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死前说了句什么话
诸葛亮是蜀汉的政治、军事领袖和精神领袖,他一死,蜀军的战斗力就开始衰落。可这还不是很要紧,因为诸葛亮临终前还有时间安排后事,他把自己死后国家和军队有可能出现的难题都想清楚了,并且托孤给姜维、杨仪、费祎三人。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诸葛亮对姜维说:“我平生所著兵法24篇和连弩秘诀书都在这里,现在传给你,你好好拿着,以后有用。我死后,你们让魏延断后,然后姜维你作为断后的第二梯队。如果魏延不听话,你们就让他想干嘛干嘛,不用理他。”
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诸葛亮临死前留下遗言,其中暗藏三个玄机,可惜姜维一个也没听懂
这句话表面上看就是诸葛亮交代姜维要好好继承自己的遗志,好好善用自己遗留的兵书和秘密武器用来伐魏保蜀,然后安排好断后退兵的事宜就可以了。但实际上这句话有三个重要的内涵。
诸葛亮临死前留下遗言,其中暗藏三个玄机,可惜姜维一个也没听懂
第一个涵义,是诸葛亮希望魏延和姜维作为断后的部队,那么也就是说当时也在场听诸葛亮讲话的杨仪和费祎两人不要领兵,就赶紧退回成都即可。这是因为诸葛亮知道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很深,如果让这两个人相遇,必然会导致水火不容,军中动乱。但是,姜维却没有听懂,而是让杨仪迁延枉顾,原地停留了好长时间,并且杨仪以自己的名义命令魏延导致其不满,这才激化了矛盾导致魏延挑起内讧。
诸葛亮临死前留下遗言,其中暗藏三个玄机,可惜姜维一个也没听懂
第二个涵义,就是诸葛亮希望在魏延不遵守命令的情况下,姜维和杨仪也不要伤害他,让他想干嘛就干嘛。这看起来是诸葛亮对魏延的宽忍和袒护,但实际上是因为诸葛亮深度了解魏延的为人,知道他不会背叛蜀国,但是性格偏激,诸葛亮在世时魏延只服诸葛亮。一旦诸葛亮死了,如果过于压制他,他必然不服,再加上魏延处理不好同僚关系,势必会导致蜀汉祸起萧墙。但是,姜维又没听懂这个含义,最终导致了魏延死亡。
诸葛亮临死前留下遗言,其中暗藏三个玄机,可惜姜维一个也没听懂
第三个含义就是,诸葛亮把兵书24篇和连弩秘诀同时拿给姜维,是因为这两样东西需要结合着看,才能参透其中的玄机,只有这样姜维才能不断继承诸葛亮百战百胜的能力。
诸葛亮临死前留下遗言,其中暗藏三个玄机,可惜姜维一个也没听懂
但是因为当时诸葛亮身体衰落了精神很差,忘记了应该说这句话,他认为姜维应该能明白的,但是姜维没有搞懂,而是分开看这两样东西,所以学到的兵法谋略远不及诸葛亮,因此在九伐中原中败多胜少。蜀汉263年就被灭了,距离诸葛亮去世30年不到,但是诸葛亮的遗言本意是希望姜维及以后姜维的继承人都为能够成为天下奇才来统领蜀军,至少要保住蜀汉,甚至期待后人能够一统天下的。
诸葛亮临死前留下遗言,其中暗藏三个玄机,可惜姜维一个也没听懂
如果姜维听懂了诸葛亮遗言的三个内涵,不但可以使得蜀汉免于内乱,还可以保住蜀汉首屈一指的帅才魏延,使其继续为蜀汉建功立业;并且,姜维自己的能力也会大幅度上升,说不定能成为第二个智慧绝伦的诸葛亮。这样,蜀汉就未必会被曹魏所灭。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诸葛亮对姜维说:“我平生所著兵法24篇和连弩秘诀书都在这里,现在传给你,你好好拿着,以后有用。我死后,你们让魏延断后,然后姜维你作为断后的第二梯队。如果魏延不听话,你们就让他想干嘛干嘛,不用理他。”
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诸葛亮临死前留下遗言,其中暗藏三个玄机,可惜姜维一个也没听懂
这句话表面上看就是诸葛亮交代姜维要好好继承自己的遗志,好好善用自己遗留的兵书和秘密武器用来伐魏保蜀,然后安排好断后退兵的事宜就可以了。但实际上这句话有三个重要的内涵。
诸葛亮临死前留下遗言,其中暗藏三个玄机,可惜姜维一个也没听懂
第一个涵义,是诸葛亮希望魏延和姜维作为断后的部队,那么也就是说当时也在场听诸葛亮讲话的杨仪和费祎两人不要领兵,就赶紧退回成都即可。这是因为诸葛亮知道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很深,如果让这两个人相遇,必然会导致水火不容,军中动乱。但是,姜维却没有听懂,而是让杨仪迁延枉顾,原地停留了好长时间,并且杨仪以自己的名义命令魏延导致其不满,这才激化了矛盾导致魏延挑起内讧。
诸葛亮临死前留下遗言,其中暗藏三个玄机,可惜姜维一个也没听懂
第二个涵义,就是诸葛亮希望在魏延不遵守命令的情况下,姜维和杨仪也不要伤害他,让他想干嘛就干嘛。这看起来是诸葛亮对魏延的宽忍和袒护,但实际上是因为诸葛亮深度了解魏延的为人,知道他不会背叛蜀国,但是性格偏激,诸葛亮在世时魏延只服诸葛亮。一旦诸葛亮死了,如果过于压制他,他必然不服,再加上魏延处理不好同僚关系,势必会导致蜀汉祸起萧墙。但是,姜维又没听懂这个含义,最终导致了魏延死亡。
诸葛亮临死前留下遗言,其中暗藏三个玄机,可惜姜维一个也没听懂
第三个含义就是,诸葛亮把兵书24篇和连弩秘诀同时拿给姜维,是因为这两样东西需要结合着看,才能参透其中的玄机,只有这样姜维才能不断继承诸葛亮百战百胜的能力。
诸葛亮临死前留下遗言,其中暗藏三个玄机,可惜姜维一个也没听懂
但是因为当时诸葛亮身体衰落了精神很差,忘记了应该说这句话,他认为姜维应该能明白的,但是姜维没有搞懂,而是分开看这两样东西,所以学到的兵法谋略远不及诸葛亮,因此在九伐中原中败多胜少。蜀汉263年就被灭了,距离诸葛亮去世30年不到,但是诸葛亮的遗言本意是希望姜维及以后姜维的继承人都为能够成为天下奇才来统领蜀军,至少要保住蜀汉,甚至期待后人能够一统天下的。
诸葛亮临死前留下遗言,其中暗藏三个玄机,可惜姜维一个也没听懂
如果姜维听懂了诸葛亮遗言的三个内涵,不但可以使得蜀汉免于内乱,还可以保住蜀汉首屈一指的帅才魏延,使其继续为蜀汉建功立业;并且,姜维自己的能力也会大幅度上升,说不定能成为第二个智慧绝伦的诸葛亮。这样,蜀汉就未必会被曹魏所灭。
一闪一闪亮晶晶下一句是什么?
一闪一闪亮晶晶下一句是满天都是小星星。
形容天上都是星星的句子:
1、在晴朗晚,天空中就成了星星们的聚集地闪星星们就像许许多多的小灯笼,是它们点缀了单调的夜空,它们还像一个个的小精灵,不停地闪烁着神奇的光芒。
2、银闪闪的小星星一颗比一颗明亮,就像一个个小精灵,顽皮地眨着眼。
3、每一个人都是一颗灿烂的星,而且每一颗星都不同,每一颗星都很独特,各有各的天赋,因此每一颗星都很耀眼、吸引人。
4、满天的星星,像黑夜里无数眨动的眼睛,像一颗颗光闪闪、亮晶晶的夜明珠。
而天空则像无边的海洋,海面上闪着点点银光。
5、星星像萤火虫,因为星星会发出像萤火虫一样//www.souquanme.com的光,还像宝石,闪闪发光,还像一双可爱、明亮的小眼睛,一眨一眨的,还像路灯在天空中给人们指路、照明。
诸葛亮,刘备
刘备,诸葛亮的性格,秉性,赞美的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时,荆州地处西川与东吴之间,是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当初,刘备窘迫时,向东吴“借”刑州以栖身,休养势力。后稍有恢复,东吴便再三索要荆州,刘备当然不会把自己的惟一立足之地放弃掉,也便以各种理由再三推拖。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十分气恼,便想用计取回荆州。
一天,听得刘备夫人新丧,周瑜顿时心生一计,对东吴大将鲁肃说:“我有计策了!必使刘备老老实实地把荆州交回来!”
鲁肃问:“什么计?”
“刘备丧妻,必将续娶。我知主公有一妹妹,刚武英豪。可假意以招婿为名,赚刘备来东吴成婚。一旦他来,则囚入牢室。再派人去讨荆州以换刘备。他们必然交还荆州。之后,放与放、杀与不杀,不全凭我们随便处置了吗?!”
鲁肃觉得这个计策甚好,表示赞同,便对东吴之主孙权说了此计,孙权也同意。于是派大臣吕范到荆州去做媒,说:“近日刘备夫人病逝。我有一妹,想招刘备为婿。永结姻缘,同心破曹,以扶汉室。这做媒的事,我看你去说最好。请你走一趟吧!”
吕范领命,以媒人身份来到荆州。
再说刘备,中年丧妻,他很烦恼悲哀。这天正和诸葛孔明闲谈解闷,忽报东吴派吕范来了。孔明笑道:“一定是周瑜为要荆州,又有什么计谋了。我在帐后躲起来,无论吕范说什么,您都答应下来。然后我们再商量对策。”
刘备于是接见吕范。
吕范先对刘备表示慰问,然后就讲清来意:“人若无妻,就像房屋没了梁一样。所以我不避嫌疑,特来做媒。”接着就把东吴要招刘备为婿的事及此事对刘、孙两家政治军事上的意义都认真诚挚地说出来。最后道:“因为吴太夫人特别疼爱这个最小的女儿,不愿意远嫁,所以请皇叔去东吴举行婚礼。”
“这事,你们主公知道吗?”刘备问。
吕范笑道:“这种事,不先征得吴侯同意,怎敢随便来说呢?”
刘备以年龄相差太大等理由婉拒。但吕范是个非常称职又热心撮合的媒人,一再劝说。最后刘备没理由推辞了,就说:“请您先住下来,我明天告诉您最后的决定。”
到晚上,刘备与孔明细商此事。孔明十分高兴,劝刘备答应这门亲事,并马上要派孙乾和吕范回见孙权,商定娶亲事宜,择日就婚东吴。
刘备绝非平庸之辈,因此,不解地望着孔明道:“这肯定是周瑜的计谋,我怎么能草率地身入虎穴呢?!”
孔明笑道:“周瑜虽能用计,但怎能出乎我所料?!主公放心,我略施小计,保管使周瑜一筹莫展、孙权之妹成为主公之妻,而荆州又万无一失!”
刘备虽相信孔明的神机妙算,但对只身入虎穴的危险仍存疑俱,很是犹豫。孔明道:“我已定下三条妙计,再让赵子龙保主公过江,绝不会有差错的!”随即把赵云找来,安排了任务,又交给他三个锦囊:“你保主公入吴,可依次按这三个锦囊内之计行事。”
于是,在建安十四年冬十月(公元209年),刘备由赵云、孙乾陪同,进入吴国境地。刚到吴境的第一个城市南徐,赵云就按孔明吩咐打开了第一个锦囊。看罢,就命令随行的五百名士兵,一个个披红挂绿到市上购买各种婚礼所需要的物件,同时大肆宣扬刘皇叔要与孙公主即将成亲的消息。东吴士官百姓闻听,更代为传播,立时,这喜庆消息就传向吴国所属各地。赵云又代刘备准备了丰厚礼品,教刘备主动拜访乔国老。
乔国老在吴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一个嫁给了周瑜;两个女婿,一个是吴国开国之主,一个是正掌大权的都督,由此可知乔国老的“一斑”了!
刘备登门拜访,使乔国老大为开心,却又为如此大事自己这个“国老”却没有被告知而大为恼火。送走刘备后,便从南徐州赶到都城去见孙权的母亲吴国太。一进门就气哼哼地冲吴国太道喜。
国太一怔:“有什么喜事呀?”
国老道:“国内都已传遍,您的贵婿也到我门上来过了,为什么还要瞒我?!”
国太大惊:“竟有此事?!”忙派人把孙权叫来质问,并派人到城中探听。
派到城中探听的人先回来了,报告:“确有此事。女婿已在驿馆安歇,五百随行军士正在城中购买猪羊果品,准备成亲。做媒的女家是吕范,男方是孙乾。”
国太一听,顿足捶胸大哭。此时,孙权进见母亲。国太怒气冲冲责问:“你心里还有我吗?!女儿是我生我养,你招刘备为婿,这么大的事为什么瞒着我?!”
孙权吓了一跳,没想到母亲已知此事。不得已,才向国太说出真情:不过是条计策,只为了把刘备骗到东吴,好以此要挟、讨还荆州。并不是真要把妹妹嫁给刘备。
国太一听更火了,大骂周瑜道:“你这个堂堂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怎么这样没出息?!没本事取荆州,却用我女儿为名,使美人计!杀了刘备,我女儿就是望门寡,以后还怎么再嫁人?!”接着又怒斥孙权:“你们这帮没本事的家伙,做的好事!”
孙权平日孝敬母亲,此刻只能默默无声。
乔国老也不大平:“就算用这条计取了荆州,也会被天下人耻笑。这怎么行?!”
孙权羞惭不已。
乔国老又说下去:“事已至此,也只能招刘备为婿了,免得出丑。”
孙权忙反对:“两个年龄恐怕不相当吧!”
乔国老已对刘备有好感,就争辩:“刘备是大汉皇叔,当今英雄,有何不可?”
国太道:“明天我先见见刘备。他若不中我意,此事听你们去做。若中我的意,就把女儿真嫁给他!”
孙权无奈,只得答应。但预先在会见地点埋伏下刀斧手,一旦国太不满意刘备,马上拿下他。
不料,第二天在甘露寺,吴国太一见相貌堂堂、打扮齐整的刘备就喜欢得很,对乔国老赞叹:“这真是配做我女婿的人!”
乔国老在其间更大赞刘备人品才能。于是国太一锤定音:择日定亲。
孙权悻悻地,只有听任国太。
刘备回馆驿后,孙乾又要他马上再见乔国老:请求早日完婚——因为东吴多有欲害刘备的人。
乔国老又面陈国太,国太十分气愤:“我的女婿,谁敢杀害?!”便命刘备搬入宫中,住在自己身边,并同意赵云所率五百士兵也陪住进来。
紧接着,国太就为刘备与自己的女儿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周瑜闻听此事,懊恼不已。他又心生一计,要孙权软禁刘备于宫中,提供锦衣美食、音乐歌女,企图软化刘备志向,让他贪恋享乐,不思回荆州。然后,再伺机挑拨他与关张二人的关系,疏远他与诸葛亮的情感。最后,再用计夺回荆州。总之,绝不可让刘备再跑回去!
于是孙权依计而行:修建豪华宫室与刘备夫妇居住;花木玩物,无所不尽其美艳珍奇;歌女乐师,昌均是色艺绝佳的人选;至于金玉锦绣、车马服饰,更是应有尽有、极尽丰厚。
刘备于长年战场奔劳间,猛入温柔富贵之境,果然乐而忘返,沉迷酒色之中。
赵云见状,甚忧虑。按孔明所说,于年终又拆开第二个锦囊。他看过之后,急匆匆来到正听看歌舞的刘行面前:“今早接孔明来报,曹操起精兵五十万,杀奔荆州而来!军情十分紧急,请主公马上回荆州!”
刘备虽恋享乐,但还不沉迷。一听荆州危险,也吃惊。但又舍不得离开孙夫人。
赵云于是有意地几次三番催促刘备。
刘备更加为难,常面容悲戚。
孙夫人已探知内情,便果断地说:“大丈夫立世,不可只顾儿女私情,妾已是夫君的人,你无论到何处,我都跟你去!”
刘备很高兴,夫妻二人于是商定:以到江边祭祖为名,离开吴境,潜回荆州。
到了元旦,夫妻二人给国太拜年。之后,孙夫人代刘备说:“祖宗父母之坟在涿郡,想到江边,望北遥祭,以表人子之情。”
“这是孝道。当然可以!”国太以爱戴的眼光望着刘备,立刻答应。
于是,当天下午,刘备、孙夫人及赵云所带五百士兵,瞒着孙权,悄悄向长江岸边进发。
第二天,孙权得知刘备走脱,忙派将领率兵去追。周瑜惟恐刘备逃跑,也一直派兵在必经之路防守。结果,刘备前后受敌,被追兵团团围住,情势万分危险。
赵云忙按孔明所嘱,“在危急时刻翻看第三个锦囊”。看过后,把孔明的计策告与刘备。刘备急忙赶到孙夫人车前,流泪道:“备有几句心腹话,要告诉夫人。”接着,便把与孙夫人结婚的前后经历及周瑜、孙权以她为钓饵要谋杀刘备的全部阴谋告诉了妻子。之后,又十分真诚地表现出对夫人的爱恋之情。最后表示:若夫人不能帮自己脱离危险,则宁愿自杀在夫人面前。
孙夫人一听事情全部经过,大怒。由于夫妻情感很深,当然不会让刘备有丝毫危险,就把孙权、周瑜派来的人大骂一顿,连带着也痛骂了自己的哥哥和“不可一世”的东吴大都督。然后她立目扬眉,喝令这些人让路!否则杀无赦!!
这些人见公主发怒,哪敢下手?觉得人家毕竟是王族亲贵,自己只是下人、走卒,何必掺入主子家事之间受窝囊气?又见赵云横枪立马,怒气冲天地准备厮杀。自知费力不讨好,甚至被赵云杀伤丢命,最终还会让主子谴责,就让开一条路,放刘备走了。
刘备死中逃生,打马赶路,来到长江边上。后面追杀兵又起:吴军将领新接孙权之令——宁可杀死亲妹妹,也不可让刘备逃走!正惊慌失措,江岸芦苇丛中,摇出二十多只船来。原来竟是诸葛亮专候在此,接刘备回荆州的!
刘备大喜,上船与孔明相庆。
这时,上游又铺天盖地地冲来无数战船。中间帅字旗下,周瑜亲统水军截杀而来。
刘备在孔明指引下,弃船上岸,乘马疾行。
周瑜只好也弃船上岸。但水军少马,只好带少数兵力追杀刘备。不料,追至半途,一彪人马横向杀出,大将关羽,威风凛凛拦在面前。
周瑜胆战心惊,慌忙败退。吴兵死伤无数。
周瑜逃得性命,回到船上。还没喘息平静,就听岸上刘备士兵大声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讥刺的叫喊刺耳地在周瑜周围长久不停歇。
周瑜恼羞成怒,大叫一声,一口鲜血喷了出来,立时昏倒在地。
于是,周瑜为刘备娶亲,偷鸡不成丢把米,就成了流传至今的讽刺故事了。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却说曹操于金光处,掘出一铜雀,间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梦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操大喜,遂命作高台以庆之。乃即日破土断木,烧瓦磨砖,筑铜雀台于漳河之上。约计一年而工毕。少子曹植进曰:“若建层台,必立三座:中间高者,名为铜雀;左边一座,名为玉龙;右边一座,名为金凤。更作两条飞桥,横空而上,乃为壮观。”操曰:“吾儿所言甚善。他日台成,足可娱吾者矣!”原来曹操有五子,惟植性敏慧,善文章,曹操平日最爱之。于是留曹植与曹丕在邺郡造台,使张燕守北寨。操
将所得袁绍之兵,共五六十万,班师回许都。大封功臣;又表赠郭嘉为贞侯,养其子奕于府中。复聚众谋士商议,欲南征刘表。荀彧曰:“大军方北征而回,未可复动。且待半年,养精蓄锐,刘表、孙权可一鼓而下也。”操从之,遂分兵屯田,以候调用。
却说玄德自到荆州,刘表待之甚厚。一日,正相聚饮酒,忽报降将张武、陈孙在江夏掳掠人民,共谋造反。表惊曰:“二贼又反,为祸不小!”玄德曰:“不须兄长忧虑,备请往讨之。”表大喜,即点三万军,与玄德前去。玄德领命即行,不一日,来到江夏。张武、陈孙引兵来迎。玄德与关、张、赵云出马在门旗下,望见张武所骑之马,极其雄骏。玄德曰:“此必千里马也。”言未毕,赵云挺枪而出,径冲彼阵。张武纵马来迎,不三合,被赵云一枪刺落马下,随手扯住辔头,牵马回阵。陈孙见了,随赶来夺。张飞大喝一声,挺矛直出,将陈孙刺死。众皆溃散。玄德招安余党,平复江夏诸县,班师而回。表出郭迎接入城,设宴庆功。酒至半酣,表曰:“吾弟如此雄才,荆州有倚赖也。但忧南越不时来寇,张鲁、孙权皆足为虑。”玄德曰:“弟有三将,足可委用:使张飞巡南越之境;云长拒固子城,以镇张鲁;赵云拒三江,以当孙权。何足虑哉?”表喜,欲从其言。
蔡瑁告其姊蔡夫人曰:“刘备遣三将居外,而自居荆州,久必为患。”蔡夫人乃夜对刘表曰:“我闻荆州人多与刘备往来,不可不防之。今容其居住城中,无益,不若遣使他往。”表曰:“玄德仁人也。”蔡氏曰:“只恐他人不似汝心。”表沉吟不答。次日出城,见玄德所乘之马极骏,问之,知是张武之马,表称赞不已。玄德遂将此马送与刘表。表大喜,骑回城中。蒯越见而问之。表曰:“此玄德所送也。”越曰:“昔先兄蒯良,最善相马;越亦颇晓。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张武为此马而亡。主公不可乘之。”表听其言。次日请玄德饮宴,因言曰:“昨承惠良马,深感厚意。但贤弟不时征进,可以用之。敬当送还。”玄德起谢。表又曰:“贤弟久居此间,恐废武事。襄阳属邑新野县,颇有钱粮。弟可引本部军马于本县屯扎,何如?”玄德领诺。次日,谢别刘表,引本部军马径往新野。
方出城门,只见一人在马前长揖曰:“公所骑马,不可乘也。”玄德视之,乃荆州幕宾伊籍,字机伯,山阳人也。玄德忙下马问之。籍曰:“昨闻蒯异度对刘荆州云:此马名的卢,乘则妨主。因此还公。公岂可复乘之?”玄德曰:“深感先生见爱。但凡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籍服其高见,自此常与玄德往来。玄德自到新野,军民皆喜,政治一新。
建安十二年春,甘夫人生刘禅。是夜有白鹤一只,飞来县衙屋上,高鸣四十余声,望西飞去。临分娩时,异香满室。甘夫人尝夜梦仰吞北斗,因而怀孕,故乳名阿斗。此时曹操正统兵北征。玄德乃往荆州,说刘表曰:“今曹操悉兵北征,许昌空虚,若以荆襄之众,乘间袭之,大事可就也。”表曰:“吾坐据九郡足矣,岂可别图?”玄德默然。表邀入后堂饮酒。
酒至半zpXbQcjx酣,表忽然长叹。玄德曰:“兄长何故长叹?”表曰:“吾有心事,未易明言。”玄德再欲问时,蔡夫人出立屏后。刘表乃垂头不语。须臾席散,玄德自归新野。至是年冬,闻曹操自柳城回,玄德甚叹表之不用其言。忽一日,刘表遣使至,请玄德赴荆州相会。玄德随使而往。刘表接着,叙礼毕,请入后堂饮宴;因谓玄德曰:“近闻曹操提兵回许都,势日强盛,必有吞并荆襄之心。昔日悔不听贤弟之言,失此好机会。”玄德曰:“今天下分裂,干戈日起,机会岂有尽乎?若能应之于后,未足为恨也。”表曰:“吾弟之言甚当。”相与对饮。酒酣,表忽潸然泪下。玄德问其故。表曰:“吾有心事,前者欲诉与贤弟,未得其便。”玄德曰:“兄长有何难决之事?倘有用弟之处,弟虽死不辞。”表曰:“前妻陈氏所生长子琦,为人虽贤,而柔懦不足立事;后妻蔡氏所生少子琼,颇聪明。吾欲废长立幼,恐碍于礼法;欲立长子,争奈蔡氏族中,皆掌军务,后必生乱:因此委决不下。”玄德曰:“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若忧蔡氏权重,可徐徐削之,不可溺爱而立少子也。”表默然。
原来蔡夫人素疑玄德,凡遇玄德与表叙论,必来窃听。是时正在屏风后,闻玄德此言,心甚恨之。玄德自知语失,遂起身如厕。因见己身髀肉复生,亦不觉潸然流涕。少顷复入席。表见玄德有泪容,怪问之。玄德长叹曰:“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分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磋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表曰:“吾闻贤弟在许昌,与曹操青梅煮酒,共论英雄;贤弟尽举当世名士,操皆不许,而独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以曹操之权力,犹不敢居吾弟之先,何虑功业不建乎?”玄德乘着酒兴,失口答曰:“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表闻言默然。玄德自知语失,托醉而起,归馆舍安歇。后人有诗赞玄德曰:“曹公屈指从头数:天下英雄独使君。髀肉复生犹感叹,争教寰字不三分?” 却说刘表闻玄德语,口虽不言,心怀不足,别了玄德,退入内宅。蔡夫人曰:“适间我于屏后听得刘备之言,甚轻觑人,足见其有吞并荆州之意。今若不除,必为后患。”表不答,但摇头而已。蔡氏乃密召蔡瑁入,商议能事。瑁曰:“请先就馆舍杀之,然后告知主公。”蔡氏然其言。瑁出,便连夜点军。
却说玄德在馆舍中秉烛而坐,三更以后,方欲就寝。忽一人叩门而入,视之乃伊籍也:原来伊籍探知蔡瑁欲害玄德,特夤夜来报。当下伊籍将蔡瑁之谋,报知玄德,催促玄德速速起身。玄德曰:“未辞景升,如何便去?”籍曰:“公若辞,必遭蔡瑁之害矣。”玄德乃谢别伊籍,急唤从者,一齐上马,不待天明,星夜奔回新野。比及蔡瑁领军到馆舍时,玄德已去远矣。瑁悔恨无及,乃写诗一首于壁间,径入见表曰:“刘备有反叛之意,题反诗于壁上,不辞而去矣。”表不信,亲诣馆舍观之,果有诗四句。诗曰:“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刘表见诗大怒,拔剑言曰:“誓杀此无义之徒!”行数步,猛省曰:“吾与玄德相处许多时,不曾见他作诗。此必外人离间之计也。”遂回步入馆舍,用剑尖削去此诗,弃剑上马。蔡瑁请曰:“军士已点齐,可就往新野擒刘备。”表曰:“未可造次,容徐图之。”蔡瑁见表持疑不决,乃暗与蔡夫人商议:即日大会众官于襄阳,就彼处谋之。次日,瑁禀表曰:“近年丰熟,合聚众官于襄阳,以示抚劝之意。请主公一行。”表曰:“吾近日气疾作,实不能行。可令二子为主待客。”瑁曰:“公子年幼,恐失于礼节。”表曰:“可往新野请玄德待客。”瑁暗喜正中其计,便差人请玄德赴襄阳。
却说玄德奔回新野,自知失言取祸,未对众人言之。忽使者至,请赴襄阳。孙乾曰:“昨见主公匆匆而回,意甚不乐。愚意度之,在荆州必有事故。今忽请赴会,不可轻往。
玄德方将前项事诉与诸人。云长曰:“兄自疑心语失。刘荆州并无嗔责之意。外人之言,未可轻信。襄阳离此不远,若不去,则荆州反生疑矣。”玄德曰:“云长之言是也。”张飞曰:“筵无好筵,会无好会,不如休去。”赵云曰:“某将马步军三百人同往,可保主公无事。”玄德曰:“如此甚好。
遂与赵云即日赴襄阳。蔡瑁出郭迎接,意甚谦谨。随后刘琦、刘琮二子,引一班文武官僚出迎。玄德见二公子俱在,并不疑忌。是日请玄德于馆舍暂歇。赵云引三百军围绕保护。
云披甲挂剑,行坐不离左右。刘琦告玄德曰:“父亲气疾作。不能行动,特请叔父待客,抚劝各处守收之官。”玄德曰:“吾本不敢当此;既有兄命,不敢不从。”次日,人报九郡四十二州官员,俱已到齐。蔡瑁预请蒯越计议曰:“刘备世之枭雄,久留于此,后必为害,可就今日除之。”越曰:“恐失士民之望。”瑁曰:“吾已密领刘荆州言语在此。”越曰:“既如此,可预作准备。”瑁曰:“东门岘山大路,已使吾弟蔡和引军守把;南门外已使蔡中守把;北门外已使蔡勋守把。止有西门不必守把:前有檀溪阻隔,虽有数万之众,不易过也。”越曰:“吾见赵云行坐不离玄德,恐难下手。”瑁曰:“吾伏五百军在城内准备。
越曰:“可使文聘、王威二人另设一席于外厅,以待武将。先请住赵云,然后可行事。”瑁从其言。
当日杀牛宰马,大张筵席。玄德乘的卢马至州衙,命牵入后园拴系。众官皆至堂中。玄德主席,二公子两边分坐,其余各依次而坐。赵云带剑立于玄德之侧。文聘、王威入请赵云赴席。云推辞不去。玄德令云就席,云勉强应命而出。蔡瑁在外收拾得铁桶相似,将玄德带来三百军,都遣归馆舍,只待半酣,号起下手。酒至三巡,伊籍起把盏,至玄德前,以目视玄德,低声谓曰:“请更衣,”玄德会意,即起如厕,伊籍把盏毕,疾入后园,接着玄德,附耳报曰:“蔡瑁设计害君,城外东、南、北三处,皆有军马守把。惟西门可走,公宜速逃!”玄德大惊,急解的卢马,开后园门牵出,飞身上马,不顾从者,匹马望西门而走。门吏问之,玄德不答,加鞭而出。门吏当之不住,飞报蔡瑁。瑁即上马,引五百军随后追赶。
却说玄德撞出西门,行无数里,前有大溪,拦住去路,那檀溪阔数丈,水通襄江,其波甚紧。玄德到溪边,见不可渡,勒马再回,遥望城西尘头大起,追兵将至。玄德曰:“今番死矣!”遂回马到溪边。回头看时,追兵已近。玄德着慌,纵马下溪。行不数步,马前蹄忽陷,浸湿衣袍。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卢,的卢!今日妨吾!言毕,那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玄德如从云雾中起。后来苏学士有古风一篇,单咏跃马檀溪事。
诗曰:“老去花残春日暮,宦游偶至檀溪路;停骖遥望独徘徊,眼前零落飘红絮。暗想咸阳火德衰,龙争虎斗交相持;襄阳会上王孙饮,坐中玄德身将危。逃生独出西门道,背后追兵复将到。一川烟水涨檀溪,急叱征骑往前跳。马蹄蹄碎青玻璃,天风响处金鞭挥。耳畔但闻千骑走,波中忽见双龙飞。西川独霸真英主,坐下龙驹两相遇。檀溪溪水自东流,龙驹英主今何处!临流三叹心欲酸,斜阳寂寂照空山;三分鼎足浑如梦,踪迹空留在世间。”玄德跃过溪西,顾望东岸。蔡瑁已引军赶到溪边,大叫:“使君何故逃席而去?”玄德曰:“吾与汝无仇,何故欲相害?”瑚曰:“吾并无此心。使君休听人言。”玄德见瑁手将拈弓取箭,乃急拨马望西南而去。瑁谓左右曰:“是何神助也?”方欲收军回城,只见西门内赵云引三百军赶来
三国时,荆州地处西川与东吴之间,是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当初,刘备窘迫时,向东吴“借”刑州以栖身,休养势力。后稍有恢复,东吴便再三索要荆州,刘备当然不会把自己的惟一立足之地放弃掉,也便以各种理由再三推拖。东吴的大都督周瑜十分气恼,便想用计取回荆州。
一天,听得刘备夫人新丧,周瑜顿时心生一计,对东吴大将鲁肃说:“我有计策了!必使刘备老老实实地把荆州交回来!”
鲁肃问:“什么计?”
“刘备丧妻,必将续娶。我知主公有一妹妹,刚武英豪。可假意以招婿为名,赚刘备来东吴成婚。一旦他来,则囚入牢室。再派人去讨荆州以换刘备。他们必然交还荆州。之后,放与放、杀与不杀,不全凭我们随便处置了吗?!”
鲁肃觉得这个计策甚好,表示赞同,便对东吴之主孙权说了此计,孙权也同意。于是派大臣吕范到荆州去做媒,说:“近日刘备夫人病逝。我有一妹,想招刘备为婿。永结姻缘,同心破曹,以扶汉室。这做媒的事,我看你去说最好。请你走一趟吧!”
吕范领命,以媒人身份来到荆州。
再说刘备,中年丧妻,他很烦恼悲哀。这天正和诸葛孔明闲谈解闷,忽报东吴派吕范来了。孔明笑道:“一定是周瑜为要荆州,又有什么计谋了。我在帐后躲起来,无论吕范说什么,您都答应下来。然后我们再商量对策。”
刘备于是接见吕范。
吕范先对刘备表示慰问,然后就讲清来意:“人若无妻,就像房屋没了梁一样。所以我不避嫌疑,特来做媒。”接着就把东吴要招刘备为婿的事及此事对刘、孙两家政治军事上的意义都认真诚挚地说出来。最后道:“因为吴太夫人特别疼爱这个最小的女儿,不愿意远嫁,所以请皇叔去东吴举行婚礼。”
“这事,你们主公知道吗?”刘备问。
吕范笑道:“这种事,不先征得吴侯同意,怎敢随便来说呢?”
刘备以年龄相差太大等理由婉拒。但吕范是个非常称职又热心撮合的媒人,一再劝说。最后刘备没理由推辞了,就说:“请您先住下来,我明天告诉您最后的决定。”
到晚上,刘备与孔明细商此事。孔明十分高兴,劝刘备答应这门亲事,并马上要派孙乾和吕范回见孙权,商定娶亲事宜,择日就婚东吴。
刘备绝非平庸之辈,因此,不解地望着孔明道:“这肯定是周瑜的计谋,我怎么能草率地身入虎穴呢?!”
孔明笑道:“周瑜虽能用计,但怎能出乎我所料?!主公放心,我略施小计,保管使周瑜一筹莫展、孙权之妹成为主公之妻,而荆州又万无一失!”
刘备虽相信孔明的神机妙算,但对只身入虎穴的危险仍存疑俱,很是犹豫。孔明道:“我已定下三条妙计,再让赵子龙保主公过江,绝不会有差错的!”随即把赵云找来,安排了任务,又交给他三个锦囊:“你保主公入吴,可依次按这三个锦囊内之计行事。”
于是,在建安十四年冬十月(公元209年),刘备由赵云、孙乾陪同,进入吴国境地。刚到吴境的第一个城市南徐,赵云就按孔明吩咐打开了第一个锦囊。看罢,就命令随行的五百名士兵,一个个披红挂绿到市上购买各种婚礼所需要的物件,同时大肆宣扬刘皇叔要与孙公主即将成亲的消息。东吴士官百姓闻听,更代为传播,立时,这喜庆消息就传向吴国所属各地。赵云又代刘备准备了丰厚礼品,教刘备主动拜访乔国老。
乔国老在吴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一个嫁给了周瑜;两个女婿,一个是吴国开国之主,一个是正掌大权的都督,由此可知乔国老的“一斑”了!
刘备登门拜访,使乔国老大为开心,却又为如此大事自己这个“国老”却没有被告知而大为恼火。送走刘备后,便从南徐州赶到都城去见孙权的母亲吴国太。一进门就气哼哼地冲吴国太道喜。
国太一怔:“有什么喜事呀?”
国老道:“国内都已传遍,您的贵婿也到我门上来过了,为什么还要瞒我?!”
国太大惊:“竟有此事?!”忙派人把孙权叫来质问,并派人到城中探听。
派到城中探听的人先回来了,报告:“确有此事。女婿已在驿馆安歇,五百随行军士正在城中购买猪羊果品,准备成亲。做媒的女家是吕范,男方是孙乾。”
国太一听,顿足捶胸大哭。此时,孙权进见母亲。国太怒气冲冲责问:“你心里还有我吗?!女儿是我生我养,你招刘备为婿,这么大的事为什么瞒着我?!”
孙权吓了一跳,没想到母亲已知此事。不得已,才向国太说出真情:不过是条计策,只为了把刘备骗到东吴,好以此要挟、讨还荆州。并不是真要把妹妹嫁给刘备。
国太一听更火了,大骂周瑜道:“你这个堂堂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怎么这样没出息?!没本事取荆州,却用我女儿为名,使美人计!杀了刘备,我女儿就是望门寡,以后还怎么再嫁人?!”接着又怒斥孙权:“你们这帮没本事的家伙,做的好事!”
孙权平日孝敬母亲,此刻只能默默无声。
乔国老也不大平:“就算用这条计取了荆州,也会被天下人耻笑。这怎么行?!”
孙权羞惭不已。
乔国老又说下去:“事已至此,也只能招刘备为婿了,免得出丑。”
孙权忙反对:“两个年龄恐怕不相当吧!”
乔国老已对刘备有好感,就争辩:“刘备是大汉皇叔,当今英雄,有何不可?”
国太道:“明天我先见见刘备。他若不中我意,此事听你们去做。若中我的意,就把女儿真嫁给他!”
孙权无奈,只得答应。但预先在会见地点埋伏下刀斧手,一旦国太不满意刘备,马上拿下他。
不料,第二天在甘露寺,吴国太一见相貌堂堂、打扮齐整的刘备就喜欢得很,对乔国老赞叹:“这真是配做我女婿的人!”
乔国老在其间更大赞刘备人品才能。于是国太一锤定音:择日定亲。
孙权悻悻地,只有听任国太。
刘备回馆驿后,孙乾又要他马上再见乔国老:请求早日完婚——因为东吴多有欲害刘备的人。
乔国老又面陈国太,国太十分气愤:“我的女婿,谁敢杀害?!”便命刘备搬入宫中,住在自己身边,并同意赵云所率五百士兵也陪住进来。
紧接着,国太就为刘备与自己的女儿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周瑜闻听此事,懊恼不已。他又心生一计,要孙权软禁刘备于宫中,提供锦衣美食、音乐歌女,企图软化刘备志向,让他贪恋享乐,不思回荆州。然后,再伺机挑拨他与关张二人的关系,疏远他与诸葛亮的情感。最后,再用计夺回荆州。总之,绝不可让刘备再跑回去!
于是孙权依计而行:修建豪华宫室与刘备夫妇居住;花木玩物,无所不尽其美艳珍奇;歌女乐师,昌均是色艺绝佳的人选;至于金玉锦绣、车马服饰,更是应有尽有、极尽丰厚。
刘备于长年战场奔劳间,猛入温柔富贵之境,果然乐而忘返,沉迷酒色之中。
赵云见状,甚忧虑。按孔明所说,于年终又拆开第二个锦囊。他看过之后,急匆匆来到正听看歌舞的刘行面前:“今早接孔明来报,曹操起精兵五十万,杀奔荆州而来!军情十分紧急,请主公马上回荆州!”
刘备虽恋享乐,但还不沉迷。一听荆州危险,也吃惊。但又舍不得离开孙夫人。
赵云于是有意地几次三番催促刘备。
刘备更加为难,常面容悲戚。
孙夫人已探知内情,便果断地说:“大丈夫立世,不可只顾儿女私情,妾已是夫君的人,你无论到何处,我都跟你去!”
刘备很高兴,夫妻二人于是商定:以到江边祭祖为名,离开吴境,潜回荆州。
到了元旦,夫妻二人给国太拜年。之后,孙夫人代刘备说:“祖宗父母之坟在涿郡,想到江边,望北遥祭,以表人子之情。”
“这是孝道。当然可以!”国太以爱戴的眼光望着刘备,立刻答应。
于是,当天下午,刘备、孙夫人及赵云所带五百士兵,瞒着孙权,悄悄向长江岸边进发。
第二天,孙权得知刘备走脱,忙派将领率兵去追。周瑜惟恐刘备逃跑,也一直派兵在必经之路防守。结果,刘备前后受敌,被追兵团团围住,情势万分危险。
赵云忙按孔明所嘱,“在危急时刻翻看第三个锦囊”。看过后,把孔明的计策告与刘备。刘备急忙赶到孙夫人车前,流泪道:“备有几句心腹话,要告诉夫人。”接着,便把与孙夫人结婚的前后经历及周瑜、孙权以她为钓饵要谋杀刘备的全部阴谋告诉了妻子。之后,又十分真诚地表现出对夫人的爱恋之情。最后表示:若夫人不能帮自己脱离危险,则宁愿自杀在夫人面前。
孙夫人一听事情全部经过,大怒。由于夫妻情感很深,当然不会让刘备有丝毫危险,就把孙权、周瑜派来的人大骂一顿,连带着也痛骂了自己的哥哥和“不可一世”的东吴大都督。然后她立目扬眉,喝令这些人让路!否则杀无赦!!
这些人见公主发怒,哪敢下手?觉得人家毕竟是王族亲贵,自己只是下人、走卒,何必掺入主子家事之间受窝囊气?又见赵云横枪立马,怒气冲天地准备厮杀。自知费力不讨好,甚至被赵云杀伤丢命,最终还会让主子谴责,就让开一条路,放刘备走了。
刘备死中逃生,打马赶路,来到长江边上。后面追杀兵又起:吴军将领新接孙权之令——宁可杀死亲妹妹,也不可让刘备逃走!正惊慌失措,江岸芦苇丛中,摇出二十多只船来。原来竟是诸葛亮专候在此,接刘备回荆州的!
刘备大喜,上船与孔明相庆。
这时,上游又铺天盖地地冲来无数战船。中间帅字旗下,周瑜亲统水军截杀而来。
刘备在孔明指引下,弃船上岸,乘马疾行。
周瑜只好也弃船上岸。但水军少马,只好带少数兵力追杀刘备。不料,追至半途,一彪人马横向杀出,大将关羽,威风凛凛拦在面前。
周瑜胆战心惊,慌忙败退。吴兵死伤无数。
周瑜逃得性命,回到船上。还没喘息平静,就听岸上刘备士兵大声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讥刺的叫喊刺耳地在周瑜周围长久不停歇。
周瑜恼羞成怒,大叫一声,一口鲜血喷了出来,立时昏倒在地。
于是,周瑜为刘备娶亲,偷鸡不成丢把米,就成了流传至今的讽刺故事了。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却说曹操于金光处,掘出一铜雀,间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梦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操大喜,遂命作高台以庆之。乃即日破土断木,烧瓦磨砖,筑铜雀台于漳河之上。约计一年而工毕。少子曹植进曰:“若建层台,必立三座:中间高者,名为铜雀;左边一座,名为玉龙;右边一座,名为金凤。更作两条飞桥,横空而上,乃为壮观。”操曰:“吾儿所言甚善。他日台成,足可娱吾者矣!”原来曹操有五子,惟植性敏慧,善文章,曹操平日最爱之。于是留曹植与曹丕在邺郡造台,使张燕守北寨。操
将所得袁绍之兵,共五六十万,班师回许都。大封功臣;又表赠郭嘉为贞侯,养其子奕于府中。复聚众谋士商议,欲南征刘表。荀彧曰:“大军方北征而回,未可复动。且待半年,养精蓄锐,刘表、孙权可一鼓而下也。”操从之,遂分兵屯田,以候调用。
却说玄德自到荆州,刘表待之甚厚。一日,正相聚饮酒,忽报降将张武、陈孙在江夏掳掠人民,共谋造反。表惊曰:“二贼又反,为祸不小!”玄德曰:“不须兄长忧虑,备请往讨之。”表大喜,即点三万军,与玄德前去。玄德领命即行,不一日,来到江夏。张武、陈孙引兵来迎。玄德与关、张、赵云出马在门旗下,望见张武所骑之马,极其雄骏。玄德曰:“此必千里马也。”言未毕,赵云挺枪而出,径冲彼阵。张武纵马来迎,不三合,被赵云一枪刺落马下,随手扯住辔头,牵马回阵。陈孙见了,随赶来夺。张飞大喝一声,挺矛直出,将陈孙刺死。众皆溃散。玄德招安余党,平复江夏诸县,班师而回。表出郭迎接入城,设宴庆功。酒至半酣,表曰:“吾弟如此雄才,荆州有倚赖也。但忧南越不时来寇,张鲁、孙权皆足为虑。”玄德曰:“弟有三将,足可委用:使张飞巡南越之境;云长拒固子城,以镇张鲁;赵云拒三江,以当孙权。何足虑哉?”表喜,欲从其言。
蔡瑁告其姊蔡夫人曰:“刘备遣三将居外,而自居荆州,久必为患。”蔡夫人乃夜对刘表曰:“我闻荆州人多与刘备往来,不可不防之。今容其居住城中,无益,不若遣使他往。”表曰:“玄德仁人也。”蔡氏曰:“只恐他人不似汝心。”表沉吟不答。次日出城,见玄德所乘之马极骏,问之,知是张武之马,表称赞不已。玄德遂将此马送与刘表。表大喜,骑回城中。蒯越见而问之。表曰:“此玄德所送也。”越曰:“昔先兄蒯良,最善相马;越亦颇晓。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张武为此马而亡。主公不可乘之。”表听其言。次日请玄德饮宴,因言曰:“昨承惠良马,深感厚意。但贤弟不时征进,可以用之。敬当送还。”玄德起谢。表又曰:“贤弟久居此间,恐废武事。襄阳属邑新野县,颇有钱粮。弟可引本部军马于本县屯扎,何如?”玄德领诺。次日,谢别刘表,引本部军马径往新野。
方出城门,只见一人在马前长揖曰:“公所骑马,不可乘也。”玄德视之,乃荆州幕宾伊籍,字机伯,山阳人也。玄德忙下马问之。籍曰:“昨闻蒯异度对刘荆州云:此马名的卢,乘则妨主。因此还公。公岂可复乘之?”玄德曰:“深感先生见爱。但凡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籍服其高见,自此常与玄德往来。玄德自到新野,军民皆喜,政治一新。
建安十二年春,甘夫人生刘禅。是夜有白鹤一只,飞来县衙屋上,高鸣四十余声,望西飞去。临分娩时,异香满室。甘夫人尝夜梦仰吞北斗,因而怀孕,故乳名阿斗。此时曹操正统兵北征。玄德乃往荆州,说刘表曰:“今曹操悉兵北征,许昌空虚,若以荆襄之众,乘间袭之,大事可就也。”表曰:“吾坐据九郡足矣,岂可别图?”玄德默然。表邀入后堂饮酒。
酒至半zpXbQcjx酣,表忽然长叹。玄德曰:“兄长何故长叹?”表曰:“吾有心事,未易明言。”玄德再欲问时,蔡夫人出立屏后。刘表乃垂头不语。须臾席散,玄德自归新野。至是年冬,闻曹操自柳城回,玄德甚叹表之不用其言。忽一日,刘表遣使至,请玄德赴荆州相会。玄德随使而往。刘表接着,叙礼毕,请入后堂饮宴;因谓玄德曰:“近闻曹操提兵回许都,势日强盛,必有吞并荆襄之心。昔日悔不听贤弟之言,失此好机会。”玄德曰:“今天下分裂,干戈日起,机会岂有尽乎?若能应之于后,未足为恨也。”表曰:“吾弟之言甚当。”相与对饮。酒酣,表忽潸然泪下。玄德问其故。表曰:“吾有心事,前者欲诉与贤弟,未得其便。”玄德曰:“兄长有何难决之事?倘有用弟之处,弟虽死不辞。”表曰:“前妻陈氏所生长子琦,为人虽贤,而柔懦不足立事;后妻蔡氏所生少子琼,颇聪明。吾欲废长立幼,恐碍于礼法;欲立长子,争奈蔡氏族中,皆掌军务,后必生乱:因此委决不下。”玄德曰:“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若忧蔡氏权重,可徐徐削之,不可溺爱而立少子也。”表默然。
原来蔡夫人素疑玄德,凡遇玄德与表叙论,必来窃听。是时正在屏风后,闻玄德此言,心甚恨之。玄德自知语失,遂起身如厕。因见己身髀肉复生,亦不觉潸然流涕。少顷复入席。表见玄德有泪容,怪问之。玄德长叹曰:“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分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磋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表曰:“吾闻贤弟在许昌,与曹操青梅煮酒,共论英雄;贤弟尽举当世名士,操皆不许,而独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以曹操之权力,犹不敢居吾弟之先,何虑功业不建乎?”玄德乘着酒兴,失口答曰:“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表闻言默然。玄德自知语失,托醉而起,归馆舍安歇。后人有诗赞玄德曰:“曹公屈指从头数:天下英雄独使君。髀肉复生犹感叹,争教寰字不三分?” 却说刘表闻玄德语,口虽不言,心怀不足,别了玄德,退入内宅。蔡夫人曰:“适间我于屏后听得刘备之言,甚轻觑人,足见其有吞并荆州之意。今若不除,必为后患。”表不答,但摇头而已。蔡氏乃密召蔡瑁入,商议能事。瑁曰:“请先就馆舍杀之,然后告知主公。”蔡氏然其言。瑁出,便连夜点军。
却说玄德在馆舍中秉烛而坐,三更以后,方欲就寝。忽一人叩门而入,视之乃伊籍也:原来伊籍探知蔡瑁欲害玄德,特夤夜来报。当下伊籍将蔡瑁之谋,报知玄德,催促玄德速速起身。玄德曰:“未辞景升,如何便去?”籍曰:“公若辞,必遭蔡瑁之害矣。”玄德乃谢别伊籍,急唤从者,一齐上马,不待天明,星夜奔回新野。比及蔡瑁领军到馆舍时,玄德已去远矣。瑁悔恨无及,乃写诗一首于壁间,径入见表曰:“刘备有反叛之意,题反诗于壁上,不辞而去矣。”表不信,亲诣馆舍观之,果有诗四句。诗曰:“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刘表见诗大怒,拔剑言曰:“誓杀此无义之徒!”行数步,猛省曰:“吾与玄德相处许多时,不曾见他作诗。此必外人离间之计也。”遂回步入馆舍,用剑尖削去此诗,弃剑上马。蔡瑁请曰:“军士已点齐,可就往新野擒刘备。”表曰:“未可造次,容徐图之。”蔡瑁见表持疑不决,乃暗与蔡夫人商议:即日大会众官于襄阳,就彼处谋之。次日,瑁禀表曰:“近年丰熟,合聚众官于襄阳,以示抚劝之意。请主公一行。”表曰:“吾近日气疾作,实不能行。可令二子为主待客。”瑁曰:“公子年幼,恐失于礼节。”表曰:“可往新野请玄德待客。”瑁暗喜正中其计,便差人请玄德赴襄阳。
却说玄德奔回新野,自知失言取祸,未对众人言之。忽使者至,请赴襄阳。孙乾曰:“昨见主公匆匆而回,意甚不乐。愚意度之,在荆州必有事故。今忽请赴会,不可轻往。
玄德方将前项事诉与诸人。云长曰:“兄自疑心语失。刘荆州并无嗔责之意。外人之言,未可轻信。襄阳离此不远,若不去,则荆州反生疑矣。”玄德曰:“云长之言是也。”张飞曰:“筵无好筵,会无好会,不如休去。”赵云曰:“某将马步军三百人同往,可保主公无事。”玄德曰:“如此甚好。
遂与赵云即日赴襄阳。蔡瑁出郭迎接,意甚谦谨。随后刘琦、刘琮二子,引一班文武官僚出迎。玄德见二公子俱在,并不疑忌。是日请玄德于馆舍暂歇。赵云引三百军围绕保护。
云披甲挂剑,行坐不离左右。刘琦告玄德曰:“父亲气疾作。不能行动,特请叔父待客,抚劝各处守收之官。”玄德曰:“吾本不敢当此;既有兄命,不敢不从。”次日,人报九郡四十二州官员,俱已到齐。蔡瑁预请蒯越计议曰:“刘备世之枭雄,久留于此,后必为害,可就今日除之。”越曰:“恐失士民之望。”瑁曰:“吾已密领刘荆州言语在此。”越曰:“既如此,可预作准备。”瑁曰:“东门岘山大路,已使吾弟蔡和引军守把;南门外已使蔡中守把;北门外已使蔡勋守把。止有西门不必守把:前有檀溪阻隔,虽有数万之众,不易过也。”越曰:“吾见赵云行坐不离玄德,恐难下手。”瑁曰:“吾伏五百军在城内准备。
越曰:“可使文聘、王威二人另设一席于外厅,以待武将。先请住赵云,然后可行事。”瑁从其言。
当日杀牛宰马,大张筵席。玄德乘的卢马至州衙,命牵入后园拴系。众官皆至堂中。玄德主席,二公子两边分坐,其余各依次而坐。赵云带剑立于玄德之侧。文聘、王威入请赵云赴席。云推辞不去。玄德令云就席,云勉强应命而出。蔡瑁在外收拾得铁桶相似,将玄德带来三百军,都遣归馆舍,只待半酣,号起下手。酒至三巡,伊籍起把盏,至玄德前,以目视玄德,低声谓曰:“请更衣,”玄德会意,即起如厕,伊籍把盏毕,疾入后园,接着玄德,附耳报曰:“蔡瑁设计害君,城外东、南、北三处,皆有军马守把。惟西门可走,公宜速逃!”玄德大惊,急解的卢马,开后园门牵出,飞身上马,不顾从者,匹马望西门而走。门吏问之,玄德不答,加鞭而出。门吏当之不住,飞报蔡瑁。瑁即上马,引五百军随后追赶。
却说玄德撞出西门,行无数里,前有大溪,拦住去路,那檀溪阔数丈,水通襄江,其波甚紧。玄德到溪边,见不可渡,勒马再回,遥望城西尘头大起,追兵将至。玄德曰:“今番死矣!”遂回马到溪边。回头看时,追兵已近。玄德着慌,纵马下溪。行不数步,马前蹄忽陷,浸湿衣袍。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卢,的卢!今日妨吾!言毕,那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玄德如从云雾中起。后来苏学士有古风一篇,单咏跃马檀溪事。
诗曰:“老去花残春日暮,宦游偶至檀溪路;停骖遥望独徘徊,眼前零落飘红絮。暗想咸阳火德衰,龙争虎斗交相持;襄阳会上王孙饮,坐中玄德身将危。逃生独出西门道,背后追兵复将到。一川烟水涨檀溪,急叱征骑往前跳。马蹄蹄碎青玻璃,天风响处金鞭挥。耳畔但闻千骑走,波中忽见双龙飞。西川独霸真英主,坐下龙驹两相遇。檀溪溪水自东流,龙驹英主今何处!临流三叹心欲酸,斜阳寂寂照空山;三分鼎足浑如梦,踪迹空留在世间。”玄德跃过溪西,顾望东岸。蔡瑁已引军赶到溪边,大叫:“使君何故逃席而去?”玄德曰:“吾与汝无仇,何故欲相害?”瑚曰:“吾并无此心。使君休听人言。”玄德见瑁手将拈弓取箭,乃急拨马望西南而去。瑁谓左右曰:“是何神助也?”方欲收军回城,只见西门内赵云引三百军赶来
诸葛亮《前出师表》中最能体现他的治国思想的一句是
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 乘木牛流马 持连弩 驱吐火木兽 创八阵 服三国演义群将
逍遥子 踏凌波微步 游北冥 于天山折梅 摆珍珑 会天龙八部众生
各地诸葛武侯祠题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题成都武侯祠
一对二表三分鼎 六出七纵八阵图
——题陕西祁山五丈原诸葛庙
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题成都五侯祠
三分天下四川地 六出祁山五丈原
——题成都武侯祠
异姓三贤:卧龙、谪仙、天下士
数代一堂:汉相、宋儒、战国才
——题山东恒台三贤祠
草庐三顾,鼎足三分,不朽当年三义
君臣一德,兄弟一心,无双后汉一人
——题湖北襄樊古隆中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题四川成都武侯祠
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艾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武侯祠通用
佐玄德,破孟德,而后南北三国分鼎
生阳都,仕成都,从此东西两地生辉
——题山东临沂五贤祠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
友子龙,师卧龙,龙友龙师
——题安徽祁门关帝庙
曰宫、曰殿、曰幸且曰奔,诗史留题,千古犹存正统
书吴、书魏、书汉不书蜀,儒臣特笔,三分岂是偏安
——题四川成都武侯祠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题四川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题河南南阳卧龙岗宁远楼
赞诸葛亮联解
勉县定军山武侯墓
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
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
清.(嘉庆间汉中知府)赵洵题
汉水的波涛声如悲泣哀鸣,一江河水满是天下有志之士怀念诸葛亮的泪水;
武侯墓古迹周围的树木不遭践毁,十里定军山内尽见草木繁茂花果清香。
陨将星于五丈原头,司马尚警余烈;
扶汉祚于三分天下,卧龙不亏宗臣。
嘉庆丁卯(公元1807年),知沔县事,山东泰安范抡策题
诸葛亮死在五丈原上,曾使司马懿追兵受警而遗留下了慌恐不安;
匡扶蜀汉帝业于鼎立之中,诸葛亮不愧是世所敬仰的名臣。
铜雀台荒,七十二疑冢安在;
定军山古,百千载血祀常新。
清(嘉庆,泾阳知县)马学赐题
漳河边的铜雀台早已荒废,传说中曹操的七十二座假坟哪里在;
定军山虽然十分古老,千百年来到山下血祭武侯墓总觉得非常新鲜。
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
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民国二十一年(1993)二月,汉中绥靖司令、户县赵寿山出巡经此,展谒武侯墓,题书并敬制楹联。
为了蜀汉帝业不偏据一方而自安,诸葛亮上书的前、后《出师表》于日月同辉;
诸葛亮说要竭尽劳苦,亲率朝廷的军队长驻汉中,以对付天下变幻的局势。
前书案,后笔峰,看几亩青畴,数千载隆中宛在;
襟军山,带沔水,留一抔黄土,四百年汉祚犹新。
虚白道人李复心
从前面的书案梁,到后面的笔峰山,看起来武侯墓只有几块葱郁的土地,但数千年来,使人觉得仿佛古隆中就在这儿;
武侯墓襟连定军山,旁带沔水,留下了诸葛亮一捧黄土之坟,在四百年来的汉代国统制度中,好象是十分新鲜的事情。
数亩疏筠,山光犹拟南阳卧;
几林翠柏,鹃血常啼蜀道难。
清.嘉庆.沔县知县马充刚题
武侯墓亩古迹中青竹稀少,山色之光,好象是诸葛亮再卧南阳;
武侯墓几林翠柏里鹃鸟常啼,嘴中流血,仍在叫蜀汉事业艰难。
我居白河水东,与南阳原系比邻,知当日避难躬耕,人号卧龙,自况管乐,未出茅庐即名士;
公葬定军山下,为汉中留此胜迹,寿终时对众遗命,地卜嘶马,墓勿丘垅,能禁樵牧是佳城。
民国十五年(1926)中秋(八月),宛东唐河县清优附生(府、县儒学生员之一学名)王恒题
我住在白河水边,东面与南阳原是近邻,知道当年诸葛亮为避战争灾难而在南阳隐居亲耕,时人称他卧龙先生。他自比管仲和乐毅,还没出草庐,就已经是很有名望的人士;
诸葛亮还葬在定军山下,为汉中地区留下了武侯墓名胜古迹。他临死时曾对大家遗命,坟地要占卜选择,不得喧噪,不垒坟冢,并能禁止砍柴、放牧,才是理想的墓地。
大业定三分,伊吕洵堪称伯仲;
奇才真十倍,萧曹未许比经纶。
光绪戊寅(公元1878)仲冬(十二月),长安信士潘矩墉题。
诸葛亮全力辅佐弱蜀,使之与魏、吴形成三分天下,其盛大业绩与功名,实在可以和伊尹、吕望比肩而论;
诸葛亮是真正完美少有的特殊人才,萧何与曹参二人也不可能比得上他的政治才能。
汉祚难延,忠魂痛裂三分鼎;
军山在望,高冢灵通八阵图。
光绪癸未(公元1883)仲冬(十二月),署沔县典史(主管县狱及捕盗的官职)街泉(亦名街亭,甘肃秦安县陇城镇。马谡失街亭处)冯锡龄敬题
蜀汉的帝业难以延续,使诸葛亮忠君的灵魂仍痛心天下分裂成为三足鼎立;
定军山举目在望,高高的武侯坟墓似灵应贯通着诸葛亮推演的八卦阵法。
古石幽香名士骨;
苍松翠柏老臣心。
光绪戍子(公元1888)仲冬,豫章(今江西南昌)萧执中题
古老的碑碣石刻,散发出诸葛亮高尚气质与品格的清香;
青绿色的松柏树,象征着诸葛亮忠于蜀汉帝业的高杰心灵。
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
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坟。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陕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陕西全省司法之官职)文濡题
诸葛亮死后不归葬于故乡,是因为没能完成统一河山的志愿;
诸葛亮忠君的灵魂还在,过往的行人都争相瞻仰zpXbQcjx拜谒武侯墓。
生为兴刘尊汉室;
死犹护蜀葬军山。
光绪庚辰(公元1880)冬,蜀州(今四川崇庆县)李士瑛题
诸葛亮生前一切都是为了兴复刘氏帝业而尊敬事奉蜀汉王室;
诸葛亮死后仍然为保护蜀汉国土和事业而遗命葬汉中定军山下。
二表竭忠臣,鞠躬尽瘁不负南阳三顾;
一心扶汉祚,拓土开疆卒书正统两朝。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提督、甘肃全省军门(一省之最高武官)杨遇春题
前、后《出师表》竭尽了诸葛亮的忠心。恭敬谨慎,不辞劳苦,为的是不辜负刘备茅庐三顾之恩;
一心扶持蜀汉帝业,扩展、开辟疆域和领土,终于使史籍记载了刘氏国统的刘备、刘禅父子两代。
虽知天定三分鼎;
犹竭人谋六出师。
清.麦凤岐题
诸葛亮虽然知道魏、蜀、吴三国鼎立是不可抗拒和改变的客观规律;
但是,他仍然竭尽人为的谋略,六出祁山进行伐魏而力求统一。
隐居求其志,行义达其道,王业偏安炎汉恨三足鼎立;
扶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鞠躬尽瘁大星落五丈原头。
同治五年(公元1866),知沔县事(知县)浙江莫增奎题
诸葛亮深居不仕为追求自己的志向,多行义事为达到道德标准。他恨的是汉代的帝业编居一方,不能统一,成为三分天下;诸葛亮受托孤之命而扶持幼少的君主,摄一国之政事全力辅佐蜀汉帝业。谦恭谨慎,不辞劳苦,死在了五丈原
勉县武侯祠联解
两汉以来无双士;
三代而后第一人。
清.嘉庆(沔县知县)马允刚题
诸葛亮自西汉、东汉以来没有匹敌者;
夏、商、周之后,诸葛亮是第一个杰出人才。
日月高悬处师表;
风云长护定军山。
清.马履泰书
诸葛亮的《出师表》象太阳和月亮一样放射着光辉;
大自然的风和云长期保护着定军山下的武侯墓。
此地始终关大汉;
何年将相似先生。
清.光绪西蜀骆成骧题
汉中这个地方,始终关系着汉朝的基业和前程;
什么时候的文武官吏,才能又类似于诸葛孔明先生。
两汉之间见儒者气象;
三代而下有王佐经纶。
乾隆乙卯(公元1759)科进士,工部侍郎四川长寿韩鼎晋题
西汉、东汉之间,可以见到知识渊博的学者气质与情态;
夏、商、周以后,有诸葛亮这样辅佐帝王事业才能的人。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十二月,冯玉祥题于南京行营
诸葛亮为成就蜀汉统一大事业,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生小心谨慎;
仰慕先贤崇高遗风于武侯祠,诸葛亮是永远不慕荣利而洁身自好的人杰。
大名垂宇宙;
遗像肃清高。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仲秋(九月),于右仁书
诸葛亮的大名流传在天地万物之间;
诸葛亮的遗像肃穆、清正而高大,使人敬仰。
扶汉心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
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绰云霄。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二月,天津徐通久书
诸葛亮意志坚定地匡扶蜀汉帝业。但是,只有谨慎小心,才能担当起这样重大的事业;
诸葛亮早年就有了崇高的声誉和名望。他必然是隐居深藏后才能腾跃,去施展志向和才能。
未定中原,此魂何甘归故土;
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军山。
戍子冬日广州书抄
诸葛亮没有完成北定中原而统一河山的志愿,其魂魄怎能甘心归葬于家乡故土?
为了永远怀念、留恋蜀汉帝业,诸葛亮含恨遗命而葬于汉中的定军山下。
羽扇纶巾天下士;
文经武纬后人师。
清道光(五年至十七年,公元1825——1837)陕西总督,增太子太傅(皇太子的老师)、兵部尚书(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官职),四川崇庆(县人)杨遇春撰
诸葛亮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潇洒从容地指挥军事,不愧是天下的名士;
在治理国家的文武才能方面,诸葛亮堪称为后代人的师表和典范。
兵在攻心,三分聊竭解悬力;
鱼如得水,六出诚为尽瘁衷。
清:王鼎丰题
领兵打仗要以攻心为上策。三足鼎立中,诸葛亮依赖此战术竭力瓦解敌方悬殊的军事力量;
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情投意合,有所依靠。诸葛亮六出祁山竭尽劳苦,完全是为了尽内心的忠诚。
萃灵爽于一堂,国之忠臣,家之孝子;
享明烟于亿代,前有烈祖,后有慈孙。
清嘉庆:李复心题
武侯祠内聚集了诸葛亮父子的灵魂与精英之气。他们堪称为蜀汉国家之忠臣,诸葛氏族家庭的孝子;
供奉祭献神明的烟火世代相传。前面有诸葛亮这样功业显赫的祖先,后面有诸葛瞻、诸葛尚这样忠孝的子孙。
勉县五丈原诸葛庙
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一对二表三分鼎
六出七纵八阵图
——题陕西歧山五丈原诸葛庙
此联选取诸葛亮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本联社会意象的支点,以数字为红线串引之。全联采用数字罗列
并置的构图方法,读来的简洁有力、精确具体,再现和褒扬了诸葛亮的卓越功绩和传奇人生。
成都武侯祠联解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这两句是从祠内清人书刻杜甫《古柏行》诗碑摘出来的。意思是回忆以前绕道成都锦亭的东边,曾经见到刘备和诸葛亮的祠庙并列在一处。“閟宫”出自《诗经》,这里借指祠庙。原句本非律体,不能用平仄对仗格律衡量。
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近人刘咸荥(字豫波)撰书。
上联是说昭烈庙中合祀的诸人,体现了祖孙(刘备与刘谌)、父子(关羽、张飞与其子关兴、张苞)、兄弟(刘备、关羽、张飞)、君臣(刘备与其文武群臣)的各种关系,他们意在辅佐翼护蜀汉,维系人伦纲常,争得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相沿的正统(正统是历代统一天下、一系相承的系统,和偏安、僭伪是相异的)。
下联是说刘备在东汉末年黄巾后,起兵与群雄争夺江山,经历了齐(今山东)、楚(今湖北、湖南)、幽燕(今河北、北京)、越吴(今浙江、江苏)、秦(今陕西)、蜀(今四川)等地,最后才在蜀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立国是很艰难的。后人为立祠庙,使他们一堂上下共传千古。
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
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
清人完颜崇实撰书。
上联: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使君本系使者的尊称,后代常用来指州郡长官,刘备曾为豫州牧即州长官,故称使君)。又载刘备屋舍东南角有一株桑树高五丈余,远望如车盖,时人说他家有王气。作者据此说刘备是天下英雄,为汉王朝正统攸(所)归,楼桑如车盖就是王气所钟(聚集)的明证。
下联:史称刘邦创立汉朝,先从汉中还定三秦,然后统一天下,刘禅在成都降魏,汉朝才最后灭亡,所以说巴蜀关系到汉朝的始终。遗民还在,怀想当年霸业,只剩这座古拍森森的祠堂了。
惟此弟兄真性情,血泪洒山河,志在五伦存正轨;
纵极王侯非富贵,英灵照天地,身经百战为斯民。
近人刘咸荥撰,今人黄雅荃补书。
上联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兄弟,具有至性真情,他们浴血奋战争取江山,立志要维护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伦的道德准则和礼法正轨。
下联说他们后来虽然分别作了王侯,却不是为了贪图富贵,而是英光灵气,照临天地,不恤身经百战,只为造福人民。
兄弟君臣一时际会,当年铁马金戈,树神旗而开西川大业;
祖孙父子千古明良,今日丹楹画栋,崇庙貌而志后汉丕基。
清人张清夜撰,今人方滨生补书。
上联是说刘备和关羽、张飞及文武群臣遇合在一起,跃马横戈,转战疆场,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才树立起堂堂正正的大旗,在西川开创了蜀汉的帝业。
下联是说蜀汉王朝祖孙父子英明贤良,足以流劳百世。今日大殿里红色的楹柱,彩绘的栋梁,庄严雄伟的气象,尚标志着蜀汉当年宏伟的基业。
生不视强寇西来,天意茫茫,伤心恸洒河山泪;
死好见先皇地下,英姿凛凛,放眼早空南北人。
近人刘咸荥撰,今人刘东父补书。
这副对联悬挂在刘龛前,赞美他英勇殉国的壮烈精神。刘谌是刘备的孙子,刘禅的第五子,曾封北地王。史载魏军进逼成都,刘禅束手无策,准备投降时,刘谌愤激地谏说:“若理穷力屈,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
社稷,以见先帝”(指刘备),无奈刘禅不听,谌便哭诉于备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故联文颂美他生不忍见到强敌曹魏军队来到西川,但天意难说(指刘禅不听忠言),只得痛哭流涕,杀身殉国,去见刘备于地下。这样英勇壮烈、大义凛然的气概,当然是早没有把南吴北魏的人看在眼里的。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董必武同志撰书。
上联摘录杜甫《蜀相》诗原句,意思是刘备曾三次拜访诸葛亮于隆中(今湖北襄阳),不辞辛劳地向他请教平治天下的大计。诸葛亮提出的策略具见于《隆中对》,主要是分析天下大势,先取荆州、益州、安抚南方,内修政治,外联东吴,北伐曹魏,统一全国。
下联是作者赞美他们这番晤对,纵论古今大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奠定了以后事业的基础,古今传为美谈。
志见出师表;
好为梁父吟。
郭沫若同志撰书。
《出师表》是诸葛亮统军伐魏时上给蜀汉后主刘禅的奏章,他平生的志向抱负都体现在里面。《梁父吟》是一种古乐府曲调,并非如有些书所说全属葬歌类。诸葛亮在隆中时,喜爱吟诵这支歌曲,以抒发他忧国忧民的怀抱。传说他曾写过一首《//www.souquanme.com梁父吟》的歌词,里面有感慨不平的意思。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近人游俊撰书。
上联是说诸葛亮的两个《出师表》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因为里面提出了用人唯贤,赏罚严明的治国方针,体现了竭智尽忠兴复汉室的愿望,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今人沈尹默摘句并书。
这副联语摘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上句赞扬诸葛亮的大名长垂宇宙而不朽(古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下句颂美诸葛亮是国家元老重臣,遗像端肃清高,令人十分敬仰。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今人冯灌父摘句并书。
这副联语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摘来,意思是诸葛亮经邦济国的政治军事才能,比商初名相伊尹、周初名相吕望,只在伯仲兄弟之间,不相上下。伊尹辅佐成汤、太甲两代,吕望辅佐文王、武王两代,勋劳特著,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两代,情况亦极相似。至于说到老谋深算,指挥如定,则比汉初相继为相的名臣肖何、曹参,更高一着。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
近人冯玉祥撰书。
上联是说成就大业必须兢兢业业,谨慎从事,诸葛亮一生可为典范。
下联是说今日晋谒武侯祠,瞻仰武侯风采,感到真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所说:“宗臣遗像肃清高”,“万古云霄一羽毛”。诸葛武侯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是足以流传万古的。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
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部遗黎。
清人冯煦撰,今人郝谦补书。
上联用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及杜甫《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语意,说刘备能三顾茅庐,重用诸葛亮这样才德兼备的贤臣,始得创建蜀汉,延续了刘邦创业,刘秀中兴的刘氏王朝的正统。
下联本刘备“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语意,说人民才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就的根本,今日四方多难,愿能保佑四川人民得享安宁生活。“四方靡骋”出自《诗经》“我观四方,促促靡所骋”。靡的本义是无,四方靡骋即四方多难无处驰骋,黎即黎民,指一般人民。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末权四川盐茶使者云南剑川赵藩撰书。
这副对联总结了诸葛亮军、政两方面的经验,向为广大人民所传诵。
上联说能使用攻心战术,如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那样使其心服,则一切怀异心、图反叛的阴谋就自会消失,所以古来懂得用兵之道的军事家并不是单凭武力取胜。我国大军事家孙武在所著的《孙子兵法》里就主张攻心为上,攻城次之,要“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
下联着重搜趣网指出审势是为政的关键,意在劝勉后来治蜀的人,要深思熟虑,如诸葛亮那样谨慎地审度时势,当宽则宽,当严则严,才能建功立业,而不至于犯错误。联文意义深远,可供借鉴。
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
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
这副联语是清人陈矩集宋代文学家苏轼、理学家朱熹的原句所成,清人赵藩手书。
上句是说诸葛亮的文章可以和《尚书?商书》的《伊训》、《说命》两篇相比美;
下句是说诸葛亮经国济世的功业,系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中涵养培育得来。
异代相知习凿齿;
千秋同祀武乡侯。
近人钟瀚撰书。
上联是说后代深知诸葛亮的,是晋人习凿齿。他著《汉晋春秋》,首先摒弃一般史家以魏为正统的作法,推尊蜀为正统,并大力颂扬诸葛亮的勋业。
下联是说曾封武乡侯的诸葛亮,治蜀有功,遗爱在民,千多年来人民都到这里来瞻仰祭祀他。联文对昭烈武侯同祀备加颂扬。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近人刘咸荥撰书。
诸葛亮曾经对临终时的刘备说过:“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后来六出祁山伐魏,积劳病死于五丈原。他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都在蜀亡时殉国,真不傀是勤劳国事,三世忠贞。所以曾任过太子中庶子职务的陈寿,虽然是继仇视蜀汉的曹魏立国的晋代史官,在他所著的《三国志》里,仍然对他们大加赞扬。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天地间惊人的文章,致后世也有“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不忠”的说法。传说千年后的民族英雄岳飞出师抗金,夜宿南阳诸葛庐时,阅读《出师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便和泪和墨一气书写下全文,以志其景仰之忱。书法气势磅礴,龙飞凤舞,拓本广泛流传,至今祠内翻刻的石碑,尚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尽情地欣赏。
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弛,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
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计,先生以往,缅怀风义拂残碑。
近人王天培撰书。
上联是说诸葛亮本在读书耕田,为感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从隆中一对,三分定局开始,直到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病死,始终为国事奔劳不息。遗恨的是统一天下这件古今大难事未能成功,只留下前后《出师表》,犹可想见他的勋业。
下联是说如今世上又出现了陈强、古冶子(我国春秋时齐相晏婴用二桃杀三士中的两个武士)一类恃强逞勇的人物,不惜同根相煎(语出曹植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自相残杀。有哪个能象诸葛亮那样“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系天下安危在一身呢?抚今追惜,拭拂祠内残碑,怀想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贤哲风义,不禁感怀万端。(上联已经用了两个“以”字,下联先生以往的“以”,似应用“已”字为佳,虽然两字有时可以通用。)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
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这两句影刻自郭沫若《蜀道奇》手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见《后出师表》,意思是献身国事,自当不恤劳瘁,死而后止。生封武乡侯、死谥忠武侯的诸葛武侯,确是十分忠勇英武的。至于他“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体国恤民的精神,则有出师两表留下宏规硕范,足为后世准则。
三分割拒迂帱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今人沙孟海摘句并书。
这两句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摘来。
上句赞美诸葛亮隆中一对,分析当时大势,定下三国鼎立局面,与魏、吴各自割据一方,然后联吴伐魏,统一天下的大计。这种深谋远虑的筹议策划,是屈曲艰难,煞费苦心的。(纡的本义是屈)。
下句本《梁书?刘遵传》“此亦威凤—羽,足以验其五德”立意,说诸葛亮的才德器识,有如云霄鸾凤,三分功业,屈处偏隅,胸中抱负,未能尽展,万古而下所见到的,不过是云霄的一片羽毛罢了。凤有威仪,故名威凤,是世间稀有的祥瑞,常用以比喻难得的贤才,这里用来颂美诸葛亮是万古唯一的人杰。
只手挽残局,常归谈笑;
鞠躬悲尽瘁,剩有讴歌。
清人陈廷楷撰,今人关山月补书。
上联赞美诸葛亮大力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挽回汉朝天下残破的局面,常是成竹在胸,指挥若定,在谈笑间即操胜算,使敌人闻风丧胆。
下联说诸葛亮为国宣劳,大功未成,就积劳病死在前线。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万民景仰悲悼,历代都立专祠祭祀,至今广大人民还是对他讴歌颂扬。
一杯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清人完颜崇实撰,今人刘孟伉补书。
上联“一抔土”即一捧土,借指坟墓,意思是刘备的坟墓(史称惠陵)现在还高高地耸立着,那曹操修筑的铜雀台却早巳荒芜,他埋在漳河边的七十二个疑冢(假坟,曹操埋七十二疑冢系宋元以后的传说,正史没有记载)也无处寻觅了。
下联是说三国分立的局面,已成历史陈迹,但凭这剩下的古路和石雕的麟兽,还能令人想见当年汉代皇帝的仪式排场。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 乘木牛流马 持连弩 驱吐火木兽 创八阵 服三国演义群将
逍遥子 踏凌波微步 游北冥 于天山折梅 摆珍珑 会天龙八部众生
各地诸葛武侯祠题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题成都武侯祠
一对二表三分鼎 六出七纵八阵图
——题陕西祁山五丈原诸葛庙
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题成都五侯祠
三分天下四川地 六出祁山五丈原
——题成都武侯祠
异姓三贤:卧龙、谪仙、天下士
数代一堂:汉相、宋儒、战国才
——题山东恒台三贤祠
草庐三顾,鼎足三分,不朽当年三义
君臣一德,兄弟一心,无双后汉一人
——题湖北襄樊古隆中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题四川成都武侯祠
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艾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武侯祠通用
佐玄德,破孟德,而后南北三国分鼎
生阳都,仕成都,从此东西两地生辉
——题山东临沂五贤祠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
友子龙,师卧龙,龙友龙师
——题安徽祁门关帝庙
曰宫、曰殿、曰幸且曰奔,诗史留题,千古犹存正统
书吴、书魏、书汉不书蜀,儒臣特笔,三分岂是偏安
——题四川成都武侯祠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题四川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题河南南阳卧龙岗宁远楼
赞诸葛亮联解
勉县定军山武侯墓
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
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
清.(嘉庆间汉中知府)赵洵题
汉水的波涛声如悲泣哀鸣,一江河水满是天下有志之士怀念诸葛亮的泪水;
武侯墓古迹周围的树木不遭践毁,十里定军山内尽见草木繁茂花果清香。
陨将星于五丈原头,司马尚警余烈;
扶汉祚于三分天下,卧龙不亏宗臣。
嘉庆丁卯(公元1807年),知沔县事,山东泰安范抡策题
诸葛亮死在五丈原上,曾使司马懿追兵受警而遗留下了慌恐不安;
匡扶蜀汉帝业于鼎立之中,诸葛亮不愧是世所敬仰的名臣。
铜雀台荒,七十二疑冢安在;
定军山古,百千载血祀常新。
清(嘉庆,泾阳知县)马学赐题
漳河边的铜雀台早已荒废,传说中曹操的七十二座假坟哪里在;
定军山虽然十分古老,千百年来到山下血祭武侯墓总觉得非常新鲜。
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
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民国二十一年(1993)二月,汉中绥靖司令、户县赵寿山出巡经此,展谒武侯墓,题书并敬制楹联。
为了蜀汉帝业不偏据一方而自安,诸葛亮上书的前、后《出师表》于日月同辉;
诸葛亮说要竭尽劳苦,亲率朝廷的军队长驻汉中,以对付天下变幻的局势。
前书案,后笔峰,看几亩青畴,数千载隆中宛在;
襟军山,带沔水,留一抔黄土,四百年汉祚犹新。
虚白道人李复心
从前面的书案梁,到后面的笔峰山,看起来武侯墓只有几块葱郁的土地,但数千年来,使人觉得仿佛古隆中就在这儿;
武侯墓襟连定军山,旁带沔水,留下了诸葛亮一捧黄土之坟,在四百年来的汉代国统制度中,好象是十分新鲜的事情。
数亩疏筠,山光犹拟南阳卧;
几林翠柏,鹃血常啼蜀道难。
清.嘉庆.沔县知县马充刚题
武侯墓亩古迹中青竹稀少,山色之光,好象是诸葛亮再卧南阳;
武侯墓几林翠柏里鹃鸟常啼,嘴中流血,仍在叫蜀汉事业艰难。
我居白河水东,与南阳原系比邻,知当日避难躬耕,人号卧龙,自况管乐,未出茅庐即名士;
公葬定军山下,为汉中留此胜迹,寿终时对众遗命,地卜嘶马,墓勿丘垅,能禁樵牧是佳城。
民国十五年(1926)中秋(八月),宛东唐河县清优附生(府、县儒学生员之一学名)王恒题
我住在白河水边,东面与南阳原是近邻,知道当年诸葛亮为避战争灾难而在南阳隐居亲耕,时人称他卧龙先生。他自比管仲和乐毅,还没出草庐,就已经是很有名望的人士;
诸葛亮还葬在定军山下,为汉中地区留下了武侯墓名胜古迹。他临死时曾对大家遗命,坟地要占卜选择,不得喧噪,不垒坟冢,并能禁止砍柴、放牧,才是理想的墓地。
大业定三分,伊吕洵堪称伯仲;
奇才真十倍,萧曹未许比经纶。
光绪戊寅(公元1878)仲冬(十二月),长安信士潘矩墉题。
诸葛亮全力辅佐弱蜀,使之与魏、吴形成三分天下,其盛大业绩与功名,实在可以和伊尹、吕望比肩而论;
诸葛亮是真正完美少有的特殊人才,萧何与曹参二人也不可能比得上他的政治才能。
汉祚难延,忠魂痛裂三分鼎;
军山在望,高冢灵通八阵图。
光绪癸未(公元1883)仲冬(十二月),署沔县典史(主管县狱及捕盗的官职)街泉(亦名街亭,甘肃秦安县陇城镇。马谡失街亭处)冯锡龄敬题
蜀汉的帝业难以延续,使诸葛亮忠君的灵魂仍痛心天下分裂成为三足鼎立;
定军山举目在望,高高的武侯坟墓似灵应贯通着诸葛亮推演的八卦阵法。
古石幽香名士骨;
苍松翠柏老臣心。
光绪戍子(公元1888)仲冬,豫章(今江西南昌)萧执中题
古老的碑碣石刻,散发出诸葛亮高尚气质与品格的清香;
青绿色的松柏树,象征着诸葛亮忠于蜀汉帝业的高杰心灵。
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
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坟。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陕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陕西全省司法之官职)文濡题
诸葛亮死后不归葬于故乡,是因为没能完成统一河山的志愿;
诸葛亮忠君的灵魂还在,过往的行人都争相瞻仰zpXbQcjx拜谒武侯墓。
生为兴刘尊汉室;
死犹护蜀葬军山。
光绪庚辰(公元1880)冬,蜀州(今四川崇庆县)李士瑛题
诸葛亮生前一切都是为了兴复刘氏帝业而尊敬事奉蜀汉王室;
诸葛亮死后仍然为保护蜀汉国土和事业而遗命葬汉中定军山下。
二表竭忠臣,鞠躬尽瘁不负南阳三顾;
一心扶汉祚,拓土开疆卒书正统两朝。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提督、甘肃全省军门(一省之最高武官)杨遇春题
前、后《出师表》竭尽了诸葛亮的忠心。恭敬谨慎,不辞劳苦,为的是不辜负刘备茅庐三顾之恩;
一心扶持蜀汉帝业,扩展、开辟疆域和领土,终于使史籍记载了刘氏国统的刘备、刘禅父子两代。
虽知天定三分鼎;
犹竭人谋六出师。
清.麦凤岐题
诸葛亮虽然知道魏、蜀、吴三国鼎立是不可抗拒和改变的客观规律;
但是,他仍然竭尽人为的谋略,六出祁山进行伐魏而力求统一。
隐居求其志,行义达其道,王业偏安炎汉恨三足鼎立;
扶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鞠躬尽瘁大星落五丈原头。
同治五年(公元1866),知沔县事(知县)浙江莫增奎题
诸葛亮深居不仕为追求自己的志向,多行义事为达到道德标准。他恨的是汉代的帝业编居一方,不能统一,成为三分天下;诸葛亮受托孤之命而扶持幼少的君主,摄一国之政事全力辅佐蜀汉帝业。谦恭谨慎,不辞劳苦,死在了五丈原
勉县武侯祠联解
两汉以来无双士;
三代而后第一人。
清.嘉庆(沔县知县)马允刚题
诸葛亮自西汉、东汉以来没有匹敌者;
夏、商、周之后,诸葛亮是第一个杰出人才。
日月高悬处师表;
风云长护定军山。
清.马履泰书
诸葛亮的《出师表》象太阳和月亮一样放射着光辉;
大自然的风和云长期保护着定军山下的武侯墓。
此地始终关大汉;
何年将相似先生。
清.光绪西蜀骆成骧题
汉中这个地方,始终关系着汉朝的基业和前程;
什么时候的文武官吏,才能又类似于诸葛孔明先生。
两汉之间见儒者气象;
三代而下有王佐经纶。
乾隆乙卯(公元1759)科进士,工部侍郎四川长寿韩鼎晋题
西汉、东汉之间,可以见到知识渊博的学者气质与情态;
夏、商、周以后,有诸葛亮这样辅佐帝王事业才能的人。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十二月,冯玉祥题于南京行营
诸葛亮为成就蜀汉统一大事业,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生小心谨慎;
仰慕先贤崇高遗风于武侯祠,诸葛亮是永远不慕荣利而洁身自好的人杰。
大名垂宇宙;
遗像肃清高。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仲秋(九月),于右仁书
诸葛亮的大名流传在天地万物之间;
诸葛亮的遗像肃穆、清正而高大,使人敬仰。
扶汉心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
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绰云霄。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二月,天津徐通久书
诸葛亮意志坚定地匡扶蜀汉帝业。但是,只有谨慎小心,才能担当起这样重大的事业;
诸葛亮早年就有了崇高的声誉和名望。他必然是隐居深藏后才能腾跃,去施展志向和才能。
未定中原,此魂何甘归故土;
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军山。
戍子冬日广州书抄
诸葛亮没有完成北定中原而统一河山的志愿,其魂魄怎能甘心归葬于家乡故土?
为了永远怀念、留恋蜀汉帝业,诸葛亮含恨遗命而葬于汉中的定军山下。
羽扇纶巾天下士;
文经武纬后人师。
清道光(五年至十七年,公元1825——1837)陕西总督,增太子太傅(皇太子的老师)、兵部尚书(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官职),四川崇庆(县人)杨遇春撰
诸葛亮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潇洒从容地指挥军事,不愧是天下的名士;
在治理国家的文武才能方面,诸葛亮堪称为后代人的师表和典范。
兵在攻心,三分聊竭解悬力;
鱼如得水,六出诚为尽瘁衷。
清:王鼎丰题
领兵打仗要以攻心为上策。三足鼎立中,诸葛亮依赖此战术竭力瓦解敌方悬殊的军事力量;
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情投意合,有所依靠。诸葛亮六出祁山竭尽劳苦,完全是为了尽内心的忠诚。
萃灵爽于一堂,国之忠臣,家之孝子;
享明烟于亿代,前有烈祖,后有慈孙。
清嘉庆:李复心题
武侯祠内聚集了诸葛亮父子的灵魂与精英之气。他们堪称为蜀汉国家之忠臣,诸葛氏族家庭的孝子;
供奉祭献神明的烟火世代相传。前面有诸葛亮这样功业显赫的祖先,后面有诸葛瞻、诸葛尚这样忠孝的子孙。
勉县五丈原诸葛庙
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一对二表三分鼎
六出七纵八阵图
——题陕西歧山五丈原诸葛庙
此联选取诸葛亮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本联社会意象的支点,以数字为红线串引之。全联采用数字罗列
并置的构图方法,读来的简洁有力、精确具体,再现和褒扬了诸葛亮的卓越功绩和传奇人生。
成都武侯祠联解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这两句是从祠内清人书刻杜甫《古柏行》诗碑摘出来的。意思是回忆以前绕道成都锦亭的东边,曾经见到刘备和诸葛亮的祠庙并列在一处。“閟宫”出自《诗经》,这里借指祠庙。原句本非律体,不能用平仄对仗格律衡量。
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近人刘咸荥(字豫波)撰书。
上联是说昭烈庙中合祀的诸人,体现了祖孙(刘备与刘谌)、父子(关羽、张飞与其子关兴、张苞)、兄弟(刘备、关羽、张飞)、君臣(刘备与其文武群臣)的各种关系,他们意在辅佐翼护蜀汉,维系人伦纲常,争得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相沿的正统(正统是历代统一天下、一系相承的系统,和偏安、僭伪是相异的)。
下联是说刘备在东汉末年黄巾后,起兵与群雄争夺江山,经历了齐(今山东)、楚(今湖北、湖南)、幽燕(今河北、北京)、越吴(今浙江、江苏)、秦(今陕西)、蜀(今四川)等地,最后才在蜀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立国是很艰难的。后人为立祠庙,使他们一堂上下共传千古。
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
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
清人完颜崇实撰书。
上联: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使君本系使者的尊称,后代常用来指州郡长官,刘备曾为豫州牧即州长官,故称使君)。又载刘备屋舍东南角有一株桑树高五丈余,远望如车盖,时人说他家有王气。作者据此说刘备是天下英雄,为汉王朝正统攸(所)归,楼桑如车盖就是王气所钟(聚集)的明证。
下联:史称刘邦创立汉朝,先从汉中还定三秦,然后统一天下,刘禅在成都降魏,汉朝才最后灭亡,所以说巴蜀关系到汉朝的始终。遗民还在,怀想当年霸业,只剩这座古拍森森的祠堂了。
惟此弟兄真性情,血泪洒山河,志在五伦存正轨;
纵极王侯非富贵,英灵照天地,身经百战为斯民。
近人刘咸荥撰,今人黄雅荃补书。
上联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兄弟,具有至性真情,他们浴血奋战争取江山,立志要维护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伦的道德准则和礼法正轨。
下联说他们后来虽然分别作了王侯,却不是为了贪图富贵,而是英光灵气,照临天地,不恤身经百战,只为造福人民。
兄弟君臣一时际会,当年铁马金戈,树神旗而开西川大业;
祖孙父子千古明良,今日丹楹画栋,崇庙貌而志后汉丕基。
清人张清夜撰,今人方滨生补书。
上联是说刘备和关羽、张飞及文武群臣遇合在一起,跃马横戈,转战疆场,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才树立起堂堂正正的大旗,在西川开创了蜀汉的帝业。
下联是说蜀汉王朝祖孙父子英明贤良,足以流劳百世。今日大殿里红色的楹柱,彩绘的栋梁,庄严雄伟的气象,尚标志着蜀汉当年宏伟的基业。
生不视强寇西来,天意茫茫,伤心恸洒河山泪;
死好见先皇地下,英姿凛凛,放眼早空南北人。
近人刘咸荥撰,今人刘东父补书。
这副对联悬挂在刘龛前,赞美他英勇殉国的壮烈精神。刘谌是刘备的孙子,刘禅的第五子,曾封北地王。史载魏军进逼成都,刘禅束手无策,准备投降时,刘谌愤激地谏说:“若理穷力屈,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
社稷,以见先帝”(指刘备),无奈刘禅不听,谌便哭诉于备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故联文颂美他生不忍见到强敌曹魏军队来到西川,但天意难说(指刘禅不听忠言),只得痛哭流涕,杀身殉国,去见刘备于地下。这样英勇壮烈、大义凛然的气概,当然是早没有把南吴北魏的人看在眼里的。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董必武同志撰书。
上联摘录杜甫《蜀相》诗原句,意思是刘备曾三次拜访诸葛亮于隆中(今湖北襄阳),不辞辛劳地向他请教平治天下的大计。诸葛亮提出的策略具见于《隆中对》,主要是分析天下大势,先取荆州、益州、安抚南方,内修政治,外联东吴,北伐曹魏,统一全国。
下联是作者赞美他们这番晤对,纵论古今大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奠定了以后事业的基础,古今传为美谈。
志见出师表;
好为梁父吟。
郭沫若同志撰书。
《出师表》是诸葛亮统军伐魏时上给蜀汉后主刘禅的奏章,他平生的志向抱负都体现在里面。《梁父吟》是一种古乐府曲调,并非如有些书所说全属葬歌类。诸葛亮在隆中时,喜爱吟诵这支歌曲,以抒发他忧国忧民的怀抱。传说他曾写过一首《//www.souquanme.com梁父吟》的歌词,里面有感慨不平的意思。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近人游俊撰书。
上联是说诸葛亮的两个《出师表》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因为里面提出了用人唯贤,赏罚严明的治国方针,体现了竭智尽忠兴复汉室的愿望,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今人沈尹默摘句并书。
这副联语摘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上句赞扬诸葛亮的大名长垂宇宙而不朽(古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下句颂美诸葛亮是国家元老重臣,遗像端肃清高,令人十分敬仰。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今人冯灌父摘句并书。
这副联语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摘来,意思是诸葛亮经邦济国的政治军事才能,比商初名相伊尹、周初名相吕望,只在伯仲兄弟之间,不相上下。伊尹辅佐成汤、太甲两代,吕望辅佐文王、武王两代,勋劳特著,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两代,情况亦极相似。至于说到老谋深算,指挥如定,则比汉初相继为相的名臣肖何、曹参,更高一着。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
近人冯玉祥撰书。
上联是说成就大业必须兢兢业业,谨慎从事,诸葛亮一生可为典范。
下联是说今日晋谒武侯祠,瞻仰武侯风采,感到真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所说:“宗臣遗像肃清高”,“万古云霄一羽毛”。诸葛武侯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是足以流传万古的。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
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部遗黎。
清人冯煦撰,今人郝谦补书。
上联用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及杜甫《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语意,说刘备能三顾茅庐,重用诸葛亮这样才德兼备的贤臣,始得创建蜀汉,延续了刘邦创业,刘秀中兴的刘氏王朝的正统。
下联本刘备“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语意,说人民才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就的根本,今日四方多难,愿能保佑四川人民得享安宁生活。“四方靡骋”出自《诗经》“我观四方,促促靡所骋”。靡的本义是无,四方靡骋即四方多难无处驰骋,黎即黎民,指一般人民。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末权四川盐茶使者云南剑川赵藩撰书。
这副对联总结了诸葛亮军、政两方面的经验,向为广大人民所传诵。
上联说能使用攻心战术,如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那样使其心服,则一切怀异心、图反叛的阴谋就自会消失,所以古来懂得用兵之道的军事家并不是单凭武力取胜。我国大军事家孙武在所著的《孙子兵法》里就主张攻心为上,攻城次之,要“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
下联着重搜趣网指出审势是为政的关键,意在劝勉后来治蜀的人,要深思熟虑,如诸葛亮那样谨慎地审度时势,当宽则宽,当严则严,才能建功立业,而不至于犯错误。联文意义深远,可供借鉴。
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
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
这副联语是清人陈矩集宋代文学家苏轼、理学家朱熹的原句所成,清人赵藩手书。
上句是说诸葛亮的文章可以和《尚书?商书》的《伊训》、《说命》两篇相比美;
下句是说诸葛亮经国济世的功业,系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中涵养培育得来。
异代相知习凿齿;
千秋同祀武乡侯。
近人钟瀚撰书。
上联是说后代深知诸葛亮的,是晋人习凿齿。他著《汉晋春秋》,首先摒弃一般史家以魏为正统的作法,推尊蜀为正统,并大力颂扬诸葛亮的勋业。
下联是说曾封武乡侯的诸葛亮,治蜀有功,遗爱在民,千多年来人民都到这里来瞻仰祭祀他。联文对昭烈武侯同祀备加颂扬。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近人刘咸荥撰书。
诸葛亮曾经对临终时的刘备说过:“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后来六出祁山伐魏,积劳病死于五丈原。他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都在蜀亡时殉国,真不傀是勤劳国事,三世忠贞。所以曾任过太子中庶子职务的陈寿,虽然是继仇视蜀汉的曹魏立国的晋代史官,在他所著的《三国志》里,仍然对他们大加赞扬。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天地间惊人的文章,致后世也有“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不忠”的说法。传说千年后的民族英雄岳飞出师抗金,夜宿南阳诸葛庐时,阅读《出师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便和泪和墨一气书写下全文,以志其景仰之忱。书法气势磅礴,龙飞凤舞,拓本广泛流传,至今祠内翻刻的石碑,尚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尽情地欣赏。
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弛,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
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计,先生以往,缅怀风义拂残碑。
近人王天培撰书。
上联是说诸葛亮本在读书耕田,为感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从隆中一对,三分定局开始,直到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病死,始终为国事奔劳不息。遗恨的是统一天下这件古今大难事未能成功,只留下前后《出师表》,犹可想见他的勋业。
下联是说如今世上又出现了陈强、古冶子(我国春秋时齐相晏婴用二桃杀三士中的两个武士)一类恃强逞勇的人物,不惜同根相煎(语出曹植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自相残杀。有哪个能象诸葛亮那样“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系天下安危在一身呢?抚今追惜,拭拂祠内残碑,怀想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贤哲风义,不禁感怀万端。(上联已经用了两个“以”字,下联先生以往的“以”,似应用“已”字为佳,虽然两字有时可以通用。)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
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这两句影刻自郭沫若《蜀道奇》手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见《后出师表》,意思是献身国事,自当不恤劳瘁,死而后止。生封武乡侯、死谥忠武侯的诸葛武侯,确是十分忠勇英武的。至于他“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体国恤民的精神,则有出师两表留下宏规硕范,足为后世准则。
三分割拒迂帱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今人沙孟海摘句并书。
这两句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摘来。
上句赞美诸葛亮隆中一对,分析当时大势,定下三国鼎立局面,与魏、吴各自割据一方,然后联吴伐魏,统一天下的大计。这种深谋远虑的筹议策划,是屈曲艰难,煞费苦心的。(纡的本义是屈)。
下句本《梁书?刘遵传》“此亦威凤—羽,足以验其五德”立意,说诸葛亮的才德器识,有如云霄鸾凤,三分功业,屈处偏隅,胸中抱负,未能尽展,万古而下所见到的,不过是云霄的一片羽毛罢了。凤有威仪,故名威凤,是世间稀有的祥瑞,常用以比喻难得的贤才,这里用来颂美诸葛亮是万古唯一的人杰。
只手挽残局,常归谈笑;
鞠躬悲尽瘁,剩有讴歌。
清人陈廷楷撰,今人关山月补书。
上联赞美诸葛亮大力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挽回汉朝天下残破的局面,常是成竹在胸,指挥若定,在谈笑间即操胜算,使敌人闻风丧胆。
下联说诸葛亮为国宣劳,大功未成,就积劳病死在前线。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万民景仰悲悼,历代都立专祠祭祀,至今广大人民还是对他讴歌颂扬。
一杯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清人完颜崇实撰,今人刘孟伉补书。
上联“一抔土”即一捧土,借指坟墓,意思是刘备的坟墓(史称惠陵)现在还高高地耸立着,那曹操修筑的铜雀台却早巳荒芜,他埋在漳河边的七十二个疑冢(假坟,曹操埋七十二疑冢系宋元以后的传说,正史没有记载)也无处寻觅了。
下联是说三国分立的局面,已成历史陈迹,但凭这剩下的古路和石雕的麟兽,还能令人想见当年汉代皇帝的仪式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