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的诗人和诗句还有解释是什么?
贺知章《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 妆成:装饰,打扮。
⑷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⑻ 似:好像,如同,似乎
导读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znWghvSos,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作者简介
贺知章,唐朝诗人。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开元十三年(725)擢礼部侍郎,宫至秘书监。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为道上,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享年86岁。贺知章少时以诗文闻名,神龙年间(705—707)已名扬京城。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贺知章邕容省闼,高逸豁达,为一代清鉴风流之士。尤喜好在饮酒中乘兴书写诗文,直到纸尽方止。曾与张旭、崔宗硅《海录碎事》亦将其与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贺知章还与张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为姻亲,故时人也常以“贺张”称之。两人也经常同游,“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施宿《嘉泰会稽志》)贺知章以草书名世。《述书赋》中赞其草书“落笔精绝”,“与造化相争,非人工即到”吕总《续书评》则以为“纵笔如飞,奔而不竭。”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诗中将其喻为王羲之,有言“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卢象《送贺监归会稽应制》诗“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违羁王献之。长安素娟书欲偏,工人爱惜常保持。”则喻其为王献之。当时人们还将其草书与秘书省的落星石、薛稷画的鹤、郎馀令绘的凤,合称为秘书省“四绝”。然而贺知章的书法存世极少,现可见的草书作品只有《孝经》,其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贺知章的草书,拉开了盛中唐草书浪漫风气的序幕。此外贺知章也擅楷书,有《龙瑞宫记》传世。
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名句赏析——“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宋仁宗时官至中书舍人。他是北宋散文家,诗也写得有特色。所写七言绝句,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
【说明】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解释】
①倚--仗恃,倚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 妆成:装饰,打扮。
⑷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⑻ 似:好像,如同,似乎
导读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znWghvSos,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作者简介
贺知章,唐朝诗人。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开元十三年(725)擢礼部侍郎,宫至秘书监。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为道上,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享年86岁。贺知章少时以诗文闻名,神龙年间(705—707)已名扬京城。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贺知章邕容省闼,高逸豁达,为一代清鉴风流之士。尤喜好在饮酒中乘兴书写诗文,直到纸尽方止。曾与张旭、崔宗硅《海录碎事》亦将其与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贺知章还与张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为姻亲,故时人也常以“贺张”称之。两人也经常同游,“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施宿《嘉泰会稽志》)贺知章以草书名世。《述书赋》中赞其草书“落笔精绝”,“与造化相争,非人工即到”吕总《续书评》则以为“纵笔如飞,奔而不竭。”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诗中将其喻为王羲之,有言“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卢象《送贺监归会稽应制》诗“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违羁王献之。长安素娟书欲偏,工人爱惜常保持。”则喻其为王献之。当时人们还将其草书与秘书省的落星石、薛稷画的鹤、郎馀令绘的凤,合称为秘书省“四绝”。然而贺知章的书法存世极少,现可见的草书作品只有《孝经》,其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贺知章的草书,拉开了盛中唐草书浪漫风气的序幕。此外贺知章也擅楷书,有《龙瑞宫记》传世。
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名句赏析——“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宋仁宗时官至中书舍人。他是北宋散文家,诗也写得有特色。所写七言绝句,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
【说明】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解释】
①倚--仗恃,倚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的解释
怜 在这里是喜爱的意思,
汾 指的是太原的汾河
依依在这里好像是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汾 指的是太原的汾河
依依在这里好像是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描写柳树的诗句
唐代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野性爱栽植,植柳水中坻。
乘春持斧斫,裁截而树之。
长短既不一,高下随所宜。
倚岸埋大干,临流插小枝。
松柏不可待,(木便)楠固难移。
不如种此树,此树易荣滋。
无根亦可活,成阴况非迟。
三年未离郡,可以见依依。
种罢水边憩,仰头闲自思。
富贵本非望,功名须待时。
不种东溪柳,端坐欲何为?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www.souquanme.com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
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
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无情柔态任春催,似不胜风倚古台。
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沟颜色洞庭来。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褭翠丝柔。
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
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律到御沟春,沟边柳色新。细笼穿禁水,轻拂入朝人。
日近韶光早,天低圣泽匀。谷莺栖未稳,宫女画难真。
楚国空摇浪,隋堤暗惹尘。如何帝城里,先得覆龙津。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带露含烟处处垂,绽黄摇绿嫩参差。
长堤未见风飘絮,广陌初怜日映丝。
斜傍画筵偷舞态,低临妆阁学愁眉。
离亭不放到春暮,折尽拂檐千万枝。
闲花野草总争新,眉皱丝干独不匀。
乞取东风残气力,莫教虚度一年春。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如凭细叶留春色,
须把长条系落晖。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御苑阳和早,章沟柳色新。托根偏近日,布叶乍迎春。
秀质方含翠,清阴欲庇人。轻云度斜景,多露滴行尘。
袅袅堪离赠,依依独望频。王孙如可赏,攀折在芳辰。
御沟回广陌,芳柳对行人。翠色枝枝满,年光树树新。
畏逢攀折客,愁见别离辰。近映章台骑,遥分禁苑春。
嫩阴初覆水,高影渐离尘。莫入胡儿笛,还令泪湿巾。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垂柳碧鬅茸,楼昏雨带容。思量成夜梦,束久废春慵。
梳洗凭张敞,乘骑笑稚恭。碧虚随转笠,红烛近高舂。
怨目明秋水,愁眉淡远峰。小阑花尽蝶,静院醉醒蛩。
旧作琴台凤,今为药店龙。宝奁抛掷久,一任景阳钟。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动春何限叶,撼晓几多枝。解有相思否,应无不舞时。
絮飞藏皓蝶,带弱露黄鹂。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柳映江潭底有情,望中频遣客心惊。
巴雷隐隐千山外,更作章台走马声。
为有桥边拂面香,何曾自敢占流光。
后庭玉树承恩泽,不信年华有断肠。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已带黄金缕,仍飞白玉花搜趣网。长时须拂马,密处少藏鸦。
眉细从他敛,腰轻莫自斜。玳梁谁道好,偏拟映卢家。
年柳变池台,隋堤曲直回。逐浪丝阴去,迎风带影来。
疏黄一鸟弄,半翠几眉开。萦雪临春岸,参差间早梅。
日近烟饶还有意,东垣西掖几千株。牵仍别恨知难尽,
夸炫春光恐更无。解引人情长婉约,巧随风势强盘纡。
天应绣出繁华景,处处茸丝惹路衢。
最爱纤纤曲水滨,夕阳移影过青苹。东风又染一年绿,
楚客更伤千里春。低叶已藏依岸棹,高枝应闭上楼人。
舞腰浙重烟光老,散作飞绵惹翠。
春来无树不青青,似共东风别有情。
闲忆旧居湓水畔,数枝烟雨属啼莺。
最爱青青水国中,莫愁门外间花红。
纤纤无力胜春色,撼起啼莺恨晚风。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妆点青春更有谁,青春常许占先知。
亚夫营畔风轻处,元亮门前日暖时。
花密宛如飘六出,叶繁何惜借双眉。
交情别绪论多少,好向仁人赠一枝。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五株斜傍渊明宅,
千树低垂太尉营。临水带烟藏翡翠,倚风兼雨宿流莺。
隋皇堤畔依依在,曾惹当时歌吹声。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谁家按舞傍池塘,已见繁枝嫩眼黄。
漫说早梅先得意,不知春力暗分张。
似拟凌寒妒早梅,无端弄色傍高台。
折来未有新枝长,莫遣佳人更折来。
垂柳
【唐】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柳
【唐】唐彦谦
春思春愁一万枝,远村遥岸寄相思。西园有雨和苔长,
南内无人拂槛垂。游客寂寥缄远恨,暮莺啼叫惜芳时。
晚来飞絮如霜鬓,恐为多情管别离。
杨柳
【唐】汪遵
亚夫营畔柳蒙蒙,隋主堤边四路通。
攀折赠君还有意,翠眉轻嫩怕春风。
题柳
【唐】温庭筠
杨柳千条拂面丝,绿烟金穗不胜吹。香随静婉歌尘起,
影伴娇娆舞袖垂。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
千门九陌花如雪,飞过宫墙两自知。
咏柳
【唐】吴融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
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
柳
【唐】徐夤
漠漠金条引线微,年年先翠报春归。
解笼飞霭延芳景,不逐乱花飘夕晖。
啼鸟噪蝉堪怅望,舞烟摇水自因依。
五株名显陶家后,见说辞荣种者稀。
咏柳
【唐】薛逢
弱植惊风急自伤,暮来翻遣思悠扬。曾飘紫陌随高下,
敢拂朱阑竞短长。萦砌乍飞还乍舞,扑池如雪又如霜。
莫令岐路频攀折,渐拟垂阴到画堂。
江柳
【唐】薛能
条绿似垂缨,离筵日照轻。向人虽有态,伤我为无情。
桥远孤临水,墙低半出营。天津曾此见,亦是怆行行。
庭柳
【唐】姚系
袅袅柳杨枝,当轩杂佩垂。交阴总共密,分条各自宜。
因依似永久,揽结更伤离。爱此阳春色,秋风莫遽吹。
柳
【唐】张旭
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
请君细看风流意,未减灵和殿里时。
赋得江边柳
【唐】鱼玄机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柳
【唐】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秋柳
【清】王士祯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央,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
--------------------------------------------------------------------------------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杨柳岸晓风残月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弱柳千丝缕,嫩黄匀遍鸭啼处。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回答者:yushuzhe - 大魔导师 十二级 3-25 08:28
--------------------------------------------------------------------------------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根据诗句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诗的内容,突破难点。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句,可体会到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可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当时的景致是怎样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学生想象在春风的吹拂下,万紫千红的景象,从而体会诗句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数字,对大多数人而言,数字一般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可是,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十三个原本看起来十分单调的数字被诗人们巧妙地运用到诗中时,却往往会变得十分形象生动,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全诗妙趣别具,平添许多艺术魅力。
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数字入诗的做法可谓是源远流长。早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诗句使用了数词(据统计,单是《国风》中使用数词的诗就多达46首);而在《唐诗三百首》一书所收录的诗作中,含有数字的诗作更是多达130余首,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可以这么说,在我国古代诗词文化宝库中,数字入诗的例子可谓是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数字入诗,用处颇大,既可以叙事抒情,也可以刻画人物,还可以绘景状物。以数字入诗来叙事抒情,可使所叙之事、所抒之情更加感人,如唐代诗人张祜的“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何满子》)、佚名的“一春花事一春愁,十二珠帘十二楼。千万愁中听百舌,两三枝上五更头”(《春愁》);以数字入诗来刻画人物,可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杜牧的《赠别》写少女“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以数字入诗来绘景状物,可使所写之景、所状之物显得更鲜明,这一点被古代的诗人们运用得尤为充分。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一诗中,就巧妙地运用了“两、一、千、万”四个数字,使全诗的意境更加鲜明;而北宋初期的词人晏殊在《破阵子》一词中四个数字的运用则把清明前后的清和景象描写得极其生动:“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同是描写春色,数字在李山甫的诗句“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中就好像活了一般,把明媚动人的春光展示得淋漓尽致。此外,像唐代诗人杜牧的“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丘”(《洛中送冀处士东游》)、杜甫的“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与朱山人》)、温庭筠的“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含绿”《题望苑驿(东有马嵬驿,西有端正树一作相思树)》等都深得此法之妙。
数字入诗的手法亦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穷,各有妙趣。其中常见的、有规律可循的主要有夸张式、重叠式、铺垫式、算术式等几种。
所谓夸张式,是指诗中所运用的数字是夸张的,而非实指,如杜甫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古柏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所谓重叠式,即某一个或某几个数字在同一首甚至是同一句诗中反复出现,其中以“一”字的反复运用最为常见。如清人易顺鼎在《天童山中月夜独坐》一诗中前后相连的四句诗的相同位置使用了同一个数词——“一”,而唐代诗人王建的《古谣》一诗中则反复用了八个“一”字,却都丝毫不给人重复罗嗦之感。其中易诗是这样写的:“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而王诗则为:“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一去一来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树。”清代另外两位诗人陈沆、何佩玉更是在一首诗中反复用了十个“一”字,且对仗工整,别具生趣,自然贴切,不给人雕琢生硬之感。其中,陈沆的《无题》诗描写了一幅渔翁在秋江月下荡舟独钓、怡然自得的生动画面,诗中有情有景,有人有物,有声有色,简直可以入画:“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有的人说此诗为纪晓岚所作,字句亦稍有不同:“一蒿一橹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钩。一拍一呼一声笑,一人独占一江秋”)。何诗与陈诗形式相似,但意境不同:“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夕阳一鸟飞znWghvSos。”此外,像李白的“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元人徐再思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双调水仙子〕夜雨》)等诗句皆有类于此,而又各有其妙。
所谓铺垫式,是指故意先用数字作铺垫,使诗的前半部显得通俗易懂、平淡如水;最后却用警句作结,使全诗平中出奇,骤然生色,使读者在大失所望之时,眼前突然为之一亮,充分体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之妙。比如:据说,明代文学家解缙小时候有一次到社仓去为家中买米,不想却受到几个地主豪绅的故意刁难。这时,恰逢天空中飞来一群麻雀,落在了社仓的墙头之上。解缙见状,触景生情,随口吟道:“一个一个又一个,墙上还有许多个。”几个豪绅听到这儿,都忍不住捧腹大笑,说:“这算哪门子的诗啊!”可就在他们的话音未落、笑声未止之时,解缙又接着吟出了诗的最后两句:“太平食尽皇家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豪绅们听罢,笑声嘎然而止,脸色亦为之顿变。他们知道解缙在骂他们是侵食皇家粮食的麻雀,却又无可奈何。据说明代另一位才子唐伯虎也写有一首类似的数字诗,题为《登山》,诗是这样写的:“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起,四海五湖皆一望。”这首诗前两句通俗如大白话,但后两句却意境鲜明,使全诗为之骤然生色。此外,传说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写过一首这样的数字诗:“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此诗前两句粗俗不堪,语淡如水,后两句却气度不凡,颇有帝王诗风,可谓反差鲜明。
要说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数字诗,可能非下面这首《咏雪》诗莫属了:“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皆不见。”这首诗的前三句平淡无奇,如稚童数数,几乎很难称得上是诗;可最后一句,却奇峰突起,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再一次领会到“先抑后扬”的妙处,领会到什么叫“诗贵一联精”。近几年来,随着《宰相刘罗锅》、《还珠格格》、《风流才子纪晓岚》等电视连续剧的热播,这首诗在民间流传更广,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妇乳皆知的程度。可关于这首诗的作者,人们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清代风流才子纪晓岚,有的说是清代喜欢附庸风雅、舞文弄墨的乾隆皇帝,还有的说是身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大诗人郑板桥。在流传的过程中,这首诗的文字亦多有出入:“千片万片无数片”有的作“九片十片无数片”或“九片十片片片飞”,“入”字有的亦作“进”字,“芦”字有的亦作“梅”字,“皆”字有的作“终”字或“都”字。
明代另一位才子、广东南海的状元伦文叙为苏东坡所画的《百鸟归巢图》题写的诗与解诗相类似:“天上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但又与上面所举的四首铺垫式数字诗大有不同: “天上一只又一只”是两只;“三四”为十二只,“五六”乃三十只,“七八”为五十六只,四组数字相加,恰为百只,正好暗合了画中的“百鸟”之数。此诗构思奇巧,令人读之拍案叫绝,可看作是算术式数字诗中一个很好的例子。此外,像宋代苏轼的“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水龙吟》、佚名的“离恨十分留一半,三分黄叶二分尘”也深得此法之妙。
这些以数字入诗的佳句,构思巧妙而又自然活泼,读来脍炙人口、妙趣横生,给人一种别样的艺术享受。
相传,有个穷秀才颇有些才学,但因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使他屡试不第。这一年,听悦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他便打点行装,赴京赶考。
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纵然秀才历尽了千辛万苦,待他赶到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了。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出的题目,是用从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一路的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上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于是开口对道: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一听,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秀才从十至一作一下联。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口应道: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听罢,连连称妙,接着又应对一番,秀才皆对答如流。这样,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被这位对联高手夺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现在要赏析的这首《绝句》正属此例。
杜甫平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由于当朝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历经飘泊,他始终关心着民生,关切朝廷,但却也长久地受着被投闲置散而愁闷满怀的煎熬。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飘泊的生活有所安定。文德二年,杜甫故人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谏检校工部员外郎。这首绝句就写在这一期间。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znWghvSos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但我却以为此说不甚如意。可否这般理解更好一点:上两句已点明,当时节全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仿如润含了感受,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西岭”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之雪。但诗人为何以这“千秋雪”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诗的处境,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机。
这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之手法,另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少年志向历数十年的重重阻扼后终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人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但同时,以生此顽雪可融之感,以另一角度来说也表明一种艰难,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功,何况要融此千年秋之雪?于是,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故我以为,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中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要排遣心内那久受的投闲置散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小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以清新自由之景象以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此解也似不够妥帖。着一“泊”字,实有深意。泊“有停留不开”义,杜甫用的应正是此义。杜甫的多年飘泊无着。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毕竟已大大消去了。他对自己一展抱负的信心,他自己应该知道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实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因成都少尹徐的叛乱而在梓州、阆州一带历了一番流亡生活而归,连偏于一隅的草堂也不能安居,杜甫当时心情可知,怀着这样强烈迷惘不定的心绪,又有着这样无着无依和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的人生体验,杜甫对严武的推荐是否成功,而即使成功后自己是否真可一展抱负,着实百抱望不大的,“泊”,正好写出此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三句中千秋并举,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示希望之不大。此其一。其二,这只停泊门前的东吴船并非自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云东吴,原因何在?一则如上述,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路径之难暗示诗人抱负得展
野性爱栽植,植柳水中坻。
乘春持斧斫,裁截而树之。
长短既不一,高下随所宜。
倚岸埋大干,临流插小枝。
松柏不可待,(木便)楠固难移。
不如种此树,此树易荣滋。
无根亦可活,成阴况非迟。
三年未离郡,可以见依依。
种罢水边憩,仰头闲自思。
富贵本非望,功名须待时。
不种东溪柳,端坐欲何为?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www.souquanme.com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
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
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无情柔态任春催,似不胜风倚古台。
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沟颜色洞庭来。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褭翠丝柔。
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
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律到御沟春,沟边柳色新。细笼穿禁水,轻拂入朝人。
日近韶光早,天低圣泽匀。谷莺栖未稳,宫女画难真。
楚国空摇浪,隋堤暗惹尘。如何帝城里,先得覆龙津。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带露含烟处处垂,绽黄摇绿嫩参差。
长堤未见风飘絮,广陌初怜日映丝。
斜傍画筵偷舞态,低临妆阁学愁眉。
离亭不放到春暮,折尽拂檐千万枝。
闲花野草总争新,眉皱丝干独不匀。
乞取东风残气力,莫教虚度一年春。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如凭细叶留春色,
须把长条系落晖。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御苑阳和早,章沟柳色新。托根偏近日,布叶乍迎春。
秀质方含翠,清阴欲庇人。轻云度斜景,多露滴行尘。
袅袅堪离赠,依依独望频。王孙如可赏,攀折在芳辰。
御沟回广陌,芳柳对行人。翠色枝枝满,年光树树新。
畏逢攀折客,愁见别离辰。近映章台骑,遥分禁苑春。
嫩阴初覆水,高影渐离尘。莫入胡儿笛,还令泪湿巾。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垂柳碧鬅茸,楼昏雨带容。思量成夜梦,束久废春慵。
梳洗凭张敞,乘骑笑稚恭。碧虚随转笠,红烛近高舂。
怨目明秋水,愁眉淡远峰。小阑花尽蝶,静院醉醒蛩。
旧作琴台凤,今为药店龙。宝奁抛掷久,一任景阳钟。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动春何限叶,撼晓几多枝。解有相思否,应无不舞时。
絮飞藏皓蝶,带弱露黄鹂。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柳映江潭底有情,望中频遣客心惊。
巴雷隐隐千山外,更作章台走马声。
为有桥边拂面香,何曾自敢占流光。
后庭玉树承恩泽,不信年华有断肠。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已带黄金缕,仍飞白玉花搜趣网。长时须拂马,密处少藏鸦。
眉细从他敛,腰轻莫自斜。玳梁谁道好,偏拟映卢家。
年柳变池台,隋堤曲直回。逐浪丝阴去,迎风带影来。
疏黄一鸟弄,半翠几眉开。萦雪临春岸,参差间早梅。
日近烟饶还有意,东垣西掖几千株。牵仍别恨知难尽,
夸炫春光恐更无。解引人情长婉约,巧随风势强盘纡。
天应绣出繁华景,处处茸丝惹路衢。
最爱纤纤曲水滨,夕阳移影过青苹。东风又染一年绿,
楚客更伤千里春。低叶已藏依岸棹,高枝应闭上楼人。
舞腰浙重烟光老,散作飞绵惹翠。
春来无树不青青,似共东风别有情。
闲忆旧居湓水畔,数枝烟雨属啼莺。
最爱青青水国中,莫愁门外间花红。
纤纤无力胜春色,撼起啼莺恨晚风。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妆点青春更有谁,青春常许占先知。
亚夫营畔风轻处,元亮门前日暖时。
花密宛如飘六出,叶繁何惜借双眉。
交情别绪论多少,好向仁人赠一枝。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五株斜傍渊明宅,
千树低垂太尉营。临水带烟藏翡翠,倚风兼雨宿流莺。
隋皇堤畔依依在,曾惹当时歌吹声。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谁家按舞傍池塘,已见繁枝嫩眼黄。
漫说早梅先得意,不知春力暗分张。
似拟凌寒妒早梅,无端弄色傍高台。
折来未有新枝长,莫遣佳人更折来。
垂柳
【唐】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柳
【唐】唐彦谦
春思春愁一万枝,远村遥岸寄相思。西园有雨和苔长,
南内无人拂槛垂。游客寂寥缄远恨,暮莺啼叫惜芳时。
晚来飞絮如霜鬓,恐为多情管别离。
杨柳
【唐】汪遵
亚夫营畔柳蒙蒙,隋主堤边四路通。
攀折赠君还有意,翠眉轻嫩怕春风。
题柳
【唐】温庭筠
杨柳千条拂面丝,绿烟金穗不胜吹。香随静婉歌尘起,
影伴娇娆舞袖垂。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
千门九陌花如雪,飞过宫墙两自知。
咏柳
【唐】吴融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
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
柳
【唐】徐夤
漠漠金条引线微,年年先翠报春归。
解笼飞霭延芳景,不逐乱花飘夕晖。
啼鸟噪蝉堪怅望,舞烟摇水自因依。
五株名显陶家后,见说辞荣种者稀。
咏柳
【唐】薛逢
弱植惊风急自伤,暮来翻遣思悠扬。曾飘紫陌随高下,
敢拂朱阑竞短长。萦砌乍飞还乍舞,扑池如雪又如霜。
莫令岐路频攀折,渐拟垂阴到画堂。
江柳
【唐】薛能
条绿似垂缨,离筵日照轻。向人虽有态,伤我为无情。
桥远孤临水,墙低半出营。天津曾此见,亦是怆行行。
庭柳
【唐】姚系
袅袅柳杨枝,当轩杂佩垂。交阴总共密,分条各自宜。
因依似永久,揽结更伤离。爱此阳春色,秋风莫遽吹。
柳
【唐】张旭
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
请君细看风流意,未减灵和殿里时。
赋得江边柳
【唐】鱼玄机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柳
【唐】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秋柳
【清】王士祯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央,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
--------------------------------------------------------------------------------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杨柳岸晓风残月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弱柳千丝缕,嫩黄匀遍鸭啼处。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回答者:yushuzhe - 大魔导师 十二级 3-25 08:28
--------------------------------------------------------------------------------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根据诗句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诗的内容,突破难点。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句,可体会到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可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当时的景致是怎样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学生想象在春风的吹拂下,万紫千红的景象,从而体会诗句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数字,对大多数人而言,数字一般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可是,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十三个原本看起来十分单调的数字被诗人们巧妙地运用到诗中时,却往往会变得十分形象生动,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全诗妙趣别具,平添许多艺术魅力。
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数字入诗的做法可谓是源远流长。早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诗句使用了数词(据统计,单是《国风》中使用数词的诗就多达46首);而在《唐诗三百首》一书所收录的诗作中,含有数字的诗作更是多达130余首,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可以这么说,在我国古代诗词文化宝库中,数字入诗的例子可谓是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数字入诗,用处颇大,既可以叙事抒情,也可以刻画人物,还可以绘景状物。以数字入诗来叙事抒情,可使所叙之事、所抒之情更加感人,如唐代诗人张祜的“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何满子》)、佚名的“一春花事一春愁,十二珠帘十二楼。千万愁中听百舌,两三枝上五更头”(《春愁》);以数字入诗来刻画人物,可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杜牧的《赠别》写少女“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以数字入诗来绘景状物,可使所写之景、所状之物显得更鲜明,这一点被古代的诗人们运用得尤为充分。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一诗中,就巧妙地运用了“两、一、千、万”四个数字,使全诗的意境更加鲜明;而北宋初期的词人晏殊在《破阵子》一词中四个数字的运用则把清明前后的清和景象描写得极其生动:“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同是描写春色,数字在李山甫的诗句“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中就好像活了一般,把明媚动人的春光展示得淋漓尽致。此外,像唐代诗人杜牧的“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丘”(《洛中送冀处士东游》)、杜甫的“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与朱山人》)、温庭筠的“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含绿”《题望苑驿(东有马嵬驿,西有端正树一作相思树)》等都深得此法之妙。
数字入诗的手法亦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穷,各有妙趣。其中常见的、有规律可循的主要有夸张式、重叠式、铺垫式、算术式等几种。
所谓夸张式,是指诗中所运用的数字是夸张的,而非实指,如杜甫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古柏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所谓重叠式,即某一个或某几个数字在同一首甚至是同一句诗中反复出现,其中以“一”字的反复运用最为常见。如清人易顺鼎在《天童山中月夜独坐》一诗中前后相连的四句诗的相同位置使用了同一个数词——“一”,而唐代诗人王建的《古谣》一诗中则反复用了八个“一”字,却都丝毫不给人重复罗嗦之感。其中易诗是这样写的:“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而王诗则为:“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一去一来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树。”清代另外两位诗人陈沆、何佩玉更是在一首诗中反复用了十个“一”字,且对仗工整,别具生趣,自然贴切,不给人雕琢生硬之感。其中,陈沆的《无题》诗描写了一幅渔翁在秋江月下荡舟独钓、怡然自得的生动画面,诗中有情有景,有人有物,有声有色,简直可以入画:“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有的人说此诗为纪晓岚所作,字句亦稍有不同:“一蒿一橹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钩。一拍一呼一声笑,一人独占一江秋”)。何诗与陈诗形式相似,但意境不同:“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夕阳一鸟飞znWghvSos。”此外,像李白的“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元人徐再思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双调水仙子〕夜雨》)等诗句皆有类于此,而又各有其妙。
所谓铺垫式,是指故意先用数字作铺垫,使诗的前半部显得通俗易懂、平淡如水;最后却用警句作结,使全诗平中出奇,骤然生色,使读者在大失所望之时,眼前突然为之一亮,充分体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之妙。比如:据说,明代文学家解缙小时候有一次到社仓去为家中买米,不想却受到几个地主豪绅的故意刁难。这时,恰逢天空中飞来一群麻雀,落在了社仓的墙头之上。解缙见状,触景生情,随口吟道:“一个一个又一个,墙上还有许多个。”几个豪绅听到这儿,都忍不住捧腹大笑,说:“这算哪门子的诗啊!”可就在他们的话音未落、笑声未止之时,解缙又接着吟出了诗的最后两句:“太平食尽皇家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豪绅们听罢,笑声嘎然而止,脸色亦为之顿变。他们知道解缙在骂他们是侵食皇家粮食的麻雀,却又无可奈何。据说明代另一位才子唐伯虎也写有一首类似的数字诗,题为《登山》,诗是这样写的:“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起,四海五湖皆一望。”这首诗前两句通俗如大白话,但后两句却意境鲜明,使全诗为之骤然生色。此外,传说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写过一首这样的数字诗:“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此诗前两句粗俗不堪,语淡如水,后两句却气度不凡,颇有帝王诗风,可谓反差鲜明。
要说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数字诗,可能非下面这首《咏雪》诗莫属了:“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皆不见。”这首诗的前三句平淡无奇,如稚童数数,几乎很难称得上是诗;可最后一句,却奇峰突起,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再一次领会到“先抑后扬”的妙处,领会到什么叫“诗贵一联精”。近几年来,随着《宰相刘罗锅》、《还珠格格》、《风流才子纪晓岚》等电视连续剧的热播,这首诗在民间流传更广,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妇乳皆知的程度。可关于这首诗的作者,人们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清代风流才子纪晓岚,有的说是清代喜欢附庸风雅、舞文弄墨的乾隆皇帝,还有的说是身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大诗人郑板桥。在流传的过程中,这首诗的文字亦多有出入:“千片万片无数片”有的作“九片十片无数片”或“九片十片片片飞”,“入”字有的亦作“进”字,“芦”字有的亦作“梅”字,“皆”字有的作“终”字或“都”字。
明代另一位才子、广东南海的状元伦文叙为苏东坡所画的《百鸟归巢图》题写的诗与解诗相类似:“天上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但又与上面所举的四首铺垫式数字诗大有不同: “天上一只又一只”是两只;“三四”为十二只,“五六”乃三十只,“七八”为五十六只,四组数字相加,恰为百只,正好暗合了画中的“百鸟”之数。此诗构思奇巧,令人读之拍案叫绝,可看作是算术式数字诗中一个很好的例子。此外,像宋代苏轼的“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水龙吟》、佚名的“离恨十分留一半,三分黄叶二分尘”也深得此法之妙。
这些以数字入诗的佳句,构思巧妙而又自然活泼,读来脍炙人口、妙趣横生,给人一种别样的艺术享受。
相传,有个穷秀才颇有些才学,但因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使他屡试不第。这一年,听悦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他便打点行装,赴京赶考。
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纵然秀才历尽了千辛万苦,待他赶到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了。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出的题目,是用从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一路的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上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于是开口对道: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一听,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秀才从十至一作一下联。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口应道: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听罢,连连称妙,接着又应对一番,秀才皆对答如流。这样,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被这位对联高手夺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现在要赏析的这首《绝句》正属此例。
杜甫平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由于当朝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历经飘泊,他始终关心着民生,关切朝廷,但却也长久地受着被投闲置散而愁闷满怀的煎熬。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飘泊的生活有所安定。文德二年,杜甫故人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谏检校工部员外郎。这首绝句就写在这一期间。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znWghvSos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但我却以为此说不甚如意。可否这般理解更好一点:上两句已点明,当时节全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仿如润含了感受,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西岭”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之雪。但诗人为何以这“千秋雪”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诗的处境,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机。
这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之手法,另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少年志向历数十年的重重阻扼后终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人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但同时,以生此顽雪可融之感,以另一角度来说也表明一种艰难,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功,何况要融此千年秋之雪?于是,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故我以为,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中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要排遣心内那久受的投闲置散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小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以清新自由之景象以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此解也似不够妥帖。着一“泊”字,实有深意。泊“有停留不开”义,杜甫用的应正是此义。杜甫的多年飘泊无着。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毕竟已大大消去了。他对自己一展抱负的信心,他自己应该知道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实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因成都少尹徐的叛乱而在梓州、阆州一带历了一番流亡生活而归,连偏于一隅的草堂也不能安居,杜甫当时心情可知,怀着这样强烈迷惘不定的心绪,又有着这样无着无依和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的人生体验,杜甫对严武的推荐是否成功,而即使成功后自己是否真可一展抱负,着实百抱望不大的,“泊”,正好写出此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三句中千秋并举,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示希望之不大。此其一。其二,这只停泊门前的东吴船并非自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云东吴,原因何在?一则如上述,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路径之难暗示诗人抱负得展
描写柳枝柳絮的古诗?
如题柳树,虽然不是什么名贵树种,但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枝条婆娑姿态优雅、秀色可餐,历来深得古今文人墨客的喜爱。你看,宋代大文豪东坡老人就与柳结缘,当年任杭州知府时就在西湖堤上遍植柳树,为今日西湖留下十大景点之一的苏堤;田园诗人陶渊明也爱柳出名,因室旁有柳五棵,自名五柳先生。清代蒲松龄也喜欢柳,并以柳泉居士自称。清代左宗棠戍守边疆时,为了保持水土、抵御风沙,在河西走廊“新栽杨柳三千里”,后人为纪念他称这些柳树为“左公柳”。在古代文学中,杨柳是一个特殊意象,优美动人,情意缠绵,为诗人传诵吟咏。
春风和煦,“飞絮蒙蒙”,柳絮带着种子,飘飞八方。唐韩翃一首《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就生动地描写出这情景。看到此情景,就连那位一心“闲坐小窗读周易”的诗人,也丢下枯燥的书本,“闲看儿童捉柳花”了。
当唐人贺知章看到柳枝上萌出了尖尖嫩叶时,便写出名篇《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的柳树如同碧玉一样翠绿,柳条纷垂,像千万条绿线织成的丝绦,啊!那是二月春风剪出了如此美妙的细叶。这一问一答,情趣盎然,精妙传神,让我们感受到那洋溢着的春的气息和诗人在春天的喜悦之情。
还有宋代词人宋祁的那首《木兰花》中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也是千古流传的妙句。这里的“绿杨”实际上就是绿柳。绿柳映红杏,一静一动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幅美妙绝伦的春景图。
早春时节。草长莺飞、醉柳拂堤,一群活泼儿童欢快地放飞纸鸢。此情此景令清代高鼎好陶醉,于是,便写出《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诗人笔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妙趣横生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图景。
当然,在古人诗中,春柳不仅仅是初春生命的萌动,流露的也不仅仅是喜春情怀,还有借柳伤离别的情结。在《诗经》中,我们就看到过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作者以轻柔优美的杨柳,反衬辞别家园的依恋伤感之情。从此,柳就与送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所以就有了折柳相送的习俗。 古人送别时要折柳相赠,所以柳便成了分别时的念物。离人看到柳,睹物思人,自然会勾起无穷无尽的思念。
隋代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寥寥数语,却表达了诗人诉不尽的思亲之情。
唐代山水诗人王维的《渭城曲》更是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诗人笔下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清丽剔透的春景,一场春雨过,轻尘不起,房舍青青,沐雨后的杨柳清新翠绿。但在这时,友人却要西出阳关,只好以美酒劝慰友人,把心中的“送友情”表露得深沉含蓄无尽。让人感受到送别之情深, 惜别之情切。
我们知道诗仙李白写了很多送别诗,其中就有《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一个“知”,一个“遣”道尽人间伤春离别之痛苦。
宋代词人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词中六次重复“柳枝”,把离别之情写得淋漓尽致矣。宋代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把离情别绪推到极致。
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的《闺怨》中有这么两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独守空房的少妇,忽见陌头青青杨柳,自然想起求取功名未归的夫君,一个“悔”字,将愁丝抽尽。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则是用“汾上柳”的“也依依”,直写重返旧地时恋恋不舍的情怀。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写诗人夜晚听到折柳之曲,勾起了对遥远故乡的思念。
唐代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更是传诵一时的名作。当时,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一同饮酒,邀十几名歌女唱歌。三人约定,谁的诗被最好的歌女唱出,说明谁的诗最受欢迎。最好的歌女到最后才出场,唱的就是这首诗。这首诗以壮阔的荒漠为背景,加上哀怨的曲调,抒发了久戍之人的思乡之情。
古人们将自己的千般欢欣万般离愁都赋予春柳,芊芊细柳,寄托了诗人们无尽的欢情别绪,每到早春看到萌芽勃发的嫩柳时,总不禁想起这些风情万种的优美诗篇,感怀古人们的才思悠情
春风和煦,“飞絮蒙蒙”,柳絮带着种子,飘飞八方。唐韩翃一首《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就生动地描写出这情景。看到此情景,就连那位一心“闲坐小窗读周易”的诗人,也丢下枯燥的书本,“闲看儿童捉柳花”了。
当唐人贺知章看到柳枝上萌出了尖尖嫩叶时,便写出名篇《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的柳树如同碧玉一样翠绿,柳条纷垂,像千万条绿线织成的丝绦,啊!那是二月春风剪出了如此美妙的细叶。这一问一答,情趣盎然,精妙传神,让我们感受到那洋溢着的春的气息和诗人在春天的喜悦之情。
还有宋代词人宋祁的那首《木兰花》中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也是千古流传的妙句。这里的“绿杨”实际上就是绿柳。绿柳映红杏,一静一动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幅美妙绝伦的春景图。
早春时节。草长莺飞、醉柳拂堤,一群活泼儿童欢快地放飞纸鸢。此情此景令清代高鼎好陶醉,于是,便写出《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诗人笔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妙趣横生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图景。
当然,在古人诗中,春柳不仅仅是初春生命的萌动,流露的也不仅仅是喜春情怀,还有借柳伤离别的情结。在《诗经》中,我们就看到过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作者以轻柔优美的杨柳,反衬辞别家园的依恋伤感之情。从此,柳就与送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所以就有了折柳相送的习俗。 古人送别时要折柳相赠,所以柳便成了分别时的念物。离人看到柳,睹物思人,自然会勾起无穷无尽的思念。
隋代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寥寥数语,却表达了诗人诉不尽的思亲之情。
唐代山水诗人王维的《渭城曲》更是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诗人笔下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清丽剔透的春景,一场春雨过,轻尘不起,房舍青青,沐雨后的杨柳清新翠绿。但在这时,友人却要西出阳关,只好以美酒劝慰友人,把心中的“送友情”表露得深沉含蓄无尽。让人感受到送别之情深, 惜别之情切。
我们知道诗仙李白写了很多送别诗,其中就有《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一个“知”,一个“遣”道尽人间伤春离别之痛苦。
宋代词人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词中六次重复“柳枝”,把离别之情写得淋漓尽致矣。宋代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把离情别绪推到极致。
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的《闺怨》中有这么两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独守空房的少妇,忽见陌头青青杨柳,自然想起求取功名未归的夫君,一个“悔”字,将愁丝抽尽。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则是用“汾上柳”的“也依依”,直写重返旧地时恋恋不舍的情怀。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写诗人夜晚听到折柳之曲,勾起了对遥远故乡的思念。
唐代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更是传诵一时的名作。当时,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一同饮酒,邀十几名歌女唱歌。三人约定,谁的诗被最好的歌女唱出,说明谁的诗最受欢迎。最好的歌女到最后才出场,唱的就是这首诗。这首诗以壮阔的荒漠为背景,加上哀怨的曲调,抒发了久戍之人的思乡之情。
古人们将自己的千般欢欣万般离愁都赋予春柳,芊芊细柳,寄托了诗人们无尽的欢情别绪,每到早春看到萌芽勃发的嫩柳时,总不禁想起这些风情万种的优美诗篇,感怀古人们的才思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