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是什么句式
与“莫之能守”句式完全相同的是?A.不患人之不己知B.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C.师不必贤于弟子D.何不试之以足莫之能守,是宾语前置句,应是莫能守之
选择A项,应是不患人之不知己
选择A项,应是不患人之不知己
与“莫之能守”句式完全相同的是?A.不患人之不己知B.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C.师不必贤于弟子D.何不试之以足
莫之能守,是宾语前置句,应是莫能守之
选择A项,应是不患人之不知己
选择A项,应是不患人之不知己
我需要一些古文,快呀
要有题目!古文!翻译,谢谢拉。。。前瞻性试题
一、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l 6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解析]本题表面考的是翻译。但实际也在考
句式。(1)是考“其……之谓也”的固定句式;
(2)也是——个省略句式。前者可以译为“大概说的
是……吧”。后者在“及死”之前省略“李广”,在“天下知与不知”之后省略“者”。
[答案](1)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李广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
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二、2001年春季京、皖、蒙高考试题第
13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
的是……………( )
A.儿俄有吏袖空碟窃印者
B.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
C.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
几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
[解析]A项中的“袖”是名词动用,“用袖子
装”之义。B项的“食”,读幻,是“喂养,给……吃”之义。按命题人之意,此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D项的“就”是动词,没有活用,意思是“到。靠近”。
D项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被保全救活的人”的
意思。
[答案]C
经典快试题
三、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3题
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部
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②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③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④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①与①相同,③与①不同
B.①与⑦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⑦不同。③与①相同
D.①与⑦不同,②与④也不同
搜趣网[解析3本题考查文言句式。①⑦③都是判
断句.而④是个偏正结构,可译为“那个都督”。
[答案]A
因为句式不单独考查,一般要与翻译结合起来。
1.注重积累,搞清规律。要深入体会前面
“知识要点整合”中对各种句式及活用现象的总结
归纳。
2.精选题例,触类旁通。方法是对每种特殊
句式选一个典型、短小、易记的,熟读牢记。以此为例,触类旁通。例如,宾语前置的二种情况只须记三个句子:“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尔何知”“唯你是问”,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式了。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理解记忆难以分辨的意动用法句子。例如只须记住“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一句。因为“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3.适当地做各类练习。
夯实基础
一、了解文言句式和特殊用法,完成下列题目。
蛾撇下边“是”表判断的句子有…( )
A.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巨是凡人,行将为人所并
D.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E.海瑞言俱是
F.是年谢庄办团练
[解析]C、D中的“是”表判断。A中的“是”
是代词,“这样”的意思。D中的“是”是代词,当“这、这里”解。E中的“是”是形容词,当“正确、对”讲。F中的解释为“这”。
[答案]CD
下边属于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语句有( )
A.人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卿欲何言
C.又安敢毒邪
D.沛公安在
E.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F.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解析]B、D、F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人中的“何”释为“为什么”,C中的
“安”释为“怎么”,K中的“谁”与今义相同。
[答案]BDF
下边不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
句子有……………( )
A.时人莫之许也
B.与言皇上无权,君末之信
C.忌不自倍
D.古之人不余欺也
E.非宅是L,唯邻是L
F.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解析]A、B、C、D都是否定句式中,代词作
宾语,宾语前置。E是用“唯……是”的结构
使宾语前置。F是将宾语提前,以“之”代替。
[答案]EF
下边句中“何……为”的含义用法相同的是
( )
A.是社程之臣也,何以伐为
B.如今人方为刀组,我为鱼肉,何辞为
C.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
D.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E.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F.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解析]A、B、E、F的用法含义相同,译为“为
什么……呢”,“为”是语气词“呢”。C中“何
为”应是“为何”的倒装。D中“为”是助宾语“汝”前置的。
[答案]ABEF
按要求给下边的倒装句分类。
①络绅而能不易其志音
②谁钦.哭者
③沛公安在
④时人莫之许也
⑤千古江山。英雄元觅孙仲谋处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⑦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⑧甚矣,汝之不惠
⑨全村以为底
⑩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A.主谓倒装句有
B.宾语前置句有———
C.认定语后置句有
D.修辞倒置句有
[答案]A.②⑧;B.③④⑥⑨⑩;C.①⑩
D.⑤⑦。
指出下边句中表被动的词。
A.举孝廉不行
B.而身为宋国笑
C.恐为操所光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E.元备则制于人
F.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G.金石可楼
H.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答案3A中无表被动的词,B中是“为”,
C中是“为……所”。D中是“见、被”,E中是“于”,F中是“见……于”,G中无被动词, F中是“于”。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概要总览
从2002年《考试说明》开始,文言文句子翻译
题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由原来的客观性选择
题,改为书面表达的主观性题,并将文言句子翻译
题从第1卷调至第n卷。2004年,文言文翻译赋
分增加,由原来的5分增至8分。
文言翻译是一种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文基
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查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这类题有沟通古今的作
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
篇,又要字斟句酌,因而,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
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高考要求直译,就是句句、字字落实。特别是一些虚词、实词的含义。但是,文言文的翻译从根
本上讲,还是理解文意、句意的问题。要想翻译对
这几句话,必须要对此句前面几句话全面理解,这
是做此题的诀窍。文言文翻译,一般赋5分。
●梳理整台
一、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类型有四种:
第一类是全文翻译题,要求遵循行文顺序,从
开头译到结尾。
第二类是择句翻译题,即根据考题要求,选取
文言文中的某一句进行翻译。南考要求直译,即
字字落实。
第三类是翻译题,要求考生在渎懂原文的基
础上,根据考题所指定的句子(或注释)进行翻译。
第四类是译文辩证题。这类题不要求考生翻
译,而是要求考生从命题人所列举的几种翻译中,
对照原文,辨识正误,选取正确的翻译。从实质上
看,它属于选择题型类。
翻译的具体方法有:
1.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
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如:故子与同社诸君
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
大(重大意义),匹夫之有重(重要作用)于社程也。
(《五人墓碑记》)
2.解释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
译。例如:而世之奇伟、瑰(珍贵)怪、非常之观(景
象),常在于险远……(《游褒掸山记》)
3.区别法。即对有些词的解释和翻译是不
同的,不能把解释当做翻译。例如:今操得荆州,
奄(解释是“覆盖、包住”,而翻译应为“完全、全
部”)有其地。(《赤壁之战》)
4.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
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例如:大阉之乱。缮
绅(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借代用法,
译为“做官的人”)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
记》)。再例如:天下云(比喻用法,译为“像云一样地”)集响(比喻用法,译为“像回声一样地”)应。赢粮而景(比喻用法,译为“像影子一样地”)从。
(《过秦论》)
又例如:元嘉革草,封狠居胥(用典故,泽为
“想要建立像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
山而还那样的功绩),赢得仓皇北顾。(《水遏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5,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专名不必翻译。
例如: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殷,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殷之战》)
6。改写法。即将文言文中的习用语改译为
现代说法。例如:又嘱学使惮入邑痒(县学)。
(《促织》)
7。补充法。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
然后再翻译。例如: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则(其)
束载、厉兵、袜马矣。(《殷之战》)
8.调序法。即把文言的倒装句译成非倒浆
句。例如:何施之为?(《段之战》)译为“算是什么
恩惠?”
9.扩无法。对言简意丰的句子加以扩展。
例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随送行(并序)》)可译为:自从丈夫离家外出经商厅。我便独自一人守着空船在江口盼等;船儿常在明月照耀下的清澈的江上漂来泊去,可哪有丈夫的踪影!
L0.凝缩法。即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
笔。例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可译为:泰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二、借助注释阅读文章和解答题目
注释,大抵是为了便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如1997年高考卷文言文阅读,就农“张释之、辛毗”这一注释。狄仁杰劝谏时为何提到这两人?要排除阅读中的这一障碍,就必须借助注释。注解云:“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由此可知,狄仁杰援引历史上的这两个人物、是表明
自己要以古人为榜样,善谏力谏.绝不妥协于
高宗。
有时,题目的答案就隐含在注释中。如1987
年高考卷文言文阅读,有一题间“抽矢叩轮,士其
金”的“金”指的是什么。据文后注释“叩轮去锨”.
就可知“金”是指“骸”,《过秦论》有“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之句,可知“骸”是箭头之意。
前瞻性试题
一、2004年春季全国高考试题第14、l 6题
1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不自知其为巧也——不知道自己心灵手巧
B.令童儿转之——让儿童转动翻车
C.子所长者言也一“您擅长的是言辞
D.夫巧,天下之微事也——技巧是天下细微
的小事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翻译。D项中的翻
译有误,“微事”应解释为“细致的事”。
[答案]D
l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
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
发焉。
[解析]翻译句子,达到句句落实。
[答案]用大的木料雕刻构造,把它做成轮
状,安放在平地上,暗中用水作为动力推动。
二、2004年春季上海高考试题第27题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2)何用姓字为?
[解析]翻译句子,重点词语是“子”“且”“何
……为”等。
[答案](1)你赶快离开,不要停留 (否则)将要被楚国人抓获。(2)为什么还要知道姓名呢?
三、2003年北京高考试题第16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 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解析]文言翻译重在字句落实,以下词语的
理解当为重点。城:实在;可谓:可说是;达:通。引
申为了解;仆:谦词,我;微:隐蔽的、深藏的,指内心;趣:意向,志趣;规:谋划,谋求,指打算。
[答案]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
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
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四、2003年春季全国高考试题第21题
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弥于双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
君车者罪至别“。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
之,弥于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
哉,为母之故而犯别罪冲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
而计,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
念我!”
[注]0窃.私下。②别,砍掉双脚的酷刑。③矫,
假传君命。
[解析]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之分,但
都要联系上下义。力求做到“信、达、雅”,既要保证
“字字落实,一—‘对应”,又要符合文意及现代汉语
表达习惯。
[答案](1)弥子吃桃感到特别甜(译为“弥子
吃到特别甘甜的桃子”也可以),没吃完就把它献
给卫君(译为“舍不得吃完而把它献给卫君”也
可以)。
(2)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译为“因
为一心想着我.竞忘记桃子已被自己咬过”也
可以)。
[译文]过去弥子服被卫宏所宠爱。卫国的法
律,私下驾君车的人罪罚是砍双脚。不久,弥于的
母亲病了,人们听说了,连夜告诉了弥子,弥子于是假传君命驾君车而出。卫君听到这事就认为他
很贤良说:“孝子啊,因为命亲的缘故而去犯砍双脚的罪行。”(弥于)同卫君游果园,弥于吃到桃子 很甜,没吃完就给国君。国君说:“这是爱我呀,忘了自己已咬了而还想着我。”
经典性试题
五、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第l 7题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泽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课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各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于也。”鲍叔跃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
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解析]本题中0句的关键词语是“穷困”和“时”,②句中的关键词是“多”,它们在句中的含义均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区别。这些词在平时的学习中实际上已多有接触,如“今以穷困归丹”(《荆柯刺秦王》)“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垓下歌》)
“故尧舜让天下不足多也”(《五蠢》)。可见。平时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对解答这类题目十分重要。
[答案]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译为“却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时”译为“运气”、“利”译为“顺利”也对)。
②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
别人才(“天下”译为“天下人”、“知”译为“了解”也对)。
[译文]管仲说:“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固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受仕三次被君逐出,鲍叔不认为我不好,知道我不逢时。生我的是父毋,了解我的是鲍子啊。”鲍叔不久举荐管仲,而自身屈居其下。人们不赞美管什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文言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翻译的标准就是平常说的信、达、雅。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字词对应。一一比照原文而不走样。这就要求做到准确译出词义。正确体现语法,恰当反映风格。达,指的是文从字顺,语意明确,行文通达。这就要求做到必须用现代汉语的词汇,依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去译、不能文白夹杂,倍屈聋牙。雅,指的是文句流畅,富有文采,符合现代文的基本要求,即准确、鲜明、生动。上述这三条中信、达是主要的,基本的要求,雅是较高的要求。
在翻译上,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直译就
是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与原
文一致。意译,即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表达。
如“下车”“视事”“山陵崩”“乞骸骨”等不好直译的
表现古文化特征或特称的词语时,可按现在的说
法用意译的办法解决。
2.不能简单把词句解释的话当做翻译。
虽然古文中大多数普通词语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但也有不少词两者问是有相当距离的。如“焚百家之言”中的“言”,可解释为“言论、学说”,但在翻译时,则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才便于与前面的谓语动词“焚”搭配协调。
3.精当处理比喻、借代、委婉讳饰、用典等特殊情况。
如“金城千里”,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以保 留其用了比喻的情况。但切忌将“金城”,望文生 义为“金子(或金属)修筑的城”,也可用不保留比 喻而用显现其义的“坚固的城防”来翻译它。其他 如体现借代或婉饰说法的词如“三尺(法律)”“万钟(高官厚禄)”“逐鹿(争夺霸权)”“会猎(征伐别人)”“践柞(帝王登位)”等,应时时留意记住一些,以丰富文言和文化的底蕴。
在翻译的具体操作上,应熟练“对”“换”“留”
“删”“补”“调”等多种技巧。所谓“对”,就是对译,主要是学会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现代“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如2002年高考翻译句:“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其中的“尽”,即应译为“竭尽”)。“换”就是 “替换”。即用现代词汇替换那些没有共同构词成分的词(如“师”替换为“军队”)。“留”就是保留不译,文言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 名、官职名、年号、典章制度等)以及和现代汉语意 思完全相同的词语,就可这样处理。“则”是删略, 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以及某些 连词),今天无对等的词进行翻译,而且删后又不 影响表达的准确通顺,便可删略,包括对铺排的句 子进行浓缩,如对《过秦论》中“(秦)有席卷天下, 包举字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类为 增势壮气,故意用繁笔的句子,为精练计,就可删 略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补”就 是补充译出文言文中省略了而语体文不能省略的 成分。如:“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这类句子言 简意丰,如不多用笔墨,难于把意思表达清楚。就 可补充文字扩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 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调”是调换语序,即把文言文的例装句之类“顺”过来,以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如《论语》中的“不恩人不已知,患己不知 人也”,前一个分句中“不己知”,为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翻译时即可按“不知己”调整翻译为“不了解自己”。综上所述,“对”“换”“留”“删”主要是就词汇而言的,“补”“调”主要是就句法而言的。学生应通过反复实践,熟练过手。
文言翻译的操作程序和做法可用口诀归纳
如下:
文言翻译,遵其顺序。诵读全文,浏览大体。
句不离段,词不脱勾。难解句子,斟酌损益。
详审语境,探究语气。省略词语,适当朴齐。
遇有倒装,调整语序。官名人名,不必翻译。
常见虚词,因勾而异。实词活用,随文解意。
增删留变,合情合理。如无标点,特征断句。
对照原文,力求直译。委婉修辞,阶清意泽。
字词句篇,责通一气。翻译完毕,复查仔细。
按题目要求,将下列文言语段中的画
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蝴胁太祖马鞍在库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①库吏惧
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
“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冬衣,
如鼠咕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大祖问之,
冲对曰:“世欲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
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子,无所苦也。”②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 “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答案]①管仓库的官吏伯被处死,商议着要 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请罪。(即使这
样)还是伯不能被赦免。
②一会儿,库吏把马鞍被咬坏的事上报(曹操),
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在身旁,尚且(被老鼠)咬坏,何况马鞍悬挂在柱子上呢?”
[译文]曹操的马鞍在仓库里被老鼠咬坏。
管仓库的官吏怕被处死,商议着要把自己捆绑起
来当面向曹操请罪。(即使这样),还是怕不能被
赦免。曹冲对(库吏)说:“等待三天,然后再去自
首。”曹冲于是用刀戳破单衣,使它好像被老鼠咬过一样,假装内心有不快乐的亨,脸上还带着愁
容。曹操问他有何事,曹冲回答说:“世上一般人认为老鼠咬坏衣服,他的主人不吉利。现今单衣
被咬坏,所以悲伤。”曹操说:“这只不过是胡说八道罢了,你不必为此苦恼。”一会儿,库吏把马鞍被唆坏的事上报(曹操),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在身旁,尚且(被老鼠)咬坏,何况马鞍悬挂在柱子上呢?”(曹操)一点也没有追究。
跳脚陈仲举言为士则陈(答)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士范。登车揽举,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大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君情
欲府君先入席。陈曰:“②武王式商客之间,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解析]关键词语:“士”,读书人;“则”“范”,
同义词,榜样;“式,商容之间”,“式”同“拭”,
名词,指车上的扶手板,“商容”,殷代的贤
人,“周”,里巷的大门,在此指商容住的地
方;“席不暇暖”比喻特别忙碌;“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礼敬。
[答案]①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
人的模范。
②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 及坐暖。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
[译文]陈仲举的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
是读书人的模范。他一开始做官,就有刷新政治
的志向。担任像章太守,一到任,就询问徐孺子居
住的地方,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票报说:众人希望
太守先进官署。陈什举说:“周武王经过商客居住
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我礼投贤者,有什
么不可以呢?”
O楚庄王(2003年北京海淀二模题)
楚庄王课亨而当,群臣莫能速,迟朝而 有优色。申公巫臣进曰:“君迟朝而有优色, 何也?”楚王曰:“吾闻之,①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互群臣莫能途,②各国其几于亡矣,令是以有优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解析]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答案]①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
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
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②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
了忧愁的神色。
[译文]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
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胜上露出忧愁的神
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迟朝之后面露忧
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
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
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
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
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
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腕苟巨伯远看友人疾
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 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少巨伯曰:“远 来相视,于今吾去,败父以求生,岂苟巨伯所 行邪门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 空。汰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①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②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解析]“不忍委之”,委,抛弃,丢弃。
[答案]①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抛下他,我宁
愿代朋友去死。
②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竟然侵入了讲道
义的国家。
[译文3苟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外族强盗攻打郡城。朋友对巨伯说:“我今天活不成了,您快离开吧:”巨伯说:“我从远方来看望您,您叫我离开,毁了道义来求生存,这难道是我苟巨伯所能做的吗!”强盗来到后,对巨伯说:“大军到了,整个郡城都空了,你是哪里的男子,竟敢单独留下?”苟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抛下他,我宁愿代朋友去死。”强盗互相议论道:“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竟然侵入讲道义的地方。”于是撤回军队,整个郡城都得以保全。
一、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l 6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解析]本题表面考的是翻译。但实际也在考
句式。(1)是考“其……之谓也”的固定句式;
(2)也是——个省略句式。前者可以译为“大概说的
是……吧”。后者在“及死”之前省略“李广”,在“天下知与不知”之后省略“者”。
[答案](1)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李广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
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二、2001年春季京、皖、蒙高考试题第
13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
的是……………( )
A.儿俄有吏袖空碟窃印者
B.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
C.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
几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
[解析]A项中的“袖”是名词动用,“用袖子
装”之义。B项的“食”,读幻,是“喂养,给……吃”之义。按命题人之意,此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D项的“就”是动词,没有活用,意思是“到。靠近”。
D项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被保全救活的人”的
意思。
[答案]C
经典快试题
三、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3题
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部
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②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③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④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①与①相同,③与①不同
B.①与⑦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⑦不同。③与①相同
D.①与⑦不同,②与④也不同
搜趣网[解析3本题考查文言句式。①⑦③都是判
断句.而④是个偏正结构,可译为“那个都督”。
[答案]A
因为句式不单独考查,一般要与翻译结合起来。
1.注重积累,搞清规律。要深入体会前面
“知识要点整合”中对各种句式及活用现象的总结
归纳。
2.精选题例,触类旁通。方法是对每种特殊
句式选一个典型、短小、易记的,熟读牢记。以此为例,触类旁通。例如,宾语前置的二种情况只须记三个句子:“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尔何知”“唯你是问”,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式了。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理解记忆难以分辨的意动用法句子。例如只须记住“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一句。因为“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3.适当地做各类练习。
夯实基础
一、了解文言句式和特殊用法,完成下列题目。
蛾撇下边“是”表判断的句子有…( )
A.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巨是凡人,行将为人所并
D.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E.海瑞言俱是
F.是年谢庄办团练
[解析]C、D中的“是”表判断。A中的“是”
是代词,“这样”的意思。D中的“是”是代词,当“这、这里”解。E中的“是”是形容词,当“正确、对”讲。F中的解释为“这”。
[答案]CD
下边属于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语句有( )
A.人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卿欲何言
C.又安敢毒邪
D.沛公安在
E.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F.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解析]B、D、F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人中的“何”释为“为什么”,C中的
“安”释为“怎么”,K中的“谁”与今义相同。
[答案]BDF
下边不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
句子有……………( )
A.时人莫之许也
B.与言皇上无权,君末之信
C.忌不自倍
D.古之人不余欺也
E.非宅是L,唯邻是L
F.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解析]A、B、C、D都是否定句式中,代词作
宾语,宾语前置。E是用“唯……是”的结构
使宾语前置。F是将宾语提前,以“之”代替。
[答案]EF
下边句中“何……为”的含义用法相同的是
( )
A.是社程之臣也,何以伐为
B.如今人方为刀组,我为鱼肉,何辞为
C.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
D.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E.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F.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解析]A、B、E、F的用法含义相同,译为“为
什么……呢”,“为”是语气词“呢”。C中“何
为”应是“为何”的倒装。D中“为”是助宾语“汝”前置的。
[答案]ABEF
按要求给下边的倒装句分类。
①络绅而能不易其志音
②谁钦.哭者
③沛公安在
④时人莫之许也
⑤千古江山。英雄元觅孙仲谋处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⑦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⑧甚矣,汝之不惠
⑨全村以为底
⑩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A.主谓倒装句有
B.宾语前置句有———
C.认定语后置句有
D.修辞倒置句有
[答案]A.②⑧;B.③④⑥⑨⑩;C.①⑩
D.⑤⑦。
指出下边句中表被动的词。
A.举孝廉不行
B.而身为宋国笑
C.恐为操所光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E.元备则制于人
F.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G.金石可楼
H.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答案3A中无表被动的词,B中是“为”,
C中是“为……所”。D中是“见、被”,E中是“于”,F中是“见……于”,G中无被动词, F中是“于”。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概要总览
从2002年《考试说明》开始,文言文句子翻译
题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由原来的客观性选择
题,改为书面表达的主观性题,并将文言句子翻译
题从第1卷调至第n卷。2004年,文言文翻译赋
分增加,由原来的5分增至8分。
文言翻译是一种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文基
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查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这类题有沟通古今的作
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
篇,又要字斟句酌,因而,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
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高考要求直译,就是句句、字字落实。特别是一些虚词、实词的含义。但是,文言文的翻译从根
本上讲,还是理解文意、句意的问题。要想翻译对
这几句话,必须要对此句前面几句话全面理解,这
是做此题的诀窍。文言文翻译,一般赋5分。
●梳理整台
一、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类型有四种:
第一类是全文翻译题,要求遵循行文顺序,从
开头译到结尾。
第二类是择句翻译题,即根据考题要求,选取
文言文中的某一句进行翻译。南考要求直译,即
字字落实。
第三类是翻译题,要求考生在渎懂原文的基
础上,根据考题所指定的句子(或注释)进行翻译。
第四类是译文辩证题。这类题不要求考生翻
译,而是要求考生从命题人所列举的几种翻译中,
对照原文,辨识正误,选取正确的翻译。从实质上
看,它属于选择题型类。
翻译的具体方法有:
1.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
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如:故子与同社诸君
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
大(重大意义),匹夫之有重(重要作用)于社程也。
(《五人墓碑记》)
2.解释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
译。例如:而世之奇伟、瑰(珍贵)怪、非常之观(景
象),常在于险远……(《游褒掸山记》)
3.区别法。即对有些词的解释和翻译是不
同的,不能把解释当做翻译。例如:今操得荆州,
奄(解释是“覆盖、包住”,而翻译应为“完全、全
部”)有其地。(《赤壁之战》)
4.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
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例如:大阉之乱。缮
绅(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借代用法,
译为“做官的人”)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
记》)。再例如:天下云(比喻用法,译为“像云一样地”)集响(比喻用法,译为“像回声一样地”)应。赢粮而景(比喻用法,译为“像影子一样地”)从。
(《过秦论》)
又例如:元嘉革草,封狠居胥(用典故,泽为
“想要建立像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
山而还那样的功绩),赢得仓皇北顾。(《水遏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5,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专名不必翻译。
例如: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殷,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殷之战》)
6。改写法。即将文言文中的习用语改译为
现代说法。例如:又嘱学使惮入邑痒(县学)。
(《促织》)
7。补充法。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
然后再翻译。例如: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则(其)
束载、厉兵、袜马矣。(《殷之战》)
8.调序法。即把文言的倒装句译成非倒浆
句。例如:何施之为?(《段之战》)译为“算是什么
恩惠?”
9.扩无法。对言简意丰的句子加以扩展。
例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随送行(并序)》)可译为:自从丈夫离家外出经商厅。我便独自一人守着空船在江口盼等;船儿常在明月照耀下的清澈的江上漂来泊去,可哪有丈夫的踪影!
L0.凝缩法。即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
笔。例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可译为:泰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二、借助注释阅读文章和解答题目
注释,大抵是为了便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如1997年高考卷文言文阅读,就农“张释之、辛毗”这一注释。狄仁杰劝谏时为何提到这两人?要排除阅读中的这一障碍,就必须借助注释。注解云:“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由此可知,狄仁杰援引历史上的这两个人物、是表明
自己要以古人为榜样,善谏力谏.绝不妥协于
高宗。
有时,题目的答案就隐含在注释中。如1987
年高考卷文言文阅读,有一题间“抽矢叩轮,士其
金”的“金”指的是什么。据文后注释“叩轮去锨”.
就可知“金”是指“骸”,《过秦论》有“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之句,可知“骸”是箭头之意。
前瞻性试题
一、2004年春季全国高考试题第14、l 6题
1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不自知其为巧也——不知道自己心灵手巧
B.令童儿转之——让儿童转动翻车
C.子所长者言也一“您擅长的是言辞
D.夫巧,天下之微事也——技巧是天下细微
的小事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翻译。D项中的翻
译有误,“微事”应解释为“细致的事”。
[答案]D
l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
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
发焉。
[解析]翻译句子,达到句句落实。
[答案]用大的木料雕刻构造,把它做成轮
状,安放在平地上,暗中用水作为动力推动。
二、2004年春季上海高考试题第27题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2)何用姓字为?
[解析]翻译句子,重点词语是“子”“且”“何
……为”等。
[答案](1)你赶快离开,不要停留 (否则)将要被楚国人抓获。(2)为什么还要知道姓名呢?
三、2003年北京高考试题第16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 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解析]文言翻译重在字句落实,以下词语的
理解当为重点。城:实在;可谓:可说是;达:通。引
申为了解;仆:谦词,我;微:隐蔽的、深藏的,指内心;趣:意向,志趣;规:谋划,谋求,指打算。
[答案]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
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
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四、2003年春季全国高考试题第21题
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弥于双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
君车者罪至别“。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
之,弥于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
哉,为母之故而犯别罪冲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
而计,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
念我!”
[注]0窃.私下。②别,砍掉双脚的酷刑。③矫,
假传君命。
[解析]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之分,但
都要联系上下义。力求做到“信、达、雅”,既要保证
“字字落实,一—‘对应”,又要符合文意及现代汉语
表达习惯。
[答案](1)弥子吃桃感到特别甜(译为“弥子
吃到特别甘甜的桃子”也可以),没吃完就把它献
给卫君(译为“舍不得吃完而把它献给卫君”也
可以)。
(2)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译为“因
为一心想着我.竞忘记桃子已被自己咬过”也
可以)。
[译文]过去弥子服被卫宏所宠爱。卫国的法
律,私下驾君车的人罪罚是砍双脚。不久,弥于的
母亲病了,人们听说了,连夜告诉了弥子,弥子于是假传君命驾君车而出。卫君听到这事就认为他
很贤良说:“孝子啊,因为命亲的缘故而去犯砍双脚的罪行。”(弥于)同卫君游果园,弥于吃到桃子 很甜,没吃完就给国君。国君说:“这是爱我呀,忘了自己已咬了而还想着我。”
经典性试题
五、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第l 7题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泽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课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各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于也。”鲍叔跃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
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解析]本题中0句的关键词语是“穷困”和“时”,②句中的关键词是“多”,它们在句中的含义均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区别。这些词在平时的学习中实际上已多有接触,如“今以穷困归丹”(《荆柯刺秦王》)“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垓下歌》)
“故尧舜让天下不足多也”(《五蠢》)。可见。平时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对解答这类题目十分重要。
[答案]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译为“却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时”译为“运气”、“利”译为“顺利”也对)。
②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
别人才(“天下”译为“天下人”、“知”译为“了解”也对)。
[译文]管仲说:“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固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受仕三次被君逐出,鲍叔不认为我不好,知道我不逢时。生我的是父毋,了解我的是鲍子啊。”鲍叔不久举荐管仲,而自身屈居其下。人们不赞美管什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文言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翻译的标准就是平常说的信、达、雅。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字词对应。一一比照原文而不走样。这就要求做到准确译出词义。正确体现语法,恰当反映风格。达,指的是文从字顺,语意明确,行文通达。这就要求做到必须用现代汉语的词汇,依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去译、不能文白夹杂,倍屈聋牙。雅,指的是文句流畅,富有文采,符合现代文的基本要求,即准确、鲜明、生动。上述这三条中信、达是主要的,基本的要求,雅是较高的要求。
在翻译上,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直译就
是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与原
文一致。意译,即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表达。
如“下车”“视事”“山陵崩”“乞骸骨”等不好直译的
表现古文化特征或特称的词语时,可按现在的说
法用意译的办法解决。
2.不能简单把词句解释的话当做翻译。
虽然古文中大多数普通词语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但也有不少词两者问是有相当距离的。如“焚百家之言”中的“言”,可解释为“言论、学说”,但在翻译时,则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才便于与前面的谓语动词“焚”搭配协调。
3.精当处理比喻、借代、委婉讳饰、用典等特殊情况。
如“金城千里”,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以保 留其用了比喻的情况。但切忌将“金城”,望文生 义为“金子(或金属)修筑的城”,也可用不保留比 喻而用显现其义的“坚固的城防”来翻译它。其他 如体现借代或婉饰说法的词如“三尺(法律)”“万钟(高官厚禄)”“逐鹿(争夺霸权)”“会猎(征伐别人)”“践柞(帝王登位)”等,应时时留意记住一些,以丰富文言和文化的底蕴。
在翻译的具体操作上,应熟练“对”“换”“留”
“删”“补”“调”等多种技巧。所谓“对”,就是对译,主要是学会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现代“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如2002年高考翻译句:“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其中的“尽”,即应译为“竭尽”)。“换”就是 “替换”。即用现代词汇替换那些没有共同构词成分的词(如“师”替换为“军队”)。“留”就是保留不译,文言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 名、官职名、年号、典章制度等)以及和现代汉语意 思完全相同的词语,就可这样处理。“则”是删略, 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以及某些 连词),今天无对等的词进行翻译,而且删后又不 影响表达的准确通顺,便可删略,包括对铺排的句 子进行浓缩,如对《过秦论》中“(秦)有席卷天下, 包举字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类为 增势壮气,故意用繁笔的句子,为精练计,就可删 略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补”就 是补充译出文言文中省略了而语体文不能省略的 成分。如:“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这类句子言 简意丰,如不多用笔墨,难于把意思表达清楚。就 可补充文字扩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 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调”是调换语序,即把文言文的例装句之类“顺”过来,以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如《论语》中的“不恩人不已知,患己不知 人也”,前一个分句中“不己知”,为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翻译时即可按“不知己”调整翻译为“不了解自己”。综上所述,“对”“换”“留”“删”主要是就词汇而言的,“补”“调”主要是就句法而言的。学生应通过反复实践,熟练过手。
文言翻译的操作程序和做法可用口诀归纳
如下:
文言翻译,遵其顺序。诵读全文,浏览大体。
句不离段,词不脱勾。难解句子,斟酌损益。
详审语境,探究语气。省略词语,适当朴齐。
遇有倒装,调整语序。官名人名,不必翻译。
常见虚词,因勾而异。实词活用,随文解意。
增删留变,合情合理。如无标点,特征断句。
对照原文,力求直译。委婉修辞,阶清意泽。
字词句篇,责通一气。翻译完毕,复查仔细。
按题目要求,将下列文言语段中的画
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蝴胁太祖马鞍在库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①库吏惧
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
“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冬衣,
如鼠咕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大祖问之,
冲对曰:“世欲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
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子,无所苦也。”②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 “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答案]①管仓库的官吏伯被处死,商议着要 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请罪。(即使这
样)还是伯不能被赦免。
②一会儿,库吏把马鞍被咬坏的事上报(曹操),
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在身旁,尚且(被老鼠)咬坏,何况马鞍悬挂在柱子上呢?”
[译文]曹操的马鞍在仓库里被老鼠咬坏。
管仓库的官吏怕被处死,商议着要把自己捆绑起
来当面向曹操请罪。(即使这样),还是怕不能被
赦免。曹冲对(库吏)说:“等待三天,然后再去自
首。”曹冲于是用刀戳破单衣,使它好像被老鼠咬过一样,假装内心有不快乐的亨,脸上还带着愁
容。曹操问他有何事,曹冲回答说:“世上一般人认为老鼠咬坏衣服,他的主人不吉利。现今单衣
被咬坏,所以悲伤。”曹操说:“这只不过是胡说八道罢了,你不必为此苦恼。”一会儿,库吏把马鞍被唆坏的事上报(曹操),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在身旁,尚且(被老鼠)咬坏,何况马鞍悬挂在柱子上呢?”(曹操)一点也没有追究。
跳脚陈仲举言为士则陈(答)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士范。登车揽举,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大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君情
欲府君先入席。陈曰:“②武王式商客之间,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解析]关键词语:“士”,读书人;“则”“范”,
同义词,榜样;“式,商容之间”,“式”同“拭”,
名词,指车上的扶手板,“商容”,殷代的贤
人,“周”,里巷的大门,在此指商容住的地
方;“席不暇暖”比喻特别忙碌;“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礼敬。
[答案]①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
人的模范。
②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 及坐暖。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
[译文]陈仲举的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
是读书人的模范。他一开始做官,就有刷新政治
的志向。担任像章太守,一到任,就询问徐孺子居
住的地方,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票报说:众人希望
太守先进官署。陈什举说:“周武王经过商客居住
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我礼投贤者,有什
么不可以呢?”
O楚庄王(2003年北京海淀二模题)
楚庄王课亨而当,群臣莫能速,迟朝而 有优色。申公巫臣进曰:“君迟朝而有优色, 何也?”楚王曰:“吾闻之,①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互群臣莫能途,②各国其几于亡矣,令是以有优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解析]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答案]①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
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
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②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
了忧愁的神色。
[译文]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
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胜上露出忧愁的神
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迟朝之后面露忧
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
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
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
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
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
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腕苟巨伯远看友人疾
苟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 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少巨伯曰:“远 来相视,于今吾去,败父以求生,岂苟巨伯所 行邪门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 空。汰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①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②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解析]“不忍委之”,委,抛弃,丢弃。
[答案]①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抛下他,我宁
愿代朋友去死。
②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竟然侵入了讲道
义的国家。
[译文3苟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外族强盗攻打郡城。朋友对巨伯说:“我今天活不成了,您快离开吧:”巨伯说:“我从远方来看望您,您叫我离开,毁了道义来求生存,这难道是我苟巨伯所能做的吗!”强盗来到后,对巨伯说:“大军到了,整个郡城都空了,你是哪里的男子,竟敢单独留下?”苟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抛下他,我宁愿代朋友去死。”强盗互相议论道:“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竟然侵入讲道义的地方。”于是撤回军队,整个郡城都得以保全。
如何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一、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搜趣网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WTOVs:“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www.souquanme.com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
“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例:“然则……”:换成“ 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
根据什么……”。
(十)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四、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搜趣网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五、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搜趣网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WTOVs:“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www.souquanme.com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
“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例:“然则……”:换成“ 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
根据什么……”。
(十)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四、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搜趣网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五、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