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书的上一句是什么(盛世修书 有个前半句 是什么呢 别说是隔世修史之类的 谢谢)

盛世修书,有个前半句,是什么呢??别说是隔世修史之类的……谢谢!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盛世修书”的传统。这也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的重要途......

盛世修书的上一句是什么(盛世修书 有个前半句 是什么呢 别说是隔世修史之类的 谢谢)

盛世修书 有个前半句 是什么呢??别说是隔世修史之类的……谢谢!

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盛世修书”的传统。这也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的重要途径。

乾隆修《四库全书》,为何一边修书,一边毁书?

在我国的历史上一直有着“易代修史、盛世修书”的传统。修书可以彰显当朝统治的强盛,于是在唐朝有《艺文类聚》,宋朝有《太平御览》,明朝有《永乐大典》等等。

在清朝的康熙、雍正年间也有《古今图书集成》,到了乾隆执政的时期,清朝的国力达到顶峰,常以文治武功天下第一自居的乾隆,更是不计成本的要编纂一部囊括古往今来所有著述的大书,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由纪昀为总编纂的《四库全书》。

但这次的修书,历来在文史界中争议不断,有人认为修书对保存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有贡献;也有人认为乾隆以修书为名,禁锢思想为实,大量的销毁书籍。

大兴文字狱,戕害读书人,对中国后来的科技文化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归根到底就是争论,乾隆所主张编撰的《四库全书》究竟是修书,还是毁书?

首先是不利于清廷统治的文献,例如,鼓吹反清民族观念,触犯封建礼制,违反程朱理学的内容。另外,明代档案也只存留下三千余件,估计有最少有一千万份明代档案再修书的过程中被销毁。还有忠诚于明朝的学士们的著作,也大多被列为禁书。

除了禁毁书籍,还对大量的留存书籍经行了修改,除了修改明史,还对其他文献中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进行了篡改,诗文中有“胡”、“戎”、“夷”、“虏”字的全部修改。

非常的切合实际就是,“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除修书之外,文字狱对文化的伤害更大。

据统计,乾隆在六十年的帝王生涯中,竟创造了130多起“文字狱”,比此前中国历史上的“文字狱”总和还多一倍多。修书和文字狱不仅是破坏中华文化、思想和科技的进步,也使得当时文人的气节和骨气被血雨腥风的统治者敲骨吸髓,荡然无存。

2万余册的《永乐大典》,为何仅存800卷?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盛世修书”。衡量一个帝王乃至朝代是否www.souquanme.com伟大,无外乎文治武功。而盛世修书,则是文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1402年,明成祖朱棣经过三年的靖难之役,成功的将南京城攻破,建文帝不知所踪,自己得以登上梦寐以求的皇位。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皇帝,天下大定之后,他就想要做一项前所未有的工程——修一本囊括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大百科全书,这就是《永乐大典》的历史背景。

朱棣下令编纂《永乐大典》有一个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也就是说,只要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书籍,不管是哪一个类目的,都要收录到大典之中,千万不要因为工程浩繁,就有所懈怠。他命令明朝著名才子解缙为总裁,开始编纂大典。当第一次//www.souquanme.com成书之后,呈上御览时,朱棣过目后感到很不满意,认为远远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于是再次下令让姚广孝挂帅,全朝上下动用了2169人,一直修到永乐6年,才修成了这本旷世奇书。

在学术价值上,大多数人都认为,《永乐大典》比清朝《四库全书》更有价值。这是因为《永乐大典》在修书过程中,对所收录的书籍没有做任何改动,很好的保持原书内容,这是一个王朝自信的表现。而《四库全书》却在修书过程中,为了强调清王朝的正统性,对古籍进行了大量的改动。

遗憾搜趣网的是,这样一本鸿篇巨著,现在却存世仅仅不到800卷,而且存世的还只是副本而已。要知道,《永乐大典》成书之时,一共缮写22877卷,也就是说存世的800卷仅仅占到原书的百分之四。那96%的《永乐大典》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大典修成之时,永乐帝并没有对大典誊写副本。明世宗嘉靖帝继位之后,自幼成长在藩王府中的他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所以对《永乐大典》非常喜爱。据史料记载,嘉靖帝常常随身携带着几册《永乐大典》,以供随时翻看。嘉靖41年,他下令将永乐大典辑录副本,藏于皇史?k中。而嘉靖之后的史料中,正本的身影就不再出现。换句话说,随着嘉靖帝的去世,大典正本的去处就已经成为了一个谜团。这也是为何很多人相信正本是随着嘉靖帝葬于永陵的主要原因。

不过这只是一种说法,也有人认为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中,《永乐大典》正本遭到了毁灭,还有人认为大典正本在清嘉庆年间乾清宫大火中被烧毁。

而大典的副本,在明朝时期就多有遗失。这主要原因是大典所搜罗书籍种类繁多,有很多是绝版珍本,历代都有从皇史?k中借书不还的现象。

到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之时,需要大量参考《永乐大典》。然而此时经过统计,大典已经缺失了两千多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fodmXST洗劫京城,大典遭受了重大的破坏,有一些残本被侵略者掠入他国。然而到光绪元年时,大典仍然有5千册在清宫之中。之后,大典的又一次浩劫来临。

晚清时期,清朝统治者面对列强已焦头烂额,不能对大典进行很好的保护,而看管《永乐大典》的人员在这一期间大量的盗出书籍。晚清时帝党的重要人物文廷式,一人就盗出了百余册大典,文家后人就曾在市场求售过大典。清末刘声木曾经记载过偷盗《永乐大典》的场景:盗书的人早上去的时候,提一个包袱,包袱里面包一个棉马褂,有两册大典大小。到晚上出院的时候,将马褂穿在身上,包袱里再装上两本大典,就这样把书盗出。

现如今,经过多方交涉和民间捐出,中国国家图书馆共藏有161册大典。而在世界范围内,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藏有大典。

至于这本被大英百科全书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还能否让世人看到全貌,是否大典真的随葬嘉靖帝永陵之中,还留待后人给出答案。

参考文献:《明世宗实录》卷512,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乙丑《春明梦余录》卷12《苌楚斋随笔》卷三

明成祖朱棣是什么时候开始编纂永乐大典的?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攻占南京,侄子朱允炆在皇宫中放了一把大火后,从此消失在历史中,是死是活到现在也没能确定,成为了明朝一大悬案。

历史上通过同室操戈,尤其是至亲相残夺取天下的帝王,大多都比较努力,以证明自己夺取天下是合乎天理,顺应天命的。

朱棣登基后,通过残酷手段先对前朝官员进行了清洗,最为著名的就是方孝孺,被朱棣诛灭十族。通过对前朝大臣的清洗,结合一些列的改革措施,很快稳定了局面。

朱棣执掌天下的二十二年中,是一个非常勤奋有为的君主,对内,在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明朝的经济迅速焕发了活力。

对外,已经身为皇帝的朱棣,亲率大军远征蒙古,逐元军与漠北,并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当时的北京是边防重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朱棣迁都北京就是要亲自坐镇边疆,皇帝守国门。

在朱棣执政期间,因为经济发展欣欣向荣,所以,郑和七次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一举改写了中国的航海史,郑和的远洋也将中国的文化远播海外,让航线上的很多国家知道在东方有一个叫明朝的国家,十分强大。不少偏远国家的贵族慕名随着郑和来到明朝,看到明朝当时的繁荣强盛后,再没离开,终老于明朝的土地上。

朱棣还动用了大量人力,疏通了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连接的水陆运输,大运河的疏通不仅大大地缩短了运输时间,也使明朝整体的运输陈本大为降低,南方重要经济,产粮区的物质也能及时送到首都,加强了南方与北方的贸易往来。 

朱棣执政时期, 历史上被称为“永乐盛世”。

“盛世修书”,所有盛世的帝王都想着要编纂一本流传后世的巨著,朱棣自然也不例外。这些年他不断的努力就是想要证明当年搜趣网他的造反是合理的。

朱棣有了修书的想法后,就开始在全国物色合适的人选,最终朱棣找到了那个他可以相信的人,而这个人也没让他失望,“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编纂的巨著的名字,就用朱棣的年号命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从1403年开始到1408成书,动用了三千多人编写,历时6年,最终完成。《永乐大典》是一本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也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