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的下一句是什么?
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食色性也语出《孟子告子上》:
告子的观点:“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是告子的论点之一。
译文:告子说:“食欲、感官上的追求,是人的天性。仁是生自内心的,不是外因引起的;义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内心的。”
孟子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并以诗经的观点以及孔子支持诗经的观点为证。
扩展资料:
人性之辩:告子与孟子的遭遇战。由于告子与孟子的思想根本对立,反对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千古名言:“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记录了这场辩论。
历史而言,内外之争后来还转变成公私之争。内外之争主要涉及告孟墨,公私之争rPGIbz主要涉及儒释道。在内外之争中,告子(道家)由于自然性立场,只爱自己的弟弟而受到儒学(孟子)批判;在公私之争中,道家由于坚持自然原则仍然被批评。
与之不尽同,墨家由于兼爱被孟子批判,但在公私之争中,韩愈却要求儒墨(孔墨而非孟墨)互用,可见此时就默认了墨家也是公。“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在内外之争中,墨家会被孟子批评,似乎是反面。
但在公私之争时,墨家由于是公,已成为正面的了。由此,反观公私之争对于全面理解内外之争是很有帮助的。可见,墨家的兼爱虽然还停留在理论抽象层面,但对于孟子自然与社会交织的立场的确有其超越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食色性也
孔子曰食色性也下句是什么
但是这句话并不是孔子说的。这句话许多人都说是孔子说的,其实错了,说这话的是与孟子同时期的告子说的。之所以很多人误认为是孔子说的,是因为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语出《礼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二、出处及解析
“食色性也”语出《孟子告子》篇—— 告子曰//www.souquanme.com:“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意思是——告子说:“食欲、性欲,是人的天性。仁是生自内心的,不是外因引起的;义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内心的。”
告子,战国时思想家。名不详,一说名不害。曾受教墨子之门,善口辩,讲仁义,后与孟柯论人性问题,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以人性为仁义”,犹如“以杞柳为桮桊”。其言论见《孟子告子》篇。
三、《孟子告子》简介
《孟子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一说是墨子的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共20章。
食色性也,谁的名言?
二、食色性也”经常被人误认为是孟子说的。其实这句话虽然出自《孟子告子上》,却不是孟子说的。告子是一位年轻的哲学家,他对孟子的“人性善”观点很不满意,就找上门与孟子辩论。
过程中告子说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
对于二千多年前的这场有关人性本质的辩论,最终谁胜谁负其实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被堂而皇之地记录在儒家的经典著作《孟子》之中,而且从此之www.souquanme.com后也成了古人论述食欲和性欲本质的经典。
“食色性也”谁说的?
吾乡(饶平县浮滨大榕铺)前辈贤达张竞生博士,早年因为在北大任教时出版《性史》而蒙上恶名。到了1948年前后,在家乡闲来无事,就在汕头的《大光报》上开了个专栏,写起了《新食经》。做为中国现代性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剥夺了在喜爱的学术上继续研究和发表的权利想必是件很痛苦的事情,而从性学跨越到饮食学,实在是有极大的跳跃性。但如果从“食色性也”的角度来看,则食欲和性欲都属于人的生理本能,即使共通之处不多,至少不象表面看来的那样风马牛不相及。
就现有的资料来看,张博士从事饮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34年或更早的时候。因为当年有一位叫准之的文学青年在《十日谈》杂志发表了一篇叫《张竞生印象》的文章,里面提到:“博士在《青光》上发表《食经》,在提倡营养食物,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博士所以始终是性博士了。”《青光》是《时事新报》的副刊,该报虽以上海为主,也算得上是全国性的大报了。
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断言在《大光报》上发表的《新食经》是博士的旧作。《新食经》里有一处提到:“今以我老夫为例证吧。老夫今年六十岁,但每日能一气步行数十里路……故可以说六十仍等于三十了。说句笑话,如妻允许,我尚可娶老婆,生小孩子。”博士生于1888年(卒于1970年),六十岁时应是1948 年。从《食经》到《新食经》已是事隔十多年,修改旧作时做些较大的增删也是可能的。
《新食经》内容丰富,有食的革rPGIbz命与医药革命”、“食与运动及内分泌”、“食与性情及色欲”、“绝食与精神食法”、“饥民食法——盐与水的利用”、“素食果食的根本食谱”等章节,还附录有“食礼初步”。
在食色的关系问题上,《新食经》提出了一些大胆的猜想,如认为食物与人的性情和色欲相关。欧美白种人三餐食肉,所以性情暴躁,全身及排泄物都有野腥味,甚至对性交都不能持久。食素为主的东方人,则性情平和,而且因为食物多含纤维有坚韧性,故不独房事能够持久,而且有干净味。“菜果食的,一身香气芳馥,令人亲近说销魂(他举了香妃为例)。”
《新食经》还吸取了当时营养学的新成果,提出了科学饮食的主张,甚至罗列了一些食物的生素(维生素)含量,实在是前无古人。
食色性也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
这句话到底是谁的?以前一直认为是孔子说,后来中央台2台《第一时间》评选了一个“十大常识性错误”其中就有这个关于“食色性也”出处,说这句话实际上不是孔子说的。应该是庄子说的!这几天在网上查了一下,还有人说是告子说的,迷糊了,到底是谁说的???或者谁能告诉我,在哪能找到标准答案?战国时期的告子所说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於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於外也,故谓之外也。”
白话释义:
告子说:“饮食男女,这是本性。仁是内在的东西不是外在的东西,义是外在的东西不是内在的东西。”孟子说:“什么叫仁是内在的东西,义是外在的东西呢?”告子说:“他年纪大我就尊敬他,尊敬长者之心不是我所固有;这好比外物是白的,我便认为它是白的,这是因为外物的白被我认识的缘故,所以说是外在的东西。”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www.souquanme.com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内容简介:
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