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为红颜醉下一句是什么
上联 君为红颜醉
下联 笑己不痴情
解释:人世间的爱情,有多少不能团圆。
红颜醉,感君怜,很复杂的一种情感。
敢爱,又不敢爱,若即若离,一定是有什么东西隔阂着。
只有醉了,才能好些吧。
“君为红颜醉”的下一句是什么?
君为红颜醉,笑己不痴情。
看到别人被娘娘迷得欲罢不能,只能笑自己不够痴情
君为红颜醉,红颜为君泪。
为君子所痴迷,红颜因为君而泣。
"君为红颜醉 , 妾为博君笑。
轻歌漫舞彩云间,解闷消愁君醉还。
罗绮红颜掩不住,裳霓曲罢弃江山。
不问世间情多愁,身陷情涯方知休。
今朝悔恨不为晚,笑对天下苦变甜。
君泣苍生,不忆痴情梦。
妾为博君笑
不知世间多情愁,身临迷雾方知寒。
红颜泪下笑苍生,不做痴情沧海蝶。
一曲凌霄愁破尘,红颜残泪笑苍生。
化蝶本是梦中事,不做红尘情恨人。
红颜泣苍生,不忆痴情梦。"
君为红颜醉,红颜为君殇。
君为红颜醉,妾为博君笑。
轻歌漫舞彩云间,解闷消愁君醉还.
“我为红颜”的下一句是什么?
“我为红颜”没有下一句,但是君为红颜醉有下一句
君为红颜醉 笑己不痴情 黛眉明眸多温婉 屈身璧玉为谁留
情侣网名红颜为君笑下一句是什么?
英雄为卿柔
卿,古代夫妻相互的爱称
柔,这里指温柔
涵义
再英雄气概,顶天立地的男人,在心爱的女人面前,也会有温柔的一面
卿,古代夫妻相互的爱称
柔,这里指温柔
涵义
再英雄气概,顶天立地的男人,在心爱的女人面前,也会有温柔的一面
上联;君为红颜醉,下联是什么?
上联 君为红颜醉
下联 女为情郎笑
【对联的写法 】
第一节 集句式
集句,就是把他人的诗词、文章中符合联句特点、意思连贯的现成句子,组成一副对联。集句是对联和一种特殊创作方法。原句,对于作者来说,只是一种备用材料。作者根据自己的主题需要,经过思考、选择,把两个不相干的句子配成对联。这也是一种创作。
集句主要有五种:
1、整联集句
风定花犹落(王安石)
鸟鸣山更幽(王籍)
举杯邀明月;(李白)
放眼看青山。(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
2、半联集句
一副联有半联是集句,半联是自己新创作的,如:
三顾频烦天下计;(杜甫句)
一番晤对古今情。(董必武题隆中武候祠)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陶行知题晓庄学校)
3、半截集句式
对联有半截是集诗句或典故,大部分是自己创作。如:北京通县河楼,昔日清人程德润一联:
高处不胜寒,溯沙鸟风帆,七十二沽丁字水;
夕阳无限好,对燕去蓟树,百千万叠米家山。
“高处不胜寒”出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夕阳无限好”出于李商隐《乐游源》诗。
4、改字集句
改动原诗句中的个别字,而不损旧意或反生新意,这种方式叫改字集句式。如:
莫愁前路无知已;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联集唐代高适《别懂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句。下联出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无”字改为“多”。这一字之改,其妙无穷。
5、漏字集句
漏字集句,故意把原句的某些字漏掉,如:
醉翁之意不在;
君子之交淡如;
这副联上联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故意把“酒”字漏掉。下联出自《庄子?山水》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故意把“水”漏掉。
第 二节 摘句式
摘句,就是直接摘取他人诗中的偶句化成对联。如:
山重水覆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
第三节 脱化式
脱化式,又叫翻新,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诗词文中的句子略以改动,推出新意出来,成为新对联。
1、诗词脱化式。就是把诗词中的句子,略加改造,翻新成对联。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名句,后人将之改成副联,题目于同乡会馆:
身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相识倍相亲。
他把原句中的“独”字改为“身”字,把“佳节”改为“相识”,“思”字改为“相”字,这么一改,有了新意,题目于同乡会馆,十分恰当。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五十一岁时,曾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成一副励志联: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有人将杜甫《寄李十三白二十韵》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句,改成副笔店联:
落处惊风雨;
挥来泣鬼神。
作者将原诗中的“笔”字隐去,加了一个“处”字,把“诗成”改为为“挥来”,既保持了原诗的风格,又增加了动感,读来颇有兴趣。
2、对联脱化。就是将已成对联脱化为新联。如:
昔日有一副名联为: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有一年,一位半文盲的财主为其母亲祝寿,将这副联的“人”改为“妈”,“福”字改为“爹”,然后贴在门口:
天增岁月妈增寿;
春满乾坤爹满门。
如此一改,就成了天下的一个大笑料。
把原联中的“两”改为“三”字,把“南腔北调”改为“千锤百炼”,有了新意,符合铁匠身份。明代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写了一副著名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早些年,有人因有情绪,改为:
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
家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
后来胡耀邦知道后,认为此联境界太低,遂改为:
风声雨声悲叹声,枉此一生;
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
这样一改,有了新意,鼓励大家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奋勇当先。可惜有失律之处。1987年初,北京东城区少儿图书馆举办了读书征联活动,帽儿小学郑伟同学又改成:
歌声笑声读书声,声声悦耳;
口试笔试模拟试,试试惊心。
这样一改,写出了学生的喜和忧,另有一番新意。
3、对联加字脱化。在原联的基础上,增加字,以达新意。如:从前有个穷秀才写了这样一副联:
行勤俭事;
过冷清年。
有人知他底细,便在他的对联前面加了两个字,成为:
早行勤俭事;
免过冷清年。
这样一改,对联新意立见。
生意人最爱用的一副联: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改革开放后,有人在此联前面加了几个字,成为:
旭日融融,生意兴隆通四海;
春风袅袅,财源茂盛达三江。
这样一改,具有时代气息了。
、改标点脱化式。在对联中移动或改动标点符号,使联意发生改变。
从前,有个不得人心有财主,在春节到来之时,请了一位秀才帮他写两副对联。这位先生想:他平时对人很不好,这时玩弄他一回。这位先生便表面欣然答应,帮他写好的对联: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
写好后,读给财主听: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
财主听了,很高兴。叫家人贴上。第二天,有个和尚来化缘,得到这副联后,哈哈大笑,笑后念到: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
财主一听,不觉大怒。马上叫人撕了。
5、换位脱化式。在原来的句子中变动字的位置使对联的意义发生改变。如: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后来清代名人纪晓岚因对榨取钱财的庸医非常愤恨,于是就用孟浩然的诗句,通过换位手法,改成如下这副联,讽刺庸医: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真是巧妙。
1、一联单换,即两联中只有一联有换位。如: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这副对联中,下联没有换位,而上联中的“梅黄”,将“黄梅”换位成“梅黄”,以对“李白”。
2、各联自换,即上下联均有换位,但都只在本联内进行。如: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上联“十八”恰好是“八十”换位而成,“十八公”即“松”字;下联中“重九”,也换位成“九重”,与之前后相对,非常贴切。
3、两联互换,这种换位又叫“异位互重”,即上下联都用了同一个字或者词,但在相应的位置上交叉相对。如:
子将父作马;
父望子成龙。
下联中的“父”与“子”就是上联中“子”与“父”的换位。再//www.souquanme.com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这是林森挽孙中山的联。下联中的“千古”与“一人”是上联中的“一人”与“千古”的换位,意思却各不相同。再如:
过苦年,苦年过,过年苦,苦过年,年去年来今变古;
读好书,好书读,读书好,好读书,书田书舍子而孙。
此是钟耘舫所题,反复换位,每换位一次,就出一层新意。再如:
寸管难书三尺意;
三尺常对寸管情。
此联中“寸管”与“三尺”在上下联中互换,各言其事。
第四节 创新式
创新,就是自己动手创作对联。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一、对句
对句,就是应对。即由甲方出句,向社会征求对句。这种方式目前应用得非常广泛。每年各级各类征联都不少。大家都不陌生了。2003年到2004年,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交流”节目,每周六都有一次。
《邓刚教女》一期节目观众对下联获奖名单(2003--10--19年)
上联:父子情深远近高低风景
手足义重炎凉冷暖人生
师生谊厚古今中外美谈
家国任重兴衰荣辱沧桑
人生梦远离合聚散时分
二、定题创作
征联活动中,有一种规定范围、主题的征联,这就是定题创作。
北京饭店百年庆典一等奖联:
老店新容,常为五星争绚丽;
古都名秀,再从百岁续辉煌。(陈凯)
三、自由创作
就是根据对联的特点,自己自由创作的对联,这种方式不受约束,灵活性大。这是对联的最常见的创作方式。 如:延庆2005年迎春主题征联大赛获奖名单及作品
一等奖:(10副)
诚信如山知进退
虚怀若谷纳乾坤
(苗云泽河北省)
雄鸡一二声人间尽晓
瑞雪七八片天下皆春
(王景延庆县)
宏观调控猴年收硕果
深化改革鸡岁上新阶
(刘连璧石景山区)
奔小康干群共驰千里马
创大业城乡同上一层楼
(赵士春怀柔区)
多子多孙多苦累何来福寿
少生少育少分神自有芳春
(杨永来平谷区)
科技兴农五谷丰登山水绿
乡村通路千商汇集市场红
(金庆祜崇文区)
厚意浓情手机传话三千里
新风泽雨网络订单亿万元
(赵春明延庆县)
灶王神位请出老户宅门第
电话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
(孟广臣延庆县)
农村农业农民三农瑞兆三春喜
盛世盛情盛景万户祥集万象兴
(彭善民顺义区)
大棚种植嫩枝悬花绿瓜溢翠迎春笑
细水滴灌青藤结果红柿飘香斗艳来
(叶学中石景山区)
这些获奖作品,内容健康,突出主题,含义深刻,内容新颖,遣词造句准确,意境优美,充分反映出中国近年来,农村面貌的新变化:到处是设施农业,农家有了手机、小车、高楼等现代生活新时尚。
对联,又称楹联,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究其历史,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同骈体文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骈体文由汉代曹www.souquanme.com植开其先河,至南朝梁陈趋于成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其特点是文辞用偶,两两相对,务谐音以成韵,必修辞以达远。有学者说,对联是“骈文的后裔”,是颇有见地的。
唐初形成的律诗,句式对仗工整,与对联的写作方法相同。六朝以后兴起的律赋,更强调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这些诗作中的许多上下句,本身就是一副对联。不论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每首都是八句,其中第三、四两句,第五、六两句都必须相对,这种诗体从唐代到现在,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沿用。对联就是从律诗为代表的对偶文体中派生出来的。所以也可以说,对联是唐初律诗、律赋的衍生品。
从对联的发展史看,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中国的对联,据说最早出现的便是春联。而春联则是从“桃符”转化而来的。桃符产生在秦代前后,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或画上两个神像,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随着骈//www.souquanme.com文的出现和律诗的定型发展,“桃符”也在内容上得到了更新,产生了题写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这便是对联的最早雏形。对联究竟是产生于何时何人之手,众说纷纭。但有谭嗣同考证,南梁时代的文学家刘考www.souquanme.com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聊。”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这虽是诗,但语句皆为骈俪,又题在门上,故堪称对联面世之首作。比之很久以来大家都认为是创先的五代孟昶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上推了近四百年。
对联讲究炼字炼意,对联作者要用精炼的文字,巧妙的构思以及画龙点睛的手法,创作出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意韵浓郁的作品。因而,对联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自从对联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后,由于其精粹的特点,便像长了翅膀一般,从士大夫那里飞向民间,深入千家万户,它既像“阳春白雪”,也像“下里巴人”。正因为它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与极强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对联热”经久不衰,一直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欣赏、所喜爱,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魂宝,堪称我国艺术搜趣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由于对联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辞的,所以它典雅、精炼、优美,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魅力奇妙。同时,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或状物写景,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愐古叙怀,或扬善抑恶等。此外,它又是与书法揉和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相互映衬,更显出一种神秘飞动、瑰丽典雅的艺术美。
许多对联不但与诗词同样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审美意义,而且能赢得更多的读者,更富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在过去,历代皇帝殿试进士,选拔状元,常用对联;文人墨客交往,互相题赠要用对联;游览名胜古迹,也会即兴题联。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联的使用更为广泛,民间岁时节令,升迁新居和喜事庆典或行业开张,以及现在的酒店茶亭、书院店堂、楼台亭阁等无不使用对联,正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在我们广大农村都喜欢贴春联。春节到了,春天来了,在厅堂或门前挂上一幅醒目的对联,心情就是不一样。
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文体,从起源至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联林奇珍和趣闻轶事,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宝,是一种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对联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真正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所以:对苑民间增异彩;联花园里溢奇香。
下联 女为情郎笑
【对联的写法 】
第一节 集句式
集句,就是把他人的诗词、文章中符合联句特点、意思连贯的现成句子,组成一副对联。集句是对联和一种特殊创作方法。原句,对于作者来说,只是一种备用材料。作者根据自己的主题需要,经过思考、选择,把两个不相干的句子配成对联。这也是一种创作。
集句主要有五种:
1、整联集句
风定花犹落(王安石)
鸟鸣山更幽(王籍)
举杯邀明月;(李白)
放眼看青山。(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
2、半联集句
一副联有半联是集句,半联是自己新创作的,如:
三顾频烦天下计;(杜甫句)
一番晤对古今情。(董必武题隆中武候祠)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陶行知题晓庄学校)
3、半截集句式
对联有半截是集诗句或典故,大部分是自己创作。如:北京通县河楼,昔日清人程德润一联:
高处不胜寒,溯沙鸟风帆,七十二沽丁字水;
夕阳无限好,对燕去蓟树,百千万叠米家山。
“高处不胜寒”出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夕阳无限好”出于李商隐《乐游源》诗。
4、改字集句
改动原诗句中的个别字,而不损旧意或反生新意,这种方式叫改字集句式。如:
莫愁前路无知已;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联集唐代高适《别懂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句。下联出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无”字改为“多”。这一字之改,其妙无穷。
5、漏字集句
漏字集句,故意把原句的某些字漏掉,如:
醉翁之意不在;
君子之交淡如;
这副联上联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故意把“酒”字漏掉。下联出自《庄子?山水》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故意把“水”漏掉。
第 二节 摘句式
摘句,就是直接摘取他人诗中的偶句化成对联。如:
山重水覆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
第三节 脱化式
脱化式,又叫翻新,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诗词文中的句子略以改动,推出新意出来,成为新对联。
1、诗词脱化式。就是把诗词中的句子,略加改造,翻新成对联。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名句,后人将之改成副联,题目于同乡会馆:
身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相识倍相亲。
他把原句中的“独”字改为“身”字,把“佳节”改为“相识”,“思”字改为“相”字,这么一改,有了新意,题目于同乡会馆,十分恰当。
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五十一岁时,曾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成一副励志联: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有人将杜甫《寄李十三白二十韵》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句,改成副笔店联:
落处惊风雨;
挥来泣鬼神。
作者将原诗中的“笔”字隐去,加了一个“处”字,把“诗成”改为为“挥来”,既保持了原诗的风格,又增加了动感,读来颇有兴趣。
2、对联脱化。就是将已成对联脱化为新联。如:
昔日有一副名联为: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有一年,一位半文盲的财主为其母亲祝寿,将这副联的“人”改为“妈”,“福”字改为“爹”,然后贴在门口:
天增岁月妈增寿;
春满乾坤爹满门。
如此一改,就成了天下的一个大笑料。
把原联中的“两”改为“三”字,把“南腔北调”改为“千锤百炼”,有了新意,符合铁匠身份。明代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写了一副著名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早些年,有人因有情绪,改为:
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
家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
后来胡耀邦知道后,认为此联境界太低,遂改为:
风声雨声悲叹声,枉此一生;
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
这样一改,有了新意,鼓励大家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奋勇当先。可惜有失律之处。1987年初,北京东城区少儿图书馆举办了读书征联活动,帽儿小学郑伟同学又改成:
歌声笑声读书声,声声悦耳;
口试笔试模拟试,试试惊心。
这样一改,写出了学生的喜和忧,另有一番新意。
3、对联加字脱化。在原联的基础上,增加字,以达新意。如:从前有个穷秀才写了这样一副联:
行勤俭事;
过冷清年。
有人知他底细,便在他的对联前面加了两个字,成为:
早行勤俭事;
免过冷清年。
这样一改,对联新意立见。
生意人最爱用的一副联: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改革开放后,有人在此联前面加了几个字,成为:
旭日融融,生意兴隆通四海;
春风袅袅,财源茂盛达三江。
这样一改,具有时代气息了。
、改标点脱化式。在对联中移动或改动标点符号,使联意发生改变。
从前,有个不得人心有财主,在春节到来之时,请了一位秀才帮他写两副对联。这位先生想:他平时对人很不好,这时玩弄他一回。这位先生便表面欣然答应,帮他写好的对联: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
写好后,读给财主听: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
财主听了,很高兴。叫家人贴上。第二天,有个和尚来化缘,得到这副联后,哈哈大笑,笑后念到:
今日逢春,好不晦气;
来年倒运,少有余财。
酿酒罐罐好做醋,坛坛酸;
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亡。
财主一听,不觉大怒。马上叫人撕了。
5、换位脱化式。在原来的句子中变动字的位置使对联的意义发生改变。如: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后来清代名人纪晓岚因对榨取钱财的庸医非常愤恨,于是就用孟浩然的诗句,通过换位手法,改成如下这副联,讽刺庸医: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真是巧妙。
1、一联单换,即两联中只有一联有换位。如: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这副对联中,下联没有换位,而上联中的“梅黄”,将“黄梅”换位成“梅黄”,以对“李白”。
2、各联自换,即上下联均有换位,但都只在本联内进行。如: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上联“十八”恰好是“八十”换位而成,“十八公”即“松”字;下联中“重九”,也换位成“九重”,与之前后相对,非常贴切。
3、两联互换,这种换位又叫“异位互重”,即上下联都用了同一个字或者词,但在相应的位置上交叉相对。如:
子将父作马;
父望子成龙。
下联中的“父”与“子”就是上联中“子”与“父”的换位。再//www.souquanme.com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这是林森挽孙中山的联。下联中的“千古”与“一人”是上联中的“一人”与“千古”的换位,意思却各不相同。再如:
过苦年,苦年过,过年苦,苦过年,年去年来今变古;
读好书,好书读,读书好,好读书,书田书舍子而孙。
此是钟耘舫所题,反复换位,每换位一次,就出一层新意。再如:
寸管难书三尺意;
三尺常对寸管情。
此联中“寸管”与“三尺”在上下联中互换,各言其事。
第四节 创新式
创新,就是自己动手创作对联。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一、对句
对句,就是应对。即由甲方出句,向社会征求对句。这种方式目前应用得非常广泛。每年各级各类征联都不少。大家都不陌生了。2003年到2004年,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交流”节目,每周六都有一次。
《邓刚教女》一期节目观众对下联获奖名单(2003--10--19年)
上联:父子情深远近高低风景
手足义重炎凉冷暖人生
师生谊厚古今中外美谈
家国任重兴衰荣辱沧桑
人生梦远离合聚散时分
二、定题创作
征联活动中,有一种规定范围、主题的征联,这就是定题创作。
北京饭店百年庆典一等奖联:
老店新容,常为五星争绚丽;
古都名秀,再从百岁续辉煌。(陈凯)
三、自由创作
就是根据对联的特点,自己自由创作的对联,这种方式不受约束,灵活性大。这是对联的最常见的创作方式。 如:延庆2005年迎春主题征联大赛获奖名单及作品
一等奖:(10副)
诚信如山知进退
虚怀若谷纳乾坤
(苗云泽河北省)
雄鸡一二声人间尽晓
瑞雪七八片天下皆春
(王景延庆县)
宏观调控猴年收硕果
深化改革鸡岁上新阶
(刘连璧石景山区)
奔小康干群共驰千里马
创大业城乡同上一层楼
(赵士春怀柔区)
多子多孙多苦累何来福寿
少生少育少分神自有芳春
(杨永来平谷区)
科技兴农五谷丰登山水绿
乡村通路千商汇集市场红
(金庆祜崇文区)
厚意浓情手机传话三千里
新风泽雨网络订单亿万元
(赵春明延庆县)
灶王神位请出老户宅门第
电话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
(孟广臣延庆县)
农村农业农民三农瑞兆三春喜
盛世盛情盛景万户祥集万象兴
(彭善民顺义区)
大棚种植嫩枝悬花绿瓜溢翠迎春笑
细水滴灌青藤结果红柿飘香斗艳来
(叶学中石景山区)
这些获奖作品,内容健康,突出主题,含义深刻,内容新颖,遣词造句准确,意境优美,充分反映出中国近年来,农村面貌的新变化:到处是设施农业,农家有了手机、小车、高楼等现代生活新时尚。
对联,又称楹联,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究其历史,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同骈体文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骈体文由汉代曹www.souquanme.com植开其先河,至南朝梁陈趋于成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其特点是文辞用偶,两两相对,务谐音以成韵,必修辞以达远。有学者说,对联是“骈文的后裔”,是颇有见地的。
唐初形成的律诗,句式对仗工整,与对联的写作方法相同。六朝以后兴起的律赋,更强调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这些诗作中的许多上下句,本身就是一副对联。不论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每首都是八句,其中第三、四两句,第五、六两句都必须相对,这种诗体从唐代到现在,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沿用。对联就是从律诗为代表的对偶文体中派生出来的。所以也可以说,对联是唐初律诗、律赋的衍生品。
从对联的发展史看,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中国的对联,据说最早出现的便是春联。而春联则是从“桃符”转化而来的。桃符产生在秦代前后,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或画上两个神像,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随着骈//www.souquanme.com文的出现和律诗的定型发展,“桃符”也在内容上得到了更新,产生了题写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这便是对联的最早雏形。对联究竟是产生于何时何人之手,众说纷纭。但有谭嗣同考证,南梁时代的文学家刘考www.souquanme.com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聊。”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这虽是诗,但语句皆为骈俪,又题在门上,故堪称对联面世之首作。比之很久以来大家都认为是创先的五代孟昶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上推了近四百年。
对联讲究炼字炼意,对联作者要用精炼的文字,巧妙的构思以及画龙点睛的手法,创作出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意韵浓郁的作品。因而,对联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自从对联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后,由于其精粹的特点,便像长了翅膀一般,从士大夫那里飞向民间,深入千家万户,它既像“阳春白雪”,也像“下里巴人”。正因为它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与极强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对联热”经久不衰,一直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欣赏、所喜爱,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魂宝,堪称我国艺术搜趣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由于对联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辞的,所以它典雅、精炼、优美,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魅力奇妙。同时,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或状物写景,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愐古叙怀,或扬善抑恶等。此外,它又是与书法揉和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相互映衬,更显出一种神秘飞动、瑰丽典雅的艺术美。
许多对联不但与诗词同样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审美意义,而且能赢得更多的读者,更富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在过去,历代皇帝殿试进士,选拔状元,常用对联;文人墨客交往,互相题赠要用对联;游览名胜古迹,也会即兴题联。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联的使用更为广泛,民间岁时节令,升迁新居和喜事庆典或行业开张,以及现在的酒店茶亭、书院店堂、楼台亭阁等无不使用对联,正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在我们广大农村都喜欢贴春联。春节到了,春天来了,在厅堂或门前挂上一幅醒目的对联,心情就是不一样。
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文体,从起源至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联林奇珍和趣闻轶事,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宝,是一种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对联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真正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所以:对苑民间增异彩;联花园里溢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