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赵藩为武侯祠写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搜趣网好战,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是什么意思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三思”求问这句话的上半句
请问这句话的来历含义Sflzvc 能攻心则反恻自消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和儒家的“仁义怀柔”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境界不同,法家的管理思想就远没有那么温情脉脉了。法家的思想,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法家的一套主张,似乎很符合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对人性的“X”理论假设。
“法治”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是韩非。韩非博采众长,形成了以专制主义为特色的管理思想体系。他坚持法治、抨击人治。这些主张对于今//www.souquanme.com天国内的企业而言当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对现代管理的启示在于,今天的企业一定要加强制度建设,混乱的家族制和僵化的长官制都不可能适应未来的竞争环境。
法家的管理是强制性管理,它认为人们都有其自私自利的一面,有着趋利避害的心理。人们之间不存在道德关系,只存在经济关系,即利益关系。因此法家的理论不指望人自觉,不要指望人不变坏,但是可以采取种种措施防止人变坏。法家主张用严厉的法律制裁人的不法行为。人总是骄于爱、听于威,严厉是唯一的选择。
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管理需要用高压政策。同时在此基础上,要做到“信赏必罚”,赏罚分明。基于强大的法律加上丰厚的利益驱使,人民就好管多了。
从春秋时的商鞅开始,一直到后来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都一贯主张领导者应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只有树立法律制度的权威,才能使人民敬畏,这样才便于领导者推行其措施。因此一般而言,法家学派的观点是比较重视制度的作用的,而且强调令行禁止,领导者先要立威、立信,才能服众。此外,法家思想过于带有功利性,认为人们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一套理念难免给后世那些醉心于权术的统治者以口实。
虽然法家思想并非中国文化的主流,但它的影响却不小,而且历来为很多人所尊奉。例如大家熟悉的诸葛亮,他不但是一位运筹帷幄的军事家,同时在政治上也是一位法家思想身体力行的实践者,这一点我们从《三国演义》中可不一定了解得到。事实上作为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在治国上也很有一套办法。他在治理蜀中的时候,就一再运用严刑重典,甚至不惜矫枉过正,这一点就让当时的一些官员很不理解。诸葛亮的重要助手法正就曾经问他,当前大局初定、人心思稳,而且国家连年征战、民生凋敝,正需要施以轻徭薄役、宽减刑罚的怀柔政策以休养生息,也就是说本来应该效法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政策才对,为什么还要采取如此苛严的政策呢?诸葛亮笑答:“当年刘璋治蜀的时候,暗弱庸碌,使得巴蜀的百姓日益骄纵狂放,民风刁蛮,视法律条文如同儿戏;面对这样的人民如果还一味纵容,无疑只会使他们更加顽劣,于国事无补。所以我偏偏要加重刑罚,以图扭转蜀中长期不治的混乱局面”。一番话说得法正心服口服,从此下属再无异议。几年之后,蜀中果然民风大变,人人变得务实勤奋、遵纪守法,国家渐入正轨。
由此可见,在对待具体的问题上,一定要审时度势具体分析,一味地“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并不一定就是理想的状态,相反往往可能还会因为对下属的姑息迁就而误了大事。而诸葛亮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采取的严厉措施无疑是很为后人称道的。后来有人给孔明先生题了一副对联,至今悬挂在成都的武侯祠里,它是这么写的:“能攻心则反恻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无疑是对诸葛亮一生是非相当中肯的评价了。如何能够像诸葛亮那样把管理的效用发挥到极致,确实值得后世的管理者深思。
后来治属要三思 这句诗出自哪里?诗人是?全诗是?
越详细越好!后来治属要三思:
出自赵藩 《武侯祠攻心联》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解析:上联言诸葛亮的军事成就,而其主要特点是“攻心”。
所谓“攻心”,即从精神上或心理上战胜对方,并使人心服。作者认为,自古以来那些真正懂得军事的人并不在于“好战”,而是注意从精神上或心理上摧毁敌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除敌对双方的对立情绪,从而保持长久的安定局面。诸葛亮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七擒孟获”便是中国战争史上以“攻心”取胜的典范。
下联言诸葛亮的“治蜀”,而其特点是“审势”,即对形势的准确把握。
经验证明,只有对形势的特点有了准确的判断之后,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否则,不明形势随意施政,则政策无论“宽”或“严”,都是注定要失误的。赵藩认为,在“审势”以 “治蜀”方面,诸葛亮也为后人做出了榜样。事实正是如此。
原本是写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治理益州的功过得失。上联写诸葛亮征南中,以攻心为上策,安抚南中民心,从而平定蜀汉内乱。下联写诸葛亮在蜀汉严行历法,“依法治国”,并数出祈山北伐中原,终因“不审势” 而功亏一篑,诸葛亮本人也病死五丈原于北伐军中。
读三国,又怎不泪流?诸葛亮胸怀治国平天下之志向,26岁隆中出山,一生辅佐刘备与后主,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好一个“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无论后人怎样去评论诸葛亮的“依法治国”并像某些学者指出那样,诸葛亮数出祈山北伐曹魏是穷兵黩武,不自量力。
但每次我去成都武侯祠,都会在诸葛亮塑像前深深地鞠一个躬,因为我深深地懂得,唯有诸葛孔明在世,方才能真正解读为什么要“不审势”?而什么又是“宽严皆误”?
由此可见,在对待具体的问题上,一定要审时度势具体分析,一味地“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并不一定就是理想的状态,相反往往可能还会因为对下属的姑息迁就而误了大事。Sflzvc而诸葛亮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采取的严厉措施无疑是很为后人称道的。
后来有人给孔明先生题了一副对联,至今悬挂在成都的武侯祠里,它是这么写的:“能攻心则反恻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无疑是对诸葛亮一生是非相当中肯的评价了。如何能够像诸葛亮那样把管理的效用发挥到极致,确实值得后世的管理者深思。
扩展资料:“攻心联”是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深得游人喜爱,名扬遐迩。这副对联悬在诸葛亮殿堂前正中,是公元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赵藩撰书的,字体有钱南园笔意。联文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赵藩崇拜诸葛亮,也喜欢三国,其诗词中有不少咏及诸葛亮及三国的。赵藩吟唱出了对诸葛亮及三国英雄们的仰慕,他景仰诸葛亮正身立德的风范,赞扬诸葛亮等在乱世中为重振社稷、统一国家而奋斗不息的精神。同时,诗人也借斥责曹操等乱世枭雄,愤怒地针砭当时的窃国大盗们。
约当作于早年赴京会试途中的《隆中谒武乡侯祠》,描绘了赵藩对先贤的倾慕。
高岗云气湿蒙蒙,卧龙犹疑此山中。
大好溪山名士宅,不轻出处帝臣风。
立谈早定三分局,异代犹尊一亩宫。
祠宇西南瞻拜遍,参天松柏共青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攻心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