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有酒食的前一句(论语中有酒食先生馔上一句是什么)

百孝为先的前一句是什么,1、没有前一句。,2、出处,“百善孝为先”这一句出自清人《围炉夜话》的文章之中。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

皆有酒食的前一句(论语中有酒食先生馔上一句是什么)

百孝为先的前一句是什么

  1、没有前一句。
  2、出处
  “百善孝为先”这一句出自清人《围炉夜话》的文章之中。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
  3、相关记载
  道家《庄子天运》孝的观念:「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印度及其他亚洲地区也有类似的伦理概念,另外孝顺还可以推广为一般对年长的人的尊敬和顺从,比如媳妇对公婆的孝顺,对长辈亲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的孝顺等。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中有酒食先生馔上一句是什么?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意思】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寓意】供奉父母的礼节对人来说不成问题,但是有的人敬爱之心不够恳切。侍奉父母之道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心中真正所想所愿,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只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现。
【出自】《论语为政篇 》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还有一句是什么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还有一句是什么

病都是吃出来的,祸都是说出来的,气都是想出来的,健康是走出来的。

出自《水浒传》;作者:  罗贯中

大块吃肉 

大碗喝酒

常喝常有

病都是吃出来的,

祸都是说出来的,

气都是想出来的,

健康是走出来的。

它常常被已经上山的好汉用 来作为一种美好生活前景向未上山的豪杰推荐展示,以吸引人才。

扩展资料:

《水浒传》里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例子:

1,第十二回:

王伦劝杨 志入伙,以扼制林冲时说:“不如只就小寨歇马,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同做好汉 。”

2,第十五回

写吴用到石碣村游说阮家兄弟“撞筹”时,阮小五一副垂涎三尺的口吻, 说起梁山王伦那伙人“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绣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 

3,书中谈到酒肉的地方的确太多,以武松的故事为例,在著名的“武十回”中,除了妇孺皆知的景阳冈打虎前的一通痛饮ea外,写武松喝 酒的内容不下几十次。

武松在小说中一出场,是因与宋江闹了一点小误会,当时柴进马 上出来调解,拉他一起喝酒,以后宋江“每日带挈他一处钦酒相陪”。

后来他告辞离开 柴进庄院,柴进置酒送别,宋江又在酒店饯行;景阳冈打虎后当天晚上,猎户又请了他 一顿,次日又“吃了一早晨酒食”,继而阳谷县的知县在衙门赐酒,当地士绅再请.

“ 连连吃了三五日酒”;不久与武大郎重逢,潘金莲又用酒来挑逗他,接着他向兄嫂辞行 外出公干,每次都有酒食;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关进狱中,还有酒食相伴。

流放时 沿途吃酒,一直吃到遇见孙二娘和张青;在孟州牢城里,施恩又不断请他吃喝;打蒋门 神时,事前事后都喝酒;张都监陷害他,也先请他喝酒,等他回到鸳鸯楼报仇,

杀完人 后,还在现场把仇家的酒喝了;第三十五回写他杀了歹人飞天蜈蚣后,又把这恶汉剩下 的酒喝了;在找到鲁智深一同落草之前,还有一幕醉打孔亮,逐狗而掉进溪里的镜头。

把《水浒传》说成是一部酒气熏天的小说,实在是不为过的。

(论语)为政第二的内容

为政篇第二
【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
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
23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
24 子曰:搜趣网“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原文】
29 子曰:“吾与回(1)言,终日不违(2),如愚。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2)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3)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评析】
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原文】
210 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注释】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ōu,隐藏、藏匿。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评析】
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原文】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
【注释】
(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
搜趣网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评析】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原文】
212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释】
(1)器:器具。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评析】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原文】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评析】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搜趣网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原文】
214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评析】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原文】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
(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原文】
216 子曰:“攻(1)乎异端(2),斯(3)害也已(4)。”
【注释】
(1)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2)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词,这。
(4)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原文】
217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析】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原文】
218 子张(1)学干禄(2),子曰:“多闻阙(3)疑(4),慎言其余,则寡尤(5);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1)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孔子的学生。
(2)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3)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4)疑:怀疑。
(5)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译文】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评析】
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上一章“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
【原文】
219 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2):“举直错诸枉(3),则
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 ̄前468年在位。
(2)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3)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译文】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评析】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原文】
220 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5),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1)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2)以:连接词,与“而”同。
(3)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4)临:对待。
(5)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www.souquanme.com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评析】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原文】
221 或(1)谓孔子曰:“子奚(2)不为政?”子曰:“《书》(3)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4),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1)或:有人。不定代词。
(2)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3)《书》:指《尚书》。
(4)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原文】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1)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评析】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后面的《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原文】
223 子张问:“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礼,所损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1)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2)因:因袭:沿用、继承。
(3)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原文】
224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见义(3)不为,无勇也。”
【注释】
(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2)谄:音chǎn ,谄媚、阿谀。
(3)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www.souquanme.com手旁观,就是怯懦。”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论语.为政》的原文是什么?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2�6�12 子曰:“《诗》三百⑴,一言以蔽⑵之,曰:‘思无邪⑶’。” 【注释】 ⑴《诗》三百:指《诗经》的篇数,实际为三百零五篇。 ⑵蔽:概括。 ⑶ 思无邪:思想纯正而无邪念。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一共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而无邪念’。” 【原文】2�6�13 子曰:“道⑴之以政⑵,齐⑶之一刑,民免而无耻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⑸。” 【注释】 ⑴道:通导。引导、疏导。 ⑵政:政令、政法。 ⑶齐:规范、统制。 ⑷ 民免而无耻:老百姓为了避免刑罚而无廉耻之心。免:幸免。 ⑸格:纠正。含有归服、归化之意。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人们,用刑罚来统制人们,老百姓为了避免刑罚而无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人们,用礼仪来规范人们,老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原文】2�6�14 子曰:“吾十有⑴五而志于学⑵,三十而立⑶,四十而不惑⑷,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⑸,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⑹。 【注释】 ⑴有:又。 ⑵学:学问。 ⑶立:站稳脚跟。引申为说话做事有把握。 ⑷ 不惑:不迷惑、有主见。 ⑸ 耳顺:听人说话,能判明是非。 ⑹ 不逾矩:不会超越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懂得礼仪,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时遇事有主见而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人生的命运,六十岁时听人说话能明辨是非,七十岁时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不会超越规矩。” 【原文】2�6�15 孟懿子⑴问孝。子曰:“无违⑵。”樊迟⑶御⑷,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⑸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⑴ 孟懿子:鲁国大夫仲孙何忌,“懿”是号。 ⑵ 无违:不要违背礼制。古人凡违背礼制均称违。宾语省略。 ⑶ 樊迟:孔子学生樊须,字子迟。 ⑷御:驾车。 ⑸事:奉侍。 ⑹以:介词。用、拿、按照。 【译文】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说:“孝就是不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按照规定的礼节奉侍他们;父母逝世,按照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按照规定的礼节祭祀他们。” 【原文】2�6�16 孟武伯⑴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⑵。” 【注释】 ⑴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仲孙 。“武”是谥号。 ⑵ 父母唯其疾之忧:有二说。一为父母只为儿子的疾病担忧。一为子女只为父母的疾病担忧。均可通。其:他,指示代词。由上可知,一说指代父母。二说指代子女。 【译文】 孟武伯请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做父母的只为儿子的疾病担忧。” 【原文】2�6�17 子游⑴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⑵。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⑶,何以别⑷乎?” 【注释】 ⑴ 子游:孔子学生言偃,字子游。 ⑵ 能养:能够养活父母。 ⑶敬:孝敬。 ⑷别:区别。 【译文】 子游请问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只说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即使狗和马,都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孝敬之心,那么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原文】2�6�1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⑴。有事,弟子⑵服其劳;有酒食⑶,先生⑷馔⑸,曾⑹是以为孝乎?” 【注释】 ⑴ 色难:儿子经常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是件难事。色:脸色。 ⑵ 弟子:子女。 ⑶食:食物。 ⑷ 先生:父兄、长辈。 ⑸馔(zhuan四声):吃、喝。 ⑹曾:竟、竟然。副词。 【译文】 子夏请问孝道。孔子说:“儿子经常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是件难事。有事情的时候,子女替他们出力效劳;有美酒、饭食的时候,让父母长辈先享用。难道这竟然可以认为是孝吗?” 【原文】2�6�19 子曰:“吾与回⑴言终日⑵,不违⑶,如愚⑷。退而省⑸其私⑹,亦足以发⑺,回也不愚。” 【注释】 ⑴回:孔子学生颜回,字子渊。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⑵ 终日:整天。 ⑶ 不违:不提出反对意见和问题。 ⑷愚:愚笨。 ⑸省(xing三声):观察、省察。 ⑹私:私自。这里指言行。 ⑺发:发挥、发明。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与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反对的意见和问题,好像很愚笨。等他回去以后,我观察他的言行,很能够发挥我的见解,可见颜回并不愚蠢啊!” 【原文】2�6�110 子曰:“视其所以⑴,观其所由⑵,察其所安⑶。人焉⑷廋⑸哉?” 【注释】 ⑴ 所以:所作所为。 ⑵ 所由:所有的经历。 ⑶ 所安:所安心从事的工作。 ⑷焉:何、怎么。 ⑸廋(sou一声):隐藏、隐匿。 【译文】 孔子说:“观察一个人,要察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所有的经历,观察他所安心从事的工作。那么,他怎么能隐藏得了呢?” 【原文】2�6�111 子曰:“温故⑴而知新,可以为师⑵矣。” 【注释】 ⑴故:旧。 ⑵师:老师。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 【原文】2�6�112 子曰:“君子不器⑴。” 【注释】 ⑴器:器皿、器具。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原文】2�6�1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⑴而后从⑵之。” 【注释】 ⑴ 先行其言:先实行自己要想说的言论。 ⑵从:跟从。这里指行而后言。 【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君子总是把想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再说出来。” 【原文】2�6�114 子曰:“君子周⑴而不比⑵,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⑴周:团结。 ⑵比(bi四声):勾结。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道义讲团结而不搞相互勾结,小人以私利搞相互勾结而不讲团结。” 【原文】2�6�1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⑴,思而不学则殆⑵。” 【注释】 ⑴罔(wang三声):诬罔、受骗。 ⑵殆:疑惑。 【译文】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的地)空想却不(勤奋地)读书,就会感到疑惑而无所得。” 【原文】2�6�116 子曰:“攻⑴乎异端⑵,斯⑶害也已⑷。” 【注释】 ⑴攻:攻击、批判。 ⑵ 异端:不正确的观点。 ⑶斯:这。 ⑷已:停止、消除。 【译文】 孔子说;“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观点,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原文】2�6�117 子曰:“由⑴!诲⑵女⑶知⑷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⑸。 【注释】 ⑴由:孔子学生仲由,字子路。 ⑵诲:教诲、教育。 ⑶女(ru三声):通汝,你。下文“女”均作“汝”。 ⑷知:知道。 ⑸ 是知也:这就是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 【译文】 孔子说:“仲由呀!教给你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原文】2�6�118 子张⑴学干禄⑵。子曰:“多闻阙疑⑶,慎言其余,则寡尤⑷;多见阙殆,慎行⑸其余,则寡悔⑹。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⑴ 子张:孔子学生 孙师,字子张。 ⑵ 干禄:谋求做官得俸禄。干:求。 ⑶ 阙疑:存疑。阙:问缺。 ⑷ 寡尤:减少过失。 ⑸行:实行、做。 ⑹ 寡悔:减少追悔。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求官得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慎重地谈论自己懂得的部分内容,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慎重地去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就能减少懊悔。说话少犯错误,行动少后悔,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原文】2�6�119 哀公⑴问曰:“何为⑵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⑶,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⑴ 哀公:鲁国国君姬蒋。“哀”是谥号。 ⑵ 何为:做些什么事。 ⑶ 举直错诸枉:推举正直的人,放在邪恶的人上面。错:放、置。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做些什么事才能让老百姓服从?”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的人将他们放在邪恶的人上面加以重用,老百姓就服从了。相反,选拔邪恶的人将他们放在正直的人上面加以重用,老百姓就不会服从。” 【原文】2�6�120 季康子问:“使民敬⑵、忠⑶以劝⑷,如之何?”子曰:“临⑸之以庄⑹,则敬;孝慈⑺,则忠;举⑻善而教不能⑼,则劝⑽。” 【注释】 ⑴ 季康子:鲁哀公时正卿季孙肥。“康”是谥号。 ⑵敬:严肃认真。 ⑶忠:忠诚、忠心。 ⑷劝:劝勉。 ⑸临:靠近。上对下为临。 ⑹庄:庄重、严肃。 ⑺ 孝慈:孝顺、慈爱。子女对父母孝,父母对子女慈。 ⑻举:推举、选拔。 ⑼ 不能:能力薄弱的人。 ⑽劝:劝勉、勉励。这里有自勉之意。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道:“要使老百姓严肃认真、竭尽忠心和互相劝勉,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你用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百姓,他们就会恭敬;你孝敬父母,慈爱百姓,他们就会忠诚。你能举拔正直的善人,教育能力差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劝勉为善了。” 【原文】2�6�121 或⑴谓孔子曰:“子奚⑵不为政⑶?”子曰:“《书》⑷云:‘孝乎,惟孝友于⑸兄弟,施⑹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⑴或:有人。 ⑵奚:为什么。 ⑶ 为政:参与政治。 ⑷《书》:《尚书》。以下三句是《尚书》的逸文,被采入《古文尚书》。 ⑸ 友于:兄弟之间友爱的意思。借指兄弟。 ⑹施:延及、影响。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做官参与政治活动呢?”孔子说:“《尚书》里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的人,才能推及到友爱兄弟上去,用这种风气影响政治’也就是参与政治了,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原文】2�6�122 子曰:“人而无信⑴,不知其可也。大车⑵无輗⑶,小车⑷无軏⑸,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⑴信:信用、信誉。 ⑵ 大车:牛车。 ⑶輗(ni二声):牛车辕前横木两端的木销。 ⑷ 小车:马车。 ⑸軏(yue四声):马车辕前横木两端的木销。 【译文】 孔子说:“做人却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譬如牛车,没有安装輗,譬如马车,没有安装軏,它怎么能行走呢?” 【原文】2�6�123 子张问:“十世⑴可知也?”子曰:“殷因⑵于夏礼,所损益⑶,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⑴ 十世:十代,三百年。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 ⑵因:因袭、沿袭。 ⑶ 损益:废除和增添。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代因袭夏代的礼仪制度,所废除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代因袭殷代的礼仪制度,所废除和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将来继承周代而兴起的朝代,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原文】2�6�124 子曰:“非其鬼⑴而祭之,谄⑵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 ⑴鬼:古人以为人死后精灵不灭,叫鬼。这里指自己的祖先。 ⑵谄(chan三声):谄媚、奉承。 【译文】 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他,这是献媚。看到符合正义的事不敢挺身而出,这是没有勇气。”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