今来,书家乐以此酬应赠答,文人好将此雅悬斋壁,当是其书文双美、艺趣相生的魅力,令人为之钟情而历久不衰。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拾趣
彦涛
进入腊月,年根儿就近了,千家万户又该旧桃换新符了。古时候,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可以驱邪逐祟,到除夕那天,再把春联贴在上面,因此就把桃符借指春联。
楹联亦称楹贴、对子、对联,由上、下联组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或挂或贴在木头上、竹子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字的多寡没有定规,对仗工整即可。春联只是楹联的一种,此外,结婚时贴的叫婚联,祝寿时贴的叫寿联,哀悼死者的叫挽联,等等,不一而足。
据清朝纪晓岚说,中国最早的楹联是五代后蜀少主孟昶在自个儿卧室门的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见《蜀杌》。近来,又有人认为作于唐朝中期的敦煌桃符题词才是中国迄今发现保存最早的楹联。
根据修辞手法,楹联有多重数字联、颜色方位联、多重谐音联、多重双关联、同偏旁联、多重拆合字联、拈连联(即移接联)、回文联、字面矛盾联及转品联等,巧妙新奇,堪称巧联妙对。要是巧妙到无人对得出下联或上联,古人就将这种难以成双的楹联称为"绝对"或"悬联"。相传,北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年少时乘船离开江州(今九江市)去苏杭游玩,船家素闻其乃当地才子,便吟一上联试其才气:"驾一叶扁舟,荡两支桨,支三四片篷,坐五六位客,过七里滩,到八里湖,离开九江已有十里"。此联有一到十数字,还有地名,使黄庭坚不仅当时没对出,成名多年后依然是百思不得其解,而且至今也无人能续。也是北宋,神宗时宰相王安石曾三难苏东坡,其一便是出了三句上联求偶"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那年正逢闰八月,而且正月和腊月两次立春,故有第一句上联;苏州金闾门外到虎丘山下这段长七里的路,当地人称之为"山塘",中间恰有个地名叫"三里半",第二联就巧在此;第三联也奇巧,因江苏镇江古名铁瓮城,临长江,有金山、银山(亦名焦山)和玉山(又名北固山),联中有金、银、玉,名副其实的"三宝地"。纵使苏东坡奇才盖世,苦思冥想良久,终不能成对。清末光绪年间,江西南昌知县江某主持正义,却被洋教士所杀,全国为之愤然。京中名流江亢虎于现在南二环边的陶然亭(亦名江亭)公园,为江知县举行追悼会,当时曾有人撰一上联求对"江氏在江亭追悼江西江县令",可至今无人能续。在广东郁南县曾有一个叫白花的才女,出一上联"家住长安,出仕东安,貌比潘安,才比谢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求对,前两个"安"乃地名,中间两个"安"却是人名,而后两个"安"则出于《论语》中孔子的名言,贴切至极,可惜至今仍是绝对。她还出了一下联"蜂巢枫树结,风吹枫叶掩蜂门"求上联,也是久悬无果。
有的绝对年深日久了,还真有才子给续上了。从前,在四川泸州白塔街,有个黄铁匠掌炉的铁匠铺,有人以黄铁匠打铁为题撰一上联"白塔街,黄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冒青烟,闪蓝光,淬紫铁,坐北朝南打东西",嵌入七种颜色四个方位,非常绝妙,多少年来一直无人能续下联。如今,有人对出"淡水湾,苦农民,戴凉笠,弯酸腰,顶辣日,流咸汗,砍甜蔗,养妻教子育儿孙",以六种味觉加一个"凉"字对上联七种颜色,以妻子儿孙对北南东西,虽略显逊色,但对仗工整,意境相似,都表现了最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所以,笔者以为此绝句可以"摘悬"了。有人给王安石的"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续了个"华夏国中,孔孟墨子一圣人"。绝句的续联用词牵强,意境相去甚远。著名唐诗"烟锁池塘柳",其偏旁含金木水火土五行,自明朝以来,续联颇多,如"冀粟陈献忠"、"灯垂锦槛波"、"钟沉台榭灯"、"炮架镇江城"、"炮镇海城楼"等。笔者以为,诸联中同偏旁的要求虽达到了,但意境相差太远,除末联外,其余未免有狗尾续貂之嫌。
在实际运用中,楹联是不加标点的,断句不同,意思也不同,甚至相反,也会生出许多诙谐幽默的趣事儿。从前,"扬州八怪"之一的祝枝山曾给一个嗜财如命的富绅写了一副春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富绅读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很高兴,于是付了不菲的润资。设宴款待后还亲自送祝枝山出村。谁知刚进家门便听门外有人高声念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富绅气得七窍生烟,却有苦难言,只好自认倒霉。这种事儿,祝枝山干了不止一回。他为了教训一个刻薄吝啬的富翁,给其新宅题了一副楹联。他边吟边写:"此屋安,能久居;主人好,不悲伤。"富翁听了颇为得意,来宾们却个个窃笑。因为不断句的话,这分明就是"此屋安能久住?主人好不悲伤!"
从前,杭州有位科场多年名落孙山的举子,特到钱塘江畔六合塔,登塔凝望,在悲观失望中于塔壁上书一上联"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不想却留下了一句至今无人能对的绝对。有人将好、配、何、问四字拆出一千古绝对:"好女子己酉生,问门口何人可配?"
楹联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堪称:联海无涯,博大精深。
楹联之读书联
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已有千余年历史。楹联中以读书为主题的作品,更以其书香氤氲、韵致恬适而历来备受骚人墨客、大师名家和广大群众所钟爱。或自勉,或赠友,或感事,或抒怀,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宏富的读书联珍品佳作,其内容、意境、格调丰富多彩如姹紫嫣红的百花园。欣逢第十三个“世界读书日”之际,谨采撷几条共赏。
福、善、乐、喜,永恒的情结。读书联常以这些吉祥美好的情结为“神”,并以之缀文。清吴熙载有一短联:“读书修福,安分养神”。李兆洛也有一联:“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大书法家王文治撰联:“读书世受和平福,学佛人多欢喜缘”。明将郑成功:“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与宋代理学家朱熹联“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有异曲同工之妙。清乾隆进士顾光旭联云:“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更把“为善”、“读书”推崇至“万事”之上,“百花”之先。
劝学励志,高尚的追求。明笪重光曾撰联“拙因知事少,老悔读书迟”,与唐颜真卿的千古名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可谓时跨数百载惜阴苦读书的“姊妹篇”。由是想起“闭户遍读家藏书”、“补读平生未见书”古联句,胸中顿时涌上杜甫“男儿须读五车书”和邓拓“有书赶快读”的紧迫感。读书(知)与实践(行)的关系,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古联中多有明示。苏轼有一副联:“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不禁使人联想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和“脚下行程千里路,腹中贮书万卷多”两副名联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清代林则徐幼年家贫,他有一书斋联曰:“家小楼台天地起,案余灯火有无知”,极言其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矢志读书的精神,最终成就了其国家名将民族英雄的人生。今人范文澜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堪称治学精神楷模,读书联中精品。
修身弘德,崇高的境界。宋陆放翁有《自题书巢》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晓送流年”,陆游嗜书,老而弥笃,故有“读书有味身忘老”的慨悟,非此,焉有万首诗篇贻我辈?清汪恭曾撰联“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尽显其读书修德不图功名的襟怀。“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是周恩来同志的自勉联,此处指读人生、社会、实践这部“大书”,深寓哲理,也是从一个侧面对周总理盖世功德千秋公论的生动写照。徐老曾向一青年赠联:“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短短十四字,老一辈革命家勉励青年、奖掖后事的殷殷深情跃然纸上。
交友养性,美好的情操。清嘉庆举人包世臣有一名联:“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寓意深刻,道出了他惜时苦读的炽烈愿望和择友处世的原则。王文治另有两联:“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把读书之乐与交友、赏月、观花这样的人生美好时光和惬意心境互喻,足见其将读书看作人生至乐之事。说到读书赏花,苏州留园有一副读书赏花妙联。上联是:“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下联是:“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因自称花里神仙”。上联说读书,说的是《尚书》、《易经》、《离骚》、《庄子》和汉代诗文,各具特色,宜以不同方法读之,方可取其精粹。下联说赏花,分别指菊、梅、莲、兰和海棠,各有其品格,宜仔细观赏品味,方得其妙趣,进入更高审美层次。此联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工巧别致,读来令人赞叹。

《孙子兵法》读后感

急求一篇有关《孙子兵法》的文章,读后感之类的,要2000字左右的,谢谢了!!!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 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搜趣网艺文志》著录的《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 13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 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著,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 篇的。
《孙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
《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 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和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攻守进退的利弊; “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爱搜趣网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孙子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与否,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和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作战》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孙子认为,战争的消耗和战费的开支是十分庞大的,战争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张速胜。此外,为弥补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敌国,他又主张“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
《谋攻》篇主要论述了如何进攻敌国的问题。孙子主张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毁灭敌国。所以,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就特别强调以谋略取胜,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取胜,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知己,还要做到知彼。
《形》篇主要讲如何利用物质之“形”来保全自已,取得完全的胜利。孙子认为,只有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才能夺行战争的胜利。当取胜条件不足时,应采取守势,当取胜条件具备时,则应采取攻势。因此,会用兵的人善于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必胜无疑的地位,擅长于创造战胜敌人的机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要失败的敌人。而上述足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物质之“形”,便是由国土的大小所产生的物产、军资、土卒的多少,以及军事实力对比的强弱。
《势》篇主要阐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态势,来压倒对方。孙子认为,只要选择有才能的将领,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为基础,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有力态势,士卒就会勇猛无比地战胜敌人。而要造成有利的态势,就必须正确组织和部署兵力,善于指挥调动军队,擅长出奇制胜,即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奇”、“正”是相 辅相生的关系,它们的变化是无穷的。所以,要出奇制胜,就应善于因时、因地、因事制宜,根据情况的变化,改换奇正的战法。此外,要造成有利的态势,还必须善于故意向敌示弱,诱敌以利,以达到欺骗和调动敌军的目的,造成战胜敌军的有利时机。
《虚实》篇主要论述指挥作战www.souquanme.com如何争取主动权,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孙子认为,要取得主动,就要善于诱敌以利,调动敌军而不被敌军所调动,就要善于了解敌情和隐瞒我军的意图、行动和用兵规律。如能做到这些,就能掌握主动,集中我军兵力,分散敌军兵力;利用敌军的弱点和错误,以众击寡,避实击虚,因敌而制胜。
《军争》篇论述的是如何通过机动掌握主动,先于敌人造成有利态势和取得制胜的条件。孙子认为,两军相争时,最困难的莫过于要懂得将迂曲视为径直,以不利为有利,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必争之地,先敌取得制胜的有利条件。孙子还指出,要先敌取得制胜的条件,必须避免轻率冒进,把握各国的动向,了解道路、地形,重视向导,善于欺骗敌人,根据情况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擅长指挥 军队,根据军队的土气、军心和军力,因敌而变,去夺取胜利。
《九变》篇主要论述如何发挥指挥上的灵活性。孙子认为,灵活性的基础在于对利弊进行全面的衡量。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设法威胁、挫折和困扰敌国,以利诱敌,才能常备不懈,使敌无机可乘。只有全面看待利弊,在有利的情况下看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因素,方能根据具体情况,趋利避害,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行军》篇主要讲述了如何配置、组织军队,观察判断敌情和团结将士。孙子认为,行军作战必须占据便于作战和生活的有利地形,善于根据地形配置兵力,必须对敌情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善于深谋远虑,从现象到本质,对各种症候作出正确的判断。孙子还指出,将帅只有在取得士卒的信任后,才能用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好士兵,率领全军去争取胜利。
《地形》篇主要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如何指挥军队的行动。孙子认为,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将帅应重视地形,善于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地形。在此基础上,将帅如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确判断敌情,以夺取胜利为行动的唯一准则,并能使全军上下团结一心,服从指挥,那就能无往而不胜。
《九地》篇论述了在九种不同的作战地区指挥作战的原则。孙子认为,在不同的作战地区,将帅应根据地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动。用兵的原则在于善于发现敌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备,迅速行动,集中兵力,抢先攻占其战略要地,以压倒敌军的抵抗。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标、种类,发火的物质和气象条件,以及实施方法。孙子认为,火攻只是辅助军事进攻的一种手段。所以,火攻者应利用纵火所引起的敌军的骚乱,适时发起攻击,发展并扩大战果。
《用间》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孙子认为;是否了解敌情对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影响。要先知敌情,只能求诸间谍。只有大圣大智大仁大义之人才能使用各种间谍,获得广泛的情报。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它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学价值。
《孙子兵法》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处时代的限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瑕不掩瑜,这些缺陷并不能掩盖它的光辉,丝毫也无损于它的伟大。

提倡“去中西之见。以平心观理”的人是?

梅文鼎。
学者梅文鼎对“中西会通论”有系统的阐述,他说:“法有可采,何论东西;理所当明,何分新旧,在善学者知其所以异,又知其所以同。去中西之见,以平心观理。……务集众长以观其会通,毋拘名相而取其精粹。”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