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矣也前一句(鲜矣任上一句是什么)

鲜矣任上一句是什么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论语》中的话。就是说花言巧语,爱看人眼色见风使舵的人,真正仁义的很少!这句话很深刻!这样的小......

鲜矣也前一句(鲜矣任上一句是什么)

鲜矣任上一句是什么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是《论语》中的话。
就是说花言巧语,爱看人眼色见风使舵的人,真正仁义的很少!
这句话很深刻!
这样的小人很多!要善于在生活中观察!防备他,不要为假象蒙蔽了自己的眼睛。
但从另一方面说,自己要学会一点小人之道,善于专营很重要!不然你很难立足社会,毕竟人都爱听赞美的话,爱带高帽子!这是人性的弱点!
所以人是小人和君子的混合,人要吃要喝,有七情六欲,肉体凡胎,还是中庸一点好,但也不能没有原则,否则也不长久和成功!
论语很深刻,读起来对自己为人出示很有帮助!

子曰其为人也肖毅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出自《论语学而》。
直译:
有子(孔子学生)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大概的意思是,孝顺是人(仁)的根本,孝顺却犯罪的人是很少见的。

论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有什么其它言论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竖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论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有什么

其它言论的越多越好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竖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www.souquanme.com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搜趣网,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搜趣网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搜趣网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3.2)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3.4)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3.5)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3.6)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3.7)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3.8)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3.9)
  3.10 子曰:“礻帝D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3.10)
  3.11 或问礻帝DÌ 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 于 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指其掌。(3.11)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3.12)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吾所祷也。”(3.13)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14)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3.15)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3.16)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3.17)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3.18)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20)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3.21)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
  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白白方反文JIÃO如也,绎如也,以成。”(3.23)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3.24)
  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3.25)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3.26)
  2.1 子曰:“为政以 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 众星 共 之。” (2.1)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2)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4)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5)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6)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7)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2.9)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广叟SŌU哉?人焉广叟 SŌU 哉?”(2.10)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11)
  2.12 子曰:“君子不器。”(2.12)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13)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5)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2.16)
  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17)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2.18)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2.19)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21)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儿NÍ,小车无车兀YUÈ,其何以行之哉?”(2.22)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2.23)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2.24)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出自《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人的根本啊!”
有人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www.souquanme.com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