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什么意思?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什么意思?文言文我不怎么好,那位朋友帮忙解释一下,先谢谢了!太随心并不是很好,太所欲也并不妙。凡事适可而止,不可过量
自由是一种境界,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心有多宽,自由就有多大。
但是自由也是建立在大家都遵守规矩的基础上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是这样。
不要把个人的自由建立在组织中别人的不自由之上。如果是那样,经过恶性
循环,组织必然走向灭亡。组织的一个重大工作就是建立组织的规矩,让组织中
的人都相对自由的规矩,这里的相对是说遵守规矩就自由的意思。小的来说,一个由开会参与
者组成的临时组织,最重要的规矩就是守时,不要迟到。一个人的迟到,耽误的是组织
中其他所有人的时间。如果是十个人的会议,一分钟的迟到就变成了十分钟的不自由;十分钟的迟到
就变成了一百分钟的不自由。第一次一个人迟到,第二次可能就是两个,后面越来越多,会议自然就开不
成了,组织就解散。组织就需要建立规则,守时以及对不守时者的惩罚是第一位的。大的来说,一个国家
建立法律就是在建立组织的规矩。每个人都遵守法律大家才会自由。要不然一个人的自由可能就是另一个人
的生命。那样的国家必然灭亡。
无论是做事还是交友,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个怪圈。不做事或者做事做得太慢,往往会被人视为不够进取;而如果做事做得太激进,要么是让人感觉火候未到,要么是被人嫉妒,遭到枪打出头鸟的命运。交友也是如此,如果太过一本正经,往往会让人觉得你不好接近,如果太过亲近,则又让感觉你太随意。有时的确很矛盾。
近期又温习了孔老夫子的搜趣网论语,终于找到了答案,人生的终极目标大概是“至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唯有如此方可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到了这样的境界,大概可以识大局、识大体,中而不偏、游刃有余。根据我们孔老夫子的判断,要达到这个境界,至少也要达到七旬的年龄,看来我的这种感觉也属正常,毕竟是一介凡夫俗子。
理论是弄清楚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我们不能等到七十岁才去做事、交友,看来我们是不可避免要得罪人、做错事了,这也许就是“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的深刻内涵吧。
话虽这么讲,但我们总还是希望尽量少犯错、尽量少得罪人,孔老夫子真是伟大,他给我们得出了答案、“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我们要努力做君子,什么样的人是君子呢,他又进一步给出了一个标准,叫“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惧”,精辟、精辟。但凡我们做事出错,要么是不够仁,私心太重;要么是不够智,做事漏洞//www.souquanme.com百出而不自知;要么是不敢勇,患得患失。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全文是什么?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céng)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qQRwBR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搜趣网,考察他做事时的心情。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隐藏得了什么呢?”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此就可以当老师了。”
12.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如何才是一君子,孔子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xìng)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尚书》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道理推广到政治上去。’这也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非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
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或者有继承周朝的新帝王,礼仪制度也自当有所修补、增减、完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chǎn)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扩展资料: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qQRwBR、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逾矩”什么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是: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出自:《论语 为政》
原文选段: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扩展资料主旨: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人物思想成就: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
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
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