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者必培其根的下一句是什么?
种树木必须将树木的根系培养好,修养品德的人必须先培养好自己的心性。
俗话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讲的就是同样的道理:要想培育一棵大树,要从树根培育。要想教育一个人就要从德开始。
种树木必须将树木的根系培养好,修养品德的人必须先培养好自己的心性。这是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传习录》中的话。对于“养心”通常的理解是:加强道德的自我修养。但实际上王阳明将的养心,意思是要守住心性,立志专一,不分神过杂,如同种树,要砍去杂乱的枝杈一样。原文如下: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於始生时删其繁枝。
欲德之盛,必於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
凡百外好皆然。又曰,「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
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
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
然后根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种树者必培其根”的下一句是什么?
原句: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翻译:种树木必须将树木的根系培养好,修养品德的人必须先培养好自己的心性。
出自:《传习录》,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原文: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於始生时删其繁枝。
欲德之盛,必於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
凡百外好皆然。又曰,「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
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www.souquanme.com,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
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只要意思种树木必须将树木的根系培养好,修养品德的人必须先培养好自己的心性。
俗话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讲的就是同样的道理:要想培育一棵大树,要从树根培育。要想教育一个人就要从德开始。
种树木必须将树木的根系培养好,修养品德的人必须先培养好自己的心性。这是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传习录》中的话。对于“养心”通常的理解是:加强道德的自我修养。但实际上王阳明将的养心,意思是要守住心性,立志专一,不分神过杂,如同种树,要砍去杂乱的枝杈一样。原文如下: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於始生时删其繁枝。
欲德之盛,必於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
凡百外好皆然。又曰,「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
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
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
然后根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的意思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的意思是要想培育一棵大树,要从树根培育。要想教育一个人就要从德开始。
说明道德修养要从心底开始。意谓道德修养只有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才有效果。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出自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传习录》。
扩展资料: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
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
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
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
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培其心在《传习录》哪一段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培其心在《传习录》哪一段啊?整段发!是《传习录》的第一段。
原文: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搜趣网
译文:要想培育一棵大树,要从树根培育。要想教育一个人就要从德开始。种树木必须将树木的根系培养好,修养品德的人必须先培养好自己的心性。
这是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传习录》中的话。对于“养心”通常的理解是:加强道德的自我修养。但实际上王阳明将的养心,意思是要守住心性,立志专一,不分神过杂,如同种树,要砍去杂乱的枝杈一样。
扩展资料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传习录》包括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DyaOL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中卷有书信八篇。
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王学宗//www.souquanme.com旨;回答了他们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另有两篇短文,阐发阳明的教育思想。
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它使王学体系齐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