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礼则不生。出自哪儿?
出自《荀子修身》
全句: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释义:所以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则不安宁。
讲述什么是善以及致善的具体方法。文中指出通过修身使品德高尚是公认的善,而修身则必须在礼的制约下完成,即使具体的修养方法也离不开礼和老师。
扩展资料1、原文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难进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之炤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2、释义
第一段:叙说人们对善与不善应采取的态度,指出君子隆师亲友、好善不厌,因而能够取得成功。
第二段:讲述什么是善以及致善的具体方法。文中指出通过修身使品德高尚是公认的善,而修身则必须在礼的制约下完成,即使具体的修养方法也搜趣网离不开礼和老师。
第三段:讲述是良好品德修养的意义。指出良好的品德修养可以使人轻视富贵权力,这样的人可以横行天下,转危为安。
第四段:指出修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圣人、君子、还是士,要达到完满的境界,必须不休不辍。而深明法度真义,是修身的基础,依法度行事才能体现出修养的魅力。
第五段:文中再次强调礼与师在修身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君子的良好品德可以感召世人,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荀子认为,君子是淡泊名利、深谋远虑、珍惜名誉、勇于为理想献身的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荀子修身
事无礼则,国无礼则不宁上一句是什么
人物礼则原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古人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缺少社会礼仪知识和规范意识,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身.以“讲礼貌、懂礼仪、知礼节”为内容的“三礼”教育和青少年的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我们为什么要对人//www.souquanme.com讲礼貌? (2)对人讲礼貌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出自荀子的《荀子修身》。原句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释义
不学会礼仪礼貌,就搜趣网难以有立身之处,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则不安宁。
无论是社会正常秩序,还是判断是非善恶都把礼法做为标准。在日常生活中,礼是修己、待人、接物的根本原则,它存在于人的意志思虑、饮食服饰、容貌态度、进退趋行中,它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扩展资料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
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
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荀子
谁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1、这句话是荀子说的。出自《荀子修身》。
2、原文: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3、白话翻译:
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搜趣网之处,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则不安宁。
4、赏析:
通过修身使品德高尚是公认的善,而修身则必须在礼的制约下完成,即使具体的修养方法也离不开礼和老师。
扩展资料“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启示:
礼仪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集体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现,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与社交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与行为准则。
儒家的“修身”标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实质上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唯心主义修身方法。他们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
通过“反省内求”的方法,能使个人的行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为其封建统治和政权的巩固培养人才。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顺应自然;墨子则要求做到“志功合”兴利除害、平天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荀子修身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的出处
荀子的哪本书里有这句话的记载【译文】容貌、仪态、进退、疾走、慢走,有礼就雍容儒雅,无礼则倨傲偏邪、庸俗粗野。所以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www.souquanme.com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则不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