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为先上一句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解释: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论语一书中,多次讲到仁,这是第一次讲到仁。这里的仁,与孝悌有关,孝悌为仁之本。 孝悌,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具有这种品德的人,他绝不会是一个坏人,就像上面说的一样,在家孝悌,到社会上也是很少会违反社会公德的,更不会是一个好作乱的人。孝悌,也最重要的品德。后世的“百善孝为先”与之呼应。孝悌,是为人的根本。如果连基本都做不到,如何www.souquanme.com去行仁?人生在世,无论修身还是立足社会,凡事要从根本做起,孝悌正是做人的根本。君子要行仁,那么,孝悌必须要做到。
不管什么社会,唯一不变的是,做人要孝顺,这是人类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到长大成人,父母需要付出多少辛劳。十月怀胎,母亲历尽辛苦,胎儿才能呱呱坠地,然后便是父母的精心哺育、细致照料、全力培养,这期间,耗费父母多少的精力、体力,难以计算。那么,当他成人后,不得孝顺父母吗?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人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物,怎能不如动物呢?一个人,连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自己最亲近的人,都做不到孝顺,试想,踏足社会,他还知道对别人好吗?只有“老吾老”,才能做到“以及人之老”。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是儒家“仁治思想”的集中体现。孔子认为,“仁”为立身之本,也是治世之策。《论语》中的这句话,蕴涵着由下而上、由小及大层递性关系,也有着大而化小,追根溯源的“求本务本”的提示。
俗语云: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国家的方式很多,但孔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治人,而治人要从小处着手,这个可以着手的小处就是“家”。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啥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路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带好头,然后让老百姓辛勤劳作。”
出处:《论语子路篇》
原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译文:子路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带好头,然后让老百姓辛勤劳作。”子路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不要倦怠。”
扩展资料:
所谓“先之”,是从从政的原则上来讲,领导人一定要做到率先垂范。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中解释“先”字,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在历史上不乏典例。
“劳之”,是从政处世的另一重要原则。人必须要接受劳苦的磨炼,只有接受劳苦的磨炼,才能有善心。一个人如果身处优渥的环境之中,就会变得不思进取,贪图安逸,非常容易堕落。其实不仅仅是个人,民族、国家同样如此。
孔子向弟子指明了这两点之后,子路要求老师再多告诉他一点。孔子又追加了一个“无倦”。就是要不知疲劳地辛勤工作,一切要更加努力。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启示
吾道一以贯之
详解:子贡,孔子最出名的学生之一,聪明而善辩,正是上章孔子所说“语之而不惰者”,但在孔子心里,他和颜回是有区别的,从《论语》相关章节就不难明了。本章,子贡问君子的标准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假问题,君子“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并不是一个道德标准所能规范的。子贡希望得到一个静态的标准性定义,孔子却用给出了一个当下性回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上面三位的解释,似乎“行在言先”,没有说出来就不是“言”了,但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和是否说出来无关。这种强调说不说的逻辑,就是培养伪君子的最好温床。搜趣网其实,“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是“先行其言而后从其言”的缩略。“行”,发hang,连续贯穿;“言”,不单指出言论,更包括人的一切思想以及相应的行为;“行其言”,把他的言论、思想以及相应的行为连续贯穿,也就是孔子在后面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只有“行其言”,才可能“一以贯之”;“从”,通“纵”,广泛,光“一以贯之”,而不能“从之”,不能使之广泛,那不过是小圈子甚至是个人的自渎,没什么意义。
白话直译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君子,孔子说:“先使自己的言论、思想以及相应的行为一以贯之,然后再使之广泛。”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是什么意思
本章有两个明显的重点:一是“言”,另一是“行”;以及一个隐藏的重点:“义”。
就“言”的角度来看则有三个须注意的地方:
1.简单地说,本章之意就是君子要先做才说,也可用慎言二字来概括。
2.本章属于“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慎言不过是成为君子的条件之一,并非仅仅做到慎言即为君子。
3.慎言也就是讱,爱之于言即为讱,讱也是构成仁的众德之一。
颜渊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向孔子请问仁。孔子说:行仁的人讲话十分谨慎。司马牛又问:讲话谨慎就能算是仁了吗?孔子说:这可是很难做到的,一般人讲话是很难做到十分谨慎的)。“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另有一解:因为知道要实践自己每一句话是很难的,所以讲话一定得要谨慎。此章亦属于“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指明了讱也是构成仁的众德之一。
论语之中亦有其它三章言及慎言是成为君子的条件之一:
学而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此章先前已有详细讨论,请参见《论语今解学而第一》0014。
里仁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说:君子必须要能谨慎地说话,而勤勉地做事)。
宪问篇,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说: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论语之中另有几章也有慎言的意思。里仁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前贤说话时,不会轻易出口。这是因为他们以自己来不及做到所说的话为耻)。宪问篇,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孔子说:随便开口又不觉惭愧的,做起来一定不容易)。
就“行”的角度来看,虽然为政篇本章主要在陈述“慎言”的重要,但是“行”则是做为“言”的取舍标准:能做到的才说它,做不到的就不要说。所以“行”也是本章重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多次提及仁与其中的众德,系以义为指导节制的原则。合于义指导节制的德,才是美德;合于义指导节制的仁,才是真正的仁。因此言与慎言也应当符合义的要求,才能成为君子所须的美德。而这里所谓“能做到的才说它,做不到的就不要说”也正是一种义的表现。
事实上论语中对于行的强调也不少:
除前述两章外,还有学而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里仁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除慎言之外兼提及“行”(“敏于事”、“敏于行”)。尚有以下两章应予注意一下:宪问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孔子说:有德之人一定能说出有价值、有道理的话,但是能说出有价值、有道理的话的人,却不一定为有德之人)。有德之人之所以有言,是来自于德的体验与实践,这种体验与实践也一定含有行的成份。阳货篇,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说:我不想再说话了。子贡问:老师如果不再说话了,那我等学生要凭借什么来继续得到教诲呢?孔子回答说:你可曾听见天说过了什么话吗?四季不是还是照样地运行?万物照样地生长吗?天到底说过了什么话吗)?这章主旨应在说明:下学何以能上达。但也有点强调除了搜趣网言词之外,行为的观察甚至可能更为重要。
至于“义”的方面,除了前段所言“能做到的才说它,做不到的就不要说”也是一种义的表现之外,论语之中也有一些章节谈论到慎言和义的关系:
为政篇,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子张向孔子请问如何才可以求得官位俸给。孔子说:一方面尽量多听看各种言论,把有疑问的放在一旁,只谨慎地说那些自己有把握的,如此比较不会引起别人的责难;另一方面则尽量多观察各种行为,把有不妥的放在一旁,只谨慎地做那些自己有把握的,如此自己比较不会后悔。讲话很少引来责难,做事又少有后悔,官位俸给自然就不是问题了)。在此章里我们可以看出:知(多闻、多见)也是慎言甚至是慎行的基础之一。而以前也曾提过义的基始即是知,在知(多闻、多见)之后,经过筛选才形成慎言慎行的标准。这个筛选的机制在此虽未言明,但是应该不难看出就是义;而这整个过程(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也还是一个义的表现。
季氏篇,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孔子说:侍奉君子时,有三种容易犯的过失: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话,就是过于急躁;在应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就是有所隐瞒;没有注意君子的神色反应之下便轻易开口,那就像盲者一般瞎了眼)。此章指出除了行之外,时机也是言的标准,而这三种不同时机的选择不也正是义吗?
宪问篇,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在适当的时后才说话,所以别人不讨厌他说话)。此章与上一章相似,也是指出时机的选择(也就是义)也是言的标准之一。
卫灵公篇,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说: 一群人整天相处相处在一起,说的尽是些不合宜的话,又喜欢卖弄小聪明,像这样的人实在很难走上人生正途)。此章是一个反面的例子,说明了言如果不能合义可能会带来的害处。
经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如下:知、行与时机,经过义的筛选,形成了言的标准,在此标准之下所的言即是讱(慎言),而这样的讱(确定的才讲、做得到的才讲、时机对了才讲)即是构成仁的美德之一,也是君子应俱备的一种条件。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翻译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谢谢一、句子翻译: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
二、春秋孔子《论语里仁》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 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三、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定,工作上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说:“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
司马牛问仁德。孔子说:“仁者,他的言语迟钝。”司马牛说:“言语迟钝,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
扩展资料
本文出自春秋孔子的《论语里仁》篇。大意是讲君子要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真正的意思是:人们应该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招来麻烦甚至招致灾祸。
《论语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又名《论》。
包括26章,主www.souquanme.com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搜趣网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