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的出处
“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他在《周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搜趣网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
其实“文以载道”的思想,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
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又提出的“文以贯道”之说,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
蔡礼旭:文以载道武以安邦
一、文以载道
读书写文章是读书人很重要的两件事。搜趣网那么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章?这就成了一个要讨论的话题。读书似乎是一个吸收知识、思*想的过程;而写文章呢就是一个表达、输出知识、思想的过程和方法。读书和行文的关系是一个吸收、沉淀、发酵、加工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外面接受的知识要变成自己的东西,这考验一个读书人的智慧和能力。关于这方面见仁见智的论述很多,我就不赘述了。我这里只想简单的说说写文章的问题。
如何写文章似乎是一个很个人的问题,其实不尽然。关键要看你写什么文章?什么人写的文章?用来干什么?
写文章干什么?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古人早已回答:文以载道。 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 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其实“文以载道”的思想,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后来韩愈又提出的“文以贯道”之说,他的门人李翱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
古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 实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文以载道”。文以载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其实从荀子的“文以明道”到现在的“文以载道”,道”的内涵与外延都因时或人而改变的。在本文中“道”的释意,不是道路,也不是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那种玄而又玄的“道”,而是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意思。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
“文”是手段//www.souquanme.com,“道”是目的,“文”都是为其“道”服务的。
二、道为何物?
既然“文”都是为其“道”服务的。那么道为何物?“道”是汉字里含义很丰富的、用途很广的一个字。
道:形声。字从辵,从首,首亦声。“首”指"头"。“辵”指“行走”。“辵”与“首”联合起来表示“从头开始行走”。本义:从头开始行走,启程。道,所行道也。──《说文》 一达谓之道。──《尔雅》
这些是从百度里查来的。如果把“首”理解成头脑,用头脑来走路、布道、载道,是不是更有意思呢?我这里只打上了本义,道的其它意义就太多了。引申义:1.从头走到尾。2.施行。实行。转义:1.出发点。启程地。(围棋术语)格点。(哲学名词)起点。原点。(宗教名词)道教。道家。道士。2.完整的一条(路途)。完整的一段(行程)。(哲学名词)事理。规律。政治主张。思想体系。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道”,医道、茶道、剑道……人道、狗道、兽道……连盗亦有道。
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是人走出来的,人最初走的路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路也纵横交错。渐渐的,那些走的人多的路就往往成了正道,走的人少的就成了蹊径,甚至歧路。可“人间正道是沧桑”,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正道畅通,邪道才能减少。人有血液循环道、呼吸循环道,这两道讲究的是阴阳和谐,气血调和、通畅,不应有过多的杂质,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读书、为人之道也是如此。作为读书人,作为知识界又该走什么道?载什么道呢?
三、读书人的社会责任
在古代中*国大概把人分为四个阶层:士、农、工、商。士,狭义的来说是做官的,是古代的公务员;广义的讲是做官的和读书人(所谓的寒士)。
在古代,读书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是贵族或者有钱人的专利。读书人基本上属于士的阶层。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读书人或者学界、士林在古代是掌握很大的话语权,有很高的地位,他们是社*会的栋梁。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其位、谋其政,屁股决定大脑,坐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读书人既然是社*会的栋梁,就该以天下苍生为念,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目标。
读书人应该是社*会道义和伦理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是社*会公德和秩序的表率和标杆,是社*会良知的坚守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既要谋其政,更要做其人。
四、文何以载道?
“文”与“纹”在过去是通假字,意思相同。纹者,纹饰也。文以载道,道之不存,譬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那“文”就成了“纹”了,替为政者粉饰太平,竖道德牌坊。
哪文人、文章如何才能承担起“载道”的责任呢?
“载道”的载:装载,引伸为阐明。厚德载物,要“载道”,得自己要有德行。有德才能载道,有才才能行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德才兼备、德艺双馨,这听起来像是说教,其实理确实是这个理。
文人要有德就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社*会的良知。“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读书人是尸位素餐;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读书人是人中木偶;没有社会的良知的读书人如同行尸走肉,他们的文章文采再好也只不过是漂亮的垃圾而已。文人是世道良知所在,文学是时代的心电图。
一个人再贫穷、困顿也不应失去最起码的良知和正义。文人要是碰到开明盛世,遇到一个贤明的君主还好,尚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要是碰到乱世或者昏君就难选择了,要么为虎作伥,要么归隐山林。可归隐山林又心有不甘,“学好文武艺 售予帝王家”,一身本事,找不到买家,心里总不痛快。有的文人故作清高,以与为政者不合作为志,这是假清高。于是隐而不远去的假隐士就很多。过去的长安是很多王朝的首都,长安之南不远处有座终南山(也叫南山),是好多进京求官不得的隐士所归隐之处。之所以选择在此归隐,是因为此处离京城很近,一旦天子召唤,随时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终南山就因为一心求官的文人到此山而终,不复南去而得名。
真正的志士仁人当以黎民苍生为己任,而不是一味的逃避。为政者贤明就积极入世布道、载道;为政者昏庸就想办法改变,发出自己的呐喊,以一己之力唤醒世道良心;实在不行、不可救药也要坚守道德底线,独善其身,不同流合污。朱自清宁死不食救济粮,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就是一个读书人的骨气。相比较,陷害韩非、与赵高同谋篡改诏书的李斯不但被当时人、后世人看不起,就连他的对手赵高也看不起他,最终死于赵高之手。
好的文章一定是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诗经》的精华在《风》、《雅》,而《颂》大多是华丽的垃圾(也许在史学研究上还有点作用)。乾隆一生写了近万首诗,又有多少被后人记住的?
文学的载道,不仅仅是以上谈到的社*会的道德,还体现在文学的弘扬、传承,文化种子的传播方面。文人埋头做学问,不问政*治也是一种载道。司马迁忍辱偷生以完成《史记》,难道不是一种载道么?
也许你要说文人就不要谈政*治,专心做学问。做学问又是为了什么?文章不仅仅是写给自己看的。既然是传播于众,就要考虑社会影响,要文责自负。不涉入政*治不等于面对社会道义沦丧而不闻不问。面对道义沦丧,以文呐喊就是文人的责任,就是载道。
读书人要有做人的尊严、良知,社*会的正义,民*族的大义,这样才能文以载道。
五、以什么样的心境读书?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心境、不同的人生阶段读同样的书,可能感受大不同。在青春年少,人生得意时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或许很有同感;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时,你还有耐心读“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么?在和平时期,读鲁迅的文章也许不如读林语堂、胡适的有意味,在国*难时期读来,却如枪林剑雨。
陶渊明的诗恬静、闲适,貌似很享受人生。却恰恰反映了五柳先生内心的明净,不同流合污的慎独。
文学的所载的“道”往往需要时间来检验。有些文章的道、思*想性在当时人认为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但最终历史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对文人不但要听其言(文章)、还要观其行。胡兰成、洪承畴、秦桧之流的汉奸文人满嘴仁义道德,背地里却干着肮脏不堪的事。离开历史的、社*会的背景来读书是很浅薄、狭隘的。
文学思*想的自*由度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包容度,反映了时代的进步。这个时代的进步不仅仅是以物质来衡量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思想自*由度来衡量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学、思*想史上少有的黄金时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文以载道之路任重而道远。
读书写文章是读书人很重要的两件事。搜趣网那么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章?这就成了一个要讨论的话题。读书似乎是一个吸收知识、思*想的过程;而写文章呢就是一个表达、输出知识、思想的过程和方法。读书和行文的关系是一个吸收、沉淀、发酵、加工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外面接受的知识要变成自己的东西,这考验一个读书人的智慧和能力。关于这方面见仁见智的论述很多,我就不赘述了。我这里只想简单的说说写文章的问题。
如何写文章似乎是一个很个人的问题,其实不尽然。关键要看你写什么文章?什么人写的文章?用来干什么?
写文章干什么?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古人早已回答:文以载道。 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 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其实“文以载道”的思想,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后来韩愈又提出的“文以贯道”之说,他的门人李翱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
古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 实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文以载道”。文以载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其实从荀子的“文以明道”到现在的“文以载道”,道”的内涵与外延都因时或人而改变的。在本文中“道”的释意,不是道路,也不是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那种玄而又玄的“道”,而是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意思。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
“文”是手段//www.souquanme.com,“道”是目的,“文”都是为其“道”服务的。
二、道为何物?
既然“文”都是为其“道”服务的。那么道为何物?“道”是汉字里含义很丰富的、用途很广的一个字。
道:形声。字从辵,从首,首亦声。“首”指"头"。“辵”指“行走”。“辵”与“首”联合起来表示“从头开始行走”。本义:从头开始行走,启程。道,所行道也。──《说文》 一达谓之道。──《尔雅》
这些是从百度里查来的。如果把“首”理解成头脑,用头脑来走路、布道、载道,是不是更有意思呢?我这里只打上了本义,道的其它意义就太多了。引申义:1.从头走到尾。2.施行。实行。转义:1.出发点。启程地。(围棋术语)格点。(哲学名词)起点。原点。(宗教名词)道教。道家。道士。2.完整的一条(路途)。完整的一段(行程)。(哲学名词)事理。规律。政治主张。思想体系。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道”,医道、茶道、剑道……人道、狗道、兽道……连盗亦有道。
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是人走出来的,人最初走的路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路也纵横交错。渐渐的,那些走的人多的路就往往成了正道,走的人少的就成了蹊径,甚至歧路。可“人间正道是沧桑”,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正道畅通,邪道才能减少。人有血液循环道、呼吸循环道,这两道讲究的是阴阳和谐,气血调和、通畅,不应有过多的杂质,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读书、为人之道也是如此。作为读书人,作为知识界又该走什么道?载什么道呢?
三、读书人的社会责任
在古代中*国大概把人分为四个阶层:士、农、工、商。士,狭义的来说是做官的,是古代的公务员;广义的讲是做官的和读书人(所谓的寒士)。
在古代,读书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是贵族或者有钱人的专利。读书人基本上属于士的阶层。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读书人或者学界、士林在古代是掌握很大的话语权,有很高的地位,他们是社*会的栋梁。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其位、谋其政,屁股决定大脑,坐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读书人既然是社*会的栋梁,就该以天下苍生为念,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目标。
读书人应该是社*会道义和伦理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是社*会公德和秩序的表率和标杆,是社*会良知的坚守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既要谋其政,更要做其人。
四、文何以载道?
“文”与“纹”在过去是通假字,意思相同。纹者,纹饰也。文以载道,道之不存,譬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那“文”就成了“纹”了,替为政者粉饰太平,竖道德牌坊。
哪文人、文章如何才能承担起“载道”的责任呢?
“载道”的载:装载,引伸为阐明。厚德载物,要“载道”,得自己要有德行。有德才能载道,有才才能行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德才兼备、德艺双馨,这听起来像是说教,其实理确实是这个理。
文人要有德就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社*会的良知。“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读书人是尸位素餐;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读书人是人中木偶;没有社会的良知的读书人如同行尸走肉,他们的文章文采再好也只不过是漂亮的垃圾而已。文人是世道良知所在,文学是时代的心电图。
一个人再贫穷、困顿也不应失去最起码的良知和正义。文人要是碰到开明盛世,遇到一个贤明的君主还好,尚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要是碰到乱世或者昏君就难选择了,要么为虎作伥,要么归隐山林。可归隐山林又心有不甘,“学好文武艺 售予帝王家”,一身本事,找不到买家,心里总不痛快。有的文人故作清高,以与为政者不合作为志,这是假清高。于是隐而不远去的假隐士就很多。过去的长安是很多王朝的首都,长安之南不远处有座终南山(也叫南山),是好多进京求官不得的隐士所归隐之处。之所以选择在此归隐,是因为此处离京城很近,一旦天子召唤,随时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终南山就因为一心求官的文人到此山而终,不复南去而得名。
真正的志士仁人当以黎民苍生为己任,而不是一味的逃避。为政者贤明就积极入世布道、载道;为政者昏庸就想办法改变,发出自己的呐喊,以一己之力唤醒世道良心;实在不行、不可救药也要坚守道德底线,独善其身,不同流合污。朱自清宁死不食救济粮,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就是一个读书人的骨气。相比较,陷害韩非、与赵高同谋篡改诏书的李斯不但被当时人、后世人看不起,就连他的对手赵高也看不起他,最终死于赵高之手。
好的文章一定是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诗经》的精华在《风》、《雅》,而《颂》大多是华丽的垃圾(也许在史学研究上还有点作用)。乾隆一生写了近万首诗,又有多少被后人记住的?
文学的载道,不仅仅是以上谈到的社*会的道德,还体现在文学的弘扬、传承,文化种子的传播方面。文人埋头做学问,不问政*治也是一种载道。司马迁忍辱偷生以完成《史记》,难道不是一种载道么?
也许你要说文人就不要谈政*治,专心做学问。做学问又是为了什么?文章不仅仅是写给自己看的。既然是传播于众,就要考虑社会影响,要文责自负。不涉入政*治不等于面对社会道义沦丧而不闻不问。面对道义沦丧,以文呐喊就是文人的责任,就是载道。
读书人要有做人的尊严、良知,社*会的正义,民*族的大义,这样才能文以载道。
五、以什么样的心境读书?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心境、不同的人生阶段读同样的书,可能感受大不同。在青春年少,人生得意时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或许很有同感;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时,你还有耐心读“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么?在和平时期,读鲁迅的文章也许不如读林语堂、胡适的有意味,在国*难时期读来,却如枪林剑雨。
陶渊明的诗恬静、闲适,貌似很享受人生。却恰恰反映了五柳先生内心的明净,不同流合污的慎独。
文学的所载的“道”往往需要时间来检验。有些文章的道、思*想性在当时人认为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但最终历史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对文人不但要听其言(文章)、还要观其行。胡兰成、洪承畴、秦桧之流的汉奸文人满嘴仁义道德,背地里却干着肮脏不堪的事。离开历史的、社*会的背景来读书是很浅薄、狭隘的。
文学思*想的自*由度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包容度,反映了时代的进步。这个时代的进步不仅仅是以物质来衡量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思想自*由度来衡量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学、思*想史上少有的黄金时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文以载道之路任重而道远。
"器以载道"出自何处?
原话是“道以成器,而器以载道“
器以载道是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讲究通过形态语言,传达出一定的趣味和境界,体现出一种审美愉悦。具体而言,其体现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天人合一;体现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的和谐有序;体现于人与物的关系中,是心与物、文与质、形与神、材与艺、用与美的统一。器物设计总是与一定的时代风格、审美风格同步发展,任何一个时代的器物都是该时代特定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结合体。
中国传统器物形式一方面要具有美感,让人们感到一种审美愉悦,另一方面,作为功能的载体,要实现某种审美功能。这种要求反向而言即“道在器中”,无论瓷器、玉器、红木家具等等,都以此为最高境界。
器以载道是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讲究通过形态语言,传达出一定的趣味和境界,体现出一种审美愉悦。具体而言,其体现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天人合一;体现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的和谐有序;体现于人与物的关系中,是心与物、文与质、形与神、材与艺、用与美的统一。器物设计总是与一定的时代风格、审美风格同步发展,任何一个时代的器物都是该时代特定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结合体。
中国传统器物形式一方面要具有美感,让人们感到一种审美愉悦,另一方面,作为功能的载体,要实现某种审美功能。这种要求反向而言即“道在器中”,无论瓷器、玉器、红木家具等等,都以此为最高境界。
文以贯道和文以载道,,,,,,意思清楚 多谢
三国时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www.souquanme.com文以载道”。其实“文以载道”的思想,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又提出的“文以贯道”之说,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古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 实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文以载道”。文以载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其实从荀子的“文以www.souquanme.com明道”到现在的“文以载道”,“道”的内涵与外延都因时或人而改变的。在本文中“道”的释意,不是道路,也不是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那种玄而又玄的“道”,而是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意思。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
古代文人士大夫,向来是讲“文以载道”的.。如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柳冕就曾说过:“夫君子之儒,必有其道,有其道必有其文。道不及文则德胜,文不及道则气衰。”(《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原道》篇)。但古文人虽一致推崇“文以载道”思想,内涵却也是存在诸多分歧的。如唐代的韩愈、柳完元以及宋代的欧阳修对“文以载道”的理解,都各具观点。韩愈说:“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生书》)。“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答李秀才书》)。柳宗元也主张“文以明道”,他曾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务彩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又说:“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
从上述可以得出,在文与道的关系上,韩、柳的基本是一致的。但两人对“道”的理解有所不同。韩愈重在提倡“古道”,以恢复自魏晋以后中断了的儒家“道统”。柳宗元比较注重治世之道即“辅时及物”(《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利于人,备于事”(《时令论》)的“理道”(《与李翰林建书》),从社会需要出发,重在经世致用,比韩愈的“道”较有进步意义。但总的来说,韩、柳所讲的“道”,除了“仁义”外,无非就是《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比较抽象。到了宋代欧阳修,对“道”的理解显然又更进一大步了。欧阳修反对“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主张从日常百事着眼,“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与张秀才第二书》)。他提倡从身边出发,从社会出发,从国家出发,少谈脱离实际的“高言”。欧阳修的这一思想,可以说已接近本文中的“文以载道”之意。
然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观念,终不能套用于与现代的“知识分子”的。古之“文士”,不同之现代“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一词属“泊来品”,源出于当年“老大哥”俄国。据书载,这一俄词实乃源于19世纪末,意指对沙皇制度持批叛、对现状否定而独立思考的俄国“文人”层。欧美之英词系指有才智者,也含有独立思考者之意。而我国古之“文人士大夫”读书学知识,说白了就是为了仕进(当官)为官作宰,“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最高理想。所以“知识分子”与只为效命君主的古代文人士大夫,是实不可混于一谈的。
黄宗羲云:“文之美恶,视道合离”,古人能达此思想,诚也属难得。不过,古人的“文以载道”,终难以逃脱在统治者立言,为帝王做稳江山献策,效“犬马之劳”的范畴。与本文所倡议以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文以载道”——知识分子使命是有所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 本文的阐释“文以载道”意义在于,自诩为“知识分子”或被一般人认为“知识分子”的人,能做回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本位。具独立思考,自由人格,敢针砭时弊,能为民请命。以“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文章”士子风骨作文以载道,而无愧于“知识分子”之号。
古代文人士大夫,向来是讲“文以载道”的.。如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柳冕就曾说过:“夫君子之儒,必有其道,有其道必有其文。道不及文则德胜,文不及道则气衰。”(《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原道》篇)。但古文人虽一致推崇“文以载道”思想,内涵却也是存在诸多分歧的。如唐代的韩愈、柳完元以及宋代的欧阳修对“文以载道”的理解,都各具观点。韩愈说:“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生书》)。“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答李秀才书》)。柳宗元也主张“文以明道”,他曾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务彩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又说:“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
从上述可以得出,在文与道的关系上,韩、柳的基本是一致的。但两人对“道”的理解有所不同。韩愈重在提倡“古道”,以恢复自魏晋以后中断了的儒家“道统”。柳宗元比较注重治世之道即“辅时及物”(《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利于人,备于事”(《时令论》)的“理道”(《与李翰林建书》),从社会需要出发,重在经世致用,比韩愈的“道”较有进步意义。但总的来说,韩、柳所讲的“道”,除了“仁义”外,无非就是《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比较抽象。到了宋代欧阳修,对“道”的理解显然又更进一大步了。欧阳修反对“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主张从日常百事着眼,“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与张秀才第二书》)。他提倡从身边出发,从社会出发,从国家出发,少谈脱离实际的“高言”。欧阳修的这一思想,可以说已接近本文中的“文以载道”之意。
然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观念,终不能套用于与现代的“知识分子”的。古之“文士”,不同之现代“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一词属“泊来品”,源出于当年“老大哥”俄国。据书载,这一俄词实乃源于19世纪末,意指对沙皇制度持批叛、对现状否定而独立思考的俄国“文人”层。欧美之英词系指有才智者,也含有独立思考者之意。而我国古之“文人士大夫”读书学知识,说白了就是为了仕进(当官)为官作宰,“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最高理想。所以“知识分子”与只为效命君主的古代文人士大夫,是实不可混于一谈的。
黄宗羲云:“文之美恶,视道合离”,古人能达此思想,诚也属难得。不过,古人的“文以载道”,终难以逃脱在统治者立言,为帝王做稳江山献策,效“犬马之劳”的范畴。与本文所倡议以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文以载道”——知识分子使命是有所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 本文的阐释“文以载道”意义在于,自诩为“知识分子”或被一般人认为“知识分子”的人,能做回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本位。具独立思考,自由人格,敢针砭时弊,能为民请命。以“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文章”士子风骨作文以载道,而无愧于“知识分子”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