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什么意思?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出自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这句话是形容人在逆境中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沉默中的爆发,尚可一线生机。一种是继续一蹶不振,永远的沉默,等待的只有灭亡。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中一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已成为广为传颂的名言,以此来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学生。
扩展资料: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句话按照当时鲁迅的话,在那个压迫的年代,大多数的国人都选择沉默。
但终归有搜趣网人不愿意忍受如此屈辱的沉默,就像刘和珍一样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不想在这www.souquanme.com沉默中死亡的话。就应该在沉默中爆发,勇敢拿起手中的武器进行战斗,以此来唤醒中国人心中的尊严。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出自哪里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出自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原文是: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默啊,沉默呵。”
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从与后面一句联系来看,第搜趣网一个“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
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搜趣网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从句式看是选择复句,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似乎只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但是实际上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
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扩展资料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
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种种无理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出自哪里
是谁说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
中国人,向来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公共场所,有人大声喧哗的,有人吸烟污染空气的,但是从未有中国人出于公义出面制止,而在外国,即使是一个老妪,也敢于指出,因为她是基于公愤而抗争,也会有人支援公愤抗争者。在中国基于公愤而抗争,不会有人支援公愤抗争者,如果基于公愤抗争者胜利了,他们是乐于享受结果的,而如果抗争失败,他们绝对不会想要去承受后果,甚至还会抱怨先起抗争者多事,导致他们受到损失。这 就 是 中 国 人 只 顾 个 人 眼 前 利 益 小 聪 明 的 根 本。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出自何处?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1、《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
2、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
3、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4、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扩展资料: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周树人)是老大,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参考资料:纪念刘和珍君-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