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在格物后一句(欲明明德者 致知在格物 出自哪里)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格物:把“物”字与“格”字联合在一起,凑成一个名词,叫做“格物”,并非完全是指格去心中的物欲才叫做“格物”.换......

致知在格物后一句(欲明明德者 致知在格物 出自哪里)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格物:把“物”字与“格”字联合在一起,凑成一个名词,叫做“格物”,并非完全是指格去心中的物欲才叫做“格物”.换言之,“致知格物”的道理,只要在孔子的孙子、曾子的门人子思所著的《中庸》中,就有明显的解释,如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由此可知尽人之性,还只是自我“内明”学养的一段功夫.进而必须达到尽物之性的“格物致知”,才是内圣外用的学问.
格物致知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是什么意思

认识最真的本心。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

出自:《大学之道》礼记〔两汉〕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搜趣网后天下平。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aaBXCuLXmC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aaBXCuLXmC

扩展资料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 经朱熹重新编排后,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 “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文章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

欲明明德者,致知在格物 出自哪里

出自《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www.souquanme.com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搜趣网天下平。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