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后残天渐冷下一句(描写蝉的古诗词有哪些)

蝉噤荷残蝉噤荷残偶见霜说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

蝉后残天渐冷下一句(描写蝉的古诗词有哪些)

蝉噤荷残

蝉噤荷残偶见霜说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而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气象变化

寒露时节,露水增多,气温更低。此时中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中国传统将“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带蝉字的诗句

带蝉字的诗句
1
[宋]
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景)
《应天长残蝉渐绝》
残蝉渐绝。傍碧砌修梧,败叶微脱。偶露凄清,正是登高
时节。东篱霜乍结。绽金
2
[宋]
晏殊
《蝶恋花梨叶疏红蝉韵歇》
梨叶初红蝉韵歇。银汉风高,玉管声凄切。枕簟乍凉铜漏彻。谁教社燕轻离别。
草际虫吟秋露结。宿酒醒来,不记归时节。多少衷肠犹未说。珠帘夜夜朦胧月。
3
[唐]
虞世南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
[唐]
李商隐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5
[宋]
史浩
《临江仙衮绣蝉联三重客》
衮绣蝉联三重客,朝回晓日曈昽。绿杨门巷拥花骢。喜承天上语,来作主人公。
况值瑶林风露爽,冰轮碾上晴空。桂香和影堕金钟。莫辞通夕醉,明日是秋中。
6
[宋]
曹组
《点绛唇疏柳残蝉》
疏柳残蝉,助人离思斜阳外。淡烟疏霭。节物随时改。水已无情,风更无情?。兰舟解。水流风快。回首人何在。
7
[宋]
刘克庄
《水龙吟祁公一度貂蝉》
祁公一度貂蝉,先生三度貂蝉了。燔柴升辂,银蟾烛夜,金乌腾晓。喜动龙颜,瑞班虹玉,归功元老。纵擎天力倦,明农心切,先还取、中书考。末著留侯难办,算除非、烦他商皓。紫芝产遍,赤松待久,何时高蹈。人世无过,鱼羹饭美,布衾铭好。待角巾东路,蹇驴北阜,伴公游钓。
《蝉》
□□□鸣夏,高秋响激空。
翼虽映华冕,身自闭雕笼。
8
[宋]
魏了翁
《菩萨蛮鸣蝉泊雨晴云湿》
鸣蝉泊雨晴云湿。游龙翦岸涪江碧。气候尔和平。满家浑是春。公堂虽有酒。不敌公真有。寿宿对魁星。颊红衫鬓青。
9
[唐]
冯延巳
《采桑子寒蝉欲报三秋候》
寒蝉欲报三秋候,
寂静幽斋。
10
[宋]
张先
《南歌子蝉抱高高柳》
蝉抱高高柳,莲开浅浅波。倚风疏叶下庭柯。况是不寒不暖、正清和。
浮世欢会少,劳生怨别多。相逢惜醉颜酡。赖有西园明月、照笙歌。
11
[宋]
赵彦端
《虞美人断蝉高柳斜阳处》
断蝉高柳斜阳处。池阁丝丝雨。绿檀珍簟卷猩红。屈曲杏花蝴蝶、小屏风。春山叠叠秋波慢搜趣网。收拾残针线。又成娇困倚檀郎。无事更抛莲子、打鸳鸯。
12
[]
姚述尧2
《南歌子金谷貂蝉侣//www.souquanme.com
金谷貂蝉侣,东山锦绣丛。管弦丝竹醉东风。漫逐流莺飞舞、乱红中。清尝吾人事,诗情我辈锺。藤萝欲上更搘筇。笑指壶天烟绕、斗城东。
13
[宋]
汪藻
《点绛唇高柳蝉嘶》
高柳蝉嘶,采菱歌断秋风起。晚云如髻。湖上山横翠。帘卷西楼,过雨凉生袂。天如水。画楼十二。有个人同倚。
14
[元]
元好问
《朝中措金凤飘拂莹蝉光》
金凤飘拂莹蝉光。依约桂华香。紫府云*游冶,朱门锦乡高张。笙歌丛里,霞杯潋滟,玉树芬芳。共祝寿龄何似,□□松柏□长。
15
[宋]
陆游
《昭君怨昼永蝉声庭院》
昼永蝉声庭院。人倦懒摇团扇。小景写潇湘。自生凉。帘外蹴花双燕。帘下有人同见。宝篆拆官黄。炷熏香。
《闻蝉思南郑》
昔在南郑时,送客袖谷口,金羁叱拨驹,玉碗蒲萄酒。
醉归涉漾水,鸣蝉在高柳,回鞭指秦中,所惧壮心负。

有蝉字的古诗

咏蝉
作者: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作者搜趣网:虞世南
垂蕊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听秋蝉,秋蝉非一处.细柳高飞夕,长杨明月曙;历乱起秋声,参差搅人虑.单吟如转箫,群噪学调笙;风飘流曼响,多含断绝声.……”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隋 卢思道 《和阳纳言听鸣蝉篇》)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及赏析

导语: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寒蝉凄切》翻译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搜趣网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雨霖铃寒蝉凄切》注释

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二字,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2.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tiáo)。

3.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长亭:古代供远行者休息的地方。

4.骤雨:阵雨。

5.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都门:京城门外。

6.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7.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8.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烟波:水雾迷茫的样子。

9.暮霭:"霭"读aǐ,傍晚的云气。

10.沉沉:深厚的样子。

11.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

12.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www.souquanme.com13.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14.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风情:情意。情,一作“流”。

15.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16.更:一作“待”。

17.纵:纵然,即使。

18.那堪:怎能承受。

19.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

情感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他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的情景。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起三句,点明了时地景物,以暮色苍苍,蝉声凄切来烘托分别的凄然心境。“都门”以下五句,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的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下片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伤悲。“多情”句,写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进一层。“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风景画。末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

手法

1、《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概而言之有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既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应看到柳词有的句子过于平俗,尚欠文雅。

2、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带有蝉的诗句有哪些?

带有蝉字的诗句很多,从《全唐诗》中录十几例如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咏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蝉啼觉树冷,萤火不温风。(李世民《秋日斅庾信体》)
翠眉蝉鬓生别离,一望不见心断绝。(卢仝《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有所思》。蝉鬓是比喻女子的鬓发如蝉翼。)
月出碧云断,蝉声秋色来。(李白《琴曲歌辞蔡氏五弄秋思二首》)
长榆落照尽,高柳暮蝉吟。(陈子良《夏晚寻于政世置酒赋韵》)
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上官仪《王昭君》。鬓蝉是比喻女子的鬓发如蝉翼。)
塞云初上雁,庭树欲销蝉。(卢照邻《送幽州陈参军赴任寄呈乡曲父老》)
蝉急知秋早,莺疏觉夏阑。(刘祎之《九成宫秋初应诏》)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十二)
蝉嘶玉树枝,向夕惠风吹。(张九龄《和崔黄门寓直夜听蝉之作》)
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饯韦兵曹〗(王勃)
蝉声犹未断,寒雁已成行。(佚名《杂曲歌辞祓禊曲》)
平芜寒蛩乱,乔木夜蝉疏。(苏颋)饯泽州卢使君赴任〗
蝉鸣稻叶秋,雁起芦花晚。(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