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指的是什么意思
一代明君指的是什么意思历史上可以算是一代明君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皇帝:
1、西汉的汉文帝和汉景帝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 ,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文帝、景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期间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3、唐玄宗李隆基
“开元盛世”是指中国唐玄宗在位期间的一段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玄宗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人口增多,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为了增强国力,加大财政收入,唐玄宗先从经济方面人手改革。首先,打击豪门士族,争夺土地劳力;第二,改革实施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财政收人,减轻人民负担;第三,玄宗打击佛教势力,淘汰僧尼;第四,发展农业。
在外交方面,玄宗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关系,使国家得到进一步统一。同时,开元年间和睦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经济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唐王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繁荣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在“开元盛世”期间,唐代人口增长到五千二百九十余万人。唐代的商业亦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为繁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全盛的阶段。
4、康熙和乾隆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乾之治、康雍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局势较为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财富有所积累,疆域辽阔,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处发展阶段。
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之治。西方传统史学界亦认同这种说法,或称这段时期为"High Qing",即清朝高峰时期。但因制度僵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
一代明君汉文帝为何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十八岁时便“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二十岁出头便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汉文帝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甚至曾经想“以谊任公卿之位”。期间贾谊提出了大量的改革策略,却“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因此,贾谊成为后世文人笔下怀才不遇的典型案例,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他的《贾生》中写道: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那么,以英明著称于世的汉文帝,真的是“不问苍生问鬼神”吗?他有没有什么难言之隐?我们先来看一下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出处:
《汉书贾谊传》记载:“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
这段记载给我们传达了三条信息:
1、贾谊被贬长沙之后,汉文帝对他颇为思念,所以将他召入长安并亲自接见。
2、汉文帝与贾谊在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彻夜长谈,其中前半夜聊的都是鬼神之事,但后半夜“文帝前席”后曾经与贾谊说了一些悄悄话,他们具体聊了哪些内容,却没有记载。
3、虽然汉文帝贬黜了贾谊,但始终十分敬佩他的才学。命他从辅佐长沙王吴著(唯一的异姓诸侯王),改为辅佐梁王刘揖(汉文帝非常喜爱的幼子)。
汉文帝贬黜贾谊是出于无奈
那么,自知才学不及贾谊的汉文帝,为何不将贾谊留在身边出谋划策,却要把贾谊贬黜到遥远的长沙国?既然已经在未央宫召见了贾谊,却为何再次将他“发配”到梁国呢?《汉书贾谊传》记载了贾谊被贬黜的原因: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即绛侯周勃)、灌(即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即张相如)、冯敬之(时为御史大夫)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很明显,曾计划“以谊任公卿之位”的汉文帝最终贬黜贾谊并不是出自其真实意愿,而是迫于周勃、灌婴等汉初功臣派的压力!贾谊任职太中大夫期间,除了提出让列侯就国的建议之外(汉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并颁布了命列侯就国的诏令,但大臣们直到一年多之后才执行),还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政策,这就是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滥觞啊!这个政策的提出必然遭到既得利益者者——汉初功臣的集体抵制,最终导致汉文帝不得不放弃任用贾谊,并采取一系列的怀柔政策以安抚汉初功臣。
汉初功臣派的庞大势力
从下面几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初功臣派强大到可以指定谁才是他们所需要的“真命天子”!在这种强大的势力面前,汉文帝不得不进行退让。
1、在平定诸吕之乱中,朱虚侯刘章等人功不可没,《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记载:“始大臣诛吕氏时,朱虚侯功尤大,许尽以赵地王朱虚侯,尽以梁地王东牟侯。”也就是说朱虚侯刘章便是曾经立下大功,同时又是汉朝皇室宗亲,但他的一切封赏却要听令于功臣派,而功臣派甚至有能力让刘章由侯升级为王!由此可见功臣派的势力远在诸侯王之上。
2、《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即,平定诸吕之后,功臣派断言现在的少帝以及多位诸侯王都不是汉惠帝的亲生儿子,为了避免他们“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功臣派将这些年幼的皇子全部诛杀(其中就包括当时的皇帝——后少帝刘弘),并且决定另立新君。而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人出面对“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之事表示质疑。
3、如果要另立新君的话,当时最合适的人当属齐王刘襄——他在平定诸吕中率先起兵,立下了显赫的功劳,同时他又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孙,有着继承皇位的优先权,但是功臣们却轻易而举地将他排除,理由是“今齐王母家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最终,代王刘恒以其“仁孝宽厚”的性格被功臣派接受,他就是后来的汉文帝。由此可见,诸吕之乱后,天下大权完全掌握在功臣派手中。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了汉文帝即位之后为巩固皇权而做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即便汉文帝始终在努力打压功臣派的势力,却依然没能改变“自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将相公卿皆军吏”的局面——由140多位公侯组成的势力网实在是太庞大了!所以他只能采取温和的手段将权力收回,不得已之时就必须向功臣派让步妥协。
贾谊,就是这场汉文帝与功臣派的角斗中一个令人唏嘘慨叹的牺牲品,殊不知“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中间隐藏了多少辛酸与无奈!
而贾谊的谋略也并非完全未能施行:对于功臣派,汉文帝强迫绛侯周勃“率列侯之国”,将“报团取暖”的功臣派打散;对于诸侯王,在齐文王刘则去世之后“文帝思贾生之言,乃分齐为六国,尽立悼惠王子六人为王;又迁淮南王喜于城阳,而分淮南为三国,尽立厉王三子以王之”,初步实现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文帝的这些举措,为汉景帝、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打击汉初功臣派势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贾谊却没能等到这一天。
子午线上办得明,一代明君功千秋。猜一生肖?
龙是九五之尊,搜趣网古代皇帝属于九五之尊
子午线上办得明,一代明君工千秋,写的什么事
子午线上办得明,一代明君工千秋,写的什么事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代明君就辅佐一代君王这句话是谁说的?
沧海桑田几轮回,是非功过化尘灰。心有乾坤宏图业,自有今人赞昨非。中国五千年经历了数十次的朝代更替,帝王更是千百个。这其中有英明的君主,也有昏聩的帝王。在他们中间还存在这样一些人,世人对他们褒贬不一,有人赞美崇敬,有人贬低指责。这样的帝王基本上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功过于一身,流传千古。引起人们争议的也正是他们的千秋功业和犯下的过错。而在小编看来,君王除了昏君之外,圣明的君王可以分为这两种,一种是一代明君,另一种则是百代雄主。今天咱们一起看看那些一代明君和百代雄主的区别。

一代明君安天下
帝王怎么才算是一个明君?这样的例子应该是多不胜数。例如我们常说的三皇五帝,尧舜禹都是一代名明君。那么到了封建王朝的时候,天下为公转变成了家天下的统治模式,什么才算是一代明君呢?有人认为是汉朝的文帝和景帝,开创了最早的繁华盛世,人们衣食富足,生活非常的安乐;有人认为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国家富强。不管怎么说,在大众的心里,明君就是能够让治下百姓有衣服穿,有饭吃,生活富足,这应该就是一代明君最低的标准。

这么说也确实没有错误,明君就是这样的,能够安定天下,保护子民不受外来侵略。这样确实当得起明君之称,然而这样的明君只能说是一代明君。因为他的功绩之存在于他统治封建王朝的当代,人们有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等到这个帝王统治的时代过去,如果继位的帝王是个昏君,百姓们立刻就会进入到水深火热之中。这样功绩存在于当代的明君,我们就称它为一代明君。
百代雄主利千秋
在我们讨论百代雄主之前,小编有个问题,那就是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算一个明君吗?很多人会不假思索的说,他们怎么可能是明君,勉强算的上是明君的也就只有汉武帝了,但是他穷兵黩武的政策让天下生灵涂炭,也不是什么好皇帝。这应该是大部分人的想法,毕竟这些帝王在位期间,确实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些事实不可否认。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灵渠、秦直道,造成了人民苦不堪言,繁重的徭役赋税活活逼死百姓。汉武帝穷兵黩武,连年发生战争,汉朝人口减半,隋炀帝更是骄奢淫逸的代表,所以这些都是很多人心目中暴君的代表。

不知诸位有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问题?秦始皇修建的灵渠、秦直道、万里长城不仅沟通国家的交通,防御了外来敌人,还给后世子孙留下了无数的历史遗迹。长城更是之后历朝历代防御边患的重要工事。汉武帝穷兵黩武,却彻底把匈奴赶出了中原地区,汉朝的版图大大增加,这是传给子孙后代最大的礼物。即使最昏庸的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间的联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漕运工程。

正是大多数人们口中的昏君、暴君反而做出了利在千秋的丰功伟绩,但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功劳,只是盯着他们的过错不肯放手。事情已经过去了千百年,古人已经不在,作为后来者,为什么不能够给他们一个公道的评价呢。这些在当时看来是祸国殃民的举动,给千秋万代带来了福泽,这样的帝王就是小编之前所说的百代雄主,他们的功劳和作为对后世千秋万代都会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