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望海云天远上一句(登山望海云天远的下一句)

观沧海中写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雄姿的句子是什么注意,不要百科上的一大片那样的,最好是老师讲的,1、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登山望海云天远上一句(登山望海云天远的下一句)

观沧海中写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雄姿的句子是什么

注意,不要百科上的一大片那样的,最好是老师讲的
  1、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雄姿。
  2、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搜趣网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3、原诗欣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出自哪首诗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望岳这首诗

这首诗的作者,内容……
  原文
  望岳①
  唐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③青未了。
  造化④钟神秀,阴阳⑤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⑥眦入归鸟。
  会当⑦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即山东地区。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时,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搜趣网见一斑。
  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
  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
  在,也是一www.souquanme.com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句 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只见一片青绿苍翠,一望无际。“岱”,泰山别名,旧谓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因为是远望,诗人看不到太多的细节,只见到一片青绿苍翠,望不到边,故说“未了”。它生动地展现了泰山山脉连绵不断的形象,同时也有看不尽、道不完的意思。
  起始两句以设问提起,既包含着酝酿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写出泰山雄拔于齐鲁大地的雄姿,可谓意出高远。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论这后五个字“已尽泰山”,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这五个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钟”,聚集或集中之意。“阴阳”,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阳。“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奇险。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岱宗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语奇峭。”这两句诗已经体现出杜甫造语炼字精雕细刻、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特点。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刘勰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目睹泰山的壮美而情怀满腔。前一句显出诗人襟怀的浩荡,后一句显出眼界的空阔。“决眦”,裂开眼角,形容极目远望的样子。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鸟小,远望所致?还是诗人的神思随那鸟儿一起飞翔?这两句在写景之中,有诗人的不尽之意及神往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人分明不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象总有一天,一定会登上泰山绝顶,放眼四望,脚下群山是那样的渺小!《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时也是这样的心境吧。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许,展示了一个青年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评 解
  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体诗,尽管全诗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间两联对仗,但句中平仄声调未按规定顺序演排,各句之间也不粘缀,所以历代选本都归入“五言古诗”。这首诗的结构,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分析得极好:“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搜趣网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
  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不愧是怀有大志者的诗作,所以《唐宋诗醇》卷九评价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则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联绵不断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意思

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为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该句出自唐代杜甫的作品《望岳》。

《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扩展资料

《望岳》这首诗写得气魄雄浑,语言峭拔,笔调高昂,语句凝练,生动地表现了杜甫的博大胸怀及雄伟抱负,在古代众多山水诗中闪耀着奇丽的光彩。下面是《望岳》的诗歌赏析:

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真是传神。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却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决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我们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岳指高山,在这首诗中特别指的是泰山。中国有所谓的“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岱宗夫如何?”“岱宗”指的就是泰山。因为它曾得到孔子的赞美,所以被奉为众山的一个宗主、领袖。“岱宗”即泰山的尊称。“夫”是语助词,没有什么重要的意思。好像我们现在说“那就这样好了”,这样就这样,“那”是加上去的一个字。“夫如何”是说:那怎么样?表示一种说话的口气。

以前说过赋、比、兴三种表现方式,比兴用形象来打动人,给人以直接的感动;赋是直接写,要看你说话的口气。杜甫生在河南,他总听人家说泰山如何如何,尤其念《论语》,知道孔子曾经“登泰山而小天下”,所以对泰山特别神往,而今天他果然来了。他说:“岱宗夫如何?”你看他的口气,泰山还没有出现呢,他期待的感情就写出来了。

接着他说:“齐鲁青未了。”春秋战国的时候有很多诸侯国,齐是一个,鲁是另外一个。泰山虽然没有黄山那么漂亮,可绵延得很远,杜甫说:那一片绵延的青苍的山色,一直经过齐、鲁两国的边界,都看不到尽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头两句,不但有气象,而且有感情,杜甫那时还没有看过别的山,他觉得泰山很了不起,所以说:“造化钟神秀。”中国人所说的“造化”与基督教所说的“造物主”差不多,指创造天地宇宙的那个神灵;

“钟”,我们常说一个人情有独钟,“钟”是把感情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钟神秀”者,是说天生来的,不是人所能做成的,是与天地精神合而为一的那种秀美。杜甫说:泰山这么美丽这么广远,好像是造化情有独钟,把天地之间的灵秀之气都给泰山了。

他从还没有看见泰山时那种期待的感情写起,然后一步一步越写越近,到“造化钟神秀”一句还只是一个整体的印象,到“阴阳割昏晓”就走得更近了,这一句他写的是泰山之高。如果你写山高,你说山很高,这太概念化了。究竟怎么个高法?“阴阳割昏晓”。我们中国人喜欢说阴阳,什么是阴阳呢?如果用阴阳来说山水,山的北面背着太阳叫阴,山的南面向着太阳叫阳;而水正好相反,水的北面是阳,南面是阴。

“昏晓”,昏是说昏暗,晓是说天亮了。他在“阴阳”和“昏晓”之间用了一个“割”字,所以有人赞美杜甫用字真是“坚而难移”,他往往能找到最鲜明最恰当最有力量的一个字,用在那里你决不能给他改动。他说泰山那么高,有时候太阳出来,山那边已经很高了,可这边还很昏暗呢。一明一暗,中间好像被一刀切开了。

现在看见了泰山,看见以后你光在那里远远地看看就可以吗?他看到泰山,岂有不爬之理?于是他登上泰山了。“荡胸生曾云”,他说:我就往上爬,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处后,觉得有层层叠叠的云彩在我胸前飘荡。

杜甫说,眼前是“荡胸生曾云”,再往远处看,是“决眦入归鸟”。“眦”是眼角,“决”是张开,你尽量睁大眼睛向远看,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飞去的归鸟,一直看到它消逝了踪影。杜牧诗曰:“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登乐游原》)有时候,天并不很蓝,你放眼只见一片苍苍茫茫的天空,这时LLsvW有一只鸟飞来,然后远远地消逝在天边了。

有人做了考证的功夫,说杜甫的《望岳》到底在哪里作的,是在山底下还是在山上头?我觉得他是在半山腰写的。何以见得?他从没有看见山,说“岱宗夫如何”;然后远看那“齐鲁青未了”;接着再走近一点,便开始爬山了。那么现在到了山顶没有?还没有到。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讲柳永的《凤归云》那首词,他说:“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无论“会须”还是“会当”,都是说我一定要怎样做,属于表示将来的形式。所以杜甫可能爬到半山腰,觉得这还不够高,然后才要“凌绝顶”,“凌”就是上去的意思。杜甫说:我一定要爬到最高的山顶上,那时候“一览众山小”――往下一看,所有的山峰都像俯伏在脚下了。

这首诗虽然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内容,也不是杜甫最好的诗,但我们从中仍然可以看到这位诗人的本质。什么本质?他真的向上,真的努力!《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望岳》正体现了中国儒家的这种精神。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