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下一句
出自
《伯夷列传》
作者:司马迁 朝代:汉朝
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
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
让于虞舜,
舜、禹之间,
岳牧咸荐,
乃试之于位,
典职数十年,
功用既兴,
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
王者大统,
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
许由不受,
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
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
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
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
由、光义至高,
其文辞不少概见,
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
不念旧恶,
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
又何怨乎?
”余悲伯夷之意,
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
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
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盍往归焉!
”及至,
西伯卒,
武王载木主,
号为文王,
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
爰及干戈,
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
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
天下宗周,
而伯夷、叔齐耻之,
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
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
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
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
可谓善人者非邪?
积仁洁行,
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
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
糟糠不厌,
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
其何如哉?
盗跖日杀不辜,
肝人之肉,
暴戾恣睢,
聚党数千人,
横行天下,
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
操行不轨,
专犯忌讳,
而终身逸乐,
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
时然后出言,
行不由径,
非公正不发愤,
而遇祸灾者,
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
倘所谓天道,
是邪非邪?
子曰搜趣网:“道不同,
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
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
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
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贾子曰:“贪夫徇财,
烈士徇名,
夸者死权,
众庶冯生。
”同明相照,
同类相求。
“云从龙,
风从虎,
圣人作而万搜趣网物睹。
”伯夷、叔齐虽贤,
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
附骥尾而行益显。
岩穴之士,
趋舍有时,
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
悲夫。
闾巷之人,
欲砥行立名者,
非附青云之士,
恶能施于后世哉!
求仁得仁全句
求仁得仁,汉语词语,拼音是qiú rén dé rén,意思是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如愿以偿
示例
君所谓~,亦复何怨:老搜趣网夫耄矣,不能驱役鬼神,预人家儿女事。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辨析
近义词:如愿以偿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求仁得仁”下一句是什么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出自司马迁 的《伯夷列传》。
节选: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译文:
有学问的人,阅览的书籍极为广博,但仍然要从“六艺”中查考可信的依据。《诗经》、《尚书》虽残缺不全,然而有关虞、夏史事的记载还是可以看到的。唐尧将要退位的时候,决定禅让给虞舜。而虞舜以及后来的夏禹,四岳九牧都一致推荐,
才试任官职管理政事几十年。待到他们的功绩已经建立,然后才把帝位传给他们。这表明,天下是最珍贵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的继统,传交帝位是这样的难啊!但是,有的人却说:尧要将帝位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
并以此为耻而逃避隐居起来。到了夏代,又有卞随、务光两个人不肯接受帝位,双双投水而死。这些,又怎么说起呢?太史公说:我曾经登上箕山,那上面居然有许由的墓呢。孔子排列论述古代的仁人、圣人和贤能之人,
象吴太伯、伯夷一类,记载十分详尽。我所听说韵许由、务光,他们的德义是极高的,而有关他们的文字经书里记载得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阳(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出身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先后求学于董仲舒和孔安国门下。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均考察风俗,
采集史迹传说。继承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后,司马迁得以饱览朝廷藏书,又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增长了见识;他同时开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写一部“名主贤君、忠臣死义之事”的通史的遗愿。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
李陵出征匈奴时因友军接应不力身陷重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武帝,被处以宫刑。受此大辱,司马迁愤不欲生,
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夷列传
求仁得仁是什么意思?
求仁得仁:,是指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无愧于心便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亦指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拼音:qiú rén dé rén
出处:《论语述而》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
(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扩展资料
同义词:
1、得其所哉:找到了适合于他的地方或得到理想的安置。也形容因某事而称心快意的情绪。
拼音:dé qí suǒ zāi
出处:《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小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译文:据说,有一次,有人送了一条活鱼给子产,子产便叫主管池塘的人把它畜养在池塘里。
那人表面答应后却把鱼煮来自己吃了,并回禀子产说:“按照您的吩咐,我把鱼放到了池塘。刚放进池塘里时,它还要死不活的;一会儿便摇摆着尾巴活动起来了;突然间,一下子就游得不知去向了。”
于产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那人从子产那里出来后说:“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已经把鱼煮来吃了,可他还说‘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它去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啦!”
2、天从人愿:指如愿以偿,好似天助其成。
拼音:tiāncóngrényuàn
出处: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谁知天从人愿,到得我家,不上三日,添了一个满抱儿小厮。”
译文:谁知天随人愿,到我的家,不到三天,添加了一个满抱着儿子小家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求仁得仁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这句话怎么理解?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简单翻译如下:
冉有问:“夫子会帮助卫国国君吗?”子贡回答说:“嗯,我去问问先生。”子贡进屋问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答道:“是古代的贤人啊。”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答道:“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夫子不会帮助卫君的。
简单的说是做事做人原则。现在许多人经常抱怨,为什么我做好人要遵守这、遵守那,坏人却可以为所欲为?按照孔子的说法,你做好人,已经得到了肯定,又抱怨什么呢?
其实现实生活中,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必考虑太多,更不必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顾虑的太多反而会一事无成,因为很多事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尤其是年轻人,只要认准了目标,觉得可行,那么就放手拼搏吧,//www.souquanme.com年轻人就该激情四射的努力奋进而不是故作高深四平八稳的老成持重,那是老年人的事,基本是表面的故作平静掩饰内心的空虚和信息不足。以前我也以为稳稳当当是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交际范围的扩大,接触优秀的人多了,了解很多优秀的人之后才明白:优秀的人之所//www.souquanme.com以优秀,是因为人家比你聪明的同时比你更努力!他们认准的事是竭尽全力去做,从不抱怨,不到最后绝不放弃。这些人,无论做什么都会成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是有根本原因的。
这句话就是其实就是关于原则的问题,只管干,不要抱怨,更不要后悔,走自己的路,创造自己的未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尽可忽略。求仁得仁,足矣。做事的初心往往是好的,做事的过程中出现变动或者明明得到了最初想要的,却发现还可以收获更多,然而却没有得到这个更多,这一贪念就使得初心不再了。不忘初心,适可而止。既有所得,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