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非己所安 不加于物”是什么意思?
请教:“非己所安 不加于物”是什么意思?【孤妄说之】非己所安不加于物2018.9.6
无责附 网搜出处经文节录
善男子,汝复问我,何者一法,是诸菩萨应常护持?
善男子,谓诸菩萨非己所安不加于物。
若诸菩萨守护此法,即是能持诸佛如来一切禁戒。何以故?
自爱身命不应杀生。
自重资财不应偷盗。
自护妻室不应侵他。
如是等行皆名一法。
善男子。若有敬顺如来语者,于此一法常当忆念。
何以故?
无有众生爱乐于苦,凡有所作悉求安乐。乃至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为自他皆得乐故。
善男子,以如是义我说此言。非己所安不加于物,如是一法是诸菩萨应常护持。
(本处乃至本文以下一切引用经文,皆属网络搜索,若有错漏,概不负责)
---------------------
非己所安不加于物
其实字面意思,师兄们应该都大概明白,
至少‘非己所安’是明白的:
————不能令自己安稳、安住的/令自己不能安稳、安住的。
主要在于“不加于物”不知道指什么。
那么正好,需要细细分析,这个“物”。
“物”,
从范文正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粗知:
物、己相对,物为“他物”
即,除自己以外的事物。
在本经文中,则可解为,‘其他一切众生’。
非己所安不加于物
==》
不能令自己安稳、安住的(事物),(就)不施加在其他一切众生身上
这就是佛制一切戒法之本“己所不欲勿劝他人”。
自爱命者则不应杀。
自爱财者则不应盗。
自爱妻者不应侵他。
自爱实语不应诳彼。
自爱和合不应间他。
自爱正直不应邪绮。
自爱柔软不应恶骂。
自爱止足终不於他而生贪欲。
自爱仁恕终不於他而生瞋恚。
自爱正见终不教他令生邪见。
(他版经文)
经中原文可知其‘戒法’本意。
而
再联系更多上下文可知,在此之外还有深意:
“物”,
从《楞严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可知
不但外物转己,更有【迷己为物】,‘物即是己’。
由此:
非己所安不加于物
==》
不能令自己安稳、安住的(事物),(就)不施加在“我”之上
什么东西“非己所安”(令己不安),又常“加于我”,更应“不加于我”呢?
那就是我们的“妄想”!!!我们的“贪嗔痴”!!!
(世尊,何者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
妄想、贪嗔痴,令‘本心’‘不安’‘迷失’。
所以
不能让‘妄想、贪嗔痴’加于‘本心’
断诸妄想,安住本心
就是
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
凝住壁观
就是
入流亡所
就是
妄尽还源
……
(所谓无明。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
非己所安,不加于物
——2018-09-06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责附经文上下文
于是胜思惟菩萨即白佛言:“世尊,
何者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
何者一法,是诸菩萨应常护持?
何者一法,是诸如来现所觉了?”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如来威神之力,乃能问我如是深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善男子,有一种法菩萨应离,所谓欲贪。善男子,如是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瞋怒。如是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愚痴。如是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我取。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疑惑。
善男子,复有一YRVQAitVyz法菩萨应离,所谓憍慢。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懈怠。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惛眠。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爱著。
善男子,如是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
善男子,汝复问我,何者一法,是诸菩萨应常护持?
善男子,谓诸菩萨非己所安不加于物。
若诸菩萨守护此法,即是能持诸佛如来一切禁戒。何以故?
自爱身命不应杀生。
自重资财不应偷盗。
自护妻室不应侵他。www.souquanme.com
如是等行皆名一法。
善男子。若有敬顺如来语者,于此一法常当忆念。
何以故?
无有众生爱乐于苦,凡有所作悉求安乐。乃至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为自他皆得乐故。
善男子,以如是义我说此言。非己所安不加于物,如是一法是诸菩萨应常护持。
善男子,如汝所问何者一法是诸如来现所觉了。
善男子,无有少法是如来觉。
何以故?
如来觉者无所觉故。
善男子,
一切法无生是如来觉。
一切法无灭是如来觉。
一切法离二边是如来觉。
一切法不实是如来觉。
善男子,
诸业自性是如来觉。
一切法从因缘生,是如来觉。
因缘之法犹如电光,是如来觉。
以因缘故而有诸业,是如来觉。
善男子,一切法性普光明藏,是如来觉。
善男子,何故法性名普光明藏?
善男子,世出世智依之以生,如母怀子故名为藏。
若智生时反照其本,如是法性为般若波罗蜜之所摄藏,是故名为普光明藏。
善男子,一切法如幻如焰,是如来觉。
善男子,诸法实性一味解脱,是如来觉。
一味解脱是即名为普光明藏。
善男子,一相法是如来觉。
云何一相?
所谓诸法不来不去、非因非缘、不生不灭、无取无舍、不增不减。
善男子,诸法自性本无所有不可为喻,非是文辞之所辩说。
如是一法,是诸如来现所觉了。”
推荐阅读《大佛顶 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 首楞严经》
推荐阅读《大般涅槃经》北凉译本40卷
有缘听闻《妙印法师-成佛之路》
无责附 网搜出处经文节录
善男子,汝复问我,何者一法,是诸菩萨应常护持?
善男子,谓诸菩萨非己所安不加于物。
若诸菩萨守护此法,即是能持诸佛如来一切禁戒。何以故?
自爱身命不应杀生。
自重资财不应偷盗。
自护妻室不应侵他。
如是等行皆名一法。
善男子。若有敬顺如来语者,于此一法常当忆念。
何以故?
无有众生爱乐于苦,凡有所作悉求安乐。乃至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为自他皆得乐故。
善男子,以如是义我说此言。非己所安不加于物,如是一法是诸菩萨应常护持。
(本处乃至本文以下一切引用经文,皆属网络搜索,若有错漏,概不负责)
---------------------
非己所安不加于物
其实字面意思,师兄们应该都大概明白,
至少‘非己所安’是明白的:
————不能令自己安稳、安住的/令自己不能安稳、安住的。
主要在于“不加于物”不知道指什么。
那么正好,需要细细分析,这个“物”。
“物”,
从范文正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粗知:
物、己相对,物为“他物”
即,除自己以外的事物。
在本经文中,则可解为,‘其他一切众生’。
非己所安不加于物
==》
不能令自己安稳、安住的(事物),(就)不施加在其他一切众生身上
这就是佛制一切戒法之本“己所不欲勿劝他人”。
自爱命者则不应杀。
自爱财者则不应盗。
自爱妻者不应侵他。
自爱实语不应诳彼。
自爱和合不应间他。
自爱正直不应邪绮。
自爱柔软不应恶骂。
自爱止足终不於他而生贪欲。
自爱仁恕终不於他而生瞋恚。
自爱正见终不教他令生邪见。
(他版经文)
经中原文可知其‘戒法’本意。
而
再联系更多上下文可知,在此之外还有深意:
“物”,
从《楞严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可知
不但外物转己,更有【迷己为物】,‘物即是己’。
由此:
非己所安不加于物
==》
不能令自己安稳、安住的(事物),(就)不施加在“我”之上
什么东西“非己所安”(令己不安),又常“加于我”,更应“不加于我”呢?
那就是我们的“妄想”!!!我们的“贪嗔痴”!!!
(世尊,何者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
妄想、贪嗔痴,令‘本心’‘不安’‘迷失’。
所以
不能让‘妄想、贪嗔痴’加于‘本心’
断诸妄想,安住本心
就是
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
凝住壁观
就是
入流亡所
就是
妄尽还源
……
(所谓无明。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
非己所安,不加于物
——2018-09-06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责附经文上下文
于是胜思惟菩萨即白佛言:“世尊,
何者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
何者一法,是诸菩萨应常护持?
何者一法,是诸如来现所觉了?”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如来威神之力,乃能问我如是深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善男子,有一种法菩萨应离,所谓欲贪。善男子,如是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瞋怒。如是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愚痴。如是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我取。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疑惑。
善男子,复有一YRVQAitVyz法菩萨应离,所谓憍慢。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懈怠。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惛眠。
善男子,复有一法菩萨应离,所谓爱著。
善男子,如是一法,是诸菩萨所应永离。
善男子,汝复问我,何者一法,是诸菩萨应常护持?
善男子,谓诸菩萨非己所安不加于物。
若诸菩萨守护此法,即是能持诸佛如来一切禁戒。何以故?
自爱身命不应杀生。
自重资财不应偷盗。
自护妻室不应侵他。www.souquanme.com
如是等行皆名一法。
善男子。若有敬顺如来语者,于此一法常当忆念。
何以故?
无有众生爱乐于苦,凡有所作悉求安乐。乃至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为自他皆得乐故。
善男子,以如是义我说此言。非己所安不加于物,如是一法是诸菩萨应常护持。
善男子,如汝所问何者一法是诸如来现所觉了。
善男子,无有少法是如来觉。
何以故?
如来觉者无所觉故。
善男子,
一切法无生是如来觉。
一切法无灭是如来觉。
一切法离二边是如来觉。
一切法不实是如来觉。
善男子,
诸业自性是如来觉。
一切法从因缘生,是如来觉。
因缘之法犹如电光,是如来觉。
以因缘故而有诸业,是如来觉。
善男子,一切法性普光明藏,是如来觉。
善男子,何故法性名普光明藏?
善男子,世出世智依之以生,如母怀子故名为藏。
若智生时反照其本,如是法性为般若波罗蜜之所摄藏,是故名为普光明藏。
善男子,一切法如幻如焰,是如来觉。
善男子,诸法实性一味解脱,是如来觉。
一味解脱是即名为普光明藏。
善男子,一相法是如来觉。
云何一相?
所谓诸法不来不去、非因非缘、不生不灭、无取无舍、不增不减。
善男子,诸法自性本无所有不可为喻,非是文辞之所辩说。
如是一法,是诸如来现所觉了。”
推荐阅读《大佛顶 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 首楞严经》
推荐阅读《大般涅槃经》北凉译本40卷
有缘听闻《妙印法师-成佛之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上一句是什么?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
勿施于人的前一句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释为自己不希望他 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字义解释
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自己也不要让别人去做。于:介词,在。
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句话在借机阶级矛盾尖锐激烈的时期是不可能做到的。今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是可以做到的。这还能促进团结,使社会安定。
出处
1.《论语颜渊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2.《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孔//www.souquanme.com子说:‘那就是恕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编辑本段
定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辨析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示例:孔子告诉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违背,就会与人不和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典故来自 《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 其含义大致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
对于一个命题,我们要做全面的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能逻辑的地推出“己所欲,施于人”。从逻辑学可以看出,原命题成立,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同时成立,但是“己所欲,施于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命题的否命题,否命题并不必然成立。
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强加给别人,但是如果对方愿意,则不属于“施”的范围。己所欲,别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强加给别人。
总的说来,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自己不想要的,未必是别人不需要的;勿施于人的正是拥有自己不想要的事物时的个人看法;你觉得早餐剩的包子自己不想要,但这正是旁边乞丐难得的美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说的不是早餐剩的包子很凉了,也许会对胃不好,还有点脏,不应该施舍给别人当食物,而是不应该把你所认为的个人看法“早餐剩的包子很凉了,也许会对胃不好,还有点脏,不应该施舍给别人当食物”强加给别人欲包含个人看法,有着主观方面的内容和含义,勿施于人的正是拥有自己不想要的事物时的个人看法。
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自己也不要让别人去做。于:介词,在。
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句话在借机阶级矛盾尖锐激烈的时期是不可能做到的。今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人与人之间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是可以做到的。这还能促进团结,使社会安定。
出处
1.《论语颜渊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2.《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孔//www.souquanme.com子说:‘那就是恕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编辑本段
定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辨析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示例:孔子告诉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违背,就会与人不和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典故来自 《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 其含义大致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
对于一个命题,我们要做全面的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能逻辑的地推出“己所欲,施于人”。从逻辑学可以看出,原命题成立,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同时成立,但是“己所欲,施于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命题的否命题,否命题并不必然成立。
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强加给别人,但是如果对方愿意,则不属于“施”的范围。己所欲,别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强加给别人。
总的说来,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自己不想要的,未必是别人不需要的;勿施于人的正是拥有自己不想要的事物时的个人看法;你觉得早餐剩的包子自己不想要,但这正是旁边乞丐难得的美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说的不是早餐剩的包子很凉了,也许会对胃不好,还有点脏,不应该施舍给别人当食物,而是不应该把你所认为的个人看法“早餐剩的包子很凉了,也许会对胃不好,还有点脏,不应该施舍给别人当食物”强加给别人欲包含个人看法,有着主观方面的内容和含义,勿施于人的正是拥有自己不想要的事物时的个人看法。
请教各位师兄"非己所安不加于物"是什么意思
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里面佛怕我们有些弟子不明白他说的"非己所安不加于物"意思,后面举了几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解释他这句话的意思,即“自爱身命不应杀生,自重资财不应偷盗,自护妻室不应侵他。”通俗说就是用自己的同理心想一想,位置或角色互换的话自己是不是会喜欢。事事做前让自己先预先从对方角度考虑下,就知道这件事该不该做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勿以物喜,勿以己悲
原文出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
字义
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
翻译
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要的(或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
意译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不以物喜:‘物’是指结果,指的是你现在已经得到的东西,可能是金钱、房车,可能是职位、权力,也就是名和利。这个世界越来越是结果为导向的社会,个人的成就越来越与客观得到的名和利直接挂钩,而非主观自我欣赏之类。你对社会的贡献价值会直接与你得到的名利挂钩,当然不排除你运气很好。这些‘物’往往是现在的你的财富搜趣网、你的成就,是对你过去的价值承认。所以现在我们就比较的容易理解‘不以物喜’这句话了。得到的已经得到了,人的满足感、成就感基本来自于刚刚获得的财富增加,名利增加,也就是增量部分才能给你实在的好感受;若是没有了增量,那么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会日渐减少。所以有句话就叫做‘时过境迁’,指的就是随着时间的走动,心境就会随之变迁。所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现在的财富和名利是对你过去价值的承认,也是未来的起点。人需要始终保持一颗迎接未来的心。我真的遇到过一些很聪明的人,他们在获得了成功之后,在个人的心态上发生了变化,潜意识地就把自己当搜趣网成了:‘物,还潜意识地要求周围的人都得把他当成:‘物。我想他是走向了歧途和坟墓,就像古龙笔下的百晓生在拼出了兵器普中的第一后,那个第一就从此固步自封,在武林中只有了虚名。所以很重要一点,人只要活着在任何时候都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不管你觉得自己是多么厉害的技术大拿也好,销售冠军也好,管理奇芭也好,战略高手也好,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最重要的。路还很长,更多的机会和挑战还在我们的前头。如果我们只会欣赏现在的‘物’,那么我们就可能失去了更美好的未来。
不以己悲:人只要活着在任何时候都别把自己不当回事,也就是妄自菲薄,被所谓的权威、所谓的成功者、所谓的领导者所蒙蔽你的双眼,无谓地判定自己的弱小和无能。每个人在看到自己弱点或是失败的时候往往会很沮丧,甚至带着消极的情绪,这样就完全限制了自己的潜力和发展机会。每个人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坚强的发展系统,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中不断努力、不断挑战未来的可能性,公司的发展同样也是如此。我们的神五、神六已经上天,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有自己的磁悬浮列车。我们都有机会去实现别人认为的不可能。做人千万不要看不起自己。对于每个人来说对待自己的未来都需要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那就很好了。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
字义
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
翻译
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要的(或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
意译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不以物喜:‘物’是指结果,指的是你现在已经得到的东西,可能是金钱、房车,可能是职位、权力,也就是名和利。这个世界越来越是结果为导向的社会,个人的成就越来越与客观得到的名和利直接挂钩,而非主观自我欣赏之类。你对社会的贡献价值会直接与你得到的名利挂钩,当然不排除你运气很好。这些‘物’往往是现在的你的财富搜趣网、你的成就,是对你过去的价值承认。所以现在我们就比较的容易理解‘不以物喜’这句话了。得到的已经得到了,人的满足感、成就感基本来自于刚刚获得的财富增加,名利增加,也就是增量部分才能给你实在的好感受;若是没有了增量,那么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会日渐减少。所以有句话就叫做‘时过境迁’,指的就是随着时间的走动,心境就会随之变迁。所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现在的财富和名利是对你过去价值的承认,也是未来的起点。人需要始终保持一颗迎接未来的心。我真的遇到过一些很聪明的人,他们在获得了成功之后,在个人的心态上发生了变化,潜意识地就把自己当搜趣网成了:‘物,还潜意识地要求周围的人都得把他当成:‘物。我想他是走向了歧途和坟墓,就像古龙笔下的百晓生在拼出了兵器普中的第一后,那个第一就从此固步自封,在武林中只有了虚名。所以很重要一点,人只要活着在任何时候都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不管你觉得自己是多么厉害的技术大拿也好,销售冠军也好,管理奇芭也好,战略高手也好,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最重要的。路还很长,更多的机会和挑战还在我们的前头。如果我们只会欣赏现在的‘物’,那么我们就可能失去了更美好的未来。
不以己悲:人只要活着在任何时候都别把自己不当回事,也就是妄自菲薄,被所谓的权威、所谓的成功者、所谓的领导者所蒙蔽你的双眼,无谓地判定自己的弱小和无能。每个人在看到自己弱点或是失败的时候往往会很沮丧,甚至带着消极的情绪,这样就完全限制了自己的潜力和发展机会。每个人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坚强的发展系统,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中不断努力、不断挑战未来的可能性,公司的发展同样也是如此。我们的神五、神六已经上天,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有自己的磁悬浮列车。我们都有机会去实现别人认为的不可能。做人千万不要看不起自己。对于每个人来说对待自己的未来都需要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那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