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成文庙前三圣下一句(常说的“三圣”指的是谁)

三贤三圣名人故事三贤三圣名人故事苌弘,字叔,资阳市忠义镇高岩山人。他生于距今2400年前的春秋末期,是东周内史大夫。苌弘博学多才,擅长天文,精通......

褒成文庙前三圣下一句(常说的“三圣”指的是谁)

三贤三圣名人故事

三贤三圣名人故事
苌弘,字叔,资阳市忠义镇高岩山人。他生于距今2400年前的春秋末期,是东周内史大夫。苌弘博学多才,擅长天文,精通音律,著有《大荒东经》等15 篇,享有“智多星”之美誉。唐代韩愈《师说》中,不是有“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之句么!公元前521年,孔子专程访问苌弘,苌弘为他讲解音乐和天文,交流了知识和政见,还共同探讨了乐曲。相处数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目录
简介
苌弘
王褒人物简介
人物事迹
董钧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简介
苌弘
王褒 人物简介
人物事迹
董钧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古代“三贤”(苌弘 王褒 董钧)
编辑本段苌弘
人物简介: 后来,苌弘在人前称赞仲尼见多识广;而孔子与人谈论音乐,也常引用苌弘见解,这对孔子删诗书、订礼乐有较大的帮助。春秋时代就有“太岁”十二星之名,这是有苌弘参加的南派天文学家研究的成果。他们发现木星12 年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创造了“岁星纪年法”。 苌弘先后辅佐东周3个君王,为巩固王室,作出了显著贡献。公元前525年10月13日,晋侯借卜卦为由,派员到周取得了景王同意,借路祈福。阴谋被苌弘识破,告之周卿刘康公后,有所准备,才避免了晋灭陆浑之举的再现。公元前 518年2月27日,甘桓公去见王子朝,刘文公很担心,苌弘说:“同心同德,能举大义,王子朝做不到这点,还担心什么?”苌弘为周敬五的复国竭忠尽智,公元前516 年12月3日,晋终于拥戴周敬王在陈周复位,并以重兵守此陪都。次年1月4日,王子朝就只好卷起周室典籍依附楚国去了。简言之,苌弘辅佐周王,策命诸侯,卿和大夫,客观上免庶民于水火之苦,真是呕心沥血。然而公元前 492年,周敬五偏听偏信,中了离间之计,施用剖腹掏肠之刑,杀害了终身辛劳、丹心可鉴的年近九旬的苌弘。临刑前,苌弘沉痛地说:“杀身之祸我并不悲哀,痛恨的是宗周不统一。”苌弘为国冤死,河南禹县乡民将其鲜血藏于匣中,传说3 年以后变成碧玉。 由此,《蜀都赋》便书了“碧出苌弘之血”的名句,“碧血丹心”的典故即源于此。 千百年来,碧血丹心已成了为正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竭忠尽诚的代词,一向被人们著述吟咏所引用。是呀,苌弘碧血,光照人间,青史永垂。 星移斗转,东周内史大夫苌弘的桑梓,还有苌弘山、苌弘寨、苌弘洞、苌弘桥、苌弘村等遗迹。清知县杨周冕于 1774年在县城上西街(今城关二小左侧)立木牌坊,劲书“三贤故里”。三贤中就有东周苌弘。1859年,西门外(今雁城路立交桥侧)建三贤祠。2005年,苌弘村建立苌弘祠,书录王洪林《苌弘传》。
编辑本段王褒
人物简介
你可知道开汉赋抒情咏物小赋之先河、与扬雄齐名的,是谁?是他——四川省资阳县人王褒。
人物事迹
王褒,字子渊,资阳市昆仑乡墨池坝。少孤,家贫,事母至孝,以耕读为本。桑梓墨池就是他洗笔砚之处;县城南书台山,便是他另一个攻书的地方。他精通六艺,娴熟《楚辞》,崇敬屈原而作《九怀》,初露才华。尔后,他游历成都、湔上(今都江堰市玉垒山)等地,博览风物,以文会友。汉宣帝时,益州刺史邀他作客,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中和》《乐职》《宣布》诗,主人命僮子依古乐演唱,大为成功,由此声名四播。在刺史的举荐下,得到宣帝的召见,他先作“待诏”的清客,旋擢谏大夫。这时,才华横溢的王褒,一连写了《圣主得贤臣颂》《甘泉赋》和《四子讲德论》,其中尤以《圣主得贤臣颂》为著,用良御御骏马来作比,颇为形象。“纵驰骋骛,忽如景靡。过都越国,蹶如历块。追奔电,逐遗风,风流八极,万里壹息。何其辽哉!人马相得也。”音节急促而寓意深邃,真使人有耳闻目睹马蹄迅疾之感。 不仅如此,纯以辞赋来吟咏细小物件的则自褒始。王褒把专以游猎、女色为题材,转变为以细小的物件为题材;把规模壮阔的风格,转变为纤弱沉湎的风格;把堆积夸张的手法,转变为密巧细致的手法。他的名著《洞箫赋》,则是三个转变的集中体现。《洞箫赋》先写了竹林中的景物,后写箫声的动人,用力描绘,着力铺陈,细腻有致,扣人心扉。无怪乎做太子时的汉元帝“令后宫贵人皆诵读之”,也无怪乎《文心雕龙》称道:“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洞箫赋》是很早描写音乐的辞赋,对后世也很有影响。此外,王褒在蜀时,用方言写过《僮约》一文,以戏谑的笔调描写奴隶的待遇,由此可窥见西汉西蜀社会的一个侧面。 公元前51年,王褒奉令往益州,在途中写完《移金马碧鸡文》,不久病逝,时年40岁。王褒一生留下辞赋16篇、《桐柏真人王君外传》 1卷,明末收集有《王谏议集》11篇。1998年,王洪林出版《王褒集考译》。
编辑本段董钧
人物简介
董钧,字文伯(前12年—63年),资阳市雁江区人。西汉五官中郎将,经学家、教育家。
人物生平
初事大鸿胪王临。元始中,举明经,迁廪栖令,后以病去官。建武中,以孝廉。辟为司徒府,后累迁五官中郎将。钧博通古今,数言政事,切中时弊,多被采用。其为学,主治儒家经典,尤精于《礼》学。西汉鲁人高堂生最早传出今文《士礼》十七篇以后,萧奋以其礼学授后苍,后苍再传戴德,戴圣、庆普等,三人学《礼》各有所得,于是形成《大戴礼》、《小戴礼》、《庆氏礼》三家礼学。董钧治《礼》,主要学习和研究《庆氏礼》,多有自己的见解,成为《庆氏礼》学的传人。同时也吸收其它《礼》学派及各种经学派的思想,注意融会贯通,以其渊博学识,很快即名扬远近。永平初年,被立为博士,参与制订五郊祭祀、宗庙礼乐、威仪章服等礼仪,所提建策,切合实际,多见从用。平生以授徒讲学为乐,常教授门生百余人,“当世称为通儒”,(《后汉书•董钧传》)。对于传播儒家思想,尤其是传播和发展庆氏礼学,发挥-定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夫子庙有哪些对联?什么含义?

淮水通幽灯摇画舫载歌去,
桃津临市月酿新诗舞韵归。
十里繁华邀九州俊彦,
六朝遗韵扬千载风光。
十里秦淮咸集五洲韵士,
六朝胜迹铭镌千载风光。
十代名都融古今文化,
三吴胜地聚南北俊才。
源脉悠长,诗礼江山昭日月;
人文荟萃,弦歌画舫又春秋。
允矣斯文,为古今中外君民立之极;
大哉夫子,会诗书易礼春秋集其成。
意思是:
诚然可信啊,孔学为古今中外的君民建立了最高思想准则;
恢弘博大啊,孔子汇总了诗、书、易、礼、史等各门学问。
都是主人且领略六朝烟水,
暂留过客莫辜负九曲风光。
六朝金粉,十里笙歌,裙屐昔年游,最难忘北国豪情、西园雅集;
九曲清波,一帘梦影,楼台依旧好,且消受东山丝竹、南部烟花。
只能帮你到这儿了

漳州的孔子庙有什么历史?

孔子庙的历史
福建漳州平和九峰原来的确有孔子庙,据说是仿山东曲阜孔府建造的。可惜这里的孔子庙在近现代历史上屡遭严重破坏。

孔子庙旧址已是一所高级中学,在校园内还可看见原来的孔子庙址上仅存的两座完整性较好建筑,石雕石刻的利用情况和二堆堆存起来的石雕石刻等遗留物。
http://www.baike.com/wiki/漳州文庙
漳州文庙
开放分类:国家地理城市城镇文化
漳州文庙位于市区修文西路,是我国四大孔庙之一,也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 历史上,朱熹、郑成功、黄道周都曾到此庙祭祀孔子;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孔子后裔避兵入漳,居住于此,其子孙世代相传住于庙内直至明正德年间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漳州文庙 别称:漳州文庙
所属地区:中国 福建 下辖地区:漳州市
建立时间:宋庆历四年(1044年)。 面积:15000平方
地理位置:位于漳州市区修文西路,是我国四大孔庙之一,也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 友好城市:泉州市
著名景点:棂星门、戟门、东西两庑、大成殿 电话区码:0596
邮编区码:363000
目录
[隐藏 ]
1 简介
2 历史
3 规模
4 结构
5 装修
6 历史记载
7 建筑艺术
8 景点
9 意义
10 门票价格
漳州文庙 - 简介
漳州文庙
漳州文庙位于市区修文西路,是我国四大孔庙之一,也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漳州文庙 - 历史
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 历史上,朱熹、郑成功、黄道周都曾到此庙祭祀孔子;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孔子后裔避兵入漳,居住于此,其子孙世代相传住于庙内直至明正德年间。
漳州文庙 - 规模
漳州文庙现存占地面积15000平方,建筑面积2600平方,,有仪门、戟门、丹墀、月台、大成殿,两旁为东西两庑及敬一亭等。[1]
漳州文庙 - 结构
漳州文庙坐北朝南,现有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原有古代建筑物,如明伦堂、泮池、棂星门等已毁,现大门以内中轴线上依次为戟门、丹墀、月台、大成殿,两旁为东西两庑及敬一亭等。戟门面阔九间,进深二间。东西两庑面阔各八间,进深各二间。
大成殿为明代木结构建筑,建于石台座上,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前一间为廊),重檐歇山顶。其中:构架前檐六根廊柱为浮雕石蟠龙柱,鼓型石柱础。其檐柱及金柱皆为花岗石圆柱,覆盆式柱础。前廊东西梢间及后檐均用三步梁承托下檐屋面,前后老檐柱与金柱间施三步廊,内金柱间置七架梁,天花板上草架均为穿斗式。两山金柱、脊中柱柱脚均落在上檐东西面柱头科齐心斗上,柱两侧开榫与柱头枋相连,继承早期“插柱造”做法。
斗拱各柱头科、平身科均承袭早期特征。前后老檐柱、内金柱、次间脊中柱均施柱头科。明次间前后上檐各施平身科二攒,老檐角柱与山面金柱间分别施平身科二攒,山面金柱与中柱间各施平身科一攒。外檐平身科(按宋法式)为五铺作出单杪下昂(耍头作下昂状),里转五铺作出单杪偷心造。殿内平身科为五铺作出单杪单上昂偷心造(耍头作上昂状)。 屋面 椽条上铺望砖,筒瓦、板瓦、正脊、垂脊、围脊、饯脊为砖瓦混砌,石灰砂浆面层,各脊侧面雕塑花鸟、卷草等装饰,正脊两端为燕尾状。
漳州文庙 - 装修
殿正面老檐柱之间置隔扇门,明间六扇,次间、梢间各四扇,隔心近似“一马三箭”做法,后檐墙明间设实榻门,东西次、梢间各开方窗
墙体、地面 墙裙为条石砌筑,上部墙体为砖砌,墙抹白灰砂浆,外面刷土朱色,内刷白色。殿内地面斜铺密缝红方砖。前廊地面铺密缝六角红地砖。月台及四周台明铺石板条。月台栏杆在2000年维修时依闽南明代石栏杆设置而恢复原状。
彩绘、油饰明间脊桁、天花板及额枋、木雕构件、露明椽条均有彩绘。其他木构架及斗拱、桁条、外檐装修均为土朱色油饰。1999年10月,中国文物研究所专家对大成殿彩绘进行非油饰性的科学加固。
大成殿建筑结构特殊,梁架承袭旧制,较完整地保留了闽南古代木结构建筑特点,并融入北方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东南沿海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2000年对大成殿的维修,严格按照古建筑修缮原则,采用抽梁换柱法,梁柱蚁蛀蚀空或外部糟朽均采取填心、包心法进行维修,达到 “修旧如旧”,是一座健康、整洁,保持着高龄状态的古建筑。2001年5月,漳州文庙大成殿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漳州文庙 - 历史记载
志书记载: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按宋代制度,孔庙与官学(亦称学宫)并建一处,这个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宋政和二年(1112)文庙与官学移于州左。后因漳州历年科举中式锐减,绍兴九年(1139),知州李弥逊应诸生之请复故址。
当时建置有棂星门、仪门、戟门、大成殿、东西两庑、泮池和讲堂、十斋等。十一年(1141)建成。次年即有颜师鲁等5人登进士第。在封建时代,出于忠君尊孔和科举取士的需要,官员对文庙和学宫都给予充分的重视。如宋绍熙元年(1190),朱熹知漳州事,“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正其义”,在州学创宾贤斋,延请郡士黄樵仲、施允焘、石洪庆、李唐咨、林易简、陈淳、杨士训及永嘉徐寓等八人于学;又创受成斋以教养武生。他奏乞褒录,为直言忤秦桧而被贬死容州的漳浦高登立祠于学宫。议定以太学之制扩大斋舍规模,因离任未果。以后又于宋嘉定十六年(1223)知州郑(左日右方)和元代延(左衣右右)三年(1316),总管张泉逸、教授高元子再次重修,建置有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杏坛、明伦堂、书楼以及泮池等。元天历二年(1329),达鲁花赤纳儿占伯重修。明成化十五年(1479)漳城洪灾,文庙倾坏,十八年(1482)知府姜谅更新之。同时,请同年进士李东阳(弘治八年任文渊阁大学士)撰写《漳州府进士题名录》。隆庆四年(1570),飓风坏屋瓦,知府罗青霄重修。清乾隆八年(1743),巡道王廷诤、知府张廷球、周岱重修。据现存石刻碑记所及,尚有明正统十年(1445)陈祚,明成化三年(1467),明崇祯八年(1635)曹荃,清康熙五年(1666)郑燠,民国十四年(1925)张毅,民国二十五年(1936)蒋鼎文等六次重修。明清以来还有多次对明伦堂、大成殿以及丽藻池、两庑等处的修建。据清光绪《漳州府志》卷首府学图,文庙仍依宋制“左庙右学”。文庙前道路的左右建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牌坊、大门左边立有一石碑,镌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字样。进内就是棂星门、戟门、东西两庑、大成殿。右边府学部分建有训导署、启圣祠、明伦堂、教谕署、名宦祠、乡贤祠、土地祠、闵公祠、泮池、游圣之门以及学舍;府学大门内,悬挂“海滨邹鲁”匾额的应为经阁。
民国期间,文庙被占为军队营房,也曾做为警察局。1949年以后改成小学校舍。1988年列为漳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市政府对戟门、两庑进行维修。199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维修设计方案,市政府聘请中国文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为指导,历时一年完成对大成殿的维修,
漳州文庙 - 建筑艺术
漳州,中国东南沿海的历史文化名城。一千四百年的岁月积淀让这座古城涵养了博大的胸怀,nzmKCs宗教、建筑、艺术等各种文化在这块土地得到了深远的发展。
唐垂拱二年(西元686年)陈元光开漳建府,此后传统文化在漳州得到了繁盛;近代以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文化也在漳州留下了烙印。在这个中西文化交相辉映的宝地,宗教艺术成为了民俗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儒学并不是一个西方意义的宗教,但儒学仍是一个汉语语境与汉文化体系下的宗教。儒家学说作为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正统思想,在漳州自然也是扎根很深的。其建筑中最有价值的便是地处修文西路的漳州文庙。
漳州文庙历史悠久且意义重大,始建于宋庆历四年(西元1044年),儒学大家朱熹曾在此讲学,民族英雄郑成功也曾在此祭孔。南宋建炎年间(西元1127至1130年),孔子裔孙孔任率家人避兵入漳,相传子孙世代皆居住于文庙直至明代。
漳州文庙坐北朝南,有着典型的儒学思想。早在原始时期,中华先民为了采光与避寒,就按坐北朝南的方向建筑房屋。尔后的风水学、伦理学也一致认为,坐北朝南乃是建筑的正统。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坐北朝南容易让人产生认同感与崇拜心理,深深加大了宗教建筑的威严。
门前左右两方分别立着刻有“道观古今”“德配天地”的木质牌坊,气势宏伟地守护着漳州文庙的神圣与庄严。木质牌坊的古朴,散发着儒家学说的亲民气息;宏伟高大的牌坊,让民众心生敬仰。像世界闻名的南京夫子庙等许多文庙一样,漳州文庙也有着同样字样的一对牌坊,可见其在建筑上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文庙建筑主体大成殿具有保留了早期闽南建筑特征,同时也融入了北方风格,营造法式特征十分明显。兼容并包的理念让文庙呈现出艺术上的多元与交融。殿内保存着大量宋、明遗迹,整个建筑袭旧制,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闽南建筑著名的红砖红瓦,也让文庙吐露着十足的本土气息。
大成殿伫立的孔子雕像,仁爱的神情充满了儒学关怀。“仁”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也是一个哲学范畴,意即人与人之间应该构建的一种和谐关系。前来文庙祭孔的民众,多半也是怀着这种儒学的人文关怀而来。雕像与建筑的完美契合,让文庙多增了一份艺术韵味。
宗教以艺术的方式隐含地渗透在建筑之中,让民众不自觉地融入到相应的宗教体系,这便是漳州文庙建筑艺术的成功之处。
漳州文庙 - 景点
2001年元旦对游人开放。漳州文庙历经900年沧桑,屡废屡兴,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漳州大地上源远流长,成为漳州这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性建筑。
漳州文庙 - 意义
漳州文庙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历史文物价值,是漳州文化发展史重要的实证物。大成殿内部结构和细部装饰据专家考评均为宋代遗物,是研究宋代文庙建筑的珍贵实例,反映了当时闽南一带较高的石雕刻技术和建筑技术水平。
漳州文庙 - 门票价格
免门票。

常说的“三圣”指的是谁?

谢谢(文圣、武圣、兵圣)
1 文圣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文圣至、圣先师等,万世师表。
大连文圣庙
大连瓦房店市文圣寺就是因为大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和孔子像而得名。在佛教里面,所有的圣人都是佛菩萨,孔子是大成至圣菩萨,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今年10月7日)是大成至圣菩萨的圣诞日.
举世公认佛教产生于印度,于2551年前传入中国,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弘扬,继而传入泰国、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中国人有了儒家教学这个基础,受了儒家思想熏陶的人们很快就接受了佛法,进而来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才使得佛法发展壮大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佛教文化、佛教教育。其实当佛教于3000多年前产生于印度时,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就预言,东方将会出现一位圣人来教化众生,这就是后来中国出现了孔子。佛教的二十七祖曾告诉他的弟子菩提达摩(也就是中国禅宗初祖)说:“你的法缘在震旦(指中国)”,所以达摩祖师西来传法。东方的圣人都知道,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世界观;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无我利他、普渡众生的人生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三学并重、止观双修的修养方法;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以及佛教在哲学、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内所积累的丰硕成果,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作为东方人、东方的中国人我们感到非常幸运和由衷的自豪
2文圣欧阳修
【欧阳修简介】
[编辑本段]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生平】
[编辑本段]
生平欧阳修四岁丧父,家贫,他的母亲以荻画地,教他写字。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欧阳修成为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嘉佑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嘉佑五年(1060年),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 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在颍州(今属安徽省)的家中,留下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集古录、一张琴、一局棋和一壶酒,溘然长逝。苏轼评价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欧阳修卒谥文忠。
文学创作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关羽(160?-220),字云长,本字寿长,并州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汉族。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此外,关羽还被台湾同胞视为恩主神,日本也有关羽崇拜者。
关羽(160?-220),字云长,本字寿长,并州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汉族。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此外,关羽还被台湾同胞视为恩主神,日本也有关羽崇拜者。
关羽(160?-220),字云长,本字寿长,并州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汉族。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此外,关羽还被台湾同胞视为恩主神,日本也有关羽崇拜者。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972年4 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孙武,字长卿,即孙子,春秋未著名军事家。齐国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三圣、四书、五经、六艺、七技、八仙,都是些什么东西?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古代一系列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失传,只剩下五经。
四书
主条目:四书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大学》
主条目: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
主条目:中庸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www.souquanme.com《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论语》
主条目: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孟子》
主条目:孟子 (书)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五经
主条目:五经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儒家本来有六经,它们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诗经》
主条目:诗经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
《尚书》
主条目:尚书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礼记》
主条目:礼记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记》;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周易》
主条目:周易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春秋》
主条目:春秋
《左传》 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四书五经另一篇详细介绍: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 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 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 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 方搜趣网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五经”指《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五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 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 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 《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这十六篇不久亡佚。晋人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数篇,连同原有的今文《尚书》共为五十八篇,也称古文《尚书》。《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经过晋人手术的这种古文《尚书》。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中《汤誓》按时代说应为最早的作品,但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可能经过后人的润色。《盘庚》三篇古奥难读,较多地保留了原貌。 这是殷王盘庚迁都时对臣民的演讲记录,虽然语辞古奥,但盘庚讲话时充沛的感情、尖锐的谈锋,还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说: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炪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盘庚》上) 短短的一段话,用了三个比喻,贴切、生动,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条不紊”作为成语,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盘庚告诫臣下不要煽动民心反对迁都,说那样便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弄得不可收拾,比喻也很生动。 《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纣时的誓师之词,《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训告殷遗民之词; 《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享受之词。这些作品叙事清晰,而且能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口吻。写于春秋前期的《秦誓》,是秦穆公伐晋失败后的悔过自责之词,表达了愧悔、沉痛的感情,文章这样写道: 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他引用古人的话指出,如果自以为是,必将做出许多邪僻的事,又十分痛心地说明责备别人容易,从谏如流则十分艰难,写得相当传神。比起《商书》和周初的文字,要流畅得多,标志着散文在当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其中殷商和周初的部分,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韩愈谓之“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但抛开文字的障碍不谈,在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朴素而简要的。由于发表那些言辞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语之间,具有居高临下的自信。对于后人来说,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书》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汉代《尚书大传》引子夏语,谓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也是有感于此吧。不过,这里也有崇古的心理作怪。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把《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六经。孔子收徒讲学时,选用了这些典籍作为教材。不过,孔子所讲授的礼、乐和旧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礼、乐已有很大的区别。他认为,《乐》教,可以使人“广博易良”;《礼》教,可以使人“恭俭庄敬” (见《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在孔子看来,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因此,必须“立于礼”(《论语泰伯》)。礼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从国家的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礼书,有《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讲周朝官制的,《仪礼》是讲各种典礼节仪的(如冠、婚、丧、祭等具体仪式),《礼记》是孔子学生以及后人传习《礼经》的记录,内容有关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东汉学者郑玄分别给《仪礼》、《礼记》作了注解之后,才有了“三礼”这一名称。“三礼”都与孔子礼的思想有关,但只有《仪礼》(17篇)是由孔子整理编订的。 《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由于我国早在夏、商、周时就进入了奴隶社会,而周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代,所以《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记录。全书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汉时补以《考工记》。 《周礼》为何人所作,何时产物?历来也是有争论的。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周公旦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它出于战国,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刘歆所伪造。近人从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证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多数人认为是战国时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周礼》成于汉初。 《周礼》一书,东汉郑玄撰有《周礼注》,唐朝贾公彦作《周礼正义》,清代孙诒让也撰有《周礼正义》,这些注释对后人研究《周礼》提供了参考资料。 周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他是奴隶主贵族的总代表。 辅助周王的大官,相传有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公。成王时,周公为师,召公为保。“相王室以尹天下”。周公的儿子伯禽,也当过周王的师保。在令尊、令彝铭文中,周王命他“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三事”是三种官职的总称,即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是指四方诸侯和方国部落。“卿事寮”是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僚。 在周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称六卿。六卿经常在周王的左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他们在朝廷中分立于周王的两侧,协助周王处理政务。 周王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六卿大多和宗教事务有密切的关系。太祝就是最大的祭祀官,周公儿子伯禽也曾任过太祝。太卜是管卜筮的,处于人神之间的媒介地位。 太士也是神职官吏。太史这一职位,就是商代以来的作册,周初毕公高曾任过太史,称为“作册毕公”。太宰可能是朝廷中的政务总管。太宗是管周朝的宗族和谱系,也nzmKCs是重要的职务。 六卿还有许多僚属,各有专职,所以总称为卿事寮。除六卿之外,周朝还设有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司徒在周朝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写作“司土”,是管理土地和农业生产的。司空在铭文中写作“司工”,是管理百工职事的。 司马则是管理军赋的职官。司徒、司马和司空的职权相当,合称“三有司”。司土管版籍爵禄,司寇管刑罚,其地位仅次于以上的三有司,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职。这五司下面也有很多僚属,如属于司马的有师氏、虎臣和专管马的走马(趣马)搜趣网等等,构成专门的官僚系统和集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官吏,如管理山林川泽的,管理市场货贿的,管理贵族吃、穿、用以及娱乐的,都有“官司之守”,也就是专门的官吏。这些各种各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度,在周王直接统治区的四面八方,分布着许多封国,所以称为“四方”,具体地指侯、甸、男等诸侯,这些是周朝的地方政权。有的大国诸侯经周王授予特权,可以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从事征伐,捍卫周天子,成为方伯,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不是诸侯的封号。有些诸侯兼作王室大官,因而具有公卿的头衔,如周公和召公就是这样。 所谓“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无论是商代或西周,都是不存在的,是后人加工的结果。 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总的说来,它是从商代“内服”和“外服”两套官职发展而来的,不过周朝的机构更加庞大了,体制也越系统化了。同王朝的官吏是贵族,又是宗亲,三位一体,就是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构成了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体系。直至封建社会,周朝的官僚机构和制度,还有它的影响作用。《周礼》还包含着古代宗教、经济政策、哲学与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资料,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的重要文化典籍。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诸经之首,三玄之一。《易经》也叫做《周易》,就是周代之易, 孔子定为五经之一, 计有24070字。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 本经包括八卦, 重卦, 卦辞, 为易有主体, 故称为经;大传包括上彖, 下彖二, 上象三, 下象四, 上系五, 下系六, 文言七, 说卦八, 序卦九, 杂卦十, 此十者合称十翼. 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 故曰传. 它是用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为结构框架,把中华民族在太古时代摸索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用抽象的符号记录下来,进一步以阴阳变化之道来分析,说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通过卜卦来启示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规律。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这部原来由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也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 《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它以鲁国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但它的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炼的特点,反映了文字技巧的进步。 《春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相传孔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并且,在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写作上,也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往往体会了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当然,刻意求深,也难免造成文意晦涩的弊病。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