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1、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
教学准备:教学PPT
课前学生预习:
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晋西北”、“晋西北老人”、“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
一、 教学引入,初读课文:
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美丽的故土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们中国晋西北的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大山的热爱。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地方,什么事?:
(1)分组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
△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 归宿、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
说说老师为什么如此分类出示本课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 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三、读课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却创造了什么奇迹。用“【 】”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搜趣网的梯。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四、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
*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
(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流资料、图片。
(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的描写?
(3)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
(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
(瘦小老头——创造绿洲)
*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
五、寻找老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
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支撑着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用“~”划出重点句子,用“△”打出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2、“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预设:△“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家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插入“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情况的资料。
(2)从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领悟到什么? 青山是不会老的
第二课时:领悟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一、写作特色领悟:
1、与《詹天佑》一课作比较,领悟本课的叙述风格:
你如果是作者,从这位普通的老人身上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想象:作者此时此刻走在归去的山路上,看着这满山的绿树,想起“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你心潮腾涌,你有一种冲动,很想也给这位老人在这青山之际留下像詹天佑一样的铜像。
说起詹天佑,我们我们不由得想到,作者的这篇文章如果变换一下写作风格,比如学习《詹天佑》作者的叙述风格,再写为铜像写一篇文章呢? 你还得搜集哪些材料呢?而这些材料你目前的手头上有吗?你现在手头上只有什么材料?于是你放弃了学习《詹天佑》一课作者叙述风格,改用自己的风格。什么风格?(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附两课对比提纲
詹天佑
概括介绍
按事情发展顺序具体描述 受命于危难之际(造京张铁路的背景)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开线路
铁路提前竣工 詹天佑的塑像
青山不老
绿树浓浓的山林景观
晋西北山沟险恶的大环境
院子里艰苦的小环境
干部介绍、老家陪同参观
作者的心灵感触
总结本课的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2、巩固小练笔: 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作者塑的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题目:青山是不会老的
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老弱的身躯
险恶的大环境 创造绿洲,创造奇迹
艰苦的小环境 另一种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
我们读正文 名师到身边,亲自来指点!
窗外是参天①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句导读:运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了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所作的巨大贡献。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③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④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⑤而坠。”〔句导读:这句话的意思是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大牲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能把它们卷上七八米的高空再抛下来。〕就在如此险恶⑥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⑦创造了这块绿洲。
段导读:主要写老人改造山林所面临的恶劣险峻的自然环境。
我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抽袋烟睡觉。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⑧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⑨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⑩。qsJigyHn〔句导读:面临享福与吃苦的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街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为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段导读:主要写老人改造山林所面临的简陋艰辛的生活条件。
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⑾地补充着……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⑿。〔句导读:青山为证,绿树为凭。面对着这样恶劣的环境,老人绿化造林,15年如一日,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一亩约667平方米)林网,难道不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⒀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段导读:主要写村干部补充老人改造山林所取得的成绩和为人们所作的贡献。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搜趣网,劲挺⒁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⒂。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句导读: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搜趣网是如此呢?〕
段导读:主要写老人陪我们去沟里看树所见到的情景。
第2~5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写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所面临的大小环境以及所取得的成绩。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⒃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⒄。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句导读:“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句导读: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必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段导读:主要写同老人道别时我的感受。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⒅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段导读:主要写我的感悟,点明文章主题。
第6~7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写“我”的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注释:
①〔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如:松柏参天。
③〔肆虐〕任意残杀和破坏。
④〔盘踞〕非法占据。
⑤〔丈〕原市制单位,一丈约等于3.3333米。
⑥〔险恶〕凶险可怕。
⑦〔竟〕出乎意料的意思。要与“竞争”的“竞”区分开。
⑧〔风雨同舟〕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⑨〔三番五次〕形容很多次。
⑩〔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着落。文中指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⑾〔恭敬〕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
⑿〔奇迹〕想像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例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可以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⒀〔宏伟〕(规模、计划等)雄壮伟大。例句:这真是一项宏伟的工程。
⒁〔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⒂〔凶猛〕(气势、力量)凶恶强大。如:来势凶猛。
⒃〔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⒄〔价值〕积极的作用。例句: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⒅〔领悟〕领会。例句:他从这件普通的事情中领悟出了深刻的道理。
“青山不老”的下一句是什么?
青山不老,绿水常青
青山不改,绿水常流
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下一句是什么?出自那里
拟人手法,白雪降落青山顶,远远望去,好象是白发
2、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拟人手法,微风吹拂绿水面,泛起涟漪,好象皱眉头
是一副对联,无所谓内在的含义,只是对仗工整而已,若说是作联者本有忧愁、烦恼之心事,也未尝不可
“青山原不老,为雪而白头”出自哪首诗?
“青山原不老,为雪而白头”本来是出自清朝李文甫的一副对联。
原文: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写作背景:
清人李文甫,年轻时和老师一起出游,老师手指向前面有积雪的山峰出上联想试一下李文甫,,李文甫低头沉思,见身边一口池塘,绿柳倒映水中,清风吹拂,泛起阵阵涟漪,遂悟出一个对句。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李文甫(1890~1911),字炽,号夷丘,广东东莞县菉兰乡李屋村(今属博罗县)人。青少年时,面对清廷腐败,民族危难之情形,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乃与莫纪彭、林直勉、董侠毅等秘密组织革命活动小组,到各地宣传反清革命。
不久,在莞城创办《东莞旬刊》,组织醒天梦剧社,又在莞城、石龙、广州等地演出《熊飞起义》、《张家玉会师》等历史剧,启发、教育广大群众。后由莫纪彭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春,离家赴香港,拜会汪精卫、胡汉民等同盟会骨干,并与胡汉民等组织同盟会南方支部,活动于香港、广州等地。1909年,任香港《中国日报》协理、经理及《时事画报》笔政,搜趣网宣传革命。
1910年(宣统二年)2月,由港返穗,参加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潜回香港,从事革命活动。翌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李文甫带领敢死队员率先冲入两广总督衙门。冲至门口时,与署衙值勤卫队遭遇,杀其管带金振邦,清兵狼狈逃窜。
李文甫率部冲进二堂,见许多同盟会员先后中弹牺牲,他更加奋勇杀敌。在黄兴率部占据东、西辕门后,随黄兴、朱执信等冲往大堂,见敌人已全部逃遁,又随黄兴等退回二堂。此时,埋伏在此的清水师提督李准的卫队突然杀出,起义军且战且退。
李文甫率50多名敢死队员殿后,随黄兴杀出东辕门,突围而出,转战飞来庙、北较场等地。在激战中足部中弹负伤,仍坚持指挥,只身掩护同志后撤,直至弹尽被俘。面对严刑烤打,李文甫坚贞不屈。翌日,被押赴刑场行刑。
在敌人屠刀下,高呼:“大丈夫能为推翻鞑虏而死,死而无憾!”说完高唱《满江红》,慷慨就义。后合葬于黄花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