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琴文言文的寓意
对使破琴!文言文!翻译... 1.全文翻译:太宰于唏向戴逵善鼓琴.使人召之,使者至逵门,述唏意,逵佛然.对使者曰:“戴逵不为王门伶人也!”遂对使者击破其琴. 2.解释字词: 逵:( ) 善鼓琴:( ) 佛然:( ) 3.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追加10分!1.太宰司马晞听说戴逵善于弹琴,派人去召他.使者来到戴逵家,诉说了司马晞的意思,戴逵恼怒的说:“我不当贵人家的艺人!”于是当这使者的面把自己的琴砸烂了.
2.逵:指戴逵,人名.
善鼓琴:善于弹琴.
佛然:勃然,恼怒的样子.
3.说明戴逵甘于清贫,不向权贵低头折腰,威武不屈,贫贱不移.
2.逵:指戴逵,人名.
善鼓琴:善于弹琴.
佛然:勃然,恼怒的样子.
3.说明戴逵甘于清贫,不向权贵低头折腰,威武不屈,贫贱不移.
成语和成语的典故
1.指鹿为马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死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终于导致秦朝灭亡。
2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3 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是一则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本篇故事讲晋国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王贪恋晋王送给的玉石,保马,答应借路给晋国.虞国大臣宫之齐以"唇亡齿寒"的道搜趣网理劝谏虞王,但他不听,让晋国经过虞国去灭了虢国.结果,晋国在灭掉虢国回来时顺势消灭了虞国."唇亡齿寒"意思是说有许多事物之间就像嘴唇与牙齿一样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同样,虢国被晋国消灭了,虞国就会失去支持和依托,也很难逃脱灭亡的命运.
4 草木皆兵
东晋的时候,北方的前秦王苻坚,想要征服中原,统一天下。
公元383 年 ,他调兵90 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迫进淮河,进攻东晋。
弱小的东晋沉着应敌。大将谢石、谢玄率兵去淮河迎战。
前秦王苻坚觉得自己有百万强兵,粮草堆积如山,打一个弱小的晋朝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而且应首战告捷,一举攻占寿阳。苻坚自信必胜,于是派东晋降将朱序去谢营劝降,可是朱序到了那里不但没劝降反而告诉谢石说:“秦军虽夸口说有百万强兵,可大部分还在路上,如果现在乘秦大军未到,迅速打过去,败其先锋,后军锐气就可弱 。”于是谢石立刻派部下刘牢率精兵5 万趁着天黑,渡过洛涧奇袭秦军,结果苻坚的军队大败。
苻坚吃了败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楼,朝淝水南岸的晋军望去,不由地打了个冷战。苻坚远远望见晋军队伍整齐,士气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丛丛,迎风摇曳,他以为那是晋兵,不觉惴惴不安,自言自语道:“晋兵真不少啊。”
后来秦军士气极度低落,苻坚的指挥已无能为力,结果秦军全线崩溃,苻坚中箭逃回洛阳,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从此前秦王朝日趋瓦解。
5 望梅止渴,
这个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假谲(jué)》。
有一年夏天,曹操带兵打仗,将士们走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水喝,非常口渴,可周围一点水都没有,怎么办呢?曹操心眼多,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他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对将士们大声说:“这条路我走过,前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我们赶快去那里去吃梅子吧。”其实根本没这档子事,可大家听曹操这么一说,马上都想到梅子的酸味,人人嘴里都不觉流出不少口水。大家一下子都不觉得渴了,于是都很积极地往前走,盼望马上就能吃到梅子。最后大伙终于走出了这片大荒原,赶到了目的地。
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由来,用来比喻某种愿望无法实现,只能用幻想或大话来自我安慰。类似的成语还有画饼充饥。
草木皆兵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安居乐业
出处《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释义 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百折不挠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不屈不挠
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 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 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 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XNLDLSC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对王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侥。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正的。
背水一战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www.souquanme.com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
不远千里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支!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释义: “不远千里”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 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故事: 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接着孟子说道:“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但是,他仍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
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焦急地问:“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孟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
老马识途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
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
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
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
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
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
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
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
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
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
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告诉身边的大臣:「有谁敢劝谏,死罪!」大臣们皆不敢再谏。
臣子中有个侍卫小官想劝谏吴王,又不敢去,便每天拿著弹弓在后花园转来转去,以致园中露水打湿了衣服,就这样过了三天,吴王看见他,便问:「你的衣服怎么被露水弄湿了?」他回答道:「花园中有棵树,树上有个蝉,蝉在树的高处一边鸣叫一边喝著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背后。螳螂屈身藏在蝉的身后,想著捕食鸣蝉,可是却不知有只黄雀已经在逼近它,而黄雀伸著脖子想吃螳螂之际,却没有发现我的弹弓已经在下面瞄准它。蝉,螳螂和黄雀都是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自己身后潜伏的隐患呀。」
吴王听了,明白了自己如同蝉,螳螂和黄雀,只顾小利而忽略了大祸,便停止了攻楚的计划。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搜趣网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www.souquanme.com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战国时期,齐威王继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大臣淳于髡想了个激励齐威王的办法。他说:“大王,臣听说齐国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他故意停顿一下,试探地问:“大王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齐威王知道淳于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来。笑过一阵后,他才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那以后,齐威王就到各地去视察。看到称职的大夫,就给予奖励;对一个破坏生产的河地大夫,扔进油锅处死。接着,他又严格整顿军队,打败了入侵的魏国军队。
齐威王“一鸣惊人”,使各国君主都感到震惊。
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干出一番惊人的事来。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死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终于导致秦朝灭亡。
2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3 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是一则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本篇故事讲晋国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王贪恋晋王送给的玉石,保马,答应借路给晋国.虞国大臣宫之齐以"唇亡齿寒"的道搜趣网理劝谏虞王,但他不听,让晋国经过虞国去灭了虢国.结果,晋国在灭掉虢国回来时顺势消灭了虞国."唇亡齿寒"意思是说有许多事物之间就像嘴唇与牙齿一样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同样,虢国被晋国消灭了,虞国就会失去支持和依托,也很难逃脱灭亡的命运.
4 草木皆兵
东晋的时候,北方的前秦王苻坚,想要征服中原,统一天下。
公元383 年 ,他调兵90 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迫进淮河,进攻东晋。
弱小的东晋沉着应敌。大将谢石、谢玄率兵去淮河迎战。
前秦王苻坚觉得自己有百万强兵,粮草堆积如山,打一个弱小的晋朝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而且应首战告捷,一举攻占寿阳。苻坚自信必胜,于是派东晋降将朱序去谢营劝降,可是朱序到了那里不但没劝降反而告诉谢石说:“秦军虽夸口说有百万强兵,可大部分还在路上,如果现在乘秦大军未到,迅速打过去,败其先锋,后军锐气就可弱 。”于是谢石立刻派部下刘牢率精兵5 万趁着天黑,渡过洛涧奇袭秦军,结果苻坚的军队大败。
苻坚吃了败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楼,朝淝水南岸的晋军望去,不由地打了个冷战。苻坚远远望见晋军队伍整齐,士气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丛丛,迎风摇曳,他以为那是晋兵,不觉惴惴不安,自言自语道:“晋兵真不少啊。”
后来秦军士气极度低落,苻坚的指挥已无能为力,结果秦军全线崩溃,苻坚中箭逃回洛阳,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从此前秦王朝日趋瓦解。
5 望梅止渴,
这个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假谲(jué)》。
有一年夏天,曹操带兵打仗,将士们走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水喝,非常口渴,可周围一点水都没有,怎么办呢?曹操心眼多,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他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对将士们大声说:“这条路我走过,前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我们赶快去那里去吃梅子吧。”其实根本没这档子事,可大家听曹操这么一说,马上都想到梅子的酸味,人人嘴里都不觉流出不少口水。大家一下子都不觉得渴了,于是都很积极地往前走,盼望马上就能吃到梅子。最后大伙终于走出了这片大荒原,赶到了目的地。
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由来,用来比喻某种愿望无法实现,只能用幻想或大话来自我安慰。类似的成语还有画饼充饥。
草木皆兵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安居乐业
出处《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释义 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百折不挠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不屈不挠
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 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 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 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XNLDLSC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对王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侥。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正的。
背水一战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www.souquanme.com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
不远千里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支!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释义: “不远千里”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 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故事: 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接着孟子说道:“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但是,他仍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
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焦急地问:“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孟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
老马识途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
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
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
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
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
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
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
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
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
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
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告诉身边的大臣:「有谁敢劝谏,死罪!」大臣们皆不敢再谏。
臣子中有个侍卫小官想劝谏吴王,又不敢去,便每天拿著弹弓在后花园转来转去,以致园中露水打湿了衣服,就这样过了三天,吴王看见他,便问:「你的衣服怎么被露水弄湿了?」他回答道:「花园中有棵树,树上有个蝉,蝉在树的高处一边鸣叫一边喝著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背后。螳螂屈身藏在蝉的身后,想著捕食鸣蝉,可是却不知有只黄雀已经在逼近它,而黄雀伸著脖子想吃螳螂之际,却没有发现我的弹弓已经在下面瞄准它。蝉,螳螂和黄雀都是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自己身后潜伏的隐患呀。」
吴王听了,明白了自己如同蝉,螳螂和黄雀,只顾小利而忽略了大祸,便停止了攻楚的计划。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搜趣网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www.souquanme.com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战国时期,齐威王继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大臣淳于髡想了个激励齐威王的办法。他说:“大王,臣听说齐国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他故意停顿一下,试探地问:“大王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齐威王知道淳于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来。笑过一阵后,他才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那以后,齐威王就到各地去视察。看到称职的大夫,就给予奖励;对一个破坏生产的河地大夫,扔进油锅处死。接着,他又严格整顿军队,打败了入侵的魏国军队。
齐威王“一鸣惊人”,使各国君主都感到震惊。
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干出一番惊人的事来。
有关音乐的成语典故速度!!!!!!!
要三个都是成语,“余音绕梁”不要!速度!!!!!!!鸣琴垂拱:比喻无为而治
鸣琴而治:比喻政简刑轻,无为而治
伯牙鼓琴:比喻作品的高妙及知音的心心相印
破琴绝弦:比喻知音断绝
戴逵破琴:比喻不屈从权贵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或讲话不看对象
琴高乘鲤:以指登仙之事
琴心相挑:指以琴声传达自己的情意,挑动对方的爱慕之情
焚琴煮鹤:比喻煞风景的事,也作煮鹤焚琴
布鼓雷门:比喻在高手面前卖弄本领,贻笑大方
紧锣密鼓:指事前紧张的准备工作
暮鼓晨钟:比喻使人觉悟的言论。
枹鼓相应:比喻配合紧密
大锣大鼓:大张旗鼓,大肆宣扬
大张旗鼓:比喻规模、声势浩大
擂鼓鸣金:比喻大张其事
锣鼓喧天:形容气氛热闹非凡
鸣钟列鼎: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而高妙
黄钟毁弃:比喻贤才不被重用
音声如钟:形容声音像洪钟一样的嘹亮
鸣琴而治:比喻政简刑轻,无为而治
伯牙鼓琴:比喻作品的高妙及知音的心心相印
破琴绝弦:比喻知音断绝
戴逵破琴:比喻不屈从权贵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或讲话不看对象
琴高乘鲤:以指登仙之事
琴心相挑:指以琴声传达自己的情意,挑动对方的爱慕之情
焚琴煮鹤:比喻煞风景的事,也作煮鹤焚琴
布鼓雷门:比喻在高手面前卖弄本领,贻笑大方
紧锣密鼓:指事前紧张的准备工作
暮鼓晨钟:比喻使人觉悟的言论。
枹鼓相应:比喻配合紧密
大锣大鼓:大张旗鼓,大肆宣扬
大张旗鼓:比喻规模、声势浩大
擂鼓鸣金:比喻大张其事
锣鼓喧天:形容气氛热闹非凡
鸣钟列鼎: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而高妙
黄钟毁弃:比喻贤才不被重用
音声如钟:形容声音像洪钟一样的嘹亮
有关音乐的成语典故 速度 一定要是典故~
鸣琴垂拱:比喻无为而治
鸣琴而治:比喻政简刑轻,无为而治
伯牙鼓琴:比喻作品的高妙及知音的心心相印
破琴绝弦:比喻知音断绝
戴逵破琴:比喻不屈从权贵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或讲话不看对象
琴高乘鲤:以指登仙之事
琴心相挑:指以琴声传达自己的情意,挑动对方的爱慕之情
焚琴煮鹤:比喻煞风景的事,也作煮鹤焚琴
布鼓雷门:比喻在高手面前卖弄本领,贻笑大方
紧锣密鼓:指事前紧张的准备工作
暮鼓晨钟:比喻使人觉悟的言论。
枹鼓相应:比喻配合紧密
大锣大鼓:大张旗鼓,大肆宣扬
大张旗鼓:比喻规模、声势浩大
擂鼓鸣金:比喻大张其事
锣鼓喧天:形容气氛热闹非凡
鸣钟列鼎: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而高妙
黄钟毁弃:比喻贤才不被重用
鸣琴而治:比喻政简刑轻,无为而治
伯牙鼓琴:比喻作品的高妙及知音的心心相印
破琴绝弦:比喻知音断绝
戴逵破琴:比喻不屈从权贵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或讲话不看对象
琴高乘鲤:以指登仙之事
琴心相挑:指以琴声传达自己的情意,挑动对方的爱慕之情
焚琴煮鹤:比喻煞风景的事,也作煮鹤焚琴
布鼓雷门:比喻在高手面前卖弄本领,贻笑大方
紧锣密鼓:指事前紧张的准备工作
暮鼓晨钟:比喻使人觉悟的言论。
枹鼓相应:比喻配合紧密
大锣大鼓:大张旗鼓,大肆宣扬
大张旗鼓:比喻规模、声势浩大
擂鼓鸣金:比喻大张其事
锣鼓喧天:形容气氛热闹非凡
鸣钟列鼎: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而高妙
黄钟毁弃:比喻贤才不被重用
什么也是与音乐有关的成语典故
成语名称 绕梁三日
汉语拼音 rǎo liáng sān rì
成语释义 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成语出处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使用例句 参见“余音绕梁”。
四面楚歌 ( sì miàn chǔ gē )
【解 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用 法】 主谓式;作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晋陈寿《三国志吴琮传》:“高祖诛项,~。”
【近义词】 腹背受敌、山穷水尽
【反义词】 安然无恙、旗开得胜
【歇后语】 九里山前摆战场;乌江岸上困霸王 ;霸王被困;楚霸王困于垓下
【典 故】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鸣琴垂拱:比喻无为而治
鸣琴而治:比喻政简刑轻,无为而治
伯牙鼓琴:比喻作品的高妙及知音的心心相印
破琴绝弦:比喻知音断绝
戴逵破琴:比喻不屈从权贵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或讲话不看对象
琴高乘鲤:以指登仙之事
琴心相挑:指以琴声传达自己的情意,挑动对方的爱慕之情
焚琴煮鹤:比喻煞风景的事,也作煮鹤焚琴
布鼓雷门:比喻在高手面前卖弄本领,贻笑大方
紧锣密鼓:指事前紧张的准备工作
暮鼓晨钟:比喻使人觉悟的言论。
枹鼓相应:比喻配合紧密
大锣大鼓:大张旗鼓,大肆宣扬
大张旗鼓:比喻规模、声势浩大
擂鼓鸣金:比喻大张其事
锣鼓喧天:形容气氛热闹非凡
鸣钟列鼎: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而高妙
黄钟毁弃:比喻贤才不被重用
音声如钟:形容声音像洪钟一样的嘹亮
汉语拼音 rǎo liáng sān rì
成语释义 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成语出处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使用例句 参见“余音绕梁”。
四面楚歌 ( sì miàn chǔ gē )
【解 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用 法】 主谓式;作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晋陈寿《三国志吴琮传》:“高祖诛项,~。”
【近义词】 腹背受敌、山穷水尽
【反义词】 安然无恙、旗开得胜
【歇后语】 九里山前摆战场;乌江岸上困霸王 ;霸王被困;楚霸王困于垓下
【典 故】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鸣琴垂拱:比喻无为而治
鸣琴而治:比喻政简刑轻,无为而治
伯牙鼓琴:比喻作品的高妙及知音的心心相印
破琴绝弦:比喻知音断绝
戴逵破琴:比喻不屈从权贵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或讲话不看对象
琴高乘鲤:以指登仙之事
琴心相挑:指以琴声传达自己的情意,挑动对方的爱慕之情
焚琴煮鹤:比喻煞风景的事,也作煮鹤焚琴
布鼓雷门:比喻在高手面前卖弄本领,贻笑大方
紧锣密鼓:指事前紧张的准备工作
暮鼓晨钟:比喻使人觉悟的言论。
枹鼓相应:比喻配合紧密
大锣大鼓:大张旗鼓,大肆宣扬
大张旗鼓:比喻规模、声势浩大
擂鼓鸣金:比喻大张其事
锣鼓喧天:形容气氛热闹非凡
鸣钟列鼎: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而高妙
黄钟毁弃:比喻贤才不被重用
音声如钟:形容声音像洪钟一样的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