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什么意思
意思是:天上的浮云不能与此山平齐,山峦云雾苍苍远望反更迷离。
出自唐代韩翃《宿石邑山中》,原文选段: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译文:
天上的浮云不能与此山平齐,山峦云雾苍苍远望反更迷离。
拂晓弯月暂时飞隐到高树里,秋夜的银河远隔在数峰以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韩翃的生卒年暂无法确考,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也难以考证。它大概是韩翃后期在汴宋、宣武节度使幕府时期途径太行山夜宿石邑时所作。
赏析:
“浮云不共此山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了这种直插云天的气势:那高空飘忽浮动的白云也飞升不到山的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山霭苍苍望转迷”,则是写远眺情景:摩天的山峦连绵不断,飘荡的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这是一幅语意新鲜、有层次有节奏的活动画面,意境幽美,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作者简介: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宿石邑山中
诗句“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的意思及全文赏析
出自唐代韩翃的《宿石邑山中》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赏析】
此句其实意味独特,手法巧妙。
其一,对于描绘主体“秋河”而言,诗人写出了它先前本在峰前峰头呈现,此刻虽被山峰“隔”断遮掩,却仍在西天的特点,突出其随时而变,乃至随自己脚步移动而异的情态。同时,也道出了自己心中对“秋河”似远却近,似近实远的感觉:“数峰西”在不同的参照体之下,可以是很远的空域,也可以是很近的距离。因此,此句诗写景传意,实在是虚实相生,曲尽其妙。
其二,“数峰”在该句,是客体或谓之“衬(烘托陪衬)体”,诗人在写出空中的“秋河”被“隔”而不见的情形之同时,也用一个“数”字表明了峰连嶂叠的山况。作者以简约的词句,收到了“一石二鸟”之效。如果说首句“浮云不共此www.souquanme.com山齐”侧重于写出石邑一带山峰“峻峭插天”的高度,这是纵向的,那么,此句的“数峰”则道出其“群峰错列”的广度,这是横向的。这不只是角度上的互补,也是内容上的充实了。
山雾缭绕意境的诗词有哪些?
山雾缭绕意境的诗词:
1、唐代韩翃《宿石邑山中》
原文: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译文:
天上的浮云不能与此山平齐,山峦云雾苍苍远望反更迷离。
拂晓弯月暂时飞隐到高树里,秋夜的银河远隔在数峰以西。
2、唐代王维《终南山》
原文: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搜趣网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3、唐代白居易《阴雨》
原文: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译文:
今天的山岚雾霭特别的重,天涯广阔这里却是如此的偏僻深远。闻见滩头江水带来的秋意扑面而来,山谷的气候湿润,晴天也多像阴天。
望向帝京但是云遮住了眼,想着故乡,檐上的雨一滴滴的滴到心里。用什么来安慰我这幽深彷徨的思绪?唯赖这北窗下的琴来解我心中孤独。
宿石邑山中诗句意思
三四句“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是这首七绝精妙传神之笔。陈子昂有“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开”(《春夜别友人》)诗句,写拂晓与友人离别的景色,画面是静止的。韩翃这两句诗由此化出,在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丰富的层次和鲜明的动感。句中“秋”字点明了投宿山中的节令,“晓”字写出暮宿晓行的时间。踏上旅程,透过参天大树的缝隙窥见朗月高悬天中;当旅人缘着山径行进,随着峰回路转视角的变换,刚才还可以看到的明月突然隐藏到浓密的树中去了。“暂飞高树里”,看似随意涉笔,无意求工,却清绝洗炼,独到含蓄:读者从“暂”字中可以领悟到,随着山路的曲折回环,明月还会跃出树丛;从“飞”字中可以感觉到,拂晓时万籁俱寂,天空//www.souquanme.com仿佛突然增添了动感。这是一幅语意新鲜、有层次有节奏的活动画面,www.souquanme.com意境幽美,景色错落有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由于曙色渐开,银河逐渐西流沉沦,又被群峰遮蔽,所以看不到了。最后一句“秋河隔在数峰西”,一笔带过,戛然而止。这两句一详一略,一实一虚,把近景远景、明暗层次、时间空间安排得井然有序,将所描绘的景色熔铸在俊美流畅的对句中,给全诗增添了富有特色的艺术魅力与和谐悦耳的音乐效果。同时,透过这两句景色描绘,使人深深体味到旅人夜宿晓行,奔波不已的艰辛。
这首七绝写得很圆熟。诗人采用剪影式的写法,截取暮宿和晓行时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段,来表现石邑山中之景,而隐含的“宿”字给互不联系的景物起了纽带作用:因为至山中投宿,才目睹巍峨的山,迷漫的云;由于晓行,才有登程所见的晓月秋河。“宿”字使前后安排有轨辙可寻,脉断峰连,浑然一体。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显得既有波澜又生神韵。表面看,这首诗似乎单纯写景,实际上景中寓情。一二句初入山之景,流露作者对石邑山雄伟高峻的惊愕与赞叹;三四句晓行幽静清冷的画面,展现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式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