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其道的前一句和后一句(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什么意思)

在其位谋其职下一句这是一句成语短语,但应该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像欲各专一于......

谋其道的前一句和后一句(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什么意思)

在其位谋其职下一句

这是一句成语短语,但应该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 亦有此语。其旨像"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 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

扩展资料:

一、成语解析:

【拼音】[ bù zài qí wèi,bù móu qí zhèng ]

【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例句】

1、 人们一反那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态度,以主人翁的姿态参加了管理工作。

2、 在当商队领队时,贝培总是责备布衣不是做大事的人,布衣的做法其实很好地诠释了一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 武老沉默,现在天//www.souquanme.com庭的样子,他也心急,但是没办法,他已经退下来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具体措施、临场应变乃是领兵将领的职责,恕在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二、句子简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

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对后世则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对民众不关心政治,安分守礼的心态起到诱导作用。

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人连自己的事情也做不好,喜欢去插手别的事情,这是不对的,我们要提倡“在其位,谋其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说人要端行自己的正义,而不要去谋求当下的小利益,并要修养自己信奉的事物,并不急于取的成果。才会使社会的风气会改变,如果违背了,自然是大道所不容的。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正:合于法则的。

谊:通“义”,合宜的道德、行为。

谋:图谋。

释义: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

“义利之辨”是我国传统思想史中一个重要命题,儒家义利观又格外引人注目。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言“见利思义”和“见得思义”,主张先义后利,求利而不违义,人人行之,守住道德底线,并以此判分君子和小人。

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为士人君子追求道德人生境界树立了榜样。后来墨子亦言“不义不富,不义不贵”,荀子言“利少而义多,为之”,清儒颜元言“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皆精辟至粹。

其中汉儒董子所言“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另一版本言“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亦与孔子所倡之义利观桴鼓相应,一脉相承,为后来学士君子正德利用厚生、修身齐家治世和提升人生道德境界指引方向,影响深远。

扩展资料

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作为中国古代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的争辩。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利,指利益、功利。

董仲舒继承孔孟思想,为西汉大儒,董仲舒的“义利”观,本来是比较全面的。但是,他那一句“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却遭到后来许多人质疑、指责、抨击。

董仲舒所谓“夫搜趣网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这句话,非泛泛之论,而是有其特定的针对性的。仁人君子只讲求道义(谊),不图谋功利。

董仲舒这句话,有鉴于“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因而以对“仁人”品行的赞美,希望消除易王心中好勇作乱的思想苗头,保证国家的安定团结。

这句话即使扩展开来讲,也只能是针对统治者、各级官吏,告诫他们不要贪功名图自利,以私心邪念来滋www.souquanme.com事搅事、祸国殃民;而应该立足于道义(谊),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安定幸福为归依。因此,董仲舒这句话非但不“疏阔”、“迂腐”,而且很有教育意义、富有现实意义。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谁的两句话?\

董仲舒出处:《汉书董仲舒传》:“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

人见其谋,出行其政,居思其道,动则有仪出自哪里

忠经
 《忠经》
  作者马融
  序曰:《忠经》者,盖出於《孝经》也。仲尼说《孝经》而敦事君之义,则知孝者俟忠而成。是所以答君亲之恩,明臣子之行,忠不可废于国,孝不可弛于家。孝既有经,忠则犹阙,故述仲尼之意,撰《忠经》焉。今皇上含庖轩之道,茂勋华之德,弼贤俾能,无远不奉。忠之与孝,天下攸同。臣融岩野之臣,性则愚朴,沐浴德泽,其可默乎?作为此经,庶少裨补,诚则辞理薄陋,不足以称。为忠之所存,存于劝善;劝善之大,何以加于忠孝者哉?夫定卑高以章目,引诗书以明义,皆师于古,曷敢徒然?其或异同,从忠孝之宜也。或对之以象其意,或迁之以就其类,或损之以简其文,或益之以备其事。以忠应孝,亦分为十有八章。所以弘其至公,勉其诚信,本为政之大体,陈君事之要道,始于立德,终于成功,此《忠经》之义也。谨序。
  天地神明章第一
  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www.souquanme.com,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身一,则百禄至;家一,则六亲各;国一,则万人理。《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圣君章第二
  惟君以圣德,监于万邦。自下至上,各有尊也。故王者,上事于天,下事于地,中事于宗庙,以临于人。则人化之,天下尽忠,以奉上也。是以兢兢戒慎,日增其明,禄贤官能,式敷大化,惠泽长久,万民咸怀。故得皇猷丕丕,行于四方,扬于后代,以保社稷,以光祖考,尽圣君之忠也。《诗》云:“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冢臣章第三
  为臣事君,忠之本也,本立而化成。冢臣于君,可谓一体,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夫忠者,岂惟奉君忘身,徇国忘家,正色直辞,临难死节而已矣!在乎沉谋潜运,正己安人,任贤以为理,端委而自化。尊其君,有天地之大,日明之明,阴阳之和,四时之信,圣德洋溢,颂声作焉。《书》云:“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百工章第四
  有国之建,百工惟才,守位谨常,非忠之道。故君子之事上也,人则献其谋,出则行其政,居则思其道,动则有仪。秉职不回,言事无惮,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上下用成,故昭君德,盖百工之忠也。《诗》云:“靖共尔位,好事正直。”
  守宰章第五
  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则无欲,平则不曲,明能正俗,三者备矣,然后可以理人。君子尽其忠能,以行其政令,而不理者,未之闻也。夫人莫不欲安,君子顺而安之,莫不欲富,君子教以富之。笃之以仁义,以固其心,道之以礼乐,以和其气。宣君德,以弘其大化,明国法,以至于无刑。视君之人,如观乎子,则人爱之,如爱其亲,盖守宰之忠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兆人章第六
  天地泰宁,君之德也,君德昭明,则阴阳风雨以和,人赖之而生也。是故只承君之法度,行孝悌于其家,服勤稼穑,以供王职,此兆人之忠也。《书》云:“一人无良,万邦以贞。”
  政理章第七
  夫化之以德,理之上也,则人日迁善而不知;施之以政,理之中也,则人不得不为善;惩之以刑,理之下也,则人畏而不敢为非也。刑则在省于中,政则在简而能,德则在博而久。德者,为理之本也;任政,非德则薄;任刑,非德则残。故君子务于德,修于政,谨于刑。固其忠,以明其信,行之匪懈,何不理之人乎?《诗》云:“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武备章第八
  王者立武,以威四方,安万人也。淳德布洽,戎夷秉命。统军之帅,仁以怀之,义以厉之,礼以训之,信以行之,赏以劝之,刑以严之,行此六者,谓之有利。故得帅,尽其心,竭其力,致其命,是以攻之则克,守之则固,武备之道也。《诗》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观风章第九
  惟臣,以天子之命,出于四方,以观风。听不可以不聪,视不可以不明。聪则审于事,明则辨于理,理辨则忠,事审则分。君子去其私,正其色,不害理以伤物,不惮势以举任。惟善是与,惟恶是除。以之而陟则有成,NFUnu以之而克则无怨,夫如是,则天下敬职,万邦以宁。《诗》云:“载驰载驱,周爰谘诹。”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