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遇竹浦后一句是什么意思(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回答问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下一句是什么意思不懂诸葛亮曾告诫自己的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千百年来,有的士人生来淡泊名利,而有的士人......

悠然遇竹浦后一句是什么意思(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回答问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下一句是什么意思不懂

诸葛亮曾告诫自己的儿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千百年来,
有的士人生来淡泊名利,
而有的士人在
理想与现实相碰撞后,心灰意冷,
寄情山林田园。
他们留下不少佳句,
也留下不少警世的名言。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来到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地方生活。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望着那飞鸟结伴归回,他认为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你认为呢?
《登云间阁》
宋冯伯规
昔年严大夫,偶来急迁谪。
我本麋鹿姿,得此已自适。
乘闲陟上方,遍寻唐人石。
岂期当三伏,一天云四幕。
快哉风时来,万籁相呼吸。
雨余禾麻润,是山皆喜色。
一杯倾晚饮,绿瓜间朱实。
是非不到耳,休厌山城寂。
树影抹横烟,角声暗落日。
长江去不返,况此百年客。
企首老玉仟,白发何由摘。
诗人早已适应了闲适的山间生活。雨后的禾苗桑麻都滋润了起来,山间到处都是喜色,瓜果也结得正好。这里闲适自然,远离是非,所以,不要嫌弃这里太过于安静。
“长江去不返,况此百年客”,诗人在结尾点明一个人生哲理,江水都一去不复返,更何况你我呢,让自己快乐最重要。
《快活》
唐白居易
可惜莺啼花落处,一壶浊酒送残春。
可怜月好风凉夜,一部清商伴老身。
饱食安眠消日月,闲谈冷笑接交亲。
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sdxaZ游快活人。
有多少人的梦想是白居易所描写的这样:饱食安眠地度过日月,优游地与亲友闲谈结交,没有多余的心计,没有多余的负累。这样悠然地过一生,余愿足矣。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在李白看来,钟乐美食这样的富贵生活非我所求,能和朋友一起,尽兴的高歌畅饮,才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
《行经华阴》
唐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欣赏到壮丽的自然景色,都会让人产生对自然的惊奇,对山林生活的向往,那里没有尘世的纷纷扰扰。
崔颢在旅行途中,望着奇峻壮丽的风景,怡然自得。看着往来的行人,他突发感慨:借问路旁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为何不到此访仙学道求长生?
《封丘作》
唐高适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人生而伴着欲望而来,在经历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后,多少人想回归到打渔砍柴那样简单而闲适的生活,一生悠闲。
《不寝》
唐杜牧
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
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
世路应难尽,营生卒未休。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你试过一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吗?思量着事情该如何解决,时常会感慨,世事为何如此艰难,烦恼的事何时是个尽头。最后只能感慨一句:不要再谈名利了,那都是仇家。
有杜牧这样经历的人,应该不是少数吧!
《京城寓怀》
唐张祜
三十年持一钓竿,偶随书荐入长安。
由来不是求名者,唯待春风看牡丹。
在求名求利的唐代诗人中间,张祜可谓真是一个另类。三十年来淡泊名利无所求。偶然得到一封荐书来到长安,却也不是来求名利,而是想看看闻名天下的洛阳牡丹。诗人真是另类了。
《留题小隐山书室》
宋范仲淹
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
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
笋迸饶当户,云归半在林。
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
生活在山间的范仲淹生活真是悠哉游哉,在桃深翠阴中,诗人十分自得,这里没有是非,我也有没有名利之心。
淡泊发于内心,这里不用弹琴音乐,那山水流动的声音就是清音,已经十分好听了。
《赠村公》
唐尚颜
绸衣木突此乡尊,白尽须眉眼未昏。
醉舞神筵随鼓笛,闲歌圣代和儿孙。
黍苗一顷垂秋日,茅栋三间映古原。
也笑长安名利处,红尘半是马蹄翻。
长安,历来为国都,是名利场,许多人趋之若鹜,可君不见,那名利场中,多是马蹄仰翻之状,徒增笑料罢了。

竹马青梅悠然过下一句是什么?

竹马青梅优难过下一句是什么?只能是这样说吧,我猜想一下啊,悠悠岁月钱。只留下的是我们的过去。

月照风篁露笋,人临竹浦花溪。 古诗什么意思

描写是月色竹林、人在溪流竹林的直接描写,为后续的内容做铺垫。

王维的古诗古诗有哪些 还有古诗的意思呢

王维的古诗古诗有哪些 还有古诗的意思呢
青溪
王 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每当我来到这黄花川上,总得要经过青溪的流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那曲折的山路千回万转,其实这段路途不满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水流过乱石发出喧闹声,静谧地融化松林的翠影。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水波荡漾泛出碧绿水草,水面澄明倒映青葱芦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我的心境早已恬静安然,就像清澈搜趣网溪水平静淡泊。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请让我留在溪边岩石上,竟日悠闲垂钓了此终生。
【评点】
本诗写的是山水景色,是王维在蓝田南山隐居初期写的,又叫《过青溪水作》。诗人通过歌颂青溪的宁静,表明自己喜爱闲适生活的情趣。
前四句总体介绍了青溪。黄花川在今天陕西凤县,青溪在今天陕西沔县,两地距离不远。“每逐”表明诗人曾多次顺着青溪进入黄花川游玩。山势的蜿蜒曲折使得这段不足百里的路程显得丰富多彩,非常吸引人。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用了“移步换形”的手法,写了青溪的各种景色。诗人穿行于山间乱石之中时,青溪的水声喧闹,一个“喧”字在声音上形成了很强的震撼力。流过松林平地时,溪水又变得安静起来,没有任何声音。清澈的溪水与两旁翠绿的松树相互映衬。第五、六句,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诗的意境有声有色地营造出来。青溪流出松林后,到了一片开阔地,只见荇菜、菱叶浮在水面上,青翠荡漾;芦花、苇叶倒映在清澈的水中,充满诗意。这里的“漾漾”形容水动的样子,“澄澄”形容水静的样子,动静相应,非常生动。
结尾四句表达了诗人的想法。青溪的景色谈不上秀美绝伦,但为什么这样吸引人呢?这是因为诗人的心情。诗人将青溪清新的景色的自己闲适的心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了心境和物境的统一。之后,诗人用了东汉严子陵在富春江上垂钓的典故,表明隐居的意愿。
本诗清新雅致,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很自然,诗意无穷。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 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圣明的朝代没有隐居的人,精英俊秀都来为朝廷献力。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于是使那些东山中的隐士,不效法伯夷叔齐山中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你虽然落第离金马门很远,谁能说你的才能主张不对?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你经过江淮时度过寒食节,进入京洛时已经缝制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摆酒在长安路上为你送别,感叹知心好友要与我分离。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你将要乘船回归南方故里,不多久就要回到自己家门。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绿树伴随着你远去的身影,眼前孤城映照着落日余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我们的谋略虽然暂不见用,但不要因此就说知音稀微。
【评点】
本诗为诗人送落第友人归乡的赠行诗。綦毋潜:綦毋为复姓,潜为名,字季通,王维好友。
落第可谓人生中的沉重打击。綦毋潜落第返乡,心情必然沮丧。作为綦毋潜的好友,诗人力图多方面给予他安慰。在这首赠行诗中,诗人不仅称颂“英灵尽来归”,还为“吾谋适不用”而由衷慨叹。这两句看似矛盾,却恰是诗人构思精巧之处。诗人对前者是讥讽,对友人是劝解和安慰,安慰友人不必灰心丧气,勉励他,并令他相信在圣明的朝代有才干的人最终会被重用。
整首诗在“劝慰”的主旨上进行渲染,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既有慨叹,也有鼓励。全诗写景清婉,抒情自然,慨叹由衷,鼓励真挚,读来让人振奋不已。“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忧”,是清人对本诗的评语。
送别
王 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请君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评点】
本诗为诗人送友人归隐之作。诗人对友人的归隐是支持的,但友人的归隐是仕途不得意所致,诗人对友人的遭际不顺也表现出了惆怅,但更多的是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全诗含蓄委婉,意味深长。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很平淡自然,每句皆是按照事情的发展淡淡道来,丝毫不见雕琢的痕迹,仿佛诗人信笔写来,分外随意。然而细品之后不难发现,这首诗内涵深刻,意境悠远,可谓藏而不露。就像诗人的其他诗一样,这首诗也是诗中有画,而且这一画景并非诗人有心为之,而是浑然天成:诗人下马和友人共饮美酒,两人之间的问答,友人遥指远处的高山,白云无边飘荡。除了展现出一副淡雅的画面外,这首诗又体现了一个“情”字:两人相见时苦涩的欢悦,两人间的关心,友人的不得志,以及诗人对白云无边飘荡的慨叹。这些皆来自诗外,但却是诗中所包含的东西。
诗的开头四句看起来平淡,其实写得很朴实。第一、二句写饮酒话别,文字质朴、意境藐远。诗人开篇点题,提出疑问,借此表达对朋友的关心:诗人在路旁遇见友人,下马和他共饮美酒,之后关切问他要到哪里去。第三、四句简练说明了友人隐居的因由和处所。其中,“不得意”除了表达友人的隐居因由和不得志的真实情绪外,还从诗人的角度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意。“南山陲”指终南山边,离长安不远。
在第五、六句中,诗人对友人进行宽慰,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羡慕。诗人说:“我不再问了,你只管去吧。你不必感到沮丧和失望,除了那山中的白云,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这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不以为然,也流露出了一种无奈的情愫,既是对友人的宽慰,也是对归隐的向往。结尾两句,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全诗韵味骤增,诗意顿浓;诗人羡慕有心,感慨无限,让全诗耐人寻味。
渭川田家
王 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夕阳映照着安静村庄,深巷里归来成群牛羊。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老人惦念着放牧小儿,倚着杖棍在门口眺望。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麦苗开花野鸡啾啾啼,春蚕休眠桑叶已采光。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田夫们扛着锄头回家,相见时依依说短道长。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我多么羡慕农家安闲,不由得把《式微》歌吟唱。
【评点】
本诗是一首田园诗。诗人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初夏傍晚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生活的闲逸自得。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诗人闲适心境的反映。渭川,即渭水,又称渭河。
本诗的核心为一个“归”字。诗人一开篇,首先描绘了夕阳映照村落的景象,渲染出苍苍暮色的浓烈氛围,作为全诗的总背景。随后,诗人用一个“归”字,描写了牛羊缓缓回到村里的情景,让人不禁想起《诗经》中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痴地看着牛羊回到村里,直到牛羊消失在深巷中。
正在此时,诗人见到了更加动人的情景:柴门之外,一个慈祥的老者手拄拐杖,正等候着放牧回来的小孩。这样一种质朴的感情,深深触动了诗人,好像他自己也享受到了牧童回家的乐趣。刹那间,他感觉这田野上的所有生命,在这日落时分,似乎“皆在思归”。所以又写下“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四句,这四句更着重于体现“思归”的情愫。
诗人亲眼看到这一切,不禁联想起自己的处境及遭遇,内心充满感慨。自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宰相张九龄遭人排挤而离开朝廷后,诗人深深感到政治上失去依靠,进退维艰。在这种心情下,他来到田野,看见众人都有所归,只有自己没有归处,怎么能不羡慕而怅惘呢?因此,诗人慨叹道:“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式微》为《诗经邶风》里的一篇,诗人反复吟叹“式微,式微,胡不归”,是借此表达自己非常想隐退田园的心情。这两句不但在意境上同首句“斜阳照墟落”相呼应,而且在内容上也与“归”字相合,令写景和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读完最后一句,才明白诗人在前面着重写“归”,原来是为了以“人皆有所归”来反衬自己“无所归”;以他人都能及时、自在、欢悦地归去,反衬自己隐退太晚和混迹宦途的孤苦、愁闷。本诗的最后一句,可以说是整首诗的重心及灵魂之所在。
西施咏
王 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美丽容貌天下人珍重,西施女哪能长久低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早晨还是越溪的民女,晚上已成吴宫的贵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贫贱时不比别人特殊,显要后才感觉到稀奇。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招呼女佣人替她搽粉,用不着自己打扮穿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吴王宠爱更娇态迷人,爱怜过度竟不明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过去一起浣纱的同伴,不能够一同乘车回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奉劝西施邻家的女子,怎能够效法西施之美?
【评点】
这首诗借咏赞西施,比喻为人。本诗描写古代美女西施,赞颂西施的美艳绝伦不可仿效。西施,又称西子,名为夷光,春秋战国时越国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当时越国臣服于吴国,越王勾践身卧柴薪、口尝苦胆,谋求复国。在国家危难之时,西施将身许国,由越王勾践敬献给吴王夫差,成了吴王最宠幸的妃子。吴王因为迷恋西施美色,无心朝政,最终成了孤家寡人。吴国最终被越国所灭。相传吴国灭亡后,西施和范蠡一起泛舟五湖,不知去向。西施和杨贵妃、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于首位,成为美丽的化身及代名词。
在本诗中,诗人借西施由浣纱女到吴宫妃,由低微卑贱到无比尊贵这种偶然的命运变更,来讽喻有才能之士只能凭借偶然机遇获得君王看重的社会现实,抨击了不重才学重机遇的不平世态。恰如陈子昂曾经在《隗君》诗里所写的“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诗人也在本诗中深深感慨“伴明君,做贤臣”这种际遇的难得。“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两句诗,对那些趋炎附势、平步青云的权贵进行了严厉的讽刺,表达了诗人宦途失意、壮志难酬的愤慨。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四句,写西施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不可能长时间处于低微地位。接下来,“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六句,写西施一旦获得君王的恩宠,身价便一下子高出百倍。“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四句,写容貌太差的人,想效法西施之美简直是自不量力。全诗语句尽管浅显平淡,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里写道:“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这句评价颇为中肯。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黄昏山色变得分外苍翠,秋天江水日夜缓缓流动。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倚着棍杖站立在柴门外,迎风聆听那傍晚的蝉鸣。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渡口边斜映着落日余晖,村落里的炊烟徐徐上升。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又遇到醉酒的狂人接舆,在我面前纵情高歌狂吟。
【评点】
这是诗人隐居辋川与友人裴迪相互唱和之作。诗人通过描绘辋川一带山川原野的秋日暮色,抒写了隐居生活的闲适情怀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辋川,本水名,在今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王维在此建有别墅,并常与裴迪游乐其中,赋诗唱和。
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值水落石出的寒秋,山泉缓慢流淌,叮咚作响;天色渐晚,山色也显得更加苍茫。诗句并没有说出一个“暮”字,读者却感受到黄昏将至。“转”字和“日”字用得极好:山本呈静态,诗人用一“转”字,便通过颜色的转变使它有了动感;水是流淌的,诗人用一“日”字,就让人体会到水流源源不断、流动不息的永恒。短短十个字,描摹出一幅动静皆宜、音色俱佳www.souquanme.com的画面。
颔联刻画诗人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诗人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诗人靠着柴门,迎风听蝉鸣。这两句将诗人闲适的心态、超然世外的情趣,描绘得生动传神。
颈联写原野暮色。水边有渡口,陆上有村庄,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这是傍晚乡村的典型景观。夕阳是自然景观,炊烟则是人文景观,由此可见诗人在选景时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渡头余落日”一句,准确地将落日与水面相切的瞬间定格,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悠长。“墟里上孤烟”一句明显化用了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诗句。不同的是,陶诗是以拟人手法表现远处村庄上空炊烟缭绕、不忍离去的情味,本诗则是以白描的手法意图展现傍晚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入空中的景象,可谓各有千秋。“上”字用得极妙,生动地写出了炊烟飘然升空的动态。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富有生机的田园风景画。
尾联赞裴迪。王维自称五柳,以陶潜自况。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搜趣网与楚狂接舆相比,暗含对裴迪的欣赏之意。这两句成功地刻画出两个隐士的形象。
全诗风光人物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堪称佳品。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评点】
本诗描写山村秋日暮色,把山村傍晚月照清泉、竹喧莲动的景色描写得极富生气,充满了诗情画意。而诗人在山水中找到寄托、陶醉于隐居生活的惬意,也被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本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秋暝,秋晚。
本诗开篇点题。首联仅用十个字就将空山雨后的秋季晚景形象地表现出来。写法大气,非常有写意性。其中,“空”字用得极妙,一语双关,既将雨后天高云淡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突出了世间万物之美,又暗示了诗人恬淡悠闲的心情。由此,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凉爽宜人,让人流连忘返的秋季晚景便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颔联紧承上联而来,继续写秋晚之景色。山雨之后,乡村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干净,令人心旷神怡。松林被雨冲刷后,一尘不染,青翠欲滴;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幽静的松林,四处一片静谧。到此,诗人描写的都是静景。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动景:清澈的泉水缓缓地在碧石上流淌,汩汩作响,犹如天籁般清脆悦耳。“明月”与“清泉”,“照”与“流”,这一上一下,一静一动,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将幽静清新的乡村美景渲染得淋漓尽致。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诗人在此并未着墨太多,就自然而然地将景物的动人之处展现在人们面前,其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可见一斑。
颈联的画面动感很强,由写景转而写人:竹林中传来了阵阵欢歌笑语,原来是少女洗衣归来了;碧绿的莲叶晃动着向两边倾倒,原来是渔船轻轻地摇荡过来了。少女和渔船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宁静气氛,使本诗更加具有动感的魅力。在这里,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当时正值傍晚,这种写不仅合乎常理,也更能反衬出山村晚景的清幽。
尾联两句为诗人的主观感受:诗人很钟情这里宁静安详的乡村生活,想留下来。即使现在已不是春天,但秋天更动人。另外,诗人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反用,含义隽永,志趣高雅,令人回味无穷
本诗语言清丽优美,字里行间满溢感伤情怀,颇为感人。
归嵩山作
王 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自在悠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流水啊好像对我充满情意,晚归的禽鸟同我一道回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评点】
本诗为诗人辞官归隐回嵩山途中所作,写出了诗人辞官归隐途中的所见所感。全诗清新淡远,描写了嵩山下江野清冷萧条的暮色,抒发了诗人淡泊的情怀,也流露出诗人淡淡的感伤情绪。整首诗景的搜趣网展开很有层次,前六句可以说是一句一景,一景一画,每句中都有一个主导的意象:清川、车马、流水、暮禽、荒城、落日,把整个画面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嵩山,即嵩高山,古时称中岳,因居五岳之中山势又高,因此被称为嵩高,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北。
首联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水草丰茂的沼泽地,诗人乘坐的车马从容不迫、缓缓前行。
颔联写水与鸟,其实是托物寄情,移情及物。诗人将“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流水如有意”承“清川”,“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承接自然。
颈联寓情于景,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寥寥十字,四组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诗人归隐途中所见秋景,黯淡凄凉,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变化。
尾联写山之高,点明诗人的归隐地,并表明诗人归隐的宗旨。“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嵩高”,即嵩山,交代归隐的地点,照应诗题;“闭关”,不仅指关门,而且暗含闭门谢客之意,表明诗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世事的宗旨。
全诗层次整齐,情景并举,于景中寄寓深情。在诗人笔下,既有归山途中的美丽景色,也有隐约可见的诗人感情的细微变化:从安详从容,到凄凉悲苦,再到恬淡安适。诗人既表现了对辞官归隐的向往,也表现了对现实的愤激不平与无可奈何。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才登上了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悠悠钟声。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傍晚在空潭弯曲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练功制服毒龙。
【评点】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诗人抒写了探访香积寺的所见所感。探访香积寺,是诗人寻仙奉佛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本诗为写寺院的名篇,描写深山古寺幽深清冷的景色,抒写诗人消除世俗杂念安心修禅的心愿。香积寺,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南。
首联写香积寺隐在深山里,常人不知,诗人也不知。因“不知”,所以诗人想要寻访。诗人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走了好几里路,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却还没见到寺院,表面写云峰,实则映衬香积寺的幽邃深远。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情趣和洒脱不羁的性格。
颔联、颈联写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颔联写,诗人来到山里,只见古木参天,杳无人迹,忽然,不知何处传来隐隐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诗人不知道钟声从何而来,只听见“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何处”二字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同时也巧妙地写暗示了诗人寻觅知音的急切心情。
颈联写得最传神。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是绝妙。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只能用“冷”字形容。“咽”、“冷”不仅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而且映照出诗人此时暗淡的心态,与红尘官场喧嚣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尾联抒发感想。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空潭”,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
本诗的题意在于写山寺,但诗人并不正面描摹,而是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相扣。全诗在写寺院,又未见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
终南山
王 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终南山高耸入云靠近天都,山势连绵一直延伸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回头望可见白云连成一片,走进山中却又看不见云雾。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高高的中峰划定不同分野,大小的山谷阴晴变化悬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想要投奔一个人家去住宿,隔着溪水问那打柴的樵夫。
【评点】
这是一首咏叹终南山宏伟壮大的五言律诗。寥寥四十字,便将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地刻画出来,足见诗人创作功底之深厚。本诗是山水诗名篇。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终南山的雄伟壮丽,笔墨豪雄中又有细腻,壮美中又有妩媚。全诗气势磅礴,境界阔大。终南山,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
首联以夸张的语言写远景,极言山之高远,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廓。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诗人却说它“近天都”,是夸张,也有道理:诗人在远处遥望终南,终南的主峰“太乙”在诗人的视野里的确与天连接,这显然是一种视觉上的真实。同时,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未到海隅,诗人却说它“接海隅”,固然也是夸张,然而从长安遥望终南,西不见头,东不见尾,确实有“接海隅”之势,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颔联写近景,写的是诗人身在山中的所见。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之间;然而继续前进,白云依然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成茫茫云海。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看不见了;回头看,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这两句,诗人用细致的笔法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山之南北辽阔和岩石沟壑的形态。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收全景于眼底,见南北辽阔,千岩万壑,千姿百态。
末联写,诗人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便有了“隔水问樵夫”句。诗人既到“中峰”,这里的“水”可能是指深沟大涧。这两句中,人物的出现使全诗更加生意盎然。
总的看来,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在于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从而使诗歌产生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送梓州李使君
王 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 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望你发展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评点】
本诗的主题是赠别。一般的赠别诗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眼前的景物抒发离别之情。但这首诗中,诗人却将送别之情含于劝勉之中,鼓励李使君入蜀后效法先贤有所作为。全诗毫无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调昂扬开朗。此外,诗人开篇便用想象的手法,写了李使君将要任职的梓州的雄奇秀美风光,令人浮想联翩。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
前四句主要描写了梓州山川树林的胜景。首联用了互文的手法,统写景色,颇有气势,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被后来的诗评家称为律诗工于开头的典型。颔联承接前首联,从细节处去写,将一幅奇妙的景色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下过一夜雨后,山泉涌出,远远看去,好像挂在树上一样。山的高险和山泉的奇美赫然展现在读者眼前。第三句对应首联中的“山”字,第四句对应首联中的“树”字,构思巧妙。无论从画面、气势,还是意境、语言、结构,这四句都写得很奇妙。
写完当地的自然景物后,诗人开始写那里的民风,劝勉李使君要为百姓谋福利。颈联中的“汉女”、“巴人”、“幢布”、“芋田”都极具蜀地特点,代表了那里的风俗:梓州的妇女要按时向官府交纳用幢木花织成的布匹;梓州的农民会因芋田发生纠纷。尾联,诗人借用了汉蜀郡太守文翁的故事,劝勉李使君要学习文翁,有所建树。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在蜀地兴建学校,培养人才,使蜀地慢慢发展起来,不再落后。
本诗堪称唐诗中送别的佳作,全诗意境高远,体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酬张少府
王 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自思没有那良好的谋策,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中明月照我悠然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你问什么是通达的道理,请看江深处唱歌打鱼人。
汉江临眺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汉江在楚地连接三条湘水,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岸边都城好像在水上浮动,天水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襄阳的风光是多么美好啊,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