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必问效上一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财政部部长是如何说的)

如何建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管理机制其实个人不是很赞同这样的管理机制,我们是想一个循环反应花钱没有效果---负责人问责---问责之后呢??改......

花钱必问效上一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财政部部长是如何说的)

如何建立"花www.souquanme.com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管理机制

其实个人不是很赞同这样的管理机制,我们是想一个循环反应
花钱没有效果---负责人问责---问责之后呢??改进?还是罚款还是什么?如果是罚款,是不是意味着负责人处理事情都是人心惶惶的?
花钱没有效果---不问责---大家一起坐下来讨论为什么无效---集思广益的想解决办法和出路
两个效果哪个更好???当一个人背负责任的时候,往往就没有了创新是大胆尝试的意志,发展就失去了创造的可能

中央部门集中晒账本有什么新发现吗?

7月20日,2017年度中央部门决算向社会公开,105个部门集中“晒账本”。部门决算是部门预算执行结果的年度报告,也是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今年有哪些看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如何?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量化评估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www.souquanme.com益性和公平性

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有哪些新变化?“概括来讲是两个词:巩固和深化。”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巩固是指以前年度已经做到的,今年公开还要继续保持。深化是指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扩大预算公开范围,细化预算公开内容,向百姓交出一本能看得懂的明白账。

“一是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与2016年部门决算公开相比,决算公开的中央部门又有所增加。二是公开内容进一步细化,特别是增加了项目绩效评价的分量,可以更好地反映财政支出的质量。”中国人民大学政策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俞明轩说。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对支出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开展的量化评估活动,相当于对项目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进行业绩体检和有效诊疗,有助于全面了解项目实施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完善政策。目前,中央预算绩效管理范围从一般公共预算,拓展至部分政府性基金预算,初步构建起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机制正在形成。

今年,财政部选择15个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随同2017年中央决算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主要包括湿地保护与管理、水文测报、贫困白血病先心病儿童救助等。

同时,中央部门对2017年所有一级项目、二级项目预算执行结果开展了绩效自评。为提高绩效自评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客观性,海关总署、商务部、住建部等,引入专家、第三方机构参与自评数据的汇总和规范性审核。同时,财政部会同审计署建立绩效自评结果抽查机制,对部门项目绩效自评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抽查,倒逼部门提高绩效自评质量。

“从评价结果看,多数项目管理较为规范,预期绩效目标基本实现。但个别项目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资金管理水平不高、产出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予以改进。” 北京大学财政学系主任刘怡认为,个别自评项目分数很高,是否客观,能不能让人服气要打一个问号。绩效评价结果要经得起实践检验,真正发挥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

中央本级“三公”经费下降,比预算数减少17.87亿元

“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热点。从公布的决算数据看,大多数部门2017年“三公”经费继续下降,特别是与当年预算数相比,相关支出明显减少。

比如,国税系统“三公”经费支出,一共包括全国国税系统四www.souquanme.com级3747个预算单位。2017年,国税系统中央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7.55亿元,比2017年预算数减少5.31亿元,EDsgtNB下降41.31%;比2016年决算数减少1.56亿元,下降17.11%。

对于“三公”经费持续下降的原因,国家税务总局在部门决算中作了详细说明。公务接待费支出比2016年决算数下降19.77%,主要是国税系统严格公务接待管理,严控接待费开支标准,相应接待费支出减少。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支出,比2016年决算数下降16.84%,主要是国税系统按照属地政策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强和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相应减少运行维护费支出。因公出国(境)费支出比2016年决算数下降5.07%,主要用于国税系统当年国际税收交流合作、国际税收会议和税收协定谈判任务等方面支出。

从中央部门总体情况看,“三公”经费下降幅度也不小。2017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43.6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7.87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16.83亿元,减少1.9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23.17亿元,减少11.87亿元;公务接待费3.6亿元,减少4.01亿元。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有关要求,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同时,受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因公出国(境)、外事接待任务未实施,使得部分列入预算的费用没有形成实际支出。

以广覆盖、看得懂、合民意为目标,更好回应社会关切

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从2011年实施到现在,已步入第八个年头。公开范围逐步扩大,公开内容不断丰富细化,公开方式不断优化。

公开范围由2011年90个部门,扩大到105个部门;公开内容也在逐步增加和细化,最初只是单纯地摆数字,后来不断完善增加了情况介绍、解释说明和绩效评价,相关表格也从2011年的2张增加到了8张,帮助公众详细了解资金使用情况。而且,公开时间更加集中,在公开形式上单独发布与平台统一发布相结合,为公众了解决算内容提供便利。

多年来一直关注政府预决算公开的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建议:预决算数据应当公开到“目”级科目。目前,中央部门决算连续4年按经济分类款级科目细化公开,相当于原来的“目”级科目。社会关注的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等明细,都已在决算中公开。

“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部门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情况,更展现了部门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所承担社会事业的发展状况,与社会公众利益、民生工程息息相关。”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说,公开内容和公开方式的新变化,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诉求的回应。决算公开后百姓反映看不懂或看不清,政府部门就会改进,通过表格和文字进行解释说明。这样的互动,进一步推动了决算公开质量的提升。

此外,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仍有一些问题有待研究和改进。比如,公开范围如何进一步扩面,如何帮助社会公众更好理解部门决算信息等。财政部将以广覆盖为目标,推动扩大公开范围;以看得懂为目标,推动不断细化公开内容;以合民意为目标,更好回应社会关切。

来自《 人民日报 》( 2018年07月21日 03 版)

两优一高是什么?

写材料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发展两优一高什么什么的,这是什么意思?在什么会议上提出来的?
  “高效使用资金”突出体现在资金管理的放管结合上。福建财政一方面,完善教育经费拨款制度,改革教育专项经费分配方式,扩大地方和学校经费统筹权;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并适时建立社会捐赠收入财政配比政策。另一方面,推进教育领域省级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促使各级财政按规定履行好教育投入和管理责任。同时,按照“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要求,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教育支出列为重点评价内容开展绩效考核。
  福建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省财政投入“两优一高”工作,有力推进了新时代福建省教育事业发展,学前、义务、高中、职业、高等教育多项指标保持全国高位。

财政资金三项清理制度

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日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深入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将探索财政资金“三项清理”制度,定期清理闲置沉淀资金、低效无效资金及预算结余资金并及时收回同级财政。这是推进我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的重要方面。早在2019年,四川就提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经过3年多时间,我省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搜趣网系已基本建立。从去年起,我省在预算编制阶段,省级财政实现绩效目标管理和自行评估全面覆盖,也就是今年的钱怎么花,都要拿出任务书、计划表,从该不该花、花到哪儿、怎么花、花多少进行全面论证,如果项目预期绩效不高,今年的安排就必须缩减甚至取消,以此可以从源头上防控财政资源配置低效无效。《通知》进一步明确绩效全链条管理,提出完善贯穿事前、事中、事后闭环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动态实施绩效运行监控,及时发现目标执行偏差和管理漏洞。深入开展绩效评价,特别是对下级政府财政运行情况实施综合绩效评价,建立完善财政重点评价同部门绩效自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拓展资料:《通知》提出严格的预算绩效管理考核监督规定,探索提出将预算绩效管理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事项;首次提出加强政府性资源统筹管理,从预算资金扩展到国有资本、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综合管理绩效评价。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绩效评价主要集中在“钱怎么花”的领域,今后要加强国有资本资产使用绩效管理,也就是说国有资本的投入产出怎么样、是否实现保值增值,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否充分利用、有没有闲置浪费等都要逐步纳入绩效管理范畴。。
法律依据:《宪法》第九十一条和《审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应对本级各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财政部部长是如何说的

近几年来,财政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初步构建了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在中央层面,形成了以项目支出为主的一般公共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并不断延伸和拓展。绩效目标管理已经覆盖所有中央部门的本级项目、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以及部分中央政府性基金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绩效目标执行监控范围逐步扩大,2018年将覆盖至中央部门所有项目。在中央部门对上年所有本级项目开展绩效自评的基础上,2018年准备扩展至中央对地方所有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将中央本级一级项目和专项转移支付的绩效目标随同预算批复和下达,使绩效与预算具有同等约束。建立重点绩效评价常态机制,统一安排对重点民生政策和重大项目开展绩效评价,部分评价结果已应用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以经济建设支出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选取评估对象,采取重点抽评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绩效评价,推动提升中央财政支出绩效。在地方层面,一些省份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预算绩效管理新模式。新预算法实施后,越来越多的地方将绩效管理作为财政工作重点,加快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步伐,在政策或项目事前评估、第三方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目前,各省级财政部门均出台了预算绩效管理办法,个别地区出台了相关地方性法规。绝大多数省级财政部门细化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范和操作细则。一些省份还将部门绩效考核结果与公务员绩效工资(奖金)直接挂钩,对资金使用绩效形成正向激励。
随着预算绩效管理的深入推进,中央和地方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强化了预算绩效意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意识不断增强。例如,在预算编制环节随项目报送绩效指标,广泛推行项目支出绩效自评,财政和审计部门开展抽查,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政府部门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管理也带来了资金分配和管理方式的改变,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逐步把预算管理重点从要求加大财政投入转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上来。
二是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实施绩效管理,财政部门更加重视对预算绩效的审查、监督和评价,也调动了各部门把花钱和办事紧密结合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加强政策规划和精准编制预算,对政策实施结果跟踪问效,推动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实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三是提高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通过高校、科研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以及民众参与,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推动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民主透明。
尽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与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对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以更好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