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治水英雄
大禹
大禹,姓姒,亦称大禹,夏禹,上古治水英雄。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尧的助手舜行视鲧治水无功,将他诛杀在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
当时的绍兴地区也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大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他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禹是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第一位杰出的卓有成效的治水专家。大禹治水,展现了我们搜趣网祖先治理洪水斗争的生动画面,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与洪水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和治水的伟大功绩,一直为后世广为传诵,鼓舞着历代劳动人民向洪水灾害作斗争。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大禹治水所衍生出的丰富意义,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为华彩的一章。
巴蜀大地,文明悠久,人杰地灵,从远古时代开始,就产生了许多至今仍光辉无比的神话传说,反映着古老的巴蜀人民在文化进步的漫长路途中坚韧的进取精神和美妙的想象能力,成为巴蜀文化大观园中引人入胜的一个生动世界。
这里,江河众多,从远古开始,就一直水害频仍,危及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巴蜀人民充分发挥了勇敢战斗精神,与水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胜利。他们在与水害作斗争的同时,凭着自己的想象能力,创造了一个个征服、战胜自然灾害的神话传说,以体现他们古朴而又复杂的心理现实。
大禹在巴蜀治水及其神话传说,便最为生动、最为精彩、最为显著地表现了这一巴蜀劳动人民的真实心理,井沉淀为巴蜀文化和中国水文化的精品之一。
一
大禹在巴蜀治水,足迹广泛,主要集中在涪江、岷江(主要是青衣江)、川江流域。根据神话传说,大禹不仅分别治理各个水系流域,而且还将各个水系流域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网络,较为全面地治理四川山川河流。
相传大禹在青衣江流域治水最为深入执着,功绩卓绝。现今青衣江飞仙关下侧一段天堑称多功峡,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大禹冶水功多而取,古人称之为"与导岷同功",“而微神禹疏凿之功,则天、荥、芦三县,其不为鱼蛤也者几希矣!州之人,当每饭不忘也夫。"可见大禹治理青衣江与当地劳动人民的密切关系。青衣江支流周公河与周公山有关,而周公山相传为大禹所祭之地,《尚书?禹贡》记载:“蔡蒙旅平,和夷底绩。”蔡即蔡山,蜀汉时易名周公山,蒙即蒙山,与蔡山相峙,以产茶为称。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禹在蔡蒙一带治水成功后,又来此旅祭,祈祷上天赐福于人间。让生息在此的子民从此安居乐业,永保和平,消除灾害。
位于川西北高原古城松潘附近的黄龙寺自然风景名胜区,为涪江上源。黄龙寺名称的由来,虽然众说不一,但其中最为值得注意的是与大禹治水有关的方面。大禹疏通九天河时,天上的妖怪都治完了,唯有水下的九妖十八怪没有降服,继续为非作歹, 害生灵。这时,大禹便相请在黄龙寺修道成仙的黄龙帮他治水降妖,黄龙久居此地,深知妖怪习性,便游入江中,打败了九妖十八怪,而且,还负舟导江。沿茂州(今茂汶)上溯,助禹治水,始有岷江。大禹治水成功后,对黄龙表示了深深的谢意。这一神话传说不仅说明了远古之时涪江上流水灾严重,而且,还将岷江的治理与涪江的治理结合起来,"因水为师”的大禹从源头开展治水活动,与当年他在黄河流域治水方略相比又别具一格。
四川是万里长江的上游,容纳岷江、涪江、大渡河、嘉陵江、沱江、乌江等大小支流,浩浩荡荡,挟看紫色盆地的梦幻,冲出夔门,直逼坦荡的中原。在从宜宾到湖北宜昌这一称为川江的河段中,流传着不少关于大禹冶水的壮丽迷人的神话故事,为川江的奇丽增添了丰富的人文色彩。
“终古平成思禹绩,乾坤准信等浮沤?”这是明代太守傅光宅咏涂山的诗句。涂山,在重庆南岸区,因大禹娶涂山氏之女而名。为了纪念大禹治水业绩,山上建有"禹王祠”“涂后祠",其后建有禹王庙,涂山寺,巴国人民仿佛格外尊重这个“四川女婿”,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朝山盛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清代名人王士祯曾有“飞瀑落长虹,登临见禹功"的诗句加以描述。
云阳龙脊石不仅是有名的长江水文标志,而且,更有神奇动人的传说附丽在它身上。龙脊石在云阳县境内的长江江心,宛如一条巨龙潜于江中,又名龙潜石。相传洞庭湖中的老龙,游入长江,直至巴地,到处兴风作浪。于是,玉帝派大禹到凡间斩龙劈蛟,大禹见此孽龙残害生灵,不禁怒火中烧,金斧一挥,砍中老龙颈项,老龙作垂死挣扎,搅动龙尾,浊浪翻飞,天昏地暗,大禹再将一根金 刺向龙脊,结果了它的性命,老龙残尸化力铁石留于江心。龙脊石上诗文书法题刻极多,冬春之时,游人如云。龙脊石的这段大禹斩龙的传说与巫山县城西错开峡的传说相一致,那里至今仍有“龙斩台”。大禹治水活动中斩杀孽龙,一方面表明大禹具有神力,是为“神禹",另一方面也表明大禹治水并非易事,坎坷曲折,艰辛奋战。
曾为历代文人墨士传颂的巫山神女,是西王母之女,当大禹疏导长江三峡时,她在飞凤山麓一平台,授九卷天书与大禹,井派神丁相助,大禹“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这块平台后人称之为神女授书台,此后她定居巫山,为民造福,日久天长,她的身影化为俊俏的神女峰。巫山人民竖碑立祠,泥塑金身,绘影力文,将神女祀为“佐禹治水""有功于三峡黎民"的"正神"。毛泽东1956年《水调歌头?游泳》词:"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借动人的神话传说,展现了新中国大禹传人的豪迈气慨和壮志胆识。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有一座禹王宫,原建于乾隆年间,是湖广人入川时修的会馆,内供大禹像,现仅存大殿。七对石柱上镌刻的楹联完整无缺,其中一联为隶书:传子即传贤,天下为公,心同尧舜;治民先治水,山川永奠,泽重湖湘。一联为楷书:遗迹遍神州,即今日复水重山都归奠定,英光同石纽,使我乡牧童樵叟共切讴思。联意在于歌颂大禹功绩,永远缅怀;另外一层意思,我们认为,在于水路畅顺,保佑湖广人的生意事业。这里,湖广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敬祝这一中华文化的神品——大禹。
表现了一种共通的民族文化心理。
二
以上,我们择其要者记述了大禹在巴禹治水的踪迹与有关的神话传说,这些资料虽然不能当作信史看待,但是,从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角度加以认真分析总结,却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对于了解远古时期巴蜀人民与自然一--水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巴蜀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是古老的巴蜀人民在征服自然的漫长过程中的实践、愿望、情感、理想、要求的曲折而又真实的反映,是以劳动人民改变作为自然的奴隶身份开始站立起来,辐射人的本质力量为基础而产生的。这些传说有着浓郁的巴蜀文化色彩,是巴蜀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的虚构以表达人类征服自然的胜利,并体现出原始思维的单纯、古朴、生动的特色,神话传说构思别致,幻想奇丽,是民俗文化和神话宝库中的璀璨之珠。
远古四川,水搜趣网害既多,影响又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防洪治水有着密切关系,治水害,兴水利,是人类生存、社会进步的基本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上述神话传说,既是巴蜀人民开始摆脱作为自然奴隶地位的反映,又是他们在证明人类力量,从人神结构关系中走出困境的那么一种觉醒心理的再现,大禹在青衣江治水,则是氐羌先民从游牧生活走向农耕生活过程中的现实反映。
虽然大禹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主要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区域,治水活动也集中在这一带,但是,我们不能单纯从地域上来论证大禹治水的范围,一则大禹治水本是神话传说,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神奇表现,更重要的则在于大禹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治水活动中共同创造共同认可的神与英雄,大禹作为神禹,是劳动人民心理的一致反映。大禹在远古历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动中,具有保护神的地位,禹王庙和关帝庙一样,在民众心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大禹治水具有非凡的同构能力,它能将发生在黄河,长江以及其他中华各水系的治水活动统一涵纳成一个同心圆,而这正是研究大禹治水与水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启示。
大禹,姓姒,亦称大禹,夏禹,上古治水英雄。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尧的助手舜行视鲧治水无功,将他诛杀在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
当时的绍兴地区也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大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他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禹是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第一位杰出的卓有成效的治水专家。大禹治水,展现了我们搜趣网祖先治理洪水斗争的生动画面,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与洪水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和治水的伟大功绩,一直为后世广为传诵,鼓舞着历代劳动人民向洪水灾害作斗争。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大禹治水所衍生出的丰富意义,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为华彩的一章。
巴蜀大地,文明悠久,人杰地灵,从远古时代开始,就产生了许多至今仍光辉无比的神话传说,反映着古老的巴蜀人民在文化进步的漫长路途中坚韧的进取精神和美妙的想象能力,成为巴蜀文化大观园中引人入胜的一个生动世界。
这里,江河众多,从远古开始,就一直水害频仍,危及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巴蜀人民充分发挥了勇敢战斗精神,与水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胜利。他们在与水害作斗争的同时,凭着自己的想象能力,创造了一个个征服、战胜自然灾害的神话传说,以体现他们古朴而又复杂的心理现实。
大禹在巴蜀治水及其神话传说,便最为生动、最为精彩、最为显著地表现了这一巴蜀劳动人民的真实心理,井沉淀为巴蜀文化和中国水文化的精品之一。
一
大禹在巴蜀治水,足迹广泛,主要集中在涪江、岷江(主要是青衣江)、川江流域。根据神话传说,大禹不仅分别治理各个水系流域,而且还将各个水系流域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网络,较为全面地治理四川山川河流。
相传大禹在青衣江流域治水最为深入执着,功绩卓绝。现今青衣江飞仙关下侧一段天堑称多功峡,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大禹冶水功多而取,古人称之为"与导岷同功",“而微神禹疏凿之功,则天、荥、芦三县,其不为鱼蛤也者几希矣!州之人,当每饭不忘也夫。"可见大禹治理青衣江与当地劳动人民的密切关系。青衣江支流周公河与周公山有关,而周公山相传为大禹所祭之地,《尚书?禹贡》记载:“蔡蒙旅平,和夷底绩。”蔡即蔡山,蜀汉时易名周公山,蒙即蒙山,与蔡山相峙,以产茶为称。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禹在蔡蒙一带治水成功后,又来此旅祭,祈祷上天赐福于人间。让生息在此的子民从此安居乐业,永保和平,消除灾害。
位于川西北高原古城松潘附近的黄龙寺自然风景名胜区,为涪江上源。黄龙寺名称的由来,虽然众说不一,但其中最为值得注意的是与大禹治水有关的方面。大禹疏通九天河时,天上的妖怪都治完了,唯有水下的九妖十八怪没有降服,继续为非作歹, 害生灵。这时,大禹便相请在黄龙寺修道成仙的黄龙帮他治水降妖,黄龙久居此地,深知妖怪习性,便游入江中,打败了九妖十八怪,而且,还负舟导江。沿茂州(今茂汶)上溯,助禹治水,始有岷江。大禹治水成功后,对黄龙表示了深深的谢意。这一神话传说不仅说明了远古之时涪江上流水灾严重,而且,还将岷江的治理与涪江的治理结合起来,"因水为师”的大禹从源头开展治水活动,与当年他在黄河流域治水方略相比又别具一格。
四川是万里长江的上游,容纳岷江、涪江、大渡河、嘉陵江、沱江、乌江等大小支流,浩浩荡荡,挟看紫色盆地的梦幻,冲出夔门,直逼坦荡的中原。在从宜宾到湖北宜昌这一称为川江的河段中,流传着不少关于大禹冶水的壮丽迷人的神话故事,为川江的奇丽增添了丰富的人文色彩。
“终古平成思禹绩,乾坤准信等浮沤?”这是明代太守傅光宅咏涂山的诗句。涂山,在重庆南岸区,因大禹娶涂山氏之女而名。为了纪念大禹治水业绩,山上建有"禹王祠”“涂后祠",其后建有禹王庙,涂山寺,巴国人民仿佛格外尊重这个“四川女婿”,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朝山盛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清代名人王士祯曾有“飞瀑落长虹,登临见禹功"的诗句加以描述。
云阳龙脊石不仅是有名的长江水文标志,而且,更有神奇动人的传说附丽在它身上。龙脊石在云阳县境内的长江江心,宛如一条巨龙潜于江中,又名龙潜石。相传洞庭湖中的老龙,游入长江,直至巴地,到处兴风作浪。于是,玉帝派大禹到凡间斩龙劈蛟,大禹见此孽龙残害生灵,不禁怒火中烧,金斧一挥,砍中老龙颈项,老龙作垂死挣扎,搅动龙尾,浊浪翻飞,天昏地暗,大禹再将一根金 刺向龙脊,结果了它的性命,老龙残尸化力铁石留于江心。龙脊石上诗文书法题刻极多,冬春之时,游人如云。龙脊石的这段大禹斩龙的传说与巫山县城西错开峡的传说相一致,那里至今仍有“龙斩台”。大禹治水活动中斩杀孽龙,一方面表明大禹具有神力,是为“神禹",另一方面也表明大禹治水并非易事,坎坷曲折,艰辛奋战。
曾为历代文人墨士传颂的巫山神女,是西王母之女,当大禹疏导长江三峡时,她在飞凤山麓一平台,授九卷天书与大禹,井派神丁相助,大禹“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这块平台后人称之为神女授书台,此后她定居巫山,为民造福,日久天长,她的身影化为俊俏的神女峰。巫山人民竖碑立祠,泥塑金身,绘影力文,将神女祀为“佐禹治水""有功于三峡黎民"的"正神"。毛泽东1956年《水调歌头?游泳》词:"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借动人的神话传说,展现了新中国大禹传人的豪迈气慨和壮志胆识。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有一座禹王宫,原建于乾隆年间,是湖广人入川时修的会馆,内供大禹像,现仅存大殿。七对石柱上镌刻的楹联完整无缺,其中一联为隶书:传子即传贤,天下为公,心同尧舜;治民先治水,山川永奠,泽重湖湘。一联为楷书:遗迹遍神州,即今日复水重山都归奠定,英光同石纽,使我乡牧童樵叟共切讴思。联意在于歌颂大禹功绩,永远缅怀;另外一层意思,我们认为,在于水路畅顺,保佑湖广人的生意事业。这里,湖广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敬祝这一中华文化的神品——大禹。
表现了一种共通的民族文化心理。
二
以上,我们择其要者记述了大禹在巴禹治水的踪迹与有关的神话传说,这些资料虽然不能当作信史看待,但是,从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角度加以认真分析总结,却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对于了解远古时期巴蜀人民与自然一--水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巴蜀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是古老的巴蜀人民在征服自然的漫长过程中的实践、愿望、情感、理想、要求的曲折而又真实的反映,是以劳动人民改变作为自然的奴隶身份开始站立起来,辐射人的本质力量为基础而产生的。这些传说有着浓郁的巴蜀文化色彩,是巴蜀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的虚构以表达人类征服自然的胜利,并体现出原始思维的单纯、古朴、生动的特色,神话传说构思别致,幻想奇丽,是民俗文化和神话宝库中的璀璨之珠。
远古四川,水搜趣网害既多,影响又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防洪治水有着密切关系,治水害,兴水利,是人类生存、社会进步的基本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上述神话传说,既是巴蜀人民开始摆脱作为自然奴隶地位的反映,又是他们在证明人类力量,从人神结构关系中走出困境的那么一种觉醒心理的再现,大禹在青衣江治水,则是氐羌先民从游牧生活走向农耕生活过程中的现实反映。
虽然大禹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主要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区域,治水活动也集中在这一带,但是,我们不能单纯从地域上来论证大禹治水的范围,一则大禹治水本是神话传说,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神奇表现,更重要的则在于大禹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治水活动中共同创造共同认可的神与英雄,大禹作为神禹,是劳动人民心理的一致反映。大禹在远古历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动中,具有保护神的地位,禹王庙和关帝庙一样,在民众心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大禹治水具有非凡的同构能力,它能将发生在黄河,长江以及其他中华各水系的治水活动统一涵纳成一个同心圆,而这正是研究大禹治水与水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启示。
大禹治水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孟子滕文公下》)远古的时候,洪水肆虐,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时,出了两位治水英雄:鲧和他的儿子禹。他们治水的神话流传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
鲧是一个聪明能干、造福民众的英雄,他不但创制了农具耒耜,驯服驾驭了耕牛,教导人民播种五谷,创建城郭,更带领人民筑堤防洪,战胜洪水。当时洪水实在太大了,鲧填了九年,依然是“滔滔洪水,无所止极”。鲧为了制服洪水,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不待天帝允许,私自取了“息壤”去治水,救黎民百姓。息壤是天庭中一种生长不息的土壤,取一点投向大地,就能积成山、堆成堤。鲧的行为触怒了天帝,被天帝殛杀于羽山之野。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天帝命人剖开他的肚子,肚子里跳出一条虬龙,这就是鲧的儿子禹。大禹出生后,鲧的尸体化为一条黄龙,永远沉入了羽渊。治水英雄鲧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禹继承父亲的遗志,决心治理滔天的洪水。大禹治水采用两个办法,一是填堵筑堤,二是疏通引导。大禹让黄龙帮助勘察地形,用尾巴划开地面,让洪水流向应当去的地方。黄龙长着两只美丽的翅膀和强有力的尾巴。大禹又让曾助鲧治水的玄龟,背着息壤,去填堵筑堤。
大禹还与兴风作浪的恶神进行了殊死的战斗。狂暴的共工,制造洪水,直到今天的山东曲阜,中原大地一片汪洋。禹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大会诸神,定与共工决一死战。首先擒杀了共工的主要助手相柳氏。相柳氏身为长蛇,有九个头,食于九座山,所到之处立即变为溪泽。然后与共工进行猛烈的决战,终于打败共工,获得胜利。
大禹治理黄河,是从青海的积石山开始疏导的。据说当时的石门山与吕梁山相接,堵住了黄河的去路。大禹疏导至此,遇到了障碍。于是他启动自己的神力,把龙门山劈开为两半,黄河水就顺畅地从峭壁间流过,这//www.souquanme.com就是今天河南洛阳的龙门。黄河穿过龙门往下流过几百里,遇到了一座砥柱山,不能通过。大禹就开凿砥柱山,使河水绕山分流,好像穿过三道门,这就是今天的三门峡。如今三门峡上游建有禹王庙,渡船的艄公常来烧香许愿,祈求平安。
大禹治水,不仅时间漫长,而且十分艰苦,然而,他以无私忘我的精神,奋斗不息。走路太多,脚指甲都磨光了,得了“偏枯”病,走路十分艰难,但他却走遍了中国的山河大地,常常是“昼不暇食,夜不暇寝”,吃饭睡觉都顾不上。在紧张治水的日子里,好几年都经过家门而不入。直忙到三十岁,大禹还没成家。一天,他来到涂山附近,看见一只美丽的九尾白狐,相传她是幸福与权力的象征。大禹于是爱上了涂山的一位姑娘,但没来得及成婚,就又到南方去治水了。姑娘一直等着大禹,经常吟唱思念的歌……这就是南方民歌的起源。以后,大禹终于回来,娶了这位名叫女娇的姑娘。但新婚后的大禹只在家待了四天,又出发去治水了。女娇在家等呀等,常站在黄河之滨眺望,所以这里就有了“望夫石”。
经过多年的奋斗,大禹终于领导人民制服了洪水,治理了黄河,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大禹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他的伟大精神,世世代代铸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黄河时,遥想当年大禹治水的不朽业绩,写诗赞叹道:“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堙洪水,九州始桑麻。”
大禹的精神,为后世治黄的艰巨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鲧是一个聪明能干、造福民众的英雄,他不但创制了农具耒耜,驯服驾驭了耕牛,教导人民播种五谷,创建城郭,更带领人民筑堤防洪,战胜洪水。当时洪水实在太大了,鲧填了九年,依然是“滔滔洪水,无所止极”。鲧为了制服洪水,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不待天帝允许,私自取了“息壤”去治水,救黎民百姓。息壤是天庭中一种生长不息的土壤,取一点投向大地,就能积成山、堆成堤。鲧的行为触怒了天帝,被天帝殛杀于羽山之野。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天帝命人剖开他的肚子,肚子里跳出一条虬龙,这就是鲧的儿子禹。大禹出生后,鲧的尸体化为一条黄龙,永远沉入了羽渊。治水英雄鲧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禹继承父亲的遗志,决心治理滔天的洪水。大禹治水采用两个办法,一是填堵筑堤,二是疏通引导。大禹让黄龙帮助勘察地形,用尾巴划开地面,让洪水流向应当去的地方。黄龙长着两只美丽的翅膀和强有力的尾巴。大禹又让曾助鲧治水的玄龟,背着息壤,去填堵筑堤。
大禹还与兴风作浪的恶神进行了殊死的战斗。狂暴的共工,制造洪水,直到今天的山东曲阜,中原大地一片汪洋。禹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大会诸神,定与共工决一死战。首先擒杀了共工的主要助手相柳氏。相柳氏身为长蛇,有九个头,食于九座山,所到之处立即变为溪泽。然后与共工进行猛烈的决战,终于打败共工,获得胜利。
大禹治理黄河,是从青海的积石山开始疏导的。据说当时的石门山与吕梁山相接,堵住了黄河的去路。大禹疏导至此,遇到了障碍。于是他启动自己的神力,把龙门山劈开为两半,黄河水就顺畅地从峭壁间流过,这//www.souquanme.com就是今天河南洛阳的龙门。黄河穿过龙门往下流过几百里,遇到了一座砥柱山,不能通过。大禹就开凿砥柱山,使河水绕山分流,好像穿过三道门,这就是今天的三门峡。如今三门峡上游建有禹王庙,渡船的艄公常来烧香许愿,祈求平安。
大禹治水,不仅时间漫长,而且十分艰苦,然而,他以无私忘我的精神,奋斗不息。走路太多,脚指甲都磨光了,得了“偏枯”病,走路十分艰难,但他却走遍了中国的山河大地,常常是“昼不暇食,夜不暇寝”,吃饭睡觉都顾不上。在紧张治水的日子里,好几年都经过家门而不入。直忙到三十岁,大禹还没成家。一天,他来到涂山附近,看见一只美丽的九尾白狐,相传她是幸福与权力的象征。大禹于是爱上了涂山的一位姑娘,但没来得及成婚,就又到南方去治水了。姑娘一直等着大禹,经常吟唱思念的歌……这就是南方民歌的起源。以后,大禹终于回来,娶了这位名叫女娇的姑娘。但新婚后的大禹只在家待了四天,又出发去治水了。女娇在家等呀等,常站在黄河之滨眺望,所以这里就有了“望夫石”。
经过多年的奋斗,大禹终于领导人民制服了洪水,治理了黄河,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大禹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他的伟大精神,世世代代铸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黄河时,遥想当年大禹治水的不朽业绩,写诗赞叹道:“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堙洪水,九州始桑麻。”
大禹的精神,为后世治黄的艰巨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求大禹治水的完整故事
谁能给我一篇完整的大禹治水的故事(但也不是越长越好!),谢谢,要是回答得好追加5分!!!大禹,姓姒,名文命,也称禹,夏禹。
传说,他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为民造福的治水英雄,受到人们的崇拜。
关于他的神话传说就有许许多多。禹的出生就很神秘,据说禹的父亲名叫鲧,也是一个部落领袖,因为在尧的时候,中原地区洪水横流,黄河、洛河泛滥成灾,百姓们流离失所,深受其害。
尧知道这是关乎人们生死的头等大事,就向四岳说:“谁有治理水患的能力?你们推荐一个人。”四岳说:“鲧可担当此任。”尧就派鲧去治理洪水。鲧寻思天下这么大,怎样能治好呢!想了想就偷吃了天帝的“息壤”,当下力大无穷。他指挥各地的人们,见哪里水大就扒山堵水,这里堵住了,就再到那里去堵。
他高兴地堵住了黄河、长江。谁知一遇上暴雨,洪水猛涨,冲坏大堤,危害更加厉害。鲧治水九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收效甚微。
这时,尧因年事已高,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舜接任后到全国各地巡查民情,发现鲧治水无力,非常恼火。这时,杨二郎下界视察,得知是鲧偷吃了“息壤”,报给天帝。天帝听后大怒,命令火神祝融把鲧杀死在羽山。谁知鲧死了三年,尸首一直不腐烂。后来有个狂人就刨开他的肚子,想看看里面是啥,不料就跳出个白胖小子,见人就会说话,在地上跳来跳去,见风就长,不一会儿就长成一个七尺高的大小伙子。
出现了这样的奇人怪事,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前来看稀奇。
有一对老夫妇,年过半百,膝下无子,也赶来看。大伙问他叫啥,小伙子说:“我叫文命。玉皇大帝知道民间有难,命我下界治理洪水,拯救百姓。”
这对姓姒的老夫妇见小伙子长得英俊,高兴极了,老汉看看老婆,老婆看看老汉,俩人会意的点点头,都想收留这个小伙子当儿子。老汉笑着对文命说:“孩子,你现在也没有家,如不嫌弃,跟我老两口一起过好吗?”文命见二位老人慈祥和善,连忙跪拜道:“父母在上,请受孩儿一拜!”老汉高兴地扶起孩子,从自己身上脱下斗篷披在文命的身上。
姒老汉老来得子。消息传到了舜帝的耳朵里,舜感到此人出生不凡,就派伯益去调查真相。伯益回来说:“此人姓姒,名文命,身高八尺,体魄强壮,没从过师傅却聪明过人。每天和邻居长老筹划治水,相当有干才。”舜一听大喜过望,当下派伯益前去相请。伯益说:“人已在殿外等候。”说罢便传文命上殿。
舜观文命举止大方,很有礼貌,就说:“听说你热心为百姓解除水患,今赐你名禹,命你去治理治水,派伯益和后稷为你的助手,你看如何?”文命听罢,叩头领命而去。
禹接受父亲堵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归流的办法。在荆山,禹得到了一柄大神斧;在黄河,他得到了黄龙的协助。逢阻开山,遇沟添土,只知道辛辛苦苦忙着治水,自己三十岁了还没有结婚娶妻。
这时,有一只九尾白狐,看上了这位治水英雄,就变成一位美丽的姑娘,化名涂山氏,带着一群姑娘来到治水工地,为民工送茶送饭,慰问英雄。
在民工休息时,姑娘们翩翩起舞,涂山氏带头唱了起来:
治水小伙真吃苦(唻),日夜战斗在河心(吔)。
为了百姓不受害(唻),远离家乡到外边(吔)。
大禹首领本领高(唻),十人见了九人夸(吔)。
阿搜趣网妹越看越动心(唻),愿与英雄结同心(吔)。
几个小伙子忙推着禹说:“你听!人家姑娘们为咱唱歌跳舞,你也代表咱们唱几句吧!”
在大伙的鼓动下,禹也放开嗓子唱了起来:
春季里来百花开(哎),
仙女们来送饭(吔),
小伙YpGthz子干劲添(哎)。
那怕洪水狂(唻)。
------
通过对歌,禹和涂山氏更加爱慕,在大家的撮合下,他们结了婚。婚后,禹又一头扎进治水工地,“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带领民工到处治水,感动了天神帮助。在黄河、长江大河里出现有黄龙摇尾帮他疏导河道;有鱼身人脸的河精,送给他河图,帮他治水;还有蛇身人面的神送给他一尺二寸的玉筒来度量天地、定水位,使他加快了治水速度。
传说,禹最后带人来到卢氏治理洪水,卢王和禹登上熊耳山一看,只见卢氏盆地一片汪洋,山民们都被洪水逼上了山顶。经过勘察,禹决定从崤山的山顶山挖一道大壕让洪水流入黄河。谁知那一带的山石坚硬如铁,禹说:“这真是个铁岭!”后来“铁岭”就叫开了。
铁岭打不通,禹又看准了金斗山北面的一道沟。他让民工先砍大树,堆满山沟,然后点火焚烧。经过三天三夜的焚烧,这种石灰岩的石山一经火烧就分散成灰。这时天突降暴雨,大水卷过燃烧过的山沟,一下把山沟冲下去许多。禹看这办法不错,就让大家反复焚烧,而他自己则拿把大神斧,每天开山不止。
涂山氏总不见禹回家,便来到治水工地,商量着要去送茶饭。禹说:“你去工地,一定要守规矩,必须听见鼓响才可以上去。”她答应记下了。
有一天,禹正在开山,不留意一个石头滚下去敲响了大鼓。涂山氏高兴地提着饭罐走向工地,但怎么也找不到禹的踪影,就向民工们询问。一民工指向半山说:“那不是,正在开山呢!”涂山氏一看,是一只大黑熊在举斧劈山。她不相信,就喊叫起来。禹回头一看:呀!是美丽的妻子送饭来了。就赶快往下跑。涂山氏看见大熊向她奔来,一时羞愧难忍,气得扭头就往回跑。禹一看自己还是一头大黑熊,赶紧变回了魁伟的原貌。可就在这霎那间不见了妻子。顺沟找了半晌,见一个美人石极像妻子,就坐到大石旁边说:“不要生我的气了,咱们回家吧!”禹好话说了几箩筐,也唤不醒美丽的爱妻。禹火了,大声说:“你还我儿子!你还我儿子!”只听一声巨响,大石启开一道口子,石缝里蹦出一个胖娃娃,一头扑进大禹怀里。大石里还传出声音:“我们的缘分已尽,你们父子走吧!”禹只好抱着儿子返回了治水工地。
禹在卢氏,先后疏通了五里川、朱阳关两大盆地的河道,引老鹳河、淇河水入长江;又凿开了山河口,使卢氏盆地的洪流归入黄河,从而平定水患,保障了江、河中下游部族的安全,他也因治水有功,被公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疏导洛河,禹花了不少心血。他用剑在山河口崖壁上刻下一个“雒”字,以作纪念。后人把禹新开的河沟叫做“大禹沟”,禹用过的石灶称“禹王灶”,用过的脸盆称“禹王盆”。并在金斗山腰建禹王庙,塑禹王像,以纪念大禹治理洪水的丰功伟绩。
传说,他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为民造福的治水英雄,受到人们的崇拜。
关于他的神话传说就有许许多多。禹的出生就很神秘,据说禹的父亲名叫鲧,也是一个部落领袖,因为在尧的时候,中原地区洪水横流,黄河、洛河泛滥成灾,百姓们流离失所,深受其害。
尧知道这是关乎人们生死的头等大事,就向四岳说:“谁有治理水患的能力?你们推荐一个人。”四岳说:“鲧可担当此任。”尧就派鲧去治理洪水。鲧寻思天下这么大,怎样能治好呢!想了想就偷吃了天帝的“息壤”,当下力大无穷。他指挥各地的人们,见哪里水大就扒山堵水,这里堵住了,就再到那里去堵。
他高兴地堵住了黄河、长江。谁知一遇上暴雨,洪水猛涨,冲坏大堤,危害更加厉害。鲧治水九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收效甚微。
这时,尧因年事已高,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舜接任后到全国各地巡查民情,发现鲧治水无力,非常恼火。这时,杨二郎下界视察,得知是鲧偷吃了“息壤”,报给天帝。天帝听后大怒,命令火神祝融把鲧杀死在羽山。谁知鲧死了三年,尸首一直不腐烂。后来有个狂人就刨开他的肚子,想看看里面是啥,不料就跳出个白胖小子,见人就会说话,在地上跳来跳去,见风就长,不一会儿就长成一个七尺高的大小伙子。
出现了这样的奇人怪事,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前来看稀奇。
有一对老夫妇,年过半百,膝下无子,也赶来看。大伙问他叫啥,小伙子说:“我叫文命。玉皇大帝知道民间有难,命我下界治理洪水,拯救百姓。”
这对姓姒的老夫妇见小伙子长得英俊,高兴极了,老汉看看老婆,老婆看看老汉,俩人会意的点点头,都想收留这个小伙子当儿子。老汉笑着对文命说:“孩子,你现在也没有家,如不嫌弃,跟我老两口一起过好吗?”文命见二位老人慈祥和善,连忙跪拜道:“父母在上,请受孩儿一拜!”老汉高兴地扶起孩子,从自己身上脱下斗篷披在文命的身上。
姒老汉老来得子。消息传到了舜帝的耳朵里,舜感到此人出生不凡,就派伯益去调查真相。伯益回来说:“此人姓姒,名文命,身高八尺,体魄强壮,没从过师傅却聪明过人。每天和邻居长老筹划治水,相当有干才。”舜一听大喜过望,当下派伯益前去相请。伯益说:“人已在殿外等候。”说罢便传文命上殿。
舜观文命举止大方,很有礼貌,就说:“听说你热心为百姓解除水患,今赐你名禹,命你去治理治水,派伯益和后稷为你的助手,你看如何?”文命听罢,叩头领命而去。
禹接受父亲堵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归流的办法。在荆山,禹得到了一柄大神斧;在黄河,他得到了黄龙的协助。逢阻开山,遇沟添土,只知道辛辛苦苦忙着治水,自己三十岁了还没有结婚娶妻。
这时,有一只九尾白狐,看上了这位治水英雄,就变成一位美丽的姑娘,化名涂山氏,带着一群姑娘来到治水工地,为民工送茶送饭,慰问英雄。
在民工休息时,姑娘们翩翩起舞,涂山氏带头唱了起来:
治水小伙真吃苦(唻),日夜战斗在河心(吔)。
为了百姓不受害(唻),远离家乡到外边(吔)。
大禹首领本领高(唻),十人见了九人夸(吔)。
阿搜趣网妹越看越动心(唻),愿与英雄结同心(吔)。
几个小伙子忙推着禹说:“你听!人家姑娘们为咱唱歌跳舞,你也代表咱们唱几句吧!”
在大伙的鼓动下,禹也放开嗓子唱了起来:
春季里来百花开(哎),
仙女们来送饭(吔),
小伙YpGthz子干劲添(哎)。
那怕洪水狂(唻)。
------
通过对歌,禹和涂山氏更加爱慕,在大家的撮合下,他们结了婚。婚后,禹又一头扎进治水工地,“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带领民工到处治水,感动了天神帮助。在黄河、长江大河里出现有黄龙摇尾帮他疏导河道;有鱼身人脸的河精,送给他河图,帮他治水;还有蛇身人面的神送给他一尺二寸的玉筒来度量天地、定水位,使他加快了治水速度。
传说,禹最后带人来到卢氏治理洪水,卢王和禹登上熊耳山一看,只见卢氏盆地一片汪洋,山民们都被洪水逼上了山顶。经过勘察,禹决定从崤山的山顶山挖一道大壕让洪水流入黄河。谁知那一带的山石坚硬如铁,禹说:“这真是个铁岭!”后来“铁岭”就叫开了。
铁岭打不通,禹又看准了金斗山北面的一道沟。他让民工先砍大树,堆满山沟,然后点火焚烧。经过三天三夜的焚烧,这种石灰岩的石山一经火烧就分散成灰。这时天突降暴雨,大水卷过燃烧过的山沟,一下把山沟冲下去许多。禹看这办法不错,就让大家反复焚烧,而他自己则拿把大神斧,每天开山不止。
涂山氏总不见禹回家,便来到治水工地,商量着要去送茶饭。禹说:“你去工地,一定要守规矩,必须听见鼓响才可以上去。”她答应记下了。
有一天,禹正在开山,不留意一个石头滚下去敲响了大鼓。涂山氏高兴地提着饭罐走向工地,但怎么也找不到禹的踪影,就向民工们询问。一民工指向半山说:“那不是,正在开山呢!”涂山氏一看,是一只大黑熊在举斧劈山。她不相信,就喊叫起来。禹回头一看:呀!是美丽的妻子送饭来了。就赶快往下跑。涂山氏看见大熊向她奔来,一时羞愧难忍,气得扭头就往回跑。禹一看自己还是一头大黑熊,赶紧变回了魁伟的原貌。可就在这霎那间不见了妻子。顺沟找了半晌,见一个美人石极像妻子,就坐到大石旁边说:“不要生我的气了,咱们回家吧!”禹好话说了几箩筐,也唤不醒美丽的爱妻。禹火了,大声说:“你还我儿子!你还我儿子!”只听一声巨响,大石启开一道口子,石缝里蹦出一个胖娃娃,一头扑进大禹怀里。大石里还传出声音:“我们的缘分已尽,你们父子走吧!”禹只好抱着儿子返回了治水工地。
禹在卢氏,先后疏通了五里川、朱阳关两大盆地的河道,引老鹳河、淇河水入长江;又凿开了山河口,使卢氏盆地的洪流归入黄河,从而平定水患,保障了江、河中下游部族的安全,他也因治水有功,被公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疏导洛河,禹花了不少心血。他用剑在山河口崖壁上刻下一个“雒”字,以作纪念。后人把禹新开的河沟叫做“大禹沟”,禹用过的石灶称“禹王灶”,用过的脸盆称“禹王盆”。并在金斗山腰建禹王庙,塑禹王像,以纪念大禹治理洪水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