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济出了个张娘娘压倒任丘半朝官是啥意思?
兴济出了个娘娘。任丘是个地名当时任丘人的当官的不少,压了任丘一头
还有说的是高阳出了一个王驸马,压倒任丘半朝官
还有说的是高阳出了一个王驸马,压倒任丘半朝官
满朝文武支支吾吾的下一句
下一句吞吞吐吐
满朝文武的意思是指,朝廷官员皇帝上朝时,朝堂上的那一群 类似文武百官,支支吾吾的意思是,说话吞吞吐吐言语含糊吞吞吐吐的意思。这是指大家有所顾虑,都不肯发表意见,欲言又止的样子。
满朝文武的意思是指,朝廷官员皇帝上朝时,朝堂上的那一群 类似文武百官,支支吾吾的意思是,说话吞吞吐吐言语含糊吞吞吐吐的意思。这是指大家有所顾虑,都不肯发表意见,欲言又止的样子。
各朝代官职大小排序
比如唐朝从一品到九品一次的官衔叫什么 各个朝代的唐朝
http://bbs.tangchao.net/simple/index.php?t32373.html
http://www.dzhdd.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09
清朝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19530.html?si=3
一、先秦时期的封爵
1、上古的“爵”
《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
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万章篇》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但以上这种“爵”只是一种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这个最近有不少著作论述,专门讨论这一问题。
2、春秋战国时的封爵
战国以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颉⑹咳�叮�考队址稚现邢氯�取8鞴�垂�笮〈�霾煌��纭蹲蟠�分性亍按喂��锨涞贝蠊��校�械逼湎拢�碌逼渖洗蠓颉P⊥��锨涞贝蠊��虑洌�械逼渖洗蟠螅�碌逼湎麓蠓颉!庇胁煌�氖撤獗曜迹�纭豆�铩分性亍按蠊��洌�宦弥�铮�洗蠓颍�蛔渲�铩!薄蹲蟠�分幸苍卣约蜃釉�小吧洗蠓蚴芟兀�麓蠓蚴芸ぁ敝�铩?
战国时,各国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国都曾有“上卿”、“亚卿”、“客卿”等,均为将相所得的高爵。大夫一级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国大夫、五大夫等。战国各大国出现了侯爵,如秦有彻侯、关内侯,楚有通侯,其他各国均有侯。除侯外还有封君,侯、君封地或以县计,或以户计,但仅能食其封地的租税,无军政司法独立权,不世袭。除此以外,各国还有一些特别的爵称,如楚国的封爵还有执珪、执帛。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定二十等军功爵: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以上相当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当于“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以上相当于“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以上相当于“诸侯”)。 彻侯得食县(设令、长),关内侯食租税于关内,余大庶长以下十八等,则如吏职。凡斩获敌首级一颗,即赐爵一级,还要有赐田宅和服役人员一名的优待。有爵级则可为官,斩敌甲首一颗,赐爵一级,愿做官的,可以作“五十石之官”,即斗食小吏。
二、秦汉时期的封爵
秦灭六国,实行纯粹的郡县制,赏爵仍为二十等爵。
西汉初分封了八个异性诸侯王,不久大多扫除,又分封了一批同性诸侯王于关东,镇土抚民。初期诸侯王国一般较大,常有几郡,国内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平七国乱后削减,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光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到后来的王国不过相当一郡,且王死后诸子皆可分其地,越来越小。东www.souquanme.com汉略如西汉制,以皇子封王,其郡为国,置傅、相、中尉等。
侯(即二十等爵中的列侯)以户数为差,大者不过万户,少者五六百户,汉初因功封列侯者有一百四十三人。侯国建制相当于县,有国相,相当县令,受所在郡守节制。列侯另有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数官。朝廷京师设主爵中尉管理列侯,景帝时改由大鸿胪管理。东汉时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设国相,有家丞、庶子等家臣。
汉仍承秦二十等爵(武帝时改彻侯称列侯),其中七大夫以上为吏爵,可令食邑;七大夫以下为民爵,只及其身与户。后其爵渐轻,武帝时在此之外,又特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规定立功受爵的将士可以补吏,可以赎罪,功劳超等者,大者封侯,小者补郎,使受爵者得到实际利益。但是,由于规定了武功爵可以买卖,所以也就无法避免爵位朝轻、滥方向发展。东汉时期,由于征辟、察举和任子等制度基本上垄断了官吏选拔权,虽二十等爵仍在,其作用已式微而益轻,除列侯、关内侯两级外,其余的后来几乎名存实亡。东汉末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又设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皆为不食租的虚封。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爵
1、曹魏的封爵
自曹魏起正式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以后为历朝所沿行。
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最初在乡侯之下还有亭侯,后省)、关内侯。王为皇室宗亲独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宗室、功臣都有,均有封地;县侯、乡侯、关内侯为功臣及子弟起家封爵,无封国,食租税。王至男视官一品,县侯视三品,乡侯视四品,亭侯视五品,关内侯视六品。
黄初三年始封皇子为王,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乡侯,公之庶子为亭伯;黄初五年改封诸王皆为县王,以县为国;明帝太和六年再调整,改封诸侯王,以郡为国。王国置相、都尉(以上五品)、傅、保、友(以上六品)、郎中令、中尉、大农、司马(以上七品)、家令(八品)各一人;公国职员如王国;侯国置相(八品,相当县令)一人以及家令、家丞、傅等家臣。
除以上九等爵外,也有对庶民、士兵的赐爵,即曹操时在关内侯以下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皆为不食租的虚封。
2、两晋的封爵
晋武帝咸宁三年(275年)定制,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关内侯。非皇子不得封王,宗室封爵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又有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之别);功臣有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乡侯和亭侯)、关内侯、关外侯等。五等爵上加“开国”二字西晋时较少,东晋多以此酬异性功臣,其建制不久,常与原五等爵混称,沿用至后世。从官品上看,开国郡公、县公为一品,开国县侯、伯、子、男为二品,县侯三品,乡侯四品,亭侯五品,关内名号侯六品,关外侯七品。
晋武帝时对王国制度有具体规定:大国二万户,兵五千(置三军,中军二千,上下军各千五百);次国一万户,兵三千(置上下两军,各千五百);下国五千户,兵一千五百(置一军)。公之制同王之下国。侯不满五千户,亦置一军,兵千人。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递降。王、公、侯国均以中尉领兵。王国置相(后改称内史),王官除傅、保、友、郎中令、中尉、大农、常侍、侍郎外,职官略同郡,以上均由朝廷任命。租调由王“三分食一”(东晋改为“九分食一”)
3、南朝的封爵
南朝宋制因两晋,唯大小国皆三军(至孝建中,国官属不得对其主称臣,改称下官)。王子为后,例封千户。齐因之。
梁封爵大体因前代,定制:诸王言称令,境内称之为殿下;公侯言称教,境内称之为第下;皆自称为寡人。梁的五等爵制为:“五等诸公(即开国诸公),位视三公,班次之;开国诸侯,位视孤亲、重号将军、光禄大夫,班次之;开国诸伯,位视九卿,班次之;开国诸子,位视二千石,班次之;开国诸男.位视二干石,班次之”。
陈有郡王、嗣王、藩王、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侯、伯、子、男、沐食侯、乡亭侯、关中关外侯,凡十二等。因国小,王国封户一般大国不过两千(个别曾到五千户),小国仅千户。郡王、嗣王、藩王为一品,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二品,开国县侯三品,开国县伯四品//www.souquanme.com,开国县子五品,开国县男六品,沐食侯七品,乡、亭侯八品,关中、关外侯九品。一品视万石,二、三、四品并视中二千石,五、六品视二千石,七、八品视千石,九品视六百石。
4、北朝的封爵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减五等爵为四等:王、公、侯、子,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子封小县。后又复添伯、男二等。皇子和异性元功上勋皆可封王。孝文帝行“亲疏世减挡”:亲王2000户、始蕃1000户、二蕃500户、三蕃300户。王国官有师、友、文学及中尉、大农、上中下将军、常侍、侍郎等。景明元年定制有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各爵品级为:除王外,开国郡公正一品,开国县公、散公从一品,开国县侯正二品,散侯从二品,开国县伯正三品,散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上阶,散子从四品下阶,开国县男正五品上阶,散男从五品下阶。
北齐爵分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王,位在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封内之调,尽以入台,三分食一。公以下,四分食—。王国,师一人,其余官略与晋、魏制同。官品略有调整:除王外,开国郡公从一品,散郡公、开国县公正二品,散县公、开国县侯从二品,散县侯、开国县伯正三品,散县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散县子从四品,开国县男正五品,开国乡男、散县男,从五品。较北魏各降—阶。又公国有郎中令,正七品;大农,从七品;中尉,正八品;常侍,从八品;侍郎,正九品;上中下将军及上中大夫,从九品。侯、伯国亦置大农,从八品;中郎、谒者,正九品。子、男国之大农,从九品。
北周郡县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皆加“开国”。 后改《周礼》九命之制“诸侯为外命,公九命,侯八命,伯七命,子六命,男五命”。共计有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凡十一等。
四、隋唐时期的封爵
1、隋朝的封爵
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爵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郡王第一品,秩万石。嗣王、藩王、开国郡县公,第二品;开国郡、县侯,第三品;开国县伯,第四品;并视中二千石。开国子,第五品;开国男,第六品。并视二千石。汤沐食侯,第七品;乡、亭侯,第八品。并视千石。关中、关外侯,第九品。视六百石。另有记载与其稍有出入:王正一品,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从一品,开国侯正二品,开国子正四品下阶,开国男正五品上阶。炀帝时只保留王、公、侯三等,余皆废。
2、唐朝的封爵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定爵制九等:一等为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等为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等为国公,食邑三干户,从一品;四等为开国郡公,食邑二干户,正二品;五等为开国县公,食邑—干五百户,从二品;六等为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从二品;七等为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等为开国县子,食巳五百户,正五品上;九等为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各封爵还授给世袭的永业田,亲王10000亩,郡王5000,国公4000亩,郡公3500亩,县公2500亩,侯1400亩,伯1000亩,子800亩,男500亩。
五、宋辽金元时期的封爵
1、宋朝的封爵
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级,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公、侯、伯、子、男都带本郡县开国,到封国公时,则称某国公。初次只封小国、然后改移大国。皇子、兄弟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宗室近亲承袭,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后承袭及特旨者封国公。馀宗室近亲并封郡公。其开国公、侯、伯、子、男皆随食邑:二千户以上封公,一千户以上封侯,七百户以上封伯,五百户以上封子,三百户以上封男。现任、前任宰相食邑、实封共万户。相应品级为: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国公从一品,郡公、开国郡公正二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侯从三品,开国伯正四品,开国子正五品,开国男从五品。后嗣王、郡公、开国公不封,保留九等。
有封爵者必有食邑。食邑从—万户到二百户,共分十四等。不过,食邑只是虚数,只有食实封才有一点实际利益。食实封从千户到百户,共分七等。实封约为虚封数的4/10,食实封者,按实封一户,每月给钱25文计算,随月俸向官府领取。宋代官员的这些封爵和食邑、食实封等,都没有子孙可以世袭的规定。
2、辽金的封爵
辽的封爵很多继承唐制,也有王和五等爵,以及食邑、食实封等制度。
金朝封爵分九等: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郡伯、县伯、县子、县男。官品为:正从一品为郡王、国公,正从二品为郡公,正从三品为郡侯,正从四品为郡伯、县伯,承安二年更。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食邑定制为:封王者万户,实封一千户;郡王五千户,实封五百户;国公三千户,实封三百户;郡公二千户,实封二百户;郡侯一千户,实封一百户;郡伯七百户,县子五百户,县男三百户,皆无实封。
3、元朝的封爵
元爵分为: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郡公从二品,郡侯正三品,郡侯从三品,郡伯正四品,郡伯从四品,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
六、明清时期的封爵
1、明朝的封爵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
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
2、清朝的封爵
清初(后金时),尚处于爵职不分的状态,至最后的完善也有一个过程。天命五年(1620年),“论功序爵,列总兵之品三等,副(将)参(将)游击亦如之,其牛录额真俱为备御,每牛录下设千总四员”。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五备御之总兵官为一等公,一二三等总兵它为一二三等昂邦章京,一二二等副将为—二三等梅勒章京,一二等参将为一二等甲喇章京,游击为三等甲喇章京,备御为牛录章京。顺治元年,加封公、侯、伯世爵,不久更昂邦章京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为阿思哈尼哈番,甲喇章京为阿达哈哈番,牛录章京为拜他喇布勒哈番,以及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午(1736午),又比照汉称,定精奇尼哈番为于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哈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袭七品官为恩骑尉从而确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爵位的承袭有两种,一种叫世袭罔替,所得爵位可世代承袭,由朝廷受予诰命,属于特典之列。通常的www.souquanme.com世爵均定有承袭次数,—般是每—代减一等,袭次既尽,世爵也就取消。世爵俸禄为: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以上世爵主要用于封功臣及外戚。宗室皇亲另有制度,分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多罗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若除去世子、长子外共十二级。一般爵位均为降级世袭,即子嗣承袭父爵要降一级。如果承袭者本人无甚功勋,不能晋级。少数特许可世袭罔替,如清初的八家“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八家以及后世的乾隆时封的怡贤亲王、同治时封的恭亲王、光绪时封醇亲王、庆亲王四家。
http://bbs.tangchao.net/simple/index.php?t32373.html
http://www.dzhdd.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09
清朝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19530.html?si=3
一、先秦时期的封爵
1、上古的“爵”
《通典.职官.封爵》上载有:
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
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孟子.万章篇》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但以上这种“爵”只是一种名号,与后世的封爵有很大的区别。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这个最近有不少著作论述,专门讨论这一问题。
2、春秋战国时的封爵
战国以前,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颉⑹咳�叮�考队址稚现邢氯�取8鞴�垂�笮〈�霾煌��纭蹲蟠�分性亍按喂��锨涞贝蠊��校�械逼湎拢�碌逼渖洗蠓颉P⊥��锨涞贝蠊��虑洌�械逼渖洗蟠螅�碌逼湎麓蠓颉!庇胁煌�氖撤獗曜迹�纭豆�铩分性亍按蠊��洌�宦弥�铮�洗蠓颍�蛔渲�铩!薄蹲蟠�分幸苍卣约蜃釉�小吧洗蠓蚴芟兀�麓蠓蚴芸ぁ敝�铩?
战国时,各国的爵大致有卿、大夫等。如各国都曾有“上卿”、“亚卿”、“客卿”等,均为将相所得的高爵。大夫一级如有上大夫、中大夫、国大夫、五大夫等。战国各大国出现了侯爵,如秦有彻侯、关内侯,楚有通侯,其他各国均有侯。除侯外还有封君,侯、君封地或以县计,或以户计,但仅能食其封地的租税,无军政司法独立权,不世袭。除此以外,各国还有一些特别的爵称,如楚国的封爵还有执珪、执帛。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定二十等军功爵: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以上相当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当于“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以上相当于“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以上相当于“诸侯”)。 彻侯得食县(设令、长),关内侯食租税于关内,余大庶长以下十八等,则如吏职。凡斩获敌首级一颗,即赐爵一级,还要有赐田宅和服役人员一名的优待。有爵级则可为官,斩敌甲首一颗,赐爵一级,愿做官的,可以作“五十石之官”,即斗食小吏。
二、秦汉时期的封爵
秦灭六国,实行纯粹的郡县制,赏爵仍为二十等爵。
西汉初分封了八个异性诸侯王,不久大多扫除,又分封了一批同性诸侯王于关东,镇土抚民。初期诸侯王国一般较大,常有几郡,国内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平七国乱后削减,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光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到后来的王国不过相当一郡,且王死后诸子皆可分其地,越来越小。东www.souquanme.com汉略如西汉制,以皇子封王,其郡为国,置傅、相、中尉等。
侯(即二十等爵中的列侯)以户数为差,大者不过万户,少者五六百户,汉初因功封列侯者有一百四十三人。侯国建制相当于县,有国相,相当县令,受所在郡守节制。列侯另有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数官。朝廷京师设主爵中尉管理列侯,景帝时改由大鸿胪管理。东汉时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设国相,有家丞、庶子等家臣。
汉仍承秦二十等爵(武帝时改彻侯称列侯),其中七大夫以上为吏爵,可令食邑;七大夫以下为民爵,只及其身与户。后其爵渐轻,武帝时在此之外,又特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规定立功受爵的将士可以补吏,可以赎罪,功劳超等者,大者封侯,小者补郎,使受爵者得到实际利益。但是,由于规定了武功爵可以买卖,所以也就无法避免爵位朝轻、滥方向发展。东汉时期,由于征辟、察举和任子等制度基本上垄断了官吏选拔权,虽二十等爵仍在,其作用已式微而益轻,除列侯、关内侯两级外,其余的后来几乎名存实亡。东汉末曹操在列侯、关内侯下又设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侯十五级,皆为不食租的虚封。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爵
1、曹魏的封爵
自曹魏起正式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以后为历朝所沿行。
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最初在乡侯之下还有亭侯,后省)、关内侯。王为皇室宗亲独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宗室、功臣都有,均有封地;县侯、乡侯、关内侯为功臣及子弟起家封爵,无封国,食租税。王至男视官一品,县侯视三品,乡侯视四品,亭侯视五品,关内侯视六品。
黄初三年始封皇子为王,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乡侯,公之庶子为亭伯;黄初五年改封诸王皆为县王,以县为国;明帝太和六年再调整,改封诸侯王,以郡为国。王国置相、都尉(以上五品)、傅、保、友(以上六品)、郎中令、中尉、大农、司马(以上七品)、家令(八品)各一人;公国职员如王国;侯国置相(八品,相当县令)一人以及家令、家丞、傅等家臣。
除以上九等爵外,也有对庶民、士兵的赐爵,即曹操时在关内侯以下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皆为不食租的虚封。
2、两晋的封爵
晋武帝咸宁三年(275年)定制,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关内侯。非皇子不得封王,宗室封爵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又有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之别);功臣有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乡侯和亭侯)、关内侯、关外侯等。五等爵上加“开国”二字西晋时较少,东晋多以此酬异性功臣,其建制不久,常与原五等爵混称,沿用至后世。从官品上看,开国郡公、县公为一品,开国县侯、伯、子、男为二品,县侯三品,乡侯四品,亭侯五品,关内名号侯六品,关外侯七品。
晋武帝时对王国制度有具体规定:大国二万户,兵五千(置三军,中军二千,上下军各千五百);次国一万户,兵三千(置上下两军,各千五百);下国五千户,兵一千五百(置一军)。公之制同王之下国。侯不满五千户,亦置一军,兵千人。诸王子除嗣王外,依次按公、侯、伯、子、男递降。王、公、侯国均以中尉领兵。王国置相(后改称内史),王官除傅、保、友、郎中令、中尉、大农、常侍、侍郎外,职官略同郡,以上均由朝廷任命。租调由王“三分食一”(东晋改为“九分食一”)
3、南朝的封爵
南朝宋制因两晋,唯大小国皆三军(至孝建中,国官属不得对其主称臣,改称下官)。王子为后,例封千户。齐因之。
梁封爵大体因前代,定制:诸王言称令,境内称之为殿下;公侯言称教,境内称之为第下;皆自称为寡人。梁的五等爵制为:“五等诸公(即开国诸公),位视三公,班次之;开国诸侯,位视孤亲、重号将军、光禄大夫,班次之;开国诸伯,位视九卿,班次之;开国诸子,位视二千石,班次之;开国诸男.位视二干石,班次之”。
陈有郡王、嗣王、藩王、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侯、伯、子、男、沐食侯、乡亭侯、关中关外侯,凡十二等。因国小,王国封户一般大国不过两千(个别曾到五千户),小国仅千户。郡王、嗣王、藩王为一品,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二品,开国县侯三品,开国县伯四品//www.souquanme.com,开国县子五品,开国县男六品,沐食侯七品,乡、亭侯八品,关中、关外侯九品。一品视万石,二、三、四品并视中二千石,五、六品视二千石,七、八品视千石,九品视六百石。
4、北朝的封爵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减五等爵为四等:王、公、侯、子,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子封小县。后又复添伯、男二等。皇子和异性元功上勋皆可封王。孝文帝行“亲疏世减挡”:亲王2000户、始蕃1000户、二蕃500户、三蕃300户。王国官有师、友、文学及中尉、大农、上中下将军、常侍、侍郎等。景明元年定制有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各爵品级为:除王外,开国郡公正一品,开国县公、散公从一品,开国县侯正二品,散侯从二品,开国县伯正三品,散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上阶,散子从四品下阶,开国县男正五品上阶,散男从五品下阶。
北齐爵分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王,位在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封内之调,尽以入台,三分食一。公以下,四分食—。王国,师一人,其余官略与晋、魏制同。官品略有调整:除王外,开国郡公从一品,散郡公、开国县公正二品,散县公、开国县侯从二品,散县侯、开国县伯正三品,散县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散县子从四品,开国县男正五品,开国乡男、散县男,从五品。较北魏各降—阶。又公国有郎中令,正七品;大农,从七品;中尉,正八品;常侍,从八品;侍郎,正九品;上中下将军及上中大夫,从九品。侯、伯国亦置大农,从八品;中郎、谒者,正九品。子、男国之大农,从九品。
北周郡县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皆加“开国”。 后改《周礼》九命之制“诸侯为外命,公九命,侯八命,伯七命,子六命,男五命”。共计有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凡十一等。
四、隋唐时期的封爵
1、隋朝的封爵
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爵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郡王第一品,秩万石。嗣王、藩王、开国郡县公,第二品;开国郡、县侯,第三品;开国县伯,第四品;并视中二千石。开国子,第五品;开国男,第六品。并视二千石。汤沐食侯,第七品;乡、亭侯,第八品。并视千石。关中、关外侯,第九品。视六百石。另有记载与其稍有出入:王正一品,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从一品,开国侯正二品,开国子正四品下阶,开国男正五品上阶。炀帝时只保留王、公、侯三等,余皆废。
2、唐朝的封爵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定爵制九等:一等为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等为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等为国公,食邑三干户,从一品;四等为开国郡公,食邑二干户,正二品;五等为开国县公,食邑—干五百户,从二品;六等为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从二品;七等为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等为开国县子,食巳五百户,正五品上;九等为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各封爵还授给世袭的永业田,亲王10000亩,郡王5000,国公4000亩,郡公3500亩,县公2500亩,侯1400亩,伯1000亩,子800亩,男500亩。
五、宋辽金元时期的封爵
1、宋朝的封爵
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级,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公、侯、伯、子、男都带本郡县开国,到封国公时,则称某国公。初次只封小国、然后改移大国。皇子、兄弟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宗室近亲承袭,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后承袭及特旨者封国公。馀宗室近亲并封郡公。其开国公、侯、伯、子、男皆随食邑:二千户以上封公,一千户以上封侯,七百户以上封伯,五百户以上封子,三百户以上封男。现任、前任宰相食邑、实封共万户。相应品级为: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国公从一品,郡公、开国郡公正二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侯从三品,开国伯正四品,开国子正五品,开国男从五品。后嗣王、郡公、开国公不封,保留九等。
有封爵者必有食邑。食邑从—万户到二百户,共分十四等。不过,食邑只是虚数,只有食实封才有一点实际利益。食实封从千户到百户,共分七等。实封约为虚封数的4/10,食实封者,按实封一户,每月给钱25文计算,随月俸向官府领取。宋代官员的这些封爵和食邑、食实封等,都没有子孙可以世袭的规定。
2、辽金的封爵
辽的封爵很多继承唐制,也有王和五等爵,以及食邑、食实封等制度。
金朝封爵分九等: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郡伯、县伯、县子、县男。官品为:正从一品为郡王、国公,正从二品为郡公,正从三品为郡侯,正从四品为郡伯、县伯,承安二年更。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食邑定制为:封王者万户,实封一千户;郡王五千户,实封五百户;国公三千户,实封三百户;郡公二千户,实封二百户;郡侯一千户,实封一百户;郡伯七百户,县子五百户,县男三百户,皆无实封。
3、元朝的封爵
元爵分为: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郡公从二品,郡侯正三品,郡侯从三品,郡伯正四品,郡伯从四品,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
六、明清时期的封爵
1、明朝的封爵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
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
2、清朝的封爵
清初(后金时),尚处于爵职不分的状态,至最后的完善也有一个过程。天命五年(1620年),“论功序爵,列总兵之品三等,副(将)参(将)游击亦如之,其牛录额真俱为备御,每牛录下设千总四员”。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五备御之总兵官为一等公,一二三等总兵它为一二三等昂邦章京,一二二等副将为—二三等梅勒章京,一二等参将为一二等甲喇章京,游击为三等甲喇章京,备御为牛录章京。顺治元年,加封公、侯、伯世爵,不久更昂邦章京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为阿思哈尼哈番,甲喇章京为阿达哈哈番,牛录章京为拜他喇布勒哈番,以及拖沙喇哈番。乾隆元午(1736午),又比照汉称,定精奇尼哈番为于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哈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袭七品官为恩骑尉从而确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爵位的承袭有两种,一种叫世袭罔替,所得爵位可世代承袭,由朝廷受予诰命,属于特典之列。通常的www.souquanme.com世爵均定有承袭次数,—般是每—代减一等,袭次既尽,世爵也就取消。世爵俸禄为: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以上世爵主要用于封功臣及外戚。宗室皇亲另有制度,分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多罗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若除去世子、长子外共十二级。一般爵位均为降级世袭,即子嗣承袭父爵要降一级。如果承袭者本人无甚功勋,不能晋级。少数特许可世袭罔替,如清初的八家“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八家以及后世的乾隆时封的怡贤亲王、同治时封的恭亲王、光绪时封醇亲王、庆亲王四家。
古代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官臣退休待遇最好
朝廷的成语
1.小朝廷----指处于偏安一隅,范围狭小的中央政权。有时也指拥有众多人才的地方政权。
2.一国三公-----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3.一蛇二首----首:头。一条蛇长了两个脑袋。比喻朝廷两个人掌权,政令不一,权力分散。也比喻阴险凶恶的人。
4.三公九卿----三公:古时辅助国君的最高官员;九卿:古时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
5.三征七辟----三、七:泛指多次;征、辟:征召,指朝廷召举布衣之士授以官职。形容朝廷多次征召选拔。
6.三槐九棘----中国周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后因以“槐棘”指三公或三公之位。
7.三朝元老----元老:资格最老,声望最高的老臣。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现在用来指在一个机构里长期工作过的资格老的人。
8.四世三公----世:父子相继;三公:执掌朝政的大臣。指世代官居高位。
9.八府巡按----]巡搜趣网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常见于戏曲、小说,民间多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
10.九年之蓄----蓄:积聚,储藏。九年的储备。指国家平时有所积蓄,以备非常。
11.口含天宪----天宪:指朝廷法令。比喻说话就是法律,可以决定人的生死。
12.上书言事----指向朝廷书面提出对国家大事的看法或建议。现多指向上级写信提建议或意见。
13.大逆不道----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14.大隐朝市----朝市:朝廷和市集,泛指人口稠密的热闹之处。指大彻大悟的隐士,不必隐居大山,大闹市也可隐居。
15.门外之治----旧指朝廷和政治。
16.山林钟鼎----山林:指隐居;钟鼎:古代的乐器钟和盛食物的鼎,这里比喻贵族生活。到朝廷做官和隐居山林。
17.心驰魏阙----指臣民心在朝廷,关心国事。同“心在魏阙”。
18.心存魏阙----魏阙:古代天子及诸侯宫门外筑有高楼,其下两旁悬布法令,故代称朝廷。形容臣民忠君,关心国事。
19.心在魏阙----指臣民心在朝廷,关心国事。魏阙,古代天子和诸侯宫外的楼观,其下悬布法令,因以代称朝廷。
20.亡国之臣----使国家灭亡的臣子。现比喻对国家有损害的官员。
21.天高听下----指天子圣明,虽居朝廷之上而能洞察下情。
22.玄谋庙算----玄谋:神妙的计策;庙算:庙堂上的筹划。指朝廷的重大决策和谋略。
23.分陕之重----陕:指古代地名,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一带。原指周成王时代周公和和召公划分陕地而统治。后指朝廷委任守土的重臣。
24.龙楼凤阁----①帝王的宫殿、楼阁。②喻指封建统治者的巢穴。
25.出榜安民----榜:旧指官府的告示。贴出告示,安抚人民。
26.正色立朝----正色:严肃或严厉的神色。在朝廷上态度严肃。比喻不阿谀逢迎。
27.舟水之喻----舟:船。对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老百姓可以帮助君王建立朝廷,也可以起来反抗推翻朝廷。
28.卑宫菲食----指宫室简陋,饮食菲薄。旧时用以称美朝廷自奉节俭的功德。
29.庙胜之策----庙:庙堂,指朝廷。朝廷制定的克敌制胜的谋略,
30.庙算如神----庙算:庙堂的策划。指朝廷的重大决策非常高妙。
31.以言为讳----人们把说话当作忌讳。形容统治阶级对言论箝制之严。
32.权倾中外----权势压倒朝廷内外。形容权势极大。
33.奸臣当道----奸佞的小人控制朝政。指坏人当权。
34.怀柔天下----怀柔:旧指统治者用政治手腕笼络人心,使之归顺。使天下归服。
35.作乱犯上----犯:冒犯。违抗尊长或朝廷,为悖逆或叛乱的行为。
36.安民济物----济:救济;物:指人,公众。安抚百姓。旧时常用以形容朝廷大臣的抱负。
37.民脂民膏----脂、膏:脂肪。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多用于指反动统治阶级压榨人民来养肥自己的场合。
38.弃逆归顺----指脱离叛军而归顺朝廷。
39.审势而行----审:详察细究。对形势朝廷周密考察之后,再采取行动。
40.虎体鹓班----虎体:老虎勇猛强健,比喻有才能的将相;鹓班:鹓鸟飞行有序,比喻朝官行列。比喻朝廷文武大臣。
41.虎体元斑----虎体:像老虎勇猛的身体;斑:杂色花纹或斑点。比喻朝廷大官。
42.国中之国----指一个国家内,国家政府管辖不到的地方。
43.面折廷争----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廷争:在朝廷上争论。指直言敢谏。
44.明明庙谟----谟:计策;庙谟:朝廷的谋略。非常明显的国家大计。
45.顶冠束带---头上戴着朝冠,腰上束着玉带。旧指朝廷命官的装束。
46.征敛无期----征:征收。敛:聚。指统治者无限度地强征捐税,搜刮百姓财富。
47.钦差大臣----过去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现在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况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人。
48.政出多门----政:政令;门:部门。原意是政令出自几个卿大夫的门下。指中央领导软弱,国家权力分散。
49.经官动府----谓惊动官府,引起官府干涉。
50.典册高文----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51.晋阳之甲----指地方官吏因不满朝廷而举兵为兴“晋阳之甲”。
52.官逼民反----在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被迫奋起反抗。
53.苟安一隅----苟安:暂且偷生;一隅:一个角落。指一个小地方。暂且在一个小地方偷安。指统治者对外来侵略不进行抵抗。占据一个小地方以偷安。
54.金闺国士----指朝廷的杰出才士。
55.金闺玉堂----指朝廷官宦。
56.金鸡放赦----金鸡:古代大赦时,立一长杆,杆头设一黄金冠首的金鸡,口衔绛幡,然后如今罪犯,击鼓,宣布赦令。指朝廷大赦。
57.振鹭充庭----振:群飞的样子;鹭:白鹭。白鹭群飞,集于庭中。比喻朝廷里人才济济。
58.振鹭在庭----振:群飞的样子;鹭:白鹭。白鹭群飞,集于庭中。比喻朝廷里人才济济。
59.振缨公朝----缨:古代帽子上系在颔下的带子;公朝:在朝廷上做事。整理好头冠,入朝处理政事。
60.强本弱枝----本:树干;枝:枝叶。加强树干,削弱枝叶。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
61.强枝弱本----比喻地方势力强于中央,成尾大不掉之势。
62.高文大册----原指朝廷发布的重要文书,如诏今制诰等。引申为经典性著述。
63.高文典册----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64.帝王将相----皇帝、王侯、及文臣武将。指封建时代上层统治者。
65.食肉之禄----禄:官吏的薪俸。指在朝廷做官的人。
66.垂绅正笏----绅:古时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带;笏:指朝笏www.souquanme.com,用于记事。垂下大带的末端,双手端正地拿着朝笏。形容朝廷大臣庄重严肃的样子。
67.等夷之志----等夷:匹敌。指臣下僭越朝廷之心。即夺权篡位之野心。
68.离削自守----离:分散;削:削弱;自守:使之能安分守己。指古代中央政权对诸侯的势力实行分散、削弱的办法,使之安分守己,不再叛乱。
69.绿林好汉----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旧时也指聚众行劫的群盗股匪。
70.朝迁市变----朝:朝廷;市:集市。朝廷改换,市肆变迁。形容改朝换代,社会动荡。
71.朝奏夕召----指早晨上书帝王,晚上就被召见。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
72.朝奏暮召----指早晨上书帝王,晚上就被召见。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
73.朝章国典----朝廷与国家的典章制度。同“朝章国故”。
74.朝章国故----朝廷与国家的典章制度。
75.朝野上下----朝野:指朝廷和民间;上下:从中央到地方。指从中央到地方,从做官的到老百姓。
76.朝野侧目----朝野:旧指朝廷与民间,不论官吏还是平民,都不敢正眼相看。形容权势极大。
77.得胜回朝----朝:朝廷。旧指打了胜仗回到朝廷去报功。现泛指胜利归来。
78.隔年皇历----皇历:原指清朝廷颁发的历书,后泛指历本。隔了一年的黄历。比喻过时的事物或陈旧的经验,在新的情况下已经用不上。
79.班师回朝----班:调回。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
80.班师回俯----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同“班师回朝”。
81.倒植浮图----植:树立;浮图:塔。倒立宝塔。比喻本末倒置,边戍力量大于朝廷,难以掌握。
82.喉舌之官----掌管主要机关的官吏。比喻国家的重臣。旧时特指御史之类的谏官。
83.策名委质----用以指因仕宦而献身于朝廷之事。
84.鼎足之臣----鼎由三足支撑。比喻共同处理国事的朝廷重臣。
85.薄赋轻徭----减轻徭役,降低赋税。比喻统治者让劳动人民担负的义务比较轻。
86.瞻天恋阙----阙:古代宫殿外的高建筑物;天、阙:均借指帝王。指仰望与依恋帝王。形容臣下留恋朝廷。
87.割据一方----割据:割地占据。凭借武力割占一个地区,与中央政权对立。
88.黼黻皇猷----犹言辅佐朝廷。
89.天高皇帝远----原指偏僻的地方,中央的权力达不到。现泛指机构离开领导机关远,遇事自作主张,不受约束。
90.捉将官里去----指被朝廷、官府捉去。
91.挟天子以征四方----挟:挟制。挟制皇帝,用朝廷的名来征讨四方。
92.朝里无人莫做官----旧时俗语。意思是,没有靠山,事办不成。
93.朝中有人好做官----朝:朝廷。指因有权势的人做靠山就能得到重用。
94.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朝:朝廷。市:市场。在朝廷上争夺名位,在集市上计较赢利得失。即争名夺利。
95.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
96.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统治阶级对下属或奴才的任意使唤。
1.小朝廷----指处于偏安一隅,范围狭小的中央政权。有时也指拥有众多人才的地方政权。
2.一国三公-----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3.一蛇二首----首:头。一条蛇长了两个脑袋。比喻朝廷两个人掌权,政令不一,权力分散。也比喻阴险凶恶的人。
4.三公九卿----三公:古时辅助国君的最高官员;九卿:古时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
5.三征七辟----三、七:泛指多次;征、辟:征召,指朝廷召举布衣之士授以官职。形容朝廷多次征召选拔。
6.三槐九棘----中国周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后因以“槐棘”指三公或三公之位。
7.三朝元老----元老:资格最老,声望最高的老臣。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现在用来指在一个机构里长期工作过的资格老的人。
8.四世三公----世:父子相继;三公:执掌朝政的大臣。指世代官居高位。
9.八府巡按----]巡搜趣网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常见于戏曲、小说,民间多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
10.九年之蓄----蓄:积聚,储藏。九年的储备。指国家平时有所积蓄,以备非常。
11.口含天宪----天宪:指朝廷法令。比喻说话就是法律,可以决定人的生死。
12.上书言事----指向朝廷书面提出对国家大事的看法或建议。现多指向上级写信提建议或意见。
13.大逆不道----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14.大隐朝市----朝市:朝廷和市集,泛指人口稠密的热闹之处。指大彻大悟的隐士,不必隐居大山,大闹市也可隐居。
15.门外之治----旧指朝廷和政治。
16.山林钟鼎----山林:指隐居;钟鼎:古代的乐器钟和盛食物的鼎,这里比喻贵族生活。到朝廷做官和隐居山林。
17.心驰魏阙----指臣民心在朝廷,关心国事。同“心在魏阙”。
18.心存魏阙----魏阙:古代天子及诸侯宫门外筑有高楼,其下两旁悬布法令,故代称朝廷。形容臣民忠君,关心国事。
19.心在魏阙----指臣民心在朝廷,关心国事。魏阙,古代天子和诸侯宫外的楼观,其下悬布法令,因以代称朝廷。
20.亡国之臣----使国家灭亡的臣子。现比喻对国家有损害的官员。
21.天高听下----指天子圣明,虽居朝廷之上而能洞察下情。
22.玄谋庙算----玄谋:神妙的计策;庙算:庙堂上的筹划。指朝廷的重大决策和谋略。
23.分陕之重----陕:指古代地名,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一带。原指周成王时代周公和和召公划分陕地而统治。后指朝廷委任守土的重臣。
24.龙楼凤阁----①帝王的宫殿、楼阁。②喻指封建统治者的巢穴。
25.出榜安民----榜:旧指官府的告示。贴出告示,安抚人民。
26.正色立朝----正色:严肃或严厉的神色。在朝廷上态度严肃。比喻不阿谀逢迎。
27.舟水之喻----舟:船。对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老百姓可以帮助君王建立朝廷,也可以起来反抗推翻朝廷。
28.卑宫菲食----指宫室简陋,饮食菲薄。旧时用以称美朝廷自奉节俭的功德。
29.庙胜之策----庙:庙堂,指朝廷。朝廷制定的克敌制胜的谋略,
30.庙算如神----庙算:庙堂的策划。指朝廷的重大决策非常高妙。
31.以言为讳----人们把说话当作忌讳。形容统治阶级对言论箝制之严。
32.权倾中外----权势压倒朝廷内外。形容权势极大。
33.奸臣当道----奸佞的小人控制朝政。指坏人当权。
34.怀柔天下----怀柔:旧指统治者用政治手腕笼络人心,使之归顺。使天下归服。
35.作乱犯上----犯:冒犯。违抗尊长或朝廷,为悖逆或叛乱的行为。
36.安民济物----济:救济;物:指人,公众。安抚百姓。旧时常用以形容朝廷大臣的抱负。
37.民脂民膏----脂、膏:脂肪。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多用于指反动统治阶级压榨人民来养肥自己的场合。
38.弃逆归顺----指脱离叛军而归顺朝廷。
39.审势而行----审:详察细究。对形势朝廷周密考察之后,再采取行动。
40.虎体鹓班----虎体:老虎勇猛强健,比喻有才能的将相;鹓班:鹓鸟飞行有序,比喻朝官行列。比喻朝廷文武大臣。
41.虎体元斑----虎体:像老虎勇猛的身体;斑:杂色花纹或斑点。比喻朝廷大官。
42.国中之国----指一个国家内,国家政府管辖不到的地方。
43.面折廷争----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廷争:在朝廷上争论。指直言敢谏。
44.明明庙谟----谟:计策;庙谟:朝廷的谋略。非常明显的国家大计。
45.顶冠束带---头上戴着朝冠,腰上束着玉带。旧指朝廷命官的装束。
46.征敛无期----征:征收。敛:聚。指统治者无限度地强征捐税,搜刮百姓财富。
47.钦差大臣----过去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现在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况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人。
48.政出多门----政:政令;门:部门。原意是政令出自几个卿大夫的门下。指中央领导软弱,国家权力分散。
49.经官动府----谓惊动官府,引起官府干涉。
50.典册高文----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51.晋阳之甲----指地方官吏因不满朝廷而举兵为兴“晋阳之甲”。
52.官逼民反----在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被迫奋起反抗。
53.苟安一隅----苟安:暂且偷生;一隅:一个角落。指一个小地方。暂且在一个小地方偷安。指统治者对外来侵略不进行抵抗。占据一个小地方以偷安。
54.金闺国士----指朝廷的杰出才士。
55.金闺玉堂----指朝廷官宦。
56.金鸡放赦----金鸡:古代大赦时,立一长杆,杆头设一黄金冠首的金鸡,口衔绛幡,然后如今罪犯,击鼓,宣布赦令。指朝廷大赦。
57.振鹭充庭----振:群飞的样子;鹭:白鹭。白鹭群飞,集于庭中。比喻朝廷里人才济济。
58.振鹭在庭----振:群飞的样子;鹭:白鹭。白鹭群飞,集于庭中。比喻朝廷里人才济济。
59.振缨公朝----缨:古代帽子上系在颔下的带子;公朝:在朝廷上做事。整理好头冠,入朝处理政事。
60.强本弱枝----本:树干;枝:枝叶。加强树干,削弱枝叶。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
61.强枝弱本----比喻地方势力强于中央,成尾大不掉之势。
62.高文大册----原指朝廷发布的重要文书,如诏今制诰等。引申为经典性著述。
63.高文典册----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64.帝王将相----皇帝、王侯、及文臣武将。指封建时代上层统治者。
65.食肉之禄----禄:官吏的薪俸。指在朝廷做官的人。
66.垂绅正笏----绅:古时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带;笏:指朝笏www.souquanme.com,用于记事。垂下大带的末端,双手端正地拿着朝笏。形容朝廷大臣庄重严肃的样子。
67.等夷之志----等夷:匹敌。指臣下僭越朝廷之心。即夺权篡位之野心。
68.离削自守----离:分散;削:削弱;自守:使之能安分守己。指古代中央政权对诸侯的势力实行分散、削弱的办法,使之安分守己,不再叛乱。
69.绿林好汉----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旧时也指聚众行劫的群盗股匪。
70.朝迁市变----朝:朝廷;市:集市。朝廷改换,市肆变迁。形容改朝换代,社会动荡。
71.朝奏夕召----指早晨上书帝王,晚上就被召见。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
72.朝奏暮召----指早晨上书帝王,晚上就被召见。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
73.朝章国典----朝廷与国家的典章制度。同“朝章国故”。
74.朝章国故----朝廷与国家的典章制度。
75.朝野上下----朝野:指朝廷和民间;上下:从中央到地方。指从中央到地方,从做官的到老百姓。
76.朝野侧目----朝野:旧指朝廷与民间,不论官吏还是平民,都不敢正眼相看。形容权势极大。
77.得胜回朝----朝:朝廷。旧指打了胜仗回到朝廷去报功。现泛指胜利归来。
78.隔年皇历----皇历:原指清朝廷颁发的历书,后泛指历本。隔了一年的黄历。比喻过时的事物或陈旧的经验,在新的情况下已经用不上。
79.班师回朝----班:调回。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
80.班师回俯----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同“班师回朝”。
81.倒植浮图----植:树立;浮图:塔。倒立宝塔。比喻本末倒置,边戍力量大于朝廷,难以掌握。
82.喉舌之官----掌管主要机关的官吏。比喻国家的重臣。旧时特指御史之类的谏官。
83.策名委质----用以指因仕宦而献身于朝廷之事。
84.鼎足之臣----鼎由三足支撑。比喻共同处理国事的朝廷重臣。
85.薄赋轻徭----减轻徭役,降低赋税。比喻统治者让劳动人民担负的义务比较轻。
86.瞻天恋阙----阙:古代宫殿外的高建筑物;天、阙:均借指帝王。指仰望与依恋帝王。形容臣下留恋朝廷。
87.割据一方----割据:割地占据。凭借武力割占一个地区,与中央政权对立。
88.黼黻皇猷----犹言辅佐朝廷。
89.天高皇帝远----原指偏僻的地方,中央的权力达不到。现泛指机构离开领导机关远,遇事自作主张,不受约束。
90.捉将官里去----指被朝廷、官府捉去。
91.挟天子以征四方----挟:挟制。挟制皇帝,用朝廷的名来征讨四方。
92.朝里无人莫做官----旧时俗语。意思是,没有靠山,事办不成。
93.朝中有人好做官----朝:朝廷。指因有权势的人做靠山就能得到重用。
94.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朝:朝廷。市:市场。在朝廷上争夺名位,在集市上计较赢利得失。即争名夺利。
95.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
96.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统治阶级对下属或奴才的任意使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