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耳顺百期颐的下一句怎么说啊 请教高手
孔子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是什么意思
〔译文〕
先生说:“我十五岁决心创立学说,三十岁学说创立,四十岁学说体系完整,不再变动,五十岁知道自己的最大使命,六十岁不再争强好胜,七十能随心所欲而不会超出规矩。”
〔题解〕
“志于学”是立志创立学说。“学”是“学说”,而不是“学习”。“立”是指学说“创立”,指自己的学说体系建立。“惑”,疑也。“不惑”指体系建全,不再变动。天,《说文解字》:“巅也,至高无上”。命,《说文解字》:“使也”,使命。“天命”指最大的使命,即人生目的。在《论语》中,“命”都是指使命,而不是命搜趣网运。“天命”在这里指孔子知道了自己最大的使命是什么——传播自己的学说。
这一章的“十有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都是约数,即十五岁左右,三十岁左右……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此章是孔子七十岁后的某天对自己一生的回顾。
传统译注一般是这样翻译的: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自立于世,四十岁没有疑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什么话都能听进去,到了七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出规矩。”
传统译注很明显是错误的。
孔子少负盛名,决不会十五岁才立志学习。此立志,是立志创立一种学说。我们认为孔子真正立志创立自己的学说是在十七岁。《史记•孔子世家》载 “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搜趣网孔子由是而退。孔子年十七。”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十七岁时,鲁国的重臣季氏招待士人,孔子也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驱赶孔子说:“季氏招待的是有名望的士人,不是招待你这种没有名气的小孩子。”孔子没能参加这次名人的聚会。这件事对孔子的刺激很大:因没有显赫的身世,想在社会拥有地位,对他来说,只拥有学识还不够,必需有自己的创见,开一派学风,才能为人赏识。
他自此勤奋好学,入宋杞,适东周,游学问礼。“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孔子家语》),转益多师,靠广博的学识和社会的实践,终于搜趣网在三十左右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克己复礼”之做人之学。
“三十而立”, 有人说是自立,孔子三岁丧父,十四丧母,十九娶妻,早已自立,何必言三十?也有人说是立业,指开办私学。既是首开私学,怎么算一业呢?“三十而立”,是指三十岁左右自己的学说体系建立。
学说创立了,但未必就完善,必时时有矛盾缺漏的地方。孔学是做人之学,如何使人自觉自愿地遵礼循礼呢?这就需要忠学――提高人的修养,自觉自愿地去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好人,还要有好报才能使人自觉自愿地去做,如何使人做好人还能不吃亏不受骗呢?这就需要信学――提高辨别能力;自己修养高了,才能具备了,如何才能为人们赏识,为社会贡献才智呢?这就需要文学――成名学,使人们了解自己。
孔子十数年来,转益多师,终于“四十而不惑”――四十岁岁左右学说完备,不再有所惑。“惑”是想为又不想为,没有确定的原则。“不惑”,就是说自己的思想体系已完善,此体系即文学,行学,忠学,信学。文行忠信四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十而知天命”,这里的天命,不是迷信中所说的上天决定的命运。孔子不信神,不信邪,所谓天命,就是人生目的。故孔子五十岁左右,不管是为官摄政,还是周游列国,都是为使自己的学说广布天下。孔子“知天命”,知道自己最大的人生使命就是把自己的学术思想传播出去,使更多的人接受,只是一国一君接受,是不行的。
“六十而耳顺”,指六十来岁看//www.souquanme.com淡一切荣辱,坚信自己的学说。别人对自己学说的褒贬,不置可否,不辨不斥,大度能容。“用之则行,舍之则藏。”(7.11)
“七十而随心所欲//www.souquanme.com,不逾距。”指随心所欲不会违礼;这是忠学的最高修为。当一个人把修养作为自觉行为,不需任何压力约束自己,言行都可自行符合礼义。
孔子十五岁立志创立自己的学说,五十多年矢志不移,才成为一代宗师。现在,当我们立志后,又能坚持多长时间呢?
可以说,孔子一生都在为一个目标而奋斗。前半生为创立自己的学说而努力,后半生为实践自己的学说而奔波。终生追求,这需要多大的毅力!
人贵有志,有了志向以后,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使志向变成现实。世上伟大事业的成功者,大多一生都在为一个目标而奋斗。失败的人,没有其他原因,都是不能坚持,缺乏坚韧勇毅的精神,往往半途而废。
成功人士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怕失败。他们在事业上竭尽全力,毫不顾及失败。即使失败也会重新再来,并立下比以前更坚韧的决心,努力奋斗直至成功。孔子在人生历程中,遭遇的艰难险阻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畏于匡,逐于宋,困于陈蔡,历经千难万险,甚至生命危险,都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终成就了完美的人生: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最成功的人生。
人们往往以追求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地位为成功,许多人在得到名利之所谓的成功后,反而会更空虚,会发现牺牲了更多可贵的东西。这些人,受世俗成功学的影响,一开始就把成功的阶梯搭错了地方,得到的越多,损失的越大,人生的苦恼也越多。人生的成功,不唯财富地位论。强取豪夺也能积聚丰富的财富;卑鄙无耻也能窃取显赫的高位。“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4.5)
孔子创立的学说,我们叫孔学。孔学的根本是做人。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无悔人生才是真正的成功。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出自哪里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这是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扩展资料
赏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四十岁到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为政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典故
有一天仲由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师徒俩,正在去往匡城的路上。走累了,俩人在途径的一个半山腰的弯道休息之际,仲由看到山的那边的云端中冒出一些尖角,远看有点像鸡头,好奇心起,他挨个数了遍,大概三十个。鸡头昂扬,冲出云层,仲由涌起一股热血,就问孔子:“三十而立,到底何意。”
仲由问出这个问题后,一枚秋叶斜斜地飘落下来,孔子站了起来并搓了搓手,然后用一根树枝在一块大石头上,写了一个“立”字。仲由惊讶地发现,孔子写的这个“立”字的形态,犹如一个男人,岔开双腿,脚下踩着一块木板,就像是站在独木舟上正要向远方驶去。
孔子说:“立就是‘一个人’,站在‘一’上。你现在就是一个人,你站在‘一’上,你看看你的脚,你脚下都有何物。”仲由说:“我脚下有一根枯枝。”孔子说:“男人三十,既有安身之处,生活也有着落,欲望淡却,这个‘一’就是一枝栖息之地。
孔子又说:“立就是‘一个人’,站在‘一’上,你记住了吗,你看看你的脚,你脚下还有何物啊。”仲由说:“老师,我脚下有一片秋叶。”孔子说:“男人三十,大小的风浪都已经历过,也该通透练达了,察微小世事,识全盘大局。所谓见微知著,看一眼就知道是波浪还是波折,此‘一’是一叶知秋。”
孔子说:“立就是‘一个人’,站在‘一’上,你真的记住了吗,我不信,不然你再看看你的脚下还有何物,你说的出来吗。”仲由听话就再看了看脚下,发现除了树叶和泥土真没别的什么了,无奈只能回答没有。
孔子笑了笑说:“男人三十,该来的自然会来,来了也不怕;不来也别傻,受点风浪就像怀孕,晚孕的人比比皆是。三十岁来了,别以为成功的区别,仅是拥有和没有,没有的我正视,拥有的能视为零,此‘一’是一无所有。”
这一番话无论是对仲由而言还是今人也罢,都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启迪。人生的三十岁不仅仅是数字的递增,更多的与日俱增的成熟度。所谓“安身立命”按照孔子的标准而言,三十岁要有安身之处,要有处变不惊之姿,更要有洞察世事的眼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