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市的前一句(毛竹资料)

邵武是地级市吗?邵武在经济上是福建省二类城市,辖光泽,泰宁,建宁.在行政上是南平代管城市,因此邵武还不是地级城市.邵武成地级市了吗?在外有几年了......

邵武市的前一句(毛竹资料)

邵武是地级市吗?

邵武在经济上是福建省二类城市,辖光泽,泰宁,建宁.在行政上是南平代管城市,因此邵武还不是地级城市.

邵武成地级市了吗?

在外有几年了偷偷的问//www.souquanme.com一问咱邵武有没有成为地级市呀?如果有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呀?
邵武在经济上是福建省二类城市,辖光泽,泰宁,建宁.在行政上是南平代管城市,因此邵武还不是地级城市.

黄姓有多少年历史

黄姓有多少年历史
据《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帝舜时,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一作伯翳),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赐姓嬴氏。
  伯益后裔有徐氏、郯氏、莒芪、终黎氏、远奄氏、奂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黄氏先人大约在商末周初在河南潢川建立黄国,被周天子封为子,又称黄子国。
  黄姓是当今中国第七大人口姓氏,总人口达3079万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五省区黄姓约占全国黄姓人口的56%。据《黄氏渊源》载:宋代江夏人黄震,官至焕章阁左司马尚书,在重修江夏家谱时,呈奏皇帝,得御书“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历代簪缨”。
一、以国为姓及黄国历史的演变
  今日的黄姓按古代的严格意义来说,只是氏不是姓。因为,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团徽,氏是从姓分出来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黄氏是从嬴姓中分离出来的,只是氏不是姓。嬴姓的始祖是东夷集团的大首领少昊,黄氏也以少昊为遥远的始祖,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期才开始的。那么,黄氏是怎样来的?黄氏是由黄国而来的,黄国虽立国久长,但地方小,势力弱,在先秦经典著作中仅有一鳞半爪的记载。它的历史演变,朝代盛衰,风云变化等情况,一直鲜为世人知晓。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已肯定黄国为嬴姓国,是伯益后代所建,是毫无疑义的。最早记载黄国历史的《竹书纪年》一书也是认为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至于黄国的始创者是伯益的哪一位后代,不同的黄氏族谱有不同的说法,博鳌黄氏族谱认同福建邵武黄氏族谱的说法,认为古黄国的始创者是黄帝——颛顼——陆终系族与少昊——伯益族系的共同子孙所建。认为伯益是黄帝——颛顼族的女华之子,而陆终则是出自嬴姓的伯益之后,南陆公是陆终的次子(陆终有六子),名参胡又名惠连。相传远古时期,洪水为患,百姓遭殃。大约在尧、舜之际,大禹治水有功,继承舜位。南陆公佐禹治水有功,受封于黄,创建黄国,以后,子孙遂以国为姓,即黄氏或黄姓。因此,南陆公是黄国的始创者,在族谱的黄氏历代相传世系中,南陆公是第一世,就是这个道理。其远祖族系就是黄帝——颛顼——伯益——陆终——南陆系统。
  在古代历史上黄国有三个,即汾水之黄(山西)、汉东之黄(湖北)和潢川之黄(河南)。前两个黄国的历史都湮没无闻,后嗣衰微不昌。惟有潢川黄国之后一支,子孙人丁兴旺,族姓繁昌,在今日中华十大姓中排名第七的黄姓,人丁数千万之众,绝大部分黄姓族人都自称是潢川黄国的后裔,那么,潢川黄国在哪里呢?在《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中,关于古黄国都城位置所在早有记载。说:“黄国故城,汉弋阳县也。秦时黄都嬴姓,在光州定城县四十里。”宋代人的《太平寰宇记》卷127“光州定城”条目中说:“黄国故城在(定城)县西十二里”。明朝人宋濂《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也有同样的记载,类似的记载也见于大量的方志和族谱中。总之,汉代弋阳县和宋元时期的光州定城县,即今河南省潢川县。据考古调查和考证,古黄国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六公里,淮河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其都城遗址至今仍在,是信阳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黄国自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受封建国,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一直顽强地生存了1400余年。其历史概况是这样的:由于伯益是被夏启所杀,伯益的后代同夏王朝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公元前16世纪原属东夷集团的殷商部落在首领成汤领导下迅速崛起,最后灭了夏朝,建立了强大的殷商帝国。黄国同商族都属于东夷集团,一直受夏王朝压迫。因此,商族兴起后,黄国便投奔到商人一边,成为商的小盟国,许多黄国人参加商朝政府,在政府中任职。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取代商王朝,对黄国采取承认的政策,容许其继续存在。到两周之际,黄国势力有所发展,它与淮河流域的同族,臬陶、伯益的后裔、原东夷集团的江、道、柏、弦等嬴姓诸国结成同盟,并成为东夷嬴姓小国的盟主。同时,又通过与周王朝的同族姬姓小邦国联姻等方式,改善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成为亲中原、华夏集团淮河流域嬴姓小国的代表。后来,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不断向四周扩张势力,淮水、汉水流域的诸小国都面临着被吞并、消灭的威胁。因此,黄国加强了同嬴姓诸小国的联盟并与周王朝在汉东的代表随国结成同盟,始终不屈服于楚国的压力并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据《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邦江国一道参加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东南十里处)之盟会,次年又参加阳谷(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的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黄国便与齐、鲁、宋、卫、江等同盟国一道,攻打亲楚国的陈国,惹恼了楚国。楚国随就进行报复,决定灭掉黄国。经过充分的准备后,楚国于公元前648年,以黄国不向楚国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古黄国至此灭亡。
二、黄氏的沉沦与复兴
  公元前648年黄国灭亡后,有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已经残破不堪的家园,成为楚国异族统治下的臣民;一部分黄氏族人开始了背井离乡的大逃亡,他们纷纷逃至中原的诸侯国避难。其中,有一支内迁至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汉时期著名的江陵黄氏。另一支迁至江夏安陆一带(今湖北云梦县东南至武汉市一带),后裔发展成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还有一批批黄氏族人迁徙至广大的江南地区,特别是湖湘地区。一些黄国遗民甚至逃至新罗(今朝鲜),其后裔形成朝鲜民族中的黄姓。在大逃亡中,博鳌黄氏祖先是在湖北江夏安陆一带落脚、生根、繁衍和生息的。总之,楚人灭黄国是黄姓历史的转折点,//www.souquanme.com从此黄姓从王族国姓沦落为普通的姓氏,黄姓族人开始了新的征途。
  黄国灭亡,散居各方的黄氏族姓一度衰落,在中国历史上销声匿迹达300余年之久。到战国末年,第74世孙黄歇的出现又重振了黄姓宗族的声威。司马迁写的《史记》特为黄姓宗族史上这位杰出人物单独立传。但黄歇的许多生平事迹,在族谱上有记载,正史却没有。如福建禾坪鹳薮谱上说,黄歇生性豪犷多智,年轻时从新罗游学归江夏祖居地,常游说诸侯各国,先在晋国做官,但仕途发展不合意愿,转而仕楚。在楚国,黄歇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挂印封侯,称雄诸侯,成为战国四君之一。他官至楚相,封春申君。封地原在黄国故地淮北12县,后改封于吴国故圩(即今江苏常州、苏州至上海一带)。后来,黄歇被刺身亡,葬于封地吴圩,江苏省江阴县北门外,墓庐至今仍在,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城内还建有春申君庙,供后人纪念、瞻仰。黄歇娶2位妻子,生有13个儿子。黄歇被刺后,黄姓这支最兴盛的后裔或遭杀戮,或逃难异乡,或改姓稳居,从此黄姓宗族又各奔东西,散居四方,族姓的发展进入低潮。但黄姓不愧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族姓,到秦汉之际又有一些著名的黄姓子孙重振了黄姓的声威。尤其是到西汉中期以黄霸为代表的黄氏族姓迅速崛起,其影响是很大的。
  黄霸是南陆公的第81世孙,是黄歇直系的第7世孙。据谱载:黄霸自幼学习法律之学,有大志,喜欢做官,年轻时就成为乡里豪杰。汉武帝末年,他当了一名200石的卒史,后因为官廉正,又精明能干,足智多谋,富有领导才能,升为河南太守丞。为政时期,处议当法持法宽平,深得民心。汉宣帝闻其名,升为延尉。在延尉中,又以公平正直闻名。后因夏侯胜批评皇帝诏书,犯不敬罪。黄霸因同情夏侯胜,被捕入狱。出狱后,汉宣帝任命黄霸为扬州太守,旋即升为颖川太守。公元前56年,汉宣帝下诏,封黄霸为关内侯,赐黄金百斤,旋拜为太子大傅,迁御史大夫。公元前55年黄霸代丙吉为丞相,改封建成侯(河南永城县)食邑600户。公元前51年,黄霸在丞相位上去世,谥号定侯。黄霸娶3位妻子,生有8个儿子,后裔人丁兴旺,族姓兴盛不衰。到汉魏时期,江夏黄氏发展成为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族姓最发达的宗族,臻至极盛。时人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
三、江夏黄氏的空前繁荣
  江夏黄氏发展到第81世孙黄霸之后,族姓兴盛不衰,尤其是发展到黄霸的第7世孙黄香、第8世孙黄琼和第l0世孙黄琬时期,江夏黄氏族姓空前繁荣,人丁兴旺,声威大震。因此,后世黄姓都尊称黄香为江夏黄氏始祖,有天下黄姓出江夏的说法。
  黄香字文强,出身官宦世家。但据史称:江夏黄氏世家传到黄香父辈时,已家境贫寒,养不起奴仆婢妾。又称黄香命中多劫,幼遭苦难,年仅九岁,痛失慈母,他因爱母极深,为子极孝,母死后哀思过度,乡人称为至孝;当时江夏太守刘护闻名召见,题字“门下孝子”赠之。从此,黄香博学经典,精研道术,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黄香以儒学入仕,初任郎中,汉章帝诏见黄香,让他入东观(国家图书馆)读尽皇家藏书。后官拜尚书郎。永元四年(92年)升为左丞相,两年后又升为尚书令,增秩至2000石,赐钱30万。谱载汉章帝曾以“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的御书赏赐给黄氏家族,经汉章帝、和帝两朝,黄香一直受皇家亲重。至安帝即位(106年),黄香出任魏郡太守。几年后,因郡内水灾牵连,被免职。不久去世归葬家乡江夏安陆源口。
  黄香后裔,备极繁昌。他娶妻4位,生子8个,其中长子黄琼最为突出。班固在《后汉书》中为其立传。据记载:黄琼自幼随父在京师台阁,熟知朝廷政界故事,达练官场,父亲在世时和去世后,多次辞谢不受官职。至汉顺帝永建年间(127—131年),因公卿中很多人的推荐,黄琼始公车应征,入官拜议郎后又累迁为尚书仆射,历任尚书令、司空、太仆、司徒。汉恒帝永兴元年(155年)任太尉之要职时,因与大臣梁冀政见不合被免职,延熹二年(159年)梁冀被诛,族党被消灭,黄琼复出,仍任太尉之职,取代梁冀自居公位,封为邟乡侯(今河南颖川县),食邑千户。搜趣网至此,江夏黄姓更加荣耀一时。黄琼去世后,被赠为车骑将军,谥号忠侯,史称邟乡忠侯,归葬江夏。黄琼娶妻3位,生子14个,传至黄琼之孙黄琬时,江夏黄氏更臻至极盛。
  黄琬,字子琰,是黄琼第四子黄储之子,黄香的第4世孙子。生于公元141年,早年葬父,由祖父抚养长大。黄琼当司徒时,黄琬便以才思敏捷闻名于京师。初任为五官中郎将,后因政党之争失败,被免职弃官近20年。至光和末年(184年)始复出,拜议郎,升青州刺史、侍中,不久又拜为将作大匠、少府、太仆、豫州牧等职。时值东汉末年,河南豫州一带农民暴动风起云涌,黄琬为政,将境内农民暴动起义镇压平定,黄琬因此声威大震,政绩突出,为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重赏,封为关内侯。董卓入洛阳后,征黄琬为司徒,随即升为太尉显职,改封为阳泉乡侯(今安徽霍丘县),江夏黄氏宗族的显赫声威至此臻于至极,如日中天。后董卓挟汉献帝迁都西安,黄琬反对董卓专权,于公元192年与司徒王允合谋诛杀了董卓。不久,董卓部将李傕等人攻阵长安,黄琬被捕处死。享年52岁,归葬于江夏孝行里黄氏祖墓侧。黄琬娶妻5位,生子11个。黄琼、黄琬之后,江夏黄氏的子孙们,纷纷散居四方。
四、江夏黄氏的分流
  随着江夏黄氏家族的繁衍壮大,家族中有一些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优秀子孙,便离开家园故土,到异地去另谋新的发展。江夏黄氏先后分析出几个分支:
  (一)南阳分支。南阳黄氏的开基始祖是黄香的孙子,
  黄琼长子黄守亮。黄守亮,字子廉,官任南阳太守,他的家室也随迁到此。子孙定居落籍,遂形成后来的南阳黄氏。发展到第5世孙时,出了一个闻名三国的老将军黄忠。其侄子黄自溟迁居江西丰城。到南北朝时后裔又迁湖南、广西。
  (二)阆中分支。阆中分支始祖是黄琬的儿子黄权、黄保兄弟。谱载:当年黄琬被杀,为躲避追捕迫害,黄琬的第十、第十一子黄权、黄保兄弟相牵逃难入巴,落籍四川阆中,在《三国志》中有黄权的事迹。此外黄琬次子椿寿一支,子孙传至第1O世后迁至延陵(今江苏常州、无锡—带),第五子黄江寿一支传至第6世后迁居江西庐陵。
  (三)湖北沔阳分支。始祖是黄香之子黄理。沔阳分支是三国时期很著名的家族,因出了个黄承彦父女而名传千古。黄承彦是黄理的孙子,传见陈寿的《三国志注》。史籍上说:黄承彦为人直爽开朗,豪放不羁,是当时沔南大名士,与诸葛亮交游甚密。他生了一个头黄面黑、长相很难看的丑女,但她很有内才,品德也极佳,附近青年都不敢娶她,诸葛亮却娶她为妻。当地人都把这件事当作笑料传开,并编了一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孔明娶了这个丑女为妻,受益匪浅,后来封侯挂印成就伟业,都得力于黄氏的内助。因此,孔明择妇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
  (四)江西信州分支。据《樟峰黄氏宗谱》和四川武隆县黄龙光手抄本《黄氏族谱》记载,信州(今江西上饶市一带)的始迁祖是东汉末年黄香的第7世孙黄广。黄广又名仁杰,字济芳,东晋时官任苏州总兵大元帅。两晋之际,江北战火连绵,黄广便将家族从江夏祖居地渡江南迁,落籍信州,在禾坪斟头村开基拓业。到黄香的第13世孙黄志又从信州迁徙到福建邵武32都,成为邵武黄氏中又一重要支派。
  (五)盱江黄氏。据族史记载:盱江黄氏是江夏黄香曾孙黄琬的一支后裔。其迁徙始祖是黄孟僯,是黄香的第16世孙。黄孟僯,字德崇,生于唐高宗仪凤丙子(676年),原籍江夏安陆(今武昌一带),唐玄宗天宝丙戌年(746年)黄孟僯以70岁高龄考中进士,官任西台御史之职,奉命南巡江南临汝府,在途中病逝,就近安葬。为了守护祖先的陵墓,黄孟僯的子孙后代没有再回到江夏祖居地,都落籍盱江,以后便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黄氏。其后裔不断裂变、分流,先后徙居福建邵武、江西金溪、浙江金华、江西余江、河南淮阳等地。
  (六)金华黄氏。公元四世纪初,五胡乱华,中原残破,晋室南迁,江北中原的世家大族也随东晋政权南下而纷纷向东南迁移至江浙一带。黄香的第9世孙黄积也随迁至安徽新安郡歙县黄家墩(今安徽歙县黄墩)另拓基业。东晋建立后第三年(320年)黄积官任新安郡太守,家室随迁新安,黄积是新安黄氏始祖。不久,黄积的次子黄苾又迁至婺州金华府浦阳开基。后裔形成江夏黄氏的最大分支——金华黄氏。金华黄氏的始祖为黄香的第l0世孙黄苾。
  (七)固始黄氏。固始黄氏始祖是黄姓总始祖南陆公的第92世孙,江夏黄氏始祖黄香的第5世孙黄侃,汉阳泉乡侯黄琬的第六子。据谱载:黄侃字荆茂,少好勇,喜欢《孙子》、《吴子》兵书。东汉末年,他因司徒王久的推荐补为宿卫。当时,关东多乱,黄侃请求带兵平乱获准,被朝廷官授骑都尉之职,带兵出征。之后,黄侃便从江夏迁家于光州固始。后裔人丁兴旺,形成历史上著名的固始黄氏。日后,随着江夏黄氏名扬四海,大多数固始黄氏都追宗江夏,博鳌黄氏族谱的封面上都写着“江夏堂”就是这个道理。
  (八)从固始到邵武。黄侃迁入固始后,其第5世孙黄必福在晋室东渡后(迁都建康),亲自进京献策,请求恢复社稷之计。得到晋元帝赏识,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后屡建战功,死后封为平远侯。他育有三子,即裳、张、聪。黄裳字以绣,号锡传,是江夏始祖黄香的第11世孙,他是迁入福建邵武的始祖。史称:“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是也。”黄裳家族迁入福建邵武县和平乡鹳薮林(即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黄家林)。最后形成历史上又一个堪与金华黄氏相比肩的巨族——邵武黄氏。黄裳是迁入福建邵武黄氏的始祖。但在博鳌黄氏族谱卷一第5页“宋朝遗谱叙”一文,却把黄志当作迁入邵武黄氏的始祖,这是没有根据的。黄志是黄香的第13世孙,他是从江西信州迁入邵武黄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不是迁入邵武黄氏的始祖。
  其实,1、福建的《禾坪黄氏大成宗谱》(清光绪十五年版),此谱成书虽在清晚期,但它是由黄峭山公故乡的嫡宗后裔所修,资料价值高,也较准确,在此谱中,迁入始祖是黄裳而不是黄志。2、在博鳌黄氏族谱卷一“黄氏历代相传世系”中,黄峭山公的前辈就没有黄志此人,黄香的第13世孙中也没有黄志。3、唐、宋时期的族谱有请名人作序的惯例,但作者对族谱的内容是否清楚是不关紧要的。例如,黄峭山公是否中过进士,博鳌谱“宋朝遗谱叙”和“明朝重修谱序”都说:“公登祥符戊申三甲第九名进士”,“峭公者登宋祥符进士”,这两种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在“黄氏历代相传世系”中,在峭山公名下就没有进士出身的记载,而且峭山公是在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十一月去世,公元960年赵匡胤才建立宋朝,峭山公怎么会在宋朝中过进士呢?这是不可能的。这些情况说明早期序文中的一些说法是错误的。
  (九)邵武黄氏的发展壮大。迁入邵武后,曾有黄裳长子黄果任扬州刺史,第4世孙黄大文任张掖刺史,第7世孙黄政任永嘉县丞的历史记载。到第14世孙出了个黄恺,又名黄恺康,字意祥。据记载,他自少孔武有力,而又性极娴静,随父去太原,被唐太宗李世民重用。一日,黄恺以轻车到上郡,途中被一强盗拦路抢劫。哪知却不是黄恺的对手,黄恺三次把强盗打翻在地。强盗起来谢罪说:“我今日知道麟是有角的了。”黄恺大笑说“岂止我是麟,君也有角,只是不顶触自己罢了,君也为麟啊。”强盗大为感动,后来改节从良,便是唐初名将徐勋。黄恺初任渭州太守,后官至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之后,第16世孙黄襄任潮州太守,第17世孙黄谦任虔州太守,第18世孙黄宾任灵武太守。邵武黄氏发展至第22世孙时出了中国黄姓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而至今仍为黄氏族姓家喻户晓的大始祖黄峭山公。今日,无论是台湾、港澳、国外还是大陆各地的黄姓,绝大多数都自称是峭山公的后裔,黄峭山就成为海内外黄姓万派共宗的大显祖。
  据宝安坪山谱和鹳薮谱记载:黄峭山是固始入闽始祖黄裳的第22世孙,父黄锡。黄峭山,字岳,号一郎又称十郎。黄峭山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农历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十一月初十日,享年82岁。黄峭山生活的时期正是唐末五代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军阀割据愈演愈烈,天灾人祸连绵不绝的大动乱时期。传说黄峭山公是一个勇猛仗义的儒生,当兵荒马乱之时,他召集宗族同乡,组织起御寇自卫的乡勇民兵队伍,保卫了乡里和宗族的安全,从此闻名当地。唐末陇西郡王李克用听说了黄峭山的事,很赏识他的干将之才,便召募他入伍,当了一名小小的千夫长。他因屡建战功,被王朝封为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兼刑部尚书,千户侯。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梁朝。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黄峭山对连年战乱感到失望,不愿再卷入李、朱之争。因此便在五代初年解甲归田,告老还乡。他回乡后息武兴文,创办和平书院,教育族中子弟,劝导乡中后人,直到逝世。黄峭山娶妻3位,共生有21个儿子,孙子、孙女、曾孙子孙女若干个(因多种族谱记载不同,难统一准确数字)。俗谚说:树大分枝,人多分家。年已81岁的黄峭山决定化整为零,除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外,其余18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令其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并将祖产分成21份,新修《黄氏族谱》21套,每人分得一份,卜占离家吉日一并出行。临行前,黄峭山又口吟七言古诗一首与诸子作别,诗曰:“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惟愿苍天垂保佑,三七男儿总炽昌。”要求子孙念诵此诗,牢记心中,作为他日子孙认祖相亲的凭证。这就是黄氏历史上著名的“认祖诗”。黄峭山去世后,葬在邵武府禾坪乡鹳薮黄家林祖茔。死后于宋治平四年(1082年)二月追赠少保,谥号文烈。墓庐今仍在,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滕子京在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范文正的一篇岳阳楼,让滕子京大放奇采,历史上的他真的那么优秀?越明年,政通人和.....
2021年4月5日第一百四十七章
安徽历史-发现安徽2019年11月8日,汪胜水《滕子京的九华情缘》摘要原文:
从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到庆历五年(1045年),在这十六年间,范滕二人屡贬屡复,四受贬黜。相同的起点、相似的经历、相近的志趣使二人志同道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文以记之;而范公也在文中直接赞美滕子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滕子京死后,范仲淹获此噩耗,泣而谏之:“呜呼,惜其才有余而命不足,不得尽其才于生民……”言辞中流露出深切地惋惜与遗憾。又应滕子京后人请求,范公以副宰相的身份为他写《墓志铭》,并对滕子京的一生这样评价:“公以孝事其亲,以学植其身,以义方成其子孙,以忠厚正直效命于朝廷,可谓贤也。”
藏头诗航母始终认为,“文化考古”特别需要采用历史纵贯线整体性的思维,而从汪胜水先生该文章的立意本身来看,就已经出现错误了,并且,也把前一章王瑞来教授《生长的墓志》,其中滕宗谅的孙辈对于范仲淹《天章阁待制滕君墓志铭》的改写增益内容,竟然却非常遗憾的误以为仍然还是属于其原始内容。假如说,他后来看到了《生长的墓志》,不知道他自己又该做何感想呢?
回头再说王瑞来教授《生长的墓志》文章之中有关滕子京的那个部分吧,首先,我们应该感谢他提供的这种全新资料,让我们更进一步的感悟到了范仲淹与滕子京两家背后的隐秘。但王教授由于与我们研究的方向与背景不同,所以说,他其实却并没有看透这两家后辈们的相关所作所为的真相。
“显然,滕宗谅的孙辈并不清楚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影响,更没有预想到其祖主要是由于有《岳阳楼记》这一名什才得以留名千古的。”
假如说,王教授能够知道aps84992477关于“忠孝相勖,悔吝相惩”的那种解读,明白《岳阳楼记》的最后一段,实际上,它就是具有针对性、致命性、毁灭性意味的那种鞭挞,并且导致了滕子京很快就走向死亡的那个重要因素,那么,他还能够轻描淡写的出现上述那种不合情理的表述吗?还能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对增订本墓志较之范仲淹所撰原文还有其他改动。比如,对范仲淹对滕宗谅‘君’的称呼一律改易为‘公’,对‘享年五十七’订正为‘享年五十八’等。并且将铭的部分全数删除。此外,还将‘重兴岳阳楼,刻唐贤今人歌诗于其上,予又为之记’一句也删除了”的根本原因吗?!
实际上,这两家人的后辈明显都由此而已经开始在心中结仇啦!只不过,却并没有公开化而已。但却又明显将其发泄在对于范仲淹《天章阁待制滕君墓志铭》的改写增益这种事情上了。此时此刻,假如说让我们回头再看第一百四十四章,具体也就是范仲淹四世孙范公偁的那个《过庭录》,那么,现在我们是否就会明白了它的真正含义?范公偁所谓“以规之”滕宗谅的观点,其前提条件与结果也均肯定是错误的,而其中却另有玄机!换句话说,他清清楚楚地知道事情的真相,也明白滕子京后辈对于祖先范仲淹的仇恨,所以说,范公偁才特别谋划在《过庭录》里面,即出现了那个烟雾弹,用于偷梁换柱、避重就轻、转移视线的那些表述。与此同时,又实事求是的留下了特别权威性的那个“以规之”,并真的引起了后来人的共鸣。只不过,其前提条件已经被予以了错误引导,所以,结果自然也将是错误的了!
另外,让我们也不妨根据王教授提供的上述信息,回头认真地去与第一百四十五章,范仲淹《天章阁待制滕君墓志铭》最后一部分的相关内容去进行一番比对。首先,“岳阳四郡并建学校,紫微王舍人琪,翰林张谏议方平,太常尹博士源弟、起居舍人洙,次为之记。”相信这些话也并非属于范仲淹自己提供的信息,应该是滕子京的儿子根据尹洙《河南集》卷四《岳州学记》提供给范仲淹的。实际上,尹洙“滕公凡为郡必兴学,”墓志铭“岳阳四郡并建学校,”这些话都并不可信。
《宋史》志卷一百一十,选举三(学校试律学等试附)摘要原文如下:
仁宗时,士之服儒术者不可胜数。即位初,赐兖州学田,已而命藩辅皆得立学。庆历四年,诏曰:“儒者通天、地、人之理,明古今治乱之原,可谓博矣。然学者不得骋其说,而有司务先声病章句以拘牵之,则吾豪隽奇伟之士,何以奋焉?士有纯明朴茂之美,而无斅学养成之法,使与不肖并进,则夫懿德敏行,何以见焉?此取士之甚敝,而学者自以为患。夫遇人以簿者,不可责其厚也。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子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有司其务严训导、精察举,以称朕意。学者其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由是州郡奉诏兴学,而士有所劝矣。
《云梦学刊》2000年02期,江立中《略论滕子京对岳阳文化建设的杰出贡献》摘要原文:
滕子京其人,喜欢搞建设,办学校。《宋史滕宗谅传》谓:“所莅州喜建学,而湖州最盛,学者倾江、淮间。”《隆庆岳州府志》说他:“建学育才,百废悉举,文章政事,岳阳人至今诵之。”滕子京在岳阳三年,就修建了岳阳学宫(今岳阳文庙),请尹洙写了《岳阳学宫记》。
儒释道频道_腾讯网2013年10月18日《湖南岳州文庙》摘要原文:
岳州文庙位于岳阳市郭亮街,旧城翰林街,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官学,始建于北宋。据清光绪《巴陵县志》载:“宋庆历六年(1046年)知府滕宗谅创建。”
藏头诗航母认为,首先,滕宗谅创建了岳州文庙的观点不足为凭,并不符合如下历史事实。根据百度文库2010年5月26日,《中国教育史第三章》得知:宋朝建国之初,即致力于恢复被战乱毁坏的各地文宣王庙。宋代统治者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改为至圣文宣王),封孔子以下十哲为公,七十二弟子为侯,对当时的孔子的嫡传后裔加封文宣公的爵号,并予以赐官、赐田、赐出身、免除赋税等优厚待遇。君臣亲往祭祀孔庙,将孔庙释奠礼由上公升为帝王之礼。宋代尊孔崇儒的政策,还体现在教育、科举考试中不断强化经学的地位。到宋太宗时,就强调科举取士“须通经义,遵周孔之礼”。并诏令国子监刻印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颁行天下。宋真宗咸平三年到四年(1000-1001年),诏令国子监祭酒邢昺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加上《礼记》、《孝经》、《论语》、《尔雅》,及孙奭《孟子正义》,合唐人经注,为《十三经正义》,颁行天下,成为官方的法定教材。同年,诏州县学校及聚徒讲诵之所并赐《九经》。经学教育的加强,使得崇儒重教之风更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透过现象看本质,滕子京实际上在岳阳所谓的修建了一所学校,即“以郡学俯于通道,地迫制卑,讲肆无所容,乃度牙城之东,得形胜以迁焉。会京师倡学诏,诸郡置学官,广生员。公承诏。”特指那个民间所谓的岳阳文庙而已,更何况还是利用权力“迁入”文庙,又何来真正意义上的那种修建呢?!再看看尹洙记的落款“庆历六年八月日记。”换句话说,滕子京在此三年都快要结束了。那么,尹洙“滕公凡为郡必兴学”的这种表述,我们还能够继续相信它嘛?而滕子京利用权力,并且还是在响应皇帝“京师倡学诏”的这种事情,也有值得写信让尹洙做那件事情的必要吗?而这种事情的实质,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伪造政绩,又能够是属于什么呢?!
第二,范仲淹《天章阁待制滕君墓志铭》最后一部分中的“重兴岳阳楼,刻唐贤今人歌诗于其上,予又为之记,君乐于为善,士大夫亦乐其善,而愿书之也,可不谓之君子乎?铭曰:嗟嗟子京,天植其才。精爽高出,诚意一开。抗职谏曹,辩论弗摧。主略边方,智谋横来。嗟嗟子京,为臣不易!名以召毁,才以速累。江海不还,鬼神何意?君昔有言,爱彼九华。书契以降,干戈弗加。树之松楸,蔽于云霞。君今已矣,复蔵于此。魂其依欤,神其乐只,寿夭穷通,一归乎至理!”这些内容后来都统统被滕子京的孙辈,在碑刻里面给删除掉了,而这些不正是表明他们之间已经在心中结仇的反映与确凿证据吗?他们为什么要删除这些呢?归根结底,《岳阳楼记》虽然说是范仲淹的辉煌,却恰恰是滕子京与他们家人的最大心痛!而他们更是对于范仲淹撰写的那个墓志铭中的“君今已矣,复蔵于此。魂其依欤,神其乐只,寿夭穷通,一归乎至理!”表现出了极大的仇恨,所以说,后来也就又如此如此那般的做了。
范仲淹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岳阳楼记》 - 百度知道
aps84992477:2021-04-03阅读 4067(截止到4月4日)
范仲淹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岳阳楼记》真相大揭秘:
特别而巧妙的为了用其中的最后一段话来鞭挞那个曾经的好朋友、此时此刻却只是想沽名钓誉者的滕宗谅,而产生出来的这种结果,果不其然,滕宗谅良心发现,很快就煎熬而死了!
滕子京看到范仲淹为他写的《岳阳楼记》会对范仲淹说什么?- 百度知道
aps84992477:2021-04-03阅读 267(截止到4月4日)
宋代滕宗谅《临江仙》:
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芝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更为关键的是,但滕子京的那个“曲终人不见”,与钱起那句话的性质却完全不同,钱起是说随着乐曲的结束,诗歌特定情景之中的湘水女神、水神冯夷,以及遐想之中的那些被贬谪路过湘水的“楚客”,他们自然也就会跟着消失。然而,滕子京却是特别在《岳阳楼记》的最后一段具有致命性、毁灭性意味的那种鞭挞前提下,产生出来对于自己生命即将因此而走向消亡这种结果的直接性影射与暗喻。
所以说,滕子京看到范仲淹为他写的《岳阳楼记》,自然就会对范仲淹说:
谢谢你的“灵魂救治特效药”,不过,我真的再也无颜面对这个世界了。实话实说,只有你范仲淹懂我,而你的“寿夭穷通,一归乎至理!”这些话就像匕首一样,彻底地刺破了我的心脏。寿夭:指长命与夭折。寿夭穷通,即不管我是长命与夭折,但是,却统统都是不能够再归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列了!你确确实实说得对,我首先应该感谢你的鞭挞!也真真正正的后悔自己的鬼迷心窍,一不留心,竟然误入歧途,上了吕氏家族的“贼船”。与此同时,也因为《偃虹堤记》而害惨了欧阳修。各位,永别啦!

《欧阳修集》卷一四七书简卷四,欧阳修《与滕待制〈子京〉一通》原文如下:
某顿首。自夷陵之贬,获见于江宁,逮今十年。而执事谪守湖滨,某亦再逐淮上,音尘靡接,会遇无期。则人事之多端,劳生之自困,可为叹息,何所胜言!急步忽来,惠音见及。伏承求恤民瘼,宣布诏条,去宿弊以便人,兴无穷之长利。非独见哲人明达之量,不以进退为心,而窃喜远方凋瘵之民,获被恺悌之化。示及新堤之作,俾之纪次其事。旧学荒芜,文思衰落,既无曩昔少壮之心气,而有患祸难测之忧虞。是以言涩意窘,不足尽载君子规模闳达之志,而无以称岳人所欲称扬歌颂之勤。勉强不能以副来意,愧悚愧悚。秋序方杪,洞庭早寒,严召未间,千万自重。〈庆历五年〉
《欧阳修集》卷六十四居士外集卷十四,欧阳修《偃虹堤记》原文如下: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WXLwhexr,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光明日报-光明网2016年6月20日,高建旺《偃虹堤与<偃虹堤记>》摘要原文:
偃虹堤,在“巴陵县西,洞庭湖侧。《方舆纪要》:府西城下瞰洞庭,毎至夏秋,昼夜微啮。宋庆历间知府军滕宗谅筑此堤捍之,有欧阳修记”(《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九)。且有以“欧阳修记”为批评对象的“文评”:“若夫假经术以文其奸,取令名以熇其势,若似乎所欲利者国与民,而非有他,虽拨本害枝,而千载而下,论其人犹将疑信参半者,是最大蠹也。”所谓“欧阳修记”,乃《偃虹堤记》(《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四,第941页)。而范致明《岳阳风土记》、陶宗仪《说郛》对滕宗谅筑堤之事,均书为“滕子京待制欲为偃虹堤,以捍之。计成,而滕移郡,后遂不果”。《偃虹堤记》确有其文,故“筑此堤”似能说通。那么,“筑此堤”与“欲为偃虹堤”“不果”,有质的差异,孰是孰非?若“欲为偃虹堤”“不果”所言是真,那么,言之凿凿的《偃虹堤记》及附着在《偃虹堤记》上的“文评”,又作何解?
在贬谪岳州之际,滕宗谅不仅增其旧制,重修岳阳楼,而且雄心勃勃,筹谋兴修“偃虹堤”。庆历五年(1045),滕宗谅休书一封,远寄被贬在滁州的欧阳修,希冀为其“新堤之作”,“纪次其事”。欧阳修在盛赞滕宗谅“明达之量,不以进退为心”之余,则以“文思衰落,既无曩昔少壮之心气,而有患祸难测之忧虞。是以言涩意窘,不足尽载君子规模闳达之志,而无以称岳人所欲称扬歌颂之勤”婉谢。但在庆历六年(1046),有从岳阳至滁州者,受滕宗谅之命,携“滕侯之书、洞庭之图”向欧阳修索记。此回,欧阳修在展图目睹偃虹堤之后,颇有兴致,连问“其所以作之利害”“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其始作之谋”,并进而得知利民工程偃虹堤,虽工程浩大,但因思之甚密,“不逾时以成”,故认为劳民动土的偃虹堤是“君子之作”,值得一书。于是,欧阳修虽未实地求证偃虹堤之真伪,便在有图人言的基础上,决发筑堤有记的必要:“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四《偃虹堤记》,第941页)《偃虹堤记》的出现,引导了后世一些史料对偃虹堤的记录,如宋代王得臣《麈史》卷二云:“先名曰偃虹堤,求文于欧阳永叔,故述堤之利,详且博矣。碑刻传于世甚多。”
但是,偃虹堤真得筑成了吗?清代何焯在引述《麈史》记载之后,抛出了疑问,“予宰巴陵,首访是堤。郡人曰:‘滕未及作而去。’然则文中云用民力若干,及上于朝廷决之三司之语,何以书也,姑采之以存疑”(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十九)。事实上,这种“存疑”不必等到清代就已明了。欧阳修在写《偃虹堤记》的同年,也写过与偃虹堤有关的《与章伯镇(三通)》一文。在该文,作者在指责滕宗谅索记“牵强”之余,深自检讨,认为《偃虹堤记》“荒恶之文,假饰传久,感愧感愧”。
滕宗谅的索记引发了欧阳修颇为尴尬的“感愧感愧”。难道滕宗谅伪造政绩,求大家手笔以扬名天下?显然,滕宗谅未建而先名,并求文于欧阳修是基本事实,这也就是《岳阳风土记》所谓“计成”。至于《岳阳风土记》所云“滕移郡,后遂不果”,则从欧阳修写于庆历六年(1046)的《与章伯镇(三通)》一文推断,滕宗谅是年受命迁移他郡,即范仲淹在《天章阁待制滕君墓志铭》中所言“迁知苏州”。
因此,偃虹堤,其设计之初,是一项利民的水利工程,但因人事变动之快,不得不流于纸面。期间,欧阳修虽为之撰文捧场,但知晓“偃虹堤”实情后,勇于为失实之文检讨,其担当精神令人钦佩。而《偃虹堤记》的广为流传与欧阳修为《偃虹堤记》而“感愧感愧”的默默无闻,使得《大清一统志》有“筑此堤捍之,有欧阳修记”的不确记载,以及附着在《偃虹堤记》上的“文评”因失去“地气”,而沦为游谈肤廓之言。(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藏头诗航母认为,高建旺先生的《偃虹堤与<偃虹堤记>》文章很重要,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的、客观的来认识滕宗谅这个人的相关行为。不过,该文章里面的“《与章伯镇(三通)》”的表述,却并不准确,经过查看比对得知,则应该是《与章伯镇五通》里面的第三通才对,它就处在欧阳修《与滕待制〈子京〉一通》的下边,原文如下:
三〈庆历六年〉:某顿首。急足至郡,辱诲以书,承临郡之暇寝味休适,可胜瞻慰也。示及传记三本,文伟意严,记详语简。而赏罚善恶,劝戒丁宁,述作之功,正为此尔。钦服钦服。某幸闲僻,甚可寻绎,然独懒于撰述尔。嘉话未卜,冬冷,千万保重。《偃虹堤记》,滕侯牵强,不意敢烦余暇,特与挥翰,荒恶之文假饰传久,感愧感愧。
另外,从2008年6月,岳阳楼景区管理委员会出品的《今上岳阳楼》视频得知:
“这是堰虹堤,是滕子京的惠民工程之一,当年滕子京被贬岳州三年,却为百姓办了四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构筑堰虹堤,防治水患,并请欧阳修写了《堰虹堤记》。只可惜还没有动工,他就调离了岳州。景区扩建特别筑了堰虹堤,替当年的滕子京了却一桩心愿。”
岳阳楼君山岛旅游区 - 巴陵地理 - 岳阳政协(2017年10月24日)摘要原文:
堰虹堤,始建于宋代,是滕子京的惠民工程之一。当年滕子京被贬岳州三年,为百姓办了四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构筑堰虹堤,并请欧阳修写了《堰虹堤记》,只可惜还没有动搜趣网工,他就调离了岳州,堰虹堤的作用在于防止流水冲刷,便于船舶躲避风浪。2007年景区扩建特别修复堰虹堤这一景观,象征岳阳市委市政府医治水患的美好心愿,也替当年的滕子京了却一桩心愿。
新闻中心_新浪网2007年7月17日,潮白《是否“民心工程”需由百姓评判》摘要原文:
7月11日,“2007年中国湖南旅游节”开幕式新闻发布会透露,本次旅游节将于9月12日在岳阳市人民政府斥资3.2亿元进行了修整和扩建的岳阳楼景区拉开帷幕。为办一个旅游节,投入如此巨资,是否铺张浪费?对此,15日上午,岳阳楼公园管理处邹律资主任告诉当地记者,此举不是为了举办旅游节而为,而是岳阳一场策划筹谋3年之久的“旅游兴市”战役,是一项“民心工程”。
无论这项工程的性质如何,用这么多的钱投入“民事之不甚急者”的项目上,一时间引起议论纷起都是可以理解的。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文正公是应滕子京之邀写下的,而滕子京当年重修的岳阳楼却未必不是“政绩工程”。
逻辑上看,仅仅上任一年就把地方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的话说得实在满了一点。不久前读到岳阳本土人士写的一篇考证文字,说滕子京那叫什么“百废俱兴”?一些见诸记载的“工程”到最后连影子都没有。比如说,他“尝欲起巨堤以捍怒涛,使为弭楫之便”,没开工呢先造势,名之曰偃虹堤,然后找名家写文章吹捧,“求文于欧阳永叔,故述堤之利详且博矣,碑刻传于世甚多”。而实际结果呢?王得臣《麈史》云:“治平末,予宰巴陵,首访是堤,郡人曰,滕未及作而去。”这就是说,滕子京留下的只是个纸上的工程。可叹欧阳修这个大文豪,在《偃虹堤记》里把滕子京同样赞得不留余地,什么“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之类,单凭这些话,足以蒙蔽后世了。
俱往矣!不过,今天判断一个项目究竟是“民心工程”还是“政绩工程”,显然仍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二者可以统一,既属于“民心”又能彰显出“政绩”;但也可以对立,非此即彼,不可调和,定性则完全由屁股来指挥脑袋。不过我想,外人看到的终究只是表象,可能置身其中的当地百姓才最有发言权,那么这个评判标准就应该交给他们。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