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上一句对联(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

为10两银子,给厕所写对联成经典,唐伯虎写出了什么对联?文|飞鱼说史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上一句对联(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

为10两银子,给厕所写对联成经典,唐伯虎写出了什么对联?

文|飞鱼说史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犹记得第一次听到这首古诗的时候,是在周星驰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中,当时就觉得,这诗写得真好,不仅读起来很容易懂,而且朗朗上口,尤其是“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这句,搜趣网不正是很多人正在追求却做不到的人生态度吗?

不过对于却一直不知道这是出自谁人之手,曾一度以为是影视中的剧本,后来才知道,这诗确实是唐伯虎所写的,诗名为《桃花庵歌》。

在我们的印象中,唐伯虎是个地地道道的风流才子,为了能够抱得美人归,甘心进入华府当个仆从,才高八斗,又对爱情如此执着,唐伯虎当真是不少女性心目中的最佳男神。

但这只是影视中的唐伯虎,历史上的唐伯虎根本不是这么一个形象。

唐伯虎并不风流,反而对爱情十分忠贞,唐伯虎并不倜傥,反而很是普通和处处受约束,此外,唐伯虎也没有点过秋香,不得不说,影视加工真是一门艺术,让人难以分清其中的真假。

但无论影视在怎么加工,都不能否认唐伯虎的才气。

唐伯虎的一生并不顺利,反而屡经波折,在穷苦时一度以卖字画谋生,有一次,还曾为10两银子给厕所写对联,被天下文人所不齿。

对此,唐伯虎却义正言辞地自我辩解,我靠才华赚钱有何不可?

而唐伯虎为厕所写的这副对联,也在后世成为了经典,那么唐伯虎究竟为厕所写了一副什么样的对联呢,我们一起来看。

唐伯虎:我一生坎坷,遭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楚

唐伯虎是才子不假,但一点也不风流,很多人觉得,唐伯虎一生娶了九位老婆,这还不算风流,那就没有风流的人了吧?

其实唐伯虎哪有九位老婆,仔细算算,深入扒拉扒拉,唐伯虎仅仅只有三个老婆,而且这三位老婆是出现在唐伯虎人生的不同阶段。

第一位妻子因为难产而去,第二个妻子在他仕途失意时,卷了家产弃他而走,第三位妻子(确切地说只是相好)是一位风尘女子,名叫沈九娘,只是可惜她的命也不好,去世的也很早,也正是因为沈九娘的名字,让人误以为他有九位妻子罢了。

唐伯虎24岁那年是他人生的一道坎,这一年他的父亲去世了,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的母亲、妻子、儿子、妹妹也相继去世,唐伯虎遭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楚,一度以李白为榜样,酒不离身,日日宿醉。

好在唐伯虎还有一个好哥们——祝枝山,在他的劝说下,唐伯虎重新振作了起来,决定参加科举,并且又娶了第二位妻子。

唐伯虎确实有才,乡试中得到了第一名,于是便进京参加会试,可是唐伯虎想不到的是,命运再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

唐伯虎:我一生孤独,经历了不能忍的侮辱

唐伯虎进京参加会试,本来是志在必得的,想想也是,放眼唐伯虎生活的时期,又有谁的才华能够与之匹配的呢?

但偏偏唐伯虎却被莫名其妙地卷入了科场舞弊案中,最终的结果是唐伯虎被罢黜为浙藩小吏,说到这或许有人就说了,小吏也是官,当不成大官当个小官不是也挺好的。

唐伯虎却不这么想,他觉得受到了朝廷的侮辱,自己这个大包子,小地方怎么蒸的下,于是就不去就任,没成想让唐伯虎更窝心的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却一点也不理解唐伯虎的做法,两人关系逐渐失和,最后妻子卷了家产跑了。

之后的唐伯虎便不再对做官有任何想法,开始游历大江南北,但人总要吃饭,唐伯虎不愿当小官,自然也没有俸禄,好在唐伯虎还有字画,所以他当时就以卖字画谋生,但当时的人根本不知道唐伯虎的画放在现在有多值钱,自然不会出高价购买。

这样一来,唐伯虎总是为生计发愁,有这么一次,他就为十两银子,做了一件让天下读书人耻笑的事情,给厕所写对联。

唐伯虎:给厕所写对联怎么了,我靠才华赚钱不偷不抢

唐伯虎游历期间,虽然没能得到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的才气却远远传开了,不少人都仰慕他的才华,想要让唐伯虎给写首诗或者写个对联。

有那么一次,唐伯虎就到了一个小县城,而县令是一个非常喜欢对联的文人,家里的房屋和亭子之类的建筑,凡是能写上对联的地方都写了对联上去。

但是当他面对自己新盖的厕所时却发愁了,因为他根本想不到合适的对联贴上去,于是县令就悬赏10两银子征一副对联,可是告示贴出去了好几天,都没人愿意接这一差事,想想也是,自古文人皆有傲骨,给厕所写对联这算什么事,传出去了还不被天下人给笑掉大牙。

后来县令听闻,唐伯虎到了自己的地盘,于是就让自己的管家提着酒和银两去找唐伯虎,唐伯虎一看有钱和酒送上了门,倒也没有拒绝,抬手一挥,一副对联便已写成:

上联是:且看来客多情,甘解衣带终不悔。

下联是:莫道此物无用,化作春泥更护花。

唐伯虎落笔之后,周围群众一边叫好,这副对联当真堪称绝对,上联说的是去厕所方便的人,下联说的是人走后留下的物,既贴切生动,又不失文雅,这对联挂在厕所前,那绝对是将厕所的档次都给提上去了。

而这副对联也备受后人褒扬,唐伯虎之才,果真让人叹服。

唐伯虎一生漂泊,留下的字、画、诗、对联、故事也相当多,可是他悲惨的一生,又有多少人了解呢,正如他在《七十词》中所言: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只是唐伯虎没能活到70岁,仅仅54岁便离世了。

那么聪明如您,还能对出比唐伯虎更妙的对联吗,不妨试一试哦。

参考资料:《中华楹联大全》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青山到处都埋葬着忠诚的战士的尸骨,又何必要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运回家乡呢?
答网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之出处2007-01-05 05:30 从网上可以搜到:
版本1“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
版本2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之一 有误传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版本3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
版本4 人间处处有青山,何须马革裹尸还
版本5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
版本6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
其实这首诗不是中国人写的,只是一首徘句、要叫诗也能免强哦!
那么,到底原版是怎样的哩?看官请了:
一些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事情,原来它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读《毛泽东传》,里面讲到:一九一○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写的诗多了,当时也没在意“改写”两个字。后来去查《毛泽东诗词全集》,发现了“改写”的诗《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震憾啊,震憾啊!原来改的竟然是西乡隆盛(西乡隆盛(1828-1877)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和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并称为“维新三杰”)的诗!真是很难把西乡隆盛跟老毛联系起来。以为老毛只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那西乡的原诗到底是什么?上网搜了一下,找到了西乡的原作,结果又把我震憾了!西乡的原作: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太熟悉了,初中的语文课本就学过了,印象深刻啊,这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请示毛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毛主席说出的一句诗。原来不是毛主席的原创,也不是引自中国古人的(我还记得课本中的注释只是提到“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伏波将军马援),竟然是西乡隆盛的诗!在这样的情况下,脱口而出西乡的诗,可见这句诗以及西乡在老毛心目中的地位。看来西乡隆盛是毛泽东少年时崇拜的偶像是无疑了的。
由此我想到,近代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不说日文学得比中文还好的周氏兄弟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留日生,连“土包子”老毛都是哈日的,没想到啊!看来这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啊。
借这首诗给大家介绍一下日本的诗词文化哦:
由于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大家都说日本是一个肤浅的民族,其实不然。具我所了解的最早的成熟的日本诗歌是出现在大约公元500--600年之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一个悠久而厚实的民族哦!
村上喜代子有一首诗介绍给大家:
为何又为何,
然后复然后。
儿童询问间,
黄叶落悠悠。
稻叶京子也有一首诗介绍给大家:
花儿如雨纷纷落,
触景生情几万千。
生平长篇宏论语,
不敌心中未吐言。
(PS:另说改自我国古代一位名叫月性的和尚的<题壁诗> 原诗为: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若不成死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 人间到处有青山。)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首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诗文如下: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文翻译: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
赏析: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www.souquanme.com,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www.souquanme.com能感召年青一代。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为求更确切的答案,如,龚自珍的诗到底是如何写的?前段时间已经就这个问题上网查找过资料,遍寻答案,并不统一。总的来说,不外乎两种答案:
其一:“青山处处埋忠骨”好象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
其二:此诗出自西乡隆盛,原诗为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另附毛泽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1909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另有百度双飞客博客就此问题答曰:
从网上可以搜到:
版本1“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
版本2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之一 有误传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版本3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
版本4 人间处处有青山,何须马革裹尸还
版本5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
版本6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
其实这首诗不是中国人写的,只是一首徘句、要叫诗也能免强哦!
那么,到底原版是怎样的哩?看官请了:
一些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事情,原来它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读《毛泽东传》,里面讲到:一九一○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www.souquanme.com,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写的诗多了,当时也没在意“改写”两个字。后来去查《毛泽东诗词全集》,发现了“改写”的诗《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震憾啊,震憾啊!原来改的竟然是西乡隆盛(西乡隆盛(1828-1877)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和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并称为“维新三杰”)的诗!真是很难把西乡隆盛跟老毛联系起来。以为老毛只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那西乡的原诗到底是什么?上网搜了一下,找到了西乡的原作,结果又把我震憾了!西乡的原作: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太熟悉了,初中的语文课本就学过了,印象深刻啊,这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请示毛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毛主席说出的一句诗。原来不是毛主席的原创,也不是引自中国古人的(我还记得课本中的注释只是提到“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伏波将军马援),竟然是西乡隆盛的诗!在这样的情况下,脱口而出西乡的诗,可见这句诗以及西乡在老毛心目中的地位。看来西乡隆盛是毛泽东少年时崇拜的偶像是无疑了的。
由此我想到,近代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不说日文学得比中文还好的周氏兄弟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留日生,连“土包子”老毛都是哈日的,没想到啊!看来这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啊。
借这首诗给大家介绍一下日本的诗词文化哦:
由于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大家都说日本是一个肤浅的民族,其实不然。具我所了解的最早的成熟的日本诗歌是出现在大约公元500--600年之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一个悠久而厚实的民族哦!
村上喜代子有一首诗介绍给大家:
为何又为何,
然后复然后。
儿童询问间,
黄叶落悠悠。
稻叶京子也有一首诗介绍给大家:
花儿如雨纷纷落,
触景生情几万千。
生平长篇宏论语,
不敌心中未吐言。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全诗
1、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2、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个是毛泽东写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搜趣网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元帅请示毛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毛主席说出这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 尸还全诗+作者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另外,毛主席在爱子牺牲后,也曾经用这句话来激励广大解放军战士.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