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乃一声山水绿”是谁的诗句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欸乃一声山水绿”是什么意思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这首《渔翁》诗是永州潇水渔翁的千古绝唱,是人民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完美杰作,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全国中学语文教材一直在选用它。但是,诗中的“欸乃”究竟是什么?应当怎样理解它?千百年来,所有注家都没有完全准确地加以解释,从而影响了对其诗歌独特韵味的准确把握。这不能不说是一桩憾事! 首先,历来注家大多把“欸乃”解释为“摇橹声”,这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因为渔船上一般不置橹,渔船上的划船用具只是浆。浆和橹的区别在于:橹长大,用于大船,置于船尾,纵向;浆短小,用在小船上,置于船两侧,横向。潇水渔舟当然是小船,小船不置橹,何来摇橹声?生活常识还告诉我们,船上即使有橹,摇橹时也不会发出较大的响声来。所以有人把“欸乃一声山水绿”翻译成“在青山绿水之中传来阵阵摇橹声”,这是天大的笑话。莫说青山绿水之中听不见潇水河中的摇橹声,就是站在潇水岸边,也是听不见什么摇橹声的。这是其一。其二,从诗歌立意上看,《渔翁》诗是写人的,写人的诗歌如果单凭行为动作而不加语言心理描写,是很难充分揭示人物性格的。所以,从这点出发,把“欸乃一声”看作“摇橹声”,显得不合适。 然则,此前在道州做官的元结写有《欸乃曲五首》,他曾自注“欸乃”为“棹船之声”,又是什么意思?联系其《欸乃曲》中的有关诗句(“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来看,“棹船之声”当指“渔夫的歌唱”了。其自注只不过是在表达上运用了常见的借代:借“棹”和“船”代“渔夫”,借“声”代“歌唱”。其实,“欸乃”即“棹船之声”亦即“渔夫的歌唱”这个意思,我们仅从《欸乃曲》的标题看,就已经清楚明白了。因为“欸乃曲”三个字,无论如何也解释不出“摇橹声”的意思来。 于是,就有注家把《渔翁》诗中的“欸乃”释之为“渔歌”的了,“欸乃”确实指代“渔歌”,“欸乃一声”即“渔歌一声”。问题是:这“欸乃一声”究竟是渔歌的哪一声,它在渔歌中有怎样的位置,为什么诗人要用它来指代渔歌并引“欸乃一声”入诗? 笔者是地地道道的潇水(永州)人,从小在山窝里长大,少年时代放过牛打过柴,不仅大量地听到了而且也亲自喊唱过“欸乃”声,可以说对这种“欸乃”声倍感亲切。不止笔者,凡上了年纪从潇水农村走出来的人应该也有同样经历,应该也都晓得:那“欸乃”声原是潇水民歌结尾时特有的一种“号子”声! 民歌源于下层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潇水民歌主要出自樵夫和渔翁之口(在樵夫称山歌,在渔翁称渔歌)。与全国各地民歌一样,内容上多是歌唱爱情,抒发忧愁幽思,表达理想与追求;形式上多用比喻、比拟、比兴等;一般为七字句,四句成歌。喊唱时有一个基本的格调,结束时便用高亢的嗓音喊唱一声“欸乃”的号子(“欸”字拖长声音共两拍,“乃”字只半拍便急促收音)。这号子,主要用以强化歌唱的节奏,增进气氛,震撼听者。若在“民歌对唱”的场合,那号子能激发双方不断张扬个性,使之发挥各自优势,促进高潮迭起,从而达到尽兴!因此,“欸乃一声”在潇水民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起着独特的作用。它典型地代表了潇水民歌的风格与特色,集中地反映FImnFjL了潇水人家的秉性与习俗。听见那“欸乃”声,就仿佛踏进了白云缭绕的绿水青山,相伴于浪漫多情的樵夫渔父;好像置身于鸡鸣狗吠的村落古镇,结识了怡然搜趣网自得的织女耕男……所以,那“欸乃”声,就容易使潇水一方的“迁客骚人”产生许多复杂的人生感慨!那么,“欸乃”入诗,成为诗人借以抒情的景点,也就不足为怪了。并且,把“欸乃一声”作为人物语言写进诗中,更能充分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显得更饱满,更鲜活,更加真实感人。 “欸乃”作为潇水民歌的号子声,应当读作à o ai ,元结曾用“袄霭”为它直音,应当说是较为确切的。它是一个联绵词,有声无义,有音无文,可以写作“暖廼”等许多不同形式(详见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四)。 欸乃声声,民歌阵阵,这种独特而古朴的风情,在当今潇水流域樵夫和渔翁的劳作中,依稀尚在。唱一曲民歌,歌声在青山绿水中回荡,喊一声号子,号子在蓝天白云下飞扬。那情景,除了使人充分领略到潇水一方宁静幽远的自然风光以外,更能使你充分感受到潇水人家逍遥自在的精神风貌,令你心驰神往!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若从内容上给予整理,这两句描写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然而,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却从自我感受出发,交错展现两种景象,更清晰地表现了发生于自然界的微妙变异.前一句中“烟销日出”和“不见人”,一是清晨常见之景,一是不知渔船何时悄然离去的突发意识,两者本无必然的联系,但如今同集一句,却唤起了人们的想象力:仿佛在日出的一刹那,天色暗而忽明,万物从朦胧中忽而显豁,这才使人猛然发觉渔船已无踪影.“不见人”这一骤生的感受成为一个标志,划开了日出前后的界限,真实生活中的日出过程得到艺术的强化,以一种夸张的节奏出现在我们眼前.紧接着的“唉乃一声”和“山水绿”更使耳中所闻之声与目中所见之景发生了奇特的依存关系.清晨,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万象皆绿,这一“绿”字www.souquanme.com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给人一种动态感.这不禁使人想起王安石的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借春风的飘拂赋“绿”字以动态,而柳宗元则借声响的骤起,不仅赋之以动态,而且赋以顷刻转换的疾速感,生动地显现了日出的景象,令人更觉神奇.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莱辛在指出诗与画的区别时曾说:“一切物体不仅在空间中存在,而且也在时间中存在.物体也持续,在它的持续期内的每一顷刻都可以现出不同的样子,并且和其它事物发生不同的关系.……诗在它的持续性的摹仿里,也只能运用物体的某一个属性,而所选择的就应该是,从诗要运用它那个观点去看,能够引起该物www.souquanme.com体的最生动的感性形象的那个属性.”(《拉奥孔》)柳宗元没有静止地去表现日出的壮丽辉煌,或去描摹日出后的光明世界,他正是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特长,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气的日出瞬间,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表现得比真实更为美好,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苏东坡论此诗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冷斋诗话》www.souquanme.com)这是恰如其分的评语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出自?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⑴,晓汲清湘燃楚竹⑵。
烟销日出不见人⑶,欸乃一声山水绿⑷。
回看天际下中流⑸,岩上无心云相逐⑹。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⑴,晓汲清湘燃楚竹⑵。
烟销日出不见人⑶,欸乃一声山水绿⑷。
回看天际下中流⑸,岩上无心云相逐⑹。
柳宗元名句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诗幽峭疏淡,用功精细,苏轼认为柳诗在韦应物之上,说他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也就是杨万里所说“句淡雅而味深长”,这首小诗就表现了这种特点。诗中描写天地间一片白雪,役有半点生气与声息,在万籁俱寂的广大的空漠中,只有孤独的渔翁在寒江垂钓。诗人创造了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他拔流绝俗,孤傲高洁的品格。
--------------------------------------------------------------------------------
晨诣超师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指尘眠。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可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淡然离言说,语说心自足。
贝叶书,指佛经。《西域传》:“西域有贝多树,国人以其叶写经,故曰贝叶书”。真源,真正的本源。缮性,修养本性。
这首诗叙述诗人诵经时的感想。他并不迷信能够修炼什么来世之福,倒是僧院的幽静带他恬谈的喜悦。
--------------------------------------------------------------------------------
溪 居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簪组,官服。簪,固冠之簪;组,系冠之带。借指官职、权贵。榜,船桨,亦借指船。
这首诗是柳宗元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时所作,他用一种故作放达的语调描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实际上却透露了遭贬后的幽愤心情。一个并不愿遁世隐居的有志之士,却不得不过着无所事事的山林生活,什么“久累”、“幸谪”、“闲依”、“偶似”,这些语句都大有深意,都弹出了弦外之音,表现诗人内心的抑郁不平。
--------------------------------------------------------------------------------
渔 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然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矣欠)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矣欠)( ai 矮) 乃,行船摇撸声,或以为渔人号子声。
诗中描写一位渔翁的生活情景,他悠然自得,在天地间独来独往,这清高而孤独的形象,正是柳宗元自己的写照。“山水绿”一句,语意厅奇绝,形容宁静的水面上传来咿呀的摇橹声,使人感到悦耳清心,顿觉山水也绿得更加可爱,诗人把这种乐音所引起的视觉和心理的新异感,用十分精炼的语言表现出来,诗味极浓,令人赞叹。这首诗的风调清朗疏淡。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
海畔尖山似剑(钅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浩初: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人。上人:和尚的敬称。作者被贬到柳州(今广西柳州市)作刺史,浩初从临贺去看他。看山:观览山景。京华:京城,指长安。海畔:海边。古人以五岭之南近海,称为岭海。所似诗中把柳州称为海畔。剑(钅芒):剑锋。割愁肠:刺痛愁苦的心肠、若为:怎能。化得身千亿:佛教说菩萨的法身(真身)常人不易见到,常人见到的只是变化的各种形象,即“化身”。这句说:怎能把自己“化”成“千亿”众多之身。
诗的写法真是变幻万端,千奇百态。柳宗元的这首诗就是一首想象奇特、比喻新颖、由景入情、婉转缠绵的思乡之作。作者被贬荒远之地的悲苦愁绪也深沉地表现了出来,诗的最后两句充满了诱人的神奇色彩,在形容强烈的思乡之情时可以引用它。诗的头两句形象性强,比喻贴切,也是传诵的名句。在表现无限的忧愁时可引从它。苏轼就曾写过“割愁还有剑(钅芒)山”的句子。他自己说是承柳宗元的诗意写的。(见《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诗)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风占)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漳:漳州,在今福建省,当时刺史为韩泰。汀:汀州,今福建长汀,刺史韩晔。封:封州,今广东肇庆,刺史陈谦。连:连州,今广东连县一带,刺史刘禹锡。百粤文身地:古长江中下游以南,为越族聚居之地,称百越或百粤,其俗断发文身(在身上刺花),故云。
唐顺宗李诵( 805)时,任用王叔文进行政治改革,柳宗元参与其事,由于旧势力极大,王叔文执政一百四十多天即告失败,并遭迫害,柳宗元等八人同被贬为远州和马,这就是有名的八司马事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等人被召至京师,当时执政中有人怜惜他们的才能想加以任用。但阻力太大,结果他们仍被分发到更加荒远的地区。柳宗元被贬作柳州刺史。他连连遭到统治者的打击迫害,好朋友又天各一方,非但不能见面,而且音信难通,他的心情极其忧悒悲愤。当他登上柳州城楼,满目是萧瑟凄凉的异乡风物,他把离京去国、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贬来荒域的抑郁情怀,对于挚友的真挚思念,一齐宣泄出来,词情凄恻,委婉动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诗幽峭疏淡,用功精细,苏轼认为柳诗在韦应物之上,说他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也就是杨万里所说“句淡雅而味深长”,这首小诗就表现了这种特点。诗中描写天地间一片白雪,役有半点生气与声息,在万籁俱寂的广大的空漠中,只有孤独的渔翁在寒江垂钓。诗人创造了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他拔流绝俗,孤傲高洁的品格。
--------------------------------------------------------------------------------
晨诣超师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指尘眠。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可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淡然离言说,语说心自足。
贝叶书,指佛经。《西域传》:“西域有贝多树,国人以其叶写经,故曰贝叶书”。真源,真正的本源。缮性,修养本性。
这首诗叙述诗人诵经时的感想。他并不迷信能够修炼什么来世之福,倒是僧院的幽静带他恬谈的喜悦。
--------------------------------------------------------------------------------
溪 居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簪组,官服。簪,固冠之簪;组,系冠之带。借指官职、权贵。榜,船桨,亦借指船。
这首诗是柳宗元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时所作,他用一种故作放达的语调描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实际上却透露了遭贬后的幽愤心情。一个并不愿遁世隐居的有志之士,却不得不过着无所事事的山林生活,什么“久累”、“幸谪”、“闲依”、“偶似”,这些语句都大有深意,都弹出了弦外之音,表现诗人内心的抑郁不平。
--------------------------------------------------------------------------------
渔 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然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矣欠)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矣欠)( ai 矮) 乃,行船摇撸声,或以为渔人号子声。
诗中描写一位渔翁的生活情景,他悠然自得,在天地间独来独往,这清高而孤独的形象,正是柳宗元自己的写照。“山水绿”一句,语意厅奇绝,形容宁静的水面上传来咿呀的摇橹声,使人感到悦耳清心,顿觉山水也绿得更加可爱,诗人把这种乐音所引起的视觉和心理的新异感,用十分精炼的语言表现出来,诗味极浓,令人赞叹。这首诗的风调清朗疏淡。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
海畔尖山似剑(钅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浩初: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人。上人:和尚的敬称。作者被贬到柳州(今广西柳州市)作刺史,浩初从临贺去看他。看山:观览山景。京华:京城,指长安。海畔:海边。古人以五岭之南近海,称为岭海。所似诗中把柳州称为海畔。剑(钅芒):剑锋。割愁肠:刺痛愁苦的心肠、若为:怎能。化得身千亿:佛教说菩萨的法身(真身)常人不易见到,常人见到的只是变化的各种形象,即“化身”。这句说:怎能把自己“化”成“千亿”众多之身。
诗的写法真是变幻万端,千奇百态。柳宗元的这首诗就是一首想象奇特、比喻新颖、由景入情、婉转缠绵的思乡之作。作者被贬荒远之地的悲苦愁绪也深沉地表现了出来,诗的最后两句充满了诱人的神奇色彩,在形容强烈的思乡之情时可以引用它。诗的头两句形象性强,比喻贴切,也是传诵的名句。在表现无限的忧愁时可引从它。苏轼就曾写过“割愁还有剑(钅芒)山”的句子。他自己说是承柳宗元的诗意写的。(见《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诗)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风占)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漳:漳州,在今福建省,当时刺史为韩泰。汀:汀州,今福建长汀,刺史韩晔。封:封州,今广东肇庆,刺史陈谦。连:连州,今广东连县一带,刺史刘禹锡。百粤文身地:古长江中下游以南,为越族聚居之地,称百越或百粤,其俗断发文身(在身上刺花),故云。
唐顺宗李诵( 805)时,任用王叔文进行政治改革,柳宗元参与其事,由于旧势力极大,王叔文执政一百四十多天即告失败,并遭迫害,柳宗元等八人同被贬为远州和马,这就是有名的八司马事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等人被召至京师,当时执政中有人怜惜他们的才能想加以任用。但阻力太大,结果他们仍被分发到更加荒远的地区。柳宗元被贬作柳州刺史。他连连遭到统治者的打击迫害,好朋友又天各一方,非但不能见面,而且音信难通,他的心情极其忧悒悲愤。当他登上柳州城楼,满目是萧瑟凄凉的异乡风物,他把离京去国、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贬来荒域的抑郁情怀,对于挚友的真挚思念,一齐宣泄出来,词情凄恻,委婉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