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更比朔风寒出自谁的诗句 春风更比朔
春风不度玉门关,上一句
春风不度玉门关,上一句是羌笛何须怨杨柳。具体如下:
1、原文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朝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搜趣网。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www.souquanme.com,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春风不寒杨柳面”上一句是什么?
原诗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出自宋代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意思是:细雨如酥,和风如丝。那杏花烟雨,欲沾人衣而不湿,何其令人惬意;那杨柳和风,吹在脸上凉美而不觉寒冷,它们是何等善解人意。
原诗: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宋代: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释义: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注释:
1、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3、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4、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作者简介:
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其法号,生平不详。代表诗作有《绝句志南》。
扩展资料:
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上饶二泉)诸人的风头那么前。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志南这首诗,语语清淳,从容不迫,在写景时充分注意了春天带给人的www.souquanme.com勃勃生机,富有情趣,所以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赞赏。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船登岸,拄杖而行,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 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
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搜趣网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MRBMZTuonj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志南
春风更比朔风寒出自谁的诗句春风更比朔风寒出自谁的
现代人说的.
典故出自:《元人小令选》( 〖折桂令○微雪〗