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诗句有那些??
《七夕情诗》
七月,这个下午发现
心,只有一半
你悦耳的声音把我颤粟
掉进缀满阳光的花瓣上
心,不再属于我
我的季节,变得明媚
风,举起我的手
风吹开掩藏,你的黛眉,你的容颜
你的眼神让我清澈
在黄昏的时候,我的黑夜
从窗口糊了蝉翼
收拢疼痛
喊出你的名字,我捧起的名字
我枕着的名字,我拥着的名字
我含着的名字
你看着我,你温柔的眼里
杨柳依依或雨雪霏霏,都不再冷清
我们紧紧相靠
我弹唱,执手相老
你温热的茶举眉而笑
月明星稀,我只想吻你的娇艳欲滴
翻开的书,你的影子抚平折痕
我的影子尾随其后
千古诗章的平平仄仄平,在中间翩翩旋转
《七夕》
所有的爱情,都会失色
在七月初七
所有的仰望,都会虔诚
所有的真情,都会纯洁
所有的故事,都会黯然
《七夕》
一条爱情的路,被他们走了千年
一个日月兼程
一个披星戴月
三百六十五,是一个轮回的日子
象一条蜿蜒路,一直向前
所有的爱情,都会失色
在七月初七
所有的仰望,都会虔诚
所有的真情,都会纯洁
所有的故事,都会黯然
……
七夕
没有太阳的日子
却有温暖,以辐射的形式
传递
《七夕》
一杯酒,一棵烟,一个人的情人节。
两行泪,几句诗,多少伤心难再言。
漂泊,为你而流浪,渐渐学会了成长。
孤独,为情而憔悴,慢慢懂得了心碎。
多少次,我那样深切的呼唤。
多少回,我那样孤寂的流泪。
可结果,你依然不在身边。
到最后,你仍旧未能归来。
心伤,已深深的疲惫。
心痛,已陷入了枯萎。
现在,也只能一个人悄悄的入睡。
梦里,又是否还会有着你的笑扉?
《七夕》
是谁在前世舞动青红,
那婀娜的身姿,婉转起伏,
像是流动的水,
载到今世的百媚千娇,与我独守一份寂寞无言。
今世的回首,
似多情的一瞥,那情思不会消散,
我却恰似落下的一滴水,轻轻的击碎心湖,
留下层层的涟漪,让我深深的执。
前世的等待,今世的缠绵,
美丽的文字,沉迷在忧郁的天堂,
天上璀璨的星辰,与新月如钩相伴搜趣网,
我在夏日的林下畅想。
《七夕惊夜》
闪电
利刃刺目
天幕撕开了一道裂缝
惊雷
震耳欲聋
天穹炸出了一个窟窿
暴雨
狂倒乱泻
天庭冲破了一处堤防
惊吓的窗棂在震荡中疼痛作响
沙沙
嗡嗡
轰轰
世界在呜咽发抖
灵魂迷茫着沉没
恐惧的夜
在惊天动地中撕成碎片
注满柔情的七夕啊
被无边的黑暗所吞噬
掩没了牛女企盼的眼神
鹊桥是否坍塌?
《七夕》
七
这一把勺子,只可用以舀水
亲爱,我只舀一瓢水,不顾一切
旁观者,我想请你远远遥望
即使你也很渴,想用这把勺子
可它只属于我。你若要相争
请先拿出,一生一世
比上一比,看谁痴情
你终是比不得我
我并不耻笑你的失败
我的光阴往往不够,只够
低头就着勺子,拎一拎清影
复徐徐饮下,生生世世
夕
其实眼里一直没有斜阳,只有夜色
只有你,一撇、一横一撇、复一点
如此简单地勾勒,你便有了清减
晚云如此的瘦,它须与弯月结盟
方可与你,并一并肩
然而一年三百六十四,又一个白天
你织就的思念,却越发铮亮
你看你左边的月色,右边的星辉
在你捧着泪滴,上桥之后
它们便遮住了大半,亮得胖圆的脸
七夕
你收蚕桑,我牵牛
家中宝宝,扶床嬉笑
亲爱,一家子的天伦
如何,就隔上了一条河?
船都渡不得,单靠这一条桥
鹊,要我如何才能感谢你们
在今夜,让我踏着肩膀
挑我儿女,觅我永爱
地上的人儿,双双对对
向我们乞巧。却如何知道
我们,已无暇顾及。彼此眼光
分分秒秒,一刻都舍不得放
《七夕》
古老的节日
不死的传说
一年一度地
重复
淳朴的牛郎
温柔的织女
遥遥相对了
多久
岁月风尘里永恒的等待啊
被银河冲刷得更加闪亮
灵性的喜鹊怎能如此残忍
总要等又一轮秋冬春夏才来架桥!
无数饱受煎熬的日夜里
他们只能
默默看着彼此
彼此眼中想必都有等到海枯石烂的决心
这样的决心
黯淡了星汉
明媚了夜空
于是喜鹊飞来搭起了桥
那是穿越时空的桥
让他们终于可以
紧紧地
紧紧地相拥
一份情
生生世世
牵牵绊绊
缠缠绵绵
他们不会后悔的
因为无论有怎样的阻隔
两颗心总是在一起
直到地老天荒
《七夕》
庭院小坐
我听见牛郎织女的悲情
微风拂过
是他们的甜蜜
银河醉人
将他们的爱情照亮
喜鹊天桥
是两颗心灵的彩虹
天河对岸
真的有伊人在岸
对着园月流珠
你看
天边的流星
就是
她的辛酸
《七夕》
又一个等待的一年,去了
山路上
牧童系野草环于青牛
今天,他的笛声分外悠扬
林子里
雀鸟开始梳翎
鼓翼将起
初秋的岗原噪动了
近了,近了,七夕的脚步附在雾的轻灵上
西边,你织一幅斑斓五彩的黄昏
晕一脸俏红于白云
唤我赴今宵的私语无眠
东边,我收歇一年的牧歌
挑一肩永恒的追赶
起程渡盈盈的河汉
风起天水间,鹊鸟振翅
划一簪成河
断裂出万光年的天堑
隔开永日的厮守
集万羽而桥
跨接一水的流萤璀璨
圆这一夜的缱绻
葡萄架下,花树林间
蝉虫声早歇了
一颗泪裹一年的红豆成琥珀
挂在今宵的呢喃
《七夕恨》
是情太浓
期望有尽
是爱太深
断桥已久
星河相守里渡船
将莲子挂在胸前
一朵浪花追逐阳光
月亮河里清澈的欢畅
我点燃来世的我
在你的眼里埋下奇异的诗
爱情不会褪色
我从来微笑面对
所以,快意你的泪珠无期
快意你的心低吟的歌
七夕啊,搜趣网七夕
没有止境,织女清愁
七夕
七月,这个下午发现
心,只有一半
你悦耳的声音把我颤粟
掉进缀满阳光的花瓣上
心,不再属于我
我的季节,变得明媚
风,举起我的手
风吹开掩藏,你的黛眉,你的容颜
你的眼神让我清澈
在黄昏的时候,我的黑夜
从窗口糊了蝉翼
收拢疼痛
喊出你的名字,我捧起的名字
我枕着的名字,我拥着的名字
我含着的名字
你看着我,你温柔的眼里
杨柳依依或雨雪霏霏,都不再冷清
我们紧紧相靠
我弹唱,执手相老
你温热的茶举眉而笑
月明星稀,我只想吻你的娇艳欲滴
翻开的书,你的影子抚平折痕
我的影子尾随其后
千古诗章的平平仄仄平,在中间翩翩旋转
七月,这个下午发现
心,只有一半
你悦耳的声音把我颤粟
掉进缀满阳光的花瓣上
心,不再属于我
我的季节,变得明媚
风,举起我的手
风吹开掩藏,你的黛眉,你的容颜
你的眼神让我清澈
在黄昏的时候,我的黑夜
从窗口糊了蝉翼
收拢疼痛
喊出你的名字,我捧起的名字
我枕着的名字,我拥着的名字
我含着的名字
你看着我,你温柔的眼里
杨柳依依或雨雪霏霏,都不再冷清
我们紧紧相靠
我弹唱,执手相老
你温热的茶举眉而笑
月明星稀,我只想吻你的娇艳欲滴
翻开的书,你的影子抚平折痕
我的影子尾随其后
千古诗章的平平仄仄平,在中间翩翩旋转
七夕
所有的爱情,都会失色
在七月初七
所有的仰望,都会虔诚
所有的真情,都会纯洁
所有的故事,都会黯然
七夕
一条爱情的路,被他们走了千年
一个日月兼程
一个披星戴月
三百六十五,是一个轮回的日子
象一条蜿蜒路,一直向前
所有的爱情,都会失色
在七月初七
所有的仰望,都会虔诚
所有的真情,都会纯洁
所有的故事,都会黯然
……
七夕
没有太阳的日子
却有温暖,以辐射的形式
传递
七月,这个下午发现
心,只有一半
你悦耳的声音把我颤粟
掉进缀满阳光的花瓣上
心,不再属于我
我的季节,变得明媚
风,举起我的手
风吹开掩藏,你的黛眉,你的容颜
你的眼神让我清澈
在黄昏的时候,我的黑夜
从窗口糊了蝉翼
收拢疼痛
喊出你的名字,我捧起的名字
我枕着的名字,我拥着的名字
我含着的名字
你看着我,你温柔的眼里
杨柳依依或雨雪霏霏,都不再冷清
我们紧紧相靠
我弹唱,执手相老
你温热的茶举眉而笑
月明星稀,我只想吻你的娇艳欲滴
翻开的书,你的影子抚平折痕
我的影子尾随其后
千古诗章的平平仄仄平,在中间翩翩旋转
七月,这个下午发现
心,只有一半
你悦耳的声音把我颤粟
掉进缀满阳光的花瓣上
心,不再属于我
我的季节,变得明媚
风,举起我的手
风吹开掩藏,你的黛眉,你的容颜
你的眼神让我清澈
在黄昏的时候,我的黑夜
从窗口糊了蝉翼
收拢疼痛
喊出你的名字,我捧起的名字
我枕着的名字,我拥着的名字
我含着的名字
你看着我,你温柔的眼里
杨柳依依或雨雪霏霏,都不再冷清
我们紧紧相靠
我弹唱,执手相老
你温热的茶举眉而笑
月明星稀,我只想吻你的娇艳欲滴
翻开的书,你的影子抚平折痕
我的影子尾随其后
千古诗章的平平仄仄平,在中间翩翩旋转
《七夕》
所有的爱情,都会失色
在七月初七
所有的仰望,都会虔诚
所有的真情,都会纯洁
所有的故事,都会黯然
《七夕》
一条爱情的路,被他们走了千年
一个日月兼程
一个披星戴月
三百六十五,是一个轮回的日子
象一条蜿蜒路,一直向前
所有的爱情,都会失色
在七月初七
所有的仰望,都会虔诚
所有的真情,都会纯洁
所有的故事,都会黯然
……
七夕
没有太阳的日子
却有温暖,以辐射的形式
传递
《七夕》
一杯酒,一棵烟,一个人的情人节。
两行泪,几句诗,多少伤心难再言。
漂泊,为你而流浪,渐渐学会了成长。
孤独,为情而憔悴,慢慢懂得了心碎。
多少次,我那样深切的呼唤。
多少回,我那样孤寂的流泪。
可结果,你依然不在身边。
到最后,你仍旧未能归来。
心伤,已深深的疲惫。
心痛,已陷入了枯萎。
现在,也只能一个人悄悄的入睡。
梦里,又是否还会有着你的笑扉?
《七夕》
是谁在前世舞动青红,
那婀娜的身姿,婉转起伏,
像是流动的水,
载到今世的百媚千娇,与我独守一份寂寞无言。
今世的回首,
似多情的一瞥,那情思不会消散,
我却恰似落下的一滴水,轻轻的击碎心湖,
留下层层的涟漪,让我深深的执。
前世的等待,今世的缠绵,
美丽的文字,沉迷在忧郁的天堂,
天上璀璨的星辰,与新月如钩相伴搜趣网,
我在夏日的林下畅想。
《七夕惊夜》
闪电
利刃刺目
天幕撕开了一道裂缝
惊雷
震耳欲聋
天穹炸出了一个窟窿
暴雨
狂倒乱泻
天庭冲破了一处堤防
惊吓的窗棂在震荡中疼痛作响
沙沙
嗡嗡
轰轰
世界在呜咽发抖
灵魂迷茫着沉没
恐惧的夜
在惊天动地中撕成碎片
注满柔情的七夕啊
被无边的黑暗所吞噬
掩没了牛女企盼的眼神
鹊桥是否坍塌?
《七夕》
七
这一把勺子,只可用以舀水
亲爱,我只舀一瓢水,不顾一切
旁观者,我想请你远远遥望
即使你也很渴,想用这把勺子
可它只属于我。你若要相争
请先拿出,一生一世
比上一比,看谁痴情
你终是比不得我
我并不耻笑你的失败
我的光阴往往不够,只够
低头就着勺子,拎一拎清影
复徐徐饮下,生生世世
夕
其实眼里一直没有斜阳,只有夜色
只有你,一撇、一横一撇、复一点
如此简单地勾勒,你便有了清减
晚云如此的瘦,它须与弯月结盟
方可与你,并一并肩
然而一年三百六十四,又一个白天
你织就的思念,却越发铮亮
你看你左边的月色,右边的星辉
在你捧着泪滴,上桥之后
它们便遮住了大半,亮得胖圆的脸
七夕
你收蚕桑,我牵牛
家中宝宝,扶床嬉笑
亲爱,一家子的天伦
如何,就隔上了一条河?
船都渡不得,单靠这一条桥
鹊,要我如何才能感谢你们
在今夜,让我踏着肩膀
挑我儿女,觅我永爱
地上的人儿,双双对对
向我们乞巧。却如何知道
我们,已无暇顾及。彼此眼光
分分秒秒,一刻都舍不得放
《七夕》
古老的节日
不死的传说
一年一度地
重复
淳朴的牛郎
温柔的织女
遥遥相对了
多久
岁月风尘里永恒的等待啊
被银河冲刷得更加闪亮
灵性的喜鹊怎能如此残忍
总要等又一轮秋冬春夏才来架桥!
无数饱受煎熬的日夜里
他们只能
默默看着彼此
彼此眼中想必都有等到海枯石烂的决心
这样的决心
黯淡了星汉
明媚了夜空
于是喜鹊飞来搭起了桥
那是穿越时空的桥
让他们终于可以
紧紧地
紧紧地相拥
一份情
生生世世
牵牵绊绊
缠缠绵绵
他们不会后悔的
因为无论有怎样的阻隔
两颗心总是在一起
直到地老天荒
《七夕》
庭院小坐
我听见牛郎织女的悲情
微风拂过
是他们的甜蜜
银河醉人
将他们的爱情照亮
喜鹊天桥
是两颗心灵的彩虹
天河对岸
真的有伊人在岸
对着园月流珠
你看
天边的流星
就是
她的辛酸
《七夕》
又一个等待的一年,去了
山路上
牧童系野草环于青牛
今天,他的笛声分外悠扬
林子里
雀鸟开始梳翎
鼓翼将起
初秋的岗原噪动了
近了,近了,七夕的脚步附在雾的轻灵上
西边,你织一幅斑斓五彩的黄昏
晕一脸俏红于白云
唤我赴今宵的私语无眠
东边,我收歇一年的牧歌
挑一肩永恒的追赶
起程渡盈盈的河汉
风起天水间,鹊鸟振翅
划一簪成河
断裂出万光年的天堑
隔开永日的厮守
集万羽而桥
跨接一水的流萤璀璨
圆这一夜的缱绻
葡萄架下,花树林间
蝉虫声早歇了
一颗泪裹一年的红豆成琥珀
挂在今宵的呢喃
《七夕恨》
是情太浓
期望有尽
是爱太深
断桥已久
星河相守里渡船
将莲子挂在胸前
一朵浪花追逐阳光
月亮河里清澈的欢畅
我点燃来世的我
在你的眼里埋下奇异的诗
爱情不会褪色
我从来微笑面对
所以,快意你的泪珠无期
快意你的心低吟的歌
七夕啊,搜趣网七夕
没有止境,织女清愁
七夕
七月,这个下午发现
心,只有一半
你悦耳的声音把我颤粟
掉进缀满阳光的花瓣上
心,不再属于我
我的季节,变得明媚
风,举起我的手
风吹开掩藏,你的黛眉,你的容颜
你的眼神让我清澈
在黄昏的时候,我的黑夜
从窗口糊了蝉翼
收拢疼痛
喊出你的名字,我捧起的名字
我枕着的名字,我拥着的名字
我含着的名字
你看着我,你温柔的眼里
杨柳依依或雨雪霏霏,都不再冷清
我们紧紧相靠
我弹唱,执手相老
你温热的茶举眉而笑
月明星稀,我只想吻你的娇艳欲滴
翻开的书,你的影子抚平折痕
我的影子尾随其后
千古诗章的平平仄仄平,在中间翩翩旋转
七月,这个下午发现
心,只有一半
你悦耳的声音把我颤粟
掉进缀满阳光的花瓣上
心,不再属于我
我的季节,变得明媚
风,举起我的手
风吹开掩藏,你的黛眉,你的容颜
你的眼神让我清澈
在黄昏的时候,我的黑夜
从窗口糊了蝉翼
收拢疼痛
喊出你的名字,我捧起的名字
我枕着的名字,我拥着的名字
我含着的名字
你看着我,你温柔的眼里
杨柳依依或雨雪霏霏,都不再冷清
我们紧紧相靠
我弹唱,执手相老
你温热的茶举眉而笑
月明星稀,我只想吻你的娇艳欲滴
翻开的书,你的影子抚平折痕
我的影子尾随其后
千古诗章的平平仄仄平,在中间翩翩旋转
七夕
所有的爱情,都会失色
在七月初七
所有的仰望,都会虔诚
所有的真情,都会纯洁
所有的故事,都会黯然
七夕
一条爱情的路,被他们走了千年
一个日月兼程
一个披星戴月
三百六十五,是一个轮回的日子
象一条蜿蜒路,一直向前
所有的爱情,都会失色
在七月初七
所有的仰望,都会虔诚
所有的真情,都会纯洁
所有的故事,都会黯然
……
七夕
没有太阳的日子
却有温暖,以辐射的形式
传递
七月,这个下午发现
心,只有一半
你悦耳的声音把我颤粟
掉进缀满阳光的花瓣上
心,不再属于我
我的季节,变得明媚
风,举起我的手
风吹开掩藏,你的黛眉,你的容颜
你的眼神让我清澈
在黄昏的时候,我的黑夜
从窗口糊了蝉翼
收拢疼痛
喊出你的名字,我捧起的名字
我枕着的名字,我拥着的名字
我含着的名字
你看着我,你温柔的眼里
杨柳依依或雨雪霏霏,都不再冷清
我们紧紧相靠
我弹唱,执手相老
你温热的茶举眉而笑
月明星稀,我只想吻你的娇艳欲滴
翻开的书,你的影子抚平折痕
我的影子尾随其后
千古诗章的平平仄仄平,在中间翩翩旋转
朱自清的《春》
1、本文总体上是按()春——绘春——()春这个思路来行问的。在“绘春”部分,又依次描绘了5副画面:春春图、春()图、春()图、迎春图。(每空填一个字)2、朱自清在《春》中描绘了春春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你能给四副图各配上一句反映其特征的诗句吗?春春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1、本文总体上是按(盼)春——绘春——(赞)春这个思路来行问的。在“绘春”部分,又依次描绘了5副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迎春图。(每空填一个字)
2、朱自清在《春》中描绘了春春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你能给四副图各配上一句反映其特征的诗句吗?
春草图——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春花图——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春风图——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雨图——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问题补充:”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地,向母亲的手在抚摩着你……成天嘹亮地响着。
中为什么要写人的活动
答:因为这样让它们都像活了一样,富有活力。
吹面不寒杨柳风: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春风吹拂到脸上以不觉得有寒意了。
==============
拜托~选饿滴吧~~~!!
2、朱自清在《春》中描绘了春春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你能给四副图各配上一句反映其特征的诗句吗?
春草图——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春花图——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春风图——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雨图——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问题补充:”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地,向母亲的手在抚摩着你……成天嘹亮地响着。
中为什么要写人的活动
答:因为这样让它们都像活了一样,富有活力。
吹面不寒杨柳风: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春风吹拂到脸上以不觉得有寒意了。
==============
拜托~选饿滴吧~~~!!
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 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集锦
1、《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6、《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7、《生查子》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8、《长恨歌》
唐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9、《送韦城李少府》
唐张九龄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6、《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7、《生查子》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8、《长恨歌》
唐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9、《送韦城李少府》
唐张九龄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谁来帮我写一下爱国诗篇?(要求陆游或杜甫的)
谁来帮我写一下爱国诗篇?(要求陆游或杜甫的)除陆游的和杜甫的求你们勒....回答下....陆游: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卷216_2 「送高三十五书记」杜甫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卷216_3 「赠李白」杜甫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卷216_4 「游龙门奉先寺(龙门即伊阙一名阙口在河南府北四十里)」杜甫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卷216_5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千古绝唱——陆游和唐琬
在浙江的绍兴,有一座沈园。南宋时期那里叫做山阴。传说从前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钗头凤》,据说第一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这两阙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
从此,陆游、唐婉更是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
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有机会就前去探望,诉说相思之苦。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
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
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
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用餐。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用餐。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红酥手”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开头提到的第二首“钗头凤.世情薄”。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
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婉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
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此后沈园数度易主,人事风景全部改变了昔日风貌,已是“粉壁醉颗尘漠漠”,唯有“断云幽梦事茫茫”。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忽然感觉到身心爽适、轻快无比。原准备上山采药,因为体力不允许就折往沈园,此时沈园又经过了一番整理,景物大致恢复旧观,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 此后不久,陆游就溘然长逝了。)
长歌当哭,情何以堪!爱已成往事,情永存心怀。
陆游年轻的诗人急疾书毕,一掷柔毫,早已肝肠寸断,泣不成声。
唐琬,这个才华卓绝、柔情似水的女诗人,一双秀美哀伤的眼睛深情地凝视着感伤不已的陆游,一字一句地吟咏着她那血泪交加的词作。触景而生情,如杜鹃啼血,凄艳异常。
那仰天长叹的不是才华横溢的陆游吗?满面尘霜,须发皆白。他已是形容枯槁,痛不欲生。
那面壁吟咏的不是秀美柔雅的唐琬么?碧色绣襦,长裙曳地。她亦是神情凄凉,泪流满面。
封建礼教,如同一把寒光凛冽的刀剑,就这样又无情地封杀了一对青梅竹马、心心相印的爱侣。
时过八百五十多年,聆听此曲,感受犹如身临其境。品味着陆游与唐琬超群绝伦、千古遗恨的爱情故事,怎不让人情动于衷?怎不让人潸然泪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陆游与唐婉——委惋凄绝的爱情诗章》
一、
二十五、六年前,偶尔读到放翁的名篇《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依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继而,又读到唐婉以泪相和的答词: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长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
瞒,瞒,瞒。
初读这两首词,仅只是感慨于陆游孤绝细腻的文笔和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述。
然而放翁一代词雄,后人评论他“一扫宋词纤艳之风”,居然也写出了如此缠绵绯侧之作,未免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之惑。由于当时年轻,对许多事情尚不知个中究里,就没再往心里去。
十几年后,渐渐地多读了一些文字,渐渐地品味和阅历了生活中许多的人情世故,对于放翁与唐婉间那段委惋凄绝的爱情故事也渐渐有所了解。这才越来越读出了蕴藏于这两首《钗头凤》深处的、那滴着泪水甚至热血的深深的感动...
二、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的第二年,汴梁(今河南开封、北宋都城)为金兵攻陷,北宋灭。于兵荒马乱中渡过童年。
陆父宰,是力主抗金的爱国士大夫,与主战派人物交往密切。父亲的爱国言行给少年陆游以极为深刻的影响。
北宋王朝覆忘的惨剧、中原的沦丧、苦难的经历和父亲的薰陶,使陆游从小培育了忧民爱国的思想。二十岁,便立志“上马杀狂胡、下马草军书”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复国的立场,信念始终不渝。因而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
二十九岁科考,列进士第一;因主张抗金,于次年复试时被除名。三十四岁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孝宗即位初,倾向主战,启用了老将张浚,并召见陆游。称他“力学有闻、言论剀切”,赐进士出身,任镇江府通判。
然张浚一战失利,孝宗即动摇求和。罢免张;并加陆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罪,免职还乡。
四十八岁,时任四川宣抚使的主战派将领王炎邀陆游入川,幕府襄赞军务。陆游精神振奋、身着戎装,驰骋于陕南南郑前线,考察地形、了解敌情,接触战士和民众、谋划收复中原方略。
但孝宗又忽将王炎调回临安(南宋都城,在今杭州西),陆游也改授成都安抚使参议官。光复河山的愿望再度落空。
火热的军务幕僚生活虽只有短短的一年,却对陆游爱国诗歌的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四川任职期间,由于爱国志向屡屡落空,陆游心情愤郁,经常借酒浇愁,被人讥为“恃酒颓放”。他干脆自号“放翁”。
但这一时期陆游创作的爱国诗词已经非常多,形成“寄意恢复、书肆流传”(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的局面。
后来,陆把自己的全部诗歌和文集题名为《剑南诗稿》和《渭南文集》。
五十四岁时,陆游受召离川东归。在江西任职间,因拨义仓粮食赈济灾民,以“擅权”罪被罢职回乡。六年后才被起用为严州知州,又因“擅议抗金复国、形于吟咏”,被弹劾去官。
六十六岁直至八十五岁去世的二十年间,陆游隐居故乡,过着简朴、宁静的农村生活。写出不少反映农村现实、描写田园风光的诗作。
八十一岁,风烛残年的放翁仍竭力支持权贵韩侘胄的伐金之战。但这次轻率的北伐很快便失败了,陆游又一次受到各方面的攻击。
八十五岁辞世前,仍念念不忘恢复中原,有《示儿》诗云: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陆游早年学诗,从江西派入手,中年突破其藩篱,面向现实,形成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风格;晚年则于悲壮之余渐趋平淡。著名爱国学者、戊戌变法的发起和领导人梁启超赞誉陆游: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三、
就是这样一位一生坎坷、忠贞爱国的诗人,在爱情的道路上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曲折和痛苦,并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不朽诗篇。
陆游早年娶其表妹唐婉为妻,伉丽相得、情谊甚笃。
然而不知何故,唐婉却不为其姑母(陆游之母)所容,进而逼迫陆游休妻。游不忍绝之,背着母亲另置房舍安排唐婉居住。被母发现,终强令休之。于是,时年二十未几的陆游,第一次品尝到人伦之大变的苦涩。
唐婉后改嫁其同郡宗子赵士程。
此后数年,陆、唐春日出游,相遇于绍兴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向赵说明缘由后,遣人送酒肴赠陆,以示心意。游怅然良久,题《钗头凤》词于园壁间,这就是《钗头凤》的来历。
沈园相见后不久,唐婉因抑郁成疾与世长辞。
游一生坎坷、奔走于抗金复宋大业,未果。晚年隐居于绍兴城外的鉴湖三山。每入城,必登禹迹寺眺望。
游二十岁曾作《菊枕诗》,失传。六十三岁,偶过沈园,触景生情,题二绝句诗云:
其一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泌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其二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六十八岁,再游沈园,题诗。小序云:
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旧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七十五岁,唐婉逝世近四十年。重游沈园,作《沈园》绝句二首。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八十一岁,做梦游沈园。及醒,感慨系之。作诗云: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八十四岁,离辞世仅一年时,游不顾年迈体弱、再游沈园。作《春游》诗云: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是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据《历代诗馀》载,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传说,唐婉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不久,唐婉竟因愁怨而死。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婉,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沈园•陆游】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尤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原配妻子唐婉,因婆媳不和,被迫离婚改嫁。嫁后,有一次和陆游在沈园偶然相遇,陆游赋词一首《钗头凤红酥手》,(唐婉同时也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沈园》这首诗是宋宁宗庆元五年春,作者在山阴时重经旧地时,感伤往事之作。(沈园故址在今绍兴禹迹寺南)
◆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 ◆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两首,即《沈园》诗二首。
诗人八十一岁,又作梦游沈氏园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己怕行,沈家园里最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陆游晚年,每年春上必往沈园凭吊唐婉,每往或诗或词必有寄情。他82岁时曾作悼念唐婉的绝句,也许因为未曾收入周密的《齐东野语》,流传不广:
城南亭榭锁闲坊,孤鹤归来只自伤,
尘渍苔侵数行墨,尔来谁为拂颓墙?
他84岁--生前最后一年的春天,仍由儿孙搀扶前往并留下一首七绝: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这是一种深挚无告,令人窒息的爱情,令人垂泪,而垂泪之余,竟有些嫉妒唐婉了,毕竟,能在死后六十年里仍然不断被人真心悼念,真是一种幸福了!!
爱,为什么会能够如此深沉,生死以之,以致在“美人作土”、“红粉成灰”之后的几十年,还让诗人用将枯的血泪吟出“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的断肠诗句?我从陆游“一树梅花一放翁”的诗句中似乎得到一丝感悟:陆游和唐婉的夫妻情爱,虽说在现实世界中存续的时日无多,却早已经一点一滴地“转存”到了各种有情万物之中,恰似把真情实爱存入了瑞士银行,可以稳稳地收取利息。一对“菊枕”的枕函之中,封存、寄寓了新婚当时多少甜蜜,多少默契;多少香艳,多少情怀;多少的厮抬厮//www.souquanme.com敬,多少的互爱互重。也许,就单是这一对“菊枕”,已经足以让情爱“一粒粟中藏世界”且“化身千万”,更不用说恩爱夫妻之间“有甚于画眉”的“闺房记乐”了。
一对“菊枕”,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那么的无足道,而又实在是那么的奢侈。其“药疗”之功效,犹在其次也,叹叹。
人间的万事可以消磨殆尽,而情爱的清香却永远会历久弥新。
愿天下有情人都双双亲手缝制自己的一对“菊枕”,长相依傍,不离不弃,莫失莫忘,珍爱到地老天荒!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卷216_2 「送高三十五书记」杜甫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卷216_3 「赠李白」杜甫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卷216_4 「游龙门奉先寺(龙门即伊阙一名阙口在河南府北四十里)」杜甫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卷216_5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千古绝唱——陆游和唐琬
在浙江的绍兴,有一座沈园。南宋时期那里叫做山阴。传说从前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钗头凤》,据说第一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这两阙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
从此,陆游、唐婉更是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
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有机会就前去探望,诉说相思之苦。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
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
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
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用餐。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用餐。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红酥手”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开头提到的第二首“钗头凤.世情薄”。
唐婉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
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婉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
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此后沈园数度易主,人事风景全部改变了昔日风貌,已是“粉壁醉颗尘漠漠”,唯有“断云幽梦事茫茫”。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忽然感觉到身心爽适、轻快无比。原准备上山采药,因为体力不允许就折往沈园,此时沈园又经过了一番整理,景物大致恢复旧观,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 此后不久,陆游就溘然长逝了。)
长歌当哭,情何以堪!爱已成往事,情永存心怀。
陆游年轻的诗人急疾书毕,一掷柔毫,早已肝肠寸断,泣不成声。
唐琬,这个才华卓绝、柔情似水的女诗人,一双秀美哀伤的眼睛深情地凝视着感伤不已的陆游,一字一句地吟咏着她那血泪交加的词作。触景而生情,如杜鹃啼血,凄艳异常。
那仰天长叹的不是才华横溢的陆游吗?满面尘霜,须发皆白。他已是形容枯槁,痛不欲生。
那面壁吟咏的不是秀美柔雅的唐琬么?碧色绣襦,长裙曳地。她亦是神情凄凉,泪流满面。
封建礼教,如同一把寒光凛冽的刀剑,就这样又无情地封杀了一对青梅竹马、心心相印的爱侣。
时过八百五十多年,聆听此曲,感受犹如身临其境。品味着陆游与唐琬超群绝伦、千古遗恨的爱情故事,怎不让人情动于衷?怎不让人潸然泪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陆游与唐婉——委惋凄绝的爱情诗章》
一、
二十五、六年前,偶尔读到放翁的名篇《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依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继而,又读到唐婉以泪相和的答词: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长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
瞒,瞒,瞒。
初读这两首词,仅只是感慨于陆游孤绝细腻的文笔和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述。
然而放翁一代词雄,后人评论他“一扫宋词纤艳之风”,居然也写出了如此缠绵绯侧之作,未免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之惑。由于当时年轻,对许多事情尚不知个中究里,就没再往心里去。
十几年后,渐渐地多读了一些文字,渐渐地品味和阅历了生活中许多的人情世故,对于放翁与唐婉间那段委惋凄绝的爱情故事也渐渐有所了解。这才越来越读出了蕴藏于这两首《钗头凤》深处的、那滴着泪水甚至热血的深深的感动...
二、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的第二年,汴梁(今河南开封、北宋都城)为金兵攻陷,北宋灭。于兵荒马乱中渡过童年。
陆父宰,是力主抗金的爱国士大夫,与主战派人物交往密切。父亲的爱国言行给少年陆游以极为深刻的影响。
北宋王朝覆忘的惨剧、中原的沦丧、苦难的经历和父亲的薰陶,使陆游从小培育了忧民爱国的思想。二十岁,便立志“上马杀狂胡、下马草军书”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复国的立场,信念始终不渝。因而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
二十九岁科考,列进士第一;因主张抗金,于次年复试时被除名。三十四岁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孝宗即位初,倾向主战,启用了老将张浚,并召见陆游。称他“力学有闻、言论剀切”,赐进士出身,任镇江府通判。
然张浚一战失利,孝宗即动摇求和。罢免张;并加陆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罪,免职还乡。
四十八岁,时任四川宣抚使的主战派将领王炎邀陆游入川,幕府襄赞军务。陆游精神振奋、身着戎装,驰骋于陕南南郑前线,考察地形、了解敌情,接触战士和民众、谋划收复中原方略。
但孝宗又忽将王炎调回临安(南宋都城,在今杭州西),陆游也改授成都安抚使参议官。光复河山的愿望再度落空。
火热的军务幕僚生活虽只有短短的一年,却对陆游爱国诗歌的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四川任职期间,由于爱国志向屡屡落空,陆游心情愤郁,经常借酒浇愁,被人讥为“恃酒颓放”。他干脆自号“放翁”。
但这一时期陆游创作的爱国诗词已经非常多,形成“寄意恢复、书肆流传”(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的局面。
后来,陆把自己的全部诗歌和文集题名为《剑南诗稿》和《渭南文集》。
五十四岁时,陆游受召离川东归。在江西任职间,因拨义仓粮食赈济灾民,以“擅权”罪被罢职回乡。六年后才被起用为严州知州,又因“擅议抗金复国、形于吟咏”,被弹劾去官。
六十六岁直至八十五岁去世的二十年间,陆游隐居故乡,过着简朴、宁静的农村生活。写出不少反映农村现实、描写田园风光的诗作。
八十一岁,风烛残年的放翁仍竭力支持权贵韩侘胄的伐金之战。但这次轻率的北伐很快便失败了,陆游又一次受到各方面的攻击。
八十五岁辞世前,仍念念不忘恢复中原,有《示儿》诗云: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陆游早年学诗,从江西派入手,中年突破其藩篱,面向现实,形成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风格;晚年则于悲壮之余渐趋平淡。著名爱国学者、戊戌变法的发起和领导人梁启超赞誉陆游: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三、
就是这样一位一生坎坷、忠贞爱国的诗人,在爱情的道路上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曲折和痛苦,并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不朽诗篇。
陆游早年娶其表妹唐婉为妻,伉丽相得、情谊甚笃。
然而不知何故,唐婉却不为其姑母(陆游之母)所容,进而逼迫陆游休妻。游不忍绝之,背着母亲另置房舍安排唐婉居住。被母发现,终强令休之。于是,时年二十未几的陆游,第一次品尝到人伦之大变的苦涩。
唐婉后改嫁其同郡宗子赵士程。
此后数年,陆、唐春日出游,相遇于绍兴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向赵说明缘由后,遣人送酒肴赠陆,以示心意。游怅然良久,题《钗头凤》词于园壁间,这就是《钗头凤》的来历。
沈园相见后不久,唐婉因抑郁成疾与世长辞。
游一生坎坷、奔走于抗金复宋大业,未果。晚年隐居于绍兴城外的鉴湖三山。每入城,必登禹迹寺眺望。
游二十岁曾作《菊枕诗》,失传。六十三岁,偶过沈园,触景生情,题二绝句诗云:
其一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泌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其二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六十八岁,再游沈园,题诗。小序云:
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旧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七十五岁,唐婉逝世近四十年。重游沈园,作《沈园》绝句二首。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八十一岁,做梦游沈园。及醒,感慨系之。作诗云: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八十四岁,离辞世仅一年时,游不顾年迈体弱、再游沈园。作《春游》诗云: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是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据《历代诗馀》载,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传说,唐婉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不久,唐婉竟因愁怨而死。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婉,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沈园•陆游】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尤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原配妻子唐婉,因婆媳不和,被迫离婚改嫁。嫁后,有一次和陆游在沈园偶然相遇,陆游赋词一首《钗头凤红酥手》,(唐婉同时也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沈园》这首诗是宋宁宗庆元五年春,作者在山阴时重经旧地时,感伤往事之作。(沈园故址在今绍兴禹迹寺南)
◆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 ◆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两首,即《沈园》诗二首。
诗人八十一岁,又作梦游沈氏园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己怕行,沈家园里最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陆游晚年,每年春上必往沈园凭吊唐婉,每往或诗或词必有寄情。他82岁时曾作悼念唐婉的绝句,也许因为未曾收入周密的《齐东野语》,流传不广:
城南亭榭锁闲坊,孤鹤归来只自伤,
尘渍苔侵数行墨,尔来谁为拂颓墙?
他84岁--生前最后一年的春天,仍由儿孙搀扶前往并留下一首七绝: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这是一种深挚无告,令人窒息的爱情,令人垂泪,而垂泪之余,竟有些嫉妒唐婉了,毕竟,能在死后六十年里仍然不断被人真心悼念,真是一种幸福了!!
爱,为什么会能够如此深沉,生死以之,以致在“美人作土”、“红粉成灰”之后的几十年,还让诗人用将枯的血泪吟出“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的断肠诗句?我从陆游“一树梅花一放翁”的诗句中似乎得到一丝感悟:陆游和唐婉的夫妻情爱,虽说在现实世界中存续的时日无多,却早已经一点一滴地“转存”到了各种有情万物之中,恰似把真情实爱存入了瑞士银行,可以稳稳地收取利息。一对“菊枕”的枕函之中,封存、寄寓了新婚当时多少甜蜜,多少默契;多少香艳,多少情怀;多少的厮抬厮//www.souquanme.com敬,多少的互爱互重。也许,就单是这一对“菊枕”,已经足以让情爱“一粒粟中藏世界”且“化身千万”,更不用说恩爱夫妻之间“有甚于画眉”的“闺房记乐”了。
一对“菊枕”,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那么的无足道,而又实在是那么的奢侈。其“药疗”之功效,犹在其次也,叹叹。
人间的万事可以消磨殆尽,而情爱的清香却永远会历久弥新。
愿天下有情人都双双亲手缝制自己的一对“菊枕”,长相依傍,不离不弃,莫失莫忘,珍爱到地老天荒!
要五首古诗及欣赏.......急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创作背景:《别云间》一诗,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当年写的。当年夏季,作者在家乡被捕,此诗写于解往南京、告别家乡之际。本诗除对故乡表示依恋之外,着重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屈的顽强斗志。
2.诗句分析
前二句点题,说明三年抗敌,今朝被捕,并将告别故乡。三、四句言志,面对山河破碎,而自身已无用武之地,五、六两句表示在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末尾两句预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会绵延下去,死后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祖国人民奋勇抗清的旗帜。最后两句显示出诗人至死不屈,希望复仇再起,反映的是一种激昂慷慨的壮美风格。
夏完淳《别云间》赏析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这首诗题为“别云间”,是作者被捕即将押赴金陵时所作。壮志未酬身先去,他已包必死决心,所以“别”乃决绝的“永别”,而不可作一般的“告别”看。“云间”为上海松江的别称,是作者家乡,这是作者诀别故乡父老的壮烈诗篇。
全诗共八句,章法承转自如,说明诗人心境坦然,视死如归。首联两句概述自己的战斗行踪,表现对家乡的眷眷之心。作者从顺治二年(1645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周围地区,前后奋战三年,奔波不休,所以称“三年羁旅”。而归乡不久,就被捕入狱,又告别家乡去南京受审,所以说今日又“南冠”。“南冠”是诗中常典,后成为不忘家乡故国的“囚犯”的代称,暗含处境再险恶,也不忘家乡的隐衷。“又”字束发无限感慨,进日一别,永远也无再踏故土的可能了。
第二联紧接首联,所抒之情扩展到对整个国家败亡后的极度痛苦。眼看大好河山沦于异族之手,自己空有复国壮志,希望已十分渺茫,只有涕泪满襟。“无限”之泪,为我河山而垂,情不可抑,情不可禁。作者还化用前人诗句,寄寓了国恨家仇无处伸张的愤激之情。“谁言天地宽”,既然天地容不得志士抗争,那么还算什么宽广辽阔!用反问句式,能激起所有抗清志士的共鸣。
第三联表情达意深沉悲壮。“已知泉路近”,是说宁愿一死,决不屈膝求生,这是置生死于度外的大义凛然,有着意贯长虹的浩然正气。然而“无情未必真豪杰”,以下笔锋一转,“欲别故乡难”,又表达对故园父老乡亲命运的担心,对父母妻子难以割舍的柔情,这是儿女情长,却并非英雄气短,而是人性至情的切实体现,它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完美而丰满。
尾联卒章言志,显示诗人崇高的品质和不屈的斗志,情绪上造成全诗高潮。“毅魄”出自屈原《国殇》,说明自己将为国捐躯,用典恰当而而含意无穷。它紧承“欲别”句,言今日告别再当返乡,只能是魂魄归来和亲人重聚,又一次含蓄重申必死之决心和对故园的热恋。“灵旗”,借典指抗清旗帜,诗人期望家乡的亲人们,要继承遗愿高举抗清的大旗,自己就是化为魂魄也还要为抗清事业鼓劲加油,这信念执着而顽强。正像作者《狱中上母书》所说“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时,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这崇高的民族气节,令后人感动不已。
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入无痕,无一丝童稚气,不像出自十七岁少年之手,这是家学渊源训育和斗争实践磨练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全诗意脉流注贯通,语词率真豪壮,虽作者无意求工,但他高度的爱国热忱构成其诗作的内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完美结合,赋就了人间第一等真诗。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①,山是眉峰聚②。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③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评解】
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表现了作者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地刻画离情别意的艺术手段。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www.souquanme.com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卜算子①
送鲍浩然之浙东②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③
山是眉峰聚。④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⑤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赏析点拨:
此词构思新巧,笔调轻快,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是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赏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一首送别词。鲍浩然生平不详。浙东,即今浙江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一带。宋时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据载,王观其人性情通达,为人风趣。曾因奉诏作《清平乐》一首,高太后认为亵渎了神宗赵顼被罢职,遂自号逐客。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开头两句就别具风格。前人称赞女子的美一般都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来形容。而这里词人却反其意而用之,以横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皱的眉峰喻山。这既不落俗套,又构思新巧,表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写得极妙。古诗:“盈盈楼上女”,盈盈,美好貌。而“眉眼”既是传情美目,也可喻秀山丽水。这就是说行人要去的那一路上,是山清水秀,象女人眉眼一样妩媚动人;同时也暗指朋友此去,正是将要见到那位“眉眼盈盈”的意中人。一语双关,恰到好处。
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是说刚刚送走美好的春天,已是十分的惆怅;现在又要来送别好朋友,更是又添怅恨十分。从而真诚地表示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最后两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对朋友的嘱咐,也是对朋友的祝福。作者这里连用了三个春字,字面重复但意思不一样。南方的季节比北方来得要晚,作者是于北方的暮春时节送别友人的,而此时的南方只要天气好,还是和风拂熙的春天。所以作者说“若到江南赶上春”,这一个“赶”字用得十分正确。最后的这个春字则不单是指季节,那意思是你这次回家,千万要珍爱这融融的春意,使团聚生活过得美满幸福。
送别,是古代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历朝历代送别的诗词何止千万,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样写得豁达的不多,而写得象王观这样的没有一点伤感,写得这样生动风趣,这样俏皮的就更不多见。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王观的作品:“新丽处与轻狂处皆是惊人。”这首小令词着墨不多确有惊人之笔。它象一支轻快的小夜曲,留给人无穷的艺术享受。
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
了民怕,哪里去辨什麽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赏析]
王磬的《朝天子•咏喇叭》托物言志,反映深刻。在结构上,全面围绕“吹”字来组织文字,言“吹”之状,写“吹”之果,绘统治者爪牙“吹”之形,吐人民群众对“吹”之恨。层层推进,有条不紊。以“乐”声来抒“愤”情,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与百姓的对立,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不幸。在写法上,运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将喇叭与宦官相联系,“性发于此而义归于彼”,把所咏的物于所讽的人关合的相当巧妙,使人读后非常痛快。这首散曲取材精当,比拟恰当,很富有讽刺性,像这样针对当权者嬉笑怒骂的作品,在曲坛上是比较少见的。
赠从弟(其二)
刘桢
译文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有是多么劲挺!
冰与霜正下得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赏析
开头第一句描写出全诗的主体——松数的形象:亭亭立与山上。第二句采取对立的方式写亭亭之松所处的环境(背景):瑟瑟谷中风。在瑟瑟的山谷风声中,松树高耸的立在山上,这一形象,可以称得上“雄伟”。三、四两句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它们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
以上写的是“亭亭山上松”在风中的形象,以下四句写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形象。“冰霜正惨凄”,先 渲染环境的严酷,再写松树的表现:“终岁常端正”。为什么松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够“终岁常端正”?诗人先以反诘句写出疑问:“岂不罹凝寒”,然后从容回答:“松柏有本性”。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上形象的话,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质。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劲挺的风格写出了松树的鲜明形象,其实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诗中因此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
开头第一句描写出全诗的主体——松数的形象:亭亭立与山上。第二句采取对立的方式写亭亭之松所处的环境(背景):瑟瑟谷中风。在瑟瑟的山谷风声中,松树高耸的立在山上,这一形象,可以称得上“雄伟”。三、四两句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它们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
以上写的是“亭亭山上松”在风中的形象,以下四句写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形象。“冰霜正惨凄”,先 渲染环境的严酷,再写松树的表现:“终岁常端正”。为什么松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够“终岁常端正”?诗人先以反诘句写出疑问:“岂不罹凝寒”,然后从容回答:“松柏有本性”。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上形象的话,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质。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劲挺的风格写出了松树的鲜明形象,其实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诗中因此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
赠从弟①
【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②
瑟瑟谷中风。③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④
松柏本有性。
注释:
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
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②亭亭:高貌。
③瑟瑟: 风声。
④罹:遭受。凝寒:严寒。
⑤凝寒:严寒。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名句研读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www.souquanme.com中。
2、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赏析一: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 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 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 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赏析二: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毕竟显得有点空旷,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以直言敢谏著称。弃官归隐后,因关中大旱,复出治旱救灾,到任四月即劳瘁而死。散曲集有《云庄休居小乐府》,多写寄情林泉之乐。间亦有关怀民瘼之作。
《太和正音谱》说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而这首怀古小令却体现了他的另一番面目。
骊山这座见证了众多历史沧桑的名山,历史遗迹甚多,作者登临此山,放眼四顾,感慨丛生,从哪里着笔呢?只有阿房宫最能引领作者、读者的思绪。可惜的是,它已经被项羽付之一炬,当年的豪华奢侈都不复存在。呈现在作者面前的只有“萧疏”的“荒草”,“弯曲萦回”的“河水”。这正好触动了作者感时伤怀的情绪,体验到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朝代更替的“遗恨”,就如眼前烟锁迷离的树林,哪里还找得到“列国”中“周、齐、秦、汉、楚”的影子哟!在历史的长河中,隋、唐在这里的兴衰,也同样被无情的冲淡了。多少帝王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还不“都变做了土”!正如张养浩在同调《北邙山怀古》中所写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都做了“北邙山下尘”。
这是多么悲凉沉郁的咏叹啊!读这支小曲,作者开阔的历史视野令我折服,雄浑苍莽的博大胸怀令我感佩。全曲没有艰深的文字,也没有令人生畏的晦涩典故,更没有华词丽句。就是这些质朴重拙的文字,却吟出了千古不朽的绝唱!“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明白如话,却成了发人深思的警句。
真是名家笔下无俗字啊!今天的为诗者,当学古人这种在质朴中求大巧,在浅显中求深刻的为文工夫。如果能够这样,或许我们就可以做到“下笔必开新面目”了
你说的那首网上没赏析 大概不是很有名 我也想不出来 无奈 给这首!!
回答者:chenmenzhe - 举人 五级 7-16 10:36
【年代】:元
【作者】: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中吕〕
【内容】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了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作者】: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武宗时拜监察御史,因直言敢谏得罪权奸而罢官。仁宗时复官至礼商尚书,英宗时弃官归隐。直至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应召为陕西行台中丞,致力于赈灾济民,不久劳瘁而卒。能诗善曲,朱权称“张云庄之词如玉树临风”(《太和正音谱》)。散曲集有《云庄休居自适乐府》。现存小令161首、套数两套。
【注释】: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杜牧《阿宫殿》:“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一炬:阿房宫,秦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两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后项羽引兵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杜牧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之叹。
萦纡:形容水流回旋迂曲。
列国:各国,即周、齐、秦、汉、楚。
【赏析】:
此曲揭示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触目伤怀,引史为证,感情痛切,风格沉郁。
山坡羊 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赏析:
骊山在今西安市的东北,阿房宫的西面,现有当初的宫殿台基残存。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咸阳,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将阿房宫焚毁。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这首“骊山怀古”小令。开头三句“骊山回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草的萧疏,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紧接着六七句说:“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便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张养浩对当时的状况心怀不满,但想到列国的历史,又觉得从夺得政权,到奢侈暴戾,到最终败亡,乃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结局。杜牧说阿房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正是由此引申开来写道:“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这结尾句式相同的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灭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迭,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而这首小令则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它虽不及“潼关怀古”思想深刻,但也提示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创作背景:《别云间》一诗,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当年写的。当年夏季,作者在家乡被捕,此诗写于解往南京、告别家乡之际。本诗除对故乡表示依恋之外,着重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屈的顽强斗志。
2.诗句分析
前二句点题,说明三年抗敌,今朝被捕,并将告别故乡。三、四句言志,面对山河破碎,而自身已无用武之地,五、六两句表示在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末尾两句预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会绵延下去,死后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祖国人民奋勇抗清的旗帜。最后两句显示出诗人至死不屈,希望复仇再起,反映的是一种激昂慷慨的壮美风格。
夏完淳《别云间》赏析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这首诗题为“别云间”,是作者被捕即将押赴金陵时所作。壮志未酬身先去,他已包必死决心,所以“别”乃决绝的“永别”,而不可作一般的“告别”看。“云间”为上海松江的别称,是作者家乡,这是作者诀别故乡父老的壮烈诗篇。
全诗共八句,章法承转自如,说明诗人心境坦然,视死如归。首联两句概述自己的战斗行踪,表现对家乡的眷眷之心。作者从顺治二年(1645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周围地区,前后奋战三年,奔波不休,所以称“三年羁旅”。而归乡不久,就被捕入狱,又告别家乡去南京受审,所以说今日又“南冠”。“南冠”是诗中常典,后成为不忘家乡故国的“囚犯”的代称,暗含处境再险恶,也不忘家乡的隐衷。“又”字束发无限感慨,进日一别,永远也无再踏故土的可能了。
第二联紧接首联,所抒之情扩展到对整个国家败亡后的极度痛苦。眼看大好河山沦于异族之手,自己空有复国壮志,希望已十分渺茫,只有涕泪满襟。“无限”之泪,为我河山而垂,情不可抑,情不可禁。作者还化用前人诗句,寄寓了国恨家仇无处伸张的愤激之情。“谁言天地宽”,既然天地容不得志士抗争,那么还算什么宽广辽阔!用反问句式,能激起所有抗清志士的共鸣。
第三联表情达意深沉悲壮。“已知泉路近”,是说宁愿一死,决不屈膝求生,这是置生死于度外的大义凛然,有着意贯长虹的浩然正气。然而“无情未必真豪杰”,以下笔锋一转,“欲别故乡难”,又表达对故园父老乡亲命运的担心,对父母妻子难以割舍的柔情,这是儿女情长,却并非英雄气短,而是人性至情的切实体现,它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完美而丰满。
尾联卒章言志,显示诗人崇高的品质和不屈的斗志,情绪上造成全诗高潮。“毅魄”出自屈原《国殇》,说明自己将为国捐躯,用典恰当而而含意无穷。它紧承“欲别”句,言今日告别再当返乡,只能是魂魄归来和亲人重聚,又一次含蓄重申必死之决心和对故园的热恋。“灵旗”,借典指抗清旗帜,诗人期望家乡的亲人们,要继承遗愿高举抗清的大旗,自己就是化为魂魄也还要为抗清事业鼓劲加油,这信念执着而顽强。正像作者《狱中上母书》所说“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时,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这崇高的民族气节,令后人感动不已。
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入无痕,无一丝童稚气,不像出自十七岁少年之手,这是家学渊源训育和斗争实践磨练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全诗意脉流注贯通,语词率真豪壮,虽作者无意求工,但他高度的爱国热忱构成其诗作的内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完美结合,赋就了人间第一等真诗。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①,山是眉峰聚②。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③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评解】
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表现了作者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地刻画离情别意的艺术手段。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
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www.souquanme.com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
卜算子①
送鲍浩然之浙东②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③
山是眉峰聚。④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⑤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赏析点拨:
此词构思新巧,笔调轻快,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是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赏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一首送别词。鲍浩然生平不详。浙东,即今浙江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一带。宋时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据载,王观其人性情通达,为人风趣。曾因奉诏作《清平乐》一首,高太后认为亵渎了神宗赵顼被罢职,遂自号逐客。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开头两句就别具风格。前人称赞女子的美一般都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来形容。而这里词人却反其意而用之,以横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皱的眉峰喻山。这既不落俗套,又构思新巧,表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写得极妙。古诗:“盈盈楼上女”,盈盈,美好貌。而“眉眼”既是传情美目,也可喻秀山丽水。这就是说行人要去的那一路上,是山清水秀,象女人眉眼一样妩媚动人;同时也暗指朋友此去,正是将要见到那位“眉眼盈盈”的意中人。一语双关,恰到好处。
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是说刚刚送走美好的春天,已是十分的惆怅;现在又要来送别好朋友,更是又添怅恨十分。从而真诚地表示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最后两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对朋友的嘱咐,也是对朋友的祝福。作者这里连用了三个春字,字面重复但意思不一样。南方的季节比北方来得要晚,作者是于北方的暮春时节送别友人的,而此时的南方只要天气好,还是和风拂熙的春天。所以作者说“若到江南赶上春”,这一个“赶”字用得十分正确。最后的这个春字则不单是指季节,那意思是你这次回家,千万要珍爱这融融的春意,使团聚生活过得美满幸福。
送别,是古代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历朝历代送别的诗词何止千万,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样写得豁达的不多,而写得象王观这样的没有一点伤感,写得这样生动风趣,这样俏皮的就更不多见。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王观的作品:“新丽处与轻狂处皆是惊人。”这首小令词着墨不多确有惊人之笔。它象一支轻快的小夜曲,留给人无穷的艺术享受。
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
了民怕,哪里去辨什麽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赏析]
王磬的《朝天子•咏喇叭》托物言志,反映深刻。在结构上,全面围绕“吹”字来组织文字,言“吹”之状,写“吹”之果,绘统治者爪牙“吹”之形,吐人民群众对“吹”之恨。层层推进,有条不紊。以“乐”声来抒“愤”情,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与百姓的对立,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不幸。在写法上,运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将喇叭与宦官相联系,“性发于此而义归于彼”,把所咏的物于所讽的人关合的相当巧妙,使人读后非常痛快。这首散曲取材精当,比拟恰当,很富有讽刺性,像这样针对当权者嬉笑怒骂的作品,在曲坛上是比较少见的。
赠从弟(其二)
刘桢
译文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有是多么劲挺!
冰与霜正下得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赏析
开头第一句描写出全诗的主体——松数的形象:亭亭立与山上。第二句采取对立的方式写亭亭之松所处的环境(背景):瑟瑟谷中风。在瑟瑟的山谷风声中,松树高耸的立在山上,这一形象,可以称得上“雄伟”。三、四两句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它们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
以上写的是“亭亭山上松”在风中的形象,以下四句写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形象。“冰霜正惨凄”,先 渲染环境的严酷,再写松树的表现:“终岁常端正”。为什么松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够“终岁常端正”?诗人先以反诘句写出疑问:“岂不罹凝寒”,然后从容回答:“松柏有本性”。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上形象的话,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质。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劲挺的风格写出了松树的鲜明形象,其实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诗中因此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
开头第一句描写出全诗的主体——松数的形象:亭亭立与山上。第二句采取对立的方式写亭亭之松所处的环境(背景):瑟瑟谷中风。在瑟瑟的山谷风声中,松树高耸的立在山上,这一形象,可以称得上“雄伟”。三、四两句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它们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
以上写的是“亭亭山上松”在风中的形象,以下四句写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形象。“冰霜正惨凄”,先 渲染环境的严酷,再写松树的表现:“终岁常端正”。为什么松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够“终岁常端正”?诗人先以反诘句写出疑问:“岂不罹凝寒”,然后从容回答:“松柏有本性”。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上形象的话,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质。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劲挺的风格写出了松树的鲜明形象,其实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诗中因此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
赠从弟①
【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②
瑟瑟谷中风。③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④
松柏本有性。
注释:
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
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②亭亭:高貌。
③瑟瑟: 风声。
④罹:遭受。凝寒:严寒。
⑤凝寒:严寒。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名句研读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www.souquanme.com中。
2、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赏析一: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 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 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 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赏析二: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毕竟显得有点空旷,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以直言敢谏著称。弃官归隐后,因关中大旱,复出治旱救灾,到任四月即劳瘁而死。散曲集有《云庄休居小乐府》,多写寄情林泉之乐。间亦有关怀民瘼之作。
《太和正音谱》说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而这首怀古小令却体现了他的另一番面目。
骊山这座见证了众多历史沧桑的名山,历史遗迹甚多,作者登临此山,放眼四顾,感慨丛生,从哪里着笔呢?只有阿房宫最能引领作者、读者的思绪。可惜的是,它已经被项羽付之一炬,当年的豪华奢侈都不复存在。呈现在作者面前的只有“萧疏”的“荒草”,“弯曲萦回”的“河水”。这正好触动了作者感时伤怀的情绪,体验到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朝代更替的“遗恨”,就如眼前烟锁迷离的树林,哪里还找得到“列国”中“周、齐、秦、汉、楚”的影子哟!在历史的长河中,隋、唐在这里的兴衰,也同样被无情的冲淡了。多少帝王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还不“都变做了土”!正如张养浩在同调《北邙山怀古》中所写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都做了“北邙山下尘”。
这是多么悲凉沉郁的咏叹啊!读这支小曲,作者开阔的历史视野令我折服,雄浑苍莽的博大胸怀令我感佩。全曲没有艰深的文字,也没有令人生畏的晦涩典故,更没有华词丽句。就是这些质朴重拙的文字,却吟出了千古不朽的绝唱!“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明白如话,却成了发人深思的警句。
真是名家笔下无俗字啊!今天的为诗者,当学古人这种在质朴中求大巧,在浅显中求深刻的为文工夫。如果能够这样,或许我们就可以做到“下笔必开新面目”了
你说的那首网上没赏析 大概不是很有名 我也想不出来 无奈 给这首!!
回答者:chenmenzhe - 举人 五级 7-16 10:36
【年代】:元
【作者】: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中吕〕
【内容】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了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作者】: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武宗时拜监察御史,因直言敢谏得罪权奸而罢官。仁宗时复官至礼商尚书,英宗时弃官归隐。直至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应召为陕西行台中丞,致力于赈灾济民,不久劳瘁而卒。能诗善曲,朱权称“张云庄之词如玉树临风”(《太和正音谱》)。散曲集有《云庄休居自适乐府》。现存小令161首、套数两套。
【注释】: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杜牧《阿宫殿》:“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一炬:阿房宫,秦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两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后项羽引兵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杜牧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之叹。
萦纡:形容水流回旋迂曲。
列国:各国,即周、齐、秦、汉、楚。
【赏析】:
此曲揭示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触目伤怀,引史为证,感情痛切,风格沉郁。
山坡羊 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赏析:
骊山在今西安市的东北,阿房宫的西面,现有当初的宫殿台基残存。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咸阳,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将阿房宫焚毁。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这首“骊山怀古”小令。开头三句“骊山回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草的萧疏,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紧接着六七句说:“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便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张养浩对当时的状况心怀不满,但想到列国的历史,又觉得从夺得政权,到奢侈暴戾,到最终败亡,乃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结局。杜牧说阿房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正是由此引申开来写道:“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这结尾句式相同的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灭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迭,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而这首小令则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它虽不及“潼关怀古”思想深刻,但也提示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比较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