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悲丝的典故
墨子悲丝
创作背景
题解
墨子
琴曲《墨子悲丝》,又名《墨子悲歌》、《墨子》、《悲丝》等,相传为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墨翟所作。曲意深刻,音韵悲怆,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墨子在这里流 露出一种洁己自爱的感慨之情。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墨子悲丝
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弱肉强食,以暴凌寡,百姓疾苦不堪。墨子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心怀悲惘怜悯之心,积极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的主张,以期能力挽狂澜,拯救世道人心。
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五入为五色,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治国亦然。”
有一回,墨子见人染丝,感慨于「(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著变化。」联想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而国家随人事而兴衰,社会随风俗而浮沉……于是,引发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
他认为,不但丝会很容易地被染成各种颜色,一国之君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无论是「功名蔽天地」的「仁义显人」,还是「为天下谬」的「不义辱人」,无不是外来的影响所致。「士」也不例外,如果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谨慎,慑于法纪,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平安,名声日益光耀;如果所交朋友都不安分守己,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降低……
交友不慎,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此,墨子发出了「故染不可不慎也」的 感叹! 此曲为广陵琴派大曲之一。曲谱最早见于明末杨抡所撰《伯牙心法》 (1609年),《五知斋琴谱》 、《自远堂琴谱》 等也收有此曲。乐曲反映了墨子感伤世人随波逐流、随欲浮沉而不能自拔,犹如洁丝染色,失去本来面目。
题解
《墨子悲丝》。墨子看到洁白的丝被染成不同颜色,感伤世人随欲浮沉而不能自拔,犹如洁丝染色,失去本来面目。曲意深刻,音韵悲怆。
伯俞泣杖,墨翟悲丝。
【吕注】:伯俞泣杖:汉韩伯俞性至孝,尝有过,母亲杖打他,他哭泣说:往者杖尝痛,知母健康:杖不痛,知母力衰,是以悲泣。”
墨翟悲丝: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人称墨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五入为五色,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治www.souquanme.com国亦然。”此作墨翟悲丝,通称悲染。
【哀笺】:“悲丝”见于《墨子》所染第三:舜染於许由伯阳,禹染於皋陶伯益,汤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周公。……夏桀染於干推哆,殷纣染於崇侯恶来,厉王染於厉公长父荣夷www.souquanme.com终,幽王染於傅公夷蔡公谷。
古琴曲《墨子悲丝》,现存最早见于明末杨抡所撰《伯牙心法》琴谱(1609)。此曲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流露出一种洁己自爱的感慨之情。为广陵琴派四大操之一。
《蕉庵琴谱》题解:按此曲乃梁惠王时人墨翟所作也。翟出行,见素丝,而悲曰:人湛然同於圣体,为习俗所移。盖犹丝体本洁也,为五色所染,本同末异,清浊悬殊,人不可不慎也。审音君子能因乐而绎其旨,以墨子之悲自悲,则思所以置身於清白者,自不能已矣。宁独听其节奏之音哉?』是如“正人君子,觚稜难近”。
《五知斋琴谱》中该曲的『後记』:『《墨子》之奇,其节奏出乎意外,乃浙与中州之派也。然熟派亦尊之久矣。抚弦者当知曲中之抑扬起伏,实有敲金戛玉之声,枕石漱流之致。而一种凄然感慨,洁己自爱之怀,隐隐吐出,传之指下,诚为旷世之奇调。但必用熟派作主加以金陵之顿挫,蜀之险音,吴之含蓄,中浙之绸缪,则尽得其旨而众妙归焉矣。馀从髫年习之,亦未尽其秘奥,今参考揣摩,呕尽心血,方为全美,以俟後之君子,庶几有可采择耳。』这里仅琴派,便提到浙、中州、熟、金陵、蜀、吴等。显然,同一琴曲各派是有区别的,而琴谱编撰人主张一首琴曲可以广参各派以求『全美』的观点,也是很鲜明的。编撰者在这里既承认不同流派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了各流派间相互借鉴的必要性。另外,也可看出编撰者於此曲之用心,是『参考揣摩,呕尽心血』,认为已臻『全美』,是琴曲中较成熟者。
墨子
墨翟,生卒年不详,相传原为鲁国人,后长期居住在宋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他创立的墨家学说,在当时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与儒家同被称之为「显学」,现有《墨子》一书存世 。
创作背景
题解
墨子
琴曲《墨子悲丝》,又名《墨子悲歌》、《墨子》、《悲丝》等,相传为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墨翟所作。曲意深刻,音韵悲怆,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墨子在这里流 露出一种洁己自爱的感慨之情。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墨子悲丝
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弱肉强食,以暴凌寡,百姓疾苦不堪。墨子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心怀悲惘怜悯之心,积极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的主张,以期能力挽狂澜,拯救世道人心。
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五入为五色,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治国亦然。”
有一回,墨子见人染丝,感慨于「(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著变化。」联想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而国家随人事而兴衰,社会随风俗而浮沉……于是,引发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
他认为,不但丝会很容易地被染成各种颜色,一国之君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无论是「功名蔽天地」的「仁义显人」,还是「为天下谬」的「不义辱人」,无不是外来的影响所致。「士」也不例外,如果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谨慎,慑于法纪,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平安,名声日益光耀;如果所交朋友都不安分守己,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降低……
交友不慎,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此,墨子发出了「故染不可不慎也」的 感叹! 此曲为广陵琴派大曲之一。曲谱最早见于明末杨抡所撰《伯牙心法》 (1609年),《五知斋琴谱》 、《自远堂琴谱》 等也收有此曲。乐曲反映了墨子感伤世人随波逐流、随欲浮沉而不能自拔,犹如洁丝染色,失去本来面目。
题解
《墨子悲丝》。墨子看到洁白的丝被染成不同颜色,感伤世人随欲浮沉而不能自拔,犹如洁丝染色,失去本来面目。曲意深刻,音韵悲怆。
伯俞泣杖,墨翟悲丝。
【吕注】:伯俞泣杖:汉韩伯俞性至孝,尝有过,母亲杖打他,他哭泣说:往者杖尝痛,知母健康:杖不痛,知母力衰,是以悲泣。”
墨翟悲丝: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人称墨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五入为五色,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治www.souquanme.com国亦然。”此作墨翟悲丝,通称悲染。
【哀笺】:“悲丝”见于《墨子》所染第三:舜染於许由伯阳,禹染於皋陶伯益,汤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周公。……夏桀染於干推哆,殷纣染於崇侯恶来,厉王染於厉公长父荣夷www.souquanme.com终,幽王染於傅公夷蔡公谷。
古琴曲《墨子悲丝》,现存最早见于明末杨抡所撰《伯牙心法》琴谱(1609)。此曲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流露出一种洁己自爱的感慨之情。为广陵琴派四大操之一。
《蕉庵琴谱》题解:按此曲乃梁惠王时人墨翟所作也。翟出行,见素丝,而悲曰:人湛然同於圣体,为习俗所移。盖犹丝体本洁也,为五色所染,本同末异,清浊悬殊,人不可不慎也。审音君子能因乐而绎其旨,以墨子之悲自悲,则思所以置身於清白者,自不能已矣。宁独听其节奏之音哉?』是如“正人君子,觚稜难近”。
《五知斋琴谱》中该曲的『後记』:『《墨子》之奇,其节奏出乎意外,乃浙与中州之派也。然熟派亦尊之久矣。抚弦者当知曲中之抑扬起伏,实有敲金戛玉之声,枕石漱流之致。而一种凄然感慨,洁己自爱之怀,隐隐吐出,传之指下,诚为旷世之奇调。但必用熟派作主加以金陵之顿挫,蜀之险音,吴之含蓄,中浙之绸缪,则尽得其旨而众妙归焉矣。馀从髫年习之,亦未尽其秘奥,今参考揣摩,呕尽心血,方为全美,以俟後之君子,庶几有可采择耳。』这里仅琴派,便提到浙、中州、熟、金陵、蜀、吴等。显然,同一琴曲各派是有区别的,而琴谱编撰人主张一首琴曲可以广参各派以求『全美』的观点,也是很鲜明的。编撰者在这里既承认不同流派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了各流派间相互借鉴的必要性。另外,也可看出编撰者於此曲之用心,是『参考揣摩,呕尽心血』,认为已臻『全美』,是琴曲中较成熟者。
墨子
墨翟,生卒年不详,相传原为鲁国人,后长期居住在宋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他创立的墨家学说,在当时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与儒家同被称之为「显学」,现有《墨子》一书存世 。
墨子悲丝
出处伯俞泣杖,墨翟悲丝。
【吕注】:伯俞泣杖:汉韩伯俞性至孝,尝有过,母亲杖打他,他哭泣说:往者杖尝痛,知母健康:杖不痛,知母力衰,是以悲泣。”
墨翟悲丝: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人称墨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五入为五色,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治国亦然。”此作墨翟悲丝,通称悲染。
【哀笺】:“悲丝”见于《墨子》所染第三:舜染於许由伯阳,禹染於皋陶伯益,汤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周公。……夏桀染於干推哆,殷纣染於崇侯恶来,厉王染於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於傅公夷蔡公谷。
【吕注】:伯俞泣杖:汉韩伯俞性至孝,尝有过,母亲杖打他,他哭泣说:往者杖尝痛,知母健康:杖不痛,知母力衰,是以悲泣。”
墨翟悲丝: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人称墨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五入为五色,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治国亦然。”此作墨翟悲丝,通称悲染。
【哀笺】:“悲丝”见于《墨子》所染第三:舜染於许由伯阳,禹染於皋陶伯益,汤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周公。……夏桀染於干推哆,殷纣染於崇侯恶来,厉王染於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於傅公夷蔡公谷。
墨子染丝是什么典故??
琴韵箫声中的墨子悲丝 文 / 蓝文青
近一段时间常常听香港雨果唱片公司的那张目前唯一一张夫妻琴箫合奏的碟子——《箫声琴韵》,而其中很喜欢的是那首——墨子悲丝。
旧日的启蒙书籍——《蒙求》里面就有“墨子悲丝,杨朱泣岐。”这是出自阮藉的句子“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颜氏家训》中“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后汉书》“杨朱号乎衢路兮,墨子泣乎白丝;知渐染之易性兮,怨造作之弗思。”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陈毅元帅也有五绝:“亡羊惧岐路,染丝悲墨子。我亦厌淡红,恶其乱朱紫。”很显然,这是一个被应用的非常普通的典故,同时,也是一个很早就列入儿童教育的典故。
这个典故——墨子悲丝——的原文很短:“墨子出行,见素丝,质本洁而染为黄、为黑,故悲之。”题意是:墨子出行,见洁白的丝帛被染成黄或黑而失去本色,由此悲叹人们受社会旧俗恶习污染下,而不能保持自身的洁白,因此而悲痛,由此,边产生的很多哲思。
在旧日的蒙痒中,则是告诫孩子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要孩子们保持素白的心里,学善,则日趋高明,学恶,则日趋下流。类似的还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面,不要由纯洁而变成形形色色,从而希望孩子们要抱持一颗赤子之心。
古琴曲《墨子悲丝》,现存最早见于明末杨抡所撰《伯牙心法》琴谱(1609)。此曲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流露出一种洁己自爱的感慨之情。为广陵琴派大操之一。
而第一次听,是“虞山派”吴景略先生演奏搜趣网的《墨子悲丝》,当时,就喜欢上这首古琴曲,“虞山派”的传统是向来是“清微淡远”,很有道家思想的大袖磅礴,捕风捉影,幻化无穷,抱缺守一等的意境,而当时,吴老先生用老庄的道家,晕染这首描写墨家思想的曲子,用道家勘探墨家的风情,令人别开生面地窥见古琴之中的琴道哲学。
但,现在雨果这张CD之中,是由这对夫妻来演奏,他们恩爱之情塑造的是一种空灵洁净的感受,但,这种空灵洁净的背后隐含的是什么呢?少了吴景略先生的飘逸淡远,多了柔情万千,是夫妻二人抱守古琴文化的遗世独立?还是抒发他们洁身自好的心怀?
曲,在房间里CD上回旋;音,在演奏者和听曲人心中荡漾;是什么让我们从两千年之前开始感慨社会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如此深刻?是什么让那曾经是启蒙的故事消失在而今的教育之中呢?
前几天与一位从事高中教育的教师朋友交流,谈到如今的所谓素质教育,说道大部分孩子,连辛亥革命的常识都不知道,他们所知道的是什么呢?恐怕这个“墨子悲丝”连四个字都从来没见过吧。
记得,是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是谁感叹过:“数祖忘典”,是谁在天天说让孩子自己去看那些书,恐怕真的都已经忘记了,每个人都要有人启蒙,去引导,才能去读书的。韩愈说过的最著名的教育理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那个启蒙的人,是否知道“墨子悲丝”,是否真的担当着这份其实关乎民族存亡的责任?
小小的一个东瀛岛国,对自己“拿来”的文化怀着崇敬的心情,连一把小小的“唐刀”也作为供奉;大洋彼岸一个建国不过二百多年的国家,对自己的历史却是精心编制,在他们创立的全世界常用的杜威图书分类法中给自己留下了超越世界文化的分类编目;而,我们这个拥有所谓五千年文明的古国,这个唯一血脉传承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中的幸存者,还剩下多少是人能看懂《二十五史》?能了解还剩下的那些百家言论呢?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问过一个男孩子,知道墨子么?“知道,墨子剑法无敌”“看的是黄易吧?”“不,没看书,看古天乐的《寻秦记》”我倒是觉得他应该//www.souquanme.com看看黄易的书,纵然黄易在书中卖弄了不少他的历史哲学知识,但,至少可以知道很多传奇和典故。
《墨子悲丝》是一首很长的曲子,我在这首曲子之中慢慢胡思乱想很多,琴韵箫声里的,曲子结束的时候,才发现,时过境迁,墨子却在什么地方呢?品品看,还是吴景略先生的《墨子悲丝》更有境界,因为,听他的琴svKeHRPJ,悟得了身外身,脱离了万丈红尘,我从没这么多想法。
看来还是归一吧。
近一段时间常常听香港雨果唱片公司的那张目前唯一一张夫妻琴箫合奏的碟子——《箫声琴韵》,而其中很喜欢的是那首——墨子悲丝。
旧日的启蒙书籍——《蒙求》里面就有“墨子悲丝,杨朱泣岐。”这是出自阮藉的句子“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颜氏家训》中“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后汉书》“杨朱号乎衢路兮,墨子泣乎白丝;知渐染之易性兮,怨造作之弗思。”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陈毅元帅也有五绝:“亡羊惧岐路,染丝悲墨子。我亦厌淡红,恶其乱朱紫。”很显然,这是一个被应用的非常普通的典故,同时,也是一个很早就列入儿童教育的典故。
这个典故——墨子悲丝——的原文很短:“墨子出行,见素丝,质本洁而染为黄、为黑,故悲之。”题意是:墨子出行,见洁白的丝帛被染成黄或黑而失去本色,由此悲叹人们受社会旧俗恶习污染下,而不能保持自身的洁白,因此而悲痛,由此,边产生的很多哲思。
在旧日的蒙痒中,则是告诫孩子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要孩子们保持素白的心里,学善,则日趋高明,学恶,则日趋下流。类似的还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面,不要由纯洁而变成形形色色,从而希望孩子们要抱持一颗赤子之心。
古琴曲《墨子悲丝》,现存最早见于明末杨抡所撰《伯牙心法》琴谱(1609)。此曲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流露出一种洁己自爱的感慨之情。为广陵琴派大操之一。
而第一次听,是“虞山派”吴景略先生演奏搜趣网的《墨子悲丝》,当时,就喜欢上这首古琴曲,“虞山派”的传统是向来是“清微淡远”,很有道家思想的大袖磅礴,捕风捉影,幻化无穷,抱缺守一等的意境,而当时,吴老先生用老庄的道家,晕染这首描写墨家思想的曲子,用道家勘探墨家的风情,令人别开生面地窥见古琴之中的琴道哲学。
但,现在雨果这张CD之中,是由这对夫妻来演奏,他们恩爱之情塑造的是一种空灵洁净的感受,但,这种空灵洁净的背后隐含的是什么呢?少了吴景略先生的飘逸淡远,多了柔情万千,是夫妻二人抱守古琴文化的遗世独立?还是抒发他们洁身自好的心怀?
曲,在房间里CD上回旋;音,在演奏者和听曲人心中荡漾;是什么让我们从两千年之前开始感慨社会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如此深刻?是什么让那曾经是启蒙的故事消失在而今的教育之中呢?
前几天与一位从事高中教育的教师朋友交流,谈到如今的所谓素质教育,说道大部分孩子,连辛亥革命的常识都不知道,他们所知道的是什么呢?恐怕这个“墨子悲丝”连四个字都从来没见过吧。
记得,是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是谁感叹过:“数祖忘典”,是谁在天天说让孩子自己去看那些书,恐怕真的都已经忘记了,每个人都要有人启蒙,去引导,才能去读书的。韩愈说过的最著名的教育理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那个启蒙的人,是否知道“墨子悲丝”,是否真的担当着这份其实关乎民族存亡的责任?
小小的一个东瀛岛国,对自己“拿来”的文化怀着崇敬的心情,连一把小小的“唐刀”也作为供奉;大洋彼岸一个建国不过二百多年的国家,对自己的历史却是精心编制,在他们创立的全世界常用的杜威图书分类法中给自己留下了超越世界文化的分类编目;而,我们这个拥有所谓五千年文明的古国,这个唯一血脉传承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中的幸存者,还剩下多少是人能看懂《二十五史》?能了解还剩下的那些百家言论呢?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问过一个男孩子,知道墨子么?“知道,墨子剑法无敌”“看的是黄易吧?”“不,没看书,看古天乐的《寻秦记》”我倒是觉得他应该//www.souquanme.com看看黄易的书,纵然黄易在书中卖弄了不少他的历史哲学知识,但,至少可以知道很多传奇和典故。
《墨子悲丝》是一首很长的曲子,我在这首曲子之中慢慢胡思乱想很多,琴韵箫声里的,曲子结束的时候,才发现,时过境迁,墨子却在什么地方呢?品品看,还是吴景略先生的《墨子悲丝》更有境界,因为,听他的琴svKeHRPJ,悟得了身外身,脱离了万丈红尘,我从没这么多想法。
看来还是归一吧。
墨翟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翻译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