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多情空余恨,下一句是什么?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另外在清人魏子安的小说《花月痕》中有全诗,为: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岂是拈花难解脱,可怜飞絮太飘零。
香巢乍结鸳鸯社,新句犹书翡翠屏。
不为别离肠已断,泪痕也满旧衫青。
"多情总被无情伤"源自"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自古多情空余恨,下一句是
多情总被无情伤
花前月下影成双,下句是什么?_?
痴情堪比日月长。
原文: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殇。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花前月下影成双,痴情堪比日月长。
白话译文:
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但见远隔天涯云海茫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今夜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荷塘,恍惚间见落泪如羊祜的却是你杨元素啊。月夜在花前只有影子是成双的,痴痴的情感犹如日月一样绵长。
此文出自宋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南乡子和杨元素》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想象与友人两地相望的情景以及功成还乡的愿望,表达别后思念之情;下片表示不以世俗的方式来表达离情别绪,并写出了对友人的赞赏之情。该词真情勃郁,又巧妙地将想象、写景,用典等手法结合起来,是一篇即席惜别的佳作。此词曾被辛夷坞创作的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引用。
此词当作于熙宁七年(1074),是苏轼唱和杨绘(字元素)的应酬之作。傅干《注坡词》卷四词题下尚有“时移守密州”五字。据傅藻《东坡纪年表》和王文诰《苏诗总案》,熙宁七年七月杨绘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为之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
“自古多情空余恨”的下一句是什么?
原文: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岂是拈花难解脱,可怜飞絮太飘零。香巢乍结鸳鸯社,新句犹书翡翠屏。不为别离肠已断,泪痕也满旧衫青。
自古以来,感情很丰富,投入的感情很多得人,都只会留下遗憾。而这种遗憾会持续很长时间,一直受之困扰,没有停止完结的时候。而越是美好的梦却是越容易醒来。
多情自古空余恨下一句到底是什么
下一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白话文释义:自古以来,感情很丰富,投入的感情很多得人,都只会留下遗憾。而这种遗憾会持续很长时间,一直受www.souquanme.com之困扰,没有停止完结的时候。
这句诗是两首诗的某句拼接而成。“此恨绵绵无绝期”来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多情自古空余恨”来自清朝文人史清溪所作的佚名诗。
白居易的《长恨歌》原诗选段如下: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话文释义: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史清溪的《花月痕第十五回诗》原诗选段如下: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岂是拈花难解脱,可怜飞絮太飘零。
白话文释义:自古以来用情过深的人到最后只会留下遗憾,这个地方很难寻觅到有情人的地方。感情到了尽头就成了无情之人,可惜www.souquanme.com没有情却比有情累。你为我谱写这首歌,从此离去只要闻听此曲就犹如看到你了一样。
扩展资料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搜趣网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
叙述了唐玄 宗、杨贵妃在安史之//www.souquanme.com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
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