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击越南和印度前说的一句话(中国打越南前天晚上在报上登了一句话是什么)

中国打越南前天晚上在报上登了一句话是什么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1978月12月25《人民日报》是可忍,孰不可忍——1979年2月17日,《人......

反击越南和印度前说的一句话(中国打越南前天晚上在报上登了一句话是什么)

中国打越南前天晚上在报上登了一句话是什么

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1978月12月25《人民日报》
是可忍,孰不可忍——1979年2月17日 《人民日报》
 

中国说过的一句话就www.souquanme.com向印度开战了

中国说过的一句话就向印度开战了
勿谓言之不预也
中国曾三次引用此句。分别是1962年9月22日社论评印度(1962年10月反击战开始),1967年07月03日评苏联(1969年3月反击战开始),1978年12月25日社论评越南(1979年2月17日反击战开始)

越南国内怎么说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

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又称对越自卫反击战、南疆战争、第三次印度中国战争)是指于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爆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的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短时间内占领越南北部几个重要城市,一个月之内便宣布胜利,撤出了越南。越方在中方撤出之后也宣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到最搜趣网低点,并使大量越南华人持续逃亡。两国在整个八十年代持续爆发边界冲突,即两山战役,中国军队攻占老山、者阴山地区。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正常,陆地边界也最终划定。

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个事情为什么90后和00后很少有人知道

因为年轻的一代关注历史的人少了。随着《芳华》的热映,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时隔多年后,重新进入了大众的眼帘。这场前后历经10年的边境战争(广义),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所有战争中,距离当下最近的一场,但也是大众印象最为淡漠的一场。虽然参战人员绝大部分搜趣网至今依然在世,但关于这场战争本身,已经很少提及,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事实的禁区。《芳华》首映的跌宕,和部分90后、00后观众在观影时对这场战争的一脸懵逼,也和这种氛围不无关系。

但当年可不是这样的。记得云石君刚上小学那阵子,每到暑假,学校都要安排全校同学给老山前线的将士写信,也曾全校前往剧场,聆听复原英雄做的演讲报告。这么多年过去,信和演讲的内容自然早就记不清了,不过严格说来,这也算是云石君这一代人的所接到的第一次政治任务。

不过这种事情并没有维持太久。在过了几年暑假后,学校就再也没有布置此类任务。当时对此还颇为窃喜,也没想什么原因,现在回想起来,这应该就是淡化中越战争的时间始端了。如果再具体一点,这个时间点应该卡在1990年的9月。领导人在成都对越共党魁咏出那句著名的“渡劫余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后,这场历经10年的战事,也终于迎来了终章,走到了尽头。

不过,现实中的战争结束倒也罢了,为什么舆论宣传层面,对越自卫反击战,也逐渐销声匿迹,甚至成为一种事实的宣传禁区了呢?

这是颇为让人费解的,尤其是许多亲身经历过这场战争的老兵,对此也是多有微词。

的确,越战的淡化,是一件很伤国人,尤其是老兵感情的事。不过,抛开感情的因素,从政治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种不得不为的无奈。

为什么这么说,云石君简单做个分析。

回顾二十世纪的中国对外战争,除了庚子国难(严格来说,这场战争爆发时的1900年,应该属于19世纪)外,一共有四场:抗日战争、朝鲜战争、中印边境战争,以及这场中越边境战争。从舆论宣传角度来说,这四场战争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此二者属于高调宣传,大张旗鼓纪念。另一类则是:对印和对越两场自卫反击战,二者在舆论上十分低调,大规模、公开的宣传和纪念几乎没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其实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来剖析,就很好理解了。

所有人都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换句话说,战争是从属于政治、服务于政治的。这种主从关系,不仅体现在烽火连天的战争本身,也同样体现在对战争在认知层面的延伸利用。

无论是抗日、朝战,还是印战和越战,毫无疑问都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正确之举。但这种有利于,主要是针对战争本身,所以是基于当时时代背景的。而在时代更替以后,对这些战争的价值的延伸利用,就必须要结合现下所处的时代环境来考量。

而就是在这一点上,作为第一类的抗日、朝战,与后来的印战、越战,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抗日和朝战之所以仍有巨大的影响力,被反复的宣传,除了当时业已产生的重要意义(保卫祖国)外,也是因为,这两场战争,搁到今天,依然对中国有着巨大的利用价值。

首先,这两场战争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抗日自不必说,中国作为五大国之一的江湖地位,由此一举奠定;而朝战,也让中国具备了独立自主,乃至于与西方分庭抗礼的本钱,并奠定了今日东北亚地缘格局。

而更重要的是,在情感认知方面,以当下国际形势,宣传抗日和朝战,依然有着巨大的宣传意义。

抗日与朝战的对手——日本和美国,时至今日依然是中国崛起道路上最强大的两个竞争对手。

中日之间,即便抛开历史,单从现实角度来说:地缘格局上,中日可以说是注定的对手——中国要实现大国崛起和从大陆文明向海陆复合型文明的转型,就必须完成对西太平洋的主导和征服。而日本,无论是从自身体量还是地缘区位,都是这个区域唯一能对中国构成实质性阻碍的国家。而在现实国力上,日本也是整个西太平洋,仅有的能够与中国勉力抗衡的一个。

这是从中国角度来看的。而从日本角度,日本的边缘小岛的体量和格局,决定了其之国家和文明崛起,光凭日本列岛是很难实现的,必须入主东亚大陆,以这个世界级地缘板块为依托;而换一个角度,东亚大陆作为一个世界级地缘板块,其之原生文明一旦走上正轨,其强大地缘影响力将天然辐射到日本列岛,进而将日本和大和文明纳为己方附庸——这是现下的日本所决不能接受的。

这也就是说,无论是基于地缘还是现实国家利益,中日不仅是当年,而且至今依然是战略上的生死对头。这种关系的最终解除,绝不可能是基于什么合作共赢,而只能是此消彼长,一方将另一方的驯服。这是一场零和游戏,在技术上可以舒缓,但战略上没有调和的可能。

而美国的情况也差不多。虽然中美之间并不存在中日那种你死我活的完全零和关系,但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的会在政治上造成美国的全球霸权的相对衰落。美国好不容易才压倒苏联,成了单极独大,如果又退回到与中国双极并列的情况,肯定是不乐意的——但美国称霸全球的现实,决定了中国大国崛起,拓展地缘影响力的过程中,又不可能对美国完全避开。所以中美在政治上,也确实有一些很难调和和冲突存在。

对美和对日,中国的崛起,都需要扎扎实实的侵蚀到他们的现有利益空间。而在实力对比上上,无论是国家实力,文明整体规模还是文明发达程度以及影响力号召力,中国都无法与美日为代表的西方势力相比。这种情况下,中国要想实现逆袭,就有必要凝聚人心,营造出与美日竞争(抗争)的社会氛围,以激励国民。而抗日和朝战,这两场针对美日,最后也都以胜利告终的战争,无疑就成为发动民众、凝聚人心的最好历史素材。ecsKO

而对印度和越南,则又是另一套政治逻辑:首先,印度与越南,无论是自身潜力、与中国的地缘格局、现实国力还是文明规模和发展水平,都明显处于下风——换句话说,中国仅凭硬实力足以应付,无需精神层面的组织发动。

其次,与中国的崛起,势必剥夺美日现有的利益(政治上将美国现有的全球霸权削夺近半,经济上基本抽干日本的支柱产业)不同,对印度和越南,中国的发展,并不会对印、越的现有利益造成特别严重的损伤,中国对他们的伤害,最多也就只是剥夺了他们的想象空间而已(印度的独霸南亚——印度洋,越南的所谓“印度支那”联邦)。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与印度、越南的矛盾,其实并没有严重到必须通过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才能见真章的地步。

虽然现阶段,由于中国国力增长和地缘影响力扩张尚未到位,印、越之流还心有不服,甚至怀有期望,所以依然会有所反抗。但只要中国未来能继续壮大,当中国的身躯已经强大到让二者绝望的地步时。那二者完全有可能认清现实,进而通过与中国的战略妥协,换取中国的利益回报——毕竟融入中国主导的合作共赢经济体系,同样可以获得利益,而且这种利益还会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张而不断增强。虽然这种融入是以承认中国主导权为代价,但在形势已经明朗,己方已注定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后,识时务者为俊杰,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收获现实收益,就会成为印度和越南之流必将做出的理性选择。

中国有压制印度越南的硬实力,又没有与印度、越南之流爆发严重冲突的绝对必要,这种情况下,中国犯不着针对印度、越南之流煽动国家民族主义情绪。

当然,不煽动是一回事,淡化又是一回事。为什么对印、对越这两场战争,中国会选择淡化呢?

这跟印、越两国的国家实力、与中国的地缘关系,以及与中国崛起尚在半途的客观现实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国现在虽已贵为全球第二大国,但大国崛起之路尚在半途。内部依然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地缘影响力的释放也刚刚开始。同时,以美日为代表的西方既得利益集团,依然在整体实力上对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且竭尽全力的压制中国的崛起。这即是说,中国现在的大国根基依然是不充分、不稳固的。

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为自己争取尽可能多的战略空间和时间——和平环境的保持,能够让中国得以集中精力继续经济建设,将自身潜力释放充分;地缘影响力的顺利拓展,ecsKO可以让中国更加充分的整合外部资源,为自己的国力增长加速。

而在这个层面,印度和越南之流,就有了绥靖的价值。

印度和越南,既是中国邻国,又是南亚和中南半岛两大板块的的主要大国,而印度洋——东南亚,又是中国地缘影响力拓展的主要战略方向。这种地缘格局决定了,印度和越南,虽然不像美日那样,对中国大国崛起构成根本威胁的能力,但却依然能对中国的地缘战略,构成不小的掣肘——正所谓制华则不足,牵华则有余。这种国家,如果存心捣乱,也确实是能够让中国不胜其烦。

而与此同时,印度和越南虽与中国有积怨,但这种矛盾并非严重到完全无法调和的地步,而且中国在综合国力上的绝对优势,以及地缘格局上对两国的压制(西藏高原对北印度平原的压制;云贵高原对北越的压制),决定了二者虽深恨中国,但又不太敢轻举妄动——这就给中国的政治羁縻,提供了操作空间。

当然,如果中国足够强大,那也无需羁縻。只不过中国虽有压制二者之优势,但并无完全收服二者之胜势;加上美日在全球层面的战略优势,可以给印、越提供一定的战略支撑,所以至少在中国崛起尚未完全到位的现阶段,二者依然有充当中国与美日之间战略第三方的本钱,中国也依然不得不对其持羁縻战略——说的更明白点,中国有必要通过一定的笼络与安抚,让他们不给中国的地缘扩展战略添堵。

而政治上对中越、中印战争的淡化,就是这种绥靖与安抚之一。虽然现有格局下,二国也不会轻易与中国生隙,但这种不会,更多的只是基于无机可乘,而并非基于自身彻底绝望——这意味着中越、中印之间的和平局面并不牢固。一旦来自中国方面的压力过大,他们也并不惮于跟中国较量一番——虽然大规模国战是肯定不会,但像癞皮狗一样把中国缠上,让中国不能安生的发展经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这个他们还是有能力,也有动力去做的。

现在,中国的这种国家民族主义思潮,主要指向的是美日(韩国前段时间也中了标),但如果指向印度和越南,那两国势必十分恐慌。鉴于国家民族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不完全受政治权力控制,相反还可以影响政治权力。这种情况下,如果印度、越南也成为中国国家民族主义思潮的针对目标,那二者必然会对自己的未来安全产生严重的担忧。这种情况下,他们会更倾向于在中国现实国力尚未完全到位的现阶段,对中国强力堵截,以免将来中国不可复制后,自己将束手待毙,被其吞噬。

印越的这种担忧,对现阶段的中国来说是个较大的隐患。但中国政府又不能完全压制国家民族主义思潮(毕竟在面对美日为首的西方时,依然需要这股精神力量的加持)。所以中国政府能做的,就只能是对国家民族主义思潮加以引导,尽量避免让其指向印度、越南。基于这种逻辑,能够勾起仇恨情绪的对越、对印两场自卫反击战,也就只能是在官方层面淡化处理了。

当然,有人要问了,同样是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战争,为什么美国可以在大肆宣扬二战的同时,又把日、德收拾的服服帖帖呢;而中国却要对印、越束手束脚?

答案很简单:美国够牛X!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文明影响力,决定了就算其狠狠蹂躏了日德、二者也只能服服帖帖(这就是云石君上文中提到的,在对现实中的反抗彻底绝望之后,不如识时务者为俊杰,通过顺从获得现实利益),而现在的中国,远没到美国的份上,并不具备彻底驯服印、越的实力,相反他们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给中国添堵而不遭受严重报复的战略空间,这种情况下,中国为了更大层面的整体国家战略顺利推行,最大程度的维护国家利益,也就只能一些较小层面——比如对印、对越两场历史战争的铭记与缅怀方面,予以牺牲了。

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现阶段的中国的有限实力,决定了中国并没有足够的政治本钱。要想在大国崛起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现实资源消耗,中国就只能在历史情感方面予以自我遏制。

这的确是中国屈辱的无奈,但是,中国要想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大国崛起这个宏大战略目标,就免不了在过程中有所取舍,这种取舍不仅体现在对部分现实利益的放弃,同样也体现在一些珍贵情感的克制上头!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中国大国崛起所不得不承受的代价!

当然,特殊的时代环境,决定了现阶段不得不淡化对越自卫反击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场战争并不会被永远被遗忘。那么,究竟到什么时候,这场战争才能够走出禁区呢?届时的这种走出,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政治逻辑?咱们有缘再聊。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