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乐工的一句话是如何化两宫太后之间的意气之争得?
钱太后病重需要静养,周太后得知后却在宫中日日大奏激昂乐曲,吵得钱太后心烦气躁,伤势加重,两人本就是敌对关系,周太后明目张胆的陷害自己,钱太后岂能落于人后,同样也请来了乐工演奏,但是因为周太后那边实在吵闹,钱太后的乐师无法专心演奏,多次出错,惹的钱太后怒上加怒,直接让人把乐工拖出去打了板子,其他乐工见此战战兢兢,生怕惹的钱太后生气,但是钱太后心烦意乱,听见乐声更加烦躁;
一连两天都有乐师挨了钱太后的打,乐工局上下都为两宫太后的争斗烦恼不已,要再这样下去,乐工局就会在两宫太后的争斗下变成牺牲品,无人可以演奏了,这时,为钱太后诊治的张太医过来了,告知方尚仪钱太后得病需要静养,如果吵闹动怒的话,病情会恶化,轻则风邪入脑瘫痪在床,重则会有性命之忧,方尚仪顿时大惊,钱太后听不得激昂乐曲;
一旦太后有个什么不测,乐工局就成了替罪羔羊,两位太后再次点了乐曲,周太后要听十二人合奏,钱太后也找了两个乐工进宫演奏,正是两相为难之际,春华提出了一个以暴制暴的方法,一方面方尚仪请来了张御医用针灸封住钱太后的听力,使钱太后暂时不能听到任何声音,而另一方面,方尚仪派出了更为激昂的打击乐器,敲锣打鼓十分热闹,但是声音实在太大,周太后也顶不住了,被震的头晕目眩,忍不住捂起了耳朵;
春华见此知道此事一成,周太后肯定坚持不了多久,乐声还在继续,声声振聋发聩,周太后实在不是主动认输的主,一连几日下来,周太后被震的心神不宁,却得知钱太后丝毫不被影响,还越发精神,嬷嬷询问是否还要继续召来乐工,周太后终于撑不住了,两宫太后摆擂台一事终于落下帷幕,只是深宫院墙之内,女人们整日无所事事,恐怕不会就此消停。
延禧攻略:太后不承认袁春望是皇子,为什么不让皇帝杀了他?
太后表示皇上的生母钱氏是因为保护先帝在太行山上失去了贞洁,所以赐死,所以当大家提到了袁春望来自太行山的时候,太后很慌张,如果袁春望说的是真的,那么太后的故事就是假的,所以太后也只能强行否认了,并且马上编造出下一个故事,而因为袁春望就是钱氏的私生子,所以太后当然不能杀他了,只能留住他的性命。
《延禧攻略》一开始在剧中,袁春望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后来魏璎珞的出现,让袁春望有了话语起来,袁春望在与魏璎珞相处的过程中,发现魏璎珞和自己是同一类人,都是被命运给纠缠着的人,于是便说出自己的身世,他告诉魏璎珞自己也是皇家的一子,却被抛弃,如今他们个个都荣华富贵,而自己却做了宫中最底下的奴婢,于是他就恨,他要报复,但是自从认识了魏璎珞,与魏璎珞结拜成兄妹,便放下了心中的仇恨。
可是好景不长,当魏璎珞要做皇上的妃子的时候,这就让袁春望再次激起了仇恨,于是他开始接近继后,开始报复,就连魏璎珞也不放过,因为他恨,为什么自己在乎人还要嫁给自己恨的人,他接近继后之后,开始出各种坏主意,甚至欺骗继后的贴身宫女的感情,起初是害惨了魏璎珞,最后一步,便准备利用继后陷害皇帝了。
袁春望能当上太后一定也是心狠手辣的人,但这次却为了一个太监小人求情,事情肯定没有那么简单,那太后到底为什么要救下袁春望的性命呢?最重要的原因肯定是袁春望说的是真的,太后放了他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自然是为了太后自己,在剧情中间我们可以看出皇帝和太后之间也有很多误会。如皇帝不是太后的亲生儿子,有人说皇帝的
亲生母亲被太后杀了,有人说太后是好人,这件事情的真相应该只有太后知道了,本来前朝旧人大多都去世了,这是突然蹦出一个皇子,太后自然不想再次让皇帝怀疑,不想让皇帝继续追查当年的事情,因为万一查出一些事情只会让皇帝和太后越走越远。
袁春望在说明自己身份的时候,太后命令其他的人退下。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太后似乎猜到点什么了。其次,太后在辩驳袁春望身份不实的时候坐立不安,眼神缥缈。最后,皇帝在处死的时候,像这样无恶不赦的人罪有应得,太后竟为他求情了。说明袁春望就是先帝的孩子,也是一个皇子,只是身份低微,太后没法承认,这有损皇家的脸面。
延禧攻略:难怪皇帝的生母被玷污后必须自尽,你看太后说了啥?
延禧攻略中的皇帝和太后的关系一直不错,皇帝也一直很有孝心,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却把他们的关系推入了深渊,其实皇上并不是太后的亲生儿子,乾隆的生母早已身亡,而且死因和太后有关,娴妃也就是继后为了报复太后,在得知皇上的生母并不是太后时,故意让皇上看到了温夫人的亲笔信,而信中就有提到乾隆的生母是钱氏,并非当今太后钮枯禄氏。
皇上看到信以后也是心有存疑,便跑去质问太后,太后看到皇上的质问就知道这件事没有办法隐瞒了,但是又不能让皇上恨自己,索性装病以取得皇上的同情心,好让皇上原谅她,她故意让身边的嚒嚒把自己弄成中风的样子,娴妃得知太后卧病在床便开始得意,殊不知其实太后身体好好的,根本就没有得病,然后太后又将计就计将令妃一起带出了宫,皇帝得知太后出走后心生愧疚,便也不再追问。
其实钱氏是因为和皇帝一同出宫遇到了刺客,为了保护皇帝,钱氏便穿着皇帝的衣服引来敌人,但钱氏一个女子家怎能和几个大男人抗衡,被抓到后那些人便玷污了她,名节受损,作为皇家的女子,她的名节不仅仅代表她一个人,更代表着整个皇家的清誉,所以她临终托孤,希望太后可以照顾好孩子,而太后也是答应了她的请求说到:“你放心吧,为了皇室的情誉只能委屈你了”。这句话更是道出了钱氏不得不死了原因。
途中在马车上令妃问太后,钱氏真的是被土匪所杀吗,太后没有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你说呢”,随后那意味深长的笑就可以看出个所以然了,太后出宫就是其实就是为了掩盖自己没有生病的手段,而且这个手段对皇帝也非常奏效,不久后皇帝便非常愧疚,急切地想要太后回宫,还亲自到太后的身前请求太后回宫,皇帝还因此和娴妃闹得不愉快,要说这后宫手段最高明的不是魏璎珞,而是太后了。
写到最后:至于钱氏到底是自尽还是他人所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毕竟太后的话不能全信,太后能在六宫众人中得以生存还成功当上太后,手上要说干干净净是不可能的,必定是染了不少鲜血的,而钱氏这条命是不是她所为就不得而知了,但肯定是和他脱不了干系的
谁的一句话曾让慈禧太后险些被咸丰皇帝赐死
1861年11月8日,立冬后第二天。前一日西北风大作,寒气骤降,尘埃弥漫,落叶纷飞,至后半夜方息,京城内外,顿时一片萧索气象。一大早,夜色未褪,沿着从宣武门到菜市口的宣外大街上,便已密密麻麻挤满了各色人等,甚至连两旁酒楼茶市里也人头攒动,大伙儿纷纷踩着桌子蹬着椅子,翘首张望。这一天,国家重要领导人、上一届领导核心委任的顾命大臣肃顺将被绑赴菜市口处决,谁也不想错过这一历史时刻!
名士李慈铭身染重病,高卧榻上,听闻押解肃顺之囚车过其门前,于是勉强起身出宅观看,只见“肃顺白服,缚甚急,载以无帷小车。亲属无临送者”。更有甚者,街道两旁路人莫不“交口称快”,“其怨家皆驾车载酒,弛赴西市观之”。待到行刑之际,一直默默无语的肃顺突然开口大骂,据说“其悖逆之声,皆为人臣子者所不忍闻”。并且他一直不肯跪下,迫于无奈,“出红差”的官吏只得用铁柄猛敲肃之双膝,直至其双胫碎折,方才跪地。刽子手趁势手起刀落。
处决肃顺,大快朝中群臣之心。帝师翁心存写道:“所谓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也,可悯可戒。”其子翁同龢也认为肃“种种欺罔跋扈状,真堪发指”。
1861年的初冬,如何揪出了肃顺这只大老虎?
“鹰派”的发迹史
平情而论,肃顺可谓晚清少有的“鹰派人物”。这头猛鹫,拥有两张面孔。
首先,肃顺是位不折不扣的权臣。肃之发迹,很有些因缘际会的味道。肃乃宗室后裔,自然享有诸多特权,一出道便任职于侍卫处。不过,他早年秉性顽劣,“好为狭邪游,惟酒食鹰犬是务”,“严冬,(肃)顺盘辫,反披羊皮褂,牵狗走街头”,终日四处游荡,活脱脱一个“风一样的男子”。也正凭借这貌似不堪的市井经历,使他能“习知京师五城诸坊利弊”,加之其“接人一面,终身能道其形貌;治一案牍,经年能举其词”,故屡破大案,升迁颇速。到咸丰即位,肃已坐到礼部侍郎这样副部级的要位。只是于官场混迹的资本,才干仅占其一,出身、后台、时运也是硬通货。肃顺区区普通宗室一名,既非亲王,亦非郡王,想再往上挪挪窝,实在难如登天。若按常规,再熬上二十载,至多混个正部级退休。
然而,上天却格外给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权力巅峰之门。咸丰登基后,一心求治,于是对军机处领导班子做大手术。他先罢黜了误国之臣穆彰阿,接着先后任命赛尚阿、祁寯藻为领班大臣。不过二人俱是守成之臣,难以应对内忧外患之危局。迫不得已,咸丰打破祖制,特命六弟恭亲王奕入值军机。恭亲王果然出手不凡,很快即令局势为之一新。然而看着老六干得风生水起,咸丰不禁心生猜嫌,害怕奕坐大成势。一年半后,咸丰找个理由,撤掉老六一切职务,让其回上书房读书深造。继之而起的文庆虽经验丰富,却很快去世,之后的领班大臣无论是彭蕴章还是柏葰,皆谨小慎微之辈,“事上以谄,接下以吝,耆利不学,若出一途,稍有事故,尽为盲痴”。
眼瞅着军机处一干人等很不给力,咸丰只得改弦易辙,转而倚重宗室近支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可惜咸丰又看走了眼,这两位也绝非济世安邦之才,遇事多无主见。恰好端华是肃顺的同母兄弟,载垣与肃顺也是铁哥们儿。这两位亲王自知汉字水平有限,执政能力不够,而“肃顺习汉文,又多知历史风俗利病,遂合荐其才可大用”,于是联合“荐肃顺入内廷供奉,尤善迎合上旨”,“上稍与论天下事”。得到两位“铁帽子”亲王力挺,肃顺便扶摇直上,进入中枢。三人商议政事,通常是“端华之所为,皆肃顺使之,而载垣又为端华所使”,最终“以肃顺为主谋”。而对于这位“终极谋士”,咸丰也逐渐对其“信任久而益专”,从而形成肃顺独被宠信,端、载二人“听命而已”的特殊情形。
除了获取皇帝信赖,肃顺还积极拉拢大员,延揽人才,发展自身势力。如他力荐陈孚恩出任兵部尚书,扶植杜翰为自己门生,安排匡源、焦佑瀛破格进入军机处,与穆荫来往甚密。同时,肃顺还多方吸纳汉族幕僚。他常说“咱们旗人混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枝笔厉害得很”。于是他对待汉人恭敬有加,但对旗人“睚眦暴戾,如奴隶若”,甚至就连受贿,他也只收旗人不收汉人,搞得整个旗人圈怨声载道。也正秉此原则,肃顺将王闿运、高心夔、郭嵩焘等名流罗致门下,俱为一时之选。
到咸丰九年,一个以肃顺为核心,包括端华、载垣、穆荫、杜翰、陈孚恩、高心夔等重臣名士在内的政治集团基本成型,他们或为心腹,或为羽翼,盘根错节,遍布内外。
变味的“反腐”
其次,肃顺又是位嗜血无情的酷吏。初次面圣时,肃顺曾提出“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的九字治国方针,此乱世用重典的思路深得咸丰认可。之后掌权,肃顺果然展开了一波声势浩大的“打老虎”运动,不过于反腐背后,却掩盖着其打击政敌、排除异己的真实意图。
彼时清廷中枢,尚有一批立场相对保守且能量甚巨的势力,他们既反对肃顺以严刑峻法重振朝纲,也坚决抵制大规模重用汉臣,其代表人物有柏葰、祁寯藻、彭蕴章、翁心存、周祖培等。依着肃顺刚猛的暴脾气,自然不愿与此辈多做周旋,便借两场“打老虎”行动,将诸位对手一一剪除。
肃顺摆出的“当头炮”乃“戊午科场案”。咸丰八年十月初七,距离当年乡试揭榜尚不足一个月,御史孟传金上书,指出本次乡试存在严重舞弊问题,如旗人平龄,除了会唱两口好皮黄,一无所长,居然高中第七名,事出蹊跷,奏请立案审查。咸丰感到其中定有猫腻,于是命载垣、端华等会审此案。随着调查深入,办案人员发现“应讯办查议者竟有五十本之多”,甚至有一试卷“讹字至三百余”也能中榜。咸丰闻后震怒,将主考官柏葰诸人革职。
与此同时,另一条线索也浮出水面。原来同考官浦安与新考中主事罗鸿绎私下里“交通关节”。于是肃顺建议载、端二王顺藤摸瓜,传讯当事人罗鸿绎。读书人往往骨头软,一经审讯,罗便爆出大料:为了能考中,他曾向兵部侍郎李鹤龄疏通关系,李转而求同考官浦安关照,浦又跟柏葰的门丁靳祥打了招呼。事成后,浦安向柏葰送贽敬银十六两,李鹤龄则向罗鸿绎索要银五百两,其中三百两转交浦安。这显然是一宗腐败窝案。
打苍蝇牵连出了一只大老虎,这可乐坏了肃顺。柏葰可是两朝重臣,《清史稿》称其“素持正”“勤慎无咎”,但他向来反感肃顺等人的施政方针,时常带头抵制。如今抓到了柏葰的把柄,肃顺自然要大做文章,力请将之“比照交通嘱托,贿买关节例,拟斩立决”。这令咸丰着实为难,商议此案时,他询问各亲王大臣“柏葰有无屈抑”,是//www.souquanme.com否有从轻发落之可能。此刻肃顺于殿上高声力争,强调科举乃“取士大典,关系至重,亟宜执法,以惩积习”,柏葰罪不可宥,“非正法不足以儆在位”。而在朝诸臣摄于肃之气势,竟“默无一言”。既然无可挽回,咸丰只得判处斩立决。柏葰也成为清代唯一一位因科举舞弊被处死的中央领导。综观这耗时十个月的“戊午科场案”,共计惩处各级官员91人,不仅处决了柏葰这样的副国级干部,还波及各个部委甚至不少亲王宗室,确实收到“功令为之一肃,数十年诸弊端净绝”的效果。然而,肃顺在具体执法中存在明显不公。如他袒护陈孚恩,使其免受案件牵连。更让人不齿的是,两年后肃顺监视庚申恩科,居然为了能让幕僚高心夔中式,不惜考前泄题,实“为科甲中人所切齿”。可以说,肃顺打掉了一只老虎,却又养了其他老虎。
紧接着,肃顺再出重拳,彻查“户部宝钞案”。咸丰即位初年,因太平天国起义,户部库房匮乏,于是清廷决定由户部设立宝钞处和官钱总局发行大量钞票。滥发官钞非但没有纾解财政,反倒致使通货膨胀、物价飞腾,而官商乘机勾结,“侵占挪用”,“拒收买抵”,从中牟取暴利,将币制改革失败的恶果转嫁于百姓头上,当时“五城内外兵民不下数百万户,各粮行抬价居奇,小民每日所得钱文,竟不能供一日之饱”。咸丰八年底,肃顺改任户部尚书,决心整顿财政积弊。无巧不成书的是,肃顺的前几任,分别是政敌祁寯藻、柏www.souquanme.com葰、翁心存,这可给了他现成的弹药。
肃顺从调查五宇官号账目入手,刨根究底,将户部整个掀了个底儿掉,涉案人员几百人,抄没户部司员、商户及满族宗室数十家。就在案情渐趋明朗之际,咸丰九年十一月,户部稿库突起大火,“三日不息,存案悉毁”,“宇廨尽焚”,“统计延烧、拆卸房屋二百余间”,致使户部积案无可稽查。偏偏在此关口,户部起了大火,这令咸丰坚信其中定有更大阴谋,遂命肃顺详查。有了皇帝的力挺,肃顺办案愈发酷烈,定要揪出幕后的“大老虎”。几经核查,耗时一年,肃又将户部司员景雯、崇贵、常禄、忠麟、王熙震诸人利用短号钞换取长号钞,从而吞没巨款的案情查出。经过反复逼供,忠麟等供认此事曾经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心存过目,但翁漫不经心,故毫无察觉。拿到证据,肃顺立即启动对翁心存之弹劾,终使朝廷对翁予以革职留任之处分。而时任大学士的祁寯藻,因对肃顺办案作风不能认同,二人屡次发生冲突,“肃顺议论风发泉涌,寯藻格格然勿能难”,不得不称病辞职。
这场轰轰烈烈的“户部宝钞案”前后延续长达两年多,“波及至数百人,系狱至两三载,南北两监,囚为之满”,确也暂时压制了官场贪贿公行的风气。肃顺以查案之便借机排挤了祁寯藻与翁心存,使个人势力继续膨胀。不过,这种大肆反腐的举动,让官员们人人自危的同时,也迫使他们开始私下紧密抱团,以求自保。难怪李慈铭感慨“然昔岁科场,今兹储库,屡行大狱,亦非国家之福也”。肃顺得到了冷酷的权力,失去了温热的人心。
这波“打老虎”运动,终究还是变了味道。
尴尬的恭亲王
与肃顺风生水起的架势迥异,奕的境遇只能用尴尬来形容。
其实自从被咸丰撵回上书房后,奕就一直处于不尴不尬之地。待肃顺得势后,其处境愈加微妙。咸丰八年,奉旨赴天津与英法议和的大臣耆英擅自回京,引来皇帝震怒。围绕如何处置耆英,朝堂形成两种不同意见:奕依循大清律例,认定耆英不遵旨私自返京,确属冒昧糊涂,但其并非统兵将帅,也无碍大局,况且律例中也无如何具体惩处的专门条文,故建议从轻发落为“绞监候”(死缓);肃顺则主张必须矫枉过正,立即正法。咸丰对二人建议做了折中,赐耆英自尽,实际上变相采纳了肃顺的主意。哥哥偏向宠臣而不听亲弟之言,这不免让奕心生芥蒂。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次年,肃顺在彻查“户部宝钞案”中,发现恭亲王府首席太监孟来喜涉案颇深。倘换做他人,八成会送奕一个顺水人情,从轻处理。谁料肃顺毫不留情,照样查抄,弄得恭王府一时鸡犬不宁。于是二人之矛盾已从政见相左恶化到私人恩怨。只是迫于政治上失势,奕唯有暂时隐忍,摆出一副“鸽派王爷”的样儿。
转机出现于1860年。英法联军兵临城下,咸丰逃往热河,临行前将议和与维护京师诸事宜全权委托奕负责。恭亲王不辱使命,议和成功。拥有了再建社稷之勋,加上其平时亲和恭谦之形象,奕很快就将留守北京的心腹桂良、文祥、宝鋆及周祖培、翁心存、彭蕴章等部院大臣捏合在一起,一股“倒肃”力量渐趋成型。
敏感的西太后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倘若咸丰不死,后宫挺肃顺,估计要倒霉的人还是奕。然而命运所安排的剧本却是咸丰于热河殡天,慈禧与肃顺矛盾重重。
据《慈禧外纪》载,慈禧16岁已“五经成诵,通满文,廿四史亦皆浏览”,如此聪慧,自然深得咸丰宠爱,甚至命其协助整理奏章,代笔披览。不过物极必反,慈禧对政治的热情渐趋浓厚,不仅“时于上前道政事”,甚至屡有参与决策之意。这令咸丰厌恶不已,渐渐对其疏远。
察觉到皇帝的态度变化,恐有失宠之虞的慈禧,决定向政府红人肃顺示好,“隐冀得肃以自援”。谁知热脸贴了冷屁股,早对妃嫔干政不满的肃顺给予傲慢轻视的回绝。尔后不久,肃顺又在咸丰面前请“行钓弋故事”,将慈禧赐死。后因咸丰酒后失言,泄露此事,“西后闻之,衔肃刻骨”。二人间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北走热河期间,肃顺负责行宫事宜。由于仓促外逃,妃嫔所乘座驾皆临时从街上征用,故破旧简陋,加之山道崎岖,一路上颠簸不已。慈禧久居深宫,养尊处优,哪儿受得了这般罪,于是多次请求肃顺换辆好车,然而却换来肃顺一顿呵斥:“危难中那比承平时?且此间何处求新车,得旧者已厚幸矣。尔何人?乃思驾中宫上耶?”
等到了热河,咸丰又令肃顺修筑行宫,于是肃“皆便冠服,出入无禁,寝宫亦著籍,嫔御弗避”,可谓明目张胆地破坏后宫规矩。肃顺心中唯有咸丰,焉能将慈禧等人放在眼里,更不料这位平时娇柔的叶赫那拉氏,居然也是位狠角色。后来民国掌故名家黄濬感慨:“灭门之祸,起于饮食之微,可为叹息。”
细数一下,重臣、宗室、后宫、官吏、太监、士子、旗dGHtr人、商贾,肃顺几乎将三教九流都得罪了个遍。失道寡助,其末日不远矣!
晒晒“老虎皮”
帝制时代,权臣的好日子往往过不了两朝。新旧皇帝更替,权力格局势必重新洗牌,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弃用旧人,提拔新人,实乃必有之义。咸丰一死,肃顺便失去了“大boss”,政局趋于复杂。咸丰于弥留之际,特意留了一手。他一方面任命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辅弼幼帝,一方面又将“御赏”和“同道堂”两枚随身私章赐予慈安与同治皇帝,二人可凭印章对决策实行否决权。因此当时朝政的运作形式,既非“八人帮”一家独大,也非两宫垂帘独裁,而是“垂帘辅政,盖兼有之”的制衡局面。一言以蔽之,身处热河的肃顺集团、后宫集团与北京的奕集团呈犬牙交错的“三国杀”态势。
然而由于肃顺继续采取强硬立场,致使“赞襄”与“垂帘”之争日趋白热化,处于弱势的后宫集团不得不转而与奕集团联合:“三国杀”化作“二人转”。在博取列强默许、获得军队效忠及各路朝臣支持后,叔嫂联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掉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只“大老虎”。
打掉了晚清最凶猛的一只“大老虎”,慈禧、奕自然要公开罪状,晒晒“老虎皮”。清廷给肃顺定的罪名,实在耐人寻味:擅坐御位、进内廷当差出入自由,目无法纪,擅用宫内御用器物,把持一切事务,宫内传取应用物件,肃顺抗违不进,并敢声称,有旨亦不能尊,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以上诸条,虽堪称大逆不道,但都属于个人违法乱纪、不守臣子本分一类,其谋反作乱的情状却隐而不谈。想必叔嫂明白若将肃顺定为政治犯,那么势必会牵连出宫廷权势斗争之内幕,自己的政治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因此选择避重就轻、讳莫如深。
曾为肃顺门客的郭嵩焘在其事败之前就预言:“颟顸而宽,犹足养和平以为维系人心之本,颟顸以严,而弊不可胜言矣。”恰如斯言,处理政事,既应施霹雳手段,又当显菩萨心肠,刚柔并济,联合多数,方可立于不败。肃顺非要逆其道行之,攀上权力顶峰之际,亦是坠入万劫深渊之时。昔日的“打虎英雄”,终究难逃被当成“大老虎”被打的宿命。
这,就是肃顺式悖论;这,就是权臣的下场。
延禧攻略的结局是什么
延禧攻略的结局:
被问责的继后表白多年深情,表明她对弘历的爱,她对弘历的忠贞。继后指责璎珞只是一直在利用弘历,她不爱弘历,而弘历却沉迷于她,令自己万分痛心。弘历指责继后权欲心重,继后称她对弘历恨意万分,继后愤然断发,皇上与太后大怒,被遣送回宫,从此幽禁。
璎珞指出是袁春望策划了一切,拆穿袁春望身世,指出他是先帝当年流落在外时宠幸的农家女的儿子。袁春望称自己就是要毁掉皇上与太后的一切。璎珞指出是他偷换了叶天士的腐虫,使得自己深重剧毒,皇上对璎珞怜惜不已。
太后指雍正并无私生子流落在外,并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场空,袁春望发疯。皇上要杀掉袁春望,太后却出面制止。
皇上起驾回宫,璎珞却中毒已深,吐血不止。海兰察带来解毒丹,服用后的璎珞恢复了好多,而他却说傅恒为了替她采草药,身中瘴气,又坚持作战,终于战死沙场。璎珞闻之,悲痛万分。
扩www.souquanme.com展资料延禧攻略的爱情故事:
故事要从他们的相遇说起。当时年仅15岁的富察在雍正皇帝为三阿哥挑选福晋的时候被当时为四阿哥的弘历所选中。不得不说乾隆的眼光是真的好啊,一挑就挑中了一代贤后。于是,雍正便为十六岁的乾隆与十五岁的富察氏在圆明园进行了空前的大婚。
于是他们两个开始过起了幸福的生活。并一起熬过了一段十分艰辛的岁月。再婚后三年,他们便育有一子,便是二皇子。乾隆一登上帝位便封了富察氏为皇后。后来,乾隆将皇后所居住的宫殿赐名为长春宫。
这个长春宫却是大有来头,可以看出乾隆到底有多么爱自己的发妻。他曾在做皇子的时候,雍正曾给他赐名长春居士,由此可见,乾隆拿自己的名号为皇后所居住的宫殿赐名,这有多爱多在乎自己的妻子啊!他们的儿子也是十分聪明伶俐、好学。
皇帝很是喜欢他。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本来皇帝与皇后幸福地生活着,在儿子七岁的时候就决定由这个儿子继承大位。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就在二皇子九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没过多长时间就离开了人世间。孝贤皇后悲痛欲绝,于是身体便已经不是特别的好了。
之后,没过几年,皇帝和又重新育有一子,然而就在大家都十分平静而幸福的生活着的时候,七皇子在两岁的时候得了天花,没过多长时间也去世了。皇后再也经受不住连丧两子的痛苦,在七皇子去世的几个月之后也撒手人寰了。
皇帝悲痛欲绝,命令举国哀悼,也因为皇帝认为一些人没有很好的悼念皇后处决了很多人。皇帝甚至想将几吨重的皇后辞世的船也运回皇宫,最后硬是想方设法发将船运回了京城。皇帝将皇后所有的遗物都好好地保存起来,包括寿春宫里面的陈设也不许任何搜趣网人动,一直到嘉庆即位。
就连皇上再娶皇后的时候,都要到孝贤皇后的灵前进行解释。皇帝一生中写了无数首诗,其中有一百多首最是感人、真挚,那就是悼念皇后的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延禧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