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臣宇文化及谋害杨广,临死前留下什么千古名言?
在《隋唐英雄传》中,有一个人,金色的脸上有长长的胡子,铜铃大眼眉毛浓厚,手持一把凤翅镏金镗,重达400斤,勇猛异常,他就是隋炀帝时期的天宝将军,宇文化及的儿子宇文成都。
实际上,宇文成都不过是后世文学加工出来的人物,历史上并无此人。可是,他的父亲宇文化及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还是隋朝时期最大的奸臣。
宇文化及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他的父亲是隋朝声名显赫的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宇文化及可以说是顶级的官二代。都知道,古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而宇文化及最大的乐趣就是在长安街道驾马长奔,逼得长安百姓惊慌躲避,他却以此为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宇文化及落了个“轻薄公子”的名号。后来杨广夺得太子之位,宇文化及傍上了杨广的大腿,杨广也非常器重他,让他做了东宫的禁卫官。
结果,更是助长了宇文化及嚣张跋扈的气焰,完全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要是他看上的东西,想尽办法也要得到。后来,杨广登基为皇帝,作为东宫的老臣,他的心腹宇文化及官位加升,一时显赫。但是,宇文化及这个人非常贪婪,他只想拥有更多的财富,他私下与隋朝的死敌突厥人做生意,公开与敌人和叛徒合作,赤裸裸的是通敌叛国。当隋炀帝杨广得知这一事件时,气得半死,准备将宇文化及斩首示众,以此来杀鸡儆猴。可惜在最后一刻,杨广心软了,放过了宇文化及这头人面兽心的白眼狼。
杨广三次征讨高句丽失败后,国内起义呈搜趣网现燎原之势。以李www.souquanme.com密为首的瓦岗军控制了洛口,对杨广返回长安构成了威胁。此时,杨广早已不再意气风发,面对这样的情况,他根本就不打算返回长安,留在江都也很好。然而,下面的军官士兵都不高兴了。要知道当时杨广麾下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关中人,他们的家人都在关中地搜趣网区。现在他们好不容你从高句丽战争的泥潭中活着回来,渴望尽快回家与家人团聚,但杨广却不走,谁能忍受这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士兵们的负面情绪越来越高,他们对杨广这个皇帝越来越不满意。宇文化及看到这种情况,立刻觉得他的机会来了。
因此,他与其他将军联手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杨广,夺取政权,拥立杨广的孙子杨侗为帝,宇文化及是实际掌权者。但此时天下已经陷入混乱,再加上隋炀帝杨广又不得人心,天下苦隋已久,所以没有人听他的,而且还一起出兵攻打他,宇文化及被打败了几次,实力大大削弱。早晚会被消灭掉。于是,宇文化及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废了杨侗,自己做皇帝,而且还说出一句千古名言:“人生故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意思是即便要死也要做一天皇帝,他还把杨广的皇后萧皇后收做自己女人,册封为淑妃。
不久之后,窦建德率军打败了宇文化及,砍了他的脑袋,结束了他的一生。
大臣临终前为什么要交代儿子将宝物放灵柩上让人观看?
张说和姚崇都是唐玄宗时搜趣网期的名臣,其中张说历任过太子校书、内供奉、兵部侍郎、左丞相等职务,他才思敏捷,写得一手好文章,当时和许国公苏颋齐名,共称为“燕许大手笔”。
而姚崇更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贤相,虽然只在唐玄宗下执政了三年,却力主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整顿吏治。被世人成为“救时宰相”,同时姚崇也特备的清廉,不曾有过贪污之嫌,他的品格受到了唐玄宗的喜爱,。
不过张说,姚崇两人之间可是互相看不顺眼,早在开元元年的时候(713年),唐玄宗到渭河附近狩猎,听闻三百里外做刺史的姚崇很有才华,随即想招他进朝当官,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张说听到这条消息反应是“张说嫉之”,立阻玄宗。
但是最终姚崇还是来到了朝廷,两人就此结下了梁子。随后的时间里面,姚崇和张说因为政见不合等问题,矛盾越来越深,双方都想把对面扳倒。
按照《明皇杂录》所写,721年,姚崇大病一场,在弥留的时候,将自己的儿子姚弈召过来说到:“等我死后,你们就将平日里面我收藏的那些山水书画和金银珍宝都摆放到灵柩上,让人观看。”姚弈听到了这句话非常迷惑,不知道父亲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姚崇继续有气无力的说:“我和张丞相平日的恩怨,想必你们都知道了,他等我死后,很有可能会报复你们,此人特别贪财,如果他来我们家吊唁,看上了那些宝物,你们就将这些东西送给她,委托他写副碑文,让皇上御览之后刻在我的石碑上。”当晚,姚崇就病死在了床榻之上。
张说听说了这个消息,大喜过望,他继而转念一想:“不行,姚崇死的太舒服了,我且参奏一本,奏他一个贪污之罪,将他的家人全部贬为庶民,才解我心头之恨”。不过毕竟是多年同僚,出于礼节,张说还是装作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来到姚府前面吊唁。
结果一进姚家,他就被那些灵柩上的金银珠宝书画所吸引了,和戴孝的姚家施礼时,眼睛却不断地往灵柩上瞟,姚弈看在眼里,他不动声色地讲:“既然张丞相那么喜欢那些东西,我们家人又不感兴趣,那请丞相拿走吧!”
张说大喜过望:“这怎么好意思呢?”经过几番推脱之后,美滋滋的叫人收了起来,姚弈正等着呢!他立刻恳求张说:“久闻张丞相文章天下一绝,能否为家父写一篇碑文?”俗话说拿人手短,张说也推脱不得,就地研墨写就姚崇碑文,而姚家人就在一旁看着,张说自然也不可能说他的坏话,写的自然也都是姚崇正直清廉,我好悲痛伤心之类的。张说拿着这些珠宝,开开心心的回到了府上,却越想越不对劲:“不对啊,我到时候上朝不是要批姚崇贪污的吗?现在写这么多好话,岂不是啪啪打脸?”
越想越后悔的他随即派遣仆人来到姚家索要那副碑文,理由是写得急没写好,等让我改改再送到府上,张说却被告知,这幅碑文已经被送到皇上那里去批改了,如今正打算刻到姚崇的石碑上,张说听到了这个消息,这才知道,原来他被姚崇给算计了,但是也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吞,极不情愿的不再找姚家人的麻烦。因此姚家成功逃过了一劫。这个消息传开以后,也形成了一句话,名字叫做““死姚崇犹能算计生张说”成为民间的笑谈。
康熙临终前对雍正说“我在天牢留了几个人”,是什么意思?
康熙将几个大臣打入了天牢当中,但是又没有要他们的性命,说明对康熙而言,这几个人是很重要的。康熙对雍正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在康熙死了之后,新皇登基的时候释放了这几个人。他们几个曾经是跟随康熙的大将,都是有才之人。
康熙之所以把他们打入了天牢,是担心在夺嫡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站错了队伍,白白牺牲了。在朝为官,想要不站队,那真是一件太难太难的事情。但是成王败寇,一旦站队错误了,那么新皇上任的时候,这些大臣就成为了牺牲品。
康熙欣赏这几位大臣,知道他搜趣网们都是国家不可或缺的栋梁。如果因为站队错误而被杀害了,那是清朝的一大损失。于是就想了这样的方法来保存他们。待到雍正登基的时候赦免了他们,他们必然会对雍正心存感激,这样就会更忠心地为雍正卖命。
康熙对雍正说这句话,雍正是个聪明人,很快就领悟了康熙的意思。在康熙过世之后,就遵照康熙的意思把这几个人从牢里放了出来,并且委以重任。很多人都说康熙不疼爱雍正,其实不见得。如果真的不疼爱,也从来没有想过传位给雍正,那么为何会帮雍正留好这步棋呢?
康熙的儿子很多,优秀的儿子也不少。就是因为儿子都太过优秀,到了晚年的时候才会上演九子夺嫡的局面。康熙中意的接班人是太子,可惜太子太不成气候,康熙给他很多机会,到最后也没能抓住,这让康熙彻底失望了。
雍正篡改了遗诏才登上皇位,这样的说法一直以来都流传着。但雍正的确是一位勤勉的好皇帝。在他继位之后,用了一系列的措施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什么遗言?最后都应验了吗?
刘伯温的遗言是什么?刘基刘伯温,关于他的说法有很多,有传说甚至说他是武侯转世,这里就以《明史》为准,根据《明史》记载,刘伯温临死前的确留下了几句遗言,先来看看是什么。
首先一句是“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这句话是刘伯温在知道胡惟庸当上了左丞相后,说的一句话,说完这句话以后,刘伯温就忧病交加死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胡惟庸这个人是个才智平庸但是很会溜须拍马的小人。当时朱元璋想找人取代李善长的丞相位子,就问刘伯温要选谁,说道胡惟庸的时候,刘伯温直接说了一句“譬之驾,惧其偾辕也。”这句话啥意思呢,就是说胡惟庸就好像一匹劣马,如果找他当丞相,那就好比劣马驾车,早晚会翻车的。胡惟庸知道以后,十分记恨刘伯温。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伯温知道胡惟庸当上丞相以后,说了那么一句话。他没想到朱元璋还是听信了李善长推荐,重用胡惟庸,这下天下苍生有罪受了。在这之前,胡惟庸就有发作了,当时刘伯温感觉到朱元璋表面对他很信任,实际上猜忌很深,再加上不少奸臣在位,他就提出隐居。结果胡惟庸居然找人中伤刘伯温,说他给自己找有“王气“的墓地,图谋不轨。这个刘伯温本来就有术士的本领,朱元璋是知道的,这一听还了得,吓得朱元璋直接把刘伯温俸禄剥夺了。刘伯温多聪明,赶忙进京找朱元璋解释,而且说自己再也不离开京城了。就算这样,朱元璋对他还是有所怀疑。可以说,刘伯温这样的境遇表面是胡惟庸陷害他,本质还是朱元璋猜忌心太重,不想让他好过。所以后来他说出了“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这话,说完没多久,就死了。
在他快要病死的时候,他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了,所以他又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对大儿子刘琏说的,“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原来刘伯温将平生所学著成《天文书》,这可是刘伯温思想谋略的大成之作。但是他要儿子赶紧把这个奉献给皇帝,自己不要学习。实际上刘琏作为刘伯温嫡长子,很容易被皇帝和胡惟庸盯上,刘伯温此举无疑是为了保护自己大儿子,也有让儿子不要再做官的意思。不过刘琏还是做了官,并且刘伯温死后四年就被胡惟庸继续迫害,最后坠井而亡,相当可怜。
还有一句是对二儿子刘璟说的,“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刘伯温对小儿子说的话很多,显然也比较看重小儿子。有道是刘伯温神机妙算,他应该知道作为大儿子,将来必定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而小儿子会好很多,也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不过他知道自己这个小儿子性格太直,所以让他以后要委婉一点,而且胡惟庸在的时候一定要韬光养晦,等着胡惟庸败了,再去谋求好的职位。
凭借刘伯温的本事,他肯定也看出来了,这个胡惟庸长久不了。很多忠心耿耿,老实本分的大功臣都被朱元璋害死了,等他回味过来,又如何对待见飞扬跋扈的胡惟庸呢,所以胡惟庸必败。而刘伯温和他大儿子可以说都是被朱元璋、胡惟庸害死的,朱元璋知道刘伯温是个忠臣,他也不好意思了,所以刘伯温小儿子一直都没什么事,估计也算是朱元璋的一种补偿吧。
不过刘璟躲过了朱元璋,却没躲过朱棣。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两个人下棋,由于刘璟太实在,丝毫不让朱棣,就给朱棣留下坏印象。朱元璋死后,刘璟辅佐建文帝,等到朱棣起兵造反,当了皇帝,刘璟坚决反对朱棣,后来被朱棣抓起来,在牢中自缢。
对于大儿子的死,刘伯温可能会有心理准备,但是小儿子的死,刘伯温未必就能算到。因为刘伯温死得很早,他死的时候,朱元璋的太子朱标还活得好好的,如果不是朱标早死,那朱元璋也不会传位给孙子建文帝,朱棣万万不敢篡位,刘璟说不定也不会被逼自尽。
只能说,刘伯温没有遇到一个好皇帝,他虽然辅佐朱元璋夺得天下,但是却没有办法保全自己和家人,也是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