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寺北贾亭里 后一句是什么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赏析一】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www.souquanme.com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马茂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赏析一】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www.souquanme.com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马茂元)
浅草才能没马蹄的上一句是什么
【全诗】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背景介绍]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词语注释]
春行:春天散步。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搜趣网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层次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搜趣网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诗文译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诗文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诗歌特色]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创新赏读]
闲笔不闲(文/张雨生 )
诗贵精,容不下闲笔。实属闲笔,应删削。但是有些文字看似闲,实不闲,细细品读,那闲笔之中会生出另一番意韵。深层的诗味,往往不是读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间四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诗评家指出:四句之中,闲笔太多。他所说的闲笔,是指“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删去之后,诗为“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仅就吟景来说,原诗的形象和画面全都出来了。然而,诗人写的是“春行”,不是“春景”,他要让西湖的春景随着他的“行”而流动。没有这八个字,春景是静止的;有了这八个字,静止的画面便流动起来。
“几处”是数量词。“早莺争暖树”,是一幅很美的画面,冠以“几处”,这美的画面就不是一幅,而是多幅。这边有,那边有,远处还有。“柳浪闻莺” 为西湖一景,其实,春日西湖的四周,处处可闻莺啼。“谁家”是疑问词。诗人并非着意描绘“春燕啄泥”,而是有意追问:“那啄泥的春燕是谁家的呢?”随着这一发问,说不定诗人会加快脚步,双眼紧盯着那只春燕,看它到底把春泥衔到哪户人家去筑巢。这么联想开来,不是比仅仅刻划“春燕啄泥”的画面有趣得多吗。“渐欲”“才能”与“几处”“谁家”一样,不提供形象,不组成画面,但加入诗中,却使形象得以扩展,画面得以延伸,自然之物会随着诗人的“行” 而流动起来。
朗朗吟诵是读诗,细细琢磨是品诗,好诗可读还耐品。有的诗初初一读,觉不出多妙,但慢慢品读,却妙气横生。直接读出的诗味,多来自直观的形象;间接品出的诗味,多藏在形象之外的“闲笔”中。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骀荡的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背景介绍]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词语注释]
春行:春天散步。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搜趣网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浅草:初春的草,尽管很多,但还不很高。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层次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游程中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搜趣网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联和上联是此诗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这更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诗文译意]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诗文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诗歌特色]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了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创新赏读]
闲笔不闲(文/张雨生 )
诗贵精,容不下闲笔。实属闲笔,应删削。但是有些文字看似闲,实不闲,细细品读,那闲笔之中会生出另一番意韵。深层的诗味,往往不是读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间四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诗评家指出:四句之中,闲笔太多。他所说的闲笔,是指“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删去之后,诗为“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仅就吟景来说,原诗的形象和画面全都出来了。然而,诗人写的是“春行”,不是“春景”,他要让西湖的春景随着他的“行”而流动。没有这八个字,春景是静止的;有了这八个字,静止的画面便流动起来。
“几处”是数量词。“早莺争暖树”,是一幅很美的画面,冠以“几处”,这美的画面就不是一幅,而是多幅。这边有,那边有,远处还有。“柳浪闻莺” 为西湖一景,其实,春日西湖的四周,处处可闻莺啼。“谁家”是疑问词。诗人并非着意描绘“春燕啄泥”,而是有意追问:“那啄泥的春燕是谁家的呢?”随着这一发问,说不定诗人会加快脚步,双眼紧盯着那只春燕,看它到底把春泥衔到哪户人家去筑巢。这么联想开来,不是比仅仅刻划“春燕啄泥”的画面有趣得多吗。“渐欲”“才能”与“几处”“谁家”一样,不提供形象,不组成画面,但加入诗中,却使形象得以扩展,画面得以延伸,自然之物会随着诗人的“行” 而流动起来。
朗朗吟诵是读诗,细细琢磨是品诗,好诗可读还耐品。有的诗初初一读,觉不出多妙,但慢慢品读,却妙气横生。直接读出的诗味,多来自直观的形象;间接品出的诗味,多藏在形象之外的“闲笔”中。
诗歌鉴赏:林逋的《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越详细越好!谢谢。祝你周六心情愉快!书为心画,言为心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昔人论之祥矣。做诗原以抒写怀抱,歌咏性灵,贵在有真情真趣,表现出一个真实的人。关于这一点,可参见我前一篇《读书笔记》(一)中丰子恺先生论做诗与做人一节。人与文本该一致,言违真实,口不应心,就是作诗忘了做人,言行成为两截,尚何足取?其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的,往往故以闲适之辞入诗,以示安于田野,实际热中利禄,急于求仕,以伪掩真,其诗不过仅存假面而已。据此而言,我认为北宋隐逸诗人林逋的作品之可贵,首先在一个“真”字。
林逋(公元967-1028年)字君复,钱塘人,恬淡好古,不慕利禄,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一生不娶,惟喜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卒谥和靖先生。能诗善书,诗成多随手弃去,不欲以此取名。今存诗集四卷,近人朱孔彰又辑拾遗一卷、附录一卷EhDwp。宋梅尧臣序其集云:“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澹邃美,咏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辞住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其趣向博远,寄适于诗尔。”“平澹邃美”和“主乎静正”,可以说是林逋作品的基本情调。苏轼对其人其诗,亦颇致推崇,在《书林逋诗后》七古中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诸句,足见其倾倒。黄庭坚谓欧阳修极赏林逋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而庭坚以为林诗《咏梅》的“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一联,似胜前句(见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九)。虽二人鉴赏有异,实际两诗俱佳,与其另一首的“池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两句,皆清新萧散,既见咏物之工,也显示了作者隐逸的高致。对林逋先有这样一个简略的了解,再来看他这首《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就有了体会其情趣的基础。
古时僧徒,不乏高士,文人即使不信佛,亦多喜与之往还。林逋栖隐孤山,信步行至禅堂,登高舒眺,以写一时之景,是很自然的事情。佛教本谓具备德智善行的人为“上人”。这里的上人,是作为和尚的敬称来用的,“端”是人名。
底处,是何处,常见于唐宋人诗词。凭阑纵目,一时思绪随所见风物而与之俱远,以“底处”设问,跟着指出所据之地为“孤山塔后阁西偏”,自具形胜,便于远望,遂觉文意生动,不同于平铺直叙的述说。
下面两联所写,有静有动。“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以比喻的说法,描摹静态。谓景物佳胜有如画图,或画图神妙,逼真实景,为经常交互使用之修辞手段。僧寺深沉,林间隐现,似画轴列于眼前;葑田(架木于沼泽而铺泥种植之田)错落,随势高低。若棋枰之交插纵横,当为下瞰之所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又使景中有物,显示动态,为远观之所见。秋清气爽。一鸟高飞。起落突兀,一时偶现;夕阳澹澹,寒烟四起,触目蒙蒙,其为山峦忽聚,或炊火所成,无须辨别。这两联动静结合,非常自然,使全诗形象鲜明,意境悠远。
末尾的“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由寓所接近容易复临,设想此处冬天雪景之美,表示重来的愿望,更留下了有余不尽之意。
林逋的诗于平淡中显示真趣以及隐士的放旷襟怀,俱可于此见之。我认为林逋的诗能够流露真情,他的做人和作诗是一致的。
宋张表臣云:“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乃得工耳。以气韵清高深眇者绝,以格力雅健雄豪者胜。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皆其病也”(见《珊瑚钩诗话》卷一)。以风格论,林逋的诗,雍容大雅,毫不造作,可以归入“气韵清高深眇”的一类。
清孔尚任云:“余尝论诗有二道,曰工曰佳。工者多出苦吟//www.souquanme.com,佳者多由快咏。古人谓诗穷而后工,特为工者言耳。而佳者则必文采风流,翩翩豪迈,能发庙朝太平之音,较之穷而后工者,有风雅正变之殊焉”(见《湖海集》之《山涛诗集序》)。林逋的诗挥洒自如,气韵流畅,又可以说多快咏佳作,不见苦吟之迹,亦其胜处,而不必是什么“庙朝太平之音”。-----------------------------------秋景二句:极目天宇,寥廓秋空中,偶尔飞过一只小鸟;夕阳时刻,但见炊烟袅袅升起,似乎略带三分寒意。秋景之美,美不胜收,然其美又在于动中见静,静中又透出丝丝凉意,可称之为“幽美”。; P% C' |, { X. q& ~7 ^& r
$ x9 j6 _' E9 H2 w“秋景有时飞独鸟”,“有时”让人联想到更多的时候是何种景况,“独鸟”暗含剩下的三种可能:“无鸟”、“比翼鸟”和“群鸟”,鸟之独飞是否择时?或许秋已很深,鸟都快飞尽了吗?①“夕阳无事起寒烟”,给人感觉“夕阳”好似调皮的小孩,喜欢惹事生非,寒烟是否是夕阳生起?运用拟人手法恰到好处,自然之中竟难见有意为之的痕迹,可谓写活了。
$ I Q1 y. C" D* f# l
; Y+ H' ~/ [" p E: P) v8 i林逋的独处隐居生活,虽则飘逸而自在,也难免“有时”会触“秋景”而生出“飞独鸟”的感觉;虽则闲逸而悠哉,也难免面对“夕阳”因“无事”而心中偶“起寒烟”。细微且稍纵即逝的心理变化无意之中流露出来,不细品真难嚼出其中的真味。 1 b% X8 C/ }/ u$ C0 X
2 t' l7 C* a; L, X以上三点,可谓此秋景二句之三绝。
3 d4 Z6 k& Q3 Z- Y! O% k" p) J( F7 j. G7 U, \% _5 v: v
老爱 2008-7-1
9 C) j6 Q X1 ~$ f! c
7 l. I- j) K0 [* k7 x备注:①午后阳光老猫先生认为:此秋是否已经深了?因为鸟都快飞尽了。甚觉有理,补记之。
# P( z0 \/ k8 y+ z* r; \$ Y/ g(2) 冯虚御风先生点评道:“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林间寺”视为‘画轴’,把‘葑上田’视为‘棋枰’,琴棋书画已有二,加上自己的诗已有三,独缺琴矣。正所谓‘四美具,二难并’,琴者,寓意知音也,如果再有隐逸的知音,岂不是人间幸事。” 得其真意矣,补记之。* t J) O- b; B9 m/ q3 P9 F( t' Q1 `
; { y5 ~+ f8 u; E: H- N
6 k6 _9 i7 e3 l+ J
林逋(公元967-1028年)字君复,钱塘人,恬淡好古,不慕利禄,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一生不娶,惟喜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卒谥和靖先生。能诗善书,诗成多随手弃去,不欲以此取名。今存诗集四卷,近人朱孔彰又辑拾遗一卷、附录一卷EhDwp。宋梅尧臣序其集云:“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澹邃美,咏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辞住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其趣向博远,寄适于诗尔。”“平澹邃美”和“主乎静正”,可以说是林逋作品的基本情调。苏轼对其人其诗,亦颇致推崇,在《书林逋诗后》七古中有“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诸句,足见其倾倒。黄庭坚谓欧阳修极赏林逋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而庭坚以为林诗《咏梅》的“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一联,似胜前句(见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九)。虽二人鉴赏有异,实际两诗俱佳,与其另一首的“池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两句,皆清新萧散,既见咏物之工,也显示了作者隐逸的高致。对林逋先有这样一个简略的了解,再来看他这首《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就有了体会其情趣的基础。
古时僧徒,不乏高士,文人即使不信佛,亦多喜与之往还。林逋栖隐孤山,信步行至禅堂,登高舒眺,以写一时之景,是很自然的事情。佛教本谓具备德智善行的人为“上人”。这里的上人,是作为和尚的敬称来用的,“端”是人名。
底处,是何处,常见于唐宋人诗词。凭阑纵目,一时思绪随所见风物而与之俱远,以“底处”设问,跟着指出所据之地为“孤山塔后阁西偏”,自具形胜,便于远望,遂觉文意生动,不同于平铺直叙的述说。
下面两联所写,有静有动。“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以比喻的说法,描摹静态。谓景物佳胜有如画图,或画图神妙,逼真实景,为经常交互使用之修辞手段。僧寺深沉,林间隐现,似画轴列于眼前;葑田(架木于沼泽而铺泥种植之田)错落,随势高低。若棋枰之交插纵横,当为下瞰之所见。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又使景中有物,显示动态,为远观之所见。秋清气爽。一鸟高飞。起落突兀,一时偶现;夕阳澹澹,寒烟四起,触目蒙蒙,其为山峦忽聚,或炊火所成,无须辨别。这两联动静结合,非常自然,使全诗形象鲜明,意境悠远。
末尾的“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由寓所接近容易复临,设想此处冬天雪景之美,表示重来的愿望,更留下了有余不尽之意。
林逋的诗于平淡中显示真趣以及隐士的放旷襟怀,俱可于此见之。我认为林逋的诗能够流露真情,他的做人和作诗是一致的。
宋张表臣云:“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乃得工耳。以气韵清高深眇者绝,以格力雅健雄豪者胜。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皆其病也”(见《珊瑚钩诗话》卷一)。以风格论,林逋的诗,雍容大雅,毫不造作,可以归入“气韵清高深眇”的一类。
清孔尚任云:“余尝论诗有二道,曰工曰佳。工者多出苦吟//www.souquanme.com,佳者多由快咏。古人谓诗穷而后工,特为工者言耳。而佳者则必文采风流,翩翩豪迈,能发庙朝太平之音,较之穷而后工者,有风雅正变之殊焉”(见《湖海集》之《山涛诗集序》)。林逋的诗挥洒自如,气韵流畅,又可以说多快咏佳作,不见苦吟之迹,亦其胜处,而不必是什么“庙朝太平之音”。-----------------------------------秋景二句:极目天宇,寥廓秋空中,偶尔飞过一只小鸟;夕阳时刻,但见炊烟袅袅升起,似乎略带三分寒意。秋景之美,美不胜收,然其美又在于动中见静,静中又透出丝丝凉意,可称之为“幽美”。; P% C' |, { X. q& ~7 ^& r
$ x9 j6 _' E9 H2 w“秋景有时飞独鸟”,“有时”让人联想到更多的时候是何种景况,“独鸟”暗含剩下的三种可能:“无鸟”、“比翼鸟”和“群鸟”,鸟之独飞是否择时?或许秋已很深,鸟都快飞尽了吗?①“夕阳无事起寒烟”,给人感觉“夕阳”好似调皮的小孩,喜欢惹事生非,寒烟是否是夕阳生起?运用拟人手法恰到好处,自然之中竟难见有意为之的痕迹,可谓写活了。
$ I Q1 y. C" D* f# l
; Y+ H' ~/ [" p E: P) v8 i林逋的独处隐居生活,虽则飘逸而自在,也难免“有时”会触“秋景”而生出“飞独鸟”的感觉;虽则闲逸而悠哉,也难免面对“夕阳”因“无事”而心中偶“起寒烟”。细微且稍纵即逝的心理变化无意之中流露出来,不细品真难嚼出其中的真味。 1 b% X8 C/ }/ u$ C0 X
2 t' l7 C* a; L, X以上三点,可谓此秋景二句之三绝。
3 d4 Z6 k& Q3 Z- Y! O% k" p) J( F7 j. G7 U, \% _5 v: v
老爱 2008-7-1
9 C) j6 Q X1 ~$ f! c
7 l. I- j) K0 [* k7 x备注:①午后阳光老猫先生认为:此秋是否已经深了?因为鸟都快飞尽了。甚觉有理,补记之。
# P( z0 \/ k8 y+ z* r; \$ Y/ g(2) 冯虚御风先生点评道:“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林间寺”视为‘画轴’,把‘葑上田’视为‘棋枰’,琴棋书画已有二,加上自己的诗已有三,独缺琴矣。正所谓‘四美具,二难并’,琴者,寓意知音也,如果再有隐逸的知音,岂不是人间幸事。” 得其真意矣,补记之。* t J) O- b; B9 m/ q3 P9 F( t' Q1 `
; { y5 ~+ f8 u; E: H- N
6 k6 _9 i7 e3 l+ J
月落孤山寺小八漫白沙堤…这是谁的诗句?
你找的是不是这首?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