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送羊的民间习俗
汉族民间传说,沉香是一个孝子。自从他打败舅舅杨二郎,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生身娘三圣母之后,报仇雪www.souquanme.com恨的心情极为迫切。这一天他跪在三圣母面前恳求说:“娘啊,您在华山底下吃尽了苦头,叫儿去劈了那杨二郎吧!”三圣母听了,摇了摇头,伸手把沉香拉了起来,说道:“儿呀,你的心情娘知道,可也不能如此鲁莽啊!”沉香一听,急了,话儿出口像连珠炮,“他不顾你们兄妹清分,用天上的条律害得您和爹爹不能团圆,在山下受尽折磨,今儿个不要了他的命,实在难平儿的心头大恨!”三圣母又劝说道:“不管怎么说,他和娘是一母同胞,他是你的亲舅舅呀!”沉香看在娘的面上,答应饶杨二郎一命。不过,他提出,为了让杨二郎记住教训,必须每年送来一对活羊,并声称;要年年剥他杨二郎的皮。吃他杨二郎的肉(杨与羊谐音)。这话传到了杨二郎的耳朵里,他一来怕沉香的神斧劈了他的脑袋,二来为重修兄妹之好,就答应了沉香的条件。第二天就赶着两只活羊送给了沉香。这搜趣网一天刚好是农历五月十三。以后便年年五月十三给沉香送一对活羊。
现已进入农历六月,按照我国的习俗,麦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家家都忙着看闺女,给外甥送羊,随着生活的提高,不管礼品怎样变化,但是两只“面羊”总是少不了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年的“面羊”逐渐被“面包羊”和“蛋糕羊”所代替。 现有很多青年人,只知道送羊这种形式,却不知道这个节气的含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忠孝之国、礼仪之邦,不管从文化内涵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有着深厚的底蕴。据考证,六月送羊史于春秋时期,真正的含义就是:姥姥给外甥送羊,让他效仿羔羊跪乳,去孝敬母亲,报答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之恩,羊羔为了表示对母羊的孝敬,就用跪着的方式去吃奶,这就是羔羊跪乳的来历。如果一个人不孝敬老人,就连一个羊羔都不如,以此来推动孝道,促进社会和谐,并通过六月送羊这一形式固定下来,并流传至今。
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然而一些人道德品质却越来越低下,他们只顾及自己的安逸享乐,而不赡养老人,此类案例各宣传媒体屡见不鲜。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创建,树立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为此,六月送羊有着特定的时代意义。搜趣网
习俗
农历六月家家“送羊”如过节
涵涵的姥姥说,其实一进入农历六月份,成安县的众多乡村就会像过节一样热闹,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蒸羊”、“送羊”。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先是女儿回家瞧娘,然后是姥姥、姥爷上门“送羊”,并带去凉席、电风扇、毛巾被等一些夏季常用的物品。
闺女先瞧娘,娘家再“送羊”
在成安县一带,女儿回家瞧娘的时间为每年麦收过后,其所带礼品非常特殊,为16个或18个用新收的麦子磨面做成的馒头,绝对不允许为单数。另外,女儿回娘家时,也不能将馒头全部留下,必须要带走其中的两个,这叫“下羊仔”。因为当地流传一个民谣:“割罢麦子打罢场,谁家闺女不瞧娘?瞧娘不全为瞧娘,是让娘家去送羊”。
做“羊”
以前大锅蒸,如今可定制
女儿在娘家“下羊仔”之后,老人们就要开始给外甥准备“面羊”了。其制作过程是,提前和一盆面,再根据个人的爱好,请来四邻,一同将面块捏造成绵羊或卡通羊的形状。然后在院内支起锅灶,用大铁锅和竹笼屉开始蒸制。
如果谁家的老人没有时间,或着为了追求外观时尚好看,也可以到一些食品加工厂定制形式各样的“面包羊”或“蛋糕羊”。
送“羊”
每个外甥送一对,一直送到成家
据成安县东魏村王景祥老人介绍,做好了“面羊”之后,要由姥姥、姥爷选出一个好日子,亲手送给小外甥。一般有几个外甥就要送几对羊,其中每对都是由一个大羊和一个小羊组成,大的可达1米多长,十公斤重。
另外,“面羊”的装饰也很讲究,不但身上要饰以红绿色的花带,而且在大羊的身边,还要配置一些形态各异的面制小动物,如青蛙、兔子、蝴蝶等。
姥姥、姥爷给外甥“送羊”的时间,多在农历六月十五前后,最迟不能超过六月底。“送羊”一直要送到外甥结婚成家为止。如果姥姥、姥爷去世了,则由舅舅、舅妈承担,这也叫“妗不老,羊不倒”。
吃“羊”
先用红绳拴面羊,吃完面羊戴红绳
吃“羊”前,要先用红绳将“面羊”拴起来,意思是怕羊跑了。吃“羊”的人,必须是外甥家的直系亲属。吃完“羊”后,再把红绳戴在外甥脖子上,以祈求一生平平安安!
寓意
宣扬孝敬美德千年不衰
记者在成安县了解到,当地居民对于“送羊”非常重视,甚至和春节吃饺子及中秋节吃月饼一样盛行。那么,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汉族民俗为何会流传千年而不衰呢?
霍凤杰认为,首先“送羊”传承的是一种孝敬老人的美德,教育意义深刻。另一方面,女儿出嫁后,父母一般很少有机会去女儿家走亲戚。有了“五月瞧娘”、“六月送羊”这一来一往,加深了女儿一家和娘家人之间的感情。所以,当地群众至搜趣网今都非常喜欢这一习俗,即使年轻人也普遍愿意接受。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送羊”的习俗也开始花样翻新。以前制作的“面羊”,个头大,样子憨,一个重达10余公斤。现今人们的生活好了,不再注重面羊的重量,但开始加入新元素:味道更加可口,色彩与外观也更加丰富,如新型的“糖羊”、“面包羊”、“蛋糕羊”等,就很受孩子们的喜爱。
起源
“民族和睦”说:
游牧民族以羊赠汉人
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有着多种说法。据成安县民俗专家霍凤杰介绍,“送羊”主要流行于邯郸市东部各县,以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据一些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先后在邺城(今临漳县)一带建立过后赵、前燕、北魏、北齐等国。因为是游牧民族,这些国家均将羊视为贵重的财富。为了稳定政权,缓和与汉民之间的矛盾,这些民族也常常以“羊”为礼赠送汉人,以寻求友善和睦。久而久之,便在邯郸市东部地区形成了送羊风俗,延续至今。
“劈山救母”说:
二郎神送沉香活羊谢罪
而在汉族民间,“送羊”习俗的起源又有“劈山救母”和“羊羔跪乳”两种说法。其中的“劈山救母”说,与《宝莲灯》中的情节几乎完全一致:三圣母违反天规与凡人成婚,被兄长二郎神压在华山之下。三圣母之子沉香学得一身好本领,利用神斧劈山救出母亲,又欲找舅舅报仇。“劈山救母”说增加的情节是:二郎神为了缓和兄妹关系,答应每年给外甥送来一对活羊,以示谢罪。后来,这两只活羊变成了面羊,这一习俗也扩展到了汉族民间。
“羊羔跪乳”说:
顽劣子观羊跪乳变孝子
“羊羔跪乳”说,似乎更加合乎情理,也更加令人感动:一位妇女辛辛苦苦地拉扯着儿子,可她的孩子自小顽劣异常,不懂得孝敬老人。妇女的哥哥是个牧羊人,为了教育外甥,他便常常带着外甥观看羊羔吃奶。那个孩子发现小羊吃奶时常常跪在地上,便问舅舅原因。牧羊人于是告诉男孩,那是小羊在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从此,男孩痛改前非,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孝子。后来,村民们为了教育子孙,也纷纷效仿那位牧羊人,每年给外甥送去一大一小两只面羊
农村六月去女儿家送羊是什么意思
我是河北邯郸成安的,我们这就有这样的习俗.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送羊的寓意是什么
送羊是河北省的传统民俗文化真正的含义就是:姥姥给外甥送羊,让他效仿羔羊跪乳,去孝敬母亲,报答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之恩,羊羔为了表示对母羊的孝敬,就用跪着的方式去吃奶,这就是羔羊跪乳的来历。如果一个人不孝敬老人,就连一个羊羔都不如,以此来推动孝道,促进社会和谐,并通过六月送羊这一形式固定下来。
而且现在送羊已经是陕西,山西,山东等地的习俗,并流传至今。就如同春节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盛行。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农村民俗给小孩送羊的来历
农村民俗给小孩送羊的来历据说来源于神话故事沉香劈山救母的情节:沉香是个孝子,其母三圣母被母舅杨二郎压在华山底下,沉香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了自己的母亲。他看到母亲深受折磨,要砍杀虐待其母的舅舅杨二郎,声称要“剥其皮”、“食其肉”,而三圣母念及与杨二郎的兄妹之情,阻止了沉香,沉香就提出要杨二郎每年送上一对活羊,以此来作为“杨”的替身,如同年年剥他的皮,吃他的肉,以解心头之恨。这话传到了杨二郎这里,为了重修兄妹之好,即刻在第二天,农历五月十三日,赶着两只活羊来到沉香这里。这个神话故事在河北南部流传得相当广,因而在民间也渐渐兴起了外祖父或舅舅给小外孙或小外甥送羊的风俗,并把五月十三日(农历)定为“送羊节”。不过这里送羊的含义是表明舅舅或者外祖父对小外孙或小外甥的亲近和喜爱。但除了少数富裕户外,大多数家庭难以支付每年一只活羊,因此改送面羊表示。农历五月上旬,正是新小麦上场的时节,大家用新收的小麦磨成面粉,蒸成面羊,于五月十三日送到外甥家去,借此联络亲戚感情。
版本二
相传当年刘秀跑南洋,王莽为了篡夺王位加害刘秀。为了逃生,刘秀躲避在一座寺庙内,也是老天爷保他不该灭亡———蜘蛛吐丝把庙门缠绕,好似已很久无搜趣网人来过,是以追兵误认为是座荒废已久的寺庙。刘秀躲过了这一劫难,后来刘秀称帝。王莽为了自保,也为了和外孙处好关系,每年六月份给刘秀送羊表示悔意,也表示送阳寿的意思。
版本三
山羊
很久以前,城西刘庄有一户人家———张氏和儿子刘小儿。张氏早年守寡,生活靠娘家接济。只是她对儿子过分溺爱,使刘小儿越长越骄横。一次,因饭菜稍不合口,竟把他娘推了一跤。张氏痛哭了一场,便回娘家了。后晌,张氏才回来。刘小儿又急又怕,急的是娘走后把他饿了一顿,怕的是舅舅来整他。谁知,张氏只对儿子说,到他姥姥家瞧羊去了,一只母羊下了羊羔。到六月天草肥了,舅舅就把羊送来。刘小儿这才放了心。
到了六月,舅舅果然送来五只羊,刘小儿每日赶上羊群到野外放。一天,他在树阴下,发现两只小羊拱到母羊奶穗下,先跪下两条前腿,而后才吸奶,觉得很有意思,便问一位过路的老农。老农语重心长地说:“这羊羔知道它娘生养它的艰难,所以吃奶时要先下跪,谢老母生养之恩呐……”刘小儿听着,突然对老人说了声:“多谢!”扭头就跑。他一口气跑回家,扑通一下跪到母亲面前,哭着说:“娘啊,往日孩儿不孝,真是连羊羔都不如啊……”从此,他一改旧习,敬孝母亲,帮助邻里,学农活,持家务,和母亲过起了美满如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