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皆由心下一句
世间万物皆由心下一句是:
1、世间万物皆由心,一念起万水千山皆有情,一念灭沧海桑田已无心。
2、世间万物皆由心,由心而起、由心而灭。
3、世间万物皆由心,心生万物,心生万象。
4、世间万物皆由心,由心而生,由心而灭,缘起缘灭,花开花落,皆有定数。
5、世间万物皆由心,起心动念皆是因,因果循环,一切皆是一念之间的因果。
6、世间万物皆由心,世间万物始于心,终于心,心不换物,物不至。
7、世间万物皆由心,一切皆随心动,一切皆附心往。
8、世间万物皆由心,美好与恶劣,一切始于心,终于心。
万象皆由心生 为什么还要帮助别人?
万象皆由心生,那为什么还要帮助别人,别人不也是由心而生的幻象吗?万象皆由心生,别人不也是由心而生的幻象吗?
您说得很对,这样难懂的道理,对于执相的凡夫而言是难以置信的。您很不简单!
释迦摩尼佛悟道后的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一切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能证得。”因为佛已经深刻的了解众生的苦,自己解脱生死获得大自在后,就一定要救度苦难的众生。不忍众生苦,这是佛的大慈大悲。
我们是巨缚凡夫,即使能理解“万法心生”的道理,只是解悟而不是实证,生死不了。一定要在帮助一切众生的过程中,磨掉自己的习气,也与众生结善缘,帮助众生成就佛道,自觉觉他,圆满佛果。如果离开了众生,我们就没有修行的道场了,就永远也不能成就佛道了。如果只顾自己出轮回,而不顾众生的死活,就成了自了汉,最高证得阿罗汉果,不能回小向大,永远不能成佛,被佛称为焦芽败种。
您说得很对,这样难懂的道理,对于执相的凡夫而言是难以置信的。您很不简单!
释迦摩尼佛悟道后的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一切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能证得。”因为佛已经深刻的了解众生的苦,自己解脱生死获得大自在后,就一定要救度苦难的众生。不忍众生苦,这是佛的大慈大悲。
我们是巨缚凡夫,即使能理解“万法心生”的道理,只是解悟而不是实证,生死不了。一定要在帮助一切众生的过程中,磨掉自己的习气,也与众生结善缘,帮助众生成就佛道,自觉觉他,圆满佛果。如果离开了众生,我们就没有修行的道场了,就永远也不能成就佛道了。如果只顾自己出轮回,而不顾众生的死活,就成了自了汉,最高证得阿罗汉果,不能回小向大,永远不能成佛,被佛称为焦芽败种。
求森罗万象,皆归尘土,万物万象,只归一心.出自和解释
看到这么一句话森罗万象,皆归尘土,万物万象,只归一心.记的从那本书上看到的不是死神中的求这句话的出处和解释 要详细的全部的话没有哪部佛经上有 大都是一句俩句,小说类说这话的多了 动不动高级武功仙法魔法什么的都爱这口
森罗万象一词出于三国时译出的《法句经》:“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所谓“一法”,即指能现森罗万象的“一心”而言。佛教主张“三界唯心”,反对“心取外法”。
“森罗万象”也作“万象森罗”。如南朝梁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森罗万象即法身,依显教则十界三千之法,悉为法身性具之法,故云为法身。依密教则十界三千之法,悉为大日法身之三昧耶形,故云为法身。
是所谓万法一心,一心,出华严经 :一心者。一念之心也。心性周遍。虚彻灵通。散之则应万事。敛之而成一念。是故若善若恶。若圣若凡。无不皆由此心。以心本具万法。而能成立众事。经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唐华严经三十一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晋华严经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无造。’心地观经八曰:‘心如画师能画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贼,能令自身受大苦故。’般若经五百六十八曰:‘于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
搜了一些词条,一心是佛语,所有的话都是针对一心来解释的,并没有搜到哪部佛经上有你说的原句。所有的话应该都是对万法一心的诠释,后人加以注释理解而来的
附搜自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上关于一心的解释
【一心(梵eka-citta)】
经典中,此词有多方面的用法,但大致可分为教理与实修两方面。兹分别说明如下∶
〔教理上的一心〕 指法界的体性或有情之阿赖耶识等。‘一’有唯一、无二、平等、绝对的意思;‘心’的意义则没有一致的指谓;它可以指真如、如来藏,也可以指第八阿赖耶识,或是一切心、心所,乃至肉团心。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有十门分别,其第八云(大正48401c)∶
‘心通性相,名同义别者∶诸经或毁心是贼,制令断除,或赞心是佛,劝令修习;或云善心、恶心、净心、垢心、贪心、嗔心、慈心、悲心;或云托境心生,或云心生于境;或云寂灭为心,或云缘虑为心;乃至种种相违。若不以诸宗相对显示,则看经者何以辨之,为当有多种心,为复只是一般心耶?今且略示名体∶泛言心者,略有四种,梵语各别,翻译亦殊。(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此是身中五脏心也。(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此八各有心所善恶之殊,诸经之中,目诸心所总名心也,谓善心、恶心等。(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集种子生起现行故。(四)干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真实心,此是真心也。’
宗密《圆觉经略疏》卷上之二也有同样的说法,宋子璇《起信论疏笔削记》卷一则祖述其说。向来华严宗的传承多沿用此释。但是关于此词的梵汉对译,贤首《入楞伽心玄义》云(大正39430b)∶‘名楞伽纥伐耶,此云楞伽心,即此本是。旧云干栗太心者,讹也。’这是否定将此字分别译为肉团心和坚实心。所以主张梵汉对译之四心者,只有圭峰宗密、长水子璇一派,而且此后对此说予以评破者颇多。但是就诸宗对于心的意义的各种解释看来,这种四心的区分还是最得要领。
贤首《华严五教章》卷二广泛说明诸教所依心识(大正45484c)∶
‘小乘但有六识,(中略)于阿赖耶识但得其名。(中略)始教于阿赖耶识但得一分生灭之义,以于真理未能融通,但说凝然不作诸法。(中略)终教于此赖耶识得理事融通二分义,故论但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梨耶识。(中略)顿教即一切法唯一真心,差别相尽离言绝虑不可说也。如维摩经中三十二菩萨所说不二法门者,是前终教中染净镕融无二之义;净名所显离言不二是此门也。(中略)圆教即约性海圆明,法界缘起无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主伴圆融。(中略)由此甚深缘起一心,具五义门。是故圣者随以一门摄化众生。’
而将上述五教之一心尽摄于五门之中,如下所云(大正45485b)∶‘(一)摄义从名门,如小乘教说。(二)摄理从事门,如始教说。(三)理事无碍门,如终教说。(四)事尽理显门,如顿教说。(五)性海具德门,如圆教说。’
盖小乘之中,有一心之名而无其实;始教与终教皆以阿赖耶识为一心。其中,始教所指的是事的一心搜趣网;终教的是理事无碍的一心;顿教则是把一心当作极尽一切差别事相,不可说的、绝虑的真心;圆教则把一心当作事事无碍、法界圆融、一即一切的理体。
宗密《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二亦约五教来说明心的区别(卍续7844上)∶
‘第一,愚法声闻教假说一心,二乘之人实有外境,不了唯心;纵闻一心,但谓真谛之一心;纵云外法由心转变,亦不得言境即是一心,(中略)故言假说一心也。第二,大乘权教异熟赖耶名为一心,简无外境,故说一心。(中略)第三,大乘实教明如来藏藏识唯是一心,理无二故,故说一心。(中略)第四,大乘顿教泯绝染净,故说一心。谓清净本心本无染净,对妄想垢,假说为净;妄既本空,净相亦尽。唯本觉心清净显现,为破诸数,假说一心也。(中略)第五,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则唯是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全真心现也。谓未知心绝诸相,令悟相尽唯心;然见触事皆心,方了究竟心性。故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依据上列所说,可知虽然同说‘一心’,实则蕴含多层意义。大乘权教,即唯识家所说的一心,是指一切万法皆是阿赖耶识之缘起,心外别无实法的一心。而大乘实教,即《大乘起信论》等所说的一心,即论中所谓的‘众生心’,贤首释之为‘众生位中的如来藏心’。此心具真如、生灭二门,总摄染净一切诸法。理体无二、平等绝对,故称一心,也是所谓理事无碍的一心。又,大乘顿教,即《维www.souquanme.com摩经》等所说,是以泯绝染净,不可言、绝虑为一心。而别教一乘,即华严宗所说总该万有,亦即是这个一心。所谓总该万有的一心,是由清凉澄观所创,而圭峰宗密加以祖述阐扬,亦即是将一真法界又称为一心法界。《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二说明普贤所入的境界(卍续7843 下)∶ ‘统唯一真法界,谓寂寥虚旷,冲深包博,(中略)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中略)体绝有无,相非生灭,莫寻其始,宁见中边。迷之则生死无穷,解之则廓尔大悟。’
又,《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以‘全拣’、‘全收’二门分别此真心,即(大正48405c)∶
‘此教中以一真心性,对染净诸法,全拣全收。全拣者,如上所说,俱克体,直指灵知,即是心性,余皆虚妄。故云∶非识所识、非心境等,乃至非性非相、非佛非众生、离四句、绝百非也。全收者,染净诸法无不是心。心迷故妄起惑业,乃至四生六道杂秽国界;心悟故从体起用,四等六度乃至四辩十力、妙身净刹,无所不现。既是此心现起诸法,诸法全即真心。’
‘全拣’是直指灵知不昧之心。所谓‘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灵知之心与木石相异,是故简去其他妄法。‘全收’是说一切色心染净诸法,皆是天真自然,法法无一不是真心,因此没有应当简去的任何一法。这个说法是调和南北宗禅,主张教禅一致的清凉澄观、圭峰宗密二师的独特说法,所以很难说这就是华严的一心说。虽然如此,若以其所谓真心为总该万有的一心的话,则正与《华严经》DjKTgwt的法相一致。《华严经》〈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大正9465c)∶‘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即所谓三法无差之经文。关于此经文,天台宗的说法是把它解释成三法互为能所,而心为迷妄之心;若举此心,则心为能造能具,佛与众生皆其所造所具;同时,若举佛,则佛为能造能具,心与众生为其所造所具;若举众生,则亦同。是故心是其体三千、佛也是其体三千、众生也是其体三千,故说三法无差。
但华严宗的解释则大异其趣,《华严经探玄记》卷六(大正35215c)∶‘心作佛,心佛无别;心作凡夫,心凡无别;能所依同,故云无别。’此乃以心为能造,佛与众生为所造,以释三法无差。又,《华严经》〈十地品〉第六地之下(大正9558c)∶‘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
《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约五教而释此一心,广为说咋重唯识,其中后面的三重,即是华严的一心。又将十玄门之第九,称为唯心回转善成门。贤首在《华严五教章》卷四释为(大正45507a)∶‘此上诸义,唯是一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转也,但性起具德。’若是如此,则在华严宗虽称‘三界唯一心’、‘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但也是常常以如来藏自性清净之真心为一心,此一心总该万有。将此称为‘但是一心作’、‘三法无差’。所以这和天台宗所主张的一切诸法的本性本来‘三千圆具’,非由心生,非由色生,法法尘尘,本来如是,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其体皆同是三千的这种说法,大异其趣。天台宗提到一心,多是指能观之心,而所观之境则称一念,如所谓‘阴妄一刹那心’、‘介尔妄心’即是。认为若是圆论诸法,则如前面所说的‘法法尘尘,本来如是’,十界诸法不论是色法心法,不论是真妄粗细,皆是此‘三千圆具’的诸法。然若欲修显,则须把握近要的一念,作为行人解行之下手处。故不远求观境,而是就近对各人现前刹那之间所起的微弱纤介的妄心而观三千。所以天台宗所说的‘介尔妄念’、‘阴妄一刹那心’,唯是示观境之近要。若言其体性,则一心、一念、一色、一尘,皆同是三千圆具之法。故若称它为一念无念、三千实性的话,就不必特别论及一心了。
〔实修上的一心〕 ‘一’是专一无二之义,‘心’是思念。是指定安心、修起行时,思念专一,无乱他想。天台智顗在《观音义疏》卷上区别事理之一心,而谓( 大正34922c)∶
‘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一心。或可如请观音中,系念数息,十息不乱,名一念;或可无量息不杂异想,心想虽长,亦名一心。一心归凭,更无二意,故名事一心也。(中略)理一心者,达此心自、他、共、无因不可得,无心无念,空慧相应,此乃无一亦无心。’
日本净土宗镇西派良忠《观经散善义传通记》则将《华严经》的‘三界唯一心’视为理一心,并相对于此而立事一心;在事一心中又分为定和散之一心,将此二种一心称为起行之一心,与此相对,又有安心之一心,即(大正57648c)∶
‘一心之言广通理、事、定、散、起行、安心。理一心者,心性平等,无有差别,指此一搜趣网理,名为一心。华严经云∶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事一心中有定散异。定一心者,三昧相应,都息余缘,名为一心。玄义分云∶想心都息,缘虑并亡。散一心者,虽行散善,随分摄心,以等持分,名为一心。论注云∶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定散一心并属起行。安心一心者,心中思定出离要道,不假余法,名为一心,故论注下释三信已云∶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又下文云∶汝一心,正念直来。所言一心者,即三心也。又玄义分云∶一心信乐,求愿往生。此指诚心,名为一心,故知安心亦名DjKTgwt一心。五种正行皆云一心,应是安心。’
此中所说的理一心,与《观音义疏》的理一心,其义有别。《观音义疏》的理事一心,皆属起行,但如云‘一心归凭’时,应属安心。
西山派显意在《观经玄义分楷定记》卷一,指出一心可就安心及作业两方面而说。就安心说,或者说与至心相对。就是说,无上心也称为一心,因为是一实心的缘故。或者说总括三心名一心,因三心无不是专念心故。所以《起信论注》以为三种信心,名为一心。可是这两种说法,终究归于一致,因此就三心之体说,只有一个,而且互相融通。
若就作业方面说,或者以为与无余修、无间修相对。也如《起信论注》所说,专念弥陀,令心相续,不杂余想等。或者可以说,总摄四修名一心。
日本真宗所谓安心的一心,正如将三心分为自力与他力,此一心也有自、他二义。其中自力的一心是定散心,他力的一心则不然。《教行信证》〈化身土卷〉云(大正83629c)∶‘就一心,有深有浅。深者利他真实之心是也。浅者定散自利之心是也。’
而就其安心之一心的名义,圆月在《宝章论题》中,列举五义∶
(1)如〈信卷〉云(大正3607b)∶‘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以及《尊号真像铭文》中所说的,一心即对于教主世尊之教示无二心、无疑心。此种说法,是以能心之心相无二,故名为一。《善见律》就有称疑为二心,无疑心为一心的说法。
(2)〈信卷〉云(大正83604a)∶‘合三为一。’这就是指数量的一,相对于三而说一。
(3)〈化身土卷〉云(大正83629c)∶‘言一心,二行无杂故言一。’这就是约‘行’而说名一心,也就是行一。
(4)《宝章》以为所谓一心,即心一向专注于阿弥陀佛,而不并存有二佛。这是约所信佛体说,就是信不并二佛之心,名为一心。
(5)《御一代闻书》末所说的,信赖弥陀,则与如来的佛心成为一体。这是约佛心凡心一体而说的,也就是显彰信体之德,以同一为一。
此外,宏远的《净土论讲苑》有四义之说,宝云的《教行信证好密》则以‘一’为‘无疑’之意。文繁,兹不赘。
〔参考资料〕 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入楞伽经》卷一〈请佛品〉;《大乘起信论》;《成唯识论》卷二;《阿弥陀经》;《法华经》卷七〈普门品〉;《选择传弘决疑钞》卷五;《观经散善义传通记》卷一;《心》(佛教思想研究会编);牟宗三《佛性与般若》。
森罗万象一词出于三国时译出的《法句经》:“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所谓“一法”,即指能现森罗万象的“一心”而言。佛教主张“三界唯心”,反对“心取外法”。
“森罗万象”也作“万象森罗”。如南朝梁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森罗万象即法身,依显教则十界三千之法,悉为法身性具之法,故云为法身。依密教则十界三千之法,悉为大日法身之三昧耶形,故云为法身。
是所谓万法一心,一心,出华严经 :一心者。一念之心也。心性周遍。虚彻灵通。散之则应万事。敛之而成一念。是故若善若恶。若圣若凡。无不皆由此心。以心本具万法。而能成立众事。经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唐华严经三十一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晋华严经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无造。’心地观经八曰:‘心如画师能画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贼,能令自身受大苦故。’般若经五百六十八曰:‘于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
搜了一些词条,一心是佛语,所有的话都是针对一心来解释的,并没有搜到哪部佛经上有你说的原句。所有的话应该都是对万法一心的诠释,后人加以注释理解而来的
附搜自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上关于一心的解释
【一心(梵eka-citta)】
经典中,此词有多方面的用法,但大致可分为教理与实修两方面。兹分别说明如下∶
〔教理上的一心〕 指法界的体性或有情之阿赖耶识等。‘一’有唯一、无二、平等、绝对的意思;‘心’的意义则没有一致的指谓;它可以指真如、如来藏,也可以指第八阿赖耶识,或是一切心、心所,乃至肉团心。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有十门分别,其第八云(大正48401c)∶
‘心通性相,名同义别者∶诸经或毁心是贼,制令断除,或赞心是佛,劝令修习;或云善心、恶心、净心、垢心、贪心、嗔心、慈心、悲心;或云托境心生,或云心生于境;或云寂灭为心,或云缘虑为心;乃至种种相违。若不以诸宗相对显示,则看经者何以辨之,为当有多种心,为复只是一般心耶?今且略示名体∶泛言心者,略有四种,梵语各别,翻译亦殊。(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此是身中五脏心也。(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此八各有心所善恶之殊,诸经之中,目诸心所总名心也,谓善心、恶心等。(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集种子生起现行故。(四)干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真实心,此是真心也。’
宗密《圆觉经略疏》卷上之二也有同样的说法,宋子璇《起信论疏笔削记》卷一则祖述其说。向来华严宗的传承多沿用此释。但是关于此词的梵汉对译,贤首《入楞伽心玄义》云(大正39430b)∶‘名楞伽纥伐耶,此云楞伽心,即此本是。旧云干栗太心者,讹也。’这是否定将此字分别译为肉团心和坚实心。所以主张梵汉对译之四心者,只有圭峰宗密、长水子璇一派,而且此后对此说予以评破者颇多。但是就诸宗对于心的意义的各种解释看来,这种四心的区分还是最得要领。
贤首《华严五教章》卷二广泛说明诸教所依心识(大正45484c)∶
‘小乘但有六识,(中略)于阿赖耶识但得其名。(中略)始教于阿赖耶识但得一分生灭之义,以于真理未能融通,但说凝然不作诸法。(中略)终教于此赖耶识得理事融通二分义,故论但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梨耶识。(中略)顿教即一切法唯一真心,差别相尽离言绝虑不可说也。如维摩经中三十二菩萨所说不二法门者,是前终教中染净镕融无二之义;净名所显离言不二是此门也。(中略)圆教即约性海圆明,法界缘起无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主伴圆融。(中略)由此甚深缘起一心,具五义门。是故圣者随以一门摄化众生。’
而将上述五教之一心尽摄于五门之中,如下所云(大正45485b)∶‘(一)摄义从名门,如小乘教说。(二)摄理从事门,如始教说。(三)理事无碍门,如终教说。(四)事尽理显门,如顿教说。(五)性海具德门,如圆教说。’
盖小乘之中,有一心之名而无其实;始教与终教皆以阿赖耶识为一心。其中,始教所指的是事的一心搜趣网;终教的是理事无碍的一心;顿教则是把一心当作极尽一切差别事相,不可说的、绝虑的真心;圆教则把一心当作事事无碍、法界圆融、一即一切的理体。
宗密《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二亦约五教来说明心的区别(卍续7844上)∶
‘第一,愚法声闻教假说一心,二乘之人实有外境,不了唯心;纵闻一心,但谓真谛之一心;纵云外法由心转变,亦不得言境即是一心,(中略)故言假说一心也。第二,大乘权教异熟赖耶名为一心,简无外境,故说一心。(中略)第三,大乘实教明如来藏藏识唯是一心,理无二故,故说一心。(中略)第四,大乘顿教泯绝染净,故说一心。谓清净本心本无染净,对妄想垢,假说为净;妄既本空,净相亦尽。唯本觉心清净显现,为破诸数,假说一心也。(中略)第五,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则唯是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全真心现也。谓未知心绝诸相,令悟相尽唯心;然见触事皆心,方了究竟心性。故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依据上列所说,可知虽然同说‘一心’,实则蕴含多层意义。大乘权教,即唯识家所说的一心,是指一切万法皆是阿赖耶识之缘起,心外别无实法的一心。而大乘实教,即《大乘起信论》等所说的一心,即论中所谓的‘众生心’,贤首释之为‘众生位中的如来藏心’。此心具真如、生灭二门,总摄染净一切诸法。理体无二、平等绝对,故称一心,也是所谓理事无碍的一心。又,大乘顿教,即《维www.souquanme.com摩经》等所说,是以泯绝染净,不可言、绝虑为一心。而别教一乘,即华严宗所说总该万有,亦即是这个一心。所谓总该万有的一心,是由清凉澄观所创,而圭峰宗密加以祖述阐扬,亦即是将一真法界又称为一心法界。《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二说明普贤所入的境界(卍续7843 下)∶ ‘统唯一真法界,谓寂寥虚旷,冲深包博,(中略)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中略)体绝有无,相非生灭,莫寻其始,宁见中边。迷之则生死无穷,解之则廓尔大悟。’
又,《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以‘全拣’、‘全收’二门分别此真心,即(大正48405c)∶
‘此教中以一真心性,对染净诸法,全拣全收。全拣者,如上所说,俱克体,直指灵知,即是心性,余皆虚妄。故云∶非识所识、非心境等,乃至非性非相、非佛非众生、离四句、绝百非也。全收者,染净诸法无不是心。心迷故妄起惑业,乃至四生六道杂秽国界;心悟故从体起用,四等六度乃至四辩十力、妙身净刹,无所不现。既是此心现起诸法,诸法全即真心。’
‘全拣’是直指灵知不昧之心。所谓‘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灵知之心与木石相异,是故简去其他妄法。‘全收’是说一切色心染净诸法,皆是天真自然,法法无一不是真心,因此没有应当简去的任何一法。这个说法是调和南北宗禅,主张教禅一致的清凉澄观、圭峰宗密二师的独特说法,所以很难说这就是华严的一心说。虽然如此,若以其所谓真心为总该万有的一心的话,则正与《华严经》DjKTgwt的法相一致。《华严经》〈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大正9465c)∶‘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即所谓三法无差之经文。关于此经文,天台宗的说法是把它解释成三法互为能所,而心为迷妄之心;若举此心,则心为能造能具,佛与众生皆其所造所具;同时,若举佛,则佛为能造能具,心与众生为其所造所具;若举众生,则亦同。是故心是其体三千、佛也是其体三千、众生也是其体三千,故说三法无差。
但华严宗的解释则大异其趣,《华严经探玄记》卷六(大正35215c)∶‘心作佛,心佛无别;心作凡夫,心凡无别;能所依同,故云无别。’此乃以心为能造,佛与众生为所造,以释三法无差。又,《华严经》〈十地品〉第六地之下(大正9558c)∶‘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
《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约五教而释此一心,广为说咋重唯识,其中后面的三重,即是华严的一心。又将十玄门之第九,称为唯心回转善成门。贤首在《华严五教章》卷四释为(大正45507a)∶‘此上诸义,唯是一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转也,但性起具德。’若是如此,则在华严宗虽称‘三界唯一心’、‘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但也是常常以如来藏自性清净之真心为一心,此一心总该万有。将此称为‘但是一心作’、‘三法无差’。所以这和天台宗所主张的一切诸法的本性本来‘三千圆具’,非由心生,非由色生,法法尘尘,本来如是,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其体皆同是三千的这种说法,大异其趣。天台宗提到一心,多是指能观之心,而所观之境则称一念,如所谓‘阴妄一刹那心’、‘介尔妄心’即是。认为若是圆论诸法,则如前面所说的‘法法尘尘,本来如是’,十界诸法不论是色法心法,不论是真妄粗细,皆是此‘三千圆具’的诸法。然若欲修显,则须把握近要的一念,作为行人解行之下手处。故不远求观境,而是就近对各人现前刹那之间所起的微弱纤介的妄心而观三千。所以天台宗所说的‘介尔妄念’、‘阴妄一刹那心’,唯是示观境之近要。若言其体性,则一心、一念、一色、一尘,皆同是三千圆具之法。故若称它为一念无念、三千实性的话,就不必特别论及一心了。
〔实修上的一心〕 ‘一’是专一无二之义,‘心’是思念。是指定安心、修起行时,思念专一,无乱他想。天台智顗在《观音义疏》卷上区别事理之一心,而谓( 大正34922c)∶
‘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一心。或可如请观音中,系念数息,十息不乱,名一念;或可无量息不杂异想,心想虽长,亦名一心。一心归凭,更无二意,故名事一心也。(中略)理一心者,达此心自、他、共、无因不可得,无心无念,空慧相应,此乃无一亦无心。’
日本净土宗镇西派良忠《观经散善义传通记》则将《华严经》的‘三界唯一心’视为理一心,并相对于此而立事一心;在事一心中又分为定和散之一心,将此二种一心称为起行之一心,与此相对,又有安心之一心,即(大正57648c)∶
‘一心之言广通理、事、定、散、起行、安心。理一心者,心性平等,无有差别,指此一搜趣网理,名为一心。华严经云∶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事一心中有定散异。定一心者,三昧相应,都息余缘,名为一心。玄义分云∶想心都息,缘虑并亡。散一心者,虽行散善,随分摄心,以等持分,名为一心。论注云∶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定散一心并属起行。安心一心者,心中思定出离要道,不假余法,名为一心,故论注下释三信已云∶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又下文云∶汝一心,正念直来。所言一心者,即三心也。又玄义分云∶一心信乐,求愿往生。此指诚心,名为一心,故知安心亦名DjKTgwt一心。五种正行皆云一心,应是安心。’
此中所说的理一心,与《观音义疏》的理一心,其义有别。《观音义疏》的理事一心,皆属起行,但如云‘一心归凭’时,应属安心。
西山派显意在《观经玄义分楷定记》卷一,指出一心可就安心及作业两方面而说。就安心说,或者说与至心相对。就是说,无上心也称为一心,因为是一实心的缘故。或者说总括三心名一心,因三心无不是专念心故。所以《起信论注》以为三种信心,名为一心。可是这两种说法,终究归于一致,因此就三心之体说,只有一个,而且互相融通。
若就作业方面说,或者以为与无余修、无间修相对。也如《起信论注》所说,专念弥陀,令心相续,不杂余想等。或者可以说,总摄四修名一心。
日本真宗所谓安心的一心,正如将三心分为自力与他力,此一心也有自、他二义。其中自力的一心是定散心,他力的一心则不然。《教行信证》〈化身土卷〉云(大正83629c)∶‘就一心,有深有浅。深者利他真实之心是也。浅者定散自利之心是也。’
而就其安心之一心的名义,圆月在《宝章论题》中,列举五义∶
(1)如〈信卷〉云(大正3607b)∶‘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以及《尊号真像铭文》中所说的,一心即对于教主世尊之教示无二心、无疑心。此种说法,是以能心之心相无二,故名为一。《善见律》就有称疑为二心,无疑心为一心的说法。
(2)〈信卷〉云(大正83604a)∶‘合三为一。’这就是指数量的一,相对于三而说一。
(3)〈化身土卷〉云(大正83629c)∶‘言一心,二行无杂故言一。’这就是约‘行’而说名一心,也就是行一。
(4)《宝章》以为所谓一心,即心一向专注于阿弥陀佛,而不并存有二佛。这是约所信佛体说,就是信不并二佛之心,名为一心。
(5)《御一代闻书》末所说的,信赖弥陀,则与如来的佛心成为一体。这是约佛心凡心一体而说的,也就是显彰信体之德,以同一为一。
此外,宏远的《净土论讲苑》有四义之说,宝云的《教行信证好密》则以‘一’为‘无疑’之意。文繁,兹不赘。
〔参考资料〕 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入楞伽经》卷一〈请佛品〉;《大乘起信论》;《成唯识论》卷二;《阿弥陀经》;《法华经》卷七〈普门品〉;《选择传弘决疑钞》卷五;《观经散善义传通记》卷一;《心》(佛教思想研究会编);牟宗三《佛性与般若》。
众如斯,皆如斯,恒如斯......万物由心,心
众如斯,皆如斯,恒如斯......万物由心,心这是一句佛法语言,其中众:众生。斯:这样。皆:全;都。恒:永远。心:真心;一心。句意思:众生是这样,大家都是这样,永远是这样……“一心”产生宇宙山水、文化思想等等世间应有尽有之物,这就是所谓的“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